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两晋南北朝战争

两晋南北朝战争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23 13:37:14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23 17:04:40
顶顶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8-23 16:26:35
赞一个。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鳞鳞居大厦 2019-08-23 15:56:22
周五问候。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谢氏兄弟之任豫州,是谢氏家族在东晋发展的第二阶段。而真正使谢氏成为江左最高门第之一的,是谢安。谢安,字安石,谢裒第三子。年仅四岁时,桓温之父桓彝就对他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承,王坦之的父亲)。”“及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神识沈敏(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宇(风度气派)条畅(豁达开朗)”【《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年轻时以清谈知名,为丞相王导所器重。朝廷累次征召出仕,均辞辟命,隐居会稽山阴县(治今浙江绍兴)之东山(今浙江上虞西南,一名谢安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纵情山水。
《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续晋阳秋》说,谢安“六七年间征召不至,虽弹奏相属,继以禁锢,而晏然不屑”。东晋社会崇尚玄学,过分追求名利反为世人所讥笑,越是淡泊名利,别人越看重,王衍如此,殷浩也是如此,谢安还是如此。但当谢万被贬黜之后,为门户之计,谢安不得不勉为其难,从桓温之命,以图仕进。
东晋士族门户的社会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世袭意义,但在法律上毕竟与封爵世袭不同。要维持住士族地位,使士族门户利益得到政治保障,必须有本族的代表人物居于实力地位才行,也就是“计门资”与“论势位”(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士族的形成和升降》)相结合。谢安未出仕时名声即在谢万之上,有宰辅之望,但是要保障谢氏家族的利益,单靠谢安的名望是不够的,而是要靠谢万在豫州的势位。所以《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说,谢安妻子刘氏(刘惔之妹)“既见(谢)家(各)门富贵,而安独静退(隐居山林),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这就是说,谢安在屡辞征辟的同时,已在观察政局,随时准备出山。所谓“高卧东山”,不过是一种自高的姿态而已。
谢安由于门户利益而改变初衷,在当时的名士看来,不能不是一种惭德,有许多人对之表示责难和讽刺。《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载,谢安出山做官,中丞高崧送于新亭,乘酒戏弄谢安说:“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意思是,你不出来作官,大家都说天下百姓该怎么办呢?现在你出来做官了,天下百姓又该把你怎么办?谢安面有愧色。《世说新语·排调篇》载,谢安出仕后,有人送桓温草药,其中一味名“远志”。桓温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当时名士郝隆在坐,应声答道:“此甚易解:处(隐于山石中的)则为远志,出(长于山石外的)则为小草。”谢安甚有愧色。以谢安出仕为嘲,所讽刺的不仅是谢安个人,而且是整个谢氏家族。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谢安机深虑远,老谋深算。当谢尚之任豫州时,谢氏门户有靠,谢安自然可以矜持不出,以图名誉。谢奕“立行(建德修行)有素”【《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附《谢奕》】,继谢尚为豫州刺史,还可以勉力维持。谢万虽有才气,但“善自炫曜”【《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附《谢万》】,缺乏居方面之任的器识与才能。所以谢安出于谢氏利益考虑,汲汲于扶持谢万,随在谢万身边以求匡正,唯恐谢万有失,影响谢氏门户利益。《太平御览·服用部卷三·屏风》引《俗说》载:“谢万作吴兴郡,其兄安时随至郡中。万眠常晏起(晚起),安清朝便往床前叩屏风,呼万起。”就是说谢万在刺史豫州前、任吴兴太守时,谢安就随其弟一同赴任。谢万任豫州,谢安又跟随到豫州。后来谢万兵败寿春之时,谢安也在左右,《世说新语·规箴篇》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玉装饰的马镫)。太傅(指谢安)在军,前后初无损益之言(始终也没有提过什么意见)。尔日犹云(这时仍然只说):“当今岂须烦此(现在还要婆婆妈妈的找这些东西)?”【按: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云:“万未死之前,安犹未仕,高卧东山,又何肯轻入军旅耶?《世说》此言迂谬已甚。”认为谢安此时不在谢万军中。谢安随谢万在任,材料并不只《世说新语》一处,当然是可信的。而刘孝标说“万未死之前,安犹未仕”,也是有问题的。据《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载:“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桓温请(谢安)为司马。”及后又说,桓温即将北征,“会万病卒,安投笺求归”。由此可知,谢安出仕是在谢万被贬黜之后、病死之前。只不过两件事相隔不久,谢安征西府为司马的时间很短暂罢了】。
谢安东归后,至简文帝死前,即升平五年至咸安二年(公元361年—372年)的十余年中,先后为吴兴太守,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史料记载其行事不多。而这十余年是桓温势力大发展时期,动作层出不穷,如打击士族范、郗、殷、庾,改易帝位,直至居姑孰都督中外、录尚书事等等。这个时期,桓温是炙手可热、咄咄逼人的,但是史书中却不见桓、谢纠纷,说明谢安善避桓氏锋芒而韬晦自处,以保全门户为要务。《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附《谢玄》载:“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安悦。”【按:谢安、谢玄的问答,其中深意难以准确意会。《世说新语·言语篇》有与此相似的记述:“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其语出自《语林》(见《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兰》引)。所谓“豫人事”,可能就是《世说新语·排调篇》及《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附《谢混》中所指,王敦、桓温好过问别人家事之意,即觊觎晋室权力。《荀子·宥坐篇》载孔子曰:“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不会因为没有人欣赏就不芳香了)。”谢玄答谢安之问,应是承孔子之言,其意大约是:希望子弟像森林幽谷的芝兰一样,能够生长于谢氏庭院内而芬芳依旧。如果这种解释不差,那么谢玄的潜台词,就是暗示谢氏子弟应隐忍而不外露,不竞权势,不求非分。因此谢安悦其得己之心。《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载谢灵运《山居赋》,其自作注,注中说谢安死后,北伐停息,谢玄“便求解驾东归,以避君侧之乱”,并经营始宁山居,“以申高栖(隐居)之意”云云,似乎与其芝兰玉树,当生庭阶之答相吻合】。
陈郡谢氏在江东,本有“德门”之誉,即有德之家。《南史·卷十九·谢瞻传》载,刘宋初,谢瞻对其弟谢晦说:“吾家以素退为业(清淡谦退为家风),汝遂(竟然)势倾朝野,此岂门户福耶?”继而引申道:“若处(置身于)贵而能遗(不贪恋)权,斯则是非不得而生,倾危无因而至。君子以明哲保身,其在此乎!”处贵而遗权,是谢氏自守的门风。《宋书·卷五十六·谢瞻传》也有相似记载,谢瞻在对谢晦说及谢氏家门以素退为业之后,特别标榜“不愿干预时事”,与上述谢安“子弟亦何豫人事”之言一致。谢氏门风的形成,谢安起了重要作用。
自从谢万离开豫州以后,谢氏门户失去凭藉,谢安在朝,也不居枢要之位,谢氏自然不足为桓氏掣肘之患。在这种条件下,谢安韬晦自处,使桓、谢暂得相安。桓温诛殷氏、庾氏后,气焰极盛,谢安见到桓温遥拜之。谢安曾与王坦之共谒桓温心腹郗超,未得相见,王坦之就欲离去,谢安劝道:“不能为性命忍俄顷邪(忍耐片刻吗)?”【《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鉴》附《郗超》】谢安隐忍不发的态度,使他得以保全谢氏门户,并在简文帝死后的关键时刻,与其他士族共同阻止了桓温九锡之请,扭转了朝局。
谢氏门户地位突出,始于简文帝、孝武帝之际。当时士族王、谢并称。他们之中,论人才谢安最为出众,故而桓温荐顾命之臣,以谢安居首;论门第则太原王氏的王坦之更贵,因此称王在前、谢居后。由于王坦之在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5年)死后,家族无出众子弟、无可述功业,只能凭借与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婚姻关系以维系门户。所以谢氏地位日益增高,在淝水之战后达到最高点。自此以后,谢氏的发展受阻于孝武帝和司马道子,不得不从政治、军事的实权地位退出,只求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巩固,以图再起。这是谢氏在东晋时期发展的第三阶段,即以谢安为中心的阶段。
陈郡谢氏在东晋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以谢鲲、谢尚、谢安三个人物为代表。谢鲲跻身玄学名士,谢尚取得方镇实力,谢安屡建内外功勋。谢氏在东晋,不凭挟主之威,不以外戚苟进,不借强枝压干,其发展历史与所起作用,似乎与高平郗氏有可比之处。但郗氏作为门阀士族而言,发育是不全的,郗鉴既不具备名士风流,又从未执政中枢,所以其家族的社会影响与谢氏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24 15:35:06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24 18:02:39
盖楼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25 17:07:41
赞一赞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25 18:09:38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王叶465kXl 2019-08-25 12:32:11
支持楼主!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以军权谋求门户利益,本来是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之一,王、郗、庾、桓,概莫能外,谢氏也是如此。不过谢氏在豫州时,并未经营起一支有长久影响的为谢氏所用的武力,所以谢万轻易被贬废。究其原因,一是桓温强大,不会容许在豫州形成一支独立存在的强大武力,后来桓温蓄意与在豫州的袁真为敌,不惜兵戎相见,就是证明;二是谢尚以后,谢奕、谢万都没有经纶世务的能力,谢万更是矜豪傲物,不得众望,所以一旦谢万被贬废而离开豫州,谢氏就失去了凭藉。谢安在政治上崭露头角,还需要十余年的经营。直到简文帝死时,谢安才成为重要的政治人物。
桓温死后的四、五年中,谢安的主要对手是桓冲。谢安在朝在野均没有党援,只好请褚太后临朝,借助宫廷势力。《晋书·列传第四十六·王舒》附《王彪之》载:“时桓冲与安夹辅朝政……安不欲委任桓冲,故使太后临朝决政,献替(国政兴革)专在乎己。”谢安的提议,可能也正中褚太后下怀,希望扶植谢氏去抑制桓氏。在这一点上,谢安与褚太后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褚太后是谢尚的外甥女,由她主政,谢安可以专权裁决,况且桓冲同为辅政大臣,虽然长居姑孰,但国政大事,谢安毕竟还是要征求他的意见。一旦太后临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桓冲的意见可以不必理会。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5年)桓冲将扬州让与谢安,自己出为都督徐、兖、豫、青、扬五州之六郡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府并中军,镇京口,假节。这一方面出于桓冲顾全大局的器度,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晋书·列传第四十四·桓彝》附《桓冲》载:“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冲惧逼”,于是自解扬州之任,外出徐州。
桓冲让出扬州,就任徐州,实质上是同朝廷做的一个交易。但谢安并不想同桓冲做这个交易,就是说他不想给桓冲徐、兖二州,只不过当时弄回京畿所在地的扬州是头等大事。东晋成法,徐州刺史兼刺兖州,故而京口、广陵得以连为一气。但谢安在这上面动起了脑筋,在桓冲受任徐州时,另以朱序为兖州刺史。朱序虽为桓氏故义,但桓、朱终究是两家。可见桓冲外任,并非真出于总领北府以卫建康的考虑。《晋书·列传第四十四·桓彝》附《桓冲》接着说:翌年(太元元年,公元376年)谢安意欲以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父王蕴为方镇,“乃复解冲徐州,直以车骑将军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军事,自京口迁镇姑孰”。又过一年,镇荆州的桓豁死,桓冲还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及扬州之义成、雍州之京兆、司州之河东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持节,将军、侍中如故。桓温死后,桓冲本位重势强,曾几何时,竟一再受迫于谢安,不得不逐步撤离中枢,退出京口,放弃姑孰,直至回到桓氏经营的荆、梁旧地。谢安使桓冲就范,大概借用了褚太后和王皇后的权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26 18:09:20
盖楼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26 18:55:58
顶起
-----------------------------
谢谢!

楼主:小克TY

字数:18214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11 04:53:00

更新时间:2019-09-04 18:27:48

评论数:1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