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两晋南北朝战争

两晋南北朝战争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18 14:51:22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鳞鳞居大厦 2019-08-18 15:32:46
赞。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汉风醉长云 2019-08-18 15:39:59
佳作,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8-18 15:55:31
盖楼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18 16:26:01
赞一个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后面为什么看不到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谢氏与桓氏一样,其家族地位上升,由儒入玄虽是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纯粹的玄学家遗忘世务,鄙视功业,无助于维持士族门户势力。要维持并增进门户势力,还必须靠功业。桓彝参与平王敦的密谋,又死于苏峻之乱,事功可观。谢鲲事功不及桓彝,但他为王敦长史时,视刘隗等人为“城狐社鼠(意喻仰仗别人势力为非作恶的人)”之辈,曾劝阻王敦“清君侧”,并且“推理安常,时进正言”【《晋书·列传第十九·谢鲲》】,使谢氏家族未因王敦谋逆而受牵连,这证明谢鲲颇具慧眼,并非是纯粹宅心世外的人。
不过,谢鲲既然汲汲于以完成其家族由儒入玄的转变,功业的经营就只能非常有限,因为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存在的。《世说新语·品藻篇》载,谢鲲随王敦入朝,“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用礼制整饬朝廷),使百僚准则(使百官有个榜样),臣不如亮;一丘一壑(寄情于山水间的志趣),自谓过之。’”注引邓粲《晋纪》曰:“鲲有胜情远概,为朝廷之望,故时以庾亮方(相比)焉。”从谢鲲答明帝所问看来,丘壑与庙堂之间,是难以兼有的境界。谢鲲虽然不认为两者必然互相排斥,但也不认为两者完全一致,而他自己的志趣则是偏向于丘壑的。郭象所谓“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的“至至不亏(道的最高境界)”【《庄子·逍遥游》注,引自郭庆藩《庄子集释》】的人,毕竟只是士族名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已。谢氏后人谢灵运有诗云:“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真要把“事”和“道”,“名教”和“神理”完全融为一体,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东晋初年,谢氏宗族当务之急是稳定其在士族名士行列中的地位,更是难于融合“名教”与“神理”。所以这一阶段谢氏人物在政治上还没有多少作为。
谢氏由儒入玄,谢鲲进入名士行列,这是东晋时期谢氏家族发展的第一阶段。到了谢鲲的子侄辈,谢氏家族地位已比较巩固,向事功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了。谢鲲之子谢尚,字仁祖,幼时曾被赞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复圣颜回,稍长又被王导比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这象征性地表明谢尚兼具儒、玄的气质。谢尚起家司徒掾,晋康帝建元初由黄门侍郎出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当时正是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朝野忧惧之时。加之成帝又崩,增加了时局的动荡不安。东晋中枢权力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方镇力量也在进行新的调整。以谢尚为代表的谢氏家族,在这个际遇中得到了难得的上升机会。
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八月,庾冰外镇,原本是上下游争夺焦点的江州落入庾冰之手。庾翼、庾冰兄弟使荆、江联为一气,分陕之势更重。建元二年十一月,庾冰死,朝廷趁此机会,把荆、江二州拆开,使谢尚为江州刺史,以图抑制在荆州的庾氏。但是庾翼针锋相对,抢先下手,“还镇夏口,悉取冰所领兵自配,以兄子统为寻阳太守”【《晋书·列传第四十三·庾亮》附《庾翼》】。这是庾氏对谢尚的强力抵制。谢尚在江州无立足之地,只好后退一步,还镇历阳(今安徽和县)为豫州刺史。以前谢尚曾为历阳太守,历阳是他熟悉之地。自此,谢氏遂得列方镇,并且成为屏藩东晋朝廷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东晋方镇力量的重新组合,实际上就是高门士族在权力方面的再分配。琅琊王氏自王导死后,已丧失了竞争的力量。颖川庾氏以庾亮之死为分界线,也过了庾氏家族发展的顶峰。庾翼倡言北伐,气势颇盛,但色厉内荏,“议者或谓避衰(避灾、避煞)”【《晋书·列传第四十三·庾亮》附《庾翼》】。庾冰外镇,意在助庾翼保存上游地盘,而非重在开拓。王、庾力量既然都处在衰落之中,不足以应付纷坛的时局,势必有其它士族应运而起。桓、谢就是趁此兴起的两家士族。桓、谢二族在朝均无族党为援,尚无破坏士族势力平衡的危险,这是中枢及其它士族愿意让桓、谢二族填补上游方镇空缺的重要原因。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燕飞南家 2019-08-20 11:26:11
写的精彩,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陇上斜阳 2019-08-20 11:34:34
很好看,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南来北归 2019-08-20 11:41:31
顶,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鳞鳞居大厦 2019-08-20 12:22:48
支持楼主。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东园来风 2019-08-20 12:29:01
好看,加油。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20 13:53:25
好贴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20 14:25:53
顶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hjzhou62 2019-08-19 09:14:04
周二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师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东晋时期,官职清浊问题虽已出现,但还不像后来南朝那样严格。士族子弟可以胜任武职,出守边郡,这足以表明士族还是具有活力的社会力量【按:所谓“清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职制度,士族高门只出任与自己身份相适的“清官”,寒门则只能任“浊官”。“清官”是指除尚书、中书等地位显要的官职外,一些品阶较高,政事不繁,不一定有实权的官职,如秘书省属官、东宫官属等。且在清官中仍有程度的不同,一般文职较武职为清,需要注意的是,清的程度与品阶之间无直接联系。如“步兵校尉”品阶在“散骑侍郎”之上,而不及侍郎清显。北魏时有“第一清”、“第二清”、“第三清”之分。唐制,内外三品以上官及三省六部、太常寺、秘书省、国子监、詹事府的次官及太子左右庶子、左右率(皆为四品)等,称“清望官”。上述官署及左右卫、左右千牛卫的其它四品至八品官都为清官。如尚书省诸司郎中、员外郎,秘书省的秘书丞、著作郎、秘书郎、著作佐郎等。此类官多由文人充任,伎术官及流外入流者一般不得与选。“浊官”指寒士、寒人出任的官职,一般品阶较低,而且政事较为烦碎,如南梁时期流外七班中的诸王国低级属官、台省令史等。此外,由于清的程度有不同,南朝时一些高门士族将尚书郎、御史台官属也视为浊官,不屑于担任。但这些官职在一般士族中仍被认为是清官,须乡品二品的士族方可出任。由浊官迁任清官,则可大大提高其社会地位,故而当时“其官唯论清浊,从浊官得微清,则胜于转”(《隋书·志卷二十一·百官上》)。两晋南北朝时期,仅西魏、北周官不分清浊。直至北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后才罢省,官不再分清浊】。
谢尚在出刺豫州之前,已有一段军旅生涯。他先以清显的给事黄门侍郎出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转而督江夏、义阳、随三郡军事,江夏相。江夏等郡均在江、汉以北,不时有后赵军队骚扰,所以康帝建元二年,朝廷下诏,以谢尚“往以戎戍事要,故辍黄散以授军旅,所处险要,宜崇其位望。今以为南中郎将,余官如故”【《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尚》】。推敲诏书,可知这时士族子弟愿辍清显之官以事军旅,已不常见。谢尚有这样的经历,为朝廷所重,所以朝廷在庾冰死后用他与庾氏争夺江州。争夺江州不果,又用他为豫州刺史以为京师南藩。据《宋书·卷三十六·州郡志二》载,谢尚由江州转豫州在永和二年(公元346年),至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谢尚死为止,凡十二年。继谢尚镇豫州者,为谢尚从弟谢奕(公元357年—358年)和谢万(公元358年—359年)。在此期间,豫州是谢氏家族地盘,是谢氏家族得以兴旺发达的实力基础。
谢尚曾配合殷浩北伐,进兵中原,于邺城得传国玉玺。在镇寿春期间,又搜集查访民间乐人,并制造石磬,为朝廷准备太乐。江南一带有钟石之乐,也是从谢尚开始的。这些在当时都是大事。谢尚还数度被征,任职京师。桓温曾赞许他“入赞百揆,出蕃方司”【《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桓温集·平洛表》】,也就是有入相出将之才,并于二伐姚襄后,请谢尚进驻洛阳,抚宁黎庶。谢尚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去。表面上看来,桓、谢彼此还算相安,事实上自殷浩被贬黜以后,谢尚就是桓温发展势力的最大障碍,桓、谢矛盾时有表现。桓温请谢尚以镇西将军、豫州刺史都督司州军事镇守洛阳,未尝不可理解为是桓温的调虎离山,所以谢尚推辞不就。
继谢尚之后为豫州刺史的谢奕、谢万,与其堂兄有所不同,《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赞》曰:“奕、万虚放(放任不羁,无所顾忌)。”《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附《谢万》载,谢万刺史豫州时,王羲之曾写信给桓温说:“谢万才流经通,处廊庙,参讽议,故是后来一器。而今屈其迈往之气以俯顺荒余,近是违才易务矣。”这是说谢万非将帅之才,不应该担任屏藩京师的重任。当时谢万愆过尚不显著,桓温没有理由加以贬易,所以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建议。谢万自诩名士,矜豪傲物,自命不俗,人所共知。王羲之又致信谢万说:“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长)远耳。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劝其低调做人,善待士卒,同甘共苦。但谢万无自知之明,也不听劝告,更不察上下游的形势,晋穆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年)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用兵不当,兵败逃回,授桓温以柄,卒被贬为庶人,谢氏至此不得不离开豫州。
谢氏在豫州十余年,树立了谢氏的威望,发展了谢氏的势力,以后谢玄赖以组成北府兵的刘牢之之父刘建就是谢氏豫州旧将,说明经营豫州对谢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时期,谢氏以豫州势力维持着上下游的平衡及各士族门户的平衡,特别是在桓温坐大的条件下使东晋各种力量和平相处,使东晋政局得以维持平静,作用是显著的。
桓、谢两个家族的关系,自桓温和谢尚分据方镇以后,越来越具有政治性质。谢氏不少人物曾在桓温军府任职,这是桓、谢家族彼此联系的重要渠道。谢奕与桓温有布衣之好,桓温出刺荆州,便任用谢奕为司马。谢奕至桓温府邸做客,穿着也很随意,桓温呼其为“方外司马”。谢奕爱喝酒,经常逼着桓温跟他一起喝酒,桓温实在喝不过他,就躲进老婆房间。南康长公主久不得见桓温,至此大乐,说:“君若无狂司马,我何由得相见!”谢奕找不到桓温,只好找了个兵卒同饮,还自嘲说:“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谢安》附《谢奕》】东晋社会,呼人为阿兵哥,实际上是蔑称。桓温是军事领袖,又是驸马,乎其为“老兵”是大不敬。但桓温并不因此责怪谢奕。后来谢奕之子谢玄也曾为桓温掾属及桓豁司马。
晋穆帝升平四年(公元360年),也就是谢万被贬黜的次年,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此前一直不愿出山的谢安,自此开始有了做官的愿望。这一年的八月,谢安应桓温之邀,担任其幕下司马。此时谢安已年逾四十。谢万被贬黜,谢氏家族结束对豫州的统治,当出于桓温之意,因为取得豫州是桓温的宿愿。桓温促成贬黜谢万,也意在摧毁谢氏实力的基础。但谢安仍经由桓温军府出仕,不是谢氏没有其它途径出仕,而是想借此表示谢、桓通家之好,以消除谢万被贬而出现的两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桓、谢家族的关系,情况很复杂。考虑到从简文帝死后,谢安在阻止桓温篡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再到淝水之战前后,谢安与桓冲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妥协的关系,最后到压平桓玄的北府兵创始于谢玄这些事实,可以这样说,桓、谢二族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东晋政局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是不夸张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江南的季风 2019-08-20 14:59:22
顶楼主。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公鸡上的杨柳 2019-08-20 15:05:23
签到。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8-20 16:49:21
盖楼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汉风醉长云 2019-08-20 17:06:45
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字数:18214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11 04:53:00

更新时间:2019-09-04 18:27:48

评论数:1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