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两晋南北朝战争

两晋南北朝战争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13 18:17:47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13 19:13:45
盖楼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桓温生活简朴,很熟悉兵法,富有军政才能,但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主要的征战有四次,即一次伐蜀和三次北伐。伐蜀之役胜之侥幸,出于部属对号令执行的错误;第二次北伐虽胜,但规模不大;第一、三次北伐则都是惨败而归。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来说,桓温北伐不是真正想收复中原,而是志在立威,企图通过北伐,树立个人威信,伺机取晋室而代之。他几次在大好形势下观望不进,与他无意真正北伐,在不损失自身军力的情况下积累功勋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他用兵不善于捕捉战机,缺乏灵活性。纵观桓温三次北伐,战略意图不明显、战略规划不充分,缺乏彻底打击敌人的战略指导。此外,后勤运输不济,可能也是造成他驻军不进的原因之一。古代南方政权北上进军,尤其从是江、汉平原与江东地区出发,无论运兵,还是运粮,都相当依赖成本最低的河道水路。但河道的运输条件,是由季节气候下的水文条件决定的,一旦过了雨季,便无法获得足够的运力,进而无法保证足够的运量。桓温一伐前秦路过的武关,还需克服在秦岭山地河谷行军的困难,运粮便更加不易。桓温一伐前秦、三伐前燕,始终没有解决好后勤运输上的问题。
从客观上来说,东晋君臣无意恢复失地,志在割江自保,桓温又权势日增,朝廷对其深怀戒心,因此其北伐得不到真正的支持。正如申胤所说,“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东晋政治的特点是门阀之间的相互制衡,一旦哪一家掌握军政大权有独大之势,就会被其他士族联手制衡,这是祖逖获援稀少、王敦篡权受阻、桓温北伐失败、谢安功成身退、桓玄称帝失败的共同原因。门阀政治的拖累式制衡,直到东晋末桓玄之乱,方才彻底被削弱,因而刘裕北伐的效果才明显好于桓温的北伐。
桓温一辈子孜孜以求的北伐以失败结局收场,然而他却似乎丝毫不以为意,此后也不再谋求北伐,原因很简单,北伐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真正目的——权力,却已经拿到手了。目的既然已经达到,又有什么必要再去抗那面大旗呢?从事实上来说,伐前燕失败,使桓温的名望和军力大受损失;但另一方面,他通过伐燕搬掉了郗愔和袁真这两块拦路石,徐、豫二州统统落入桓温之手,就此控制了进入建康的锁钥。《晋书·列传第三十九·刘隗》附《刘波》载:“大司马桓温西征袁贞(真),朝廷空虚,以波为建威将军、淮南内史,领五千人镇石头。”可见从军事上看,建康实际上已入桓温掌握。因此,桓温虽大败于枋头,却大胜于江左,他独揽朝政的军事障碍,已不复存在。可滑稽的是,桓温尽管控制了中枢,却由于枋头之败,名望和军力大损,已无力断然篡代,反抗的力量仍然存在。不同的是,这次并不是来自军队,而是在朝的王、谢大族,他们以非武装的政治斗争,在关键时刻给桓温以掣肘,使桓温穷于应付。王、谢非武装的政治斗争能够抑制桓温,又是由于桓温有枋头之败,名望和军力大损的缘故。王夫之说:“桓温有枋头之败,故王(坦之)、谢(安)得持之以从容。”【《读通鉴论·卷十·三国·二十五》】这一议论是有道理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桓温伐燕大败,东晋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温的兵败之责,反而还命侍中罗含到山阳犒劳慰问桓温,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不久,桓温移镇广陵(治今江苏扬州)。
耻于枋头大败,桓温将罪责归于未能开通石门水道的袁真。袁真不甘心被诬,于是向朝廷申诉,然而朝廷怯于桓温而不敢处理,袁真于是以寿阳降燕。桓温直至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才平定袁真叛乱。平定袁真后,桓温曾问郗超:这次胜利能雪枋头兵败之耻吗?郗超表示不能,并建议桓温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桓温遂决定废黜司马奕。据《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鉴》附《郗超》记载,废立之议,倡自郗超,又说桓温“素有此计”。《魏书·列传第八十四·僭晋司马睿》也说,郗超“说温以废立之事。温既宿有此谋,深纳超言”。由此看来,郗超不过是揣摩桓温之意而发罢了。从策略上说来,桓温一生持重,在夺取权力时也往往是欲取先与,一步分作几步走。废司马奕,是桓温图谋篡取皇权、代晋自立步骤中的重要一步。
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皇位,立会稽王司马昱。他诬称司马奕阳痿不能生育,在藩邸时就让嬖宠相龙、计好、朱灵宝与后宫美人田氏、孟氏私通,以所生三子冒充皇子,建储为王,将要转移晋祚。迫于桓温威势,褚太后只得集百官于朝堂,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尔后,桓温亲率百官至会稽王府邸,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改元咸安,这就是东晋简文帝。
废立之后,桓温又对朝中异己大加诛除。他上表诬称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司马睿四子)与其子通谋袁真,欲行不轨,免去了司马晞与其二子的官职。随即又逼新蔡王司马晃(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五子)自诬与司马晞及著作郎殷涓(殷浩子)、太宰长史庾倩(庾冰子)、散骑常侍庾柔(庾冰子)等人谋反,将他们收付廷尉,请予诛杀。但简文帝坚持不许。最终,司马晞、司马晃被废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都被族诛。庾蕴饮鸩自尽。庾蕴的哥哥庾友,因儿媳是桓温弟弟桓豁之女,得到求情,得以幸免。
颍川庾氏是高门望族,庾希、庾倩等兄弟六人皆为朝中显贵。庾倩、庾柔被诛后,庾希与弟弟庾邈、儿子庾攸之逃入海陵(今江苏泰州)陂泽,聚众自固。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为他供应粮饷。咸安二年(公元372年),桓温得知庾希兄弟的踪迹,派军队搜捕。庾氏兄弟战败,庾希、庾邈、武遵(武沈子)以及子侄、部众全被斩于建康。
桓温诛除庾氏,威势极盛。一次,侍中谢安望见桓温过来,远远的就开始叩拜。桓温惊问:何至于此啊?谢安答道:“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可见,连谢安都已将桓温当做皇帝来看了。
诛杀异己的同时,桓温更换殿中禁军,又以郗超为中书侍郎,坐镇朝廷,更入值宫市,侍从简文帝,实际上是监督,百官皆畏其权势。《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鉴》附《郗超》载,谢安曾与左卫将军王坦之一同去拜访郗超,一直等到天色将晚也未能入见。王坦之打算离开,谢安说道:你就不能为了性命,忍耐这片刻吗?
简文帝进封桓温为丞相,留其在京师辅政。桓温辞让不受,率军返回白石(今安徽当涂西北),还镇姑孰。后来,简文帝又派王坦之征召桓温入朝辅政,并增食邑万户。桓温再次推辞。桓温自十一月丁未(十三日)至建康,至辛酉(二十七日)返回姑孰,前后不过半个月时间,便将朝局确立下来,自此奠定了自己在朝廷牢固的权威地位,形成了“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权力格局。桓温置简文帝于皇帝地位,与当年置郗愔于徐州刺史地位一样,又一次使用了欲取先与的策略,不过这次是在最高的权力层次上使用。
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却形同傀儡,常担心被桓温废黜,甚至向郗超询问桓温是否会再行废立。郗超以家族百口担保不会再发生政变,简文帝这才稍稍心安。他曾吟诵庾阐的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吟得潸然泪下。简文帝风度仪表堂堂,言谈举止得体,用心于典籍。他虽然见识通达,但没有济世大才,谢安认为他是晋惠帝之流,只是清淡方面比晋惠帝略胜一筹罢了。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14 19:51:40
顶贴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14 20:39:47
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hjzhou62 2019-08-14 09:59:44
周三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师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15 13:24:57
盖楼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15 14:04:09
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正当桓温即将在政治权力的阶梯上走完最后几级的时候,一个新的障碍出现了:在朝廷还拥有潜在力量的高门大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力图维护司马氏的皇权,恢复门阀士族之间的平衡状态。于是在简文帝死、孝武帝立,这短短五日之中,围绕简文帝的遗诏问题,展开了以桓温为一方,以王坦之、谢安为另一方的激烈斗争。
当时朝廷在位的士族人物,多数曾居桓温军府,是桓温的故吏。如谢安曾为桓温司马,王坦之曾为长史,郗超曾为参军,王珣(王导之孙,王洽之子)曾为主簿,等等。他们都深知桓温的政治志向,但是他们之中愿意协助桓温、为桓温所用的,只有郗超一人。简文帝被立之时,谢安、王坦之为侍中,都在简文帝左右,桓温也因此并不放心朝局,一直居于姑孰而不入朝。
咸安二年(公元372年)七月,简文帝病危,急召桓温回朝,并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桓温却推辞不肯入朝。简文帝只得传下遗诏,以桓温摄政,效仿周公故事。王坦之据理力争,将遗诏中的“摄政”改为“辅政”,依诸葛亮、王导旧例。当日简文帝崩于东堂(太极殿正殿东厢房)。遗诏让桓温“依诸葛亮、王导故事”【《晋书·帝纪第九·简文帝》】辅政,是对桓温的一次重大打击,因为桓温原来期待“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不这样的话,也应当让他摄政)”【《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至此大为失望【注:简文帝遗诏内容,《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简文帝咸安二年》与《晋书·列传第四十五·王湛》附《王坦之》记载相同,都称:“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但《建康实录·卷八·晋·太宗简文皇帝》与此不同,称:“秋七月,帝不豫……手诏大司马丞相桓温曰:‘少子可辅即辅之,如不可,君自取。’”应当说,遗诏中这两层意思都有。简文帝预见到桓温有篡位的可能,又不希望出现这种局面,所以请求桓温以摄政为度,不要逾越。如果不能约束桓温,桓温篡位与否,就全在他自己了。综合《晋书》、《通鉴》、《建康实录》记载,可知简文帝遗诏中涉及桓温的部分,其过程大致如下:桓温希望简文帝禅位给他,但惮于王、谢士族而不敢强取。简文帝料到其身后桓温有篡夺的可能,于是有“君自取”之语,但极不愿发生这样的事,因而给予桓温居周公之位摄政的权力。简文帝遗诏最初是这样写的,太子继位后的崇德太后(褚蒜子)令也是这样写的。这可以说是司马皇室的意见,在不转移晋祚的条件下,对桓温的最大让步。但王、谢士族的意见却是,既不同意转移晋祚,也不同意桓温居摄,只同意按诸葛亮、王导先例辅政】。
《晋书·列传第四十六·王舒》附《王彪之》载:“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桓温)处分。”也就是说,大家在等待桓温作出是否自取的决定,桓温不取,太子才能继位。群臣明知有遗诏,却又不敢奉诏行事,足见桓温权势之重和群臣的畏惧之心。关键时刻,还是王彪之出面,表示:“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于是朝议乃定,拥立十一岁的太子司马曜继位,这便是晋孝武帝。从简文帝死到孝武帝立的短短五日,局势瞬息万变,而无论是在官省或是在朝廷,桓温党羽无一人参与事机,因而桓温在这五日内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制于王、谢等大族。尽管这时桓温掌握军事优势,但是政治优势却在王、谢一边。桓温终于不得不接受这一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桓氏地望不高、门户不强所造成的。同时,枋头之败后桓温名望、军力大损,不敢贸然行事,也是原因之一。
孝武帝继位后,褚太后认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丧期间,再次提议让桓温摄政,又被王彪之阻止,以影响朝廷行政为由不奉诏,并且将诏令封还。王彪之,字叔虎,出身琅琊王氏,为尚书右仆射王彬之子、丞相王导堂侄。他曾反对以桓温之弟桓云为豫州刺史,但又在桓温废海西公时,协助桓温制定废立仪制,可见他对桓温态度是有违有从,犹豫不定的。由于太原王氏、陈郡谢氏态度鲜明,所以王彪之也坚定了反对桓氏的立场。不过琅琊王氏门望虽高而人才凋落,不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那样正方兴未艾,具有影响政局的巨大潜力。当时习惯上称为王、谢的“王”,并不是指琅琊王氏,而是指太原王氏。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温提兵入朝,拜谒皇陵,本有诛王、谢,转移晋祚的打算,但是格于形势,终未敢下手,只就“卢悚入宫”一案【按:指孝武帝继位的当年十月,道教徒卢悚率三百人攻入建康殿庭,掠取武库兵器,欲复辟司马奕的变乱。变乱矛头直指桓温,客观上增加了王、谢等士族对抗桓温的效果】,将尚书陆始收捕,交付廷尉治罪。不久,桓温患病,返回姑孰,前后在京不过十四天。
桓温回到姑孰后,病势加重,他曾数次暗示朝廷赐他九锡。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知道他有病,故意拖延,诏令一改再改。桓温终于没能等来这道诏令,宁康元年七月,桓温病逝于姑孰,终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汉大将军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缊辌车,挽歌二部,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优册即前南郡公增七千五百户,进地方三百里,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
从桓温废司马奕,到简文帝临终遗诏,再到桓温之死,其间一共只有一年半的时间。这是激烈的权力之争的一年半,是朝野鼎沸的一年半,是晋室不绝如线的一年半。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皇位的一废一立,全凭桓温一言定局,被废的司马奕毫无办法,被立的简文帝也无可奈何。桓温上表请诛武陵王司马晞时,简文帝不同意,手诏答曰:“如大运去矣,请避贤路!”【《世说新语·黜免篇》】也就是让桓温任意选择皇帝,包括桓温自帝。所以简文帝遗诏中有“君自取”之语,是不足为奇的。皇权降至这样的低点,比五十年前王敦兵入建康时,晋元帝“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晋书·帝纪第六·元帝》】之语,犹有过之。
二、桓温篡晋终未成功,不是军事力量不够,不是皇室反抗,而是几家门阀士族作梗。他们在内外军权全归桓氏、皇室完全屈服的情况下,凭借社会、政治影响,勉力抵抗,居然挫败了桓温,扭转了形势,从而使东晋延长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也使司马氏与士族共治的局面延长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东晋士族历来反对任何一家大族独揽政权,取代司马皇室地位,但在关键时刻,士族纯粹以政治力量,用和平手段抗拒军权,并战而胜之,这还是第一次。
三、王、谢士族挽救东晋之功,必将得到政治报偿,孝武帝一朝政局的关键将操于王、谢之手,这一点是可以预料的。特别是陈郡谢氏,其门户中尚有人物可以承担这种任务,比太原王氏更有优势。
四、辅政的王、谢如果不走桓温的老路,就应当帮助孝武帝振兴皇权,否则不能维持各家士族的平衡存在。孝武帝十一岁继位,却一改简文帝玄风御世之习,讲《孝经》,览典籍,延儒士,这些都是谋求皇权振兴的迹象。而促进皇权振兴的主要人物,是主政的陈郡谢氏谢安,太原王氏登用于朝的人物也不少,起着羽翼司马氏的作用。王、谢二族的政治作为,是高门大族与司马氏“共天下”的继续。
五、道教徒卢悚率众攻入建康殿庭,略取兵库武器,欲复辟司马奕,客观上增加了王、谢抵抗桓温的效果。建康的内应是严重问题,所以桓温在事后赴京师严加究治。卢悚一案震动宫省,影响很大,二十多年后的道教徒孙恩、卢循起事,与此不无关系。卢悚起兵,针对桓温;孙恩起兵,针对司马元显,各有所指,看起来与士族政治无关,但从东晋政治整体看来,都是低级士族反对当权士族的一种方式,是东晋士族政治面临的重大挑战。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桓温临终,将兵权交付其弟桓冲,并接任扬州刺史。世子桓熙不服,遂与叔父桓秘、弟弟桓济谋杀桓冲,结果被桓冲发觉,收捕二人,流放长沙。桓冲表奏朝廷,以桓温年仅五岁的幼子桓玄袭爵南郡公。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永崇陵。
在桓温诸弟中,以桓冲最渊博,有军事才干,很受桓温器重。桓温去世后不久,桓冲迁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镇姑孰。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由于当时辅政的尚书仆射谢安声望极重,群情所归,桓冲自度气量和涵养都不及谢安,而且自己是武将,军事才能不见用于宰相职,于是解任扬州并让给谢安。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二月,由于长期服用五石散,加上年事已高,桓冲发病而亡,终年五十七岁。东晋朝廷追赠其太尉,谥号“宣穆”。桓玄篡位后,追赠桓冲为太傅、宣城王。
田余庆先生评价桓温说:“桓温以北伐为手段,以篡夺为目的,把由于北伐而增进的实力和威望用之于篡夺,所以不会尽心力于北伐,也无意久事中原。这就是说,桓温的政治野心限制了他的北伐活动,使北伐活动得不到广泛的支持。而且,其时北方民族关系混乱,民族兴起的潮流一浪接着一浪而来,新的民族势力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因此,任何北伐战役的成果都无法得到巩固,桓温北伐也是如此。这是形势使然。所以桓温北伐意义颇为有限,战略上说来最多只能起以攻为守的作用,把混乱的民族斗争限制在北方,不使它蔓延到江东来。”
“纵观桓温一生,我们看到这个据史籍说是不惧遗臭万载的人,行事却相当持重。他始终高唱北伐以保持政治优势,但他自己却在一段颇长的时间内引而不发,不贸然行事。他蓄意消灭对手,但一般并不诉诸战争,而是以北伐丧师失地为罪名,而且几乎都采取欲取先与的手段,一步分作几步走。他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的职位,却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全局,因而不敢在京城久留……桓温处大事谨慎,其所行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与桓玄毕竟大不一样。”【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晋书·列传第四十七·蔡谟》载,庾亮曾打算趁石勒新死,逐步作北伐的准备。蔡谟对此表示,“时有否泰,道有屈伸,暴逆之寇虽终灭亡,然当其强盛,皆屈而避之”,认为应“抗威待时,时已可矣”。也就是说,应审时度势,不能逞强好胜。所谓审时度势,主要就是观察北方形势的发展。在南北相持局面既成以后,在阻碍统一的原因没有消除、促成统一的原因没有出现以前,想靠一两次北伐战役完成统一,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两晋时期,南北对峙形势的出现,并不是一次偶然的民族入侵造成的,而主要是汉魏以来北方边境地区民族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这种情况,比一次民族入侵造成的后果要复杂得多。评论东晋人物,不能只看他是否有过北伐的倡议或行动。郗鉴、蔡谟反对过庾氏兄弟北伐,王羲之反对过殷浩北伐,孙绰反对过桓温北伐。他们的反对有苟安和怯懦的一面,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东晋的稳定在当时必须建立在多数士族支持的基础上,这是安危的大局,不能轻易破坏。桓温死后十年发生的淝水之战,胜败所系就是证明。若由桓温代晋和几十年后的刘裕代晋相比,其基础、条件和后果毕竟是大不相同的。桓温在最后时刻接受了王、谢等大族的裁决而未轻举妄动,这是他的明智之处。
觊觎皇位而又谨慎行事的桓温,最终不得其志,除了枋头之败名望、军力大受损失之外,更在于士族政治此时还具有约束力。也即士族与司马氏“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是不允许桓温破坏的。回看历史,当年王敦一下建康,以清君侧为名,标榜维护受到刘隗、刁协威胁的士族政治格局,得到大多数士族的同情,因而势如破竹。等到再下建康时,他改变了初衷,要求以王代马,破坏政治平衡,因而遭到大多数士族的反对。桓温何尝不想独吞天下,但他又不敢明目张胆地破坏“共天下”的局面,怕因此引起士家大族的群起攻之。王敦作为前车之鉴,在桓温身上起到了警示作用。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hjzhou62 2019-08-15 07:35:14
周四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师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燕飞南家 2019-08-16 11:20:30
写的精彩,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陇上斜阳 2019-08-16 13:24:58
顶楼主。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江南的季风 2019-08-16 13:31:07
好文,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8-16 15:18:23
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8-16 15:29:40
下午顶贴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鳞鳞居大厦 2019-08-16 15:42:36
楼主好。
-----------------------------
你也好!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南来北归 2019-08-16 15:55:45
好文,支持一下。
-----------------------------
谢谢!

楼主:小克TY

字数:18214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11 04:53:00

更新时间:2019-09-04 18:27:48

评论数:1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