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19-07-19 18:51:05
:)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19-07-19 18:51:05
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靠农耕维持生活,约二十岁时,王昌龄离开家乡学道,不久,出发到长安谋求发展,成效不佳,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开元十五年,30岁的王昌龄应进士试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心有不甘,于开元二十二年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并再次登第。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未升迁,仅授祀水尉。科场得意,仕途失意,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王昌龄因事获罪,谪赴岭南。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遇赦北还。秋,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云:“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开元二十八年(740 ),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逝。
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与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与綦毋潜、李颀等人郊游,留诗。
天宝三载甲申(744),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天宝七载戊子(748),因“不护细行”,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王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溯江前往,曾顺道游南陵,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载: “(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秋,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出兵救援。闾丘晓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处闾丘晓以贻误军机;行刑前,闾丘晓言:“有亲,乞贷余命。”张镐回以:“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遂杖毙。
王昌龄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传,开元年间,一年冬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在长安闲居时一块到旗亭饮酒。当时有梨园班子在那里演唱,现场出来四个年轻漂亮姑娘即兴演唱当时诗人的诗歌。三人喝酒观看。高适讲:“我们三个也算有点名气,平时也没分出高低来。今天我们打个赌,看这四个姑娘唱谁的诗多,算谁赢好不好呢?”这提议得到一致赞同。第一个姑娘出场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地说:“是我的。”第二个姑娘接着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次轮到高适高兴了;第三个姑娘又唱:“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时王昌龄已经十分得意了,王之涣这下真急了,负气指着四个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还不是唱我的,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一会儿,那姑娘出场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三人大笑尽兴而归。
《全唐诗》称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宋刘克庄《后村话语》云:“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其《从军行七首•其四》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此之前,小子曾撰文讨论郑愔《塞外三首•其一》中“海暗云无叶,山春雪作花”一联,有结论云:“暗者,隐藏不露,隐藏也;海者,湖泊也;海暗者,湖泊藏也;云无者,水也;海暗云无者,湖泊藏水也!湖泊藏水这讲法儿有点含糊不清,换言之,湖泊(汇)聚水也就是了。故,‘海暗云无叶’者,‘海暗云无似叶’之谓也;‘海暗云无似叶’者,湖泊聚水像树叶也;湖泊聚水像树叶者,湖泊聚起水来像树叶一样。”并作解“海暗云无叶,山春雪作花”云:“雪域高原湖泊众多、彼此关联,如同巨大枝蔓上形态各异的叶子;高原上群峰傲立,雪线以上冰盖皑皑,好似盛开的雪莲花。”
上解奇特,免不了被质疑,或以“青海长云暗雪山”为参照、释“海暗云无叶,山春雪作花”为“海暗雪作花,山春云无叶”,接踵而至有“海春山作叶,云暗雪无花”之语。
以“青海长云暗雪山”为参照可以理解,但,是否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则当别论,为解围“海暗云无叶,山春雪作花”,论“青海长云暗雪山” 如下: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易•说卦》巽为长、为高。
云:《楚辞•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借指高空;高空者,天也。
暗:隐藏不露,隐藏也。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从结构入手, “青海长云”与“青海暗雪山”是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并列结构,合并后概言“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长云”,长者,高也;云者,天也;“青海长云”即“青海高天”,青海如何“高天”呢?
关于“高天”,有则笑话可供参考:
传唐朝大历年间,馆陶在任县官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这天,门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衙役来报:“恭喜老爷,门外百姓送牌匾来了!”县官大喜;百姓抬进一块盖着红绸布的大匾,掀开绸布,匾上四个镏金大字:天高三尺。县官喜不自胜,命人把大堂上 “明镜高悬”摘下,换上 “天高三尺”。
一天,县官老爹来看儿子,见到“天高三尺”匾,气得胡子直翘:“混帐东西,怎么把这么一块牌匾挂在大堂之上?”县官问:“百姓送的,有何不妥?” “这是在骂你呢!”县官一脸迷茫:“怎么会是骂我呢?” “骂你刮地皮刮得太狠,以致于让天增高了三尺!”
青海不可能刮地皮,但青海地势低是实情,地势低,不就显得天高了么?此者,“青海高天”也;故,“青海长云”!
“青海暗雪山”,暗者,隐藏;雪山者,祁连山也;青海隐藏祁连山欤意若何?
下面是有关青海湖的介绍: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西北部青海湖盆地内,是内陆高原湖泊,北魏时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断层陷落云云非为古人所知,不可能由此引申出青海隐藏祁连山之内容,但,简单易行之方案还是有的:祁连山山脚下即是青海湖!这就对了,山脚下即青海湖,湖面以下自然还有山体,此者,青海隐藏祁连山欤?故,“青海暗雪山”!
简单合并以上,作结“青海长云暗雪山”可以成立,但小子的意见,还有可发掘的内容在其中。
这可发掘的内容要从“长云”、“高天”说起,其生发点是:这“青海长云”、“高天”来得忒容易些了!固然“地势低,不就显得天高”成立,但,要知道,这玩意儿普遍如此,不独青海为然,这单独拉出来说的意义何在呢?
小子的意见,这单独拉出来说的意义在于提醒,提醒其有不同之处。
说不同,“暗雪山”难逃干系,说这个,“山脚下即青海湖,湖面以下自然还有山体”,不是重点;重点在“雪”上,进一步讲,重点在“为何有雪”上。
为何有雪呢?因为冷;为何冷呢?首先是季节,冬冷;问题是这里的雪终年存在,这就不简单是季节因素了;季节之外,有纬度的关系,但同地区雪线以上终年雪,雪线以下正常,可见纬度在这里不是问题。
不是季节,不是纬度,下个因素是高度;雪线以上,雪线以下,这以上以下比较的是高度,“高处不胜寒”,太高,所以寒冷,所以终年雪。
“太高”是这里陈述的要点,青海“地势低”是客观事实,但这个“地势低”是建立在“太高”基础上的“地势低”,此为不同之处。
以上讲“太高”,“太高”之背后,则是另一番景象;言“太高”者,山也、地也;地高,则天低;古云“天不足西北”者,何也?以此。
在“天低”的大环境下,“青海长云”、“青海高天”,文科讲叫“难能可贵”,理科讲叫“边际效益最大”,这是不同之处,值得记一笔。
回头再看, “青海暗雪山”者,青海隐藏祁连山也,固然“祁连山山脚下即是青海湖”成立,但就“隐藏”而言欠力度,毕竟,那山矗立那儿还挺碍眼不是?
小子的意见,同样是“隐藏”,换个思路会不同,山固然还高还碍眼,但,不能由此否定“隐藏”,说“隐藏”,其要与青海湖的深度及广度相关,实事情况很明朗:“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今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作为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青海湖的深度及广度不容置疑,故,“青海暗雪山”,“暗”、“隐藏”非为碍语。
最后,再看“长云”、“高天”,固然“地势低,不就显得天高”成立,但,地势低,并不只显天高;《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地势低,水流就下,成青海之大;故,“长云、暗雪山”者,壮言其大哉!
综上,王昌龄所言实则平淡,其云:“青海湖为西北第一大高原湖泊。”如是而已!
“青海长云暗雪山”, 1300年有矣,聊记之。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19-07-19 18:51:05
:)

楼主:子复子复

字数:361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7-19 18:28:26

更新时间:2019-07-19 18:51:05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