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出走安庆》悬案与《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出走安庆》悬案与《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0-12 16:51:09
郁达夫《出走安庆》之悬案疑惑与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乱世深情

《之一》:郁达夫《出走安庆》之悬案疑惑

安庆这个地方,在郁达夫的人生旅程与经历中,绝对是个重要驿站,譬如其文学创作中重量级作品,包括在国内完成的首部完整短篇小说《茫茫夜》,到后来的《秋柳》《茑萝行》及《迷羊》等,都取材自这段经历。在书中,郁达夫用A城指代安庆,当地的公园、庙宇、街巷、妓院、戏楼、茶馆等名胜也尽入书中。这些作品中描述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家庭伦理和爱情伦理,继而性苦闷和生活苦闷,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情感生活变奏的创作内容,自然成为后人从事研究时,还原郁达夫安庆经历的重要依据。在这期间,郁达夫也完成了学业,组织家庭,得到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从一名学子、人子,转型为人夫、人父的关键角色阶段。

从郁达夫的年谱,我们可以了解到郁达夫一生颠沛流离,生活过的地方有故乡富阳,以及东京、上海、杭州、北京、福州、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但提到他举家前往的定居地并不多,除杭沪京三地之外,就是安庆。总体上来说,郁达夫在安庆的岁月,应该是惬意愉悦,很多年后,当他追忆当年安庆时光,文字依然洋溢闲适情趣。

郁达夫一共三次到安庆,头两次应邀到安庆法政专门学校担任英文教习兼英文科主任,在近一年半的时间,两赴安庆,奔波于安庆、上海和日本之间。

第一次到安庆:1921年10月至1922年1月,共四个月。
1921年9月初,郁达夫从日本回到上海,在泰东书局主持《创造》季刊创刊事宜,在这同时,接受了郭沫若的推荐,独自一人来安庆,将教书视为编刊、写作以外的一份正式职业,10月1日夜半船抵安庆,第二年的春天离职返日本完成学业。

第二次到安庆:1922年9月到1923年3月,共七个月。
这年的秋季学期到来时,郁达夫携带已怀身孕的妻子孙荃来安庆同住,并在这里诞生了他们的长子龙儿,开始经营一个三口之家。这一时期郁达夫似乎埋首书斋,创作出独幕剧《孤独的悲哀》和历史小说《采石矶》。到1923年2月携夫人孙荃及在安庆出生的长子龙儿回上海。

郁达夫第二次来安庆时,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放浪形骸,在僻巷寻欢的留学归来的文学青年。尤其《沉沦》的出版,把他从一个默默无名的文学青年,一跃为文坛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沉沦》虽然读者叫好,但评论界却是一直褒贬不一,且始终贬大于褒,“肉欲描写者”、“肉欲讴歌者”、“颓废作家”、“诲淫”、“不道德的小说”等各种帽子都扣在了郁达夫头上,让“天真、潇洒、真诚、自然,而微微带点神经质”(陈翔鹤《郁达夫回忆琐记》)的郁达夫,一下子无所适从。特别是当时文坛领袖胡适的严厉批评。在胡适眼里,郁达夫只是一个英文水平很差的“初出学堂门的学生”,他和他的同事,都是“浅薄无聊而不自觉”“把他们几个外国人的粗浅演说,糊糊涂涂的翻译翻译,便算新思想家了。”这篇题为《骂人》的文章在1922年9月17日在《努力周报》发表后,在安庆的郁达夫,几近崩溃,他在给郭沫若写的信中,想投江自杀的心都有。

第三次到安庆与《出走事件》
六年后的1929年,郁达夫受邀为新创办不久的安徽大学,教授“两点钟文学概论”。他在9月29日从上海乘船到安庆,但这次仅仅呆了一个星期,到了10月6日就匆匆忙忙离返上海。其中悬案疑惑历来众说纷纭,流传诸多猜测。

根据郁达夫日记中细节生活描述:来安庆后的第二天(即9月30日)“午前在街上空跑了半天,买《戴南山集》一部。”第三天10月2日早晨六点起床,“读《戴南山集》数册,《孑遗录》一篇,简要通彻,真大作也!”。从这一个星期的日记来看,郁达夫天天除了游山就是逛水,看戏读书,很是悠闲,课还没开,也无什么险恶预兆。直到出逃的前一晚(10月5日),郁达夫还与旧友聚会,日记有写“买帐子一顶。晚上约旧友两人吃晚饭,谈到十年前旧事,黯然神伤矣。后天要开课了,生活的行程,怕又要变一变过。”但到了10月6日,突然决定“从安庆坐下水船赴沪,行李衣箱皆不带,真是一次仓皇的出走”。乘船逃回上海。

根据安庆地方资料记载,郁达夫这次出逃的原因,是因为安庆的朋友邓仲纯告诉他,省教育厅厅长程天放(注1)说他是赤化分子,并将他列入政府重点清查的黑名单。闻此消息,郁达夫吓得半死,立刻赶到码头,仓皇出走。

文学研究者从这几天郁达夫的日记,有两次提及清代死于“文字狱”的文学家戴名世(著有《戴南山集》),产生臆想反证了逼害的疑虑(注2)。当时洪传经(注3)亦有首诗作传世,特别加注“郁达夫先生授书安大,闻有通缉之令,匆促出奔,诗以送之”。诗云:“一书竟报逐高贤,行色仓皇尽室捐。鸱嚇狼贪何日了,与公再结未来缘”。

这其中,是不是还有其他内情隐忧呢?
(1)除了日记记载外,我们从其他文献资料得悉,郁达夫在9-30其实还写了两封信,但从性质上,看不出什么端倪。

(i)郁达夫刚到安庆,就收到北大陈大齐的聘函, 9月30日立即作了复函(注4)。缘由是1929年9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在其未到任前,以陈大齐(百年或伯年)为代理,履新伊始, 陈大齐即电函郁达夫,聘其为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ii)鲁迅日记十八(1929年)也有记载:“十月二日昙:晚得达夫信。”据已公开的郁达夫日记,鲁迅收到的这封信,即郁达夫9月30日在安庆付邮的。10月3日鲁迅日记又云:“晨复达夫信”应即此信。陈子善教授认为此信虽落款“十月二夜”,因鲁迅经常当天深夜工作到次日凌晨,“十月二夜”也可理解为10月3日“晨”。

(2) 郁达夫在后来日记里说,10月8日从安庆回到上海,夫人王映霞见怪不怪。其实在去安庆之前,她就担心他的工作会有变故,所以买的是来回往返票。不过让她恼火的是,也不至于走得匆匆,连行李物件都丢在安庆。最后王映霞只好自己去了一趟安庆,不仅把郁达夫的行李给取了回来,而且代他向学校要回了一学期的薪金。(注5)

(3)另根据10月5日的日记,郁达夫出走之前的那天晚上,有记载曾与旧友聚餐“谈到十年前旧事,黯然神伤矣。后天要开课了,生活的行程,怕又要变一变过。” 故有学者认为,令郁达夫黯然神伤的应该是十年前的旧事,也就是当时任教安徽法政学校期间,或许发生一些什么事,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这么匆忙地赶来任教,或是为了要寻觅旧情,但现实里物是人非,他突然觉得没意思,就借机离开了。

《之二》: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乱世深情

1929年10月6日,郁达夫从安庆出走回到上海至到1933年3月,郁达夫就一直活跃在上海,在文学创作方面屡有新收获;尤其是与鲁迅的往来更是密切,几乎每隔几天,郁达夫就要往鲁迅家里跑。

鲁迅与郁达夫,都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重彩。虽然他们两人的写作主张还是个人行为都大相径庭,却也惺惺相惜,很难想象一位革命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与一位浪漫主义小说家,是如何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他们相识始于1923年2月17日,当时周作人请吃饭,郁达夫在周家第一次见到了比自己大 15岁的鲁迅,两人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讨论而熟悉起来。创造社和文研会此前虽有隔阂,但见到鲁迅本人,郁达夫觉得他很亲切,柔和的绍兴口音,清脆的笑声,笑时眼角上几条小皱纹很是可爱。到了1928年,两人还一起创办了《奔流》杂志,开始亲密合作,在文学之路上携手并肩,至于索句、赠书、赋诗等,更是日常交往的主要内容。

郁达夫与鲁迅关系密切可从《鲁迅日记》看出,譬如1932年10月12日有记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各人题词留念,鲁迅当场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赠郁达夫,字的上角写有“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八个字,以记录这是郁达夫请客时所写。可见两人交谊甚笃。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从自己深受迫害,四处碰壁中,迸发出的愤懑之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国民党的血腥统治,形象地展现了硬骨头性格和勇敢坚毅的战斗精神。

1932年12月30日,郁达夫再次到鲁迅家叙谈,并求墨宝。第二天,鲁迅就为他分别书写了自己的两首诗。一首是《无题》“洞庭浩荡楚天高,眉黛心红涴战袍。泽畔有人吟亦险,秋波渺渺失离骚。”另一首是前一年写的《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郁达夫非常高兴,立即回酬一首《赠鲁迅》“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断言鲁迅是万古,而“群盲”是看不到。‘彷徨呐喊两悠悠’说的是鲁迅的两本短篇小说集的书名,《呐喊》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至1922年所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它诞生于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彷徨》则收录了鲁迅的11篇短篇小说,作品以“表现得深切”“格式的特别”开创了小说现代化的特征;它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更是鲁迅对封建旧礼教、旧思想开战的有力宣言,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933年春,在王映霞的催促下,郁达夫决定离开上海迁居杭州共筑"风雨茅庐 "(注6)。作为创造社的重要成员,曾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郁达夫,怎么会在1933年忽而生发移家杭州的想法呢? 郁达夫在1930年加入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了左联,主编左联文学刊物《大众文艺》,与鲁迅等人一起在五四时代同旧社会腐朽势力抗争,但随着国民党政治压迫的日益加重,郁达夫思想上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他既不满反动当局的压迫,又畏惧残酷的斗争;既想前进,又缺乏勇气。他辑录的龚自珍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状态。

对于这次搬迁,鲁迅写了一首七律,以诗相劝。鲁迅通过郁达夫完全能体察到的典故与艺术形象,多层次地巧妙地,把‘劝阻“的意思,寓于其中。至于诗题《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其实是后来加上的。(注7)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为方便欣赏,谨把逐句大意试解如下“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首句大意是说荒淫残暴的吴越王钱镠虽已死去,但鬼魂仍附着在杭州当权者身上,而忠贞耿直的伍子胥,却连死尸也无处找寻了。借古论今,杭州不可去的结论,一目了然。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通过含蓄表述杭州自然环境虽好,但消靡斗志,非革命作家久留之地。离开战场而建造安乐窝,是有远大志向的战士所不屑为。从民族责任感的高度勉励郁达夫不能忘记祖国的命运。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这两句是“岳将军坟坛冷落” 和“林处士梅鹤凄凉“的倒装句。以历史上为世人敬仰、杭州百姓引为骄傲的民族英雄岳飞,和品德高洁的贤者林逋两位古人的遭遇为例,说明到了杭州等待你的,将是这两位古人现在所受到的冷遇。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是希望郁达夫为大众为民族解放而进行文艺创作。游旷远-风波浩荡-行吟等词语,显然是激励郁达夫向屈原学习,抒写震撼古今的诗篇,做一名新时代的歌者!

全诗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把那些似乎各不相干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自然景物贯穿起来,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阻拦得委婉而含蓄,劝说得真挚而恳切。

搬家到杭州之后的同年12月29日,郁达夫偕同夫人王映霞到上海拜访鲁迅,并恳请鲁迅为他们写几个条幅,鲁迅欣然应允,30日鲁迅即把这七律写成四幅条相赠,利用这机会再次劝说,寄予厚望,并反映了彼此醇深的情谊。

1936年,郁达夫接到国民党福建省 陈仪的来信,请他赴福州任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号召文化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是他人生重大的转折,全身心投入抗战的开始。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当时郁达夫在福建南台宴会席上,得悉噩耗如同睛天霹雳,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后来郁达夫写了一篇《怀鲁迅》,仅有四百字,沉郁而厚重,简练且峭拔。结尾是:“鲁迅的灵枢,在夜阴城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一片微红的新月”。



注(1)
据网上资料判断,这个理由很牵强,程天放是江西新建人,五四时期就学于上海复旦大学,曾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选为会长。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和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加拿大《醒华日报》总编辑,回国后担任过江西、安徽、湖北的教育厅长和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校长,著有《欧亚归途》、《美国论》、《胡适与中国》等。这样一个履历完整、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要去迫害一个安徽大学高薪聘请而来之无冤无仇的教授,似乎说不过去。

注(2)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人称南山先生,又称“潜虚先生”,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榜眼。品性高傲不羁,著有《南山集》、《孑遗录》,因有悖逆语(即对明末清初志士深怀痛惜之情),康熙五十二年,狱成坐斩。

注(3)
这封信全文如下: 百年先生: 顷接由上海转来沁电,敬悉先生招我去北平膺讲席,感激之至。但王星拱先生因安大接手过迟,找不到人教书,硬拉我来此相助。北平电报来时,已在我到安庆之后,所以今年年内,无论如何,是已经不能上北平来了。敢请给假半年,俾得在这半年之中稍事准备,一到明年春期始业,定当遵命北上,与先生等共处。此事前已与启明先生谈及,大约此信到日,启明先生总已将鄙意转达。好在北平教书者多,缺席半年,谅亦无大碍耳。句此敬复,并祝康健,幼渔先生处乞代候。达夫谨具九月三十日。

此信载于《北大日刊》1929年10月14日第2254号“函电”栏,题名为《郁达夫先生致陈代校长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另从郁达夫年谱得悉, 在1929年10-6日出走安庆回到上海后,半年后并没应约去北大,或许时局人事有变。其实早在1923年10月,郁达夫曾经代替北大教授陈启修到北大教统计学,当时借住哥哥郁华的房子。几个月后,他的原配妻子孙荃带着他的小儿子龙儿也来到北京,只好另在什刹海北岸的小胡同里租了一间小平房。1926年春,郁达夫到广州不久,就接到妻子来信,告诉他龙儿患了重病,当他心急如焚地赶回北京时,看到家门口已贴上白条。龙儿的离世,对郁达夫打击实在太大,几个月后他离开北京,再也没有回来。在《一个人在旅途上》一书中他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飘零。”,故而很难相信郁达夫会去北京择业定居,即使他愿意,后来的妻子王映霞未必同意离开杭州。

注(4)
洪传经(1906~1972),安徽怀宁人。一九二四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后留学英法诸国,一九三三年九月在巴黎被选为国际学生会副会长。一九三四年在法国获经济博士学位,周游欧西诸国。回国后执教于安庆、长沙、成都、兰州各大学,兴贤育才,蔚为世用。一九五五年南归寓居杭州,与一时名流往还,十年动乱中忧患交并,饱受淩辱,贫病以终,士林痛惜之。洪传经留有亮色诗作:”“睛江如练泛波蓝,万柳枝柔拂晓岚。且喜春光真到眼,依稀风物认江南。”

注(5)
郁达夫三次来安庆,都是为教书为谋职生计。虽然诗人多次表白,来安庆执教并非自己最喜欢的职业,抱怨“教书的如何苦法”,“如何不愿意教书”,但事实上郁达夫还是非常投入,颇得同事与同学的好评。作为省会城市,安庆绝不以经济实力雄厚见长,但安庆教育部门当时聘请教授的薪资,却可能是同类学校中最高的,足以让一位大学教授维持体面的生活。据记载,1921年郁达夫来安庆,薪水是每月200元;1929年被聘为安徽大学教授,聘资是每月340元。相对1927年的时候,郁达夫得过一个上海法科大学德文讲习的兼职,每周6小时课,月薪只有48元。

故而这次安庆出走,显然是经济以外的人际关系严重权衡失重的结果。或许其中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1929年11月间,王映霞为郁达夫在上海生下了第一个男孩郁飞。

(注6)
1927年春,郁达夫与王映霞订婚时写过一首情诗" 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一年1928 年两人结为连理,"富春江上神仙侣"婚事轰动一时,文士气质深重的郁达夫深陷柔情之中。

(注7)
这首诗并无原题,据考证《今人诗话》作者高疆在读到鲁迅这首旧体诗时,根据内容随手加上去的。后来杨霁云编《集外集》照抄不误,它准确地概括了全诗的内容,故得到了鲁迅的认可。

完稿于2019年7月3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0-12 16:51:09
洪传经有首诗作传世,特别加注“郁达夫先生授书安大,闻有通缉之令,匆促出奔,诗以送之”。诗云:“一书竟报逐高贤,行色仓皇尽室捐。鸱嚇狼贪何日了,与公再结未来缘”。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0-12 16:51:09
另根据学者蒋成德的研究,国内近年最早讨论这首《阻诗》,始于单演义于1976年在《杭州文艺》第五期提出商榷意见,直到八九十年代讨论依然勤而不辍,多达40多篇,开展了从鲁迅到郁达夫的旧体诗研究。

楼主:薛依云

字数:690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7-18 05:21:20

更新时间:2019-10-12 16:51:09

评论数: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