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长篇连载:宋朝果然很有料

长篇连载:宋朝果然很有料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19-07-21 16:21:00
宋朝在摧毁夏州城后,那个之前一直负隅顽抗的李继迁,他二话不说,直接投降了。
也许,李继迁被宋朝摧毁夏州城的决心吓住了,他真的以为宋朝要跟自己玩命了;也许,当老家被夷为平地后,为了生存,李继迁只能无奈地投降了;也许,为了保存实力,避免与宋朝军队的正面对抗,李继迁选择了暂时投降,反正他精通此道,所以选择了这种诈降。
好吧,不管是李继迁真心实意地投降,还是别有目的地诈降,总之李继迁终于投降了。
史料记载,为了表示自己投降的诚意,李继迁派遣自己的弟弟李继冲带数百匹党项骏马进京谢罪,并在谢罪的奏折中一再强调自己叫赵保吉。也就是说,李继迁彻底服软了,他终于承认自己是大宋的臣子了。为了让宋朝彻底打消对自己的顾忌,李继迁又派自己的“第一谋士”张浦进京,以表投降的诚意和决心。
被灌了这么几壶猛酒后,宋朝君臣终于达成了一个共识:昔日的敌人,已经灰飞烟灭,如今的李继迁,是一个合格的奴才。对于这种前来进贡的奴才,中原民族的国策就是这样,只要咱们不打仗,一切都好商量。
张浦一到京城,赵光义就好酒、好肉、好招待,给他举办了一场超高等级的欢迎宴。
根据《宋史》卷四百八十五记载:当这场酒宴到了最高潮,所有人都开怀畅饮、不醉不归之际,太宗突然问了这么一句:“上次我送给赵保吉(李继迁)的弓箭,他可满意否?”
一听这话,张浦只能苦笑地回答道:“喜欢,我们老大爱不释手。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拉不开。”
可不是吗,宋太宗送给李继迁的那张弓,是一把“一石六斗”的弓。宋朝一石是现在的120 多斤。也就是说,除非是力拔山兮的大力士,否则想拉开这张弓,把手臂拉废了也没戏。
事实上,李继迁得到这张弓后,他确实跟族人炫耀了一把,还让族人挨个试试,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拉得开。因此,对于赵光义的这个问题,张浦只能如实汇报:喜欢,但拉不开。
殊不知,张浦话音未落,赵光义立刻传御前侍卫,命他们用“两石”的弓射箭,百发百中。
在张浦目瞪口呆之际,赵光义又不怀好意地问了一句:“羌人敢敌否?”这怎么敌呀!我们“一石六斗”的弓都拉不开,你们“两石”的弓百发百中,这还怎么打呀。一听这话,张浦撩袍跪倒,拍马屁道:“羌部弓弱矢短,但见此长大,人已遁矣,况敢敌乎?”
是呀,我们羌人弓箭弱、射程短,碰见这种力大无穷的主儿,早就逃跑了,谁还敢跟他们交战呀?
听完张浦的话后,赵光义甚是得意,他继续说道:“你看我大宋有这么强的武装力量,之所以没有把你们赶尽杀绝,是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你一定要告诉李继迁,别再犯上作乱了,当心玉石俱焚、死无葬身之地。还有,张浦你来一趟不容易,你就留下来吧,以后为我效力。”
赵光义也不傻,他清楚地知道,张浦是李继迁的心腹大将、头号谋士,李继迁干的那些坏事,很多就是这个小子出的主意。因此,把他留下来,等于砍断了李继迁的左膀右臂。
小样李继迁,我就不信搞不定你!
还别说,自从扣押张浦后,李继迁确实老实了许多。
至此,伴随着李继迁的投降,宋朝终于获得了胜利。虽然这种胜利的局面,只是当年赵普送李继捧回西夏之前的老样子,但是不管怎样,宋朝还是“胜利”了。
然而,宋朝的这场胜利,真的能够叫胜利吗?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19-07-21 16:21:00
赵普的余晖
伴随着李继迁的投降、耶律休哥的退役,宋朝的边疆终于安定了。而在宋朝内部,赵普则在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在这个老头的整治下,已经开始衰败的大宋王朝,竟然步入正轨,重新焕发出生机。
国库充盈,边界安定,身为当朝第一宰相的赵普,他的威望也终于到了顶点。然而,赵普清楚地知道,自然的法则是无法抗拒的,他已经老了,也许明天,自己就将驾鹤西去。
为了报答太宗对自己的恩情,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赵普决定在有生之年为大宋王朝尽最后的力量,去干最后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替这个国家选拔人才。
史料记载,赵普选择人才的标准,就两条:有才,有德。在赵普眼中,“才”是一个人能力的表现。有才的人,能通晓天下之理,不被常规思想所束缚,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在国家危难之际,才能想出最合理的应变之策,这就是所谓的“防微虑远,必资通变之材”。
在赵普眼中,“德”是一个人良知的体现。有德的人,能体恤百姓,知道民间的疾苦,并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反,那些阿谀奉承的无德小人,则要全部被轰走,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所谓的“定难扶危,宜退谄谀之辈”。
当然了,这里有一个问题,世间哪里有十全十美的人?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才和德必须二选一的时候,咱们是选“鱼”,还是选“熊掌”?
对于这个问题,赵普早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记载,赵普选人,虽然注重“德才兼备”,但当出现选择的时候,他还是更偏重于“德”,而非“才”。
在赵普眼中,有德无才的人,虽然品德没问题,但是什么都不会,他们就是一群蠢人;无德有才的人,虽然本事一流,但为求目的,这些人可以不择手段,他们就是一群小人。
重用蠢人,虽然无法办成事情,但他们不会去害人;重用小人,虽然能办成事情,但他们肯定会去害人。所以,当两者必取其一的时候,赵普更情愿用有德无才的人,毕竟这类人不会殃及无辜、祸害百姓,这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证明,赵普的这种用人标准,即使今天读来,依旧令人深省。
虽然赵普设立了如此高的招聘条件,但大宋王朝毕竟人才辈出,在一番大规模的海选后,李昉、张齐贤、王禹偁、吕蒙正、王旦、吕端、李沆……这些人挨个进入了这个历史的舞台,最终永载史册、名垂青史。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人不得不说,这个人就是李沆。
在我的眼中,他是宋朝历史上最让人敬佩的一位大臣。
为什么?因为历史即将证明,只要是他做过的预言,就百分之百地准确,堪比李淳风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能达到预知未来的效果。怎么样,这个人牛不牛?
当然了,在赵普推荐的这些人中,还有一个更牛的人。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19-07-21 16:21:00
@海上的一滴水 2017-08-26 15:09:40
支持佳作!问好!
-----------------------------
3q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19-07-21 16:21:00

第十四章 大宋第一相
历史中真正的寇准
寇准是大宋王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名相。他少年得志,三起三落,却矢志不渝,内则整肃朝纲、开创盛世;外则抗击敌国,威震天下,最终成就了一番永载史册的宏伟大业。然而,这位对大宋忠心耿耿、屡建奇功的宰相,却屡遭陷害,最后客死他乡,死后也没有落叶归根。
寇准,是大宋最有争议的一个宰相,他一生充满了贬斥与赞誉。肯定他的人,说他鞠躬尽瘁、勤俭爱民,是我们的骄傲与榜样。否定他的人,则说他沽名钓誉、奢靡无度,就是一个欺骗世人的贪官污吏!
如今,拜《杨家将演义》所赐,寇准这个名字,简直如雷贯耳、天下皆知。
在《杨家将演义》的故事里,只要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操着一口山西口音,清廉简朴、不肯花钱,抠门到极点的老头。然而,在抠门的同时,这个老头总能想出各种另类的办法,来解决各种常规办法解决不了的难题。
山西人、喝醋、抠门、聪明……这些因素,大概就是我们对这位大宋第一名相的第一印象。
那么,历史上的寇准,他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了。
咱们前面讲过,这个所谓的杨家将故事,仅有三分为实,其余七分皆虚。
故事里寇准的形象,当然也是虚构大于真实。
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寇准。
根据《宋史》记载:“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这里的华州,指的是宋代隶属于陕西四路中的永兴军路。下邽,则是华州下辖的一个县,位置在今天陕西省渭南市的华县附近。
因此,不管怎么看,寇准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他不是一个山西人。
那么,为什么在杨家将的故事里,这个地道的陕西汉子,却变成了一个山西老西儿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史料匮乏,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我只能举几个经典的说法,来解释这个问题。
第一种说法,地域说。
由于陕西也带一个“西”字,所以人们最初叫寇准“老西儿”时,指的是陕西的老西儿,而非山西的老西儿。结果,由于山西老西儿更著名,久而久之,寇准就被改了籍贯,他成为一个山西人了。
第二种说法,饮食说。
寇准喜欢吃羹,几乎每天都吃,为这还引发了一场“溜须拍马”的悲剧故事(后面再说)。
古代的羹,是一种肉汤,为了解油腻,吃羹时边上要摆上盐梅,以调节各人的口味。在古代,梅子不是四季都有,所以人们把梅子做成梅子酱,以便随时使用,这种食物叫“醢”。制造醢需要用醋腌制,所以也叫“醯醢”。
由于寇准喜欢这些酸溜溜的醯醢,且说话据理力争、咬文嚼字,所以大家都笑他,说他是“老醯醢”。久而久之,就简略为“老醯儿”。
就这样,在这种称谓下,寇准就变成一个“老西儿”了。
第三种说法,尊敬说。
这是最新的一种解释,说当时的百姓为了尊重寇准,尊称他为上谷寇公,或者简称其为上谷公。
在中国古代,山西的上谷寇氏,是一个超级显赫的家族,历经数朝,皆世代为官,始终屹立不倒。其后世杰出子孙寇恂,更是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官居雍奴侯。
这个辉煌的上谷寇氏一族,是不是寇准的祖先,估计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然而,在历史的传承中,传到最后,寇准的籍贯就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从陕西的下邽,就“搬到”了山西的上谷,从此由一个老陕,就变成一个老西儿了。
综上所述,到底是哪种说法,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籍贯的问题到此为止。那么,在历史中的寇准,他既然不是一个老西儿,是不是也不喝醋、不抠门呢?
对于这些问题,您还真猜对了。在历史中的寇准,他不喝醋,好喝酒;而且,他不抠门,更是挥霍得可以。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19-07-21 16:21:00
@ty_光光和卷卷 2017-11-03 23:13:12
楼主加油啊,写得很好。我已经买了你第三跟四卷了,打算等你出版完八卷,我把他们全买来看。
-----------------------------
多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19-07-21 16:21:00
少年得志
公元962年,也就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刚刚杯酒释完兵权的那一年,在陕西下邽的寇府,传来了一声清脆无比的婴儿哭泣声,这个永载史册的少年,就这样呱呱坠地了。
寇准出生的那一天,正好是阴历的七月十四,也就是民间的中元节,也称鬼节。很多老百姓都相信,在中元节这一天,这个孩子诞生于此,就是为了拯救天下,祛除所有恶鬼,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
虽然这种说法很扯,但是作为当事人的寇准,他却乐在其中。
史料记载,当上宰相后,寇准逢人便说自己出生的事情,还反复朗读一首诗:“何时生上相?明日是中元!”
可见,寇准绝对相信,自己是一个天福贵胄的孩子,好像那一年的中元节,整个世界都在庆祝他的到来。
当然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即使是天赋异常、被上天眷顾的人,后天不努力也一样白瞎。这位寇准,他就差点儿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原来,跟现在的那些小孩一样,少不更事的寇准不想读书,他也不想出人头地,他只想玩。寇准基本上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玩耍上面,而且还玩出了花样,玩出了自己的品位。
除此之外,幼年的寇准还特别厌恶考试,他也不想去参加科举。这要放在现在,就是一个抗拒高考的问题少年。
对于这种问题少年,当时的情况应该和现在差不多,下场也应该一样。先拉回家,狠狠骂一顿,然后就开打,打一个半死不活,然后轰回学校接着念。
殊不知,在这个方面,寇妈妈却采用了一种更为极端的办法。
史料记载,有一天寇准趁母亲不备,他又要偷偷出去疯玩,不料被妈妈逮了一个正着。当时,他妈妈可能在称量东西,看见寇准要逃跑后,情急之下,就顺手抓了一个东西扔了过去,正中这个熊孩子。
问题是,当时寇妈妈扔过去的东西,就是称量用的秤砣。大家想想,这个东西多沉、多硬。这个秤砣打中寇准的位置,正好是他的脚背。
结果寇准被砸得哇哇大叫,他的脚血流不止,而且还骨折了。
不过,在养伤期间,不知道是寇准知道了母亲的厉害,还是他重新思考了
人生,反正他被砸得开窍了。从那以后,寇准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开始玩命读书了。
令人惊奇的是,这一秤砣下去,打得寇准开窍了。
这不,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寇准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他就金榜题名,一跃龙门,登上了天子门堂,从此成为大宋王朝的一名官员。
这一年,寇准仅仅18岁。真是不服都不行。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19-07-21 16:21:00
@hjzhou62 2019-07-21 06:48:14
周日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

楼主:京城说书匠

字数:43012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5-20 23:51:00

更新时间:2019-07-21 16:21:00

评论数:11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