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快乐何处》(小说6)

《快乐何处》(小说6)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41
瑜对我的小说不看好,她总觉得我笔下的角色们过于分散,互相不认识,导致小说的架构十分松散。
“你完全可以借鉴古典小说的做法,让他们互相是亲戚。或者,把他们变成是互有关联的同学,同事,甚至邻居。总而言之,让他们之间发生联系,从而把小说有机地组合起来。”
对于这个建议,我只能对瑜摇头,笑笑不语。
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哪有那么多联系呢?我笔下的角色们,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确实互不认识,也对他人的存在漠不关心。大家就是这么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自身的学业、职业和日常生活,几乎对其他事情都持无所谓的态度。
工作上累死的灵,移居国外事业不顺自杀的学长,学业上休学退学的净,跟瑜、党建、丽、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左右不过是“哦”一声就过去的事而已。谁又会为谁悲伤,谁又能为谁改变什么呢。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42
我喜欢直白的叙事风。
整个社会就是以一种直白、务实的风格在运作,何必小说就要故弄玄虚、大肆渲染角色们的情绪呢?这种情绪的过度渲染,对于读者们而言,又有什么益处呢?
如果说,不能激发读者情绪的文字,就不是好文字。那么,不是好文字就不是好文字,无所谓。因为,情绪绝非人类心灵的归宿。一个写文者,又何必追求这种一时的虚幻。
小说之所以比专业的社科书籍有市场,原因仅仅在于它更通俗易懂,关注面更宽泛,它笔下可以容纳普通人关注的许多问题。至于关注深度,作者甚至不需要给出问题的答案,他只需要描述和发问,就足以写出一篇好的小说。
小说可以是人类最简单的陪伴。
所以,简单浅显的小说反而也可能是很好的小说。
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业领域,这样的规则就行不通。没有深度的东西,没有翔实数据支撑的思考,无法引发同行的兴趣,还未出手,就已经被评审枪毙。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43
写小说并不是目的本身。
一个人可能在自然科学领域或者社会科学领域产生疑问,进而产生痛苦。消除疑问的方法就是实践。你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问题得到解决的程度来证实你的方案是否可行。
这是具有普适性的原则。
这种行动法则在不同领域都适用。
写小说不过是我的一种实践行动。我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因此不得不借助于写小说这一活动来验证自己的某些判断。
瑜与我不同。
她不需要借助小说这个多余方式。她以她的敏捷判断,从其他方面可以完美地验证她的理论,所以她很早之前就摒弃了小说这个途径。
我虽然羡慕瑜的简洁模式,但我懂得一个人只能靠自己的模式过自己的生活。别人不是你,你也不是别人。你可以参考别人,别人也可以参考你。但真正给你解决方案的,只有你自身的实践活动。
躺在那里羡慕任何人都是没有用的。
你得行动起来,去做事。
再痛苦,再迷茫,只要你保持前行,你就有拿到解决方案的机会。这种机会,从来都不曾消失。它在任何人身上都永恒地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对于人类,终究是仁慈的。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44
对于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点,很显然,人类需要金钱和物质基础,人类也需要情感和温情,在追求智商和未知领域方面,人类有着无穷无尽的需求。
至于一个人如何选择他的生活,则是一个非常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收集数量巨大的样本,才能得出一个合适的结论。只着眼于自己眼前的一点所知,得出的结论会非常偏颇。太多人选择了一条偏激的路,只是因为他们从未能够看见触眼所及以外的人和事。
人类太善于作茧自缚。
如果抛开贫穷的束缚,抛开情绪的束缚,一个人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到正在发生的大范围的变化上,就有可能看见一种更为合适的生活模式。
这种着眼点的改变,要求一个人动脑子。正如一百多年前,巴斯德从他实际的研究发现出发,由物理、化学转向了生物学。这种个人职业生涯波澜壮阔的改变,源自他大脑的不懈思考。
任何一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长了一个脑子。至于如何使用自己的大脑去改变自身的生活,这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具体实践了。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45
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
一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应该围绕实际问题进行。这个实际问题可以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生计;可以是如何解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可以是如何以文字为载体解决群体的情感需求;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根本性的复杂科学问题。
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并不会因为一个人感受和思考方式的改变就跟着改变。不过,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不易,一个人才更应该立足实际问题,好让自己的努力不至于偏离有效轨道。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不管考虑多少遍,都不会有真正的答案。若是轻易就有答案,净的小学弟就不会选择结束生命。它只存在于一个人的追求中。正是因为不知道答案,所以才要去做事,去寻求一个答案。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寻找答案的一个过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个人生活的意义也许就会显现。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46
今天看到新闻,关于同济大学硕士陆经纬跳楼的事情。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20多天,只是因为一直处理无果,家属选择了在网上大范围曝光。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只听到生存者身上被压得“嘎吱嘎吱”响的重压。这种重压,过去一直存在,今后也将继续存在。在重压下求生艰难的人们,这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关于灵的处理,很低调地就结束了。在大时代背景下,累死个把人,不过就是一缕青烟。
我个人比较反感社会学者所说的上进。我觉得不管是低欲望社会也好,佛系青年也罢,一个人选择他能耐受的生活、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下去,就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选择自然不同。劳动只是人类的选择之一,既不光荣,也不丢脸。
一个人,有退路么?多年前,学长在国外自杀。他是有退路还是没退路呢?也有,也没有。他只是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非常个人化的选择。
生活压力在不同人身上是不一样的。负重前行,与轻装上阵,有着本质的不同。太多痛苦的人们,并非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只是他们的重压更为沉重,要担实在是担不起,却又无法找到其他途径抛下重压、重新来过。
也许,宁铂终究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吧。他当年顶着少年班“第一神童”的称号,后来还是能够抛下重压,重新来过。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47
有个词叫做“沉没成本”。一个人,想要往后退,需要付出巨大的沉没成本。这种付出实在太沉重,难以抉择。
关键是,你选择后退之后,仍然要再次前行,这种前行也仍然是沉重的。如果再次前行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人类又何必惧怕,又如何会犹豫不决呢。
无法继续负重又无法后退的人生,就会出现惨烈的结局。在这种结局出现之前,一个人未尝不曾试图求救。只是,有心救你的人不见得有能力,只能事后陷入伤痛和绝望中;有能力救你的人,你不见得有机会接触到,终究等同于不存在。
这种困境如何解决呢?它最终的导向就是自救。
自己受伤、自己承受压力,自己愈合、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自救体系的建成绝非朝夕之功。可是,一个人若想生存下去,这种心理体系就显得极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48
明很喜欢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对于这种带有幻想的戏剧化情节,总有一种偏爱。
于我而言,我所寻求的,是能解决我实际问题的书。当然了,我这种寻求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成果。不能说是两手空空,但至少我没有发现有任何一本书可以解决我的困扰。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的不务实风格,我们委实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借鉴:谁敢把生活那样过呢。司汤达《红与黑》、莫泊桑《漂亮朋友》,主人公都是穷小子靠女人往上爬,结局却不同,想要走这条路的人,不免要反复思量。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为了寻求情感的痛快,女人们挥霍着机会,结局不免凄凉。还有无数的现实故事。不曾有任何一个故事能够给人方向,故事只是一个人路上的风景罢了。所谓的寻求,真的只是一个过程。
最好的出路,也许存在于现实中。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49
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发愁。有时候会失眠。
瑜有时嘲笑我,认为我是目标不够聚焦,才会如此自讨苦吃。“一个人想在两个互不相同的领域努力,通常会一事无成,而且痛苦翻倍。”
我不得不承认瑜的眼光很毒。跟她比起来,我确实一事无成。尤其糟糕的是,我的精神状态确实比她的要痛苦。
“你不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是不愿意那么去做。”
这当然是很显而易见的事情。
当我们回顾过去岁月的时候,什么曾经改变了你的生活,并且是往好的方向改变?又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持续焦虑,并且难以改变?答案很明显。当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找答案的时候,答案通常都是呼之欲出的。
那一个人为什么不能从过去的生活中吸取足够的经验,并且用来指导当下的生活?也许,因为人人有执念。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0
一个人的智能无法在数个方向同时发展。即便智商允许,时间却不允许,领域内的快速发展也不允许。假如非要选择这样一条路,那么就只能在数个方向上同时落伍。如果你选择一个方向,也许你勉强能够跟得上。
要在一个领域内入门,能够独当一面,能够有创新性的成就,所需的绝非一日之功。
人要走过一定的路,有一定的阅历,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有自己的判断力。
不管一个人如何想,到头来仍然是以实际成果决定人生的。其他方面花费的心血,因为半途而废,很可能会变成无用功。
人类的生活是很平凡的。脚踏实地,获取一个又一个的小成绩,最为实惠。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1
人类无法抱团取暖。
人在很痛苦的时候,其实是想找个同样处境的人一起熬过去的。这样的愿望当然很美好,但现实中执行起来是很难的。
我有时候会想起净彻夜唱歌的日子。找个同样煎熬的人,她后来的处境是否会略略不同?估计也还是一样吧。
当我们想找人说话的时候,翻来覆去不过就那么一点情绪。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倾诉,而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两个都很不快乐的人,其实都没有耐心听对方倾诉,会很不耐烦。人需要的是倾听者,而不是成为他人的情绪容器。但是,没有谁愿意成为一个长期的情绪容器,若是那样的人貌似存在,只怕非奸即盗。
两个失败的人在一起,很难走出失败的泥潭。失败这种事情,想要走出来,靠的只能是勇气和决心。一旦对他人产生依赖感,想借机走出失败,只怕会越陷越深。
面对失败,不管是哭还是求助,人最后都会意识到:这些没用,你只能靠自己。如果连自己都靠不住,那就只能选择其他的路。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2
丽基本不看电视剧。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连睡眠都稀缺。
我有问过她,“也许看电视剧可以缓解一下疲劳?”
丽对我的说法表示很无语:“在一个中年人的眼中,我们就只认一个真实的世界。如果钱靠得住,就多挣钱。如果孩子能教育得好一点,那就施行虎妈策略。电视剧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故事,不能给生活任何的依靠。说到缓解疲劳,肯定是好好睡上一觉最实惠。”
丽的看法,也许是被生活磨到了一定境界的人才能说出的话。
我们所追求的,到底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还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最初,一般都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到了一定层次之后,必然追求真实的世界。至于到了真实世界之后,是否会有再次的转变,那就要看一个人的修炼了。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3
要过很久之后,我们才知道当年的痛苦,多数时候都源自我们那时正在试图打通一个向上的通道。这个通道也许是智力层面的一个跨越,也许是心智方面的一个跨越,更也许是现实层面的一个跨越。
想实现一个阶层的跨越,用“蜕一层皮”来形容毫不夸张。那些艰难的日日夜夜,那些痛苦到无法忍受的心境,只不过都是代价而已。如同一个人独自在黑夜里行走,跌跌撞撞地摸索,摔得鼻青脸肿,可是仍然需要爬起来继续前行。因为你若是那时倒下,你所有的一切,都将遗留在黑暗中。过去不曾留存你的踪迹,将来也不会存在你的位置。一个人,就那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手心向上,找他人讨要资源,这种乞讨当然轻松。可惜,多数时候都讨不来。一个人只能跌回泥潭继续打滚,继续狼狈不堪。讨要不成倒是也无所谓,只是习惯了讨要的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基本都丢了。这种风骨一旦丢了,只怕很难捡回来。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4
当我们无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别人脑子里储存了什么,更不清楚别人看我们看得有多通透。
人都不甘心被他人看扁。可是,事实却是,一个人多数时候的行动范畴,都是可以被预知的。
你不甘心也没有办法。
能够预知他人行动模式的人,可以站上更高的层次。一个连自己都看不通透的人,只能在泥潭里打滚。
若是不甘心在这种瓶颈之下打滚,一个人就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去改变自己。不想被别人看扁,不想被他人看透,就只能把自己深化。深到无法被看透的地步,也就安全了。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5
跟明聊起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
“底层一切的努力,就只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这种绝望和不快乐,要如何处理呢?”
明对我的想法很不以为然,“这种状态又不是现在才存在。”
想想也是呵!历史的舞台上,这样蝼蚁一般的存在,数不胜数。就是因为数不胜数,所以才没有哪本历史书专门写他们是如何生存的。他们只是数字。这种悲惨的状态,也不是当下的特产,而是自古至今都存在的。
面对这种困局,提出“如何才能快乐?”这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说得好像人生真的能够追求快乐一样。对于贫穷的人来说,吃饱穿暖有地方住,才是首位的。快乐是奢侈品。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6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何谓读成书呢?一个人到了三十多岁,即便手中握有极好的学位证书,却仍然收入微薄,不得不比十几、二十几岁时更努力地读书、学习新技能。这样奋斗的岁月看不到尽头。在某些时刻,这样的奋斗是否让人压抑,让人心生绝望呢。
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底层生存让人压抑。拥有知识和技能的贫困,同样让人觉得压抑。
然而,因为个人力量薄弱,注定了单个的人无法向国家、制度和其他人寻求出路。唯一的出路,仍然只存在于后续的个人奋斗中。如果说贫困是因为此前的奋斗还不足够,那么现在就只能继续追加奋斗。
走到现在这种地步,不能摆脱糟糕的处境,那么能够证明的只是:你还不够强大。
解决方案也很直接:继续往前走。
一旦停顿在当下,困境就会被固化。
只有继续往前走,困境才能有变化的机会。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7
跟丽一起吃午饭。
“你会觉得现在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还得上班太累么?”
“累是有的,不过心甘情愿。”丽很平和。
“你没想过,可以选择过相对不累一点的生活么?”我再问。
“现在这种生活是我花了很多心思才追求到的。”丽笑了,“你没想到吧?”
我确实略略有点惊讶。一个人竟然主动追求如此累人的生活?
“我二十岁的时候最焦虑的事情就是自己嫁不出去。我长得不好看,从来没有男孩子喜欢过我。我头脑不足够聪明,拼了命地读书才考上了大学。我家庭条件不好,没有支援,没有金钱让我能够打扮自己。我日夜焦虑如何才能在婚恋市场上把自己推销出去。一路跌跌撞撞才遇见我老公,他头脑聪明,人上进,特别吃苦耐劳,而且真心喜欢我。能够在三十岁前就把自己嫁掉,我觉得这是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老话说得对,凡事还是早图谋早奋斗得好。”
我倒是真不知道丽一路走来的故事。
“现在我们有两个健康聪明的娃,我非常知足。尽管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跟老公异地,又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得我独自在这边带两个娃,我仍然觉得这种生活弥足珍贵。因为现在的累,比起我二十岁时候那种刻骨的焦虑来说,简直不算什么。”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8
每次看见别人有新的重要成果发表的时候,内心就感觉十分痛苦。我看得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滚滚洪流,看得见它们奔腾着向前发展,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无尽的可能和希望。
想变成其中的一份子。
然而,因为能力的不足够,虽然有看得见的能力,却不见得有参与其中并贡献的能力。
这种痛苦的心情折磨,并不比贫穷的折磨更好过。
物质上的贫穷、能力上的不足,都是非常折磨人的东西。如果非要排序,也许能力上的不足更为痛苦。因为,物质上的贫穷其实与能力上的不足挂钩。此外,物质上的不足靠忍耐可以勉强度过,能力上的不足却绝非忍耐就会改变的东西。
瑜的看法很直接。她从不认为一个人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她认为那是一个人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未曾把心智全力放在自己所要钻研的事情上的缘故。既然未曾全力努力,又何必为此痛苦不安。既然痛苦不安,为何不能多点努力。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59
其实我是知道应该如何努力的。迟迟未将之付诸实践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不想以后过得比现在还要苦,所以潜意识里在逃避。
人都有畏难的情绪,有好吃懒做的倾向。如果生活可以不用苦到极处,一般人都会想对自己友好一点,并不想把自己逼到极限。
浩已经六年级,准备小升初的考试了。看着他的成长轨迹,有时候我会想到自己。虽然层次不同,但不得不承认,他身上的劣根性,我身上仍然存在。只是我的劣根性潜伏得很深,若非自己这般清晰地剖析,他人基本看不出来。
明明知道变好的方法,却不能去执行。这就是我们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不能执行呢?因为虽然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灵的故事,内心里却都恐惧着那样的事情。辛苦很多年,人生却不了了之,之前的辛苦看起来既荒唐又可笑。比起艰辛地奋斗来,当然是消费主义至上、吃吃喝喝睡足觉的人生更快乐。
楼主:东元蔻  时间:2019-10-14 12:29:26
60
“你能想象一个人守着金山银山饿得哭的样子么?”某一日,我这样问明。
“那人是不是傻?”明不能理解。
“不知道自己傻的傻子罢了。”我回曰。
我们都意识不到自己就是那个傻子。身边有很多资源,可是完全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甚至不曾努力想要去开采资源。只是日复一日徒劳地忧愁,徒劳地等候。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守着怎样的金山银山却过着那样的日子之后,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不知道。
我们对资源和平台的无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认知。
生活中充斥着易得的、非资源性的东西,极大地消耗了我们的心智,让人误以为那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上当受骗,成了最正常不过的家常便饭。心智被拉低,几乎无法正确判断事实。
为什么会愿意这样过日子呢?因为容易,因为舒适。只要日子好过,哪管它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傻子的答案。

楼主:东元蔻

字数:3928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12-08 21:33:05

更新时间:2019-10-14 12:29:26

评论数:1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