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38)
徽宗继位前,章惇有过人生最后一次闪光。
这也是,老天再次送给大宋的机会。
错过了前几次,固然可惜。如果抓住这一次,或许还有力挽狂澜的可能。章惇的动机,我们姑且不去猜度。但他公开反对立赵佶为帝,却是一次为自己,也是为大宋的救赎。
可惜,他的努力失败了。就像一个赌徒,在赌场玩了一辈子,却在最后关头,错过了翻盘的机会。
他带着懊恼和惶恐,去筹备哲宗葬礼、修建哲宗陵墓。
从情感上,他愿意为哲宗的身后事全力以赴。对哲宗,这个他亲手扶上皇位的皇帝,他充满了感情,甚至寄托了全部希望。原本,他也可以通过哲宗做成人生赢家。他也几乎成功了,哲宗朝的后半期,他是唯一的独相。朝廷内政外交,几乎决于他一人之口。可,谁也能想到,哲宗23岁便驾崩了。哪怕再有十年,章惇或许就会创造属于哲宗和他的时代。
据说,哲宗灵柩到达皇陵的时候,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连日不止。不知,这雨是为谁而下。是为英年早逝的哲宗,还是为壮志未酬的章惇?还是为屡屡错过良机的大宋朝?
那日,哲宗的灵柩陷于泥沼,在荒野之中过了一夜。那一夜,白发苍苍的章惇,就守在灵柩边,任凭大雨淋透了全身。
即便如此,朝中仍有大臣乘机弹劾章惇,说他办事不利、举止不恭。章惇只好自行请罪贬谪。初登大宝的赵佶,装模作样地驳回了几次,终将章惇撵出京城。
一贬再贬。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感谢大伙热心支持!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非常抱歉,有事耽搁了。
感谢大伙支持。
马上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39)
几年后,章惇在浙江湖州去世,时任湖州团练副使。
这年,苏轼已去世4年,司马光、王安石都已去世19年。
章惇,终年70岁。
苏轼终年65岁,王安石66岁,司马光68岁。
章惇的死,是一个时代结束。
回顾章惇一生,科举考场上的青年才子,仙游潭前的豪气俊杰,为政地方的能员干吏,变法派冲锋陷阵的大将,贬谪岭南的失意政客,朝堂之上的揽权独相,大雨中哲宗灵柩旁的花甲老人,被贬湖州的老朽之躯。
这都是章惇。这些似乎矛盾的经历都属于他,共同构成了他毁誉参半、诽谤满天下的人生。
为章惇可惜,
他有王安石之志,却无王安石之才,更无王安石之德。
为章惇可怜,
他一生奋斗不止,不服输、不任命,做事执着,倔强前行。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百年岁月,匆匆而过。
有的人生命短暂,如同朝露,却历经千年而不朽。有的人长命百岁,富贵白头,却好似从没有活过。
我们都害怕被遗忘,都希望留下活过的痕迹。
可惜,这非人力所能控制。有的人,费尽心机把名字刻在泰山上,风吹雨打也没了印记。有的人,密室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却也流传千古。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历史,给了章惇大展身手的机会。他却用这样的机会,将自己写进了《宋史》奸臣传。
地下有知,章惇该哭,还是该笑?
估计,章惇还是笑的。就如同当年在金殿之上,封还朝廷敕书,仰天大笑出门去。
那一刻,人生多美好。年轻真好。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0)
让我们再回到公元1118年的集英殿。
徽宗依然没有出现。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集英殿位于皇城西区,与捶拱殿、紫宸殿并排而列。作为皇城最重要的宫殿之一,主要用来举行朝会、接见番邦使节、宣读重要诏书。逢有重要时令,皇帝也在此大宴群臣。
北宋开国以来,在此举办公主的生辰宴会,徽宗算是开了先河,足见他对这位掌上明珠的喜爱。
柔福公主,大殿上最耀眼的主角。
只见她发髻高挽,头戴浑天珠翠步摇金钗,略施粉黛、面若桃花,身着红罗霄金长衣,腰系和田美玉,外罩明黄绣凤披风。虽芳华十四,已是倾国倾城之貌、风华绝代之姿。
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美丽的公主所吸引。
或许,该介绍下公主了。
不过,在此之前,还先要介绍她的母亲,王贵妃。
女以母贵。没有母亲的恩宠,又岂能有公主的富贵?
王贵妃,大家闺秀,名门之后。祖父王珪,仁宗朝宰相,就是前文介绍的“三旨宰相”。凭着这近乎自辱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王珪不仅在神宗、哲宗朝的新旧党争之中屹立不倒,还荫及子孙。
当年,王贵妃以宰相孙女、花容月貌、贤良淑德的美名待字闺中,徽宗便很是爱慕。迎娶进宫后,宠幸经年不衰。随着接连诞下皇子公主,王氏地位不断提升,让宫中嫔妃们艳羡不已。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恩宠。这是千古难题。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1)
后宫凶险。
王贵妃得祖父真传,深知持盈保泰之道,做人十分低调,从不恃宠而骄,处处待人宽厚、礼让谦和。越是如此,她在宫中越有好名声、越有威信,就连朝臣们,对其也多有敬重。
越是重要的场合,王贵妃越是低调。眼下,她就不时地用眼神提醒女儿,要保持仪态,不能露出焦急和不满。她知道,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她们是所有的人焦点,哪怕一丝一毫的举动,都会被放大,并且被加工再利用。
皇宫,盛产流言。而留言的背后,则站着一个个争宠的女人和一个个争权的王公大臣。牵一发而动全身。谨慎是在皇宫生存的必备技能。
谨慎是天生的,也是悟出来的。
皇宫,是让人迅速成长的地方。
入宫多年,对于宫中女人的往事,王贵妃知道很多。知道越多,她就越谨慎、越小心,也越惜福。
这些往事,不仅对她,对宫中所有的女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无论富贵、卑贱,有事没事拿来照照,不仅能争富贵、保富贵,甚至还能保命、救命。
看样子,徽宗一时半会还到不了。那我们就跟着王贵妃,再一同温故下,北宋皇宫里女人们的往事。
这些女人们,哪一个不曾国色天香,哪一个不曾娇羞媚人?有人生于宰相之府,有人生于平民之家;有人生来锦衣玉食,有人生来吃糠咽菜;有人注定进入皇宫,有人辗转来到京城;有人凤冠霞帔,在万众瞩目中,从宣德楼进入皇宫,仪态万千、母仪天下,却最终寂寞半生,含恨而死;有人粗衣陋衫,在不声不响中,由宫中小门而入,两手空空、低微卑贱,却最终临朝听政,执掌天下大权。
后宫,是女人的福地、也是苦地,是女人的舞台、也是战场。
只是,自古富贵难白头,古来征战几人回?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2)
先从杜太后说起。
她是北宋皇宫里,女人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她是赵匡胤的母亲。也是赵光义的母亲。
她的两个儿子,是大宋开国者和奠基人。她的子孙,主宰了两宋300年,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
杜太后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十国,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乱世。简直乱成一锅粥。
正因为乱,我们有必要先简短回顾下五代,这样更容易了解后面的很多故事。
提到五代,必从三个人开始。黄巢、朱温、李克用。
唐末,黄巢起义。朱温,原黄巢部将,后归附朝廷,再篡唐自立,建后梁,定都开封。李克用,沙陀人,被唐赐姓李,在剿灭黄巢中屡建功勋。朱温、李克用,相互争雄,终成死仇。
除了朱温建梁,后四代建国者,都是李克用的儿子或部属。
朱温病重,其三子弑父自立。次年,四子再杀三子继位。后梁兄弟相残,内乱不止。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义子李嗣源,堪称双雄。
李存勖灭梁,建后唐,定都洛阳。后来,双雄相争,李嗣源杀李存勖,继位为帝。
李嗣源病重,子李从荣谋反身死。子李从厚继位。从厚集权削藩,逼反了李从珂。从珂,李嗣源义子。
李从珂攻入洛阳,继位为帝。从厚外逃,终被杀。从珂即位后,石敬瑭受到猜忌。石敬瑭,沙陀人,李嗣源的女婿。
石敬瑭起兵,借军契丹人,建后晋,定都开封。晋军入洛阳,李从珂自焚,后唐灭。千年传国玉玺,自此彻底消失。
当年,李克用曾与辽太祖约为兄弟。石敬瑭,克用义子的女婿,属于孙辈。辽太宗,太祖之子。所以,石敬瑭按辈分称呼小他十岁的辽太宗“亚父”,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死,侄子石重贵继位。因不肯向契丹称臣,辽太宗亲率大军攻占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灭。
契丹灭晋,中原无主,后晋大将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入开封,建立后汉。刘知远,沙陀人,初为李嗣源部将,后追随石敬瑭。称帝次年,刘知远驾崩,子刘承佑继位。
承祐性多猜忌,杀大将郭威全家,郭威愤而起兵。承祐御驾亲征,兵败身死。郭威称帝,建后周,定都开封。刘崇,刘知远弟弟,随即在太原称帝,延续后汉,史称北汉。
称帝四年后,郭威去世,义子柴荣继位,为周世宗。再六年,赵匡胤建宋代周。五代结束。
自907年到960年,眼花缭乱,不过53年而已。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3)
乱世,多传奇。
回顾杜太后一生,一场大雪,是传奇的开始。
公元902年,李唐王朝摇摇欲坠前五年,杜太后出生于河北定州杜家庄。乳名四娘子。虽称“四”娘子,却是家中长女,她有五个弟弟、两个妹妹。
四娘子15岁时,已是五代十国,天下大乱、战火连天。那年冬日的一天,黄昏时分,漫天大雪,风裹着雪、雪乘着风,天地之间一片茫然,杜家庄外银霜满地。
一个疲惫不堪、饥寒交迫的年轻人,顶着狂风暴雪走到杜家庄,就再也挪不动脚步了。他窘迫地蜷缩在门廊下,避避风雪,暖暖身子。
好心的看门人,见年轻人可怜,便留他在门房避雪,还给了几碗热汤。年轻人感激不尽,这碗热汤能救命。
一连几日,大雪不止。年轻人被困在了门房。四娘子的父亲,杜庄主,发现了年轻人。他没嫌门房多事,而是将年轻人安排在庄里住下。杜庄主豪气好客,每日请年轻人饮酒小酌,竟也相谈甚欢。
杜庄主决定,将四娘子许配给年轻人。
年轻人,18岁,姓赵,名弘殷。
四娘子的命运由此转折。王朝的命运由此转折。千万人的命运由此转折。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4)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亲的决定,让四娘子的母亲几乎泪崩。女儿自出生,就生活在杜家庄,从未离开父母半步。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生逢乱世,短短几日,就将女儿嫁给素昧平生的人,做母亲的能不心疼吗?四娘子倒没有难过,只是坚持要先见见这位年轻人。
15岁的杜四娘子,在庄里的正厅,见到了18岁的赵弘殷。年轻人正在陪她父亲喝酒。四娘子躲在门后。
如果老天赋予四娘子不同的眼光,那两宋300年或许就要另说了。年轻的赵弘殷,自幼习武,身材修长、体格健壮,双目炯炯,一身戎装,透出英武之气。不错,他是一位年轻的军官。四娘子一见倾心,面颊绯红、心跳不止。
军官的身份,应该是杜庄主选择赵弘殷的重要原因。身逢乱世,天下纷纷、武人当道,为女择婿,即便不求拜将封侯,能够保住一家老小,也是善莫大焉。更何况,眼前的赵弘殷,容貌奇伟,仪表堂堂,言谈不俗,胸有大志。
母亲的怜爱是爱。父亲的抉择也是爱。父母之爱。
几天后,15岁的四娘子,在风雪中告别父母,跟着几天前还从未谋面的赵弘殷,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杜家庄,走向了茫茫的未来,也走进了喧嚣纷扰的乱世。
只留下父亲、母亲,如石像般挺在门前,身上落满了雪花。
这对老父母,再也没见过自己的女儿。更没有见证女儿的传奇。乱世之中,有大爱。而大爱,不过就是希望最爱的人能活着。
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就。乱世尤其如此。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5)
五代,百姓的乱世,武人的舞台。
18岁的赵弘殷,横刀立马,用刀、用剑,用命去拼杀。15岁的四娘子,紧紧地跟在丈夫后面,风雨飘摇、颠沛流离,努力照看和经营着他们的小家。
一个刀口舔血、一个含辛茹苦。
10年后,洛阳,夹马营,他们的二儿子出生。长子夭折。
老二,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出生时,父亲依旧征战在外。
四娘子,又陆续生下了赵光义、赵廷美、赵光赞(夭折)和两个女儿。算起来,她为赵弘殷生下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据说,有一年战乱,四娘子和赵弘殷失散,她独自挑着箩筐逃难,前面筐里坐着赵匡胤、后面坐着赵光义。四娘子步伐沉重,累的满头大汗,坐在路边歇脚。正好有位道士路过,他对四娘子说,你一人肩挑两条龙,真是了不起。
这显然是后人牵强附会。乱世之中,母亲带着儿子逃命而已。
乱世,是男人的战场。
转眼,儿子赵匡胤长大,也去闯荡江湖。丈夫,还是终日征战在外。四娘子,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大家庭。
这些年,他们一直在搬家,从杜家庄到洛阳、再从洛阳到开封。他们住惯了军营,习惯了漂泊。一家人,聚少离多。
赵弘殷,没有辜负杜庄主的期望,在乱世中不断建功立业。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到后周,作为一名军人,他用战功说话,在朝堂上步步高升。
随着父子两代人的拼杀,这个家庭也越发不一般。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有时候
真的很累了。
不过,
看大家的回帖
感受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真是特别的开心。
谢谢你们!
发自肺腑的!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6)
岁月如梭。
当四娘子年近花甲,她的人生,再次迎来巨变。
公元956年,相伴40年的丈夫赵弘殷去世。终年58岁。年少时,正厅门后短短的凝视,约定了一生的缘分。40年来,身处乱世、飘若浮萍,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他们没有辜负彼此。
赵弘殷离世时,赵家已根深叶茂,家大业大。赵匡胤位高权重,赵光义仪表堂堂。四娘子,也因儿子爵封节度使,被封南阳郡太夫人。
赵弘殷,这个生于乱世的军人,一辈子征战。那个时代的开国者们,不是他的上司、就是他的战友,或是他的敌人,而这些身份还不断来回地切换。我们不知道,他周旋于这些人之中,为什么而战?
他没有建立帝国的野心,也没有篡夺江山的大志,他没有指挥过一场名垂青史的战役,也没有满脸血污地死于乱箭之下。或许,他只是为了生存,为了让家人在乱世能活着。如此而已。
没有马革裹尸,他最终老死在府邸的床榻上。或许,这是乱世给一个老军人的优容。回顾一生,他应该满意了。想起那些在无数战斗中,身首异处的寂寂无名的战友们,他还奢求什么呢?
不过,他应该遗憾。不过四年而已,他错过了惊天巨变。
四年后,天翻地覆。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傍晚时分,有人匆匆跑进东京城内的赵家府邸,气喘吁吁地向太夫人报告,赵匡胤已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昔日的四娘子、今日的太夫人,并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淡淡说了句,我儿素有大志,今日之事,不足为奇。
好一个气定神闲。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感谢大家的热情支持!
有些事情耽误了。
稍后会更新!
再次感谢!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7)
赵匡胤称帝,国号大宋,是为宋太祖。
赵弘殷,被追封为大宋宣祖。杜四娘子,成了大宋太后。
再回头想想,那四十多年前的大雪,看门的门房,杜庄主。那时的他们,会想到多年后的事吗?眼光独到的杜庄主,即便有千条理由,恐怕也不敢指望这个女婿会称王称帝,其心底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在乱世为心爱的女儿找一份依靠。如此而已。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个15岁的女孩,眼含泪花、满脸泪痕,一步一回头地离开父母、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她会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开国太后?
当时的她,恐怕只能相信父亲的选择、自己的眼光,只能紧紧攥着赵弘殷的手,把所有的一切,托付给这个男人。她不敢奢望富贵,只希望能在乱世中,有个属于自己的温暖小家。
那个25岁四娘子,独自躺在洛阳城外的夹马营。作为随军家属,她的人生寄托在男人的刀刃上。赵弘殷征战未归,四娘子却即将临盆。
这个初生的儿子,被后人附会,说当时红光冲天,远远望去如着火一般。只有四娘子清楚,当时母子俩是怎样的凄凉。她又怎会想到,这个儿子会成为开国太祖,建立300年的大宋朝。
能说什么呢?
功成名就,怎么牵强附会,都言之有理。功败垂成,怎么坦诚直白,都一派胡言。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8)
丈夫去世,儿子称帝,大悲大喜。
悲喜之间,似乎耗尽了四娘子的心血,她的人生走到了终点。不过,她人生最后的决定,再次改变了历史。
赵匡胤登基次年,杜太后病危。
赵匡胤、赵光义跪在榻前,兄弟俩泪如雨下。太后又召来了赵普。当朝宰相。这很不寻常。
太后问赵匡胤,你如何做了天子?赵匡胤回答,是先皇和母后的恩德。太后摇头。
太后用微弱但坚定地语气说,是因为后周孤儿寡母。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若想大宋基业万年,你百年之后,要将江山托付给光义。光义再传位廷美,廷美再传位德昭。德昭,太祖之子。
赵氏兄弟,面面相觑,磕头应承。太后又对赵普说,把这些都记下来,锁在金匮里,以为他日凭证。
办完这最后的大事,杜太后崩世。终年60岁。
一代传奇,就此终结。
这个曾经的小女孩,从杜家庄走出来,一路风雨飘摇,最终登临绝顶,母仪天下。回望这一生,她所有的一切,都来自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父亲杜庄主、丈夫赵弘殷、儿子赵匡胤。到底是男人们成就了她的传奇,还是她成就了男人们的辉煌?谁又能说的清呢?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即便住在皇宫,贵为太后,她还是经常会想起杜家庄、想起夹马营、想起逃荒的路,想起父母亲、想起赵弘殷、想起年幼的孩子们。
或许,对于真正历经沧桑的女人来说,成为太后可能真的没那么重要。逢有大雪日,全家人围坐炉火前,父母、丈夫、儿女,谈天说地、有说有笑。人生至美。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感谢大家热情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9)
可惜,皇宫是个寡情的地方。
皇宫内,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从来都是稀缺品。
在赵匡胤化家为国的时候,有些东西就永远失去了。老太太为这家操劳了一辈子,家一下子变成国了,她能习惯吗?后世,很多人说杜太后有大政治智慧,这恐怕也是附会吧。
她留下金匮之盟,也留下了千古争议。
首先,到底有没有金匮之盟?
赵光义和赵普,自然言之凿凿。可惜,是杜太后死后几十年才说的。这也是最大的疑点。如果有,为何不早说。尤其在太祖驾崩之后、太宗登基之初,就拿出盟约,岂不更让天下人信服?
这点质疑,几乎难以反驳。
太宗赵光义,始终有得位不正之嫌。赵光义,无论后来多么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这个问题始终让他灰头土脸,也是他永远抹不去的污点。哪怕他是胜利者。
有人认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才35岁,已有两个儿子,德昭11岁,德芳3岁。赵匡胤正年富力强,杜太后怎么会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为理由,劝其以后让光义继位。不符合常理。
凡此种种,都在指向赵光义、赵普说谎。
杜太后,不过是他们说谎的道具罢了。
不错,历史确实是胜利者书写的,体现的是胜利者的喜怒哀乐。但是,哪怕再暗的屋子里,都会有一丝光。这丝光的名字,叫做真相。
真相,往往源于蛛丝马迹的。
所以,有没有可能,金匮之盟确有其事呢?
我们还得从杜太后这里找答案。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49)
可惜,皇宫是个寡情的地方。
皇宫内,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从来都是稀缺品。
在赵匡胤化家为国的时候,有些东西就永远失去了。老太太为这家操劳了一辈子,家一下子变成国了,她能习惯吗?后世,很多人说杜太后有大政治智慧,这恐怕也是附会吧。
她留下金匮之盟,也留下了千古争议。
首先,到底有没有金匮之盟?
赵光义和赵普,自然言之凿凿。可惜,是杜太后死后几十年才说的。这也是最大的疑点。如果有,为何不早说。尤其在太祖驾崩之后、太宗登基之初,就拿出盟约,岂不更让天下人信服?
这点质疑,几乎难以反驳。
太宗赵光义,始终有得位不正之嫌。赵光义,无论后来多么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这个问题始终让他灰头土脸,也是他永远抹不去的污点。哪怕他是胜利者。
有人认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才35岁,已有两个儿子,德昭11岁,德芳3岁。赵匡胤正年富力强,杜太后怎么会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为理由,劝其以后让光义继位。不符合常理。
凡此种种,都在指向赵光义、赵普说谎。
杜太后,不过是他们说谎的道具罢了。
不错,历史确实是胜利者书写的,体现的是胜利者的喜怒哀乐。但是,哪怕再暗的屋子里,都会有一丝光。这丝光的名字,叫做真相。
真相,往往源于蛛丝马迹的。
所以,有没有可能,金匮之盟确有其事呢?
我们还得从杜太后这里找答案。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50)
杜太后,生于唐末,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建国。60岁的人生,一个甲子而已,却经过了七个朝代。如此乱世,会赋予人怎样的思考?至少,会迥异于四海升平之世。
北宋初立,所占不过中原之地,南方割据称雄、北方契丹虎视,大宋仍在夹缝之中。站在后人角度,自然知道五代十国纷乱即将结束。不过,站在北宋建国次年,杜太后怎会知道,北宋不会步五代后尘、二世而亡,成为六代十国、甚至七代十国?
再说到年岁,赵匡胤时年35岁,确是年富力强。我们还知道他后来活到50岁。这还是后人角度。杜太后,是往前看的。
后梁末帝,终年36岁。后唐庄宗,终年42岁。后汉隐帝,终年21岁。后周世宗,终年39岁。这样看来,杜太后的担忧不无道理。
最重要的,还是政权合法性。
相比五代开国者以武力建国,赵匡胤虽有军功,但毕竟是以巧力取天下。说难听些,就是欺负孤儿寡母。由于武人强横,五代政权多是二世而亡。站在杜太后的角度,即便孙子长成,若论守稳江山,她更相信久经历练的赵光义。
当然,还有个可能的原因。站在母亲的角度。
她一生60年,当太后前后两年而已。更多时间,她只是位母亲。再看看她几个儿子,赵匡胤生于927年、赵光义生于939年,赵廷美生于947年。也就是说,赵匡胤长光义12岁,长廷美20岁。若10年一代人,正是完美排列。
此外,丈夫常年征战在外,赵匡胤外出闯荡,在那些担惊受怕、风雨飘摇的岁月,更多守候在她身边的是光义和廷美。从情感上说,她与两个小儿子感情更深也不奇怪。
站在太后和母亲的角度,兄终弟及,公私两全、两全其美。
金匮之盟,确有存在的合理性。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51)
关于这点,在宋太祖那里也有旁证。
太祖960年建国,976年驾崩。即便死的突然而蹊跷,但在此之前,他有16年时间,还有德昭、德芳两个选择,却始终未立太子。这不合常理。
或许,正因为金匮之盟。
只是,赵匡胤对这件事的态度,应该也是逐渐有变化的。
961年,母亲病重时,赵匡胤刚刚化家为 子之情、兄弟之情,还没有被皇权侵蚀殆尽。加之,帝国新立、百废待兴,正是兄弟同心之际。因此,赵匡胤接受母亲的提议、含泪应承,也是完全可能的。
但,权力改变人。掌权越久,改变越彻底。
皇帝越做越久,赵宋天下越来越大,很难说,赵匡胤内心没有想法。或许,他开始觉得母亲有些多事了。把皇位传给弟弟,他已经不大情愿了。或许,他已经想立子为储,只是碍于盟约在先,说不出口而已。
德昭、德芳,不仅没被立为太子,甚至都没有封王。而赵光义,则是位高权重,普天之下惟屈居一人之下。这被后世认为,是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但事实上,赵匡胤对儿子们的历练,用心用情用力,也是路人皆知。弟弟、还是儿子,站在人性的角度,根本不是难选之题。站在皇帝的角度,更是如此。
只是,赵匡胤,马上天子,戎马一生,身体硬朗,自觉时间充裕,这事也就搁置下来了。直到又一个大雪的夜晚,帝国再次迎来巨变。
有位女人,恰好就在现场。
赵匡胤的宋皇后。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015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更新时间:2021-03-21 11:54:32

评论数:108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