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华夏风云录,上古先秦

华夏风云录,上古先秦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洪水降临了!
新一纪冰川带来的洪水开始肆掠,刚刚初具规模的华夏部族迎来了第一次挑战。这个时候舜身上的老实人性格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要怂,就是干。
舜亲自点将,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治水工程。
第一个被舜点到的,是舜的小兄弟——鲧。这位父亲留下来的最小的兄弟现在也已经胡子一大把了,正好借这个机会让他去锻炼锻炼。
兄长亲自点将,鲧就是想推辞也不好意思推辞。带着治水要用的家伙,一猛子就扎进了治水的工程中。洪水为什么会泛滥,是因为它要到处流,只要把它堵起来,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是鲧的想法。
这一堵,就是九年。九年当中,鲧的勇气是可嘉的,干劲是值得认可的,工作态度是积极的,工作强度是高强度的,然而,结果是失败的!
舜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九年要什么给什么,一点也不让你操心其他的,就让你专心治水就是了,可你就给我这么个结果,太不像话了。
老实人舜气炸了,抬手一刀就把小兄弟鲧给剁了。人是剁了,可该治的水还是得治。舜正在考虑新一任的治水人选的时候,一个人主动站了出来。
站出来的人是鲧的儿子——禹。
舜刚刚才把鲧给剁了,按照正常道理禹应该躲的远远的才是。可这小子偏偏挺身而出,至少这一点,就可以说明他不是个普通人。
舜略带惊讶的点了点头,不过由于鲧治水的失败,舜从内心里是并不太相信这位小侄子的。舜将眼光投向了其他人,另外两个重量级人物站了出来。
稷与契这两兄弟,虽然年龄比舜反而还要小点,然而从尧那里论辈分却是舜的叔叔。这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主动要求去治水,舜又岂有不同意之理。
至此,史上最强治水三人组诞生了,大禹为主,稷与契为辅。顺带说一句,在大禹所带领的治水大军中,还有一个小人物值得一提——大业。
说他是小人物,是因为此时他和前三位相比着实不值一提。如果说大禹三人是看图纸的话,这个大费就是搬砖的。然而他的不知道多少辈玄孙里,有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秦始皇帝嬴政。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当然嬴政的故事离现在还很远,大费还是只有老老实实的搬砖。只不过搬砖的形式变了点,以前是把砖往一块搬把水堵住,现在砖往一旁搬让水流出去。
搬砖的大费觉得这和以前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干活。他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一点形式的转变,肆掠的洪水正渐渐受到控制。
大费感觉不到这个变化,大禹三人组感觉的到。大禹并不是个蛮干的人,他敢在舜气头之时站出来,是有一定的把握的。父亲治水九年,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的松懈,可是没有一点成效,那就肯定是方法有问题。
此时的禹刚刚新婚不久,舜处死父亲的行为让禹一下从新婚的喜悦中冷静下来。既然靠堵行不通,那就用疏的办法。禹把这个想法与稷和契一说,两人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就随着禹一起放手一试。
那么,该往哪里疏呢?
从大禹承担起治水的重任后,大禹就一天也未闲着。每一天都在观察寻找,将水往哪里引最好。这当中大禹曾三次经过自己家门,自己的儿子也已经出生,但大禹都不曾回家去看看。
洪水一天不平,禹一日不入家门。
在正确的方法指引下,经过十数年的努力,禹稷契等人终于平定了肆掠华夏大地十数年的洪水。
带着喜悦的心情,禹回到阔别已久的家门,见到了还未谋面的儿子。此时他的妻子告诉他,儿子还没有名字,禹想了想,说:“那就叫他‘启’吧!”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洪水平了,儿子见了,接下来该进京受赏了。这么多年的治水将禹锻炼成了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年壮汉,而在京城统筹规划的舜,也已经老了。
后稷和契什么都没要,毕竟是帮自家侄儿的忙。其他人都得到了该有封赏,就连老实巴焦的大业,也被封到了岐山以西的一个小地方。可治水的总工程师禹功劳实在太大了,没有什么赏赐能够配的上禹的付出。
“那你就来坐我的位置吧!”
舜曾经狠辣过,曾经阴沉过,但他终究是个老实人,尽管治水的功劳他完全可以揽在自己的头上,但他并没有。他是一个服从规则的人,既然你能治水,那就也一定能治国,我相信你!
大禹归来后不久,舜就基本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他还没死,尽管他还要过很多年才死,但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三黄五帝的时代结束了。
三黄五帝的故事讲完了,回头来看“禅让”是怎么一回事。
禅让,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看,三皇五帝时期的禅让都是不纯净的。按照我国最早的部落划分来看,大致可以分为黄帝这一支,炎帝这一支,蚩尤这一支(尽管蚩尤失败了,不过东夷部落还在),三苗共工这一支,狄人就不说了。
你会发现,黄帝当了老大之后,后面的人不论是颛顼帝喾,还是尧舜,都是黄帝一支的人,有三苗人的份吗?没有。有东夷人的份吗?也没有。有炎帝部落人的份吗?还是没有。
这就是个问题了,都是一大家子,那还算什么禅让啊。所以啊,这个时期主动发起的禅让行为,其本身就是不纯净的。稍微纯净一点的就是舜传位给禹,因为从现代关系理论来看,这两位算是脱了五福了,勉强算是禅让吧!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舜在禹掌权十七年之后在南巡的途中死去,对于这位杀父仇人的死,禹内心里肯定是高兴的,然而表面上的戏还是要做足的。
禹在舜死后宣布不掌权了,将天下的权力还给舜的儿子商均。说是这么说了,可商均要是真敢从禹手里接过权力的大棒的话,不知道死的有多惨。好在商均并不是傻子,赶忙和禹一番推辞,配合禹把戏做足。
在你推我让之后,禹终于勉为其难的登上了联盟首领的位置。治理国家对禹来说已是轻车熟路,此时要做的就是稳定自己的位置。为此,禹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给自己定个称号。禹以前的联盟首领,自己叫什么,下面的人就叫他什么,这样方便倒是方便了,就是一点也体现不出领袖地位。为了突出自己的领袖地位,禹规定以后下面的人不能直呼自己的名字。
那叫什么好呢?“王”。人之领袖为王。定了称谓之后,禹的领袖位置一下就显现了出来。他不再是那个人人可直呼其名的禹,而是倍受人尊崇的禹王。
第二件事,定国号——夏。以前三苗人称自己是三苗人,东夷人称自己是东夷人,现在没这么麻烦了,只要你们还认我这个王,那么你们就都是夏人。
夏国号的定立,意义实在非凡。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制度,正式从原始社会向着奴隶社会转变。同时它让我们的祖先从名义上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形态,如果说没有这个国号的定立,我们可能现在就和欧盟一样,表面上团结一致,实际上互捅刀子了。
天下一片祥和,没有叛乱,也没有水患,相比于尧舜等人被太多外事掣肘,禹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一些尚未完善的问题。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比如,继承人问题。
其实禹对于这个问题是没什么想法的,他刚刚当王不久,就已经指定了继承人皋陶,选这小伙子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皋陶正直啊,大禹时代刑法的完备基本靠这小伙子一人来完成的,传位给他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有人不同意。不同意这人也很有份量,禹的长子——启。启不同意的原因也很简单,老爹你这些年在外东奔西跑的,根本没顾的上这个家,好不容易有了个王位,还不传给家里人啊。
这是启的内心想法,当然现在老爹还活着,启是不敢说出来的。他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个能够继承父亲王位的机会。好在上天是亲睐启的,经过漫长的等待,机会还真出现了。
皋陶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也确实帮了禹不少的忙。不过他并不比禹小多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身体比禹要差。结果就是到了禹晚年的时候,皋陶先禹而去了。
天赐良机啊,被皋陶占据多年的继承人位置一下空了出来。对于继承人位置的处理,一下展示出了启超脱于凡人的智慧。
换做一般人是启,肯定屁颠屁颠的朝着继承人位置扑上去了。而这样的结果无非就两种,一是被痛骂一顿,然后顺位继承。二是被痛骂一顿,然后什么也得不到。按照禹当时人的性格来看,第二种可能性要大的多。
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推举皋陶的儿子益作为禹的继承人。排除启突然转性的可能性之外,可能多数人都认为他是失心疯了。然而,这正是启的高明之处。他是在释放一个讯号:
既然益能够在父亲皋陶死后,子承父位当上继承人,那么我,为何就不能直接继承父亲禹的位置呢?
这一招,高明的无以复加。同时还为启积累起了谦让爱人的好名声,启的势力一下就壮大了!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一生处理过无数疑难问题的禹,连洪水这种猛兽都能治愈的禹,在他这个儿子面前一下感到了无力。即使知道自己死后会是再次洪水滔天,禹也无可奈何了。
禹称王十年后,在一次南巡途中无疾而终。原本平静的天下,再次躁动了起来。
禹指定的继承人是益,可惜的是当时朝中的势力支持他的只有一半,另一半支持的是启。当时除了在朝势力外,最大的势力是跟随大禹治水那一派的势力。而在治水派在朝势力的代表,是大业的儿子伯益。伯益的态度,基本决定了启和益双方谁能得胜。
伯益是启的好朋友,从小这两位父亲就在外治水,打小这两位就认识,更为重要的,伯益是一个据说能与百兽相通的人,他还为百兽写了一本书——《山海经》
据伯益所说,如果这次启当不上王,那么百兽就会跳出来作乱。只有启当上了王,乱才会平息。
这话放到现在说,估计大家也就笑笑把伯益当个神经病。可那时侯不一样啊,大家一听连百兽都支持启当大王,那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启与益在甘地大战一场,启杀益而自立,家天下的制度正式确立。原始社会完全转变为奴隶社会。
毕竟是武力夺来的天下,启心里是有点发虚的。他先把都城迁到了夏,名义上是说夏朝的首都应该在夏,实际上却是害怕有人暗杀他。
迁都之后,启心里还是有点不能平静,总感觉天下有人要反对他。那就举行个会盟吧,看看有没有人不听我这个王的话。
为了试探下面人的态度,启举办了史上第一次盛大的会盟——钧台会盟。这一会盟,果然就盟出事来了。
所有的部落首领都应召而来,只有一个部落例外——有扈氏。这个有扈氏是东夷人当中新近崛起的部落,在大禹在位的时侯就不怎么老实,好在大禹威望高,有扈氏还不敢怎么样。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你居然敢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老子就是不服你。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有扈氏公然跳出来当刺头,启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双方都点齐本部军马,向着对方的地头杀奔过去。两军相遇的地方——甘。
甘之战,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当中的第一场大战。为了对付强大的有扈氏,启基本调动了自己能够调动的所有军队。同时为了造势,启在战前发表了一篇斗志昂扬的动员令——甘誓,甘誓的原文比较难懂,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搜来看看,但是它的大致意思我能够理解:
在甘地和有扈氏开战,为什么要打他?因为他不听王命。要把他打成什么样呢?赶尽杀绝。而你们要做的就是认真的打,打赢了个个有赏,打输了的话个个没命。
自此之后,作战前发布动员令就成了战争的常态。而且在很多时候,效果都还不错,偏偏这第一次,效果并不太好。
有扈氏实在是太强悍了,他们完美的继承了当年蚩尤作战的风格。可是启却没有黄帝那般的作战能力。第一天交战,启大败而归。
那就再来,接下来的几天,启都是以失败告终。不过对面的有扈氏觉得奇怪,尽管启一直在失败,可作战能力却反而越来越强。
这就要得益于启背后的伯益了,毕竟启掌握的是全国的政权,只要有一个人居中调度,兵力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这个工作伯益完成的恰到好处。
而有扈氏不一样,他们只要输一场,也就输掉了整场战争。甘之战足足打了一年有余,终于启凭着自己身后强大的国家机器,打败了有扈氏。战争是胜了,然而却并没有什么好处。有扈氏表面上老实了,可启并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而包括有扈氏在内的东夷人,在接下来的近千年时间里,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直到后世的一位大王将其完全缴灭。
有扈氏被镇压了,启的王朝暂时稳定了。夺王位,迁首都,战甘地,这些事消耗了启极大的精力,现在是时候停下来享受了。
启从此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奢华生活,至于这生活有多奢华,反正我是想象不到,但可以肯定是极度奢华的,奢华的连启的几个儿子都开始妒忌老爹,都想坐在那个位置上享受一把。
第一个把这个想法付诸实施的是启的小儿子武观。在启当王十年之后,武观感觉父亲老了,而自己有力量和他对抗了,直接就起兵造反。
勇气是可嘉的,行为是不值得肯定的,结果自然是失败的。启再怎么奢华享受,那也是从枪林弹雨里滚过来的,武观一个战场都没上过的人,怎么和自己的老爹争。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武观之乱被启很轻易的平定了,这也说明了启的影响力还是无与伦比的。值得注意的是,武观之乱放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由它开创的恶劣影响,却是难以磨灭的。
自此之后,帝王之家的争权夺利成为家常便饭,什么父子情深,兄弟之情,伦理道德,全成了狗屁。用后来人总结的话来说就是:“欲成大事者,至亲至友皆可杀。”
武观之乱被启轻易平定了,可启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会起来反对自己。这件事把启气的不轻,再加上启年龄也不小了,不久之后终于去向大禹报道了。
启死后,接任的人是他的长子太康。太康别的没学会,启的奢华学了个十足。不过好在他的兄弟们见识了武观之乱后,知道轻易不能乱作乱,不然会死的很惨。所以太康继位之后,内部倒还算是平稳。
可是,外部不太平啊!
在启几十年的淫威之下,原本不太老实的东夷人基本老实了。然而启这一死,东夷人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而且从有扈氏失败之后,东夷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氏族——有穷氏。有穷氏的首领——羿。
相比于他的前任有扈氏,羿是一个更为聪明的人。他不想受太康的约束,但在没有必然的把握之前,羿是绝不会轻易动手的。如果说太康自己做的好点,不让羿找到机会,那羿还真就不敢动手。
可惜,太康不争气啊!
太康喜欢打猎,或许是和他老子学的。不过他打猎不像启就在周边打打就算了,他喜欢去很远的地方。如果说没有后面的事,对太康的行为还真可以说是:铿铿男儿,驰骋天下!
但偏偏发生了后面的事,那就只能说不作死就不会死了。
太康每次打猎都闹得沸沸扬扬,羿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作吧作吧,等你作不下去的时候,就轮到老子出手了。
当太康再一次越过洛水轰轰烈烈的出发时,两旁依然少不了夹道的百姓。在太康看来,一切都没什么不一样。实际上,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你第一次打猎,我们忍了,第二次打猎我们也忍了,可你这样一次一次的来,我们实在是折腾不起了。两旁夹道的百姓眼中多已出现了怨毒的神色,羿的机会出现了。
当太康不顾身后百姓的沸反盈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洛水河的时候,一直在老家蛰伏的羿果断出手了,直奔着太康的王城夏城而去。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甚至还有人主动给他开门,羿摇身一变,就成了夏城的新主人。
很多时候,胜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夏城被羿占领了,下一个自然该对付太康了。不过羿突然大发慈悲,不仅没有对太康怎么样,而且还把太康的弟弟仲康立为了新的大王,自己只是做了个丞相而已。
本来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了,那羿就开了一代贤相的先河了。可羿的安稳日子并没有过个几天,意料之外的事就接二连三的发生了。
第一件事,流浪在外的太康莫名其妙的死了。本来这件事和羿没什么关系,真要杀太康羿也不会等到现在来动手了。然而多数人都认为是羿做的,这个锅,羿不背也得背啊。
背就背吧,反正老子大权在握,老子怕什么。
羿是不怕,可仲康害怕啊。越害怕越想,越想就越害怕,仲康没多久就抑郁了,再过不久就奄奄一息了……
第二件事,仲康死了。死就死呗,对羿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此时的羿还是没什么非分之想,他把羿的儿子相立为王,自己依然做着摄政。这两件事引起了一定的轰动,不过比起第三件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第三件事,寒浞入夏。
关于寒浞的故事,如果以现代人的成功理论来看,那是相当的励志啊。通俗来讲,在读书时成绩优秀的优等人,在社会上往往干不过差等生,而寒浞就可以说是差等生干倒优等生的先驱了。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翻开寒浞的简历,小伙子出身还是挺优秀的。他也是黄帝这一系的玄孙,从不知道那一辈的时候就被封到了寒国。在寒国国王的带领下,整个寒国人也还是都和和气气的,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寒浞。
寒浞不是一般人,在十多岁的时候就精通小偷小摸之术,当时四邻八舍的人谁家东西要是丢了,却他家肯定能找的到。不过如果丢的是鸡鸭这些呢,肯定就只能找到毛和骨头了。
如此下去,寒浞的邻居受不了。只好到族长也就是国王那里去告状。国王本人也早对寒浞恨之入骨,直接就下了命令,不许寒浞留在寒国。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寒浞说走就走,连向父母告别都省了。恰好此时羿正在四处找人扩充自己的实力,寒浞就一气向着夏城来了。
本以为来了夏城,好日子就开始了。可寒浞的名声实在太臭了,尽管当时的信息不像现在这么爆炸,但夏城的人还是对寒浞的事有所耳闻,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待见他,只有一个人欣赏寒浞,而这个人偏偏是羿。
也许就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羿与寒浞的缘分就这样结下了。没过多久,羿就收寒浞当了自己的干儿子。
认了干爹之后,寒浞一改往日的作风,在人前表现出温良薛俭让。同时他决定为干爹立一个大功,而当时羿所需要的,只有王位了。
羿一开始对王位并不感兴趣,他觉得现在这样的生活也挺好的。可耐不住寒浞的反复劝说,羿开始心动了,心动之后就可以行动了。
其实这时候,羿要行动已经不需要什么方式方法了,他唯独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人,而寒浞恰好就是不二人选。
在寒浞的策划下,羿顺理成章的做到了大王的位置上,此时还有最后一件事,怎么处理相。在这件事上,羿第一次和寒浞发生了分歧。
寒浞认为,必须要彻底的杀掉相以及他的家人,这样没有后顾之忧。平心而论,这确实是最有效的处理办法,一劳永逸,永绝后患。
而羿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做人还是留一线好。只要把相逐出夏城就是,不必赶尽杀绝。也许从这个时候,羿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大王当上了,相被逐走了。羿觉得没什么烦恼了,现在该享受生活了。羿指定寒浞为他的代理人,自己开始当起了甩手掌柜。
可他指定的这位代理人,并不仅仅只是想当代理,他更想当老板。而且他比起羿当老板而言,更显得自然,既然羿可以取代相当国家老板,自己当然也可以取代羿,更何况自己还是羿的干儿子呢?
为了从代理人向老板转变成功,寒浞开始提升自己的威望。当时羿代夏,有一些小部落是不太服气的,不过太康兄弟也着实让大家失望,大家也就没明着和羿为难,只有一个部落例外——有方氏。
当年羿逐太康,有方氏就公然表达了不满。现在羿正式登位了,有方氏直接连朝拜也不来了。这不就摆明了想挨打嘛。
羿本想亲自出手教训有方氏,可寒浞却说羿亲自出马是自降身份,寒浞代理羿出征就行了。有方氏原本听到羿要亲自来还有点害怕,结果听说来的是寒浞,都是松了一口气!
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寒浞彻底剿灭有方氏,正式成为夏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寒浞几乎复制了当年羿继位的过程,就差最后一个步骤了。当初替羿完成的最后一步的人是寒浞,而现在帮助寒浞完成这一步的是个女人。
楼主:读兵家史话  时间:2018-12-21 14:23:08
准确的说,是一个年龄小于寒浞,辈分高于寒浞的女人,羿的小妾,纯狐,换句话说,纯狐是寒浞的干妈。
寒浞打小就有偷盗的习惯,现在成了大人物了,小偷小摸自然不能再干了,可偷人的习惯却始终改不了,终于有一天,寒浞和纯狐偷上了。
一想到这么漂亮的干妈要被又老又丑的干爹睡,寒浞心里就不舒服。干爹,不好意思了,为了我能和干妈长久在一起,只好对不起你了。
不过这时候的寒浞还只是有这个想法而已,没想真的动手。直到有一天夜晚,这一天的月亮很圆很亮,亮到羿不用打灯笼,也能看见纯狐和寒浞双双躺在床上。
事已至此,羿与寒浞到了算总账的时候了。并没有激烈的大战,也没有血色的温柔,寒浞一把完美解决掉羿及其族人,整个东夷部落在此后夏朝数百年的时光里,一直都没能恢复元气。
寒浞当大王了,可他并没有像羿一样开始享受了。前几年,他在不断的消化掉干爹给他留下的隐患。好不容易弄得七七八八了,相带兵来找他的麻烦了。
相确实是个能力不咋样的人,你说你出来捡便宜也不知道挑个好时候,这时候还来捡什么便宜嘛,黄花菜都凉了!
相的进攻被寒浞打退了,不仅如此,寒浞还收获了两名帮手,寒浞的大儿子寒浇,二儿子寒戏,这两兄弟和寒浞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天生的好战分子。
有了两个儿子的帮助,寒浞开始了和相长达十余年的争战,这十余年的过程是漫长的,结果是近乎完美的——寒浞全歼相及其属人!
为什么说是近乎完美呢?因为还是有一点点的漏洞,相有一个小妾叫后缗,寒浞和相最后一战之时,后缗已经是大肚婆了。可当寒浞完全击败相的时候,这位大肚婆偏偏不知所踪。
这就只能怪寒浞点背了,大肚婆当时正好有事回娘家了。不过寒浞压根不知道这件事啊,他带着统一天下的心情回到夏城,殊不知将来颠覆天下的力量已经在此时萌芽!
这边寒浞在洋洋得意的治理着自己的国家,那边大肚婆正在艰难的生产。好在生下来的孩子很健康,这个孩子,叫做少康。
少康是个有志气的孩子,
打小就志向远大,知道要恢复故国。稍微大一点就知道隐藏实力,从而成功的获得了外祖父族人的支持。等少康再大一点,就知道光有外祖父的势力不够,还需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少康自导自演了历史上第一块政治联姻,娶了有虞氏族长的两个女儿,这次政治联姻非常成功,少康的实力有了膨胀性的变化。这个时候,少康觉得可以和寒浞搬一搬手腕了。
按照当时人的智商,多数人以为少康应该就是团结力量向着寒浞进攻就是了,而少康明显展示出了他超出时代的智慧,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职位——间谍。
少康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是一位女性——艾。关于这位艾的记载几乎没有,不过不用怀疑,以当时人的审美眼光来看,无疑是天生尤物,少康将艾一派出去,几乎不近女色的寒浞就被艾迷惑了。
艾在寒浞身边稳定下来了,然而少康离她太远了,她无法把信息传递出去啊,这时候就轮到另一种职位闪亮登场了——内应。
第一个甘愿为少康当内应的人,却是寒浞非常信任的一位大臣——伯靡。他也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忠君思想的人,就是认定少康这个人了。
间谍内应都有了,少康中兴的大戏开演了!不过这场戏很长,一直演了十多年才结束。

楼主:读兵家史话

字数:1691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11-27 12:48:38

更新时间:2018-12-21 14:23:08

评论数: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