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

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

楼主:胡语A2019  时间:2019-09-16 14:16:14

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希腊雅典文化比较,我们会发现两种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难道仅是人种和地域的不同?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似乎在回避,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传统文化密码

之一,家国情怀

我们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这一句歌词将国比喻成一个超大的家,这是一个颇具特色对国的理鲜,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而这种对国的理解和家国情怀,我们可以追朔到西周。


相传西周始祖文王生百子,想想,周文王有百子之多,这是个多大家,与商不同,商是以商业立国,而周是农业立国,人口多,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土地,也就意味着土地必须扩张,于是周商必有一战,这是当时周的人口增加,生产力的发展的必然。

果然,周取代商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即采用封土建国,即封建制。

而所封诸候绝大多数是周王室姬姓子弟。少数非姬姓,也与姬姓沾亲带故。

西周封建制,由三个制度组成

一宗法制度,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各国的国君,卿大夫,都是嫡长子继承。

二,礼乐制,即根据身份不同规定一系列行为规范以确定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

三井田制。这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将国人牢牢固定在固有的土地上,从而出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封建制,将天下变周室姬姓一个大家。这个大家的结构有点象福建的大厝,这个大厝就是由最初的一进,随着子孙增多,不断地扩建形成的。原先不过是一家,后来为一个宗族。福卅话的家就是读作厝。

翻开周室姬姓家谱,从天子以降与各国君侯之间有一根血缘纽带。由此形成了天子,诸候,大夫,士等级不同的统治阶级。这样,天子以天下为家,诸候,大夫以国为家,士则以君候为国。而庶民,隶农,则有家无国。由此产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家国情怀,这个情怀是中国统治阶级中最有正能量情怀。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屈原,屈原之所以为屈原因为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可以说是楚王室贵族,其自身份也是卿大夫。因此楚国也就是他家。屈原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少有,他的爱国不是体现在忠君上,而是体现在对现有体制的批判上,所以他后来被贬。即使如此,他未离开楚国。但即然贵族们已国为家,而家长自然是由血缘决定,这不是屈原能够决定或反对的,所以他后来的投江殉国,也是必然的。

与屈原鲜明对比的是张仪,张仪在秦惠王吋,深受重用,为秦出谋划策,殚精竭虑,而秦惠王一死,秦武王上台,不待见他,他就跑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仪是士而不是王室贵族。士以君为国这也是一种家国情怀。

二,士
之二,士

士、农、工、商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其中士是个特殊阶层,它中国传统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华文华的创立者。而这士的起源来自西周。

西周封建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不同贵族统治阶级,这里,诸候是王亲,国戚,大夫是诸候家臣。诸候封国,卿大夫也得到井田封邑。周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非嫡生子或嫡非长子呢?他们一无爵位继承,二无家产继承,但他们有参政的权力,混得好能成为士大夫,:这士大夫的士就是士的起源。可以说统治集团的白领阶层就是由这批士组成。

在西周的早期,人口少,这些士基本都能在政广府中找到位置。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批人越来越多,这就产生就业问题。这批人少有从事直接生产,但他们又都有文化,且他们又多是贵族出身,按现在话说,他们都是体制中人,所以这些人的目标就是能在体制内谋个一官半职。而在原来的国家里,显然是僧多粥少,竟争激烈,因此必须走出去,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出现了人口流动,而士就是首先流动的人口,比如说孔子原是宋国贵族的后代,却跑到鲁国居住。

我们总结一下春秋时士的特点。

一出生于贵族家庭,或体制内,但无爵位和家产继承。

三这些人若不做官,即无正當职业。

三,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相当的文化。有许多甚至有特殊才能。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井田制也开始瓦解,是个大争之世,各诸侯国都在寻求富国强兵之路,都急需治国人才,这就给士带来很好机会,于是就产生了以如何治国为主诸子百家的文化。而士周游在列国之间,寻得君候重用,以展自已治国报负。由此产生了以君为国的家国情怀。

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士的文化,这就注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赱向与古希腊雅典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儒墨道法其本质就是政治文化,这文化创立者士从创立始就有明确的功利性一做官。

士产生于西周,春秋时是士文化积累爆发时代,而到了战国就是士的时代,可以说士是旧制度的破坏者,新制度创立者,同时又是旧制度的复辟者。

士,西周时最低等也是破落贵族,正是如此,他们具有超强的竞争力。他们创造出中华文化,也正由于他们存在,使得这文化二千多年不变的延续下来。

易中天,将周看成中国国家的奠基时代,而所谓的奠基,一是基本国家制度的形成,二是体现民族特点的文化及国家意识形态形成。

西周封建制的两根政治支柱,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其中,宗法制度产生了士,封建制,使人有了一定思想自由,礼乐制度产生了儒学,于是我们看到,封建制+士+礼乐~孔子~儒

之三儒

提到儒学,很少有人问为何为儒?为何称孔子学说为儒?

百度百科对儒的解释: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可以追遡到殷商时代,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

由此联想到孔子曾做过吹鼓手,这使他有机会研究,学习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学说核心是礼,而礼则儒也。

西周封建制三大支柱,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到了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这个瓦解,首先带来人口流动,这一是士的流动,二是隶农的流动,前者代表着知识,后者代表着生产力,这两者一流动,就破坏了稳定的封建秩序,天子的权威削弱,这又动摇了宗法和礼乐制度,这就是礼崩乐坏。

孔子的儒学,实质就是西周宗法制度和礼乐制的理论性的总结,从宗法制体练出伦理学。从礼乐制体练出政治学于是给这两个制度涂上道德的光环,这光环曰之为仁。

宗法,就是以家族伦理关係确定人的亲疏远近。而礼乐制就是将家族伦理推及到社会成为国家治理原则。这在西周是不成问题,天子与大多数诸侯本身就是由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大中华天子和诸侯共同的好大一个家。孔子的儒学就是这家国情怀的体现。
之四,国家主义

比较一下古希腊雅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实质是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代表为士阶层,而士本身就是当时统治阶级最底一层贵族,因此他们有着浓厚的向上的意识,而鄙视直接的物质生产,士的人数不断扩大,势必造成士的政府就业激烈竟争,这使的许多士不得不离开母国,流动于诸国之间,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流动的状态会产生丧家之痛,孔子就曾以丧家之犬自嘲。春秋时的诸子百家就是

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诸子百家的学说多是关于如何国家治理学说,孔子的仁,老子的道,韩非子的法都是如此。

诸子们周游列国,朝秦暮楚游说诸侯,无非是在为自已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或说为自己寻找一个家。因此以君为国亦为家,就是士的家国情怀。

因此,由诸子百家所创立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一直影响到今天,拼得十年寒窗苦,一朝登科升龙榜,赢得身前身后名,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标。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少有西方那种独立人格,自由的精神,或者李白是个例外。

士的以君为国的家国情怀,最终演变成以帝王为核心的国家主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人们。

对比古希腊雅典文化,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公民,古希腊是个城市联邦的地区那里不像中国周有一个大一统的王。因此雅典的公民没有一个王需要忠诚,因此从苏格拉底起到欧几里德,他们的研究是对真理的探索,而不是国家的治理和统治的学问。这就表明,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文明起就有一条自由主义的根。

之五,儒学伦理和商业精神


之五,儒家伦理和商业精神,

德国哲学家马格斯.韦伯写了一部书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韦伯在他的社会调查中发现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由此他研究了基督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关係,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一种职业责任、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而新教伦理正是赋予这个精神道德的光环。

而在我看来,不仅如此,新教的产生本身就摆脱当时教会权力的束缚,实际上新教产生催生出自由主义。人们意识到权利比权力更重要,通过自己个人创业的努力改变自己生存状态,没有什么不光彩的。而新教徒克勤,克俭,隐忍坚行,注重教育,重视家庭都是赚钱至富所必须的品质。

其实儒家伦理有和新教伦理极其相似。今天除西方文明之外的文明,也只有儒家文化地区发展的最好。这也说明了儒家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有着一定关联。

但关于儒家,我不愿谈资本主义精神而谈商业精神,这是因为儒家文化不可能产生工业文明,而工业文明正是资本主的结果,所以单纯儒家文明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事实上也正是新教的出现催了现代资本主义。

事实上儒学如果摆脱了权力的追求,儒家伦理也是能够产生类似资本主义商业精神,历史上的儒商就是个证明。摆脱权力的儒家伦理并不排斥经商,孔子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的荀子也说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因此儒家伦理,也是认为有道取财是个人美德和能力的表现。

这里有个前提儒家一定要摆脱权力的追求,这样儒家伦理才能和商业精神很好的结合起来。否则就会赱到反面。这里曰本就是很好的列子。

曰本明治维新,虽然全面学习西方,但是它的国家意识形态仍是儒家,日本的军国主义实际上量儒家政治文化的产物。它的国家权力体系是以天皇的权威为核心。儒家的忠君爱国就体现在他的军国主义上。

二战后,麦克阿瑟对曰本的改造,切断儒家传统和权力的纽带。让儒家传统回归民间,由此儒家伦理对其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楼主:胡语A2019  时间:2019-09-16 14:16:14
胡土 于 2018/10/25 17:25:0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原创评论
西周封建制和儒学

何谓儒?实际上,儒是孔子对西周礼乐制度整理,总结。礼乐制度的复兴是孔的政治理想。

如果说古希腊雅典发明了民主制度。那么西周发明礼乐制度,这两个制度可以奠定了西方和中国文明基础。

古罗马最初是个部落联盟的国家,!而西周也是通过部落联盟灭商的,当周武王在孟津会盟八百诸候时,他和诸侯关係并非君臣关係,周武五不过是个盟主,灭商后,他被推为天下共主,作为回报,周采用了封邦建国,封分主要对象一是自已的兄弟,二是伐纣的功臣和诸侯。在此基础上为维护周王天下共主权威,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即通过一系列礼仪规范形自上而下形成一套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

如果说礼乐制度是西周封建制度的政治基础,那么说井田制就是封建制的经济基础。礼乐制度的运行,很大程度有赖于限制人的流动性,而井田制就限制了人的流动,由此社会就形成,君王。诸候,卿大夫,士大夫,士,隶农,手工业者等,等级森严,贵贱有差,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宗法社会。西周四大制度,封建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这井田制是个筐而礼乐制就偏筐的绳,筐内装的就是封建制和宗法制。

由此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周的封建制是君臣共治,或说君臣共和。这样一个统治方式,就必然产生一个相对的民主。

周厉王搞妄议罪,弄的国人不敢说话,道路以目,召公劝周厉王,说道国家治理,要放开国民宫论,让百姓敢说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说明西周当时百姓还有一定的议政权利。这种君臣共和的政治芬围是孔子非常相往的,这就是所谓君待臣之以礼,臣待君之以忠。

用现代所有制理念来看封建所有制是公有或国有制的表现形式,西周的井田制,就与我国公社制相似,所以马克思论及西欧的封建所有制,具有部落公社集体共有的特点。而且苏模式计划经济时官僚及社会体系也是一种等级身份制,也类似西周的礼乐制。

因此西周这种国家所有制,是孔子儒学的基础。

周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君臣共治遭到破坏,于是孔子周游列国,宣揚克己复礼。

礼崩乐坏的直接结果就是井田制的瓦解,至此西周封建制崩塌,所以到了战国时孟子周游列国宣揚是井田制。

应该说孔子的儒学和秦帝国制度相不容的。这也是孔孟在春秋战国时到处碰壁。

所以儒学如要生存就必须改造,由原来封建所有制的国家意识形态改造成帝国所有制的国家意识形态。而这个任务由西汉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说完成。

孔子儒学核心价值观为仁,而做到仁必须讲礼,所以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同时这个礼和仁首先是封对君王而言,于是有君待臣之有礼,臣待君之以忠,可见君王的仁表现在礼上,

而到了董仲舒,君王的礼,仁不见了,只有臣,子的忠孝,而这个礼就体现在臣忠,子孝上。

因此先秦的儒学核心价值观是仁,义。而到了汉以后儒学核心价值观是忠孝。

忠孝实质是帝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楼主:胡语A2019

字数:520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9-16 06:02:36

更新时间:2019-09-16 14:16:14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