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长篇原创连载)隋唐五代四百年

(长篇原创连载)隋唐五代四百年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今天开始,想和大家一起聊聊隋唐,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壮美的一段过往,从来不缺乏赞美者和讨论者,但这一次,我想把对于它的讲述放在“有趣”上面,给大家多多少少带来那么一些快乐。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写的好与坏,都希望大家伙能够多多担待,多多支持,大家也可以随时在帖子里以各种形式留言、指正或者批评,都是很欢迎的。这个帖子预计会写很久,所以,我暂时把它分成了三个部分,《隋史有味道》《唐史有味道》和《五代有味道》。这段历史时光着实很漫长,有足足将近四百年的时间。我慢慢写,您慢慢看。日子很长,慢慢品味吧,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先谢谢了。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1)任他风吹雨打 我老杨家还是我老杨家
本该从唐朝讲起的,可讲唐朝就绕不开隋朝,正如我们看到关于这个时期的文艺作品,大都是以《隋唐英雄传》《隋唐演义》之类的名字出现一样,这两个狗皮膏药一样粘的死死的好基友朝代,永远像是秤杆离不开秤砣,老头离不开老婆。至于为什么,原因太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挣扎了,就从隋朝开始说起吧,于是我们的故事就从唐史有味道变成了隋史有味道,不过不管哪一种味道,都要尝尝才好,毕竟人不能挑食嘛。为了缓解一下大家翘首以盼后的失落,我们今天来讲一个特别拉风的家族。
这个家族姓杨,老家在弘农华阴。弘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今天的灵宝市在全国可能排不上什么名号,但在过去叫弘农的时候,那绝对是有头有脸的地方。这里从汉代以来就住着很多姓杨的人,在汉朝休养生息当然不是什么难事,但老杨家实际上比杨树还要茁壮挺拔,就算在汉末数百年的动荡分裂的波涛过后,杨氏家族仍然保持着在弘农开枝散叶的繁荣景象。这实在是一桩了不起的本事,大家可以想想,弘农地理位置接近长安,自打五胡十六国时期以来,前赵、前秦、后秦都是在长安纷纷建都立国的,而离着长安没有多远的弘农杨家人,就这样在不远的东边看着一个又一个威武雄壮的游牧王朝兴起覆灭,却能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简直就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杨家。
老杨家的自豪是有资本的,从西汉的时候家族中就出了丞相杨敞,到了东汉更是了不得,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居然全部做官做到三公。民间常说“一当官三代绝”,而老杨家人接连四代人位至汉朝人臣之极,将这个说法直接定义为“狗屁”。“四世三公”在汉末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子招牌,唯一能和杨家媲美的,全国也就只有汝南的袁氏(就是袁绍他们家)。所以,老杨家的了不得,那是真正的了不得。可是能耐到头,也是有上限的。这个上限是什么,大家心理都明白,那就是皇位。能不能再往上走一步,那靠的不是努力,是要靠天意的。老杨家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冷眼旁观了汉末以来几百年的王朝更迭,风吹雨打不湿鞋。汝南袁氏的袁绍和袁术兄弟却是两个心里没点B数的,不管三七二十一,非要楞上一步,结果全都输成了渣渣。
能不能再上一步?这简直是个世纪性的难题!几百年的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老杨家真的就没人在秉烛独坐的时候,心里面仔细研究过一下这个事情么?不知道,兴许没有,也兴许有吧。总之,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实质的性的改变。可以理解,毕竟嘛,当个百年荣盛的大家族,比起帝王家的沉浮起落来说,从长远来看,还是相对划算的。
就这样,秉承着几百年来的一贯风格,杨家人还是决定要继续以忠臣良将的角色登上历史舞台,不过这一次,怎么着也都得往前挪蹭一下了,不然从哪儿下手去光宗耀祖呢?这一次的事业牵头人是浪费的飞起的宇文家族,老杨家经过仔细掂量,前进一步的步子太大了,万一扯着蛋,那可是不小的麻烦,不如当一个大股东,至少可以前进半步嘛!
这买卖,还真他娘划算。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2)乱世到底谁说了算?
杨家人将要参与的事业不是一笔小买卖,而是宇文家族的开国宏业。
这个宇文家族原本是东胡族的部落酋长,东胡,顾名思义,就是东边的胡人,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的中国东北那嘎达。别看宇文部族寡小,在当地也是能够说的上话的,属于那种可以随性问别人“你瞅啥”的大哥级人物。
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经过漫长的历史沙汰和人生辗转,到了北魏末年,宇文家族中就出了一个叫宇文肱的苦命人,乱世之中,他说的可是一点也不算。
为了躲避乱世,他带着一大家子人蹉跎来到了河北。可避难就避难吧,也不知道宇文肱是哪根儿弦搭错了,突然就做了一场“豪赌”,愣是带着两个儿子参加了北魏六镇戍之一怀朔镇的起义。以一镇之兵抗举国之力,前景那是想都不用想。宇文肱和儿子们在战斗中相继阵亡,只留下三子宇文洛生和最小的儿子宇文泰,在当时的北魏权臣尔朱荣手下为将。乱世毕竟是无情的,没过多久,宇文洛生又被陷害致死。原本还算人丁兴旺的宇文家,现在就只剩下了宇文泰孤身一人。是像父兄
一样在失败的战斗中灰飞烟灭?还是在这血腥的乱世中艰难的活下去?宇文泰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他要在父兄鲜血铺就的征途上继续前行,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挺直腰杆主宰乱世,说了算的强人。就像他的字唤作“黑獭”那样,水陆两栖、乱世无敌。
宇文泰的机会来得很快。没过多久,他就跟着自己的统帅贺拔岳来到关中平乱,这次平叛很受到权臣尔朱荣重视,除了派出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两元大将作为副元帅之外,还把自己的弓马娴熟的大侄子尔朱天光放在了主帅位置上。出征的效果很明显,三下五除二就把叛军收拾了个干净。欢欣之际,噩耗从都城传来,尔朱荣被皇帝弄死了。大本营失据,尔朱天光匆匆忙忙带兵回京城要给他大爷报仇,扔下一众人就自己走了。
主帅走了,谁说的算?贺拔岳和侯莫陈悦都觉得应该是自己。谈不拢不怕,反正都是敞亮人,能动手的咱绝对不动口,乱世谁活着,谁就说了算。于是,贺拔岳说的不算了。可贺拔岳底下的将领不服,他们还想说了算。这时候大家不约而同想起了军营中流传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次贺拔岳营中军士外出,见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告诉军士,贺拔岳虽然现在小弟不少,但是终究一事无成,反倒是有一个从东北来的宇文家的小伙,将来会有大出息。众将一盘算,这说的不就是宇文泰嘛!于是大伙儿全票推举宇文泰继续带领大家,一定要干死侯莫陈悦,在关中这块地盘上说了算。
经过一番激战,侯莫陈悦兵败身死,宇文泰终于不负众望,印证了白胡子老头儿的预言。
这一年,宇文泰只有二十七岁,从此,猛虎归山,蛟龙入海。
在关中这片荒莽雄浑的土地上,就只有一个人说了算。
他的名字叫宇文泰。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3)当不了皇帝 还不能当皇帝的克星嘛?
乱世出英雄。而宇文泰,并不是这乱世中唯一的英雄。
权臣尔朱荣凉凉之后,他在东部的军队被另一个冉冉升起的枭雄——高欢吃了个干净。于是,北魏的权力格局就呈现了出一个非常奇怪的景象,在西边,是宇文泰占据关中,在中间,是北魏的孝武皇帝占据洛阳,在东边,是高欢占据了邺城。三个人中最厉害的既不是宇文泰,也不是孝武帝,而是凭借武力继承了尔朱荣军事遗产的高欢。
拳头硬的人,往往喜欢打人。高欢的拳头很硬,他开始牟足了劲儿,往死里捶打孝武帝。孝武帝打不过,开始不停的给西边的宇文泰发送消息,“姓高的王八蛋要造反了,宇文家杰出的小伙子快来帮帮朕呀!”宇文泰一看这可了不得,再打就打到我的地盘上来了,果断派兵把守住了进入关中的各处要道和关隘。
走投无路的孝武帝没辙了,心想宇文泰你小子不来,我还不能过去么?有缘千里来相会,索性带着兵将群臣入关了。孝武帝没有想到,迎接他的是居然是宇文泰的热烈欢迎,感动啊,真是感动。孝武帝欣慰之余发表了一番简短又动情的逃难演说:爱卿啊,你看这河水向东流,我却西行来到了这里,将来要是能够重新回到洛阳,那都是你们大家伙的功劳。感人至深的君臣情谊,让大家哭哭啼啼了好一阵子。
可麻烦的事儿在后边。孝武帝没来之前,关中是宇文泰说了算,孝武帝来了之后,那关中又该听谁的?宇文泰的盘算很清楚,我这有酒有肉款待你们,好吃好喝别吭声就完了。可孝武帝不这么想,落难的皇上也是皇上,凡事都得朕说了算,还真当我是来蹭饭的了?牛脾气越顶越硬,孝武帝越想越气,有事没事就甩脸子掀桌子,甩给谁看?宇文泰。掀给谁看?自然还是宇文泰。
宇文泰是个务实的人。他坚信人要识的抬举,既然你孝武帝不吃好粮食,专走烂泥路,那咱们就一拍两散。想给我摆皇帝的臭架子上紧箍咒?门儿都没有!
风起于青萍之末。当时的民谣有个说法,叫做“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焦梨狗子说的就是黑獭这种动物,宇文泰的字恰好就是黑獭。至于谁是那条索,想来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了。
索是在一个让人心绪不定的夜晚被咬断的。这一夜孝武帝外出归来,口渴之余喝了杯酒,突然腹痛难耐,没折腾几下就糊里糊涂死掉了。死后的孝武帝被草率埋在一个佛寺草堂,十几年之后才得到安葬,看吧,让宇文泰厌透了的人,就算他死了,也是理都不想理。
宇文泰想没想过当皇帝?肯定是有的。孝武帝死后新皇帝继位,名义上给予宇文泰的加封,已经让他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据说宇文泰的老娘王氏怀他五个月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抱着宇文泰升天,可升到一般突然就停下了,既然没有到达绝对的高度,那它就显然不是一个做皇帝的兆头。
这个皇帝宇文泰不能当,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命里没有天子之分。
当然,宇文泰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除了将前代王室的势力碾碎抹净,当好一个皇帝的克星外,他还要顶住来自东边高欢的频频疯狂捶打。
宇文泰,注定只是一个前置的铺路者和号召人。
真正的英雄,正走在前来汇合的路上。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4) 八个柱子,就能够撑起一片天么?
宇文泰将入西魏王室的敌对势力收拾干净后,立刻把眼光投向了东方。
东边那个见人就捶的高欢,是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宇文泰为此感到十分疲惫。西魏大统三年,也就是公元537年,捶人战神高欢带着二十万人的部队前来决战,宇文泰划拉划拉家底,把手下的人都凑了起来,发现居然还不到一万人。
正面硬刚必败无疑。这时候,宇文泰手下的大将李弼站出来说,敌众我寡,我看这场仗,咱们不如猥琐发育,野区埋伏。李弼是个好同志,他说的一点毛病都没有。于是,宇文泰把不到一万的将士都藏在了高欢进军的必经之地——渭水河滨。高欢相信实力碾压一切,他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到了渭水,见到水畔的茫茫芦苇和遮天蔽日的蒹葭,全军将士豪情猛增,想都不想的就冲了大自然的怀抱。“咦?是谁蹲在这里拉屎?”高欢麾下的将士一钻进芦苇和蒹葭的海洋,忽然发现脚下居然有人蹲着。一个士兵发现了,两个士兵发现了,紧着着,成千上万的士兵发现了。难道是哪个村儿吃坏了肚子,都跑到这儿来集体吸氧?
正在思量,刹那间,杀声四起、喊声震天。不对!这是伏兵!可惜,高欢将士醒悟的太晚了。“坏肚子的人们”全都占了起来,同时提起了裤子。哦,不对,提起了兵器。
偷袭战术是极为成功的。这一战宇文泰连杀带追,居然俘获了高欢七万人的俘虏,不过宇文泰觉得用途不大,筛选了两万壮汉充实军营后,就把其余的人全都放走了。
这场战斗被后人称为沙苑之战,此战之后,高欢元气大伤,再也没能力发动大规模进攻,宇文泰也就彻底在关中站稳了脚跟。现在,宇文泰腾出了时间,为了防止高欢卷土重来,他急需要充实自己的队伍。
宇文泰是东胡鲜卑族后裔,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小伙。他手下最早的队伍是从统帅贺拔岳那里继承过来的,大都是和他一样的鲜卑族出身。团结勇猛是没的说,可就是人数太少,更何况战争打来打去,已经死掉了不少人。为了量大管饱,宇文泰的办法,是做一锅“乱炖”,那就是不论家在何方、姓甚名谁,只要愿意投资参股的,来者不拒。
没有投资门槛,前来应募的合伙人就越来越多。他们有的来自关中,有的来自陇上,更有的来自京兆、河东、弘农,以至肴山以东地界上的世家大族。钱、粮、兵士越来越多,却个个都是风投,什么是情谊?宇文泰觉得这就是情谊。全员有赏有安排,经过反复研究,宇文泰设计了一个回馈大家的立体互通军职晋升机制——八柱国。八柱国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撑起国家的八根柱子。可仅仅八根柱子,就能够撑起一片天么?当然!因为下一步,宇文泰将用他超级的数学能力,把八根变成十二根,再变成二十四根,最后变成四十八根。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5) 我要把你们安排的明明白er白er!
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宇文泰知道,自己有可能永远都不能回到他的东北故乡了。
除非他能够完成一件事,那就是灭掉北齐。
沙苑之战,高欢败了。但北齐的土地人口和军政实力,却远远比自己所处的关中要实力雄厚,由于国力悬殊,短期内想要灭掉北齐,不存在任何可能性。
现在,宇文泰看着眼前这些东西南北拉拉杂杂、拖家带口来投奔的一大帮子人,突然有些释然。我心安处即为家。宇文泰决心要用亲人一般的感情,去温暖前来关中投资入股的合伙人们。作为一个鲜卑人,宇文泰清楚地记得鲜卑有八大部族的古老传统,大家派系不同,却出于一源。要展现关中地界新家族的繁盛力量,那也应该凑够八个家族才好。于是,宇文泰决定用一个霸气的名称——八柱国,来称呼八大家族,毫不客气的把他们比作支撑国家的八根柱子。可是,这份最高的名分,除了自己当得起,还应该由谁来充任呢?宇文泰开始了挑选。
西魏朝廷名存实亡,但毕竟皇帝尚在,只要还存在一天,那就不能短了象征性的礼数,第一个名额就只好让出来了,不过宇文泰选择了西魏宗室中的广陵王元欣,这个家伙大大咧咧,喜欢玩鹰溜狗,是个不着调的,给他一个名额,宇文泰很放心。
剩下的六个名额很珍贵,要好好斟酌一下。
宇文泰第一个想象到的是赵贵。赵贵是宇文泰的铁杆兄弟,当年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二虎相争,贺拔岳兵败身死,第一个提议宇文泰继掌兵权的就是赵贵,可以说没有他老赵,就没有宇文泰的今天,这第一个名额,自然先落在赵贵的头上。
第二个人是李虎。李虎以前也是追随贺拔岳的将军,和宇文泰、赵贵算是老相识,当年贺拔岳战死,以赵贵为首的一批人决心拥立宇文泰,李虎死活都不答应,非要迎立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独木难支,拗不过众人,李虎居然自己跑到南方去找贺拔胜,倒是贺拔胜死活不愿意,李虎才灰溜溜的折回来,又跟了宇文泰。这哥们的性子和名字一样,有点虎。但这也有好处,他跟着谁,就死心塌地的跟着,人品绝对没得挑。更何况这么多年,战功卓著不在他人之下,第二个名额,是李虎的了。
第三个人是李弼。李弼的人际关系有点复杂,北魏朝廷还在的时候,他起先跟着贺拔岳打仗,后来又跟着侯莫陈悦,跟的主帅多了,就对主帅的素质有了清晰的判断。谁能成事儿,谁不能成,李弼一眼就能瞧出来。侯莫陈悦是李弼的统帅,也是他的大外甥,李弼就觉得这个大外甥能力一般,水平有限,成不了大事。所以宇文泰对阵侯莫陈悦时,李弼暗中通信宇文泰,里应外合大义灭亲,侯莫陈悦的队伍也大都被李弼接手掌管。宇文泰觉得李弼很靠谱,能抛弃他的大外甥选择我,这是比亲人还要亲的感情啊!
第四个是于谨。比起前面几个人,于谨入伙的时间有点晚,可他是带着大礼包过来的。宇文泰在关中掌权后,于谨是最早开始为他分析天下大势的,最终帮助宇文泰确定了占据关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争霸策略。后来于谨还亲赴洛阳,愣是把北魏孝武帝从洛阳忽悠到了关中,送了宇文泰一份大礼。这个“大礼包”,对起初实力微弱的宇文泰来说,可以说是打了一剂强心针。
第五个是独孤信,虽然他也是南征北战的宿将,可能得到柱国这个名额,除了凭借真本事,还有另外一层关系——他既是宇文泰的发小,也是亲家。两个人从小就是好伙伴,子女又结成连理,那就是真正的亲人了,如今飞黄腾达,怎么能把这小子忘了?
最后一个是侯莫陈崇。虽然也姓侯莫陈氏,却和宇文泰当年的敌手侯莫陈悦没有太大关系,侯莫陈崇当年是和赵贵一起拥戴宇文泰掌兵的,那时候宇文泰刚到关中,原州的刺史不服气,侯莫陈崇带着七个人七匹马就给他灭了。这对安稳困危之际的军心,作用是莫大的。
宇文泰的八柱国名额用完了,他安排的明明白白,可还有更多的合伙人等着安置。
没关系,宇文泰,马上就要发挥他数学小王子的超级能量了。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6) 6*2=12 12*2=24 24*2=48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合伙人,像是嗷嗷待哺的羊羔,等着宇文泰的下一步棋。
宇文泰当然很清楚,谁也不是真正的羊羔,他们看上去,反而倒像是一群饿狼。
下一步要走的,绝对是一步险棋。
走得好了,全盘做活,走得不好,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八柱国的名额分配完毕,现在,需要有更多的、新的名头,来奖赏其余的人。除去自己和只挂虚名的西魏宗室,柱国大将军一共有六个人,他们分别是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和侯莫陈崇,这六人分别统帅一支部队,成为了自己的得力助手。
接下来呢?宇文泰灵机一动,既然六大柱国是自己的得力助手,那他们的手底下,不是也需要各自帮衬的人么?于是,宇文泰在每个柱国大将军下面,给他们各自分配了两个大将军,作为柱国大将军的得力助手,虽然没了八柱国一样的国家顶梁柱的名分,但地位也着实不低,毕竟是八人之下,万人之上嘛。
大将军忙不忙?当然忙啊!本着关心下属的火热初心,宇文泰又为十二个大将军各增设两名手下,名字叫做开府将军。什么叫做“开府”呢?就是说官员可以自行开辟衙门、选拔手下的随从和办事人员,跟着开府的人都有肉吃,这权力可不是一般的大。要知道,在汉朝的时候,是只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样的最顶级官员,才能享受到这样大的权力的。
开府将军的权力大不大?大!工作多不多?多!
没关系!工作多,找泰哥!啥事都是小儿科。
按照既定思路,宇文泰需要再给开府将军增设两个手下。开府将军的手下,叫什么名字呢?虽然不知道,那就参照一下前代的官职吧。前朝最具参考价值的,莫过于汉,在汉朝有一种官职叫做“仪同三司”,三司就是前面说的三公。“仪同三司”,顾名思义,就是说虽然不是三公身份,但可以享受三公待遇。和我们今天常说的什么什么级别干部,享受什么什么级别待遇,差不多。所以,最后一级的官名敲定下来,就叫做仪同将军。
这时候,宇文泰的兵力总数,大概在五万人左右。六个柱国,十二个大将军,二十四个开府将军,四十八个仪同将军,按照等级梯队平均分配一下兵力,到了仪同将军这一级,大概可以带领一千人左右的兵力。
虽然宇文泰数学好,可以不能再往下分了,再分下去,就没有人了。
将有所归,兵有所属。经过宇文泰的整合安置,一套系统完整、责任明确的军事制度——府兵制被建立起,前来的合伙人也都得到恰当的安置。新的军制规定,凡军中之人,全部编入军籍,不再当做普通百姓划入民籍,也就无需向朝廷缴纳赋税,只要大家伙儿忠心耿耿保家卫国,保证是要啥有啥。为了确保核心合伙人利润的可持续收益,宇文泰还把柱国、十二大将军家的子孙后代拉到自己的丞相府,充当青年近卫军,保卫自己的安全。宇文泰想要通过这一举动来告诉大家,都是一家人,你们办事儿,我最放心!
这些办事儿能让宇文泰放心的人们,奠定北周和后来的隋唐王朝的政治基础,他们之中既有和宇文泰同出一源的鲜卑贵族,也有来自关陇河东数百年的汉族世家,宇文泰通过利益绑定、合资入股的方式,将所有人都被装进入了一个笼子。
可这群人,毕竟不是真正的一家人,距离他们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显然还差了点火候。
宇文泰,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即将端上一道“硬菜”。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7)一锅“乱炖” 炖出王朝四百年家底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
东西南北汇聚一堂的乱世英豪,如今都聚集在宇文泰的麾下,亲如一家,但终究不是一家。
宇文泰的梦想将他们彻底的变成一家人,不掺杂一丝杂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你姓宇文我姓李,这姓独孤那姓杨。既有鲜卑又有汉族的宇文泰军事集团成员,连姓氏都不一样,怎么会是一家人呢?
宇文泰意识到,要彻底把他们团结成真正的一家人,就必须泯灭鲜卑和汉人之间的民族界限。
宇文泰以贺拔岳留下来的鲜卑军队起家,改革就需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
据说早在北魏初年,北魏皇族拓跋氏统治的小国有三十六个,大姓氏有九十九族,可是随着时光流逝,如今都早已不复存在。
西魏恭帝元年,也就是公元554年,宇文泰决定按照北魏国初的鲜卑传统,对麾下将佐予以姓氏改革。那些关陇、河东将佐中功勋至高的,他们身份被认定为三十六国王室的后人,功勋稍减的,就赐予九十九族的姓氏。同时,还规定他们麾下的士兵部曲,跟从官长,一律改姓。这样,汉族将佐的姓氏就全部变成了鲜卑族姓氏,如六柱国中的李虎就被赐姓大野,变成了大野虎(野外的大老虎)?赵贵被赐姓乙弗,变成了乙弗贵(衣服柜)?
总之,原本鲜卑族和汉族混合而成的军团,如今从姓氏上看,全部变成了鲜卑人。在姓氏上虽然看不出什么分别,但每每人们互相问起家在何方,仍然各说各话,总会谈起那些令人怀念的曾经来。为了防止将帅之间地域黑的出现,也为了消磨众人的思乡情绪,宇文泰索性将鲜卑人的原有籍贯全部落户到关中,一律改成陕西户口,对于从那些魏晋以来地处齐国地界,千里迢迢前来投奔的世家大族,也丝毫不予排斥。
宇文泰通过改姓氏落户口的人才引进政策,彻底让众人安心了。从此以后,所有人都扎根关陇之地,这里将成为他们乱世之中成就功名、荫庇子孙枝繁叶茂的地方。
不过,一个只有鲜卑味道的政权,显然是无法在乱世中树立自己正统王朝的合法性的。
宇文泰需要继续思考。他扎根关陇之地,既不像高欢坐拥的齐地那样富庶丰饶,也不像南朝的梁一样,是晋室南迁之后的衣冠士族荟萃之地,想要与众不同的找到自己的政权合法性,就必须在历史漫长的流沙中拨捡出金子。
宇文泰和群臣纵览前代,发现周朝是个经典的榜样。
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崛起于关陇之地王朝,在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之后,终于灭掉狂暴邪恶的政治敌手,能够坐拥八百年帝王基业。这难道不也正是自己的心愿所在么?
没错!宇文泰想要的,就是一个这样的王朝。
于是,在三年之后,研究了很久周礼六官制度终于火热出炉。
新的官职是依据周朝制度产生的,它重新梳理任命了既有的文武群臣并实施新的礼乐典章,让一个粗弊的、草创的却能引经据典以周朝继承人自命的朝廷,在关陇大地上真正崛起了。
现在,宇文泰的一锅“乱炖”,终于做好了。
他的锅里面既有对鲜卑旧制的沿袭继承,也有对汉家正统周朝的仿效模拟,他们混杂在一起,炖出了地地道道的关陇味儿,而在宇文泰锅里的这一群人,也不分彼此,都通过改姓落户、践行周礼,彻底被“炖”成了一锅,炖成了完整成了一道“菜”,炖成了齐心合力的一家人。
这道菜的名字,叫关陇集团。它既有宇文、长孙、于、陆、元、独孤这些鲜卑贵族,也有关陇、河东的韦氏、杨氏、苏氏、李氏,更有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崔卢李郑王,他们将成为未来一个又一个故事中的主角,轮番登场,争唱不休。
但,宇文泰呢?
他的使命完成了。
周礼六官改制完成的同年九月,宇文泰在北巡黄河时突然得病,一路急急南返,不幸在途中病逝。有些让人遗憾,不是么?可人生,毕竟总是无常的啊。
一锅“乱炖”炖出来的关陇集团,是宇文泰最后的杰作。
一个人,一匹马,终能号令天下豪杰影从,一举北周隋唐四百年的王朝家底。
英雄至此,复有何憾呢?!
宇文泰。
再见!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狂飙燮上甲 2019-09-15 18:45:13
支持楼主大作!我最近在写张仪的小说,也欢迎楼主前来指出错误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
谢谢支持!互相学习!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大家每一个人的支持和鼓励,我都已经带着喜悦的心情看过了,真的很感谢!!无以为报,只有好好写下去!希望大家多批评!!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8)从没想过当接班人的接班人
云阳宫里,哭声隐晦。
宇文护站直身子,望着宇文泰冰冷僵直的模样,他知道,一世英杰的叔父,真的离开自己了。宇文护觉得重担来的实在太快,似乎一夕之间,就有千钧之力压在了自己身上。
“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勉力以成吾志。”这是叔父留个自己的最后一句话。
真是让人悲伤又充满希望。
其实,接班的安排并不突然。但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宇文泰霸业初创的时候,诸子年幼,他西走东奔四海为家,根本无暇顾及家事,宇文氏家人的生计安全,几乎都是宇文护一个人来负责照顾的。宇文护持家有方,外宽内严,把一众家务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宇文泰在世之时,就经常感慨,他这个大侄子的脾气秉性,倒是和自己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宇文泰不是夸夸而已,他的眼光是长远的,家族人才的培养,必须尽早开始。当时,宇文泰的三位兄长全部死于战乱,宇文家第二代中较为年长和杰出的人物,是他的长兄宇文颢留下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做宇文导,另一个,就是宇文护。
按照原定计划,如果在宇文泰交接权力之前,他的一众儿子,在能力、年齿和经验上,都没有成为接班人的资质的话,最终的接力棒,会交到年齿较长的宇文导手中。而宇文护的身份,则应是帮助兄长宇文导,共同治理国政。
事情正是这样按部就班的进行的。
当年宇文泰作为副将辅佐贺拔岳平定关中反叛时,年纪稍大的宇文护就已经跟在叔父身边,贺拔岳死后,宇文泰领兵讨伐侯莫陈悦,就把原州的军政交给了宇文导。原州在当时是新依附的势力,想要压服得住,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儿,可见,在宇文泰建立功业的最初,宇文导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担当起重任了。更厉害的是,后来侯莫陈悦兵败北逃,正是宇文导的一路穷追猛打,亲手斩杀了敌酋。而在大哥斩获功勋的时候,宇文护还只是一个留在叔父身边学习兵事、积攒经验的实习生。
此后的重要战役中,几乎每次都有宇文导的身影,由于宇文导性情宽和,擅长抚御,跟着他做事的人,没有一个不尽力尽忠的,以至于吏民都已经习惯了在宇文导的治理下各安企业、各履其职。所以,每当宇文泰亲自外出征伐,就将宇文导留在后方镇守关中,有了这个侄儿在家里守着,他的心里,是十分踏实的。
可一个骰子掷七点,老天爷似乎有意要和宇文家开一个玩笑。
不让人踏实的事儿,就在公元554年的冬天发生了。这年十二月的一天,宇文导的驻地上邽突然传来噩耗,时年四十四岁的宇文导突然病逝。这对宇文泰来说是个重大打击,一个被自己瞩意十数年的接班人突然死去,无异于是一个晴天霹雳。
重任,突然就落到了宇文护身上。
宇文护不像他的兄长宇文导那样,是经历过接班长期思想和实践准备的,留给他的过渡时间,前前后后也才只有一年多。可宇文护知道,这天底下的事儿,那会让你准备好了再去做的呢?
这一刻,宇文护能上要上。
不能上,也得上。
因为宇文家,绝不能止步于此。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9)打着灯笼去找谁?
当权者的上位方式有很多种,而宇文护这一种,叫做硬上。
古往今来,硬上的结果有很多,最惨的结果,应该是被人弄死。
宇文护当然是不想死的。
从云阳宫一路回来长安的路上,如何顺利接班这件事,就成了压在宇文护胸口的一块大石。怎么让自己的“硬上”变得看起来柔软,或者稍微不那么硬,这中间是需要找到一些办法的。
宇文护的特长不是想办法。现在,他需要找一个为自己出点子的人。
按照宇文泰施行的周礼六官制度,当时留在朝堂的上至尊级元老人物还有五个,李弼、赵贵、独孤信、于谨和侯莫陈崇。没错,也就是说,六大柱国将军中除了李虎在数年前病逝外,其余的五个老头都还活的好好的。对于一个新的接班人来说,上一届领导班子的存在,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国家柱石尚在,他们有经验有能力有威望,怀的是他们一个个都比自己的资历长功勋多,很可能会心存不服。
宇文泰突然意识到,只要他们身体康健,自己可能就很难万事如意。
这些老资格的家伙?能听我宇文护的吆喝么?
谁会听?谁不会听?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身体健康和我的万事如意是和谐同步的?
宇文护想来想去,终于把眼光锁定在了于谨的身上。
毫无疑问,于谨是个不折不扣点子高手。当年宇文泰迎接孝武帝西行入关,胁天子而令诸侯,与齐、梁裂土三分的韬略都是由他来一手策划和具体实践的。在宇文泰麾下将佐中,于谨向来以智谋称道,只要有大事发生,就必须得问问于谨的意见,是个完完全全的智慧担当。
可有谋略的人也有不好的地方,这种人有着一个共同的大忌。
忌讳的是什么呢?忌讳的是不忠。
于谨十分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早在几年前,西魏、东魏和南朝的梁三分天下的对峙局面基本成形后,于谨就着手向国家申请办理提前退休,有一天,他把自己的战袍铠甲都用战马驮了,直接找到宇文泰,表到自己希望退居二线的强烈愿望。
宇文泰当然明白于谨的谦退之志,也是给后来人空出位子的意思,可你还不到六十啊?
东西战事未平,你于谨怎么好意思自己跑回家去享清福?不批!
不批就不批!不批咱就先干着,反正还发俸禄不是?
经过一番谨慎周密的思考,于谨的行事作风的到了宇文护的衷心认可。
一个位高权重的老资格,却从来不倚老卖老,还有着一脑袋的新鲜点子?
这样的人去哪儿找?
打着灯笼也难找!
宇文护下定决心,只要一回到长安,就立刻打着灯笼去找于谨。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10)丨半夜来敲你的门儿!

摘要:可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招惹是非,是非要来招惹你。


宇文护选人的眼光不赖。又或者说,他没得可选。

六柱国都是军中元老,可和宇文护多多少少有点交集,又能攀得上交情的,还就只有于谨。

宇文护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是去打江陵的梁国,他打的是头阵先锋,按照总指挥于谨的部署,宇文护的先锋部队要袭击的是两国边界上的一些城镇。

小镇能有多大战力?宇文护的骑兵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不过,于谨对这个行动有非常高的功能定位,就是“擒其候骑”,他让宇文护专门去抓那些给江陵城通风报信的小哥哥,不能让他们去给梁元帝汇报探得的我军军情。

面对南梁这一群瓜皮兵,又是拿正规军打小镇邮差,任务不要太轻松。

于是,迅速打完前哨,宇文护就和大军会合,凑热闹似的去包围江陵城了。

所以说,这一张仗虽然打得不错,但刷经验的成分太多。

不过,于谨的安排确是非常妥当的。他帮助我们处理了今天的一些职场人偶尔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如何安置在自己手下“干活”的那些领导的亲戚?

那就是不要虚情假意热乎到把人家捧上天去,而是分配给他们一些具体的、处理难度极低的、快速见效的工作,这个工作看似是一件件琐事,但又能够放在大项目中构成整体的一部分,而且在战略上,这些“琐事”还具有被价值无限放大的特点。

宇文护不是第一次当先锋,早年叔父宇文泰和高欢决战邙山,他也是当过先锋的。那一次,要不是有手下悍将相互,恐怕宇文护老早就敌军戳死了。

同样是当先锋,有没有人扶一把,完全是天差地别。

现在,宇文泰又到了需要人扶一把时候,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于谨。

可于谨呢?于谨在想退休的事情。

西魏恭帝三年,也就是公元556年,于谨已经是个六十三岁的老头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纵然是功名盖世、富贵荣华,可还能有几年的清福可享呢?

生活就是这样,你想要的东西它总也不来,而你不想要的,却是躲都躲不开。

宇文护扶柩南归回到都城,朝野上下早已经是议论纷纷,丞相宇文泰病故之后谁来接班?

是他的儿子——那些年齿尚幼的小娃娃们?

还是这个长期跟着军队混经验的大侄子?

这些问号形成的时候,其实答案也就跟着出来了。因为怎么看,宇文家似乎都不再靠谱了。

于谨不想去理谁接班的问题,他只想休班,无限期的那种。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招惹是非,是非要来招惹你。

一个宁谧深沉的夜晚,手下人进来跟于谨汇报。

“小司空、中山公宇文护,来敲咱的后门儿了。”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11)一出配角比主角戏份还重的演出
宇文护是执后辈子侄之礼来拜访于谨的。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所担心的事情,在于谨那里,居然比自己看的还要严重。
于谨的态度还十分明确,他保证“以死争之”,我老头子就算抛了性命不要,也要保你上位,不然怎么对得起和你叔父宇文泰那兄弟一般的感情呢?不过,于谨还附有一条要求,那就是当着其余老家伙面的时候,你宇文护的腰杆可得挺直,千万别怂!
你看神不神?本来是宇文护亲自跑到于谨府上说事儿,现在反倒成了于谨害怕宇文护退缩。
这老当益壮的担当,怎么能不让人敬佩?!
宇文护当即答应,您放心,这也不是小事儿,我指定不能怂。
于是于谨像当年安排宇文护打先锋一样,如此这般,第二天就要给众人唱上一出好戏。
按照既定安排,会议在第二天的一早进行。关中的基业在宇文泰的带领下一手奠定,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丞相宇文泰突然病故,西魏朝廷在名义上尚在,天子的权威就仍然可以拿出来说事儿,丞相的权力,也就不一定非要在宇文家族中继续延续。
随便换个拳头更硬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今天这一场大会,很可能就是某个铁拳握成的时候。
想握成铁拳的人大有人在。
群议汹汹,于谨最先出来发言了,他是直接拜倒在宇文护的跟前的。
傻子见了都知道有猫腻。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今天就看看你于老狐狸,要讲哪一段儿聊斋?
于谨不啰嗦,他先陈述了宇文泰的丰功伟绩,这样一来,就把继承人的身份锁定在了宇文家族内部,随后隆重推出了五讲四美好青年已故丞相宇文泰的亲侄子——宇文护,这可是丞相临终亲自委托的接班人!
于谨的发言很短,但他是什么意思呢?他问了一个让人根本没办法回答的问题。
你们要想对得起丞相,那就要一起拥护宇文护。你要是不拥护,那你就对不起丞相。
你对不起丞相,那将是什么下场?
这种场合下,纵然所有人都想对不起丞相,可谁又敢当出头鸟站出来说个“不”字?
更何况你于谨还一副龇牙咧嘴你死我活的熊样?
和你较劲可以,和你往死里较劲,那就不至于了。
众人都不说话,和剧本中预想的观众反应完全一致,宇文护的机会就来了。
“何敢有辞!”这是宇文护在茫然无措的众人中发出的最强音。此时的宇文护还不知道,这句话将成为他一生事业的注脚。
你不推辞,那就好办。
于是,于谨站起身来又拜倒在宇文护面前。
“公若统理军国,谨等皆有所依。”于谨的话,不是说给宇文护,而是说给其他人的。
于谨对囚徒困境博的使用已经得心应手,我说话,你们可以不吭声,我下拜,你们总不能直腾腾站着吧?每个人出于对自己的有利选择,当然会第一时间从众。
就这样,一出接班继位的好戏,于谨牵着众人的鼻子,带着宇文护演完了。
可他这个配角,比宇文护这个主角戏份还多。
下面的戏,总算该交给年青一代了。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12) 耗时23年拍成的一部大片
如果说于谨唱的是一出戏,那宇文护接下来要演的,就一定是部大片。
在朝堂上的那一出双簧唱完后,宇文护无论是在名义、还是实际上,都全面收割了宇文泰曾经的权力。这些权力,都将用来保护宇文家的利益不受侵害,尤其是要保护叔父的嗣子、也就是宇文护的堂弟——宇文觉。
宇文护觉得,这和曾经自己照顾家人们的工作没有任何不同,只是面对的风险大了许多。
此时的他已经明白,维持利益的最好方式不是坚守,而是扩张。
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打西魏孝武帝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元廓,不过,此时的元廓已经不姓元,而是在宇文泰姓氏改革时,改姓回了他原本的鲜卑族姓氏拓跋,变成了拓跋廓。
拓跋廓的皇帝,现在做到了第三年上。按照前面三位皇帝——也就是他的堂叔孝武帝、父亲文帝和哥哥废帝三个人的命运来看,是分别经历了被杀——安全——再被杀的不同人生遭遇的。如果自己不像堂叔和哥哥那样瞎折腾,多学学父亲的渊漠无为,应该可以在宇文家咄咄
逼人的态势下抽中安全卡。
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提升得奖概率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不作。
拓跋廓觉得,父亲文帝是个不作的好榜样。而堂叔和哥哥,恰恰相反。
其实,拓跋廓深知,父亲文帝的性格极强。孝武帝未西行入关依附宇文泰时,父亲还是太尉,当时的军政大权被高欢把持,后来高欢改葬其亲,朝廷追赠了太师名号,百官前去吊唁的无不下拜。只有父亲文帝自重身份,说了一句身为三公,岂能为一个死了赠与太师名号的人跪拜?真可谓胆气十足。可就是这么性子强的父亲,入关当了皇帝后,为宇文家族所迫,竟时常登楼远望,想要退位“逍遥”,入山采药。
形势终究比人强。所以,当宇文护表示出想要拓跋廓让出皇位的时候,这位西魏最后的皇帝既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说不,甘愿当一个被人玩弄的木偶。
热闹的大片和拓跋廓无关,它的主角是宇文觉。
他是宇文泰的第三个儿子,在九岁的时候就有相者预言会成为至贵之人,只可惜稍嫌短命。
宇文护觉得那都是胡扯,在这个世上,真正的至贵之人,怎么会是短命的呢?!
更何况堂弟是自己要始终保护的人,普天之下,更有谁的拳头比自己还硬?
经过一系列繁琐而隆重的仪式,公元577年春正月,关陇大地上的名义统治者西魏拓跋氏,彻底被真正的实权派宇文家族所取代。
至此,从西魏孝武帝入关——也就是公元534年开始,到宇文觉登基称帝,宇文护稳固执政的公元557年,已经经历了整整23年。
这23年,是以宇文泰为首宇文家族聚合豪杰、扎根关陇、创立霸业的23年,也是宇文护从一个对世事稚拙生涩的青年人成长为勇济时艰、权御天下的中年人的23年,更是宇文家族牺牲了无数血汗泪水,终究铸就成一个崭新王朝,走过必经的荆棘之路的23年。
不过,为了这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曾经的一切一切,似乎全都值得了。这个时代,不但继承了宇文泰最为仰慕的古史中辉煌王朝的名字,更将会持续的生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力量。
它的名字,叫做周。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13)加官进爵的后遗症
新国家的成立是个了不得的大喜事儿。
宇文护和文武百官簇拥着新皇帝宇文觉,前前后后忙的不亦乐乎。先是朝见百官,然后是追尊先王先后,接下来是大赦天下。对了,还不能忘了前朝的皇帝拓跋廓,宇文护索性给他一个宋公的名分,让他住在自己的大司马府上,没别的意思,纯粹为了控制起来方便。
为了表示对一众功勋元老的尊崇,人人加官进爵。而与天子坐而论道的三公身份,则被分别赐予了李弼(太师)、赵贵(太傅)和独孤信(太保),侯莫陈崇在六柱国中资格稍逊,但也同样被加封梁国公,得到了准三公的地位。
为宇文护保驾的于谨呢?他还在惦记着退休。
这杯开国大典的羹他是能少分一杯就少分一杯。宇文护不得不在心底为这老头儿的高风亮节鼓掌。但退休是不能退休的,毕竟国家还需要您老人家来出谋划策呢!
于是,宇文护充分尊重于老爷子的意愿,让他当了一个比较潇洒的国家事务资深顾问。
大规模的室内活动结束后,是更大规模的室外活动。
所谓的室外活动,是分成了祭天、祭地、祭神明、祭祖宗这么四个大的项目,虽然看起来繁琐复杂,也不过都是一些跪拜、磕头、上香的既定套路,一切仪式全部采用周礼,以象征新生王朝和曾经的辉煌年代之间跨越时空的神秘联系。
最后一个环节加封皇后。小皇帝宇文觉的皇后是谁呢?
她的名字叫元胡摩,或者也可以叫做拓跋胡摩,是西魏文帝的第五个女儿。
他的哥哥拓跋廓的皇帝当不成了,自己却因此当上了皇后,人生的还变化真是奇妙。
隆重浩大的仪式整整持续了一个月,随着京城内外漫天礼乐声音的渐渐消歇,在关陇大地上,宇文周取代了拓跋魏,一个崭新的王朝政治局面就初步成型了。
接下来我大周全体臣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当然是风风火火搞建设!
我大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当然是励精图治积攒势力,彻底消灭东边反动的高氏家族,进而统一全国!
宇文护积极规划着宏图伟业的愿景,可有人却不这么想。
有的喜欢展望未来,有的人却偏偏喜欢追怀过往。
什么样的喜欢怀旧的?老人。年龄越老、资格越老的人,就越喜欢怀旧。
宇文护觉得杯中酒是醉人的。
可新上任的太傅赵贵觉得,这杯中酒有点辣眼镜、呛嗓子、甚至烧心肺。
赵贵难受的实在熬不住了,他决定去找老哥们聊聊。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14)我给你的 你能不能换回来?
赵贵心里不舒服。
至于哪儿不舒服,他不想说出来。可他不说,独孤信也都看得出来。
每次朝会,这老头儿忿忿不平的杵在往朝堂最前面,脸上是没有一点儿好颜色。
跟家里那口子吵架啦?儿子不听话啦?那也不能。
两口子吵吵架、小儿子不听话,都有时有晌的,不至于成天哭丧个脸。
独孤信反复猜了很久,终于研究明白了。这老小子,一准儿是更年期%@功能退化啦!
可没过多久,独孤信的猜想被赵贵果断否定了。
赵贵不舒服的事儿有些说不出口。
他心里这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是为什么当年贺拔岳战死,自己最先率众拥立了宇文泰,而宇文泰在离开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他那个不成器的侄子宇文护?刘备能把权力交接给诸葛亮,你宇文泰怎么就不能把权力交接给我赵贵呢?
独孤信觉得,眼前的赵贵思路有点跑偏。你老赵这么大的岁数,硬接着这一大摊子的活儿,不嫌累么?再说你赵贵都成了太傅、楚国公了,子孙满堂、前途无量,老哥几个辛辛苦苦的打江山,不就是为了这些么?
可赵贵不这么认为。这江山打是打了,不过,他觉得自己没能真正坐上江山,反倒是宇文护坐上了。论资排辈,顾命大臣怎么说都得是自己啊?!宇文泰走的时候,到底想没想起自己来?!我当年带着众人拥戴了你,怎么你到头来,却把我给忘了呢?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啊。我给你的东西,你为什么不能重新给回我呢?
赵贵的后悔在困惑中一点点积累起来。可越往后悔的路子上想,人就会越容易憋屈。
这天底下,最让人钻不起的,不是韩信钻过的裤裆,而是牛角尖儿。
这一天,赵贵按捺不住,对老兄弟独孤信问了一句,不然,咱们把宇文护弄死吧?!
行啊。独孤信干脆利落的答应了。安慰式的答应了。
独孤信以前有个名字叫独孤如愿,赵贵没想到,他竟然真的如自己心中所愿。
这么大的事儿,老兄弟一口就应承下来,够意思。
赵贵走了,走的时候很开心,很潇洒,很有期盼。
独孤信的一句话,让赵贵相信,大局还未定,转机也还有的是。
可独孤信看着赵贵离去的身影,觉得这老小子纯属喝多了,我把闺女都嫁给宇文泰的大儿子了,那和宇文家是亲家啊。本来都是一家子人,谁坐天下不一样?
赵贵啊赵贵,你缺的不是别的,是一门和宇文家的婚事啊。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燕飞南家 2019-09-24 11:46:29
写的好,顶。
-----------------------------
三克油~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15) 造反么?不造!不造就不造!
按照先前的约定,今天就是除掉宇文护的大好日子。
赵贵是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来和独孤信相约见面的。只要老哥们儿一点头,自己这边立刻是千军万马打进宫,杀他个片甲不留。不过赵贵万万没想到,独孤信居然临事“怂”了,说好的事情,到了眼前,这老小子是说变卦就变卦。
绝对不能。这是独孤信铁一般的态度。
独孤信当然不能,那宫中大大小小的,都是独孤信的亲家人,他怎么会带着兵,去杀自己家里的人呢?再说了,这日子本来不就挺好的么?你老赵,也不能把我随口安慰你的话当真啊!
赵贵还是很生气,这叫什么事儿啊?出尔反尔,简直不像是男人的做派。
生气归生气。既然独孤信不能跟着一起造反“平乱”,那赵贵也就没了帮手,这么大的事儿,一个人是绝对办不成的,索性就散伙吧。
你看,这“带兵谋反”或者说是“进宫平乱”,要在旁人看来,绝对是戳破天的大事儿,可在赵贵和独孤信老哥俩儿这里。居然跟老头儿逛公园一样,想逛就逛,不想逛就不逛,想造反就造,不想造就不造。
几十年沙场上腥风血雨中走出来的人,会把生死看的很淡,这性命本来就是捡来的,做事不管别的,全凭痛快二字。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赵贵的心气倒是也落了回来,反正独孤信说话不算数,也没什么意思,把造反的班子一解散,日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下去了。
赵贵的神经是非常大条的,几十年的功勋让他走到了周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但同时也麻痹了他的神经,让他以为功劳可以代替一起,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想造反就造反,想不造反就不造反。又或者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对杀掉宇文护这件事儿,也并是非做不可,毕竟他和宇文护之间,没什么深仇大恨,顶多是心里面不能取而代之的不痛快。
不杀就不杀。独孤信和赵贵可以突然放弃,可这样一来,赵贵答应手下人的“福利”突然就没了。怎么办呢?好办!既然你赵贵兑现不了约定的“福利”——升官发财,那你就得把自己变成这份“福利”。你不变,就该有人帮着你变了。
帮赵贵把承诺变现的人叫宇文盛。虽然姓宇文,但宇文盛不是周朝皇室,只是和宇文家有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的一个开府将军。
宇文盛怎么帮着赵贵变现呢?当然是去找宇文护,细细讲解赵贵造反的故事。
没过多久,宫中人来传话,召太傅赵贵入朝。
去就去呗,这对赵贵来说早已习惯,他像往常一样沐浴更衣、穿好官服,又一次进宫了。
正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楼主:一股史味儿  时间:2019-12-24 14:28:25
隋史有味道(16)丨挥剑起,世间对错谁明了

赵贵进宫后再也没能回来的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
人们纷纷猜测着可能的原因,可怎么也想不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贵居然谋反了。
皇帝宇文觉的诏书下得很快,当人们都已经准备好了去聆听雷霆万钧的声音,却没想到迎来的,反倒是一份温柔又动情的文字。
皇帝在诏书里和百官叙起了旧,讲到了从先父先皇宇文泰开始,这二十三年来和臣下勠力同心,艰难创业的辉煌历程。作为接班人,皇帝也表达了要承接父亲余绪,和大家伙继续保持亲人般的关系和共治天下的决心。
诏书的最后才提到太傅赵贵谋反一事,皇帝在表达了自己的沉重心情外,把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归根于自己不能团结老同志,而不是怪罪在赵贵身上。在措辞上面,诏书更像是一份简单的通知:赵贵谋反了,主要错在朕,希望大家继续好好干事业,让子子孙孙的富贵伴随大周国祚绵延。
这简直是史上对谋反最为轻简的惩罚!
不但没有大肆株连,就连参与“谋反”的独孤信,也只是被免职在家,没有过多的追问。
可是,真的如此么?至少独孤信是这样认为的。如今,他已经没有精力去想老哥们儿赵贵的事,毕竟人都已经凉了,想他也没有什么用。怪只怪这老小子太糊涂,好好的造什么反呢?可把自己也给拉下水了,不过,能够平安着陆,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但宇文护,显然不会让事情这么简单地过去。
赵贵的谋反让宇文护突然意识到,他的日子根本不是风平浪静的。纵然人们在形式上认可了自己的威权,但仍然还有无数双眼睛,揣着奇妙的心思,藏在某些黑暗的角落盯着自己。不把他们一个个揪出来,宇文护就不可能睡得安稳,大周和叔父留下来的基业,也就不会稳固。
皇帝的诏书是一份安神剂,也是一颗定心丸。
宇文护要麻痹掉他的敌人,才能更的好动刀子。
独孤信在家里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宇文护的人就过来传话了。
消息的内容很简单:你独孤信参与谋反了,你死吧。皇帝让你三更死,你不可能把自己留到五更。
独孤信当然知道,送来的消息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宇文护的意思。可宇文护的意思,现在就是皇帝的意思。
独孤信万万没想,忙忙碌碌的潇洒一生,居然会以这种突然的方式结束。他是宇文泰的发小,也是大周朝廷的柱石卫国公,正因为此,不会通过官方程序采取措施,算是保全自己和朝廷的最后颜面。
嘿,宇文护这小子,终归还算是讲究人。
独孤信走了,他以生命为代价告诉了自己的儿女们一条政治上的铁律。
权力的容错率是极低的。
除非,你站在山巅。

楼主:一股史味儿

字数:4638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9-12 16:40:24

更新时间:2019-12-24 14:28:25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