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毛边”正名

“毛边”正名

楼主:海上的大头  时间:2019-10-06 15:30:23
“毛边”正名


月杪收到《参差》六册。毛边的装帧让人喜爱,封面的繁体的“参”字用三个三角形叠加构成,再点缀上红绿蓝三种色彩,仿佛是三种颜色的交响,使这本探讨书籍形式之美的小众刊物平添了几许跃动的美感。

我加入“毛边党”大约也有十几年了吧,从早年的搜集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毛边珍本,到如今的专意于毛边西书的收藏,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过度。然而,时至今日,前者已寥若晨星,不可轻得。后者相对而言,猎获较为容易,价格也大都在千元以下,所以也还有得到的可能。

毛边本是舶来品。然而西人论及于此的就我有限的经验却非常稀少。从英国十九世纪著名民俗学者、藏书家安德鲁·朗的几本书话当中,偶尔会零星地提到,似乎这一特殊的书癖最早来源于法国。英文中一般用“UNCUT”来泛指毛边本,但同时还有“UNTIRMMED”以及“UNOPENED”似乎也可以翻作“毛边”。但汉语却只有一个词——“毛边本”相对应,仿佛把这些词都囊括尽了。

翻查手边的一册商务印书馆1958年印制的《图书馆学辞典》,在“毛边”的词条旁边,列着英文DECKLE EDGE,并非想象中的UNCUT。条目的解释为:手工制造的纸,未经截边的,称之“毛边纸”;书页之有毛边的通称“毛装本”。

从词条注释看来,把未裁边的书称为“毛边本”是恰当的,但是应当对应的是英文的DECKLE EDGE BOOKS而非UNCUT BOOKS.因为既然是“毛边本”,她的边迟早是要裁开的,就像处女,迟早要变成妇人一样。而UNCUT BOOKS只是指“未切本”,在同一本《图书馆辞典》里,这个词条的解释为:书籍出版后,有经装订而书页尚未切开的,称为“未切本”,在法文书中甚为流行。

那么,似乎这“毛边本”,其实质却是“未切本”。另外,据两条词条的定义,当“毛边本”裁开之后,还能叫“毛边本”吗?

前几日翻一册哈里斯·阿诺德的《藏书历险》,书中提到他曾经从一个私人印刷世家收购一册珍贵的丁尼生诗集,卖主在介绍书况的时候,谈及“她并非一册‘UNCUT’,像我们大多数藏书家理解的那样,但她毫无瑕疵,保有着刚刚出厂时的原初的完美品相。”在这一段的脚注,作者解释道:也许,没有必要向读者解释,对于一本书,“UNCUT”这个词是指,书不是“没有打开过的”,而是保留着完全未曾剪开的页边。

在这一段小注当中,“UNCUT”“UNOPENED”“UNTRIMMED”三个词轮番亮相。三个词当中“UNOPENED”是指的从未翻开过的,未经人读过的书的状态。西人是讳言这个词的,一本书,“毛边”而来,“毛边”而去,压根不曾为拥有者读过,多少让人觉得遗憾。所以,《每日电讯报》上曾经转述一个记者讥嘲一位藏书家,因为他的书“未裁边”——“由此可见,显然他并没读过它们,就是说,她们没有被装订工人的‘犁’耕作过。”

从那段注解,“UNCUT”应该与“UNTRIMMED”是一个意思,就是完整地保留了书籍印刷时的页边,即通常意义上的“毛边本”,与“DECKLE EDGE”应当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然而,如果咬文嚼字地纠结于“UNCUT”一词,似乎裁过的书就不应当再这么称呼了。而我所见的英文书,也大都经过了前任书主的裁切,就是说都是毛边已裁本,也应该没有“UNOPENED”之嫌了吧?

由此观之,为了固守“毛边”的定义,为了捍卫“毛边”的纯净,似乎一刀在手,“裁,还是不裁”,如哈姆莱特的那个永恒的天问一样,也还仍然是个未解的迷题。

楼主:海上的大头

字数:139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0-05 16:04:23

更新时间:2019-10-06 15:30:23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