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山川之主

山川之主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越活越轻松的陆象先
奇怪的是,政变中陆象先不帮太平公主,他也没有帮李隆基。但李隆基在政变结束后主动找到陆象先,握着他的手说:“冰天雪地中,才知道松树和柏树还保持着原来的颜色。看到你,我就相信了。”
李隆基发动了政变,倒是吓坏了李旦。李旦听到外面有喊杀声,就知道大事不妙。天天怕政变,还真来了。还好李旦平时没少演习,所以对逃生路线很熟悉。一下子就跑到了承天楼避难所。
不得不说,就是到这个时候,李旦还是仁慈的。他对来护驾的群臣讲:“愿意帮助我的,就留下,不愿意的,就离开吧。”李旦以为李隆基是来对付他的,他不忍群臣跟着他走向灭亡。李旦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很多人也知道,这时候是站队表忠心的时候风险性很高。李隆基已经胜券在握,留在李旦身边,只怕是凶多吉少。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留下了。并且呈上自己的名帖。这一下就是把自己的后路截断,无疑是站在悬崖边上。高风险是不一定有高回报滴,还得看操盘的人是谁。不过李旦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显了,都到承天楼避难了,留下的人无疑都是平时正直的人。墙头草早就去舔李隆基的臭脚了。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史书记载:李隆基当然是非常生气。皇帝只有一个,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人站在他老爹李旦身边。然后把名帖给陆象先,让陆象先查。一时间人人自危。陆象先又干了一件不着调的事。他一把火把名帖都烧了。李隆基勃然大怒,要治陆象先的罪。陆象先很淡定的说:“当时群臣那样做是忠义的表现,如果杀了忠义的人,那世界上不就剩下一群背主求荣的人了么。如果陛下身边留一群背主求荣的人,陛下是什么君主。我烧了名帖,是为陛下存忠义,让这些忠义的人心安。”李隆基这才醒悟。
史书的记载是一回事,但记载的背后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倒觉得是李隆基和陆象先君臣之间心有灵犀的玩的一个双簧。
李隆基表面上肯定要穷治跟李旦站在一起的人。他要向跟他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一起政变的铁杆们一个交代。要不人心不服。冒着杀头危险和站在敌对势力的待遇一样,那付出那么的代价有什么用。打天下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这才让更多人的人为他拼命。
但又不能诛连太多,否则会引起敌对势力的强烈反弹。政变以后整个国家都是他的,所以这些人都是他的人。杀自己的人,这又不符合利益。陆象先的为人李隆基还是很清楚的,所以李隆基就选择让陆象先去查,给所有的人一个台阶下。陆象先也很清楚李隆基的想法,所以都放了。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跟聪明人打交道就是好。名正言顺的让各方都满意。人心都安定了。没有大面积的清洗,政变的功臣也出了口气,站错队的也舒了口气。只要气顺,一切都好办。
李隆基一看事办的好,就让陆象先又去审理太平公主的党羽。陆象先还是秉着能保护就保护,能释放就释放的原则,完美的完成了李隆基交给的任务。其实,李隆基但凡有一点要穷追猛治这些人的心思,只把审案子的人换成政变的骨干力量,什么张说啊,刘幽求啊,估计跟随太平公主的人,没人能活得下来。所以崔湜推荐陆象先做宰相还是很正确的。至少可以保命。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陆象先事处理完了,那么宰相也做到头了。心甘情愿的被李隆基利用。那么利用完了,陆象先也就成了政变功臣不愿意看到的人。所以陆象先也就干脆利落的被贬出京城,被发配到益州做长史去了。
陆象先还是一不抱怨,二不钻营。继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陆象先是个名士,所以做出的事情也是名士做的。在益州长史的位置上,他只照章办事,并不树立自己的威信。不象某些人,官不大,官威大,官腔大。
司马韦抱真看着着急啊,一个村长都敢开长史陆象先的玩笑,官员的威严何在。他劝陆象先:“这样不行,这样您没威严,他们犯错误了您应该严惩。这样他们就会怕您,您的威严就有了。当官不是要赢得大家的尊重吗!这样和泥腿子山野老农打成一片,您享受不到做官的好处。”
陆象先奇怪的看着司马韦抱真:“做官就是要造福一方,只要照章办事,把事做好就可以了。还享受什么做官的好处。做官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哪有那么多的曲曲弯弯。”
自古名士自风流。所以陆象先的官当的也比较奇葩。下属犯错,他也只是批评就了事了。旁边的人说:“按规矩应该重打二十大板。”陆象先说:“你认为他听不懂我说的话?”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既然有陆象先这样的领导纵容,下属肯定会玩出水平。陆象先手底下有几个参军,也来自名家子弟。看着陆象先像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就像看到家里的老奶奶。所以都变得没大没小起来。
有一次陆象先招待他们在家里喝酒。几个人开始吹牛逼。一个说:“我能把戏子的表演作为行为艺术,运用到跟使君的请安上。”另一个嗤了一声:“这算什么,我能跟使君请安的时候跳街舞,舞进舞出。”第三个更厉害,跳起来说:“我能穿着女装,学李玉刚去给使君请安。”众人不信,就看盘押注。
陆象先看了他们的表演哑然一笑。毫无愠怒之色。但陆象先的弟弟陆景融看不下去了。说:“哥哥你好歹是国家大员,怎么能让下属看你的笑话呢。陆象先看了一下义愤难平的陆景融说:“是那些青年参军成了笑具,怎么会是我。”
陆象先真的是让自己的下属为所欲为么,非也,陆象先是真名士不拘俗礼。他更看重的是规则和心性。也就是说他早已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境界。所以说风动树动心不动。把情绪已经降到冰点,不再感情用事。而是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
单看陆象先举荐房琯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陆象先的处事风格。房琯生于公元697年,算是九零后,陆象先和宋璟差不多,是六零后。房琯后来也做了宰相。
房琯虽然后来比较厉害,但在陆象先手下干的时候还是一个县尉,县公安局长。官场刚刚起步。陆象先的孔目官党芬,也就是文件管理员,在街上碰到了房琯。没下马回避。就被房琯拉下马胖揍了一顿。按大唐律法:象孔目官党芬是属于小吏,见到官要下马回避的,即使是房琯这种八品官。
但孔目官党芬仗着是陆象先的人,就不太把八品官的房琯看在眼里。没想到竟然被房琯打了。还有处罚依据。孔目官党芬很不服气,就去找陆象先告状。没想到陆象先反而问他:“你是哪里人氏?房琯是什么官?”党芬道:“我是冯翊人,房琯是冯翊尉,”陆象先道:“冯翊尉打冯翊百姓,你告诉我干什么呢?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可能是房琯回去之后问明白了党芬的身份。这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做派。既然打了省级领导的下属,估计自己的官也做到头了。所以房琯也来见陆象先,向他来诉说此事,请求解去官职。
没想到陆像先却说:“党芬所犯的过错,打也使得,不打也使得;你打了他,解去官职可以,不解去官职也可以。房琯平时听说陆象先是名士风流,今天一见果然不同凡响。这话说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啊。
房琯懂不懂陆象先,他还真懂!几年后,房琯调任闵乡。而陆象先自江东入朝,途经闵乡,恰巧遇到房琯。虽然级别悬殊很大,但毕竟还在一个地方干过,还是有一点战斗友谊的,所以陆象先就很客气的找房琯拉家常。但奇怪的是,无论陆象先说什么,房琯始终是一声不吭。
陆象先一个人自言自语,从中午至天黑,房琯是一个字都没说。反而是陆象先越说兴致越高。仿佛十年没说过话,搞得他弟弟陆景触是目瞪口呆。没见过他哥哥这么多话啊。说了一天的陆象先好像还是不过瘾。到了睡觉时候对房琯道:“你把衾被带来,我们晚上好谈一谈。”
房琯是把被子拿来了。但整个晚上,无论陆象先如何穷白活,房琯仍是一言不发。就这样陆象先自己说了一天,把十年的话都说完了,房琯屁都没放一个。然后就分别了。
但是,不久后,陆象先抵达京城,却举荐房琯为监察御史。陆景触很奇怪,问道:“房琯原先在冯翊为官,哥哥一点都不知遇他,如今分别四五年,因旅途暂住而相遇,没谈一句话,一到京城却推荐他做监察御史,这是为何?”陆象先道:“房琯的为人,各种事都没什么缺欠,只是在不言方面有所欠缺,现在他能做到不言,因此擢用他。”
房琯因此升了官,并且展现了自己杰出的才华。所以当时的人很佩服陆象先识人的眼光和待人的度量。高手之间的对话就是不一样。不是普通人所能看明白的。一个说,一个不说,竟然还有如此多的内涵。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先天政变:盛唐的垫脚石
一场成功的政变,必须有内奸。先天政变也是有内奸点燃了导火索。上次是崔日用,这次是宰相魏知古。魏知古是怎么知道太平公主阵营准备造反呢?
魏知古曾经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职务,是相王李旦的属官。也就是说,魏知古很早之前就跟谪相王混了。然后相王李旦升级成了睿智,魏知古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宰相。所以有人说平台有多大,成就就有多高。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魏知古跟着相王混,相王和太平公主兄妹情深。更何况魏知古是个有才的老实人。一直没有公开的站在李隆基这一边。并且李隆基刚坐上有名无实的皇帝时,出门打个猎,还被魏知古参了一本。所以太平公主还是有意拉拢的。
但没想到这个魏知古,表面是倒向太平公主温暖的怀抱,自己心里很有一套。政治斗争没有老实人。只有看明白还是看不明白。魏知古看明白了。魏知古参了李隆基一本,李隆基大加赞赏,还赏了魏知古很多财物。这度量,不管是装的还是真的宽宏大量。反正魏知古心思动了。
在对比一下太平公主,陆象先和太平公主争论的,关于废太子的理由,魏知古也是看在眼里的。是陆象先正确,是太平公主没气量的拂袖而去。其实换一个角度讲,目标是废太子,大家各抒己见,找到一个正当理由。既然是一个团队作战,目标要清晰,师出要有名,理由要充分。其实这才是陆象先要说的。怎么能团队领导随便拍屁股想一个理由,然后强制下属执行。以陆象先和魏知古的才华,一眼就能看出这样的屁股决定脑袋的领导方式,肯定是成功不了的。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太平公主想不出好理由,叫陆象先想啊。在用人方面,太平公主比武则天和李隆基低的太多。两次政变,李隆基只告诉他的团队要为国锄奸,但李隆基什么时候出过主意,都是刘幽求说,张说说,王琚说,崔日用说。好像李隆基一直在听别人说。都是别人推着他干。太平公主阵营的,都是太平公主说。太能说的太平公主败给了不能说的李隆基。这也是为什么看中了房琯的不言。既然是领导,就不要老是说,要让下属说。陆象先就说了一句,太平公主竟然拂袖而去。这领导还怎么跟。
所以魏知古果断告密了。太平公主准备让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崔日用当时是用和尚传信,魏知古是直接找李隆基。李隆基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了。一方面是崔日用的心里医生当的好,另一方面是魏知古的消息带来的好。既然是你主动造反,就别怪我无情了。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除掉太平公主。还不用对不起他老爹李旦。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已经是皇帝的李隆基得到了魏知古的通风报信。太平公主要发动政变。如果是一个对皇权有绝对控制权的皇帝,得到有人秘告,谁谁谁造反,只需一纸诏书,马上会有禁军或者侍卫执行。李隆基却不行。因为保卫皇帝的左右羽林军,指挥权不在李隆基手上。所以李隆基的低调是有原因的!
皇宫里保卫皇帝的是北衙的左右羽林军。而南衙的十二卫是替皇帝管理天下兵马的。地位尊崇的皇帝喜欢面南称尊。那么就住在皇城的北部。所以左右羽林卫的作用就相当重要。谁控制了左右羽林卫,就相当于控制了皇帝。
不过对李隆基来说非常不幸。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是太平公主的人。既然左边李隆基不用指望了。那么右边呢,右边还好,大将军跟太平公主没关系,但右羽林将军李慈也是太平公主的铁杆。所以只要李隆基一动,太平公主立刻会知道。
可见太平公主身边还是有高手的。这样的顶层设计等于是困住了李隆基。主要李隆基有任何动静,太平公主会立刻知道。并且这样的安排,李隆基本身也调动不了任何人。没有士兵,李隆基就是一个没有爪牙的老虎,在太平公主的眼里,还不如一只待宰的猪。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所以太平公主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一旦发动政变,常元楷和李慈率领左右羽林卫马上可以控制皇帝李隆基,包括太上皇李旦。而萧至忠等人可以在群龙无首的时候控制南衙十二卫。天下兵马都会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似乎天下是唾手可得。
所以,人往往只看到了自己能看到的东西。只是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就有点忘乎所以了。太平公主可能没打过仗,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了。所以说还是要多看书,尤其是要发动政变的人,要多看看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么输的。这可是付出四十万人的代价才换来的一堂课啊!
李隆基似乎是毫无机会。他的那点可怜的皇权似乎不被太平公主放在眼里。最主要的是,他没有兵。事实上是这样的么?太平公主可能从来没有注意过:李隆基的人生第一个职位和孙悟空一样,是弼马温。是掌管皇宫马厩的人。即使是李隆基唐隆政变成功,做了皇太子,弼马温仍然是他众多头衔中的一个。而李隆基的铁杆王毛仲,就是靠给李隆基管鹰啊,管狗啊,这些管的好,被封为三品的大将军。而李隆基的另一个铁杆姜皎,也是打猎打的好才入李隆基的法眼。甚至李隆基不惜倾身相交。太平公主可能还不知道:没有马的羽林卫,那真是老鹰被拔了羽毛,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一骑绝尘,毫无办法。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弼马温不但管马,还管一群养马的。都是马术的高手。也许他们平时不重要,但李隆基需要他们的时候就重要了。因为不仅仅李隆基是皇帝,还是他们的老上级。在皇宫里搞突袭,几百人足使有余。这也是李隆基能安心坐在哪里看太平公主表演的重要原因。也是李隆基的最后的底牌。一只快速机动的精锐部队,并且领队的是姜皎,王毛仲这样的高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皇城内,李隆基这支隐形的部队可以剿灭任何人,包括李旦。
唐隆政变已成功,跟李隆基关系密切的万骑就被找理由分拆了。钟绍京的园艺专家队伍也被解散了。所以李旦和太平公主都很放心。他们不知道,这是李隆基故意让他们放心的,有了弼马温这个职务,李隆基的底牌仍在。并且经过苦心经营,战斗力已经比原来上了好几个档次。并且绝对隐蔽。
真不知道李隆基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也许是长久有目的的学习思考的,也许是天生的。
所以李隆基一得到魏知古的密报,马上和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唐隆政变时,李隆基没有和任何兄弟讲,而是选择和太平公主结盟。原因是他不能让任何兄弟比他功劳大。这是他得到皇太子位置的必然保证。而政变成功以后,李隆基和兄弟们打成一片,甚至还做了一张大床,弟兄们可以一起睡在一起。这让李旦很高兴。看三郎李隆基多会做太子,兄弟之间多和睦。所以李隆基不但让李旦欣慰了,也让朝臣们放心了。这完全符合儒家之道嘛!这就是李隆基,低调的时候目标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目标而努力。以后抢他儿子寿王的老婆杨玉环的时候是另一回事。
李隆基和兄弟和睦相处,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李旦和天下人。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这次先天政变一下子就有两个王爷加入。这都是李隆基平时的功夫。对付太平公主,李隆基的盟友是兄弟。刘备有“桃园结义”,李隆基有兄弟“大被同眠”。道理是相同的。能睡在一起的才是真正的兄弟。当然,个别被玩坏的词除外。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先天政变:李隆基的政变顺序
处理事情分轻重缓急。所以太平公主的顺序是羽林军先入武德殿,控制皇帝和太上皇。然后南衙举兵响应。这阵势有点大。左右羽林卫有六千,再加上半夜十二卫,至少有二万禁军加入战斗。所以太平公主这点和韦皇后有点像,只计算自己认为靠得住的,然后靠绝对的碾压。但都错算了人心。有时候人心是会变的。
太平公主算错很简单,因为李隆基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天下公认,就是太平公主自己也得承认,李隆基是一个皇权的合法继承人。虽然她心底不怎么承认。既然太平公主心底有抵触,所以计算政变力量时就没有客观。就是这种不客观,造成了太平公主遭受了雪崩一样的失败。
相反的是崔日用的分析非常到位。不但算到了兵力,还算到了人心。而结果也如崔日用的分析。当一代英主李隆基,以弼马温的身份率领三百养马人,站在六千羽林卫的面前时,羽林卫的将士们没一个人敢亮出刀剑。太平公主的心腹常元楷,李慈还没怎么说话呢,就被王毛仲,姜皎手起刀落,去找了地下的韦皇后。羽林将士们看着他们的头领被杀,都悄然无声。因为对面的那个弼马温还有一个头衔,就是皇帝。而羽林卫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帝。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李隆基干净利落的收复了羽林卫,这时候李隆基才放下心来。有了羽林卫,就是南衙十二卫敢造反,那也是攻坚战。更何况皇城是那么好打的嘛!这使的李隆基手里有兵了,有真正听他号令的羽林卫。
控制了皇城,就控制了帝国的权力中枢。这是李隆基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的成功,李隆基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南衙仍然有十二卫,一万五千人的兵力。如果被萧至忠等人控制,后果仍然不堪设想。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弼马温职务的好处。李隆基的核心三百人骑上马,如闪电般的就到了朝堂之上。
从杀掉常元楷李慈,收复左右羽林卫,到武德殿的朝堂之上。太平公主阵营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可见李隆基的速度之快。萧至忠岑羲一看到李隆基领着三百马夫到了朝堂,就知道大事已去。没有任何反抗,就束手就擒了。这时候不得不佩服窦怀贞的机灵,就这一会功夫,他竟然跑了。可惜的是窦怀贞到了皇城门口才发现,已经出不去了。左右羽林卫已经把皇城围的水泄不通。窦怀贞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吊死在歪脖树下,结束了他无耻的后半生。
李隆基这时是快刀斩乱麻。立即斩了萧至忠和岑羲。一方面是李旦还在,防止多余的变数。一方面是立威。一场政变,如果没有几个重量级人物的人头,难以压住七嘴八舌的中坚力量。政变不是过家家。是靠人头和鲜血说话。就是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还是对屡次出卖朋友的崔湜下手。可见李隆基对他有多看重。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这个时候太上皇李旦才得到消息。李旦是什么都顾不得了,什么情况也不知道,先跑到承天门避难。等到了承天门的门楼,李旦才喘了口气,这时候才想起来问:“到底是谁造反啊?”这时候跟上了的人也都是面面相觑!大家只顾着跑了,连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这时候兵部尚书兼宰相的郭元振上来了。还带着一队人。李旦这时仿佛有点明白了。但明白了也没有用。郭元振一来,就是大事已定。为什么,郭元振是大唐现在军方的最杰出的代表。资格最老,也是最能打的一个。基本相当于在李世民时代的尉迟敬德。并且若干年后郭元振在凌烟阁也有一席之地。是整个大唐的杰出人物。
当年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提着血淋淋的刀去见李渊。郭元振还好些,刀没出鞘,没见血。这也是郭元振怕吓着李旦。并且李旦已经是太上皇了。不用武力逼迫他让位给李世民。李隆基的主要目的不是皇位,而是清洗朝堂。
并且,郭元振是上来保护李旦的。那边大局已定,主要人物杀的杀,抓的抓。太平公主基本上就是被拔了毛的孔雀。再飞也飞不到哪去。而李旦,是李隆基唯一担心的,不能被人趁乱给弄死了。这样李隆基的罪过就大了。
郭元振一到承天楼见到李旦,立即给李旦禀告:“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李旦心里很不是滋味,怕什么来什么,到底还是来了。但已经无可奈何了。
李隆基很快也赶到承天楼。大事已经全部办完,跑了的太平公主已经不值得他操心了。现在是如何借太上皇李旦的口进行善后。即使有什么不好的名声,李旦好歹也能替他分担点。
这个时候,李旦还是试探着做最后的努力:“太平能不能留下,我就只有这一个亲妹妹了!”李隆基这次没有抱着他爹的腿放声大哭。因为已经不需要了。他跪在李旦面前说:“请父皇成全!”李旦叹了一口气,然后摇摇头就走了。因为李旦也明白,不杀太平,无法向天下交代!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太平公主,千古公主第一人
大唐的女人们,早已经活成传说!最早的就是李渊的老婆,李世民的母亲,太穆皇后窦氏。窦氏是隋朝定武公窦毅的女儿。三岁的时候头发就与身高相等。按现在的说法“头发长见识短”。但她的舅舅周武帝却不这样想,反而认为小窦氏非同寻常,把她养在宫里。小窦氏仅仅五岁的时候,就给她的舅舅周武帝说:“舅舅啊,你一定要对你的皇后突厥公主好一点!”周武帝看着小窦氏笑着说:“为什么啊!”五岁的小窦氏很认真的对周武帝说:“突厥现在兵力很强,如果舅舅能以突厥相助,那么东齐和梁朝就不足为患了。”周武帝宇文邕当时就震惊了,五岁的小女孩啊,竟能看透世局。周武帝恭恭敬敬的对五岁的小窦氏一拜。
所以有这样一位厉害的女性做大唐的开国皇后,可想而知大唐的女人们会厉害到什么程度。窦氏的女儿平阳公主,一介女流,在李渊太原起兵后,马上响应她的父亲,创立了历史上最有名气的“娘子军”。对李渊长驱直入,入主长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和李世民一样开府建衙的人物。公主有自己的一套文武班子。平阳公主是第一人,并且不是靠李渊的宠爱,而是靠实力打出来的。虽然历史没有大书特书,但平阳公主的用兵能力,可见一斑。这是一位让李世民都佩服的人。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更是名垂青史的一代贤后。乾隆皇帝后来读史的时候曾对长孙皇后的能力有所怀疑。他认为史学家有美化长孙皇后之嫌。长孙皇后曾经明确的对李世民说:朝廷里的事不要问她,后宫不得干政。但李世民还是不停的问,以至于长孙皇后不回答了。那可是一代英主李世民啊。朝廷里什么大事解决不了,非要问一个女人。所以乾隆皇帝认为写的不真实。生活在小脚女人时代的乾隆是想象不出大唐女人的聪明才智和绝代风华。李世民之所以没有杀掉魏征,那是长孙皇后从中周旋。房玄龄被贬后,那也是长孙皇后从中说合。可以说,贞观之治有很大一部分功劳是长孙皇后的。
长孙皇后的女儿晋阳公主,不到十岁就对朝局有独特的见解。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晋阳公主成了调和朝臣和李世民矛盾的重要的润滑剂。即使晋阳公主只活了十二岁,但仍然可以名垂青史。
所以在大唐,女人们是风光和自由的,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学识。晋阳公主十岁的时候,模仿李世民的字体写的“飞白”体,就是李世民自己都分辨不出真假。可见水平之高。就连李显的老婆韦皇后被公认只是长的好,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都能吟诗作赋,只不过是写的东西比上官婉儿差而已。韦皇后的差,是和上官婉儿比的。而上官婉儿则是有很多诗歌被收录到《全唐诗》的人。也号称一代女文宗。
所以看大唐,不只看男人,还有很多女人也是才华横溢。所以武则天能当上皇帝,这绝非偶然。它是有大环境在的。就是大唐的女人们和男人们一样,都是神采飘逸的人物。太平公主之所以没有竞争过李隆基,并不是太平公主有多差,而是李隆基更强。有了太平公主这样的对手做垫脚石,李隆基才能开创出千古盛唐。缔造出一个空前绝后的大王朝。人才辈出,英雄辈出。才华横溢的奇女子也层出不穷!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少年时期受过创伤的太平公主,其实并没有任何涉足权利圈子的心。即使她父亲是高宗李显,即使她的母亲是武则天。武则天一生有四个儿子,就这一个女儿。所以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宝贝疙瘩。要什么就会给什么。
但太平公主要的并不多。自从八岁那年发生了表兄贺兰敏之逼奸事件后,年轻的小太平性情大变。她不再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而是夜夜会被噩梦惊醒的受害者。虽然她的母亲武则天用极刑处死了贺兰敏之。但太平心里的创伤还是永久的留下了。
所以年幼的太平公主不愿意出去,更不愿意见人,仿佛每个人都在嘲笑她。曾经的高高在上,天下宠儿。仿佛一下子跌入深渊,成了一个天下最可笑的人。武则天心疼太平,怕她想不开,怕她闷着,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带着太平。由于李治同志一直身体不好。可能一见漂亮女人脑子的运转速度太快,与空气产生的摩擦力太大,所以经常容易犯头疼病。作为 的武则天理所当然的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所以天下不是你想平就能平的,还得有平台给你施展。不怎么喜欢珠宝玉石的武则天,对处理这些政事还是有很大兴趣的。并且群臣也没意见,毕竟有时候武则天的政治水准还是比李治略高一点点。刚开始的武则天毕竟并没有把当皇帝当成人生的目标。甚至把国家大事看的很神秘,很难办好,还有点畏畏缩缩。是李治鼓励她不要怕,这东西简单的就像小学生算数学题。只要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就可以了。李治还是不希望把权力交给大臣,还是觉得自己的老婆孩子更让自己放心。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武则天刚开始还有点畏惧,但有李治这位闺中知己细心教导,天资聪颖的武则天不但学的快,而且做的好。但后来发现处理国家大事不是那么难嘛。甚至处理的比李治还好。武则天开始发现自己天生就是做这个的,就开始信心大增了。
开始的时候,武则天做这些皇帝的工作,还只能处于秘密状态。太宗李世民说了,后宫不得干政。大臣们还记忆犹新。做了这么大的事不给人讲一下,心里憋的难受,难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武则天就对小太平讲。释放一下自己的欣喜,满足一下自己的成就感。没想到小太平也具有天生的政治天赋。小小年纪有时候就能说的头头是道。这只能说太穆皇后窦氏的基因好。还有武则天的教导有方。所以武则天更加喜欢太平,觉得太平比她的四个儿子强。
天生具有政治天赋的太平公主似乎并不想成为政治的领袖人物。更无意于权势,这点上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有天地之别。安乐公主是没什么政治天赋,偏偏对权利热衷。太平是有政治天赋却只想过低调平凡的日子。人跟人不一样。也许是太平本来就有童年的阴影,也许是在武则天身边太久,看了太多的位高权重的人,今天春风得意,门庭若市,明日一朝得罪,满门被杀。对权利产生了畏惧感。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长大成人的太平公主是聪明有才的女孩。就是少女怀春也表现的委婉。有才的太平公主看武则天和李治在她择婿这件事上表现的不积极。就只好穿着英武的武士服给李治和武则天跳了一段舞。直到看完女儿舞蹈的李治意犹未尽的说:“怎么,你还想当武士啊,本朝没有女子当武士的先例啊!”这时候太平才满面含羞的说:“你不会把武士服赏给驸马吗”这种表达方式让李治和武则天拍手称奇。以至于李治异想天开:“如果大臣们都这么会说话,当皇帝就是天下最好的职业。”很快,太平公主就有了合适的人选,可见良好的沟通才是效率的前提。
太平公主不知道的是,对于她的婚事,武则天和李治是各有各的打算。李治有个亲妹妹,长孙皇后的女儿城阳公主。李世民爱若珍宝。李治也非常疼爱他这个妹妹。
按理说这么多人最有权势的人疼爱城阳公主。城阳公主应该可以在长安城里横着走。应该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但理论和现实总会有出入。李世民为了城阳公主的亲事操碎了心。最后选中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三位的杜如晦的儿子杜荷。才华出众,英俊潇洒。在长安城这么多王公贵族的子弟中,如果杜荷排第二,没有人敢排第一。杜荷是英武不凡。
李世民关心到什么程度?唐朝嫁女,都是晚上。但钦天监的跟神仙对话的官员掐指一算,城阳公主白天嫁比较幸福。李世民想改改规矩,想白天办喜事。结果御史台的马周不同意。认为有违礼制。结果李世民硬是没扭过马周。最后只好改在晚上。所以说李世民时代,是大臣最好的时代。大臣敢为原则的事情和皇帝硬顶。
城阳公主只好晚上嫁了。还别说,钦天监这张乌鸦嘴还是真灵。没想到杜荷和太子李承乾谋划造反被发现了。杜荷还是李成乾的主要谋士。有才啊!结果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好对不起已经在地下的杜如晦了,也对不起刚嫁人的城阳公主了。杜荷就被大理寺杀了。史书记载:杜荷死的时候非常镇定,谈笑自若,没有一丝畏惧。真是个人物。李世民没有看错人。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李世民只好把城阳公主再嫁,这次选的是高门大家的河东薛氏的青年才俊,薛瓘。薛瓘是靠才学名动长安。好在这一次薛瓘是个老实人。这次没在搞出什么妖蛾子。城阳公主和薛瓘也算幸幸福福的过了一生。
而李治看中的正是城阳公主的第三个儿子薛绍。薛绍不仅出身高贵,最主要的是人长的好。还和太平公主是姑表亲。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太平公主非常喜欢这个表兄。
所以太平公主和薛绍幸福的生活了七年,给薛绍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童话故事里总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生活到永远。但现实中幸福从来没有永远。王室的婚姻总是为权力服务的。像李世民和李治这样为女儿的幸福而选女婿的父亲还真不多。城阳公主还是幸福的,李世民死后还有李治罩着她。但太平就另当别论了。虽然太平也有爱他的几个哥哥,但她更有个强势的母亲。
武则天本来就不太愿意太平的这门婚事。结婚前这个丈母娘就不停的挑剔薛家的种种不是。还好李治和城阳公主兄妹情深,还罩的住。问题是李治和城阳公主都是短命之人。公元683年,城阳公主和李治先后去世。而剩下的就是武则天说了算!

楼主:塞北豪客

字数:11159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9-25 16:58:10

更新时间:2020-01-19 18:05:57

评论数:12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