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山川之主

山川之主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可见人要认认真真做件事多难,为了灭蝗虫,姚崇又把所有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人云亦云”的官场隐形人。独独缺姚崇这种真想做事的人。奇怪的是,好像所有的人都认为,想去做事的人就应该享受这种被刁难的待遇。
这一次在姚崇的努力下,好不容易杀死了蝗虫,保住了庄稼,没有绝收,算是成功了。但没有任何奖赏。姚崇也不在意,只要把事情做好了,老百姓受益我就满足了。
但蝗虫的兄弟姐妹都不干了,到第二年的时候展开了疯狂的复仇行动。这一次波及到地方更广。
本来是有去年的经验,今年应该更容易操作一点。毕竟跟蝗虫有了近距离的搏斗,斗蝗虫的干劲更大一点。真实的现实更可笑。今年的地方官反对意见更大。其中闹的最厉害最有代表性的是汴州刺史倪若水。
其实现在看来经过一年的试验,倪刺史不会完全不明白杀蝗虫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还一定要反对呢?因为全国人多,丞相的位置只有七个。他反对的姚崇当宰相。这个意见有没有问题不重要。所以斗争就不管对错了,只讲究利益和权位。
并且老倪刺史是有备而来,姚崇不是举了例子的。说孙叔敖和楚惠王的故事。然后搞定了李隆基。这一次老倪也举例子,五代十国的后赵的刘聪因为灭蝗虫,确实灭国了,我们再这样灭蝗虫,也会跟他一样的,所以还是要修德才能行。这是老天爷的警告!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这次倪若水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拒不听从御史的指挥,顽固的程度仅次于东北悍匪座山雕。姚崇是大怒啊,满山遍野的蝗虫,耽搁一天会吃掉多少东西。姚崇说话的语气就非常重了:“刘聪就不是真正的江山之主,是通过谋逆坐上皇位的。所以他能有什么德,就看他屠戮大臣的行为那是妖魔鬼怪。而我们圣朝天子是英明的天子,那些妖魔鬼怪都不敢出来危害人间,是妖不胜德。如果说古时候的好官修德有成,蝗虫不会入境,而现在你倪若水的治理范围内都是蝗虫,是不是你自己的德行有问题啊!”
这番话把倪刺史说的是哑口无言。这没法辩了。如果还继续坚持“天人感应”的话那就是死罪了。首先是皇帝李隆基还不如一个昏暴的后赵皇帝刘聪;其次,按古代的传说故事来解读的话,是他做刺史无德才导致合州的百姓遭殃。
倪刺史老老实实跑到最前线干活去了。其他各州的一看根子最硬,嘴最能说的倪刺史都要立功表现了,谁还敢扯后退啊。最后在姚崇的坚持下,终于扑灭了大面积的蝗灾,把危害降低到最小,虽然连年灾难,终究还是没有形成饥荒。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看来秦始皇修兵马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啊!少死了多少人!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姚崇虽然在历史上很有名,是著名的大唐四大贤相之一。但打开开元盛世之门的姚崇,其实在李隆基手下也就干了三年宰相!不但姚崇只干了三年,宋璟其实也只干了三年。所以姚崇宋璟合起来只做了六年宰相,但大唐的开元盛世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姚崇为什么只干了三年,其实原因很简单,姚崇的两个儿子,交友比较广,还经常时不时的收点礼物。
关于这点很多人会说姚崇教子无方。我看未必,我们经常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更何况当时大唐的那一位官员,他儿子不贪点钱。有名的燕国公张说,自己本身就是个贪钱的高手。
所以明面上的原因,是主书赵诲,也就是秘书处的领导,是姚崇比较信任的人。收受胡人的贿赂,被发现了,玄宗皇帝亲自审问,按律应该被明正典刑被处死的。结果姚崇这时候还要营救。李隆基是很不高兴,后来就因其他事大赦京城。特别点名要赦免赵诲,打一百杀威棒,然后流放岭南了。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应该说玄宗皇帝还是很给姚崇面子的,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没杀赵诲。而姚崇呢,刚开始赵诲判死罪的时候,姚崇是想办法营救,这可是玄宗亲审亲判的案子啊。并且是坐实的案子。姚崇是不顾一切的营救,李隆基居然只是“不悦”,没有更多的表示。这时的玄宗皇帝还正在励精图治呢。宫里的奢饰品都烧了,亲哥哥想提拔个七品官都被大臣们给压了。
姚崇把人给救了,并且皇帝也没有多说什么,反而是姚崇又惊又惧,他反而更害怕了。反而屡次三番的要辞掉相位。姚崇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姚崇不够聪明么!
绝不是。
姚崇能从武则天时期的血雨腥风活下来,又从中宗李显的乱局中脱颖而出,再到玄宗父子的复杂的朝局中坐上宰相,那姚崇绝对不是一般的聪明。因为这段时间实在是不好站队啊,最高领导人变化太快了。每一次换皇帝必然是政变,政变就不是和和平平的政权交接。都是用人头换来的。姚崇是顺利的挺过来了。
另外最能说明姚崇聪明脑子好使的是魏知古的告状事件。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魏知古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喜欢提意见的人,别人喜欢给下属提意见,但魏知古只喜欢给皇帝提意见。要知道给皇帝提意见是个高风险的活,弄不好就被皇帝变相安排支援边疆建设了。但魏知古没事,提了一辈子意见,反而职务越来越高,最后还成了宰相,跟姚崇平级。并且魏知古的职位还是姚崇举荐的。
魏知古天天让皇帝一家子少盖楼房,少买豪华车,最后还步步高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魏知古这人没有私心,做什么都是秉公办事。所以大家都认为他这人就是这样的人,对他有点敬畏。
魏知古当上宰相以后可能水平能力是绝对不能和姚崇比,就像范阳卢氏的卢怀慎,跟姚崇一比高下立判,所以卢怀慎被称为“伴食宰相”,那么魏知古呢,倒是没有被人讥笑,而是姚崇“意轻之”,意思是姚崇对他有点轻视。
时间不久,姚崇就派魏知古,卢怀慎去东都洛阳去选官。姚崇的两个儿子觉得机会来了,因为魏知古是姚崇提拔的啊。就到魏伯伯这里要官。姚崇是生于651年,魏知古是生于647年,算起来是魏知古大一点。而东都选官发生在714年,两个人都六十多岁了。姚崇的儿子也到了可以伸手要官的年纪了。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看来姚崇的儿子是做了宰二代没几年,对官场还不太了解。平日里别人看见他们就给钱,给的有点飘飘然了,现在看见人就要官。也不了解一下这个魏伯伯是什么样的牛脾气。
结果当然是果然不出所料。魏知古不但没给官,还回来把这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李隆基皇帝陛下。这个魏知古真是个直性子。
李隆基一看魏知古把这事当成一件正事来说,他就得把这事当成正事来办。虽然官没给,但姚崇还是要敲打的。
玄宗皇帝就把姚崇叫过来,问:你儿子现在怎么样?
姚崇突然一愣,怎么突然问我儿子呢?马上反应过来了:魏知古去东都选官了,自己的儿子肯定是问魏知古要官了。
现在怎么回答都不好啊,玄宗皇帝在盯着呢,也就是在等着发飙呢!
李隆基是等着姚崇回答呢,知道答案了再解题就是比较爽。看你姚崇怎么说。
没想到姚崇说:陛下,这次看来我的儿子让魏大人为难了。
玄宗很奇怪,这明明是要官,怎么是为难魏知古呢。就问:什么意思?
姚崇说:我那两个儿子读书不成,不成器,总想让我给他们安排个职位,我没答应,这次魏大人到东都选官,他们两个知道魏大人是我提拔的,依照他们不成器的脾性,肯定是会找魏大人要官的,让魏大人为难了!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皇帝那里讲究什么,不是法律,而是忠心。皇帝给你职位,赏你钱财,那是对你的恩宠,你呢,就要报答皇帝这份恩宠。这是历代帝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谁知恩图报,至少是表面表现出来的。
姚崇提拔了魏知古,对魏知古有恩,从理论上来说,魏知古就是姚崇的人。而姚崇的儿子找魏知古要官,魏知古秉者为国取才,不徇私情,不录他们也就算了。如果魏知古再把这件事告诉皇帝,告姚崇的黑状,这就是恩将仇报,打小报告了。
所以,玄宗皇帝就要掂量掂量魏知古是个什么样的人,人品是不是有问题。姚崇提拔了他,他还告黑状,朕升了他的官,他会感激朕,从心里对朕忠心么!
玄宗皇帝是越想越别扭,这不是白眼狼么。想立刻罢了魏知古的官,姚崇不同意,姚崇认为魏知古是为国选才,而自己的儿子这种行为是行为不端,扰乱法纪,现在大唐就是要全面执行法纪,择优取才。魏知古做的没错,如果这时候惩罚了魏知古,就是偏袒我姚崇,因人废法。
李隆基只好忍着,没多久就找个机会把魏知古给降级处分了!
从整件事来看,姚崇处理的堪称完美。临机应变能力堪称一流。但就是这么聪明机变的姚崇,在一年以后的赵诲受贿案中怎么就不知轻重了呢。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认为:姚崇宋璟在玄宗的时候为相时间短,不如历史上其他名相如萧何,曹参,房玄龄,杜如晦的为相时间长,特别是宋璟,罢相的时候才五十八岁,而玄宗后期的宰相如宇文融,李林甫,牛仙客,杨国忠等是一个比一个垃圾。放着姚崇宋璟这样的名相不用,而去用这些垃圾,玄宗皇帝还是没有识人之明的。
单看结果而言,玄宗皇帝是这样的。不过如果单看姚崇罢相,却不能只怪玄宗皇帝,倒是像姚崇和张良一样,主动隐退。姚崇是五零后,此时的姚崇已经快七十岁了。再加上经历了武则天,李显,李旦执政,三天一个政变,此时的姚崇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大唐的一切都走上正轨了。并且还推荐了宋璟为相。一切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走。姚崇那么聪明的人,这时候退是皆大欢喜啊!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开元初的宰相是令人尊敬的。比方说范阳卢氏出身的卢怀慎,被人讥笑“伴食宰相”的卢怀慎,公元716病逝,病逝前上表举荐宋璟,更令人感动的是卢怀慎死的时候竟然家无余財,佣人竟然只有一个老头。连李隆基都为之动容。一个大国宰相,开元盛世的宰相。开元盛世的繁华和强大令后人向往。但这个盛世的缔造者竟然如此的简朴。
这并不是一个个例,号称千古名相的姚崇,史书特别记载“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这是《资治通鉴》里的原文。姚崇在帝京长安没有自己的房子,竟然居住在罔极寺里。魏知古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任死理的倔老头,也不会有多少家财,一辈子都盯着皇帝的人,如果有家财万贯,还不早就让皇帝们给“推出午门斩首”了。
所以我们从这些一国宰相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推测出为什么会有开元盛世。我们单从史书上看到,什么姚崇的儿子贪财等等。但《资治通鉴》只说了“时人讥之”,就是说有人讥讽他儿子贪财这件事。原来只是听说,听说是件多么不靠谱的事,现在网上说个什么人神共愤的事情,都要有图有真相。我们相信了半天姚崇的儿子贪,姚崇好歹也有点钱吧,结果在长安连房产都没有。
当玄宗皇帝开始焚烧奢饰品的时候,当宰相卢怀慎死的时候家无余財的时候,当宰相姚崇在帝都居无定所的时候,当宰相魏知古死时身无长物的时候。这些勤俭持家的帝王将相,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开元盛世,让时人自豪,让后人敬仰。并且一群天才的诗人横空出世,给中国文化留下最华美的文章。他们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群人,他们开创出中华民族的盛世文章,他们,空前绝后!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此时的孟浩然还在襄阳,出去溜达了一圈,也认识了不少达官贵人,名声也出去了。估计见识了“燕许大手笔”中的张说,像陈子昂一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闭门读书了。文武双全的唐人走的都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路子。所以唐人没有宋人朱熹所谓的“格物致知”,只有书斋里穷经皓首的书呆子才到老了明白要“格物致知”,要理论联系实际。唐人读书和实践,并没有分离。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至少在唐代,还是学完马上就回到实践的操作中。至于后人死读书,变成书呆子,读书变成敲门砖,至少是宋代和宋代以后的事情了!
孟浩然可能又苦读了两年,把京城的风云放在一边。觉得自己的知识又上了一层楼,有有点意气风发了。又开始登高望远了。这次他的朋友张五不在身边。孟浩然这时有点得瑟啊,没有知音啊,登高望远,与文化层次差不多的诗酒相合,这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可惜你不在啊。不过没关系,我写给你看,也算是知音相合了。
所以这是一首孟浩然写给他朋友张五的知音共赏诗,只是写的太好了,我们后世的“知音”也可以领略一下孟浩然眼中的秋景,和美妙的诗情。有时候我们还真的写不出来,感觉眼前的美景让人激动的心里像猫抓了一样,痒痒的难受,就是表达不出来啊!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兰山,现在确实没人知道在哪。张五,现在也确实不知道他是谁。孟浩然曾经和张子容一起在鹿门读书,张子容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孟浩然还送过他,还为他写过一首诗。但张子容在家排行老八,应该叫张八。所以有人曾经说是不是孟浩然笔误。不会,张八现在已经走入仕途,已经是官了。孟浩然还在浪荡江湖,按人之常情来想,孟浩然此时打交道的应该是隐居的人。张八同志每天府衙里的公务都忙不完,因为此时是姚崇为相,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以防惰政。玄宗皇帝还把全国所有的县太爷都叫到长安考试,考不好立即罢官。
所以说在姚崇手底下干活不容易啊。以至于大家都叫“官不聊生”啊。正因为“官不聊生”了,都认真干活了,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如果办事人员都让老百姓天天证明“你妈是你妈”,老百姓还哪有时间去搞经济建设。
所以嘛,张子容同志现在肯定是勤政爱民,努力搞好本质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孟浩然的知音。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不管孟浩然现在心里有没有酸酸的,但现在是不能找张八玩了,只能找张五玩了。不管张五是谁,跟我们都没关系。虽然我们都不认识他!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北山是个什么山,现在也不可考。只能说孟浩然读书的地方太偏僻。没有一个是名山大川。看来襄阳这个地方只有在《三国演义》里名气大一些。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并非孟浩然的首创,晋陶弘景曾经写过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山上什么多,唯有白云朵朵,漂浮在山峰的一侧,只能是在山中隐居的隐士看的心旷神怡。但没办法赠给你们。
还没有登山,就把山上的全貌展现出来,山峰林立,白云朵朵,下连绿色,上接蓝天。看的人心旷神怡,逸兴遄飞!但这种快乐只能隐者才能拥有。这不同于仕途的成功,也不同于富者的奢侈,这是精神的愉悦。
孟浩然试着又要登高了,这时候没有了当初的“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的自信和豪气。而是“试”登高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是“试”登高,反正孟浩然是登上来的,自然的山水还是很公平的,登高,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想在这一方山水上留下自己的痕迹,没有才华是门都没有,这没办法托熟人找关系。
无疑孟浩然是最有资格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因为遇到孟浩然,就可以在天地之间留下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望,看来孟浩然也相信缘分,也相信心有灵犀一点通,既然和张五是知音,孟浩然此时感觉张五是在山的那一边,此时此刻也在和他一起登山。双方在时空和心灵上交流。孟浩然虽然官场不得意,但还是平生有知己的。
两个人站在天地间的南北两峰,心有灵犀的看天上的飞雁,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心仿佛也和鸿雁一样,飞到了天空,飞到了白云之上,俯瞰江山美景,俯瞰天下苍生。这时候心与天齐,这时候心胸宽广无边!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无论大唐现在是多么繁华,无论这个社会是多么的和谐。登上山顶的孟浩然还是有些惆怅的。虽然孟浩然给后人留下美丽的诗句,虽然后人都认为孟浩然李白他们代表着盛唐气象。但此时的孟浩然并不知道,他不会想到他孟浩然,一个失意的文人,会靠自己闲暇时间写的一些心灵的体会而名垂千古。
所以已经三十而立的孟浩然还是有些忧郁的。还是心中有些遗憾的,当年的同窗张子容已经开始在仕途上崭露头角。而自己还是一介白衣,空负一腔豪情。
看远处青山笼白纱,仿佛是一团迷雾挡住了帝京的道路。不禁有些惆怅。天色已晚啊,夕阳西下。对于不得志的人,无疑是伤春悲秋啊!像刘禹锡那样的什么时候都不知愁的人毕竟不多。孟浩然还是有点小失落的。
看江山壮丽,清秋万里碧空如洗,缤纷的红叶和黄叶凸显出山川的色彩斑斓。孟浩然还是甩了甩头。忘掉人间的不快,享受秋色的宜人。
这个时候,适合让自己的心飞上天空,这个时候,适合高歌一曲,这个时候,适合美丽的诗句与朋友唱和,这个时候,就是放飞自我的时刻!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是对孟浩然真实的写照。一座能看到在农田里干活的人的山,一座能看到渡头沙滩和小船的山,真没有多高。估计孟浩然真没到过泰山,华山。等这样的小土山都有如此的才情,看来孟浩然去的地方还真不多,或者,是孟浩然真是学富五车,这样一座小土山也能迸发出远超许多号称天才的人的才情。
站在这个山上,能清楚的看到干完农活回家吃饭的人们。可能当时大唐的房地产市场没有今天发达。河边竟然还有沙,现在不要说河边的沙,就是河道中间的沙也给挖没了,曾经有沙的河道早就变得坑坑洼洼。早已没有当年的美景,只是黄土坑对长空。天也没有那么蓝,河水也是那么混。
当然孟浩然看到的还是那个清澈透明的河流,还是那个能系小舟的沙滩。远处已经有了炊烟,近处是扛着锄头回家的农民。还有三三两两在沙滩上抽烟,歇息的路人。一派祥和美丽的田园风光。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登高望远,要的就是这个高。并且这个高是相对的。如果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如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那样的地界,就是登上山顶,也不一定能看多远。前面有更高的山挡着。如果是在平原,一个海拔五百米的小土堆,都能看到天边,绝对空旷。
孟浩然的山虽然未必是名山大川,但绝对是羊群里的骆驼,不是一般高。可以一眼看到空旷。天边的树木,在孟浩然的眼中,仿佛只是低矮的小荠菜,随手就可以拔掉。江畔的沙洲,仿佛是挂在天边的半轮弯月。怪不得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站在山顶,人的视野是无限的开阔,看到远方的曾经的庞然大物是格外的小,也格外的弱。看到了全局,也就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天下这么大,众生这么多,我们看到的祥和的背后,是不是有人为明天的学费而发愁,有人是否在为家具颜色的意见不同而吵架!
站在山顶就忘掉了人间琐事。只剩下知音共赏,只剩下天地豪情。所以此时的孟浩然早就忘掉了人生的不得意,真诚的邀请张五,我们到明年的重阳佳节一起来登山,到时候带着酒,在山顶把酒言欢多好!
重阳佳节登高,原来只是为了欣赏美景。秋天本来就天高云淡,碧空万里。再加上五彩斑斓的山峰。确实是人间美景。原来,大唐的诗人们是不悲秋的,也不葬花的。因为他们生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生活在一个自信的时代,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他们的人生洒脱豪迈。
原来,伤春悲秋,只是以后的时代!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秋天会有多美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秋天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隐者自怡悦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孟浩然继续“江山留胜迹”的时候,宋璟为相了。卢怀慎死之前上书李隆基,推荐宋璟为相,姚崇罢相之前也推荐宋璟为相。姚崇是五零后,宋璟是六零后。姚崇是相王李旦的长史,早在武则天时期就和李隆基走的很近,是李隆基所亲近的人。
但宋璟不是,如果找一个和宋璟比较相近的人,那此人无疑就是魏征。宋璟几乎和魏征都是一道的人。整天在皇帝跟前说,你这不能做,你那不能做。宋璟这次在两大宰相的共同推荐下重新又做了宰相。怎么是“又”,因为宋璟和姚崇一起在睿宗李旦担任过宰相,也因为和姚崇一起暗中上书李旦把太平公主送到东都洛阳。然后的结局是和姚崇一起被贬,只不过是被贬的更远。
楼主:塞北豪客  时间:2020-01-19 18:05:57
登完小土山的孟浩然居然还生病了。这一病还比较重,好在此时的孟浩然是在家乡,如果是客居异乡,周围没人照顾的话,人没了都有可能。此时的唐朝虽然伟大,但医疗水平确实是不敢恭维。当时的人活个三四十岁,还是很正常的。
孟浩然得了什么病不知道,有多重,也不知道。但肯定是比较重。孟浩然特地写了一首诗寄给张子容,诗的名字叫《晚春卧病寄张八》。孟浩然告诉张八:我已经病了很久了,这次说不定可能挺不过去了。“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经常恐惧自己会死掉,想想自己的理想都还没有实现,却这样无声无息的死去,死后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孟浩然是谁,这样的人生多么窝囊啊!
孟浩然这种来自心底的恐惧和思索,让他想明白了很多道理。在死亡面前,人的一切拥有都好像是个笑话。理想,权位,金钱,美女,子女。就是有一百个心要操,也没有机会了。
孟浩然也对为什么自己没有走入仕途给出了原因“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孟浩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媚俗的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自尊的人,他不是一个低三下四委曲求全的人。大唐的时候很多人隐居。并且舆论对隐居的人评价特别高,都说是隐士高人。所以孟浩然也隐居,他自认为自己是高人。
孟浩然确实是高人,但当时的地方官不会抱着求贤若渴的态度去找他,推荐他。因为盛世往往需要的不是高才,而是一般性的人才。因为没有那么多危机去处理,英雄往往是危难时刻才需要的。

楼主:塞北豪客

字数:11159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9-25 16:58:10

更新时间:2020-01-19 18:05:57

评论数:12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