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凡人皆有死,如何看待死

凡人皆有死,如何看待死

楼主:西西里柠檬  时间:2019-11-20 19:21:46
〔美〕葛文德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彭晓华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微信电子书)
相对于原著《Being Mortal》的“凡人皆有死”,译者现在的标题更像是一部学术或者科普书,其实不是。

作者阿图·葛文德以自己多年外科医生所亲历的死亡见证以及生命思考,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读者,当死亡是一个必然命题时,如何让死亡之前的日子过得真正为个人需要的样子才是至关重要的。而现代医学的发达与昌明,似乎是在生命伦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把延迟死亡作为医院行医的唯一目标,这是不是我们生命最好的告别?
显然不是。

有一句话在朋友圈里有着特别高的认同度:除了生死,其他都不是问题。我第一次看到这话的时候,似乎也有被惊到:是啊,有什么事比生死更加重大呢?然而,仔细想过之后,才发现,其实逻辑恰恰应该是反向的:如果生死由命(哎呀,其实不是“如果”啦),那么留给人类自己能够面对的才成为其“问题”。

我们有权利选择生吗?没有!我们有权利选择不死吗?也没有!
既然凡人皆有一死,想象一下在一个人罹患疾病,所有的救治只能是维持其痛苦的现状多捱一天是一天,让他身边的亲人迎接告别的日子再延一日是一日,唯一得利的大概就是医院新大楼的砖瓦赚了一回是一回的情景,是不是太普遍了?原来不止为我们身边如此,美国也是如此。而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在生命终结已经来临的时候,所有维持一个人生命体征的管子、药物、机械,都不如尽可能的让走向死亡的过程来得平静和安详一些。拒绝那些不可逆转的所谓救治,给到当事人更加人道的建议和意见,辅助他(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大限度减少折磨、保留最后的尊严”。

这确实是一本话题很严肃的书——对绝大多数的人说。记得那天跟朋友聊起这书涉及话题,有人当场沉默始终,未敢插上一句话,过后还惊魂不停样子。我倒是没觉得怎么严肃或者沉重。大概是活久的缘故吧。死亡的事件看多了,死亡的话题也想过无数。其实原本这书并不在我的阅读计划中,都是被杨杨和老K极力推荐下才很被动看的。

不想看,是因为这“常识”我有。看过之后,我也想推荐一下,毕竟大多数的人还在“常识”的门之外,或者“常识”根本就在整个社会接受体系的范围之外。死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是面对一个人的死亡已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和意志为自己做任何决定的时候,插不插管,平鑫涛先生没法决定,即使有过决定,也因着妻子和子女之间观念不一,最后我们看到的是琼瑶阿姨声嘶力竭声泪俱下的出离愤怒,进而无奈隐退。

我们是一个忌讳谈论“死”的民族。2500多年前,“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然而人向死而生,整个的生命过程就是朝着必死的方向一天天地去。而避讳“死亡”不是因为“死亡不是一个问题”的不须,而是死亡这个问题太大、太沉、太不敢,由此导致的伦理价值就成其为谈死色变,即使一个人的寿终正寝,也是死成“巨大损失”。因此徒生的社会矛盾比比皆是(因非本文讨论的重点,所以不作展开说明),同时,也造就了“轻养重葬”的民俗——这在我看来是最颠倒红尘的传统。

因为害怕谈论死亡,所以我们会在生命的过程中错失很多东西,也会在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措手不及。家父生前罹患癌症,手术之后复发,躺在床上的他气若游丝。有一天,我们三个女儿都在他的病榻前,他应该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想交代一下身后事。但是他一提到他“死后”,我们就大惊失色,异口同声地对父亲讲:“你不会死的,千万不要这样想……”后来父亲越来越虚弱,最后连要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他想要交代的身后事,就这样再没有机会说出口,也就成了作为子女的我们的永远的遗憾。假如我们从小就接受有关死亡的教育,随时随地可以和家人讨论“死亡”,那么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少做多少身后会后悔的事情。假如死亡可以像点菜一样随便议论,当我和同伴在饭桌上提起这个话题时,还会有惊恐万状的眼神看着我一语不发的闺蜜吗?

我已经很多次在西子面前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如果有一天死神找上门,我已经没有意识可以决定的时候,请一定帮我选择一条最快可以终结这种状态的路径,越快死越好。如果我还能有清醒的意识为自己作最后的选择,也请最大限度地给予理解和谅解。

其实有我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迫于社会的压力”,做子女的无法去达成 “老人”的愿望。这很现实,也基于此,关于本书论述的“常识”确实需要为更多的人认知,直到成为一个社会的共识。路很远,且从我自己先做起吧。
楼主:西西里柠檬  时间:2019-11-20 19:21:46
@东方的文化227 2019-11-19 14:56:15
在构建个人的生命抉择之前,同家人达成基本的意见是重要的——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需要家属尊重,当然,如果我们的长辈有此觉悟与权威,不让后人与其他亲属挤在抢救的手术室外“装爱心、孝顺”,那么,静静地等待死亡,哪怕是病痛逼迫的死亡到来,未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尝试与值得向后人传递的智慧——死亡并不可怕!
此为建议,鄙人也未曾做到,虽然向自己的父母多次谈及,达成了谅解,也还未付诸实施。(不敢保证在自己那......
-----------------------------
确实,愿望与达成愿望之间障碍太多。
楼主:西西里柠檬  时间:2019-11-20 19:21:46
@关粉儿 2019-11-18 16:43:16
@东化村
我认同作者的观点
【作者阿图·葛文德以自己多年外科医生所亲历的死亡见证以及生命思考,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读者,当死亡是一个必然命题时,如何让死亡之前的日子过得真正为个人需要的样子才是至关重要的。而现代医学的发达与昌明,似乎是在生命伦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把延迟死亡作为医院行医的唯一目标,这是不是我们生命最好的告别?
显然不是。】
这本书今年很流行,除了这一本我还读了......
-----------------------------
我也是两个朋友读过后竭力推荐后阅读的

楼主:西西里柠檬

字数:2347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1-18 01:59:53

更新时间:2019-11-20 19:21:46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