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唐殇(三十七):平凉劫盟

唐殇(三十七):平凉劫盟

楼主:流水星晨  时间:2019-12-24 22:25:32
清水会盟
贞元初年,大唐国内的烽烟渐渐散去,主要的军事威胁来自吐蕃。
我们以前讲过,唐德宗即位后,立即作出了与吐蕃改善关系的决策,把五百多战俘归还给吐蕃人(见《唐殇34》)。吐蕃赞普投桃报李,同意与大唐修好,也把一批战俘归还给唐朝。建中四年(783年)正月,两国代表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结盟,签订了著名的《清水盟约》,盟约规定:
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以西至弹筝峡(位于今甘肃平凉县西北),陇州(今陕西陇县)以西至清水,凤州(今陕西凤县)以西至同谷(位于今甘肃成县),剑南以西到西山、大渡河为唐朝国界;
吐蕃守镇在兰州(今甘肃兰州市)、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南)、原州(今宁夏固原县)、会州(今甘肃靖远县),西至临洮,东至成州(今甘肃礼县南),直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河西南,均为吐蕃国土;
黄河以北,从新泉军(治所在会州)直抵大漠,往南到贺兰山骆驼岭,中间全是闲田;
盟约没有载明的地方,吐蕃有兵马驻守的,仍然归吐蕃驻守;大唐有兵马驻守的,仍然归大唐驻守。双方应当按现有地界守卫,不得侵越。没有兵马的地方,双方不得新置兵马,不得修筑城堡,不得耕种。

根据盟约的记载,按从北至南的方向,从今天的六盘山中段到陇山南端,然后穿西汉水、白龙江、再循岷江上游西到大渡河,然后循河南下,直抵磨些诸蛮(今云南西北部),此线以东属大唐,以西的土地则尽归于吐蕃。吐蕃不仅占有了西自临洮,东到陇山西麓的原唐朝大片国土,而且切断了长安通往西域的通道,唐帝国蒙受的损失大到无法估量。可以说,这是一份典型的不平等条约。
不过,唐朝丢失的国土,绝大部分都是吐蕃已经占领的土地,《清水盟约》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所以,唐德宗对盟约签订倒也心安理得,甚至可以说非常积极。
随土地一同被割让给吐蕃的还有上百万的汉家百姓。这些百姓大部分都沦为身份低贱的奴隶。唐朝使者出使吐蕃而返,途经河陇地区,发现不少唐人以毛裘蓬头,透过墙缝偷看自己,其中有些人捶心流涕,有些人向东拜舞,也有些人暗送书信,报告吐蕃虚实,只盼唐军能来解救自己脱离苦海。可唐朝廷又哪有这种勇气和能力?自然只能装聋作哑。即使到了唐文宗时期,唐朝使者出使吐蕃,那些流落他乡,生不如死的被弃子民们见到唐使经过,仍然纷纷夹道涕泣质问:“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
很遗憾,他,或者说他们已经忘了。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长诗——《西凉伎》,对河陇丢失、唐朝君臣苟且偷安表达出无比的悲愤,在此摘录部分如下:
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清水盟约》签订后,唐朝与吐蕃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吐蕃甚至同意派军队协助唐军平定朱泚之乱,条件是唐朝退出西域,把安西、北庭割让给吐蕃。
当时的唐德宗饥不择食,很爽快地答应了。
兴元元年(784年)四月,吐蕃军队会同浑瑊的部队在武亭川大破朱泚军,杀敌一万余人(见《唐殇35》)。这场战争过后,吐蕃人接受朱泚的贿赂,回国去了。
但唐德宗刚回到长安,吐蕃人就来要求他兑现承诺,割让安西和北庭。
安西和北庭的情况,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唐军大量调入内地平叛之机,侵占了河西、陇右各州,安西、北庭与朝廷的联系被切断,孤悬西域十余年。唐朝认为这两个地方早该陷落了,但实际上安西和北庭的将士仍在咬牙坚持,领兵的统帅一个叫李元忠,另一个叫郭昕,是名将郭子仪的侄子。
李元忠和郭昕多次派使者与长安联系,但都没有成功。直到建中二年(781年),使者绕道回纥,才成功抵达长安。唐朝廷这才得知,原来我们在西域的基地还没有丢。
现在,吐蕃要求唐朝割让安西和北庭,唐德宗想都没有想,就准备答应。李泌(李泌回归朝廷的故事,我们下一个帖子再讲)劝他说:“安西和北庭,人性剽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和十姓突厥,还牵制了吐蕃,让他不能集中兵力东侵,我们为什么要拱手送人?这两个地方的军民,孤零零地为国家尽忠竭力,困守边疆近二十年,实在可哀可怜,一旦把他们抛给戎狄,他们肯定对朝廷恨入骨髓。有朝一日他们随吐蕃入侵,那就是来报私仇,绝对不会客气。况且吐蕃说是要协助我们平定朱泚,却观望不进,脚踏两只船,最后还在武功大肆抢劫,接受叛军的贿赂,半途而废。他们有什么功劳?!”
文武百官大都赞成李泌的意见。于是唐德宗改变主意,拒绝把安西和北庭割让给吐蕃,只是给了他们一万匹布帛作为补偿。
吐蕃人非常气愤,觉得唐朝言而无信。两国之间的和平因此终结。
贞元二年(786年)八月,吐蕃国相尚结赞率军大举入侵唐朝,游军一度到达好畤(今陕西乾县西北),长安戒严,民间纷纷传闻唐德宗准备出逃,躲避吐蕃。
九月,李晟在汧城(今陕西陇县南)埋伏三千精兵,等吐蕃军前锋过去后,突然袭击他的中军主力,差点抓住了尚结赞,把尚结赞惊出一身冷汗。
尚结赞对亲信说:“唐朝良将,只有李晟、马燧和浑瑊,得想办法把这三个人铲除。”
尚结赞大概是吐蕃继论钦陵之后最有谋略的国相。生于蛮荒之地的他,竟然想到了用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
当时李晟驻扎在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尚结赞率军进入凤翔境内,禁止士兵掳掠,只是跑到凤翔城下大喊:“李令公召我前来,为什么不出来犒劳?”
吐蕃军在凤翔城下住了一晚,第二天才撤退。

营妓之争
尚结赞使用的反间计其实并不高明,或者说很粗糙,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绽。唐德宗是个聪明人,论智商,在唐朝二十一位皇帝中,应当排在前列。他也自认为很聪明,是同时代人中最聪明的那一位。
可惜的是,他没有看出尚结赞在使用反间计。
功高震主,唐德宗已经开始猜忌李晟,疑心蒙蔽了他的眼睛。而当时一位叫张延赏的大臣,更是利用吐蕃人的反间计不断攻击李晟。
张延赏,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开元宰相张嘉贞之子,他的岳父又是唐肃宗时期著名宰相苗晋卿。后来,张延赏的儿子张弘靖也官拜宰相。“国朝以来,祖孙三代为相,唯此一家。”
张延赏与李晟的矛盾源于一名营妓。
在唐朝,营妓乃官妓的别称,“官僚往来,必有营妓奉迎。”营妓不仅姿色出众,为了迎命官员们的需要,还会棋琴书画,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官员被营妓迷倒,双方难舍难分。唐朝诗人油蔚写了一首与营妓分别的诗,题目就叫《赠别营妓卿卿》:
怜君无那是多情,枕上相看直到明。
日照绿窗人去住,鸦啼红粉泪纵横。
愁肠只向金闺断,白发应从玉塞生。
为报花时少惆怅,此生终不负卿卿。

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与南诏联合进攻西川,唐德宗命李晟率军南下救援。李晟出色地完成了皇帝交给的任务,成功击退了吐蕃与南诏军队(见《唐殇33》)。按照惯例,四川官员们用营妓接待李晟。没想到,李晟被一名叫高洪的营妓迷倒了,班师回朝时,他偷偷带上了高洪。
可惜他的保密工作没做好,事情让新上任的西川节度使张延赏知道了。张延赏气得暴跳如雷,心想:好你个李晟!我们只是把高洪借给你用几天,她又不是你的私人财产,怎么能带走?她走了,我怎么办?
张延赏追上李晟,要求他把高洪交出来。
李晟自知理亏,不得不把高洪交给张延赏,让他带回成都。但两人却因此结下了梁子。
张延赏任西川节度使时,正值唐德宗在梁州(今陕西汉中市)避难。梁州地瘠民贫,唐德宗那段时间的日子真是过得紧巴巴的。幸好,张延赏不断往梁州运送各种物资,才让他渡过了难关。
就是从那时起,唐德宗开始关注张延赏,有意让他执掌国政。但唐德宗的决定遭到名将李晟的反对。李晟说张延赏根本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当宰相。唐德宗不愿违背李晟的心意,只好作罢,任命张延赏为尚书省左仆射。
由于李晟的阻扰,张延赏的宰相梦暂时落空了,他非常恼火,心里暗暗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李晟打压下去。
朝中有几名重要官员,依附张延赏,也加入到了对李晟的攻击阵营中。这些人包括李晟曾经的下属、给事中郑云逵,以及李晟的女婿、工部侍郎张彧。
张彧因为老婆的嫁妆少于李晟的另一个女儿,因此对李晟不满。而郑云逵大概是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对李晟有意见。
张延赏等人不断散布谣言,说李晟与吐蕃人勾结,心怀不轨。李晟听到消息后,又惊又怕,昼夜哭泣,双眼都哭肿了。为了消除皇帝的怀疑,他把子弟全部送到长安,请求削发为僧。
唐德宗安慰了李晟几句,没有同意。
贞元二年(786年)底,李晟入朝,向唐德宗提出自己脚痛,不适合再带兵,请求辞去军职。
唐德宗仍然不同意。
楼主:流水星晨  时间:2019-12-24 22:25:32
强臣韩滉
韩滉,字太冲,开元宰相韩休之子,精明强干,性格倔强,是个铁腕型人物。
在韩滉身上,有着看起来似乎矛盾的性格特点。一方面,他清廉、公正、一如父亲韩休一样的倔强、固执;另一方面,他又苛刻、寡恩、残忍,很难称得上是一位好官。
韩滉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传世作品《五牛图》是现存唐画中的珍品,被誉为九大镇国之宝。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韩滉升任户部侍郎、判度支,与刘晏一起分管天下财赋。他自身清廉,对下属严厉,有犯错者,处罚起来毫不留情。正好那几年天下丰收,韩滉为国家积累了不少财富,声望仅次于刘晏。
功成名就之后,韩滉刚愎自用、苛刻寡恩的性格特点彻底暴露出来了。大历十二年(777年)秋天,阴雨连绵,河中府的盐池多被毁坏,韩滉担心盐户要求减税,硬说雨虽然下得多、下得久,但盐没有被水融化掉,盐池里还有瑞盐生成。
“盐遇到水竟然会完好无损?”唐代宗不相信,怀疑韩滉说谎,于是派谏议大夫蒋镇前去核实。
蒋镇惧怕韩滉淫威,回来后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确如韩滉所言,河中盐池有瑞盐生成。”
唐代宗被哄得心花如放,下诏在河中设置池神庙,盐池赐号“宝应灵庆池”,封池神为“灵庆公”。悠悠千载过去,盐池神庙如今依然存在,还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就在那年秋天,京兆尹黎干根据实际情况,奏报说秋雨不断,庄稼严重受损。韩滉再次不顾事实,说黎干奏报不实。
唐代宗派御史前去了解具体情况。这次,御史回来实话实说:“三万余顷庄稼受损。”没想到,渭南县令刘澡为了讨好韩滉,说渭南县的庄稼没有受到损害。
唐代宗觉得不可思议,心想秋雨绵绵,不可能渭南一个地方没雨啊。他又派了一名御史前往渭南县了解情况。御史回来报告说:“渭南县有三千多顷庄稼受损。”
唐代宗叹息良久,说:“县令,百姓父母官,庄稼没有受损都应当说受损了,怎么能不仁不义到这种程度!”
刘澡被贬为南浦县尉。但对韩滉,唐代宗却没有任何处罚。
当时还是太子的唐德宗对韩滉的所作所为非常看不惯,又听说他搜刮百姓厉害,因此登基后立即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韩滉的财权,让刘晏一人主管天下财赋。不久,韩滉又被贬出京城,任晋州刺史。
我们说韩滉不是个好官,那是从老百姓的角度看的。对皇帝来说,他精明强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还是一位“理财高手”。正好,唐德宗登基的前几年,接连用兵,财政困难,韩滉被调到财赋重地——江浙地区,任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浙江东、西观察使,兼镇海军节度使。
浙江东、西观察使管辖润、常、湖、苏、杭、睦、越、等十五州,是江淮富庶之地。韩滉坐镇润州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屯积粮草、训练士卒,镇海军实力迅速增强。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仓皇逃奔奉天。韩滉下令关闭辖区内所有关卡、渡口,禁止牛马出境,修筑石头城要塞,打井一百余口,修缮馆舍数十处,又加固城堡壁垒。
韩滉的做法让不少人疑虑丛生,怀疑他是想效法河朔藩镇,割据一方。但他又调发粮草布帛接济朝廷。唐德宗在奉天、汉中,财政几近枯竭,最终能挺过难关,韩滉是出了不少力的。
韩滉把唐德宗弄糊涂了,不知道他是忠臣,还是奸雄。回到长安之后,有人就对唐德宗:“韩滉修筑石头城,有不臣之心。”
唐德宗询问李泌的意见。李泌说:“韩滉忠贞清廉,生活节俭,皇帝流亡在外,他进贡不绝。镇守江东十五州,地方升平,盗匪不起,这都是韩滉的功劳。他修石头城,是看见中原大乱,认为陛下将有永嘉之行,提前做准备而已。这正是他忠诚笃实的地方,怎么反而成了罪状?韩滉性格刚强,不攀附权贵,得罪了不少人,所以遭到很多人的毁谤,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我敢保证韩滉绝无二心。”
李泌所说的永嘉之行,又称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年间,都城洛阳被攻破,皇帝被俘,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后来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建立东晋的故事。
李泌的说法让唐德宗心里咯噔了一下。永嘉之乱,逃到建康建立东晋的是琅邪王司马睿,而不是原来的西晋皇帝司马炽。司马炽被俘,受尽侮辱而死。
李泌的解释被后代历史学家所接受。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韩滉修筑石头城、加固城堡是为迎接唐德宗渡江南迁做准备。这个说法估计李泌自己都不会相信。唐德宗当时在奉天、汉中,与南京远隔千里。他从来没有想过去南京或者镇江,去四川避难倒是真的计划过,只是后来被李晟等人劝阻了。
李泌是在为韩滉开脱。他知道,长安虽然收复了,但关中连年旱灾、蝗灾,财政困难,与李怀光的战争还在继续,韩滉占据江南财赋重地,如果把他逼反了,后果不堪设想。
唐德宗似乎没有明白李泌的苦心,问:“外面议论纷纷,弹劾韩滉的奏折多如牛毛,爱卿难道不知道吗?”
“我知道。”李泌回答说:“韩滉的儿子韩皋在朝廷做官,如今不敢回家省亲,就是因为对他父亲的毁谤如滚水一样沸腾的缘故。”
“他儿子都担心害怕,那你又为什么要保他呢?”
“韩滉的用心,我知道得很清楚。我愿意写一份奏章,保他没有二心。陛下可将这份奏章交给中书省颁布,让朝廷上下都知道。”
“担保一个人,谈何容易!我正想重用你,你还是谨慎一点,不要被他所拖累。”
李泌退出后,还是写了一份奏章,愿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韩滉没有二心。
过了几天,唐德宗对李泌说:“你的奏章我留下了。虽然知道你跟韩滉是朋友,但你岂能爱惜自己!”
“我岂肯为了朋友辜负陛下!只因韩滉确无二心。我的这道奏章,为的是朝廷,不是为我自己。”
“怎么是为了朝廷?”唐德宗问。
见唐德宗还不开窍,李泌只好把其中的利害关系说出来:“如今天下大旱,蝗虫成灾,关中粮食一斗千钱,国库空虚,只有江东粮食丰收。希望陛下早日将我的奏章颁布,消除百官疑惑,当面晓谕韩皋,命他回家探望父母,使韩滉心存感激,不再疑虑,迅速运粮入关。这不是为了朝廷吗?”

唐德宗恍然大悟,立即将李泌的奏章交中书省颁布。然后,唐德宗又召见了韩皋,赐给他浅红官服(五品官员才能穿浅红官服),命他回家探亲,对他说:“最近,你父亲受到很多人的毁谤,我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再也不会相信。”顿了顿,唐德宗又说:“如今关中缺粮,回去告诉你父亲,让他尽快运粮来。”
韩皋到达润州,将皇帝的话转告父亲。韩滉感动得无以复加,喜极而泣。当天,他就调发粮食一百万斛装船,命韩皋停留五天,立即返京。韩皋与母亲告别,母子难舍难分。韩滉一怒之下,把儿子打了一顿,亲自押送到船上,也不管风大浪高,下令立即开船。
韩滉的这批粮食运送得太及时了。贞元二年(786年)三月,关中粮仓全部见底了,饥荒严重,有的禁军将士脱下头巾,在大街上呼喊:“把我们关在军营里,却不给我们饭吃,难道我们是罪犯吗?”
这一幕,与泾原兵变发生前的情景何其相似。唐德宗愁得头发都快白了。正好,韩滉的首批粮食运到了陕州,李泌立即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唐德宗。唐德宗大喜过望,再也顾不得皇帝的尊严和矜持,跑到东宫,对太子李诵说:“米已经运到了陕州,我们父子总算死里逃生!”
由于粮食缺乏,御膳房已经很久没有酿酒了。唐德宗命太监上街买酒庆祝,又把这个好消息转告禁军将士,官兵们高呼万岁。
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连年饥馑,关中军民骨瘦如柴。韩滉运来的粮食解决了官兵们的吃饭问题,普通百姓还是得靠天吃饭。幸好,贞元二年(786年)关中的收成还不错。小麦熟了,可以收割了,长安街头偶尔可以看见一两个喝醉酒的路人。他们迈着踉踉跄跄的步伐即将走出饥荒的阴霾。前胸贴后背的人们,突然发现有饭吃了,激动不已。不少人吃得太多、太饱,肚胀而死。几个月后,人们又黑又瘦的皮肤才渐渐有了些光彩。

韩滉运来的粮食避免了一场危机,与此同时,他还阻止了一场兵变。事情是这样的:
淮南节度使(总部扬州)陈少游去世后,手下大将王韶想自领留后,命官兵推荐他代理军务。为了讨好军队官兵,他还准备放任军队大肆抢劫几天。一江之隔的韩滉立即派人到扬州,对王韶说:“你敢作乱,我立即率军过江,杀了你!”
王韶人等害怕了,老老实实没敢乱动。
唐德宗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对李泌说:“韩滉不仅安定了江东,还能稳定淮南,真乃国家栋梁。爱卿你可真有知人之明。”
唐德宗擢升韩滉为宰相,兼领江淮转运使,对他的恩宠与日俱增。
楼主:流水星晨  时间:2019-12-24 22:25:32
平凉劫盟
韩滉于贞元二年(787年)十一月入朝,随他一起入朝的还有宣武节度使刘玄佐。
韩滉与李晟历来交好。唐德宗命他与刘玄佐化解李晟和张延赏之间的矛盾。
韩滉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了李晟。李晟遵命,说愿意与张延赏冰释前嫌。于是,韩滉等人陪同张延赏到李晟家登门道歉。李晟设宴款待,两人相约结为兄弟,尽欢而散。
过后,韩滉和刘玄佐又在各自府邸设宴,邀请李晟和张延赏,大家都喝得很开心。韩滉还建议李晟上表,推荐张延赏做宰相。
在李晟的推荐下,贞元三年(787年)正月,张延赏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为了更近一步拉近两人的关系,李晟又提出两人结为亲家,请求张延赏把女儿嫁给他儿子。
张延赏没有同意。李晟本已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对人说:“我是一介武夫,生性豪爽耿直。杯酒之间,恩怨已了,就不会放在心上。不像文人那么难缠,表面上和解了,仇还在心里记着。我能不害怕吗?!”
李晟说的没错,张延赏确实没有忘记与他之间的恩怨,一直想方设法要削夺他的兵权。
将相失和,历来是朝廷大忌。张延赏和李晟之间的矛盾,最终给唐王朝带来了一场惊天国难。

大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仍在继续。李晟的军队攻陷了吐蕃要塞摧沙堡(位于今宁夏海原县),邠宁节度使韩游瑰也在合水(今甘肃庆阳县东)击败吐蕃军,杀敌数百人。
尚结赞不甘心失败,转而向北,相继攻占了盐州(今陕西定边县)、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银州(今陕西榆林市南)、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唐德宗针锋相对,调兵遣将,命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等人率兵一万两千人,与韩游瑰会合,前去收复盐州;又命河东节度使马燧率军攻打吐蕃。
时间进入了贞元三年(787年)春天,吐蕃军战线拉得太长,粮草供应不上来,牛羊和马匹大部分都死了。尚结赞在盐州和夏州各留千余人驻守,率领其余军队退保鸣沙(今宁夏中宁县东)。
得知马燧等各路大军即将赶到,而李晟又攻陷了摧沙堡,尚结赞大惧,屡屡派使者求和。
唐德宗拒绝得非常干脆:不准!
尚结赞一看说服不了唐德宗,转而求助马燧。他派使者携带厚礼和措辞谦卑的信件去见马燧,承诺如果两国讲和,愿意履行清水盟约,把此后侵占的唐朝国土全部归还给唐朝。
历经枪林弹雨的老将马燧,在尚结赞的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他心想,我们劳师动众,不就是为了要夺回被占领的城池吗?现在吐蕃人主动归还,何乐而不为?
马燧在石州(今山西离石县)停下来,不再前进,替尚结赞向朝廷求情。

朝中文武大臣就此分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战派以李晟、韩滉、韩游瑰等人为代表,而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是宰相张延赏。
一开始,主战派占了上风。李晟说:“戎狄哪里有诚信可言?应当进攻!”邠宁节度使韩游瑰也说:“吐蕃人弱则求和,强则入寇,如今深入我国境内而求和,必有阴谋!”宰相韩滉想得更远,说:“现在黄河南北平安无事,如果修筑原州(今宁夏固原县)、鄯州(今青海乐都县)、洮州(今青海临潭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四个州,派李晟、刘玄佐率十万大军驻守,河湟(今甘肃省及青海东部)二十余州都可收复。所需粮草费用,我愿意负责!”
唐德宗被主战派说得热血沸腾,于是拒绝了马燧的请求,下令各军继续前进。
马燧没有服从皇帝的命令,而是与吐蕃使者一同入朝,准备当面劝说唐德宗。
事也凑巧,在这节骨眼上宰相韩滉去世了。张延赏与马燧趁机轮番规劝唐德宗,说应当与吐蕃讲和、结盟。唐德宗已经厌倦了战争,更担心战争会提升边将在军中的威信和权力,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所以在马燧和张延赏等人的劝说下,很快改变了主意,决定再与吐蕃结盟。
张延赏趁机劝唐德宗解除李晟的兵权。于是,唐德宗对李晟说:“我为了百姓,决定与吐蕃讲和。你与吐蕃之间有些误会,就不要再回凤翔了,留在朝廷辅佐我。你选一个人接替你的职务。”
这一刻,李晟有点黯然神伤,但也感觉如释重负。
李晟推荐都虞侯邢君牙接替自己。贞元三年(787年)三月,唐德宗任命邢君牙为凤翔尹,兼都团练使。第二天,李晟被授予太尉、中书令,其他职务全部被免除。
太尉乃三公之一,地位尊崇,但是个闲职。中书令在唐初是当然的宰相,后来就成了一个荣誉职位。

马燧入朝后,唐朝各路大军都停止了对吐蕃的进攻。尚结赞得以从鸣沙从容退军,由于马匹不足,不少士兵徒步而行。
两国已经决定结盟,接下来就是讨论具体细节。
尚结赞提出,浑瑊曾与吐蕃将相共事(兴元元年四月,浑瑊与吐蕃军联合,共同击败朱泚军队),忠信可靠,灵州节度使杜希全、泾原节度使李观都是忠厚之人,请大唐派他们来主持会盟。
两国会盟,会盟使应当由各国自主委派。现在吐蕃人竟然替大唐选择会盟使,这明显超出了常理。
但唐德宗没有想太多,他派使者传话给尚结赞,说:“杜希全驻守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不方便出境;李观已经调任其他职务。我们派浑瑊到清水与贵国会盟。”
唐德宗任命浑瑊为会盟使,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副使。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六日,浑瑊与崔汉衡率兵二万人离开京城,准备前往清水与吐蕃人会盟。
尚结赞马上派使者回话,说:“清水不是个好地方,请把会盟地点改在原州的土梨树(今甘肃镇原县东)。会盟之后,我国立即归还盐、夏两州。”
唐德宗同意了。有一位叫马有麟的神策将领对唐德宗说:“土梨树地势险恶,恐怕吐蕃军会有埋伏,不如平凉川平坦。”
当时,吐蕃使者已经离开。唐德宗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追上去,告诉他会盟地点改在平凉。
就这样,浑瑊等人的目的地,由清水变成了平凉(今甘肃平凉市)。
楼主:流水星晨  时间:2019-12-24 22:25:32
我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受降如受敌”,说的是对待降敌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与戒备,防止对方使诈。其实,在古代,会盟也一样,也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与戒备。
浑瑊出发前,李晟一再告诫他,会盟场所一定要严密戒备。张延赏听到这个消息,对唐德宗说:“李晟不想会盟成功,因此要浑瑊严密戒备。我们怀疑对方,对方也一定怀疑我们,如此一来,还谈什么会盟?”
唐德宗召见浑瑊,告诉他对吐蕃人要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唐德宗这样做显然自相矛盾。既然以诚相待,无需戒备,浑瑊又何必带二万兵去会盟?而且,唐德宗还命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率军屯驻潘原(今甘肃平凉市东),邠宁节度使韩游瑰驻扎洛口(今甘肃庄浪县东南),接应浑瑊。
骆元光没有完全听从唐德宗的命令。他对浑瑊说:“潘原距离会盟地点七十里,如果情况紧急,我如何得知?我还是同你一起去。”
浑瑊按照唐德宗的指示,坚决不同意骆元光一起去。骆元光也是个固执的人,执意率军跟在浑瑊的后面,在离会盟地点三十里的地方扎营。韩游瑰也派五百骑兵埋伏一旁,说:“如果情势有变,你们往西向柏泉进攻,分散吐蕃人的兵力。”
骆元光深沟高垒,门栅坚固。而浑瑊的部队敷衍了事,营寨前面的濠沟门栅可以轻轻松松地跨过去。
会盟的时间定在闰五月十九日。尚结赞与浑瑊约定,两国各派三千士兵,分列盟台东西两侧,会盟官员四百人,身穿常服,同时抵达盟台之下。

会盟当天,尚结赞又建议双方各派数十名骑兵互相搜索对方区域。浑瑊不疑有它,同意了。
吐蕃人在盟台西边埋伏了数万骑兵,几十名骑兵贯穿唐军,来去自如,无人禁止。而唐军的几十名骑兵一进入吐蕃区域搜索,全部被活捉了。
刀已经架在了脖子上,浑瑊还浑然不觉。他换上礼服,进入帐幕,为登台会盟做最后的准备。突然,吐蕃军营三声鼓响。紧接着,吐蕃军漫山遍野杀奔而来,喊杀声惊天动地。唐朝不少官员瞬间成了刀下之鬼。
浑瑊急忙从帐幕后门逃出。也是他命不该绝,帐幕后正好有一匹马。他赶紧跳上马背,身子伏下,扑入马鬃中,连马嚼子都来不及套好,就打马飞奔起来。
吐蕃追兵箭如雨下,从浑瑊的背上擦过去。唐朝官兵猝不及防,乱作一团,只知道向东跑。吐蕃骑兵追过来,杀了数百人,生擒一千余人,副使崔汉衡被吐蕃军活捉。
浑瑊跑到自己军营,官兵全都逃走了,只剩一座空营。幸好,骆元光早有准备,已经集结军队,严阵以待。
浑瑊跑入骆元光军营,吐蕃追兵猛然看见全副武装、虎视眈眈的唐军,大吃一惊。又见邠宁节度使韩游瑰的部队向西佯动,吐蕃追兵担心后路被切断,这才悻悻而回。

当天,唐德宗李适主持朝会,对各位宰相说:“今天与吐蕃讲和,乃社稷之福。”马燧回答:“确实如此。”
群臣纷纷附和,唐德宗的脸上笑开了花。
几个月前刚刚拜相的柳浑一脸凝重,很不时宜地插了一句:“吐蕃人就是一群豺狼,非一纸盟约能约束得了的。今天的事,我深感忧虑。”
李晟跟了一句:“柳浑说的对!”
唐德宗的好心情被两个人一唱一和全搅没了。他勃然变色,说:“柳浑书生,不知边疆大计。李太尉怎么也说这种话!”
见皇帝发怒,李晟和柳浑赶紧跪下叩头谢罪。当天的朝会不欢而散。
深夜,唐德宗接到了韩游瑰的紧急奏章:“吐蕃劫盟,兵临近镇。”
唐德宗如五雷轰顶,呆若木鸡。缓过神来后,他让巡街官兵把奏章递给柳浑看,第二天又对柳浑说:“你一介书生,没想到判断敌情如此准确!”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唐德宗的第一反应是逃跑,先离开长安避避风头再说。李晟等人极力劝阻,他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唐德宗又派宦官王子恒携带诏书去见尚结赞。王子恒刚到吐蕃境内,就被吐蕃人轰了回来,连尚结赞的面都没见着。

尚结赞正在原州故城(今宁夏固原市)接见俘虏崔汉衡等人。他说:“我用黄金做了一副脚镣手铐,准备给浑瑊戴上,把他献给我们赞普。没想到让浑瑊跑了,只抓到你们这帮无关紧要的人,白费了我一场力气。”
马燧的侄子马弇也被吐蕃人俘虏。尚结赞转过头,对马弇说:“马就是我们胡人的性命。我们在河曲的时候,春草未生,战马饿得连腿都抬不起来。那个时候,如果马侍中(指马燧)渡河掩袭,我们必定全军覆没。在那种艰难的局面下,我不得不向贵国求和。多亏马侍中鼎力相助,我们才得以渡过难关,我怎能再扣留他的侄子呢?”
尚结赞释放了马弇、宦官俱文珍等人,把崔汉衡等一批高级官员押到后方囚禁。
俱文珍等人把尚结赞的话一五一十告诉了唐德宗。唐德宗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一场骗局。
唐德宗从心底里开始厌恶马燧。很快,他就罢免了马燧副元帅、河东节度使的职务,封马燧为司徒兼侍中。
司徒为三公之一,是一个闲职。而侍中,也只是一个荣誉职位。
到此,尚结赞的反间计基本上获得了成功。这个计划环环相扣、一石三鸟。首先,利用唐德宗对李晟的猜忌,罢免了李晟的兵权;接着,贿赂马燧,假装与唐朝讲和;然后,在会盟时抓住浑瑊;最后,放出风声,让马燧获罪。
一招反间计,尚结赞就将唐德宗时期的三大名将废掉了两个,只是让浑瑊侥幸逃脱了。

楼主:流水星晨

字数:1071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12-14 02:59:39

更新时间:2019-12-24 22:25:32

评论数: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