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向红袖老友汇报,请各位务必斧正:《周裁论语——兼辨朱熹驳李零》导言

向红袖老友汇报,请各位务必斧正:《周裁论语——兼辨朱熹驳李零》导言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而起,而是必有传承,如想真正搞懂孔子思想,必须首先搞清它的来龙去脉。传统的看法,孔子思想继承于周公思想,这个结论自然没错,但正如毛泽东思想是共产党人集体的结晶,周公思想也是所有先贤的思想结晶。为了寻源孔子思想,我研读《尚书》《周礼》《左传》等等内容早于孔子或孔子同时代的古代典籍,找到了几十处可证孔子“述而不作”的相关材料。

孔子生前追随者众,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根据《韩非子·显学》说,在孔子死后而星散,分为八大流派。一百多年以后,孟子继承孔子内圣思想而强调“义”。但是根据我将《孟子》对比《论语》的研究结果表明,孟子思想多处不合孔子思想。比如《孟子·梁惠王》说到,梁惠王问孟子有什么好想法“将以利吾国”时,孟子质问“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将义利对立起来。

孟子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高,自中唐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升格运动”。宋神宗四年,首次将《孟子》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逐书给予注解。虽然其中误解、穿凿、发挥比比皆是,但明清两代奉为圭臬,规定科举题目须从朱熹注解的《四书》中选取,“代圣人立言”。可以这么说,自从程朱理学之后,孔子思想的内圣一路就已经被玩得走样了。

五四运动时期,大家高喊打倒“孔家店”,其实店老板是姓朱。

孔子思想的流传还有荀子一路,继承孔子外王思想而强调“礼”。战国末期经过荀子学生韩非和李斯的发扬光大,中国社会进入了礼法一体时代,维持了皇权二千多年,至今还在国人意识里发挥着作用,其功其过,自有历史评说。其中突出人物是西汉董仲舒,无论《春秋繁露》还是《天人三策》,都可看出他是秦灭之后唯一的相对吃透孔子精神之人,但是其中夹带的私货也是相当不少。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成书于战国初期,属于儒家的奠基之作。现行版本共计二十篇,篇内分段,最早分为492段,后来朱熹分为499章,杨伯峻分为512章,李泽厚分为500章,等等不一而足,各自为据。

前人有一个共识,如杨伯峻说,“《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连。”但根据我研究表明,《论语》有其内在逻辑,绝不是随意编排。其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并联式,一是串联式。这二种方式,有时单行,有时合用。

也就是说,《论语》不是简单的语录体,而是以各种语录和编者旁白为材料,以内在逻辑为主线,以并联式或串联式为形式,按照一个个的主题进行有机编排,呈现出书内分篇、篇内分章、章内分节、节内分段的表现形式,然后全部指向“仁”之主旨。我正是基于这种研究结果,依照原有顺序,按照不同主题,将《论语》全书分为前所未有的56章,力图还原成有其内在脉络的散文体文本。

这样整理还原之后,发现有45句需要重新断句。详情请见附录。

这样整理还原之后,发现前人各种探幽的十几句所谓“重出”,其实是编撰者刻意安排。可以说,《论语》中不存在任何无意的重出,若是重出必有妙用。正是这些各有妙用的重出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论语》编排自有逻辑。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孔子逝世至今将近2500年,《论语》中许多文字于后人已经相当隔膜,因此解读成为必要。古来有两大主流。汉儒是训诂派,从词义入手来通达义理。宋儒认为此法太机械,应从体悟出发来阐发义理,可称之为体悟派。但清儒认为体悟派过于自我发挥,又回归到了汉儒训诂派,史称“考证学”或“朴学”。现代学者中,钱穆是继承宋儒体悟派的典型,杨伯峻是继承清儒训诂派的典型。

两种解读路径,各有长短。训诂派脚踏实地,有一说一,但容易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而体悟派境界高远,屡有发见,但容易脱离文本而自说自话。

本书解读则是以忠实文本为基,结合两派之优。文字训诂从造字本义入手,凡是例句只取先秦著作。史实方面,除了《史记》只采信先秦著作,并且只取儒家著作,而其他诸家提供的史实仅供参考。对于体悟之法,只取三道,一合人性,二合常理,三合语境,而不做玄远之探幽。因此,本书解读共有六大依据,按重要性排列,一人性,二常理,三史实,四文本,五训诂,六语境。

首先,历史几千年,什么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人性。人性是唯一可以直达古人内心的通道。只要紧紧抓住人性这条通道,就有可能穿越到孔子时代。

其次,解读必须符合常理。如孔子批评管仲,其中一条“官事不摄,焉得俭”,传统解为管仲不搞官员兼职,不知节俭。此解看起来很道德,但违背政治常识。众所周知,为政讲究“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如果为了节俭而大搞兼职,那么一人多职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如此,岂非本末倒置?还有里仁篇“能以礼让为国乎”,传统解读为“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也很莫名其妙。从国家层面来说,可以说以礼治国,可以说以礼让治国吗?礼让谁?是准备大权旁落,还是准备找人代过?不得不说,传统解读太过于注重道德,以致于不顾常识了。

第三,解读必须符合史实。如“鲁人为长府”章,前人解读为鲁人计划要改建长府,涉及高层争斗,孔门师徒认为不该。但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出逃那年孔子只有35岁,闵子骞20岁,都未曾涉及政治,说他们大肆议论高层争斗,可能性几何?何况当时鲁国大乱,孔子他们早已避难齐国,何来的知晓?


解读符合人性、常理和史实以后,还得放进本章、本篇及全书大背景中考察,看看在文本内容上是否出现冲突,是否保持了前后一致性。如述而篇里先是描述孔子燕居情形,“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多有生活气息,接着孔子哀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完全的消极悲观。前后的情绪反差是否有点大?更重要的是,紧接着又是孔子自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完全的积极向上。这样一下天上,一下地下,一下又天上,岂不莫名其妙?

按照前面四大标准对照,如果有所不恰,须在训诂上下功夫。孔子时代的文字,义项一般还不是很多,大多以本义为用,因此首先要追究造字之初,最好从甲骨文入手。我的训诂原则是先求本字本义,再追文字演变,最后引申及通假。

综上人性、常理、史实、文本和训诂各种妥帖之后,仍然未必正解,还可能有各种合适的解读选择,此时就得置身其中语境,化身为其中不同人物,将心比心地感受其中对话氛围及其各自心境,体悟哪种解读最为合情合理。比如子贡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朱熹解读说,“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但我以为,古代弟子都是深信老师高明的,何况子贡之于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哪会疑心而探测孔子何去何从?应是还未出仕的子贡迷茫,向孔子请教自己应该何去何从,才是合情合理。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有如现代职业经理人寻找老板,推销自己的管理理念,所以孔子之心其实就是江湖,既有日丽,也有风雨。我们解读孔子,既不能先儒般的仰视圣化,也不能愤青般的俯视调侃,既不能钱穆般的高深莫测,也不能杨伯峻般的不动声色,而应视孔子如忘年交相聚,然后时常化己为彼,感受其喜怒哀乐,共享其内心块垒。正因为如此,力求复原当时场景,是本书的追求之一,很多细节用宛如亲临其境的笔调来描写,不但希望能将其中道理娓娓道来,也希望读者跟我一样能感受到其中人物的音容笑貌。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每章分为解读和辨析两部分。解读部分,一是梳理清楚其中脉络,二是将自己代入的感受表达出来,三是知识性尽量点到。简单说,如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一样,力求给人以思考,给人以有趣,给人以知识。

辨析部分,则完全按照学术性来要求,力求一针见血,言之有据。辨析古注以朱熹《论语集注》为主,其次是何晏《论语集解》和邢昺《论语注疏》,偶有涉及韩愈《论语笔谈》,也援引不少元明清儒者的观点进行辨析。现代学者中以李零《丧家狗》为主,其次钱穆《论语新解》和杨伯峻《论语译注》,偶有涉及李泽厚《论语今读》、傅佩荣《论语译解》、南怀瑾《论语别裁》,也援引不少诸如梁启超、冯友兰、傅斯年、胡适、郭沫若等民国大师观点进行辨析。

对于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等三位大儒的观点,时有援引为证,时有辨析其非。对于东汉王充的《论衡·问孔篇》,本书则逐问给予辨析,力求无漏。

本书之所以副标题《兼评朱熹驳李零》,这里也略作解释。先说朱熹,号称承接孟子一脉,但其中误解和发挥甚多,其实已非孔子真传,然而元明清树为正统,以讹传讹,对传统思想影响甚大。

再说李零,呕心沥血《丧家狗》,以曲解为工具,以调侃为武器,以消解传统思想为己任,这种打着红旗反红旗,正好迎合当下潮流,响应者众,流毒甚广。

既然本书以正本清源为追求,必须对朱熹所注的《论语集注》给予全面辨析,对李零所著的《丧家狗》给予全面批驳,以还《论语》真面目,以还孔子真面目。但有区别,对朱熹辨析归辨析,尊重之心依然,跟对其他先贤一样,唯对李零秉承《丧家狗》精神,冷嘲热讽皆文章。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凌风舞雪 2019-12-23 21:09:23
啊,这是一来就要抢C位么?
-----------------------------
美女晚上好,我离开红袖应该有五六年来,现在是做个汇报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子贡问政,孔子提出三大目标,“足食,足兵,民信之。”

足食,使粮食充足,事关国家稳定。足兵,使军事强大,事关国土安全。民信之,使国民信任政府,事关为政之本。这三大目标,既高瞻远瞩,又高屋建瓴,只是真的实现起来,又是何其艰难,即使有心作为的国君,毕其一生之功也未必成功。我们从子贡通过经商改变自己穷命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是现实主义者,深知完全实施目标非常之难,所以退其次而求之,假设两种情况来探究。

先问孔子,“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必不得已放弃一项,在这三者中先放弃哪个?孔子说“去兵”(“去足兵”之省),放弃强军政策。

子贡再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必不得已再弃一项,在这二者中又先弃哪个?孔子说“去食”(“去足食”之省),放弃足粮政策。

然后主动解释不能放弃“民信之”的理由,“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立”,如果民众不信任政府,政府就不能立足了。

两人就这样一层一层地追问,凸显了民心向背乃立政之本的主题,同时揭示了众所周知的秘密:统治者重中之重是保证政权。所谓保住政权,就是有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所以《尚书·咸有一德》说“后非民罔使”,《尚书·太甲》说“后非民罔以辟四方”,反复强调民众是为政之本。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小谢青蛙 2019-12-24 10:32:05

你自信看,朱熹见解其实也一般,一个被神话的人物,他自己很多一拍脑袋的解释,历朝历代都是权威

-----------------------------
老核说得极是。朱熹解读是义理先行,依经解义,没有准绳。我举个典型例子: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关于“大德”和“小德”,朱熹解为“大节”和“小节”,杨伯峻因袭译文“人的重大节操不能踰越界限,作风上的小节稍稍放松一点是可以的”,李零因袭解读说“大节不能出格,小节可以通融”。我们不禁要问,小节有点出入真的是可以的吗?朱熹自己都不同意。他先说“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紧接着引吴氏曰,“此章之言,不能无弊。学者详之”,提出谨慎对待这个观点。又在《朱子语类》中议论说,“大抵子夏之说自有病,只是他力量有行不及处”,提醒“教人如此则甚不可耳!”

但问题是,如果“子夏之说自有病”,编撰者何苦入选论语而误人?

其实朱熹没有真正理解“大德”“小德”的真意。在注解《孟子·离娄》“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时,朱熹说“有道之世,人皆修德,而位必称其德之大小”。而注解《礼记·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时,朱熹又改为“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再加上这里的“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三处注解,互不相干,岂是正解?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再举个孟子不符合孔子思想的地方。

《孟子·尽心篇》: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这无疑是说,不得交往中行之士的情况下,孔子其实也欣赏之士。

但问题是,狂是过了,狷是不及,孔子可能欣赏过犹不及么?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再举个孟子不符合孔子思想的地方。

《孟子·尽心篇》: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这无疑是说,不得交往中行之士的情况下,孔子其实也欣赏狂狷之士。

但问题是,狂是过了,狷是不及,孔子可能欣赏过犹不及么?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啊哩哩啊 2019-12-24 22:28:01
兄之友亦我之友之名,五十学易,来自孔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认真训诂,则市面上之说大多为胡说,原因何在?句读错误,加通假字,而非“再加上”,“加我数年“应为”假使给我数年“,关键是后面的断句,五十学易,并非五十岁学易,应是五、十,学易,即五年或十年学易,则无大过矣。整句应为:假使给我数年,五年或十年,来学易,则就不会有大的错误出现。所以,五十学易非五十岁学易也。
-----------------------------
昨晚本本坏了,刚刚修了回来,迟复为歉。兄台大才,先不论其他,见其解读,我惊喜不已,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所谓知音都在不期而遇中,确实不假。很开心兄台光临,无以报,复制我的解读以代碰一杯。

加我数年,有得本子作“假我数年”,同一个意思。“五十”是“五十年”的承前文之省,其用法如同“二三子”或“五六人”,指五或十年。学易,研习周易。可以无大过矣,是说研习周易方面不犯大的错误理解,不是指自己的行为不犯大错误。合起来是说,多给我几年,五或十年用来研习易经,我的研习可以没有大错了。孔子严谨治学的形象跃然纸上。

【辨析】《集解》“年五十而知天命”,显然未明“五十”系“五十年”之省,误会为五十岁。这说法与《史记》“孔子晚而喜易”不符。朱熹则以《孔子世家》“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中没有“五十”为据,听从刘聘君的说法,疑“五十”系“卒”之误,改“五十以学易”为“卒以学易”。

李零则坚持“五十岁”之说,为了符合“孔子晚而喜易”,强说“今天五十不算老,但孔子的时代已经是晚年”,并认定孔子学易是为了当官。

关于“学易”,前人也有争讼。因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提到《鲁论》中“读易为亦”,郭沫若《<周易>之制作年代》便据此断言,“孔子与《易》并没有关系”,并且主张断句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好在七十年代出土的西汉马王堆墓《帛书易经·要篇》中提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明证了孔子学易的事实。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啊哩哩啊 2019-12-24 22:28:01
看到这篇,感到临窗兄是个真心做学问的人,在此先向楼主致敬。
我是饕餮之徒,见美食往往食指大动。见临窗兄这篇,犹见玉盘珍馐。临窗兄言辞恳切希望能听到不同意见,我就不揣冒昧说几句,一己浅见,望能对临窗兄有所裨益。着眼于探讨,就不作长篇论述了,列出几点与兄商榷。
1、 兄期望另立新说,钦佩。惟另立新说,则不能圉于前人,而需推倒一切重来。但任何大厦都需有坚实的基础,故兄应先寻找一牢不可破的逻辑出......
-----------------------------
兄台其他的看法和提点,我都在认真学习而一一消化中,就不一一答复了。千言万语一句话,来到红袖,遇兄台,大幸!但望后续继续提点!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简发而栉 2019-12-25 00:34:54
如今混论坛,真的好难,时不时就受个打击。
好吧,我先睡了。给临窗点个赞,给啊哩点个赞,给小烟点个赞,给花叶子点个赞。。。平安夜快乐!
-----------------------------
感恩再度临帖!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襄阳黄酒 2019-12-25 09:04:22
红袖大儒回来了,年底压轴大戏,这就是徐不老所说的四个二两个王吧,哈哈。
-----------------------------
在学术上,新人而已。非常感恩先生的逐句点评,有心人,给了我信心。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襄阳黄酒 2019-12-25 14:43:31
孔子思想也是独立的思想
《论语》主要体现的就是孔子的思想
-----------------------------
先生所言极是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啊哩哩啊 2019-12-24 22:28:01
三归,即管子的三处居住处,则这个官事指的并非政府事宜,而是处理居处事务的管仲的家臣所干的管家事宜,官通管,这句指的是管家的家臣分工太细而不兼顾其他,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故有“焉得俭”之质疑。
-----------------------------
关于三归,前人至少五种解读。
一是《集解》取包咸之注,解“归”为女嫁,说管仲娶妻三姓之女;

二是朱熹因袭刘向《说苑·善说》,解为台名,藏匿货财之所;

三是钱穆因袭清人俞樾《群经平议》,解为三归处,说管仲府邸三处;

四是杨伯峻因袭清人郭嵩焘《释三归》,解为市租,即抽取十分之三商业税。

五是《晏子春秋》提到晏子告老还乡时,齐景公说,“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希望也赏赐晏子三处采邑。联系“官事不摄”,当该采信《晏子春秋》之说,当解“管氏有三归”为拥有三处采邑。

我取第五种说法。关键是“俭”,前人解为“节俭”,我解为“节制”,重点在于管仲不知礼上。因此解“摄”为“整饬”。拥有三处采邑自然家政多多,管仲却“官事不摄”——家政整饬不严,意味着各种没有规矩,也就谈不上节制了。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远烟空沫 2019-12-25 14:11:39
《焦氏笔乘》云,【性命之理,孔子罕言之,老子累言之,释氏則极言之,孔子罕言,待其人也。】但中庸有說:【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故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然其微言不为少矣。第学者童习骗子,翻成玩狎。唐疏宋注,锢我聪明,以故鲜通其说者。內典(指佛经)之多,至于充栋,大抵皆了义之谈也。古人谓阁室之一灯,苦海之三老,截疑网之实剑,抉盲眼之金篦。故释氏之典一通......
-----------------------------
说得极好!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
@襄阳黄酒 2019-12-25 09:10:27
朱熹对儒家的贡献巨大,是儒家得以延续的关键人物。
-----------------------------
@回形镳 2019-12-25 15:37:34
一个被其时就公开性弹劾为“伪学”的人物,能挑啥大梁呵。
后世无知,粉饰朱熹,甚而加诸“离经叛道”之重典重型,遂有其文坛重偶的地位,取代孟子的地位,成为“亚圣”。
以至于文坛斯文扫地,文化流俗,成《红楼梦》所述之“意淫”之风。
鸦片这种精神毒品,遂泛滥社会,以弥补文化空虚。
不要说满清一朝了,连社会都走向了全体涣散的“一盘散沙”,人民与国家也只能“一穷二白”。
-----------------------------
说朱熹推动儒家存在感的贡献,是没问题的。这就如南怀瑾,推广文化功不可没,但不能因此而说他是国学大师。窃以为,一码归一码。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回形镳 2019-12-25 15:47:10
中华国家的两次大衰亡,中华民族的两次重大危机:
一次是三国到南北朝的400年大乱世,中华国家大解体,与王莽的儒学脱不开关系。
第二次是南宋到满清的“八百年中华文化大断层”,又是朱熹的“宋明理学”所导致。
全是后儒所为。
-----------------------------
根据我的研究,朱熹《论语集注》误解差不多一半。但只就其内容进行辨析,而对其贡献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回形镳
————
给先生看下我在书中提到之事:



南宋庆元二年,朱熹被弹劾十大罪状,其中一条指控他人欲不灭,纳尼姑作宠妾,另一条指控他为老不尊,有“扒灰”嫌疑。不知真有其事,还是为了保住一条老命,朱熹上表承认大部分指控,表示要悔过自新。宋宁宗随即宣布道学为伪学,赶走朱熹,将五十九位追随朱熹者定为伪逆,流放或坐牢,史称“庆元党案”。一代大儒就这样一夜之间斯文扫地,声名狼藉,完结了自己的道德生命。我们不禁要问,朱熹以道德真君自居一世,为何临老却遭厄运?据《宋史·朱熹传》载,朱熹64岁时荣任帝师,走到了人生顶峰。他不是面奏教导宋宁宗“克己自新,遵守纲常”,就是“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宋宁宗本就平常之帝,哪里受得了这种喋喋不休的道德数落?当然,朱熹平时更没少数落同僚。“庆元党案”意味着朱熹终于为自己的爱数落而买单。
楼主:临窗独饮  时间:2019-12-26 10:57:16
@啊哩哩啊 2019-12-24 22:28:01
@襄阳黄酒 2019-12-25 09:15:48
@牛村一直存在 2019-12-23 22:10:11
@远烟空沫 2019-12-25 18:16:24

根据这四位朋友的建议,关于切割方面表述如下:

孔子之后的儒家已非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我们如果追寻真正的孔子思想,只能聚焦于《论语》,并且须有所切割。首先将所谓的孔孟之道切割,孔子归孔子,孟子归孟子,同时将孔子思想从已成为群体思想的儒家思想中独立出来,然后还得淡化诸子百家,不以这些后起的思想学说作为参照物或背景。

【原文】孔子之后的儒家已非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我们如果追寻真正的孔子思想,只能聚焦于《论语》,并且须有三个切割。首先将所谓的孔孟之道切割,孔子归孔子,孟子归孟子,不能以孟子思想来解读孔子思想。其次将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切割,儒家思想已经属于群体思想,必须让孔子思想从中独立出来。其三将孔子思想与诸子百家切割,不以后起的思想学说作为背景。

楼主:临窗独饮

字数:7401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19-12-24 05:05:30

更新时间:2019-12-26 10:57:16

评论数:2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