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废名爱树

废名爱树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19-12-27 14:06:22



废名写过一篇《陶渊明爱树》,陶渊明性爱自然,爱树的证据很多,我觉得最有力的证据是这样两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若没有绕屋树扶疏,则庐亦不可爱了。路边树上有三只鸟巢,近日随着树叶新成而渐渐隐没,于此真可以见住的依托,陶渊明同情得到这个,是他不言自明的爱树。听完冬日鸟鸣听春日鸟鸣,干促转为丰润,正如枝头生花生叶了,欣然可感,若问汝非鸟安知鸟之乐,我知之树头。

其实也可以写一篇《废名爱树》,废名爱树的证据更多,比如他标出陶渊明爱树,就似这爱树之情要超过爱菊了,至少不能让世人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样为树向可爱的人争取爱,爱树之情不言自明。我看见的废名爱树最有力的证据是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到后山铺去》中,后山铺有他幼年见过的一棵大樟树,废名说多年来故乡在他印象中不曾变样的只此一棵树了,他到后山铺去就一路想见它,结果不见了,待问知这树给树主人伐了卖了两块钱,就愤恨了,骂这人是卖国贼。我看这卖国贼三字简直是破口而出,就乐了,觉得废名真爱树,觉得卖国贼三字一点不为过份。那是抗战时期,卖国贼三字想来更见份量。卖国原来这样得不偿失,而国也卖无可卖,只是破掉、亡掉。今天我可以于故乡一棵树的消逝稍许体会一下亡国之痛,有赖于废名这一时情急,废名真是爱树。

缓缓思之,这一时情急若说有什么偏颇,则是那些于草木无情思的人又正是维持故乡的人,他们不如游子多情,他们作成了故乡,要他们在现实之中维持住一个游子的美梦是过分了。今年清明回家,路上好几处见赏油菜花的人,不免起了忧虑:如果种油菜的人没有了呢。清明若非正逢油菜花,我回家的热情不大能促成我回家,油菜花是我故乡印象里不曾变样者,正如那一棵大樟树之于废名,可以说,油菜花就是我故乡,但是,如果种油菜的人没有了呢。种油菜的人一年少似一年,是想得见也看得见的事实,清明回家看油菜花的人将落得无花可看。那些出于习惯不顾经济种油菜的人真可比油菜植根的土壤,他们才是故乡,油菜花是他们最美的面相。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写父老乡亲写得非常有情意,只对这一个伐树人一反常态,甚至迁怒了。废名的樟树印象不会因为那樟树给伐掉了而消亡,只是这一印象在现实中不再有依托了,将归为一个梦想了,那一棵树之印象自来就是梦想栖居而成的。废名爱树爱得深切,陶渊明爱树爱得自然,废名爱树爱到童年爱到故乡甚至于爱到国,陶渊明爱树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爱着树本身。

四月二十四日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19-12-27 14:06:22
陶渊明爱树


世人皆曰陶渊明爱菊,我今来说陶渊明爱树。说起陶公爱树来,在很早的时候我读《闲情》一赋便已留心到了。《闲情赋》里头有一件一件的愿什么愿什么,好比说愿在发而为泽,又恐怕佳人爱洗头发,岂不从白水以枯煎?愿做丝而可以做丝鞋,随素足周旋几步,又恐怕到时候要脱鞋,岂不空委弃于床前?这些都没什么,我们大家都想得起来,都可以打这几个比方,独有“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算是陶公独出心裁了,我记得我读到这几句,设身处地的想,他大约是对于树阴凉儿很有好感,自己又孤独惯了,一旦走到大树阴下,遇凉风暂至,不觉景与罔两俱无,惟有树影在地。大凡老农老圃,类有此经验,我从前在乡下住了一些日子,亦有此经验也。所以文章虽然那么做,悲高树之多荫,实乃爱树荫之心理。稍后我读《影答形》的时候,见其说着“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已经是莫逆于心了。在《止酒》一诗里,以“坐止高荫下”与“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相提并论,陶公非爱树而何?我屡次想写一点文章,说陶渊明爱树,立意却还在介绍另外一首诗,不过要从爱树说起。陶诗《读山海经》之九云: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这首诗我真是喜欢。《山海经》云,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故事很是幽默。夸父杖化为邓林,故事又很美。陶诗又何其庄严幽美耶,抑何质朴可爱。陶渊明之为儒家,于此诗可以见之。其爱好庄周,于此诗亦可以见之。“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是作此诗者画龙点睛。语云,前人栽树,后人乘荫,便是陶诗的意义,是陶渊明仍为孔丘之徒也。最令我感动的,陶公仍是诗人,他乃自己喜欢树荫,故不觉而为此诗也。“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他总还是孤独的诗人。

(载1936年10月20日北平《世界日报/明珠》第20期,署名废名)


--------
《庄子/渔父》有这样一段:“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闲情赋》的“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大概只能算反其意而用之,算不得独出心裁。
最后将陶归为儒家,我也不能认同,只是感情上过不去,“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归为哪一家都有碍于他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19-12-27 14:06:22


另外莫须有先生留了后山铺的一个印象,即是一棵树的印象,一棵樟树,有庄周书上所说的树那么大,其大蔽牛,仰而视其细枝,其翼若垂天之云,莫须有先生,一个小孩子,站在下面望洋兴叹了,“好大树!”但乡下人视之若无睹。莫须有先生春秋二祭日,到后山铺,甫下车,(小孩子如是学童亦由祖上备车子,若牧童则无资格)便跑去看树,看树之大,口呿而不合,舌挢而不下,羡其高,现实毫无改变印象。此树确乎是大,就是莫须有先生后来长大了,以北京大学的学生身分去看牠,牠还是令人不变印象,到此时而不变故乡的美丽者,只有此一棵树之大存焉,其余一切的印象每每比现实放大了若干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到后山铺去》P1093)



若说后山铺街上那棵大樟树,等莫须有先生今天有心去看牠时,樟树已没有了,使得莫须有先生大失所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徒徒在街上思索了一遍,街上都是中国人的面貌,中国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货色,他们没有公心,他们没有事业心,他们也不知道爱国,正如时间空间上面可以随便毁弃一棵树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到后山铺去》P1097)



莫须有先生忽然小声同有德说道:

“后山铺街上的那棵大樟树怎么不见了呢?什么时候没有了呢?”

有德未开口,有义却大声回答:

“这棵树是冯太乙的树,是宏茂叔作主伐了的,得了两块钱,是前年的事。”

莫须有先生生平很少有愤恨,但他愤恨这个伐村的宏茂叔了。这个人无论如何不可恕,这个人便是卖国贼。(《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到后山铺去》P1107)


---------
昨日放晴,午间闲游村巷,见许多树,阴雨天它们可没闲着,归来仍旧高兴不已,写《废名爱树》以遣之,题目是去年冬天读《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时生出来的,一直存着,原来爱树之情发于春天,独立春树下,何必废名渊明,而要抒写,实在描摹不出,只有拉两位爱树人闲话一番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19-12-27 14:06:22
城里看树很难遇到一片天空作背景,树也可怜,人也可怜

楼主:巷底臭椿

字数:281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0-04-25 02:53:00

更新时间:2019-12-27 14:06:22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