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lzq2755 2020-12-18 12:24:10
继续加油!!
-----------------------------
一定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资治通鉴 卷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 凡三年}

【803】陈霸先VS王僧辩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
冬,十月,戊辰,进陈公爵为王。辛未,梁敬帝禅位于陈。
————————
上一年底,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废掉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北周建立。
这一年,陈霸先废掉南梁萧敬帝萧方智(名字也有禅意),自己做了皇帝,国号“陈”。
王朝更迭,江山代有能人上,能人的儿子被人弄。
陈霸先建立的“南陈”王朝国祚仅三十三年,比前一年建立的北周长一些(北周共历五帝,国祚二十四年);往前划拉,东晋一百零四年,刘宋五十九年,南齐二十三年,南梁五十五年。南齐和南梁本是一族做皇帝,如果连起来算,陈霸先的陈朝就是最短命的。不光时间短,国土面积也是最小的,南梁拥有的云、贵、川、鄂,到陈霸先时期都丢失大半,当然责任不在陈霸先,这个得怨萧衍及他们的子孙,尤其是堪称引狼入室的萧绎。当然这些今天看来都不是事,我想说的是陈霸先的命运大概就是这么窘迫。
说到陈霸先,一般史家都爱从他的出身讲起,那个时代讲究出身,出身决定命运,我们今天不好完全理解,假如晋朝的司马氏是一线城市,那么宋齐梁陈就等而下之,到陈霸先就是小县城的档次,出身低微预示着你的前途灰暗,这是那个朝代的典型状态,但是适逢乱世,非典型状态也会出现。
关于陈霸行的身世,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陈书》上讲的,他是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的后代,且一辈一辈传承得很清楚,其实这是史书上常用的障眼法,陈寔的儿子、孙子甚至曾孙有名有姓,可考可据,陈霸先的父亲甚至祖父是谁也有明确记载,但是中间的姓陈的有没有鬼才知道,三国时的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也是这种路数。中国人那么多,姓氏就百多个,只以一个姓氏一个汉字找个牛逼的祖先太容易了。
《南史》则讲陈霸先是一位光荣的贫下中农(按阶级斗争时代的标准绝对是革命的依靠对象),做过基层的公务员,而且和刘邦不同,刘邦是乡长一类的行政小官,陈霸先只是一个油库管理员,属于专业体系的公务员。陈霸先既爱学习读书,又爱练武强身,是个能文能武的好青年,他涉猎的范围甚广,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遥想之仿佛有黄药师的三分神韵。
如果要编写历史剧,最好是有两位或者三位棋逢对手的角色一起飚戏,捉对厮杀,角色太多了读者观众烧脑,也容易上头。所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类题材不好表现,反而刘邦与项羽,曹操与刘备孙权,或者毛泽东与蒋介石容易起戏剧冲突。以这套说法,我们可以把陈霸先和王僧辩放在一个舞台上,让我们对比着看看人生在面临机遇和考验的时候该当如何抉择。
陈霸先是南方土生土长的基层公务员,王僧辩是随父亲从北方投奔到南方,是个基层官员的官二代。
因为当时的皇帝不仅要占据最高的权位,还要把自己那么多老婆生的那么儿子以及更多孙子安排到各地主政当官,这和前面汉朝及后面的朝代都不同,宗室虚享爵位、不管理基层政权,而萧氏子孙担任了好多地方官。所以他俩后来都熬到给姓萧的王爷做事。陈霸先的第一位领导叫萧暎,死在广州任上,陈霸先把他的尸体护送回建康,不管怎样,透着一些江湖朋友的那种感觉和温度;王僧辩混到了后来做皇帝的萧绎手下,萧绎要起兵攻打自己的侄子萧詧,王僧辩有些迟疑,萧绎一生气,居然拔剑向王僧辩砍去,手起剑落,砍到王僧辩的左大腿上,老王又疼又气,直接闷晕了过去。萧绎并没有就此罢休,把他管到牢里,好在老王还是有军事才能,萧绎先是遇有问题派人到牢里咨询王僧辩,后来干脆放出来,委以讨伐侯景的军事大权。
侯景攻入建康,萧绎先是观望,后来讨侯的盟主地位渐定,才让王僧辩率军全力以赴;而陈霸先当时在广州,闻听侯景之乱,不顾当时顶头上司广州刺史元景仲和驻守广州的宗室萧勃的阻止,竟自率部下北上讨侯。王僧辩的西路军和陈霸先的南路军相遇时,王僧辩正缺粮食,陈霸先废话没有,把自己的五十万石存粮中直接调拨三十万担给了王僧辩。
消灭侯景,拥戴萧绎继皇帝位,紧接着萧绎被西魏大军扑杀,坐镇建康的王僧辩和驻守京口(今镇江)的陈霸先一直都是好基友,俩人还差点儿成了儿女亲家。
萧绎在被西魏大军包围的时候,危急中写信催王僧辩出兵救援,言辞肯切又有点无奈:“吾忍死待公,可以至矣!”(我快要完蛋了,您可以来了吧?)王僧辩有没有回撤荆州救下萧绎的机会和可能,这个有各种说法,但机会和可能都不及意愿重要,王僧辩对救援旧主和皇帝萧绎没有意愿。他可能一边在抚摸左腿的剑伤,一边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萧绎被俘后,魏柱国将军于谨派人让他写信召王僧辩来降,萧绎摇头不愿意,于谨的手下说:“你现在没有这个自由了,愿意不愿意都得写。”萧绎苦笑着说:“我是没有自由,可是王僧辩却也有不听我的自由。”
从萧绎的际遇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南方世族门阀,悲摧的不是无知,而是知而不行,知而难行,浑身充满了无力感,眼睁睁地清醒地走向灭亡。

萧绎在王僧辩和陈霸先的支持下剿灭侯景,巨慝清除,本来应该所谓中兴的局面,但是萧家叔侄内斗,北方两位高邻积极干预,西魏出兵灭了一直江陵的皇帝萧绎,立了梁王萧詧做皇帝;若王僧辩与陈霸称能齐心协力,共同扶保他们共立的萧绎的儿子萧方智,扼守建康、扬州,所谓正统在焉,或许还可以苛延下去。但是北齐高洋同学也不是光会在家里瞎祸祸,这时也出面干预,他们这边也有一个梁王,是当年萧衍派去迎接侯景归顺的萧渊明,后来被北齐俘虏,萧渊明是萧衍的远房侄,从血统上讲不如萧詧(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更正,但是高洋送萧渊明返梁,并指定了做皇帝,然后问在建康主事的王僧辩:“你丫答应还是不答应?”
国事至此,已用悲摧二字不足形容。王僧辩在压力下屈服,在主要完丧尽的情况下,给自己找补了一点面子,对高洋表示:听您的,萧渊明做皇帝,让萧方智做太子,您看?高洋同意了,皇帝在手,其它无所谓了。
陈霸先对王僧辩的决定表示坚决反对。高洋派一支军队护送萧渊明南下,这支部队并不是北齐主力,高洋当时也没有挥鞭南下灭掉南梁的意图、决心和能力,他旁边还有劲敌宇文泰。王僧辩一没有认清形势,二没有抗压能力,拥戴敌国送来的皇帝,不仅自己全失政治立场,也让萧梁帝国的正当性再遭摧折。萧氏弟子此时有三人称作皇帝,全成傀儡,所以史家多谓梁失国而陈得之,陈霸先不算是篡位夺权,得国最正,与刘邦、朱元璋相类。
最剧戏剧性地一幕是王、陈二人最后一次见面。陈霸先率部迅速攻进建康台城,俘虏了王僧辩。陈霸先不解地问王僧辩:“王哥,你怎么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这么轻松打进来,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王没好气地回答:“不是安排你守北面吗,怎么叫没有防备?”陈霸先被怼得一时无语。
原文是:霸先……曰:“何意全无备?”僧辩曰:“委公北门,何谓无备?”读到此,锐圆不觉笑出声来。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南朝-梁(501-557)

建都:建康

1,武帝萧衍(502年~549年)为人节俭,但猜疑重臣,后期笃信佛教

2,简文帝萧纲(549年~551年)被侯景废。

3,兴文帝萧栋(551年,在位4个月)侯景拥立,后被废。

4,元帝萧绎(552年~554年)定都江陵,被西魏杀害。

5,闵帝萧渊明(555年7月-9月)还都建邺,北齐立傀儡皇帝。

4,敬帝萧方智(555年~557年)被陈霸先逼迫禅位

南朝-陈(557-589)

建都:建康

1,武帝陈霸先(557年~559年)

2,文帝陈蒨(560年~566年)

3,废帝陈伯宗(567年~568年)

4,宣帝陈顼(569年~582年)

5,后主陈叔宝(583年~589年)耽情酒色,恣意声歌,可战不战,不可战而战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顶一下,晚上更。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804】假如陈霸先的陈统一了中国

高祖武皇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
丁酉,上不豫,丙午,殂。上临戎制胜,英谋独运,而为政务崇宽简,非军旅急务,不轻调发。性俭素,常膳不过数品,私宴用瓦器、蚌盘,殽核充事而已;后宫无金翠之饰,不设女乐。
————————
陈霸先做皇帝之前,既不会承认宇文氏扶植的萧詧,也不承认北齐送来的萧渊明——这是他和王僧辩政治上分野的主要原因。
陈霸先偷袭王僧辩,为公义也,亦自卫也。陈霸先抓到王僧辩,问了两句话,第一句:“我有何辜,公欲与齐师赐讨?”第二句“何意全无备?”陈霸先的第一问透出一些信息,当陈霸先不奉北齐高洋派过来的梁皇帝萧渊明时,王僧辩或者靠自己或者借兵北齐消灭陈霸先是极大概率的事情,不管谁当政,要想稳定,必治不服。
陈霸先杀了王僧辩(555年),复立萧绎的儿子萧方智,政治上很正确。但是王僧辩的旧部并不买账,虽然他们都曾是萧方智老爸萧绎的旧臣。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杜龛、义兴(宜兴)太守韦载、泰州刺史徐徽、吴郡太守王僧智等皆举兵反陈霸先。杜是王僧辩的女婿,徐的从弟是王僧辩的外甥,也就是说,在萧绎做皇帝、王僧辩镇建康的几年间,今苏南、浙江一带的地方官都是王的亲朋故旧,王僧辩固然不及王、谢、庾、温这样的世家门阀根深蒂固,但有样学样,已然形成一个极有势力的寡头集团,如果不是在北齐的压力下有些慌神,又低估了陈霸先的危险性,之后封王称帝也是自然而然。
陈霸先挟萧方智以令不臣,固然不如曹操那时候管用,但是他称帝后,多多少少还是影响自己的阵营,侯安都所部是陈霸先麾下一支重要力量,是陈霸先讨伐侯景时北上途中整合的,与陈霸先的关系有点类似合伙人,并不纯是陈的部下。陈霸先派遣他平定王僧辩另一个有实力的旧部王琳,侯安都听到陈称帝的消息时叹曰:“吾今兹必败,战无名矣!”
陈霸先之“篡”,在他自己而言,已经是时不我待,称帝时他已经五十五岁,那时的人们对寿命的预期远不如今天的我们,另外,几经折腾,萧梁王朝的正当性已经毁坏殆尽,陈霸先手中的天子萧方智也没有多少挟之以令诸侯的价值。陈霸先称帝三年就病死了,是一个短命的开国皇帝。后世评价陈霸先信陈朝的历史地位,都会和同样短命的北齐、北周放在一起观察、考量,似乎他们都是为隋的大统垫石铺路,而一样短命的隋又是为大唐做先行奠基者。放在同时代来看,陈霸先是一个非常称职甚至优秀的皇帝,能亲冒矢石上前线(大家回想一下两晋以来的皇帝都是些什么货色)、勤俭节用(这永远是皇帝的最大优点之一),可惜天不假年。
陈霸先当皇帝的这三年,没有事实上的丞相和六部,“是时政事皆由中书省,置二十一局,各当尚书诸曹,总国机要,尚书唯听受而已。”他设立了二十一个局,各局只设秘书,既不参政,也不议政,只是听命而已。陈霸先高度集权,“总国机要”,给他二十年,估计也是朱元璋一类人物,放在当时,也是一种反潮流,也是逆行者,再说一句,可惜天不假年。
魏蜀吴三国归于晋,陈齐周三国归于隋,归于一,是中国历史正确,统一是中华民族兴盛的前提条件也是终极目标。归于晋和隋,其实都有历史缺陷和遗憾。晋朝的司马氏得国不正,当国混乱,是个垃圾王朝,而隋杨帝国篡夺于北周,北周则是鲜卑建立的王朝,杨隋与李唐是汉人王朝抑或是汉化了的鲜卑人的王朝,这个放一边不说,如果是陈霸先的陈统一了当时的中国,“文武之道”纯正传承的时间就更长。
“融合”是事实也是矫情和装饰,甚至是强词夺理,我们没有征服别人,也没有被征服——土地被占领,人民被统治,但是文化反过来征服了征服者,是谓融合。
陈霸先殂,传位给侄子陈蒨[qiàn],陈霸先是有儿子的,时年二十,名叫陈昌,可怜的娃虽然老爸是皇帝,但是没沾光尽遭罪,先是和母亲一起在老家被侯景关押,后来到江陵,萧绎那里做官(可以认为是人质),再后来随萧绎被灭成为北周的俘虏。陈霸先当了皇帝,一直和北周索要儿子,北周不还,等到陈霸先死了,侄儿陈蒨登基,北周就把陈昌送回来了,试图挑逗兄弟斗兄弟,这招很阴也很有效,可惜陈昌一点可凭借实力都没有,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先皇的唯一亲生儿子就是唯一之天选太子,没想到上面提到的那位侯安都同志,主动远迎他归国,这娃一个不小心,就从船上掉到水里溺死了。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lzq2755 2020-12-24 21:09:41
支持楼主!!
-----------------------------
感谢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805】酒精中毒的年轻皇帝(上)

高祖武皇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
齐显祖嗜酒成疾,不复能食,自知不能久,谓李后曰:“人生必有死,何足致惜!但怜正道尚幼,人将夺之耳!”
————————
东魏大丞相高澄意外被刺,权力落在了他的同母弟高洋手中。
高欢生了十五个儿子,其中正妻娄氏生了六个,其中有四个做过皇帝或事实上的皇帝。
帝王家没儿子悲摧,儿子多了也悲摧。
高欢、高澄父子挟持魏帝、宰制朝廷共有十六、七年,官已经升到无法再升了,自家开国做皇帝这事真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是一直盘带没有射门,主要原因是西边有更正宗的“魏”,虽然同样也是权臣宇文泰挟持下。高欢是权衡来权衡去,为了和宇文泰长期竞争,所以也立一个拓跋元姓皇帝,等宇文家先出手。高欢把东魏的国都东移到邺城,比洛阳更少受西魏的影响,但又把大丞相府设在晋阳,这也体现出他对于建立新朝信心有些欠缺。高澄本来已经开始预研这事,但是死得仓促意外,没有来得及。
高洋接过父兄的枪,继续革命向前闯。
高洋甫主国政,以他的性格,马上急猴猴地要做皇帝,当然身边也一定会有一帮人鼓励他更上一层楼,这样大家才能一起进步。他和母亲娄太妃(以丈夫高欢、儿子高澄为王爵称呼)商量,太妃对儿子上进心不以为然:“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
对一般来说,大事不可妄议,大位不可妄居,但高洋不是一般人。
高洋让东魏孝静帝禅让,国号为“齐”,高氏建立的“齐”史称高齐或北齐。为什么叫“齐”?因为高欢发迹以后,为了提高身份,认了渤海高氏为自家祖宗,渤海郡辖今山东一部分,属于古之齐国。东魏本来就是高氏的马甲,高洋脱了马甲,好像也没有引起多大的政治风险。
高洋虽然是北齐第一个皇帝,但是在他以心目中,父亲高欢才是“齐”的开国皇帝,谥神武,庙号高祖,哥哥高澄是事实上的第二任皇帝,谥文襄,庙号世宗。帝国只要有两任皇帝,“祖”和“宗”就都有了。高洋谥号是文宣,庙号是显祖。
高洋和哥高澄一样,政治上极其早熟,和哥哥作为嫡长子名分早就确立不同,高洋小时候就深知韬光养晦之道,“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贬退,与澄言,无不顺从”。他父亲有一次为了辩识儿子们的能耐,丢出一团乱丝让他们解开,高洋干脆一刀斩开,“快刀斩乱麻”就典出于此。
高澄在邺城遇刺身亡,年仅二十一岁的高洋刚好也在邺城,他闻讯后“神色不变,指挥部分,入讨群贼,斩而脔之。”知情的人还在震骇中,高洋迅速把事态压制下来,从容地对大家说:“奴反,大将军被伤,无大苦也。”
在邺城的孝静帝听说高澄身亡,心里那个高兴,几乎要手舞足蹈起来,“大将军今死,似是天意,威权当复归帝室矣!”高洋安顿好邺城的事情,必须要回晋阳再为高澄发丧。他带甲士去见孝静帝,淡淡说到:臣有家事,须回晋阳一趟。高洋的神色气场如何不待言,孝静帝在目送高洋辞别的时候,心里已经是拔凉拔凉的了。
高洋回到晋阳,召集文武大会,“神彩英畅,言辞敏洽”,一众旧臣宿将过去一直轻视高洋,此时都惊得掉了眼镜和下巴。
如果这段史实被拍成电影,高洋的形象可与《教父》中的迈克媲美,表面懦弱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之前没人看好他,但他却正是天选的主角,这种反差的人设、逆袭的情节,最能给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
高洋刚做皇帝的时候,“留心政术,以法驭下,公道为先。或有违犯宪章,虽密戚旧勋,必无容舍,内外清靖,莫不祗肃。至于军国几策,独决怀抱,规模宏远,有人君大略。”
生在权贵之家,不用担心生计,父兄管教严厉,不能纵情声色,又没有什么文化,也没得闲情逸致,所以只有全身心地研究政治,学习权术,在权力核心地带观言察色,隐忍不发,机会就是留给这样有准备的娃啊!可以预设,如果高澄不出意外,这兄弟俩将来难免一番相忌相杀,所以高洋后来以己度人,从不敢低估几个弟弟的野心和能耐。
宇文泰闻听高洋篡位做了皇帝,心里肯定有点酸,老对手的儿子都做皇帝了,咱是不是进步得慢了?宇文泰一方面想见识一下这位侄子,一方面也得做点政治正确的事,亲自带队讨伐高洋。两军对恃,宇文泰见北齐军队军容严盛,叹曰:“高欢不死矣!”这个情景和心境,有点像曹操在濡须见到孙权一般:“生子当如氶仲谋!”
终高洋在位的近十年,宇文泰一直对北齐有所忌惮,所以北齐和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几无战事。于是高洋也就能抽出兵力,向北、向南用兵。他先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将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上。
高洋身上洋溢着一种少年天子特有的飒气。他以“以一当百”的标准选拔鲜卑勇士,带在身边,号称“百保鲜卑”。在一次攻击契丹时,高欢“露髻肉袒,昼夜不息,行千馀里,逾越山岭,为士卒先,唯食肉饮水,壮气弥厉。”
金庸小说中主人公打通任督二脉、武功大成时,才有的到那种内力充沛到向外弥漫的状态,如果要在历史上找到同样真实的状态,汉代霍去病或可有之,这种状态就是“壮气弥厉”。
高洋的这种状态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统一中国、建立大帝国的事情就不劳烦杨坚、李世民之流了。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续鼎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成三十 2020-12-29 16:51:32
锐圆先生续更,必须顶帖,短小视频横行的今天,仍然有人支持老式文字贴
-----------------------------
谢!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欲济乏楫 2020-12-30 13:31:31
一直等着楼主,一直没有放弃,今天终于看到楼主新作。已经读了前面的6本书,希望锐圆兄坚持到底,我会一直陪着你,直到将坑填平。
-----------------------------
谢谢一直支持锐圆的各位贴友。
祝大家新年快乐,安康!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806】酒精中毒的年轻皇帝(中)

南北朝后期,也是三国时代。北齐(前面的东魏是它的马甲)国力最强,高欢主政时也曾多次向西魏(是后来北周的马甲)发起军事行动,高欢这边是攻势,宇文泰这边是守势,虽然高欢输多赢少,但是大格局没有变,攻守之势没有变。
高欢之后,四个儿子轮番上台,高澄相对正常,高洋有病,再下来高演相对正常,高湛有病,再下一辈更是病得不轻,最后终于将北齐的地利优势全部耗尽,从统一的主动者变成被动者。这是一个比烂的时代,主政者稍微正常一点就有赢面,但是皇上有病,大臣和老百姓没药,徒唤奈何。
高洋做了皇帝,从韬光养晦型转变成狂妄放纵型,权力是春药更是毒品,高洋有不受节制的权力的加持,人性底层中那些追求自由、享乐的元质的东西就不受节制地迸发出来了。
高洋本人有强烈的表现欲,不知这是不是对小时候被压抑的反弹,他经常自己涂傅粉黛狂歌滥舞,或者骑上动物——牛、马、驴、驼甚至大象狂奔,他征发工匠修三台宫殿,宫殿高大,工匠们都捆绑上绳子以策安全,高洋则在高高的房脊上来回奔跑,毫无畏惧。这些行为表现,和今天一些放荡的官宦富家子弟(如令公子)喝醉酒吸足毒飚车作死没有区别。
放纵是人的天性,一般人为生计压迫,为社会各种规范制约,活得都很压抑,只能偶有机会在不侵犯他人的前提下小小释放一下,当财富权力到一定水平,足以抗拒约束,相信不少人会放纵到出格,甚至到作死的地步。这帮人作死时很嗨,吃瓜群众看得也很嗨,各嗨各的,各有所嗨,这真是:自由诚可贵,作死代价高。
高洋宠爱一个薛姓的性工作者,一天突然想到她曾和别的王公有染,于是将她亲自斩首,并将她的人头掖在怀里,随后在出席一个酒局时,将人头端了出来。又肢解了这个女人,用她的大腿骨制成琵琶……,对着残骸流涕,歌曰“佳人难再得!”最后自己披发步行为这位莫名其妙被杀掉的相好送葬。
高洋的这些行为,只能让犯罪心理学家去分析了,已经超出历史和政治的范畴,不过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可以确定的,就是绝对的权力不仅可以导致绝对的腐败,还可以导致绝对的放纵——自私的恶趣味、病态的炫耀心理,统统在作贱伤害他人的过程释放出来。
高洋嗜酒,当时能阻止他的只有他的母亲娄太后,母亲举杖教训儿子:“如此父生如此儿!”——高欢也嗜酒,但晚年(他活了大概五十岁)有所节制,饮酒只三杯耳。
高洋的回应也挺有意思:“即当嫁此老母与胡。”——这里延伸一下,高氏家族有汉人血统,有鲜卑人习俗,内心的民族观念是复杂的。在这里,高洋显然认为“胡”是劣等的,但是当他面对儿子高纬时,又嫌他“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欲废之。”观念上以汉为尊,在政治实操时,又认为汉人的一套不能维护自家的利益,中学为体,胡学为用。
高洋并不是从早到晚昏天黑地,他有清醒的时候,清醒的时候也痛恨自己酗酒,但不会冷静地忏悔,而是换一种癫狂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他点起篝火要往里冲,直到母亲答应原谅才肯停下来——这个有作态的嫌疑,接下来他又让叔辈高归彦杖罚,并声称:“杖不出血,当斩汝!”这次是真的,挨了一通打以后,向母亲认错,表现得“悲不自胜”,并发誓戒酒。和很多同学一样,戒上十来天,又恢复原状。
不羁的性格+不受拘束的皇帝身份+不计量的酒精,高洋成了史上有名的暴虐君主。
他要强奸同父弟高浟的母亲尔朱英娥,她是尔朱荣的大女儿,曾嫁过两任北魏的皇帝,做过两次皇后,后来又被高欢收为侧室,并为高欢生了两个儿子高浟和高凝。高洋要强奸这位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庶母,不知是一时贪图美色醉酒性起,还是故意要作贱自己的异母兄弟,高欢对尔朱氏非常喜爱,曾有立高浟做世子的打算。尔朱氏不从,竟被高洋亲手杀死。
史书称“高氏妇女,不问亲疏,多与之乱”,高洋就像一条发情的公狗,随便出入同族宗室或大臣的府邸,看上漂亮的女人就上。他自己的正室李后有位已出嫁的姐姐,被高洋随时“幸之”,他的夫婿是魏宗室王,也是有身份的人,但惹不起自己的皇帝连襟,本已处于任由凌辱的状态,高洋还觉得不好玩,让这位爷当练习射箭的靶子,被射了百余下,流血至死。
因为高洋每每喝醉以后,就要以亲手杀人为乐,当时的尚书令(相当于宰相)杨愔干脆把监狱里的死囚犯集合起来,起个专用名称叫“供御囚”,排好名次供皇帝刽子手开心。
这位杨愔是真正的官宦子弟,不是宦官子弟,在尔朱荣时期被灭族,他侥幸得活,投靠高欢,以才具得到高欢、高澄、高洋重用,高洋把自己的曾经做过东魏皇帝元见善皇后的姐姐嫁给他,杨愔做宰相娶皇后顺便做了国舅爷,也算有人生处处有奇遇,后来在政变中被高欢的弟弟高演、高湛杀掉了。
杨愔熟谙政治,时人有“主昏于上,国治于下”之说,“国治于下”指的就是杨愔。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元旦续更一篇,希望能开个好头。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lzq2755 2021-01-02 08:29:54
支持楼主!!
-----------------------------
顶起,晚上再更。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北齐时代的文物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807】酒精中毒的年轻皇帝(下)

高祖武皇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
齐显祖嗜酒成疾,不复能食,自知不能久,谓李后曰:“人生必有死,何足致惜!但怜正道尚幼,人将夺之耳!”
————————
高洋嗜酒更嗜杀,说实话,锐圆读《通鉴》,特别是从永嘉之乱一路读下来,对嗜杀的君主已经没有批评的意兴了,这已经是新常态了。高洋杀人,杀得花样百出。
高洋篡魏后,对拓跋元氏进行了一次饱和覆盖式屠杀,有七百余人被杀,“其婴儿投于空中,承之以矟。”最后全部弃尸漳水,以致漳水中的鱼腹时有从的指甲,让当时的人久不食鱼。这类屠杀出于对前朝复辟的恐惧,非常残忍,但在当时却是例行公事,不仅改朝换代要这样做,就是兄弟子侄只要转移帝系,也得杀尽方心安。
如果屠杀元氏宗族是出于恐惧,那么有些杀戮则出人意表,神鬼莫测——
尚书左仆射崔暹死了,高洋亲自上门吊唁,吊唁毕,高洋慰问崔的老婆:“还很思念老崔吧?”答:“思念。”——到这里一切都还正常着。高洋接着说:“既然思念,何不跟着去呢?”说罢,就亲手杀了崔妻,古代有殉葬的习俗,到这里我们也尽量接受高洋的行为,但接下来高洋的行为让人诧异,他竟把崔妻的首级割下来,扔到了墙外!
高洋有兄弟多人。之前有一次高洋和他三弟高浚一起出迎高澄,天气寒冷,高洋感冒流鼻涕,高浚看到了,呼叱二哥的随从赶紧给主子擦鼻涕,在兄弟是出于关心,在哥哥则认为让自己出了洋相,于是“心衔之”。高洋做皇帝,高浚以王爵任青州刺史,这在当时是常态,但是皇帝的兄弟子侄出任地方大员,统领一方,极易生嫌隙:皇帝疑心之下,人人有罪;割据地方坐大,不免有活思想。所以真正的封建制是要皇族命的制度,早改早安定。高洋因为鼻涕的事加上要防止兄弟坐大所以借故将他关了起来。
高洋的七弟高涣(这俩弟弟与高洋同父异母)则更悲摧,当时有术士言:“亡高者黑也”——我们现在看这类事只能当笑话,但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我估计创作这条谶语的是指向宇文泰,宇文泰同志字黑獭,沾个黑字。高洋脑子没往这个方向想,而是问左右:“什么最黑?”左右回答:“莫过于漆。”黑漆神转换成黑七,自家老七算是没跑了。
高洋把两个弟弟关在一起,吃喝拉撒全在一音地牢里。有一天高洋带着同母弟高湛去探望这两个同父异母弟,高洋在地牢上面向下探头,看到两个弟弟后,开始唱歌,并要两个弟弟和自己一和唱。本是兄弟,小时候一定有一起唱过的歌,歌曲是最能把人带回过往情境的艺术,听到熟悉的音符和弦律,总能唤醒和这首歌关联的记忆,高浚和高涣一边和唱,不知他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场景。兄弟俩“惶怖且悲,不觉声颤”,高洋也怆然落泪,有了释放他俩的意思。这时,旁边的另一个弟弟似乎没有沉浸到歌曲的场景中,仍然十分冷静,高湛提醒高洋不要忘了此次来的本意:“猛虎安可出穴!”
高洋默然黯然。
高浚哥俩眼见不意降临的生机又被毁灭,从悲凉悲怆中转为愤怒,开始咒骂高湛。
也许是地牢里的咒骂声让高洋下定决心,下定决心的高洋非常果断,夺过卫兵的长矛就刺向高涣。可怜兄弟俩在地牢根本无法躲避,只能一边用手格挡,一边号哭呼天,更残忍的是一通乱刺之后,哥俩并未就此丧命,地牢上面的哥俩和左右点燃柴火,扔到里面,把里面的兄弟重伤之余再活活烧死,就牢里掩埋。后来又被挖出,“皮发皆尽,尸色如炭。”
试着总结一下高洋的脑回路:决意要害自己的兄弟,因为他们同生帝王家且“皆有雄略”,看到地牢里的弟弟不知是动了感情,还是想戏谑玩弄一下再下手,居然唱起了大家都会唱的同一首歌,歌声中可能是真的动了感情,但又在提醒下回归到政治的现实面,人性中的一丝温暖一闪而湮,继之无穷黑暗,邪恶暴起,既是残杀,亦是虐杀。
高德政和杨愔一样是前朝重臣,也是宰相(尚书右仆射)级,且与杨愔不和。他强谏高洋酗酒,高洋生气,对左右说“老高有点咄咄逼人。”老高一听,吓得称病不朝。高洋把老高叫来说,我给你扎针治病,拿出小刀就在老高身上就捅,最后,让自己带在身边的打手剁了老高三根脚指头,然后用毡子裹起来送回家去。
老高的老婆一看大势不妙啊,赶紧收拾财宝准备寄存他处,没想到高洋第二天一早就来了,堵在门口,进房一看,铺满了整整四床的财宝。高洋生气了:“我府犹无此物”,把高德政——多好的名字啊——直接拉出去斩了,他老婆跪下求饶,也拉出去斩了,又瞥见老高的儿子高伯坚——名字也起得有品格——也拉出去顺带斩了。
乍读这一段,以为高洋不过是虐人狂加多动症——不然第二天一早大要堵老高家门口是个什么意思?仔细想想,恐怕没那么简单。猜测一下,高洋或许是蓄谋已久,用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清除高德政。高德政在政治上主张重用汉人,挑拨高洋灭杀前朝皇族拓跋氏(元氏),并在过程中(屠杀之前会有甄别筛选)收受元氏贵族的贿赂。大屠杀之后,会有各种反弹,高洋用高德政来抚平一下鲜卑人的不满,也是情理之中,另外杨愔与老高争权,背后下药也极可能。总之,高洋拿着小刀刺向老高,声称是为了扎针治病,你若相信,你就是傻瓜。
高洋在死前的两三年特别作,经常酗酒,能劝敢劝的大概只有他的同母弟高演了,他母亲娄太后不怕高洋酒后乱性,就怕清醒的时候要死要活。
一天高洋沉醉,高演“忧愤形于颜色”。高洋觉察到了,对兄弟说:“但令汝在,我何为不纵乐!”高洋这句话信息量很大:兄弟,你是担心我的身体呢?还是担心国事呢?如果担心我,我很happy呀,如果担心国事,有你呀。
高演心里的小鼓“梆梆梆”响三下,想解释说明一下,突然福至心灵,“唯涕泣拜伏,竟无所言。”只磕头不说话,是让猜忌之主释疑的最好的身体语言。
高洋似为兄弟的真情所感,把所有的酒瓶酒壶酒杯全部砸烂:“自今敢进酒者斩!”
结果呢,“未几,沉湎益甚”。
高洋在酒醉中似又格外清醒,在清醒时又经常癫狂,严肃的时候,“虽密戚旧勋,必无容舍,内外清靖,莫不祗肃。”任谁都不敢登鼻子上脸,终其一朝,似无诌佞之臣,大家伙上班时间全都是忐忑不安,担心自己的脑袋不保;但高洋活泼的时候,大家也是忐忑不安,下班后又担心自己的妻女不保。高洋最后大概是因为酒精肝并发症去世,终年三十出头三十五不到(史料打架略去不提)。他死后,“君臣号哭,无下泪者,唯杨愔涕泗交流。”
高洋死前非常清醒,他对皇后李氏说,“人生必有死,何足致惜!但怜正道尚幼,人将夺之耳!”正道——名字也起得好——是太子高殷的小名。高殷此时十五岁,对高家来说,子弟们都是政治早熟,年龄似不是问题,但性格有问题。高洋嫌儿子有汉人气质,让他亲手杀“供御囚”,孩子不乐意,高洋一边训斥一边拿马鞭抽,吓得这位太子“气悸语吃,精神昏扰。”这种“虎爸”式教育,就是培养下一代残酷的品性,嗜血的作风,因为即使在宫廷内部,也是绝对的丛林世界。
高洋料定弟弟们不会老老实实扶佐儿子,他向自己同母弟高演表达了自己的底线:“夺则任汝,慎勿杀也。”
皇帝将死,其言也哀。

楼主:锐圆

字数:165644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6-10-27 05:39:00

更新时间:2021-02-07 17:26:17

评论数:320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