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qq674536362 2021-01-03 23:53:27
瑞元哥哥还在更新,从10年追到现在!
-----------------------------
填坑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北齐时代文物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北齐文物。
有现代艺术气息


稍晚续更!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资治通鉴 卷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 凡三年}

【808】叔侄杀(一)
世祖文皇帝(陈蒨)天嘉元年(公元560年)
齐显祖之丧,常山王演居禁中护丧事,娄太后欲立之而不果;太子即位,乃就朝列。
————————
高洋和陈霸先同一年去世。
他们俩的共同特就是自己的儿子都做不成皇帝,而且被哥哥杀,被叔叔杀,如果告诉今天的小朋友亲叔叔和哥哥是自己的天敌,小朋友会不会被惊掉下巴?
高洋爆肝去世前,任命了四位顾命大臣:尚书令杨愔、领军大将军高归彦、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颐。高洋的两位同母弟高演和高湛不在其中。读高阳的《慈禧全传》,作者认为咸丰帝和六弟恭亲王因为有嫌隙,任命顾命大臣时故意省略了他,包括老七醇亲王,所以导致两位亲王和两宫太后合起手来,造成了慈禧垂帘听政的局面,以及后来国运衰败bala……,高阳或以为由恭王担纲顾命大臣,排斥掉慈禧,大清国朝政能够大有改观。
高演作为前御弟新皇叔必须张罗高洋的丧事,忙乎完了,高演回到府错了,流露出急流勇退的意思,他深有体会地说,我哥当皇上的这些年,宗室贵戚、朝廷重臣人人自危,饱受折腾,关键是时不时有被绿的可能,所以他认为新皇上任,一人垂拱,大家优闲,本皇叔也可心踏踏实实喝喝小酒。是真心话还是放气球,这两个答案都可以有。问题是,主少国疑,加上当时皇室诸王不仅掌实权,还往往带军队,自己想优闲下来喝小酒,亲近部属难道都去喝西北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理论化的表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生活化的表述,“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这是流行的说法,总之,对高演来说,想做团团富家翁是势不可得,况且他未必想做。
顾命大臣中杨愔主事,另一位高归彦掌握兵权,但是和两位皇叔已通款曲。杨愔刚开始觉得俩皇叔在,如芒在背,想把他们调往外地做刺史,这也是当时普遍的做法,但是消息私下已经传出,杨愔又改了主意,奏请(杨愔出主意,让小皇帝下命令)高湛“镇晋阳”,高演“录尚书事”,皇叔在朝,顾命大臣就是个屁,杨愔不是算不到这一层,而是他实在没有处置王爷的实力和正当性,这一点边临死之时的高洋也知道。估计杨愔是想皇叔们妥协,但是他代表的高殷和高演没有妥协的空间。
高演、高湛与高归彦、贺拔仁、斛律金等发动政变,并迅速处死了杨愔。晚到一步的娄昭君(太皇太后)赶来时,她的女婿杨愔已经被杀了。娄昭君责怪两个儿子,杨郎挺有才,留下来不好吗?
娄昭君是富家女,主动追求高欢,帮助丈夫创业,高欢为了怀柔(这是体面的说法)柔然的势力,必须娶柔然的公主做王后,娄作为正妻,为了不让高欢作难,自己主动退位,绝对可谓忍辱负重。这样的老昭君在人伦不彰的丧乱时代,绝对是宫廷内部团结和谐的正能量,但是也只保证了杨愔的家族不被牵连。
从政治态度上,娄昭君并不反对儿子高演的行动,她的理由是“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斟酌!”这里的“汉老妪”指的是高洋的皇后、当时的皇太后李氏,“斟酌”是比摆布、欺负更轻量级的形容词,但是在娄老太太看来,李氏的汉人身份是和她目前的皇太后地位不大相衬的。
任何时代,大妈的价值观是当下时代价值观的内核。
大丞相高演在部下的推崇下继续要求进步。对于希望高演以叔叔身份做周公的提议,娄昭君也觉得可以,高演说国家现在需要一个年富力强的皇帝,老太太也点头,儿子还是孙子做皇帝,老太太无可无不可,但一想想那个汉人的儿媳做皇太后,内心的砝码便迅速移到儿子这边。
高演把侄子赶下台,立自己五岁的儿子高百年为太子,娄昭君从太皇太后“降”为皇太后。
娄昭君有一条底线,她对儿子高演说,皇帝你可以做,但不许伤害你侄子殷。高演当然是满口答应。
一年后,高演在高归彦等的串掇下,杀了做过皇帝的亲侄子高殷。杀后高演“寻亦悔之”。
一个月后,也许是报应,高演骑马打猎时摔断了肋骨,以至伤重不治。娄昭君去看望将死的儿子,再三询问高殷的下落,高演不作答。
老太太求证得实,对儿子丢下一句:“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死去吧!”
高演死前脑子清明,知道自己五、六岁的儿子高百年做皇帝就是死路一条,于是在晋阳下诏让时在邺城的弟弟高湛继位,并嘱咐兄弟“百年无罪,汝可以乐处置之,勿效前人也。”
在晋阳,高演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希望弟弟高湛不要学自己,当了皇上就杀侄子。在邺城,高湛认为高演一定会总结高洋的历史经验,会先杀自己,正在和部下高元海商量怎么办。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yletpkki 2021-01-11 16:36:16

-----------------------------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出差云南。耽误几天。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在微信上发修订版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出长差返回,继续更新。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809】叔侄杀(二)
世祖文皇帝(陈蒨)天嘉二年(公元561年)
颜之推论曰:孝昭天性至孝,而不知忌讳,乃至于此,良由不学之所为也。
————————
高演做了不到两年皇帝,就因意外驾崩了,谥号孝昭。
高演相对高洋算是神经比较正常的,他临死前盘算来盘算去,以己度弟,用自己杀侄子的心理预测了一下弟弟高湛,最后算是做出了决策,不能把帝位传给未成年的儿子高百年(名字一惯的很吉利)。
问题是晋阳和邺城之间信息不够通畅,当时没有QQ没有微信没有E-mail,高演这边决定把帝位传给高湛,高湛这边以为哥哥会杀害自己,一直和亲信高元海商量对策。
高元海给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让高湛仿效汉景帝时梁孝王的做法,带少数亲随入到晋阳,请求撤销自己党内外一切职务,再由母亲娄太后作保,留条小命以观后效——这个策略既是测试也是自保;中策是申请以王爵任刺史,找个地方享清福,以示绝无问鼎之意,这个中策看上去比较诚恳,不像上策有点矫情;下策嘛,高元海也顾不上所谓“疏不间亲”了,犹豫了一下说:咱也不用装逼了,直接以杀害高洋儿子高殷的罪名讨伐高演,也来个武装夺取政权。
高湛在上中下三策间斟酌考虑,犹豫不决。最后问卦,结果是“不需举兵,自有大庆”。
各位看官,这类神卜神算,一般都是事后编出来的,为不好解释或解释不了的事情找个理由。
高演一生有两个悲剧,而且是同质的:一个是他终于忍不住杀了高洋的儿子,一个是他最终还是没有能保住自己的儿子。
毛 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对于高演来说,“历史的经验”就是自己亲身的经验。他本来还是心存一念之善的,但是出于对未来的恐惧,他还是杀了自己的侄子,得罪了自己的母亲。
他主演完“叔侄杀”第一部,马上就发现,第二部“叔侄杀”中被杀的是自己的儿子。
高演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犯浑。当初在发动宫廷政变,杀掉杨愔,把侄子的帝位夺过来的过程中,高演为了获得高湛的支持,曾许诺:“事成,以尔为皇太弟。”在自己不可能妥协的地方妥协,把自己的核心利益当成礼物轻易作交换,这是高演的最初的大错。
皇权在内部转移,说到底是家务事,所以要得到最有影响力的母亲和最有实力的弟弟的支持,这个可以理解,以实情而言,是不是非要以“皇太弟”才能获得高湛的支持,这个就未必了,高湛当时也许并不需要这么高的条件。
事成之后,高演很快就食言了。这个错误是之前大错的自然延续,但这个错误毁坏了高演的人设,让他在高湛那里的信用崩塌。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当时的政治斗争规则,解释和道歉是没有意义的,唯一的做法就是把弟弟高湛彻底边缘化或者干脆也杀掉。当他伤重要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儿子和叔叔高湛的所处的格局态势与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一样,他最后只能把渺茫的希望寄托在弟弟高湛的一丝善念上。
高演怎么做才正确呢?或者是有效呢?
把高元海给高湛的上中下三策拿过来,反着用就ok。
上策,找个理由把高湛杀掉,因为皇太弟与皇太子势不能两存,这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想要儿子活,必须杀弟弟,形也势也,除此之外已经没有解方了。
中策,外放高湛到其它州担任刺史,做个团团富家翁,这是当时对待亲贵的普遍做法。同时要让自己和儿子的势力永远大于他,强干弱枝,让高湛以后也没有实力再翻篇。
下策,把高湛安置在眼皮底下,不杀不用,给口饭吃,这样比直接杀掉显得更仁慈一点,也对母亲有个交待,在关键的时候再杀也不晚。
高演最后把他自己的儿子撤下来,把“皇太弟”的承诺兑现了,但是在叔侄间的心结已经结下了,这个结非用颈中血不能解开。
高湛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帝,把侄子高百年封为乐陵王。高百年做了不到两年太子,但做皇帝的心态已经形成,他在书写中,经常用“敕”这个字,搞不好私下还会以“朕”自称。高百年身边的作文老师把高百年的手迹当罪证交给了高湛。高湛为了不冤枉侄子,让他当面再写“敕”这个字,一验笔迹,高百年僭越使用皇帝专用字罪名成立。
高湛“遣左右乱捶之,又令曳之绕堂行且捶,所过血皆遍地。”高百年就这样被一边拖行一边毒打,最后被斩首扔到了花池中。
高百年的正妻也就是太子妃是北齐大将斛律光的女儿。这位太子妃哀号不食而死,死时手中紧攥着一块高百年被拖走前留下的玉玦。
自五胡乱华到南北朝,不论胡汉,宫廷动不动血流成河,父子兄弟叔侄相杀相砍无止无休,没有其它原因,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权力比亲情更重要,处于恐惧之中的皇帝就像刚生幼仔的猛兽一般,谁接近就吞噬谁!
颜之推历仕梁、西魏、陈、北齐、北周、隋等六朝,著有《颜氏家训》。司马光在此用颜之推的评论代替“臣光曰”。颜之推说,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良由不学之所为也”。
小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学造成的,皇帝没做好,也是不学?
这里的“学”不是一般的文化课,而是一整套经典治国理论,也就是儒家的文化理论体系。
自西晋“八王之乱”到现在,已经两百七十年了,政治昏暗,战乱不断,这都不是事,关键在颜之推这样知识分子看来,不论胡人汉人,不论南方北方,都没有求治求安的思考和作为,最高统治阶级的三观全部的丧乱的,要么惨无人性,暴虐无道,自相残杀,要么虚无飘渺,纵情享乐,得过且过。儒家经典主义中的那是苍生为怀,舍身取义,规矩纲常……全都不见踪影了。所以颜之推呼吁重新寻找和学习政治理论,重新构筑国家意识形态。没有这个东西,人都是动物形态的,甚至禽兽不如。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lzq2755 2021-01-31 14:56:45
支持楼主!!!
-----------------------------
一起加油!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画戟雕戈 2021-02-01 13:13:23
记号
-----------------------------
也记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yletpkki 2021-02-03 15:57:13
北魏也有一位高湛


-----------------------------
好东西共分享。
先顶,晚上更贴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古代官员名称。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资治通鉴 卷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 凡四年}

【810】宇文邕意识到重视教育或许可以保命

世祖文皇帝(陈蒨)天嘉四年(公元563年)
周主将视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谨上表固辞,不许,仍赐以延年杖。戊午,帝幸太学。
————————
北齐上演连环叔侄杀,高演杀高欢的儿子,高湛杀高演的儿子,在北周,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先后杀了宇文泰的两个儿子,也是北周的两个皇帝: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后来宇文护又被宇文泰的第三个皇帝儿子宇文邕反杀,南陈也要上演叔侄杀,陈顼杀了陈蒨的儿子……这真是:叔侄杀,叔侄杀,叔侄杀完兄弟杀。
面对帝王家绵绵不绝的人伦惨剧,当时代的文化学者颜之推把原因找来找去,抽象再抽象,最后认为是“不学”所至也。
“不学”在国家层面表现为缺乏思想建设和意识形态,在社会层面则表现为教育的整体沉没。
可能是为了与此对应,司马光特意把周武帝宇文邕视察太学的事花不少篇幅读写了一遍。
宇文邕不知是受了哪位高人的指点,抑或是他福至心灵,他特意拜宇文泰时代八柱国将军之一于谨为三老,在视察太学时,请于谨南面凭几而座,这是尊重人民老师的意思,自己则面向西方,跪下来为三老分割食物,用爵器敬酒,吃了一顿非常庄严非常有仪式感的饭以后,于谨以老师的身份给皇帝讲了几句论语上的名言,宇文邕谨答拜,表示一定要听圣人和老师的教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好了,礼成。
两晋南北朝时代,南北既是汉胡之分,也有文野之别,南方文弱以至糜烂,北方彪悍以至野蛮。
汉胡渐趋整合,而且是以汉化胡,这是两三个世纪的实务过程。汉化和过程中,有政治的正向作用力,典型如北魏孝文帝之改革,但也有政治的反向作用力,五胡十六国时期,胡人乍入中原地区,必无有汉化的意图,肯定有胡化的自觉,但是从根本上讲(我也犯这个毛病),中原是个成熟的农业区,相对胡人,汉人的人口规模更大,虽然司马皇室和一众官僚移民南方,但是民间仍然汉族世家存在,他们有的和胡人政权合作,有的会以乡绅的状态存在,官场民间都留有大量的所谓“读书种子”。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马上民族有一种缓慢但持续的消化作用,风俗可以教化,教化也改变风俗。
在隋统一中国(公元581年)前的半个世纪,北方政权发生了大的更迭,汉胡(主要是鲜卑)的交融交锋呈现有趣的地方:
汉人出身的高欢控制了政权,实质创立了北齐,但高欢的家庭氛围却严重地鲜卑化,汉人不耻的霸占或续娶嫂子、庶母的事情一再发生(这种风俗一直到隋唐仍有存留),高洋个人更喜欢鲜卑服饰以及作派,并以此为荣。他娶了汉人李氏,他认为自己的儿子高殷“得汉家性质,不似我。”但是他在用人上却不排斥汉人,他重用的杨愔是当时的经学名儒,政局以至有“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说法。北齐对基层县域的治理制度,法律制度都有创制,尤其是《齐律》为隋唐所本,被后世称赞的租庸调制度,其实在北齐就已经推广实施。就北齐而言,因为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化的,上层的政治制度不得不向这个不可动摇的经济基础适应,基于耕读的农业文明也向一向占主流鲜卑游牧文明侵蚀,尽管最高层不认可、有抵触,但是最终还是被挟裹着向前走了。
北周的宇文泰是鲜卑人,但他却有汉化的自觉,他重用苏绰,实施“苏六条”(参见《宇文泰求治》)按照周礼设计官制,对待儒家原教旨主义,表现出一种比汉人政权更虔诚的态度。宇文泰实质上创立的北周不占地利,他死后,北周政权最高层也一样兄弟间杀戮不断,但是宇文泰倡导的“文治”还是有些效果。宇文邕继承了宇文泰的基本路线,视察太学,礼遇三老,看上去有些摆架子,走形式,但是这件事我们千万不要过于轻视。
首先,宇文邕可能和他的两位哥哥一样,一直感觉到大堂兄宇文护的威胁。所以他对提倡尊尊卑卑有积极性,他要通过仪式感的活动大造舆论,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可能有困难,但是让朝廷上下京城百姓知道尊师重教(隐含着对天子皇帝的尊重)是可以的,树立皇帝的超级权威,不能让自家兄弟随便杀来杀去。
其次,宇文邕也会考虑到自己和北齐、南陈政权的竞争态势,用这种儒家的仪式宣示“衣冠文化”在我这里,我要拨乱反正, 我要复兴大汉朝的治世和文化传统,在更大的范围占领舆论高地。
北方粗砺甚至野蛮的政治生态,慢慢在文化,渐渐打磨出一种有活力的新的状态,在隋唐时代得以充分展现。而南方本就的绮糜的政治生态,虽经血与火的洗礼(侯景之乱),但那种偏安消沉的气质仍然继续,难以振作。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欢迎关注微信号,正在更新修订版。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811】叔侄杀(三)
世祖文皇帝(陈蒨)天康元年(公元566年)
上不豫,台阁众事,并令尚书仆射到仲举、五兵尚书孔奂共决之。
————————
陈文帝陈蒨“不豫”,意思是收到病危通知书,该准备后事了。
陈文帝陈蒨是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的侄子,陈霸先没有搞叔侄杀,但是他的侄子陈蒨搞过兄弟杀,陈蒨默认自己的亲信将领侯安都杀了陈霸先的儿子陈昌。
暗里干脏活比公开立大功得到的回报可能更大。
侯安都因此位居司空,绝对是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要牛逼那么第一点点。
侯安都“恃功骄横,数聚文武之士骑射赋诗,斋中宾客,动至千人。部下将帅,多不遵法度”,这都不算个事,他居然在和陈文帝游园的时候问道:“何如作临川王时?”陈文帝在做皇帝之前被册封临川王,侯安都此问,意思是没有我老侯,你可没有今天的幸福哦。
实话实说,陈蒨做皇帝的正当性合法性是足够的,陈霸先病逝时,亲生儿子陈昌在北周被扣为人质,在强敌环视、内乱未已的情况下,陈蒨以亲侄子的身份,且自己已经独立掌兵立有功勋,这样的情况下做皇帝,于情于理远无亏。
北周后来把陈昌放回来,意欲让南陈内乱,陈蒨此时让位是人情、是美谈,不让是本份、是常态;陈昌智商情商高一点,早点表示尊重既定事实,说不定能混个皇太弟以待将来,但他大大冽冽自以为皇帝非我莫属,那就等于找死。陈蒨要杀这个不知趣的太子,办法手段很多,白手套更是排着队供选择,侯安都抢着做了,只能算是给自己加分,还远到不了问皇帝“何如作临川王时”的程度。
侯安都当面这么不走心兼不要脸地追问,陈文帝只好勉强回答 :“此虽天命,抑亦明公之力。”但心里绝对是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
碗米是恩斗米仇,你丫真要是对皇帝有大恩,就更应该低调低调再低调,你难道会担心皇帝没有资源回报你吗?你以为对皇帝恩比天大,然后你的脸又更大,居然要借皇帝御用的“供帐水饰,欲载妻妾于御堂宴饮”,一作二作连三作,侯安都终于被皇帝赐死。
陈蒨整体上还是个不错的皇帝,史称:上起自艰难,知民疾苦。性明察俭约,每夜刺闺取外事分判者,前后相续。敕传更签于殿中者,必投签于阶石之上,令鎗然有声,曰:“吾虽眠,亦令惊觉。”知民疾苦,然后又节俭又勤政,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好皇帝。至于为了不耽误军情公事,搞得一晚上睡不好觉,虽然令人感动但不科学。
陈文帝不豫,要交帝王的最后一份作业,他把弟弟陈顼和几位重臣叫到身边安排后事。
他知道自己十四岁的的儿子陈伯宗柔弱,无人君之器,恐怕守不住大位,于是他半真心半试探地对兄弟陈顼(Xū)说:“我欲尊太伯之事。”意思就是咱们玩兄终弟及的游戏吧。
陈顼马上“拜伏泣涕,固辞。”我必须给陈顼点个赞,他的动作(磕头)、表情(哭泣)、态度(固辞)绝对到位,绝对正确!
陈蒨把脸转向大臣仲举、孔奂说:“现在三方鼎立,国家需要长君,我要古代的贤君学习,你们应该理解和尊重我的想法啊。”
孔奂马上回奏,讲了四层意思,简明扼要,也是绝对到位,绝对正确:
一、您的身体暂生病,很快会好的;——只要皇上不咽气,我就说是永远健康,万寿无疆,你敢说我讲错了吗?
二、太子现在青春年少,正在快速进步;——您对太子的担心是多余的,在您眼里,太子永远是孩子,在全国人民心中,太子马上就和您一样是一位圣君。
三、安成王陈顼以他的尊贵和才能,足以成为新时代的周公;——他们叔侄不仅不会出现相杀的情况,反而会成为历史的美谈。
四、您现在因为生病,思绪成行想多了,您要把太子废掉的想法,我们这些愚昧的下臣,是不敢执行的。——您放心、放心、再放心,万岁、万岁、万万岁。
陈蒨似乎听到自己最想听到的话,对孔奂等说:只见古籍中的忠诚耿直的精神,我在你们身上也看到了。我很欣慰。”
陈文帝陈蒨对于身后形势的预判,远不及高演。
高演算来算去,算定儿子在自己死后难逃被废以及被杀的结局,所以为了儿子能活命,把帝位让给弟弟高湛,只要求高湛承诺不杀废太子。权力既已交出,只求留下儿子一命,你做叔叔的应该可以办到吧?
陈蒨预感到儿子也可能会被废,但他不甘心,想让自己的弟兄和朝廷的几位大臣做保证。所以他玩了一套被人家马上识破的“欲擒故纵”计,假意要废掉太子立太弟,结果被头脑更清醒、演技更高的陈顼、孔奂等胡弄了过去。

楼主:锐圆

字数:165644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6-10-27 05:39:00

更新时间:2021-02-07 17:26:17

评论数:320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