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顶上去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资治通鉴 卷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 凡二年}

【799】侯景败亡
简文帝大宝二年(公元551年)
初,景既克建康,常言吴儿怯弱,易以掩取,当须拓定中原,然后为帝。
————————
侯景攻入建康,南梁并没有形式上或者法律上灭国。梁武帝萧衍饿死之后,太子萧纲顺序接位,他们父子生活在侯景的控制之下,犹如囚徒和人质,而犹如黑狱狱长和绑匪的侯景,在掌握朝廷大权以后,他的组织必然要从黑社会进化为政权。对外统治老百姓不能只靠打手,对内控制团伙成员也不能只靠喝大酒,什么“二当家”、“三当家”的名头也不如丞相、大将军之类文雅高档,而且“X当家”之类的排名也容易唤醒他们的野心和进取精神。
侯景称帝是必然的,只是当初他的计划颇合帝王之道,他准备先“拓定中原”,然后再登基做皇上,“打天下做皇帝”这样很逻辑。但是拓定中原谈何容易,就是南梁原来的地盘,侯景也没能搞定,只占建康周边地区,萧衍的子侄们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但没有一个原因可以和他配合,只要手里还有兵。
尚书仆射王伟劝说侯景,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正负相合的,既然不能掩有四海打下天下做皇帝,就必须先做皇帝再打天下。王伟斩钉截铁地说:“必须废立,既示我权威,且绝彼民望。”
锐圆和这位侯景的高参基本世界观大体一致,事物也都是对立统一、正负相合的。名分可生成民望,民望可巩固名分,但是——这里必须补充一下,归根结底民望还是基础,民望落至基本点以下,名位越高下场越惨。
侯景听从了王伟的意见,决定在四面楚歌(严格地讲是四面梁歌)的情况下,试着上位做一下皇帝,建立一个叫“汉”的王朝,一来过过皇帝瘾,二来看看能不能镇住各种不服。
能实施废立,也就是任免皇帝,这是人臣权力能达到最强盛的标志,接下来才能自己上台做皇帝。注意,这里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废,免掉旧皇帝,这时还不能直接就上位,这样风险有点偏大,缺乏过渡;第二步看似没有意义,实际上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是废掉旧皇帝的同时马上立一个更听话更乖的新皇帝,这样一方面显示了权威,另一方面也进退有余,可以仔细做一下朝野的坚持度调查。从汉代霍光开始,大臣废立皇帝在中国有了一定的正当性,可以对免除劣质皇帝,在一姓皇族内部选择更好的同志做领导核心,但是这个具有正能量的措施后来基本都被用歪了。
侯景知道篡夺这件事不能久拖不定,但是一旦决定,再着急该走的程序还得走。他选定豫章王萧栋做新皇帝。萧栋根正苗红,他是梁武帝萧衍曾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豫章安王萧欢之子,资格完全具备。这时,萧栋作为嫡系皇族,建康失守后被关押在牛棚,当时正和老婆一起煮菜粥,突然迎接皇帝的銮驾来了,萧栋先是蒙逼,紧接着一股凉意从后脊梁升起,哭了起来,他知道自己就要变成侯景上位的人肉阶梯。
被废的皇帝萧纲自知最终难免一死,对于自己必死的命运其实他早就清楚。侯景坐稳了,肯定要杀自己做皇帝,哪怕他是自己的女婿,附马爷怎么能抵得过万岁爷;外面的诸王讨逆成功打回建康,自己是侯景“拥戴”上位的,以本家各位王爷的尿性,又怎能容得下自己。所以,他对自己必死有充分的自信心,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一点都不含乎。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岂有不贪生怕死的,所以他才会在向死而苛活的同时,又希望侯景能让自己将傀儡皇帝进行到底,喝醉以后,抱着侯景示好(参见上篇)。
侯景当上皇帝,发现并没有做丞相自由,当丞相“文武无尊卑皆引接”,旧爱新宠谁都可以报门而入,做了皇帝,进了中宫,自有一套礼仪,不能谁想串个门就来了,侯景平时也爱骑个小矮马(腿有残疾,高头大马不适合)出去射个鸟什么的,现在也玩不成了。侯景很郁闷,向王伟报怨:“吾无事为帝,与受摈不殊!”——做皇帝和受刑一样。我倒不认为侯景这是矫情,皇帝有时感觉就是不如乞儿自由,这也是对立统一、正负相合。侯景是颇有流氓无产阶级草根革命家的特色,虽然夺取了政权,但没有融入到体制内,似乎主观上的努力也不够。
侯景称帝,带来的好处就是分封在各地的萧姓王和效忠萧氏的大臣武将的更激烈反对。
恕锐圆以灰暗的人性猜测,侯景不称帝,打到南京去,只能算勤王,功劳是有的,但是得到的奖励又能是什么呢?封王?老子已经是王了;侯景称了帝,再打到南京去,想象空间就大了,呵呵。
在围剿侯景的宗室大联盟中,有湘东王萧绎(萧衍第七子)、邵陵王萧纶(萧衍第六子)、武陵郡王(萧衍第八子)、河东郡王萧誉(萧衍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二子)、岳阳王萧詧(chá)(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等,他们兄弟叔侄向有素怨,老皇上萧衍活着的时候,矛盾不至于激化,还能盖得住,侯景之乱始,他们或悲愤或焦虑或观望或窃喜,待到侯景称帝,大家似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但是内心都是要一边打侯景一边防兄弟,打侯景是幌子,争地盘乃至争皇位才是真。
宗室中以萧绎的势力最为强大,萧绎的地盘在荆州,东晋及南朝,政治军事格局一向以东面的扬州与西面的荆州为两大中心或重镇,控制长江,既有互相倚靠对付北方的作用,也有相互牵制平衡内部的功效。
在最后剿灭侯景的战争中,以萧绎手下的大将王僧辩和从广州北上的陈霸先出力最多,居功最大,然后他们之间由差点成为儿子亲家到捉对厮杀也就顷刻间的事,这个以后再表。
侯景最后把两个小儿子放入皮囊,对称挂在马鞍后面,仓皇离开建康向东出逃,这画面看上去还有点小温馨。后来情况越来越危急,他和若干心腹部下乘船出海,可能是为了减轻重量,也可能是担心小孩啼哭暴露目标,竟把这两个孩子扔到到水里。这让我们想起了彭城之败以后的刘邦,大人物的坚忍人心非我等可以揣测。
连日奔波,侯景在船上一觉醒来,发现手下持刀相向,这位手下说得也很直接了当:“我们跟随您多年,终究一事无成,我想借您的人头换套富贵,ok?”
侯景的尸体被用盐保存着送到建康,“暴尸于市,士民争取食之,并骨皆尽。”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顶顶,晚上再更。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爱掐小肥肥 2020-12-07 10:30:20
还在关注
-----------------------------
谢谢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lzq2755 2020-12-06 12:07:22
支持老哥更贴!!
-----------------------------
深坑在,必须填。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800】祸起萧墙实锤在萧家(一)

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
僧辩之发江陵也,启湘东王曰:“平贼之后,嗣君万福,未审何以为礼?”王曰:“六门之内,自极兵威。”僧辩曰:“讨贼之谋,臣为己任,成济之事,请别举人。”
————————
侯景这个祸害消除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讨侯主力湘东王萧绎手下大将王僧辩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侯景最后所立的傀儡皇帝萧栋和他的两个弟弟貌似还活着(前一任简文帝萧纲和他的儿子们已经被侯景杀干净了),怎么办?王僧辩写信请示萧绎,他问得还是挺技巧:萧栋应该受到什么等级的礼遇?
萧绎接到王僧辩的信,先在内心里问候了一下王僧辩的母亲,没好气地回信说:“六门之内,自极兵威。”什么意思?建康城有六门,你丫打进建康城,六门之内都是你说了算,纵兵屠掠都可以,事实上王僧辩也是这么办的。当是时,天下丧乱久矣,文明仁义这些概念都渺无音讯,鲜有人提了。
萧绎骂王僧辩装糊涂,索性点明了,王僧辩也就不装:“讨伐侯景,这是俺份内的事,但是让我像三国时代的成济那样,杀曹家最后一个皇帝曹髦,送司马家上位,这事我办不来!”成济杀曹髦,做了白手套,但结果被司马反杀,既担恶名又丢性命,王僧辩嘿嘿道:“我没那么傻。”萧绎只好另外安排一个朱买臣的来处理此事,可怜萧栋特别是他的两个弟弟以为能够够劫后逢生,却被朱买臣诓到船上喝酒压惊,然后被压到水中,活活淹死。好佛信善的梁武帝若能地下有知,看到子孙相互杀起来比对外人还来劲,不知要落多少伤心泪。纵使泪如长江水,不够老萧日夜流。
萧绎和王僧辩有没有这段交锋,值得怀疑。其实王僧辩之前就杀过昭明太子的儿子萧誉。再杀几个萧姓的子孙应该没有心理问题,史书这么记载,大概是用没有什么人性的王僧辩衬托更没有人性且虚伪的萧绎而已。
简文帝萧纲被侯景害死后,四方一直劝进萧绎承续大统,组织伐侯,无它,因其实力最盛也。但是萧绎一直辞让,非没有野心也,是其知道早称帝未必有多大好处,因为有资质的兄弟侄儿遍布四方,人人都有活思想,早暴露早倒霉。萧绎在侯景当政时期,一直用萧衍时期的最后一个年号“太清”,他其实并没有承认萧纲的合法性。至于侯景在灭亡前立的萧栋,就更是碍手碍脚的东西了,他让王僧辩处理,王不答应。
剿灭侯景大事底定,萧绎扭捏了半天还是在江陵登基做了皇帝。果然,萧绎这边刚做皇帝,四川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也宣布做皇帝。
早在讨伐侯景之初,萧纪就派世子圆照率军从巴郡顺江而下,并声明受萧绎节制。萧纪在蜀地十七年,势力已成,萧绎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马上写信给弟弟:“蜀人勇悍,易动难安,弟可镇之,吾自当来贼。”表示派兵的不要,守蜀更重要。怕弟弟不能理解自己的担忧,更写道:“地拟孙刘、各安境界,情深鲁卫,书信恒通”。
萧绎不想让弟弟萧纪的势力扩张到益州之外,你是刘备,我是孙权,大家各守地盘最好。事实上,他们兄弟俩应该是能够联合的。昭明太子萧统先亡,老皇帝没有依惯例立太孙,而是另立昭明太子萧统的同母弟萧纲为太子,又对萧统的几个儿子萧欢、萧誉、萧詧深抱歉意,于是尽捡好地方分封他们,这就让他们和叔叔们在利益上多有冲突。在建康的太子萧纲算一派,表面上得利最大,但后来却是在侯景的淫威下登基上位,最后满门被杀;萧统的几个儿子和萧纶算一派,和萧绎对着干;远在益州的萧纪本来可以中立,静观时局,也可以与选择萧绎和结盟,毕竟益州、荆州地势相联。可是这中间出了点差子——
萧纪的世子圆照(这哥哥的名字颇有禅意)野心不局限于在天府之国当个快乐王子,他串掇父亲兴兵东下。在侯景未歼灭之前,益州出兵是有正当性的,但是侯景被王僧辩和陈霸先搞定了,圆照在前线不向后方报实情,继续兵临荆州地境,在萧绎看就太不友好了。
萧纪本不欲与萧绎正面冲突,但是儿子有活思想,且赌性更大,他想在叔叔萧绎刚经大战疲惫之时,收割红利。两家一旦交兵,事情就不可能善了,萧纪也能从犹豫不定到亲力亲为,率众东进。
萧绎一看这还了得,自己的人马都在建康及扬州,江陵空虚,于是向西魏发出求救信号,不过萧绎颇得萧衍老爷子真传,熟读史书,给宇文泰的求救信写得一路火花带闪电:“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这是《左传》上的典:齐国内战,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分为两个阵营,公子纠逃到鲁国,小白派鲍叔牙讨伐,鲍叔牙打到鲁国,在强大的压力之下,本来齐军可以把公子纠抓来杀掉,但那是春秋时代啊,大家都讲仁义的,不能兄弟相杀的,那就麻烦鲁国帮忙干了这个脏活吧。
宇文泰没理会萧绎的深奥文采和矫情,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历史机遇,于是派兵入蜀。萧纪、萧圆照父子本来是想乘人之乏捞取好处,不料前有萧绎坚决抵抗,后面又有魏军入侵,变成两面受敌之势,红利没捞着,本钱眼看就要全部亏空,心情那个糟污啊。中国有句俗话,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萧纪在最危险的时候,什么都差,就是不差钱。史称萧纪“以黄金一斤为饼,饼百为箧,至有百箧,银五倍于金,”还有很多当时可以当硬通货使的丝织品,每到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宝贝拿出来号称悬赏将士,打完了又把这些宝贝收起来,准备下次悬赏。他的部队很快就涣散了。
萧纪最后被包围,他拿着装满黄金的袋子丢向萧绎的部将樊猛:“我拿这些金子雇你,你送我去见七官”(萧绎在兄弟间行七,小名叫七官,一声“七官”透着那么亲切)。樊猛笑了:“你说我要是杀了你,这些金子算谁的呢?”于是杀杀杀。
萧纪的坑爹儿子萧圆照被你俘,亲叔说把他关起来饿一饿。这位有着高僧名字的王子,最后饿到啃咬自己的胳臂,十三天以后往西天极乐世界去了。
对于萧衍及他的儿子们、孙子们来说,这叫做:天作孽,犹可想招,自作孽,老天爷也没招。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lzq2755 2020-12-07 21:43:36
支持老兄更新!!
-----------------------------
谢谢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顶起来,晚上更新。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资治通鉴 卷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凡二年}

【801】祸起萧墙实锤在萧家(二)

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
帝入东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
萧绎在皇帝位子上呆了三年。三年来他一直在江陵,没有移宫到建康。如果他在歼灭侯景之初就在建康登基,情况会不会好一些,南齐兴许在他手上中兴,这都不好假设。但是,萧纪、萧圆照父子由益州启兵东下,萧绎又要借西魏的力量参与他们兄弟之争,南梁灭亡的格局就大底定了。
东晋南朝以荆扬二州互为支撑,失一则长江不守。而荆州又以蜀地为屏障,丢了四川,中游的荆州亦不保。当时的三国为南梁、北齐、西魏(后为北周),相较之下,西魏在宇文泰治理下更有进取心和战斗力,以国力论应该是北齐更强,但北齐高氏皇帝混蛋,政治混乱,相对进取心不如西魏,但最弱鸡的还是南边的梁朝,本就淫糜腐烂,再加上侯景这么一大折腾,生气元气全部大伤,萧绎不引狼入室,或许能撑几年,但兄弟睨墙,祸生萧墙,为了逞一时之忿,“外依戎狄”,借助境外反对势力来压制内部矛盾,结果就是从局部崩溃到全面崩盘。
承圣三年,西魏太师宇文泰认为“既有蜀土,若更平江、汉,抚而安之,收其贡赋,以供军国,天下不足定也,”于是派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陏文帝杨坚之父)率五万人马大举侵梁。大军未动,先来个庙算,于谨站在对方的角度提上中下三策:渡过汉水向西魏进攻,上策也;回守建康,中策也;呆着不动,下策也。按照中国史书的惯例,失败者总是自觉地选择下策,西魏军团从襄陵进军,一个月后,萧绎被俘。
当时萧绎手头能打仗的将军王僧辩在建康,陈霸先愿不愿意奋勇当先且不说,他更部署在东边,还有一位能打的叫王琳,萧绎嫌他个人欲望太强,不好控制,把他安置在广州,身边无大将,无奈对长空。关键的问题还是萧绎以及他身边的主要胡僧祐、黄罗汉等都认为曾经和西魏有战略合作关系,“二国通好,未有嫌隙”,甚至有位使臣回来说:“揣摸宇文容色,必无此理。”其实人性就是这样,萧绎不可能不知道西魏的战略目标和底线,也不可能不清楚当时的军力部署,只是不愿意相信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只愿意相信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战事兴起,萧绎内心总以为败局已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总以迟缓事态为目标,思维从不向反败为胜的方向试探延伸。南朝贵族养尊处优,已经没有狗急跳墙的心理和生理冲动了,面对灭亡,极其恐惧又极其无力。“帝巡城,犹口占为诗”,乍看和谢安在淝水大战前与朋友下棋一样从容淡定,再一细想,这俩孙子都一样,都没底,都在赌,都在冀望老天保祐,一边作死又不想让死得难看。
萧绎最后死得还是很难看的。战事一起,投降到西魏的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萧詧(此时他已经被西魏这边封为梁王)就自报奋勇,上前线参战,打敌人没劲,打自家人特别来劲劲。萧绎被俘后,萧詧遣部下监斩,把自己的亲叔用盛满泥土的布袋活活压死,时年四十七。
萧詧在西魏的扶植下也做了皇帝,但又不愿意长期为傀儡,好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吟罢扼腕叹息,最后郁郁而死,年四十四。
萧绎和他的哥哥萧统、父亲萧衍一样,都是文学造诣很深的人,读了很多书,他被俘前就焚烧了自己收藏的十四万卷的图书,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文化毁灭事件之一。萧绎不仅是饱学之士,也是多才多艺的创作家,善书法绘画,写过很多种书,诗词歌赋自不必说,还写过一部《相马经》,自己被俘时就骑着一匹骏马,要知道南朝士风淫糜,很多高士听到马嘶都会吓晕。
萧绎被俘后有人问他,为什么烧书?他回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他常言自己“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萧绎在烧书时,是怀着一种深刻的文化绝望的,他感叹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饱学之士遭到文盲流氓各个维度的痛击,三观具覆,此痛何极!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lzq2755 2020-12-11 21:34:21
支持楼主!知己知彼,知己不易!
-----------------------------
谢!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萧绎画的《职供图》,内容是世界驻南梁的使节。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lzq2755 2020-12-12 10:10:19
支持楼主!!!
-----------------------------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wj66263499 2020-12-12 21:39:32
楼主能否兼谈热点
-----------------------------
古今多少事,皆在闲谈中。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资治通鉴 卷一百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 凡二年}

【802】也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
魏安定文公宇文泰还至牵屯山而病,驿召中山公护。护至泾州,见泰,泰谓护曰:“吾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乙亥,卒于云阳。
————————
萧绎被灭的这一年,西魏的太师宇文泰在巡视路上去世,死时不到五十岁。去世前,他把侄子宇文护召来,嘱咐他辅佐自己的儿子宇文觉,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候,宇文护已经四十三岁了,而宇文觉才十二岁,叔侄年龄差很多,几乎是两代人了,所以才有堂兄成为堂弟辅佐大臣的可能,也才有接下来宇文护专权的可能。
宇文泰在南北朝时代,或者可以上溯到东晋五胡乱华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作用是枢纽性质,标志性的,读历史时是需要在他名字下划重点的符号的。
纵观中国历史,用今天的概念和术语讲,用向外的眼光看,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交融的历史,《二十四史》中,本纪、列传大部分说的是家事,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夷狄传》说的是和邻居的事,而这部分又是一般读书人不太喜欢略过不读的,人名诘牙,地名无感,没有宫斗,更关键是他们后来好多已经湮没,你也知道缺乏现实意义。最近读了一部《另一半中国史》,讲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只要放大历史视野,“中国”远比我们一般的认知、理解得更丰富。
谈到历史上的外族,我们经常会时而包容,时而狭隘,我们有时会把古代的逻辑延续到今天,把外族入侵中原和近现代西方及日本入侵等量齐观,特别在需要做民族动员的时候,我们借古喻今,打造了很多民族英雄;有时又非常讲政策地把这条逻辑线掐断,用“中华民族”的话语体系描述中美、中日、中欧关系以及历史。
抗战时期的史家如吕思勉,持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他对南朝不论宋齐梁陈投降北方的宗室、大臣均无好脸,尤其是“衣冠人物”,受诗书浸润,帮夷狄做事,这是他最看不起的。顺便再说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新史家,又以阶级斗争为纲,南北朝的民族矛盾被转换成阶级矛盾,南北方不论农民还是牧民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地主阶级都是一丘之貉,或在个别点细微处对汉族地主阶级稍有情感的投射。
我们现在是盛世承平,倡导“人类共同体”同时强调“伟大斗争”,对待本国(以今天疆域)的历史,对过去的民族矛盾和斗争,甚至发生过的纯因民族原因的血腥屠杀,不作为“重点”来讲了,用“碰撞”之类的词一笔带过——锐圆在前面也是这么用词的,我们今天更关注的历史价值是“融合”。
萧绎在宇文泰大军压境之时,主动焚烧了自己收藏的图书十四万卷——是主动哦,他的默认值里,异族夷狄打进来后,焚烧这些图书是当然的必然的确然的,所以宁可毁于己手,也不劳野蛮人玷污,这与后来的崇祯皇帝砍杀自己的女儿是一样心思。萧绎焚书后沉痛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这与后来者谓“崖山之后无中国”一样,与再后来“明亡之后无华夏”也一样,与再再后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也基本一样,魏晋以降,中国历史上常有“文武之道”常有“今夜尽矣”的风险的可能,甚至在一些人的主观认知上确实已经“尽矣”。
宇文泰被认为是五胡乱华以来主动汉化或主动民族融合的三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他两位是先秦皇帝苻坚和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他们对“文武之道”是主动亲近,自觉推行。
“文武之道”可以用很多词汇或概念来表达,如“中原文化”“中国农耕文明”、“儒家文化”、“汉家衣冠”、“中国文化”、“华夏文明”、“汉学”、“国学”……,区别只是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应用,核心是一致的,这就是汉民族先人在黄河、长江流域创制、以汉语言汉字为工具、并主要由汉民族自觉承担流传责任的文化。这个大文化概念包括但不始于文化层面的哲学艺术;政治层面的典章制度;生活层面的风俗习惯。
必须说,不论苻坚、拓跋宏、宇文泰还是后来的蒙元、满清,如果说他们有亲近中原文化,首先亲近的是统治具有庞大人口的汉族人民的工具性质的文化,也还真就只能以“文武之道”名之,俗称“两手都要硬”,他们的精英分子都清楚地认知到基于游牧或渔猎生产力之上的制度、文化,搞不定庞大的汉族人口以及他们创造的庞大的财富,骑着马抢掠只能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必须学汉人皇帝的做法,匈奴人在汉人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就叫“汉”,祖庙供奉的是刘邦、刘秀以及刘备,试图“创新”一套通俗的法统,让老百姓服从统治。苻坚的帝国叫“秦”,走得是先军事统一再文化融合的道路;拓跋宏的祖上就把帝国命名为“魏”,魏者,大也,也是过去汉人政权的国号,宇文泰则把“寻根”做得更极致,他想创制的朝代叫“周”,远迈秦、汉,超越齐、魏,他依据文化上更正宗的《周礼》设计自己的王国,实行周礼中的“六官制”(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甚至政府文告也要仿先秦体,这种对周礼周制死粉的样子,让王莽看了都得懵逼。
一方面,被认为继承“汉家衣冠”的南梁氏王朝在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另一方面消灭他们的宇文泰却认为自己奉行的才是原教旨的“文武之道”,在这个时候,南方的汉人似乎只有“衣冠”之表,北方的胡人却在建树“周礼”之实,当“文化自信”与“物质自信(军事实力自信)”都集中汇聚到一个统治集团的时候,一个自信的大帝国又重新出现了,这就是中华第二帝国陏唐。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更正:
这个大文化概念包括但不始于文化层面的哲学艺术;政治层面的典章制度;生活层面的风俗习惯。
这个大文化概念包括但不限于文化层面的哲学艺术;政治层面的典章制度;生活层面的风俗习惯。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这就是中华第二帝国陏唐。
这就是中华第二帝国隋唐。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愤怒的灿灿 2020-01-04 04:29:45
09年开始追,十年了,整整十年才来老师这儿回个贴,惭愧啊……这个贴把我带进了资治通鉴,22岁开始看到现在,不断的想不断的学,从自己做人做事做生意,再到我察言观色辨别人情真伪。说实在的,太感谢锐圆老师了,在我心里你一直是我这十年的老师。
-----------------------------
握个手
楼主:锐圆  时间:2021-02-07 17:26:17
@边城飞絮 2019-05-15 22:27:32
楼主不至,门可罗雀了!
-----------------------------
持续回复

楼主:锐圆

字数:165644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6-10-27 05:39:00

更新时间:2021-02-07 17:26:17

评论数:320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