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国志武帝纪中死而复生又一人,揭秘汝南黄巾刘辟为何被杀而不死

三国志武帝纪中死而复生又一人,揭秘汝南黄巾刘辟为何被杀而不死

楼主:小A斯蒂芬  时间:2020-01-12 09:34:50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之史涣、刘辟
文:小A斯蒂芬
在小说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一回中,在仓亭战场上被袁尚射中左目坠马而死了一个曹操的将领史涣;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汝南的战役中被高览斩杀了一个刘辟。
我们先来讲史涣。
从小说看来,这个史涣不过是一个甲乙丙丁一般的过路人物,但是在历史上,史涣不但享有勇武之名,还是曹操的重要心腹亲信,他也并非死在建安六年的仓亭之战。
据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引用《魏书》中的记载,史涣字公刘“少任侠,有雄气”。在《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的记载中,说他是沛国人。也就是说史涣实际上与曹操是同乡,或许还是与曹操少年相识的“发小”,亦未可知。
史涣在“太祖初起”的时候以门客的身份跟随曹操。这里的“初起”具体是什么时候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一般理解应该是曹操“始起兵於己吾”的时候。曹操以史涣为自己的亲信,并任命其为中军校尉,经常让他负责监督诸将,也就是担任监军的职务。
史涣在历史上作为武将的第一战是发生在建安四年的犬城之战。
建安三年,曹操兵围下邳,攻打徐州吕布。河内太守张杨听说以后准备发兵去营救吕布,结果由于路途遥远未能实现,于是就想出了围魏救赵攻打东郡的计策,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张杨却被其部将杨丑所杀。杨丑本想杀了张杨之后率领部众投诚曹操,可是没想到被张杨的另一个部将眭固所杀。
眭固,字白兔,蓟州人。他本是黑山贼出身,曾经与袁术一起合谋攻打东郡。所以他自然是不会投诚曹操的,他选择了与袁绍联合,屯驻在射犬。
射犬又叫做射犬聚,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野王有太行山有射犬聚”,其具体位置大概就在今天的今河南省沁阳市博爱县以东的地方。
由于眭固杀了准备投诚曹操的杨丑,所以这件事曹操一定要管,否则对自身的发展不利。而且趁着河内郡混乱的状态一举收复河内也是很划算的买卖。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建安四年的夏天四月份,曹操率兵进军临河,正式攻打河内郡。曹操先是派遣史涣和曹仁渡河攻击眭固的驻地射犬。结果不知道是眭固害怕畏战,还是他脑子灌水,他让故张杨的长史薛洪和当时名义上的河内太守缪尚留守在射犬,而他自己则率兵打算去向袁绍求救。结果遭到史涣和曹仁的追击,两军最终相遇在了犬城。按着史书中的说法史涣和曹仁与眭固在这里交战“大破之,斩固。”之后曹操就率兵渡河围困射犬,薛洪和缪尚无以抵抗率众投降,被曹操封为列侯。
史涣在历史上的第二次露面是在官渡之战期间。
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面临着敌强我弱,军粮方尽的劣势境地。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逼退强敌,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的消耗敌人的粮草。而这个时候荀攸发现了袁绍运粮车队的踪迹,他对曹操说道:“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猛锐而轻敌,击可破也。”于是曹操就决定派兵攻击袁绍的运粮车队。但是派遣谁去,曹操一时却拿不定主意,就问荀攸“谁可使?”荀攸回答道:“徐晃可。”
这件事不知道是曹操对徐晃不太信任还是有别的原因,曹操虽然派遣了徐晃却又让史涣作为副手一同前往。徐晃和史涣最终当然烧了袁绍的辎重,也直接奠定了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初步基础。
曹操对史涣的信任在他众多的将领中是比较突出的。建安十二年,曹操在丞相府设置了中领军的职位,由史涣担任。
所谓的中领军,就是统率亲兵卫士和禁军的将领。也就是负责曹操人身安全的高级将领。曹操不但让史涣负责自己的安危,还允许史涣开府,任命史涣自己的长史和司马。算是对史涣的一种格外优待。
不过,史涣的身体恐怕是并不太好,他在其担任中领军两年后的建安十四年去世,其子史静嗣其爵位。
史涣,为人谨慎,深得曹操信任,这是他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的基本印象,无可多做评传。
我们再来说一下刘辟。
刘辟本是黄巾军将领出身。在《三国志》中关于刘辟的记载并不多,但却是存在矛盾的。只在武帝纪中就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前后矛盾。首先在建安元年后面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在这段记载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刘辟在建安元年二月份曹操的进讨中被斩杀。可是在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期间却又活了过来,原文记载是这样:“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也就是说刘辟在建安元年非但没有死,还投降了曹操,并且在建安五年又背叛了曹操,与刘备一起攻略许都附近。
我们现在的学术界里一般认为,建安元年刘辟被杀的记载是有误的,是一种衍文。所谓衍文,就是古籍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被误加、错加上去的字,也有的是被故意加上去的。
主要的理由当然是在建安五年的记载中刘辟还活着。甚至现在有些出版社的《三国志武帝纪》里已经对建安元年刘辟被杀的记载进行了删除。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还是有欠妥当。虽然刘辟建安元年被杀的记载的确有可能存在错误,但是直接将其删除还是有垄断学术误导读者的嫌疑的。毕竟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最初的原版本,谁也不能就此确定这件事的真实情况。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论性质的定论。
小A现在也无法解释这种前后矛盾的情况,其实这也是让我们非常困惑的地方之一。不过假如陈寿所亲自撰写的《三国志》中就是这样记载的,那么以他的严谨态度,仍然保留这两段记载,就说明要么他判断这两段记载都是事实,也就是说陈寿认为存在着两个叫做刘辟的人。要么就是他也不知道哪一段正确,于是就采取了全盘保留的做法。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就是陈寿也没搞明白刘辟在史书中死而复活的根本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刘辟在史书记载中的这种死而复活的现象呢?
个人感觉,这可能是跟陈寿的情感倾向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刘辟的记载,在《三国志》中一共有四处。除了武帝纪中的这两处以外,在《三国志魏书于禁传》以及《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还各有一处。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处记载的原文:
于禁传“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粱,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尽降其众。”
先主传“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南充人。历任蜀汉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后来蜀汉灭亡,他跟随刘禅降晋,后又先后担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也就是说他其实本来是蜀汉的人,算是蜀汉的遗臣。从情感上来说,他更倾向于蜀汉,这也是为什么在《三国志》中刘备和刘禅的传记分别叫做《先主传》和《后主传》的原因。
由于有着这种情感上的因素,《先主传》中所记载的刘备建安五年与刘辟“略许下”的记载被陈寿确定为事实,也就不难理解。但是当他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面对《魏书武帝纪》和《魏书于禁传》中所明确记载的刘辟建安元年被杀的情况,这应该是让陈寿产生过非常艰难的困扰,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他就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加入了建安五年刘备与刘辟“略许下”的记载,让这两种情况并存,由后人去自行理解判断,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可能。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1月11。

楼主:小A斯蒂芬

字数:285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1-12 06:16:58

更新时间:2020-01-12 09:34:50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