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涯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涯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涯

——记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岁月
(1962-1970)
陆伟国




谨以本书献给敬爱的母校




时代作家出版社
2019年12月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回忆录,记述了笔者1962-1968年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时代,和其后至1970年部队学生连的生活。全方位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大学岁月。本科在校六年和一年半的部队农场锻炼,经历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直到接受再教育的诸多阶段,完成了从学生到社教工作队员、到首都红卫兵、再到五七战士多种角色的转换,全程参与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各项运动。在这段时间里,社会主义进程经历了艰辛探索、并遭受到了严重挫折。八年间,风霜雨雪,坎坷艰难,一波三折,千言难尽,绝非今天大学生所能想象……

本书所写的,既不同于“文革”受害者的血泪控诉,也不是那些施虐者的罪行录,而是“文革”回忆录的又一种类型,同时也是现在年轻人想象不到的另一类“校园青春文学”。我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处于旋涡中心的边缘位置,是那几场空前激烈的政治运动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思考者。我参加了一个普通百姓那时所能参加的许多重大活动,现在再写下当时的感受和作为一个学者现在的思索,力求做到能有较好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和其它回忆录不同的是,本书不只是对个人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入讨论。全书采用了回顾与反思、微观与宏观、叙事与政论、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方式,涉及到当时与当前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它突破了通常回忆录的框架,而是对那个六十年代,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群体做总体的叙述。无论是对同龄人还是年轻人、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都会有较大的感触和启示,使我们能更好地汲取历史教训,更好地理解“不折腾”、“不走回头路”的深刻含义。同时,本书也直面当时和当前的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直叙己见,作出回答。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我怎么看不到朋友们的回复?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本书的前身《风霜雨雪忆年华》(漓江出版社,2012年)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在境内正式出版的作为一个大学生完整反映他大学时代的作品,也是唯一一部在境内正式出版的从一个青年学生、一个普通红卫兵、一个社教工作队员的角度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文革”、社教等重大政治运动的作品。本书不只是我个人的大学时代回忆,也是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从建校到七十年代重新恢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过程的历史记录,提到的人名有八百多位。本书所列的附录,也都是本人的作品(其中“新浪版主的访谈”,是版主和我的共同作品)。

本书的形成过程:2008年起,就以“我那左倾狂潮下的大学生涯”为题,在新浪、搜狐、凯迪、天涯、凤凰、雅虎等各大网站相继连载,点击量累计过千万,篇幅也不断扩展。2011年,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栏目以“我那zuo倾狂潮中的大学生涯”连载。连载结束后,因新浪、搜狐等论坛都被关闭,我以为“天涯”也关了,没再去看。不久前有读者联系我,才知道这八年多来,竟然有不少读者一直坚持在那儿浏览,继续在跟帖,使我非常地感动,谢谢这些读者。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2012年9月,本书以21万字篇幅,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书名为《风霜雨雪忆年华》。本书出版后,在网上继续连载,点击量再过千万,同时又作了较大补充。2017年,以《六十年代求学记》为题、以38万字的篇幅在公众号和微信群展示。这两年,由于搜集到了一批历史资料,又对内容进行较大扩展。现以70万字(9篇88章337节,并配以730张照片和图片)的篇幅,取名为《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涯》由(香港)时代作家出版社再次正式出版,并备有电子版。纸质书为上下两册。电子版有两种形式:电脑版为一个文本,微信版分为6个分册。

本书为纪实作品。讲的是真人真事,用的是真名实姓。具体事例如有不确之处,本人承担责任。敬请读者朋友们继续关注,并欢迎指正,欢迎补充,欢迎转发。若引用本书内容请注明出处。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目 录 :

前言 21

第一篇 上大学之前
第一章 老家上海 24
第一节 崇明县城 第二节 虹口区浙兴里
第二章 童年生活 29
第一节 拥挤不堪 第二节 童年乐趣
第三章 溧阳路四小 36
第一节 远去的小学 第二节 开始读书 第三节课外活动 第四节 小学同学 第五节 政治生态
第四章 红旗中学 47
第一节 远去的中学 第二节 班级里
第三节 课外活动
第五章 大跃进年代 52
第一节 只见狂潮起 第二节 工农业劳动 第三节 小球藻 第四节 打麻雀 第五节 劳卫制
第六章 高中阶段 62
第一节 各种劳动 第二节 生活趋紧
第三节 同学和老师 第四节 课外活动 第五节 学习体会 第六节 革命传统教育
第七章 考大学 83
第一节 报考 第二节 试卷
第三节 政治审查 第四节 “文革”雏形
第五节 对高考改革的认识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第二篇 传统教学阶段
第一章 录取通知 96
第一节 拿到通知 第二节 出发北上
第二章 初到北京 100
第一节 街景 第二节 气候
第三节 国庆活动 第四节 思乡
第三章 人大简史 108
第一节 陕北公学 第二节 华北联合大学
第三节 华北大学 第四节 中国人民大学
第五节 还有两所人大
第四章 校园印象 115
第一节 校门口 第二节 办公和教学区
第三节 北五楼和人工湖
第五章 俭朴生活 122
第一节 经济窘迫 第二节 省吃俭用
第三节 食堂开饭 第四节 票证供应
第五节 生活习惯 第六节 生病住院
第六章 同学之间 130
第一节 来自五湖四海 第二节 自我管理
第七章 课外活动 138
第一节 文体活动 第二节 看电影
第三节 课外报告 第四节 学雷锋
第八章 世界风云 147
第一节 越南女生 第二节 迎宾活动
第三节 中日关系 第四节 印尼事件
第五节 古巴危机和中印战争
第九章 课堂教学 156
第一节 老师们 第二节 统计专业
第三节 课程与考试 第四节 学习收获
第十章 反右斗争 164
第一节 反右的过程 第二节 反右的结果
第三节 人民大学是重灾区 第四节 葛佩琦
第五节 对反右的认识
第六节 反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十一章 人民大学的校内斗争 178
第一节 1959年的“反右倾”
第二节 1960年的“反修”教学检查
第三节 1962年的调查处理
第十二章 “清理反动学生” 186
第一节 南口“反动学生”劳改农场
第二节 我们班的情况
第三节 人民大学的进展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第三篇 社教运动
第一章 风云渐起 194
第一节 七千人大会 第二节 八届十中全会
第二章 踏上阶级斗争第一线 205
第一节 社教运动的提出 第二节 京郊鱼儿沟
第三节 远赴湘潭 第四节 初涉农村
第三章 以社会为课堂 219
第一节 同吃 第二节 同住 第三节 同劳动
第四章 前后“十条” 228
第一节 运动初始 第二节 培养积极分子
第三节 忆苦思甜 第四节 干部下楼
第五章 春节休整 241
第一节 领导关心 第二节 长沙街景
第三节 文化活动
第六章 王光美的“桃园经验” 247
第一节 “桃园经验”的由来
第二节 “桃园经验”的内容
第三节 我对“桃园经验”的体会
第四节 刘少奇为何要搞“桃园经验”
第五节 毛泽东对“桃园经验”的反感
第六节 “桃园经验”是左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第七章 “二十三条” 257
第一节 出现转机 第二节 退赔
第八章 后期处理 263
第一节 清理阶级队伍 第二节 整顿党组织
第三节 “分配胜利果实” 第四节 组建班子
第九章 撤离 270
第一节 悠悠湘江情 第二节 回校之后
第三节 个人感受
第十章 运动的前前后后 279
第一节 前车之鉴:三反五反
第二节 人民大学的三反五反
第三节 社教运动投下的阴影
第十一章 也谈大饥荒 287
第一节 大饥荒疑云 第二节 直面大饥荒
第三节 如何看待大饥荒 第四节 信阳事件
第五节 最后的处理 第六节 引发“文革”
第十二章 人大北大“人民公社调查组” 312
第一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人民公社调查组 第三节 风云突变
第四节 邹鲁风之死 第五节 陆平的表现
第六节 调查组的平反
第十三章 中国的农民问题 327
第一节 “文革”处境 第二节 改革春风
第三节 路远程长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第十四章 农村改革的攻坚方向 331
第一节 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节 户籍制度改革
第三节 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篇 实践教学阶段
第一章 教学改革 339
第一节 毛泽东对教改的指示
第二节 人民大学是全国高校教改的重点
第二章 总统府 344
第一节 总统府的前世今生
第二节 住总统府的感受
第三节 我和总统府的缘分
第三章 工人阶级 353
第一节 向工人阶级学习
第二节 与工人师傅相处
第三节 今天的工人兄弟
第四章 教改感受 360
第一节 教改收获 第二节 教育思想 第三节 学习能力 第四节 军事体育课
第五章 教学之外 365
第一节 香山 第二节 八宝山
第三节 长城和生物馆
第六章 政治风云 369
第一节 工业学大庆
第二节 全国学习解放军
第三节 国民党反攻大陆
第七章 思想教育的极端化 377
第一节 丑化知识分子 第二节 推行个人迷信 第三节 推行“仇恨教育”
第四节 《红岩》与抓叛徒
第五节 推行“驯服工具论”
第八章 山雨欲来 390
第一节 中苏大论战
第二节 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大批判
第三节 批判电影《武训传》
第四节 批判小说《刘志丹》
第五节 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第六篇 两派对抗(校内“文革”中期)
第一章 两派组织 638
第一节 两派的由来 第二节 关于“造反派”
第三节 “新人大”的出现
第四节 红卫兵的演变类型 第五节 分庭抗礼
第六节 “天派”和“地派”
第二章 孤岛时期 663
第一节 社会生态 第二节 “常眠于此”
第三节 卖报郎 第四节 摧落的花
第五节 “声名大作” 第六节 批判“黑《修养》”
第三章 动乱加剧 680
第一节“二月逆流” 第二节武汉“七二0事件
第三节 揪刘火线 第四节 “打倒王关戚 ”
第五节 戚本禹与人民大学 第六节 肖前
第四章 “打倒帝修反” 713
第一节 苏联大使馆 第二节 火烧英国代办处
第三节 批斗日共代表
第四节 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第五章 孙泱之死 749
第一节 革命历史 第二节 贾家庄调查
第三节 主持学校工作 第四节 文革受难
第五节 朱德的处境
第六节 人大校园里的反朱德
第七节 加大批判力度 第八节 不幸罹难
第九节 三方调查组 第十节 平反昭雪
第十一节 石崎 第十二节 孙冰
第十三节 朱德的最后日子
第十四节孙泱问题是人大“文革”的主线索之一
第六章 逝者血泪 796
第一节 孙维世之死 第二节 胡锡奎之死
第三节 闞玉瑶之死 第四节 更多的罹难者
第七章 恶战之前 825
第一节 黑云压城 第二节 相互抓捕
第三节 张春被打 第四节 “三红”反谢
第五节 杨余傅事件 第六节 高校学习班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第八章 血腥武斗 843
第一节 攻打红楼 第二节 夜袭兵工厂
第三节 捣毁野猪林 第四节 武斗队
第五节 血战操场 第六节 痛哉,荣祖
第七节 哭泣吧,苍天 第八节 对武斗的认识
第九章 “文革”感受 870
第一节 “文革”是场大灾难
第二节 不能靠极左来清除社会弊端
第三节 奉劝那些还在对极左好奇的人
第四节 坚持做个人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第七篇 解放军、工人宣传队(校内“文革”后期)
第一章 离校之前 884
第一节 回家 第二节 返校
第二章 军工宣队进校 890
第一节 7.29工宣队进驻清华
第二节 毛泽东接见“五大领袖”
第三节 军工宣队进驻人民大学
第三章 恶性事件 897
第四章 大联合 899
第五章 毕业分配 901
第一节 分配方案 第二节 我们班的分配
第三节 毕业证书
第六章 黯然离校 908
第七章 我们离校之后的人民大学 911
第一节 继续清查批斗 第二节 清查“五一六” 第三节 关于“一打三反”
第八章 噩耗不断 919
第一节 李尚公之死 第二节 何干之之死
第九章 江西干校 930
第一节 严酷的审查 第二节 艰难的生活
第三节 人民大学和干校都被撤
第十章 对人民大学“文革”的简析 938
第一节 人民大学“文革”的性质
第二节 人民大学“文革”的延续时间
第三节 人民大学“文革”的阶段划分
第四节 人民大学“文革”的特点
第五节 对人民大学两派群众组织的简析
第六节 与清华、北大“文革”过程的比较
第十一章 人大复校 952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第八篇 部队农场学生连
第一章 “五七道路” 955
第一节 接受“再教育”
第二节 “五七战士” 第三节 石集农场
第二章 劳动与军训 963
第一节 种植水稻 第二节 军事训练
第三节 乘坐装甲车
第三章 艰苦生活 969
第一节 日常作息 第二节 文化活动
第四章 坦克二师 975
第一节 长途拉练 第二节 一夜惊魂
第三节 青涩初恋 第四节 徐州印象 第五节 怀旧
第五章 湖西平原 991
第六章 “肃托”事件 994
第一节 又一次的革命传统教育
第二节 重提极左往事
第三节 奇谈怪论
第七章 政治局势 999
第一节 八届十二中全会
第二节 中共九大 第三节 刘少奇逝世
第四节 又一次庐山会议
第八章 离开农场 1006
第一节 沉重压力 第二节 告别
第九章 人生之路 1010
第一节 海阳县革委 第二节 学校工作
第三节 退休生活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作者学生时代1964年和2018年的照片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如果你知道我们在冬天的泥沼里跋涉得有多么的艰难,

你就能理解我们对春天的追求有多么的热切。


前言

说起我的学生时代,说起我的母校,总有几分失落。
我上了六年的小学,上海市溧阳路第四小学,没有了。
上了六年的中学,上海市红旗中学,没有了。
上了六年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一段时间里也没有了。
上了十八年的学,差点成了一个没有母校的人。
抚昔思今,感触良多。才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就已是沧海桑田,有点不堪回首了。

但我始终无法忘记我的学生时代,它不只是人生旅途的起始,更是我用时光和生命累积的财富。这财富也不只属于我个人,我愿意跟今天的年轻人一起分享。
就说说大学时代吧。笔者那时的大学时代,跟被宠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坎坷艰辛,千言难尽。我的大学上了六年,不是读研,更不是留级,而是五年制,因“文革”又延长一年。这六年的大学生活,集中体现了新中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程。从课堂听讲,到社教工作队员,再到首都红卫兵,最后进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它的后续,就有如此多重的角色转换,恐怕人类五千年历史上只有我们这几届的文科生,才有如此的“幸运”。如果把视野扩大到我们班、我们学校,那就更是重彩浓墨也难以叙写。我们班曾经有31位同学,六年后参加毕业分配的,只有26位。其伤痛,其惨烈,除了战争年代,绝无仅有。

退休前的二十多年,我当了教师,每学期给学生上课,不管是哪个班级,我都要作为专题,配以PPT,讲一下“我的大学时代”。我总要对年青一代讲:“老师真心地羡慕你们,你们赶上了中国几千年、解放几十年以来最美好的时代,你们要珍惜、要努力啊!”当然,勿用讳言,我们现在还并不十分完美、并不十分理想,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跟过去相比,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进步。
我觉得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书本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还要让他们了解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总是引用大量的真实事例,包括跟专业教学有关和与思想教育有关的事例,进行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本书的写作,开始也正是这个意思。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所回忆,让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有所了解,大家都能有所反思。

我之所以想回顾我的母校、我的大学年华,另一层意思是:这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我创作的另一部一百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革命四十年》会有所帮助(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述1949至1989年间中国当代社会真实变化历程的长篇小说,2015年已由香港时代出版社出版)。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跟我在学生时代的感受和经历,跟母校对我的哺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常常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尤其是回忆起学生时代。所以,反倒是先完成了回忆录的写作。

这大学六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传统教学阶段、社教运动、实践教学阶段、文化大革命,另外再讲一讲离校后在部队农场的生活。开头,先讲一下上大学之前。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第一篇 上大学之前

第一章 老家上海

第一节 崇明县城

还是从头说起吧。我的祖籍是上海郊区的崇明县(现在是崇明区了),那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在长江口冲击出来的沙洲。公元696年(唐代通天年间)开始有人居住。705年(唐神龙年间)设镇,就叫崇明了。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属扬州路。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九年)改为崇明县,属苏州府。解放后,隶属南通专区。1958年划归上海市。2016年,撤县设区。现在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崇明区地图,不用多久就可以和南通连起来了)
我家住在县城里南街上的43号。下面是张1920年崇明县城的地图。地图上能看到在南街标有一个邮局,我家就在它的斜对面。老房子在1958年拓宽街道时就被拆了,那位置已经在马路中间了。南街现在叫八一步行街,是当地的市中心商业街。从谷歌地图看,曾经的街巷已经毫无踪影。

(1,1920年崇明县城地图,左侧第三条路是南街,街西有个小红点,那就是我家的所在。2,今天的八一步行街,我都没去过。不知路面上的哪块格子,是我儿时曾经的家?)

父亲陆凤祥以手工纸紮为生,是个善良本分的人。到日伪时期家中生活已难以为继,抗战胜利后父亲就只身一人去了上海市里讨生活,在浙江兴业银行寻了份后勤工作。
我出生于1945年5月,那年农历的闰四月初一,日本鬼子战败的前夕,当然我是记不得日本鬼子的模样。母亲范雅珍,和父亲一样勤劳辛苦了一辈子。她生育过八个孩子,前三个都是幼年夭折,我排行最小。世道的艰难,我父母很难养活我。大约一岁的时候,要把我送给别人。据说还找了个好一点的人家,跟对方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以后不要改名字。走的那天,来人要抱我走的时候,我或许感觉到了什么,拽着母亲大哭。我的哭声,使父母不忍心起来,临时改变了主意,就这样我又留了下来。
幼时在崇明的情景,没有多少印象了。依稀记得,喂饭的时候,把我放在一个木桶形状的座椅里,那木桶就放在方桌上,靠在沿街留出木板间隙的窗旁,窗上还揽了好几道绳子以防掉出去。据说人生最早的记忆得在三岁以后才有,但这儿讲的情景应该是在三岁以前了。不知怎么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这幅极为模糊的黑白照片的图像。
1949年解放的情形还是能记得。那时,母亲叫我们几个孩子躲在方桌底下,上面压着大棉被,真到要紧时就泼上水浇湿,以防战火中纷飞的弹片。好在解放上海的时候,崇明没怎么交战。查资料得知,在上海市区解放后,解放军第3军于6月9日反过来渡江北上解放崇明,在南门港上岛,那时岛上国民党军队已撤到了舟山。
楼主:lwg19451  时间:2020-02-17 02:12:41


楼主:lwg19451

字数:8117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20-02-12 05:33:44

更新时间:2020-02-17 02:12:41

评论数: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