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南宋朝廷1166年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为何没有提及岳飞?

南宋朝廷1166年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为何没有提及岳飞?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正本清源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在《漫评南宋,那段被神剧写滥的历史》贴中,“泪痕春雨”刻意用双重标准去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反复突出强调一方面,有选择地忽略、淡化另一方面。“泪痕春雨”故意有选择地选择史料、割裂史料,刻意选取并循环往复地突出强调对论证他的观点有利的史料(不管其是否真实可靠),忽略、无视、贬低、歪曲对论证他的观点不利的史料(不管其是否真实可靠),有时候甚至断章取义,故意挑选极端案例,然后脱离历史背景,歪曲夸大。而且“泪痕春雨”通过断章取义、选择性失明等方式引用的史料基本上都不注明出自那些史书,以此卖弄玄虚,企图瞒天过海,混淆是非。

文痞“泪痕春雨”把我们这些敢于指正他史实错误的网友拉黑了,请各位网友帮忙把本人有关岳飞的辟谣资料贴名和网址链接发到泪痕《漫评南宋》贴中错谬论述的下方(例如颖昌大捷、郾城大捷相关评论),以戳穿文丑泪痕春雨利用《金史》的错谬记述及所谓南宋十三处战功等问题歪曲历史、贬低岳飞的无耻谬论!

在《漫评南宋》贴中,“泪痕春雨”多次反复拿所谓南宋十三处战功等问题来贬低岳飞,却无视秦桧篡改历史、抹杀岳飞战功以及评定战功时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作梗等影响,意在断章取义、哗众取宠。

辟谣科普资料:南宋朝廷1166年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为何没有提及岳飞?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23841-1.shtml

在《漫评南宋》贴中,“泪痕春雨”故意挑选《金史 完颜昂传》《金史 宗秀传》中张冠李戴、草木皆兵的错谬记述来证明“名不见经传的金将都能击败岳飞”,这说明泪痕春雨要么不学无术,欺世盗名,要么故意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经常。

辟谣科普资料:《金史》与岳飞相关战事的错谬失实记述与讹传,《宋史》《金史》成书过程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43431-1.shtml

岳飞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战绩战况考证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87896-1.shtml

1140年岳飞北伐直捣黄龙的可能,当时金国已内外交困,南宋国力军力已反超金国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741122-1.shtml

岳飞到底为什么会被冤杀?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坚持屈膝求和?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86850-1.shtml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和平维持了多久?秦桧和赵构怎样给南宋“休养生息”?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86863-1.shtml

秦桧热衷议和、破坏抗金斗争、出卖南宋国家利益的动机何在?
——兼驳泪痕春雨为秦桧翻案的谬论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42770-1.shtml

南宋大贪污犯秦桧专权期间祸国殃民的罪行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83310-1.shtml

千古奇葩宋高宗赵构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4117-1.shtml

“泪痕春雨”装出一副“客观”论史的“世外高人”模样,实则夹杂私货,暗中掺杂个人主观好恶,按照他自己的“三观”标准,先入为主地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贴标签”定性归类,用双重标准进行评判分析。
在《漫评南宋,那段被神剧写滥的历史》贴中,岳飞、宗泽、李纲等举世公认的正面历史人物的形象被歪曲,他们坚持抗金、抗击外侮、主张北伐的英雄事迹遭到冷嘲热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甚至连他们的功绩和战绩遭到断章取义的歪曲、贬低。例如,“泪痕春雨”多次宣称“在南宋军事改编完成前,收复建康,是岳飞最牛逼的大捷之一。而这场大捷,大约就是这样的。那就是,金军来了,岳飞率军转进了;金军撤走了,岳飞率军杀回建康城了。在这种背景下,岳飞俘虏了八个女真鬼子(当然了,还有大批伪军),于是就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
事实上,建议四年(1130年)岳飞率军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之战中,除了活捉女真兵八人外,还杀死金兵无数,斩获佩戴金银耳环的女真官兵首级175级,岳飞收复健康的整个战役历时半月,杀敌三千多人,俘女真千户一人。在岳飞所部刚刚独立成军不久,岳飞就能取得如此辉煌战绩,确实很不容易。
然而,“泪痕春雨”却掩盖“在收复健康的整个战役中,岳飞所部除了活捉女真兵八人外,还杀死金兵无数,斩获佩戴金银耳环的女真官兵首级175级,杀敌三千多人,俘女真千户一人”的史实,故意断章取义,从中截取“俘虏了八个女真鬼子”这段记载并多次反复宣传,删除了其他记载,片面地割裂史料,选择性失明,用双重标准评判岳飞的战绩,故意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就是“岳飞早期最牛逼的大捷的战果仅仅就是俘虏了八个女真鬼子”,岳飞也不过如此,金军实在太强大了!
在“泪痕春雨”帖中,绍兴七年(1137年)之后的岳飞甚至被歪曲成为权势欲望高涨、日益飞扬跋扈、不尊重皇帝的军阀形象。言下之意,就是认为岳飞该杀。
“泪痕春雨”刻意用双重标准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例如,在对对宋金战争的分析论述中,“泪痕春雨”片面地突出强调金军实力强大,片面夸大金军的实力,反复吹捧金军是“强大无比、无法彻底战胜的”,刻意淡化、回避金国军力由强到弱、盛极而衰的发展变化过程。虽然“泪痕春雨”勉强承认了宋金对峙期间南宋军力和国力的恢复发展,但是他仍然坚持相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过分强调夸大地理空间因素的限制作用,忽略淡化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前后宋金国力军力的变化和逆转,把地理空间因素夸大成宋金战争中的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在夸大、吹捧金军“强大,无法彻底战胜”的同时,刻意淡化、回避穷兵黩武的金国在1140年前后已陷入了兵老势衰、内外交困窘境的客观事实。
“泪痕春雨”用双重标准分析评判宋金战争形势,他甚至据此推出一个主要的根本结论:“即使南宋军力、国力逐渐强大了,宋军的军事优势也只能在两淮、两湖、秦岭等南北分界地区维持。如果宋军越过两淮、两湖、秦岭继续北上,与金军大举开战,只会不断消耗自己的军事、经济资源,却不会有什么结果。宋高宗赵构比岳飞更有战略眼光,赵构的看法是正确的,岳飞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换而言之,就是在“泪痕春雨”看来,岳飞坚持北伐是错误、不切实际的,宋高宗赵构、秦桧割地赔款、屈膝求和、偏安江南,却是“有战略眼光、正确、英明的”的选择。
历史上,绍兴十年(1140年)前后,在宋军实力显著增强,南宋形势日趋稳定好转,金军盛极而衰,金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不愿承受北伐风险,加上对武将的猜忌防范日益严重,于是准备见好就收,决意屈膝求和,企图通过宋金议和实现偏安江南,同时避免北伐和武将功高震主的风险。与此同时,秦桧有金国主子作后台,与金人勾结往来,决意主张和议,且被金人多次点名为和谈最佳人选。只有大金国继续存在,并通过和议让南宋臣服于金国,秦桧才能得到金人支持,宋高宗也必须倚重秦桧,秦桧的权力地位才能巩固,才能长期当宰相,逐渐成为南宋最有权势的权奸,进而结党营私、残害忠良、迫害异己、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卖官鬻爵、肆意盘剥、巧取豪夺,以致权倾天下,富可敌国。
但在《漫评南宋,那段被神剧写滥的历史》贴中,苟且偷安、贪图享乐的宋高宗赵构却被描述成有战略眼光、英明果断、才能非凡的中兴圣主形象,赵构不断南逃、屈膝求和、偏安江南的做法被反复吹捧,被认为是“空间换时间”的高明策略。卖国求荣、残害忠良、迫害异己、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的巨奸秦桧也被美化成深明大义、识时务、顺应历史潮流、促成宋金和平大业的“杰出宰相”形象。
虽然“泪痕春雨”道貌岸然,故作高深状,摆出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但仍然没能掩盖他刻意标新立异、歪曲历史、卖弄玄虚、哗众取宠、欺世盗名的文痞面目。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正本清源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断定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岳家军杀伤并重创金兵的主要是女真骑兵的关键点:

当时的金军“已如强弩之末”,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又“不达时变,贪而无亲,将自取毙”(《攻愧集》卷95,《签书枢密院事赠资政殿大学士节愍王公神道碑》)。由于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和金国女真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尤其是连年侵宋,耗费了金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金国将士厌战,士气低落,军力日弱。

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的心腹、悍将韩常在夜饮时,对人坦白说:“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三朝北盟会编》卷17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3绍兴九年冬)

《三朝北盟会编》卷178《金虏节要》记载:『自粘罕死,穹庐内乱,太行啸聚蜂起。乌陵思谋每夜展转无寐,或披衣而坐,喟然而叹曰:「可惜官人备历艰阻,以取天下,而今为数小子坏之,我未知其死所矣!」(粘罕之家,呼粘罕为官人。思谋,粘罕家人也。数小子者,谓今虏主亶之辈也)。改官职,授宁远大将军,还沁南军节度使,知怀州。太行义士破怀州万善镇,思谋率兵保城,集父老谕之曰:「尔等各抚谕子弟,无得扇摇,南朝军来,吾开门纳王师。」其奸诈如此』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3记载:『绍兴九年冬)太行义士又攻怀州万善镇,破之。守臣乌陵葛思谋率军民城守。思谋自金国内乱,每夜披衣而坐,喟然而叹曰:「可惜官人备历艰险,以取天下,而今为数小子坏之,我未知其死所矣!」官人谓尼玛哈(粘罕)也。』

金 完颜阿骨打(汉名旻)于公元1114年誓师起兵,公元1115年建国号大金。在这之后,金国女真兵几乎每年都要打仗。到公元1140年宋金再次开战之时,总人数本来就不多的金国女真兵已经持续打了二十多年的仗。

战死沙场的金兵金将累积起来有很多,老死病死的金兵金将也不少,死于内讧的金国良将同样不在少数,而贪图享乐且骄惰厌战的金兵金将则更加多(注:这些“金兵金将”主要是女真本民族的,他们享有很多特权,也最善战,他们是金国军队的主力和中坚)。

据《金史》志25《兵志》记载:『(金国女真兵)驯致极盛,乃自患其宗族国人之多,积其猜疑,卒自戕贼,遂致强本刊落,醇风锲薄,将帅携离,兵士骄惰。』

而经过几十年的频繁战争消耗,曾经骁勇善战的女真兵所剩无几,而女真本民族的人口本来就比较少,于是金国女真统治者们不得不从契丹人、渤海人、奚人和汉人中征调大量兵员补充。

但是,由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军队不仅战斗力比不上女真兵,而且对金国的忠诚度也没有保证,金国将领甚至还要带着女真兵去“押解”那些“剃头签军”上阵。更难以让金国女真人放心的则是,一旦金国军队作战失利,由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征入伍的那些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剃头签军”不仅有可能临阵脱逃,而且还有可能会临阵倒戈。

《金虏图经》记载金军“专尚骑”,骑兵是早期金国唯一的正规军,金军中的步兵基本都由被强征入伍汉人签军充当,汉人签军不是常备的正规军,其作用“惟运薪水,掘壕堑,张虚势,般粮草而已”。

同时,汉人签军在金军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他们本来多是汉族平民百姓,被金国女真人强征入伍,平时饱受女真人的压迫奴役,在战时又被金兵驱使着上前线、当炮灰,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

而且汉人签军普遍十分怨恨金人十分,作战不会很卖力,但一有机会,他们就想逃走或是投靠宋军。假如后面没有金兵金将的压阵,那些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制充当炮灰的汉人签军早就临阵脱逃或者是临阵倒戈了!

很显然,金军是不可能依靠那些汉人签军去当主力并冲锋陷阵的!

在与宋朝最有战斗力的抗金劲旅岳家军作战时,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汉人签军显然更不可能充当金军的中坚力量的,在真正对阵交战时,那些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制充当炮灰的汉人签军的作用最多只能是虚张声势。

金军的中坚力量和作战的主力部队只能是作为金国唯一的正规军女真骑兵!

《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南宋大将吴磷的一段话“磷与先兄束发从军,屡战西戎,不过一进却之间,胜负决矣。至金人则胜不追,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胜之之道,非屡与之角者,莫能尽知,然其要在用所长,去所短而已”。

关于金国女真骑兵作战坚韧耐战特点的类似描述还可见于《宋史》卷366《吴玠传》和《吴璘传》。

金国与西夏皆以骑兵为主,然而据曾长期与金国、西夏作战的宋将吴阶和吴磷的经验之谈,与西夏骑兵作战时在二进却之间即可定胜负,而金国女真骑兵则极富坚忍性,“至金人则胜不追,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善乎往来冲突,更进迭却”,《三朝北盟会编》还记载“虏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

事实上,在郾城之战中,参战的金兵仅作为先头部队的精锐骑兵就有一万五千多骑;而在颍昌之战中,参战的金国女真骑兵有三万多骑。显然,金军主要依靠他们来很岳家军作战。

假如岳家军没有在激战中给予作为金军的中坚力量的女真骑兵以重大杀伤,那么金军是不会败逃的!须知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原本想要倚仗人多势众取胜,进而利用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来一举摧毁岳家军的指挥中枢,金军统帅亲自出马带出的正是金军主力和王牌部队。

很显然,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岳家军给予那些以女真骑兵为中坚和主要作战力量的金军以重大杀伤,从而击败了金国都元帅完颜宗弼(兀术)所率领的金军主力部队,迫使骁勇善战的女真兵败逃!

(增补资料:岳飞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战绩战况考证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87896-1.shtml
推断岳家军颍昌之战杀金兵实为五千,至少有八条重要的依据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79239-1.shtml
金国的内忧外患与公元1140年岳飞北伐直捣黄龙的可能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5326-1.shtml)

---------------------------------
横冲节度使 时间:2016-09-09 00:09:47
岳飞之强就在于其绍兴十年的北伐时,同时玩出了下难度:1、远离后方基地、深入敌占华北。2,在最利于女真骑兵作战的大平原上 3,以数量劣势的步兵为主军,逞进攻态势主动攻击人数占优的以女真主力骑兵为主体的金军 4,最终把金军主力打出恐岳症,怎么恐?岳飞被迫奉诏回师,军队携大量平民在平原上缓慢撤退,金不敢追!!
这种难度,是整个有宋三百年任何其他宋将都玩不出的,连明末的李定国、郑成功都做不到
绍兴十年的北伐时,岳飞的军队能玩出的难度,是同时代任何宋军将帅都比不了的。
连明末的李定国、郑成功都做不到。
宋军西线统帅吴玠在和尚原大胜金军,是被金军深入,然后依托险要的地理优势防守反击才成的。王德杨沂中率宋军持长斧大破女真主力骑兵,虽胜得十分漂亮,但也依赖战场柘臬十分靠近宋区,属内线作战。
刘锜屠女真于顺昌,则也是依托城墙保护,伺机出战,且当时暑热给了女真耐力很大减分。虞允文采石之战也是让金军长驱到家里,以长江之险发挥水战长处的防守战。
岳飞呢?深入敌占区,在华北大平原上以劣势人数的步兵,以空前的进攻姿态摧残了金国最引以为傲的女真主力骑兵。
这对敌人精神优越感的摧残,是空前的,是无情的,造成的心理打击是全方位的。
岳飞确实在绍兴十年的北伐中,虐残了金军最核心的主力女真骑兵,导致岳飞被赵构强迫班师后,面对大平原上缓缓退军、携带大量难民的岳军,以骑兵为主力的金军竟连追击的胆都没有。金军这种空前的反常表现,只有岳飞能干得出来。
赵构强迫宋军各路退师后,金军又发动了反攻,但绝对不敢去找鄂州方向的岳飞,而是全军跑到东线的两淮,去打张俊等人的部队。
从被岳飞打得连连败退,到不敢追岳,再到反攻时避岳击张、击杨、击王,足可见金军心里对岳的恐惧程度。
但被岳虐残后的金军主力,已元气大伤,捏别的宋军也不容易了,随后在柘臬先被王、杨、张打败,之后趁张俊轻敌不备,打败了张俊.正在得意时,一听岳飞被赵构调来援救淮西,吓得立马仓皇渡淮。
--------行动说明一切,足证女真人害怕岳飞的程度。
也可见颖、郾大战后,女真实力削弱的地步。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正本清源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吴兴春申君 2018-05-28 20:06:11
他在淮西怎么回事?
-----------------------------
在绍兴十年战争的最后阶段,由于岳飞被迫奉命班师,『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在兵力单薄、士气受挫的不利情势下,留驻后方的那些宋军小部队难以抵挡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扑,于是宋军『所得州郡,一朝全休』。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占到便宜,又趾高气扬起来。

绍兴十一年(1141年)春,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以重兵突入淮南西路。由于以往战事中的损兵折将,此次金军入侵,名为十三名万夫长的编额,其实只有九万人,兵势非复往年之盛。

南宋在淮南西路驻有三支大军,淮西宣抚使张俊有兵八万人,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有兵三万人,淮北宣抚判官刘锜有兵约二万人,总兵力超过其他各大战区,完全足以抵御金军的进攻。

但是,每逢军情紧急时,宋高宗最急需的将帅还是岳飞。一道道金字牌传递的急件,如星飞电驰,直发鄂州的湖北、京西路宣抚司﹛鄂州即今湖北武昌,当时是岳家军大本营﹜。

宋高宗在手诏中用尽了甘言美语,称赞岳飞『卿忠智冠世』『朕素以社稷之计,倚重于卿』『破敌成功,非卿不可』『朝夕需卿出师之报』。惊慌失措的神态,跃然纸上。

在宋高宗手诏下达之前,岳飞就上奏请求:『令臣提军前去,会合诸帅,同共掩击,兵力既合,必成大功』。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四日,岳飞又连发两奏,说:『虏既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势必得利』。这当然是出奇制胜的上策,中国军事史上早有“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虽然金将李成带领一万五千多人驻守蔡州,却决非是岳家军的对手。

但是,岳飞也了解宋高宗的脾胃,估计到皇帝决不会接受此出奇制胜的上策,故又于当日第二奏中提出了中策。岳飞说:『虏知荆、鄂宿师必自九江进援』『乞且亲至蕲、黄,相度形势利害,以议攻却。贵得不拘,使敌罔测』。岳飞认为,岳家军若改由蕲州和黄州一带渡江,出敌不意,可使金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宋高宗看到“长驱京、洛”的奏章,当即回绝:『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

在另一道手诏中,宋高宗批准了岳飞的中策。由于公文往返颇费时日,在宋高宗写这两份手诏前,岳飞已于二月九日接到宋高宗在正月二十九日发出的第一份援淮西手诏,立即上奏,报告本军『择定十一日起发,往蕲、黄、舒州界』。这是岳家军第三次驰援淮西,『见苦寒嗽』的岳飞,亲率八千多背嵬铁骑,以为前驱。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十八日,岳家军尚未赶到战场,淮西的宋、金两军已在无为军巢县(今安徽巢湖)西北的柘皋镇,展开会战。

柘皋之战的特点是宋金两军的主将张俊和完颜兀术(宗弼)都没有亲临战场。张俊名义上是主将,其实与杨沂中、刘锜各自成军,『不相节制』,只是各军进退由张俊一人决定。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张俊素来畏敌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参与柘皋之战的金军兵力估计只有几万人,由完颜阿鲁补、韩常等金将指挥,完颜兀术(宗弼)并未参战。

﹛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注解:《三朝北盟会编》卷205《淮西从军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绍兴十一年二月丁亥,《宋会要》兵14之34,《宋史》卷368《王德传》,卷369《张俊传》等明确记载张俊没有参加此战。而《会编》卷205,卷219《林泉野记》,《海陵集》卷23《张循王神道碑》却说张俊亲自参战,系误。﹜

参加柘皋之战的宋军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宋军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左右,比金军占有优势。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击败了金军。这也是一场激烈的鏖战。

柘皋之战后,金军退出庐州。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随即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张俊自己则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三朝北盟会编》卷205《淮西从军记》)。

岳飞兵临庐州(今安徽合肥),也接到张俊发来的公文,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援军下逐客令。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南宋朝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金佗稡编》卷3高宗手诏,卷22《淮西辨》)。

不料,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命令刘锜班师的前一天,开始急攻濠州(今安徽风阳)。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张俊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金佗稡编》卷3高宗手诏,《三朝北盟会编》卷20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绍兴十一年三月癸卯,《金史》卷79《孔彦舟传》﹜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三月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听探报说濠州(今安徽凤阳)已无金兵,张俊为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准备到空城里耀武扬威一番。接着,张俊命令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千余骑前往。不料却遭到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逃。

﹛关于濠州之败,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205,卷205《淮西从军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绍兴十一年三月丁未,戊申,《宋朝南渡十将传》卷1《刘锜传》,《宋史》卷366《刘锜传》,卷367《杨存中传》﹜

韩世忠奉命自楚州率军赶到濠州时,宋军败局已无可挽回。金军企图阻遏韩世忠军的归路,韩世忠且战且退,全师而还。

﹛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注解:关于韩世忠在濠州之败退,《三朝北盟会编》卷217韩世忠神道碑,《宋会要》兵14载韩世忠捷报,乃讳败而虚报无疑。今据《三朝北盟会编》卷205,卷23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绍兴十一年三月辛亥,卷193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江湖长翁文集》卷27《上赵丞相札子》﹜

尚在舒州待命的岳飞,得知战局变化的某些消息,又接到宋高宗三月一日发出的一份手诏,令他『尽行平荡』,『以除后患』(《金佗稡编》卷3高宗手诏),就统兵倍道兼程北上。

行军途中,先后接到张俊和韩世忠两军损兵折将、大败而逃的消息,岳飞悲愤的心情再也难以克制,一句『指斥乘舆』,即责骂皇帝的话,便脱口而出:『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实际上,这正是岳飞郁结半年多的心声。

岳飞怒气冲冲地对张宪说:『似张家人,张太尉尔将一万人去跎踏了。』

岳飞又指着董先说:『似韩家人,董太尉不消得一万人去跎踏了。』

此类气话无非是埋怨张俊和韩世忠两军『不中用』。

﹛《金佗稡编》卷24《张宪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岳少保诬证断案》﹜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三月十二日,岳家军赶到濠州以南的定远县,金军闻风而逃、渡淮北撤。

儿戏似的淮西之战结束了,宋军先胜后败,张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张俊回朝后,却颠倒黑白、歪曲事实,弹劾刘锜作战不力,诬蔑岳飞逗留不进。

宋高宗和秦桧自然是完全偏袒张俊。秦桧的党羽更是一哄而起,飞短流长,对岳飞竭尽毁谤、中伤之能事。

﹛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注解:关于岳飞三援淮西,《三朝北盟会编》卷20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绍兴十一年三月庚戌等记载,基本上承袭了张俊等人的诬蔑以及秦桧党羽的毁谤。

《金佗稡编》卷3提供了宋高宗十五道手诏的原文,卷22《淮西辨》也对史实真相作了有说服力的澄清。但岳珂的记述和辩白也有个别夸张失实之处。如《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 说岳飞“师至庐州”,金军“望风遽遁”,但庐州其实是淮西宋军乘柘皋之胜而收复的。﹜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正本清源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据《金史》志25《兵志》记载:『(金国女真兵)驯致极盛,乃自患其宗族国人之多,积其猜疑,卒自戕贼,遂致强本刊落,醇风锲薄,将帅携离,兵士骄惰。』经过几十年的频繁征战消耗,战死沙场的金兵金将累积起来有很多,老死病死的金兵金将也不少,死于内讧的金国良将同样不在少数,而贪图享乐且骄惰厌战的金兵金将则更加多。曾经骁勇善战的女真兵所剩无几,而女真本民族的人口本来就比较少,于是金国女真统治者不得不从契丹人、渤海人、奚人和汉人中征调大量兵员补充。
然而,由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军队不仅战斗力比不上女真兵,而且对金国的忠诚度也没有保证,金军将领甚至要带着女真兵去“押解”那些“剃头签军”上阵。更难以让金国女真人放心的则是,一旦金国军队作战失利,由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征入伍的那些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剃头签军”不仅有可能临阵脱逃,而且还有可能会临阵倒戈。
汉人签军在金军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他们本来多是汉族平民百姓,被金国女真人强征入伍,平时饱受女真人的压迫奴役,在战时又被金兵驱使着上前线、当炮灰,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汉人签军普遍十分怨恨金人十分,作战不会很卖力,但一有机会,他们就想逃走或是投靠宋军。假如后面没有金兵金将的压阵,那些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制充当炮灰的汉人签军早就临阵脱逃或者是临阵倒戈了。
很显然,金军是不可能依靠那些汉人签军去当主力并冲锋陷阵的。在与宋朝最有战斗力的抗金劲旅岳家军作战时,没有太多战斗力的汉人签军显然更不可能充当金军的中坚力量的,在真正对阵交战时,那些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制充当炮灰的汉人签军的作用多是虚张声势。
金军的中坚力量和作战主力只能是作为金国正规军的女真骑兵,金军战斗力和士气主要靠女真骑兵维系,一旦女真骑兵接连在野战中遭受重创,那些金军就会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汉人签军也会分崩离析。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完颜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

关于朱仙镇之战,学术界尚存有争议,但是否定其存在的说法牵强附会、并不充分。而表明朱仙镇之战存在的证据其实比较有力。
从总体上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两书虽然肯定岳飞,但是两书之中关于岳飞的许多记述,却是残缺不全、错漏百出,这在相当程度上承受了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这两书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战事的某些描述颠倒错乱、残缺不全,其中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的记述更是漏掉了颖昌大捷之后的部分,当然不可能提到朱仙镇之战。
尽管如此,但是根据《金史》以及宋人记述中所间接透露的关键信息,仍然可以证明岳家军在颖昌大捷之后继续向北挺进并与金军对阵作战的真实性。
《鄂国金佗稡编》卷16《临颍捷奏》记载:『前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张宪申:“今月十八日,到临颍县东北,逢金贼马军约五千骑。分遣统制徐庆、李山、寇成、傅选等马军一布向前,入阵与贼战斗,其贼败走,追赶十五余里。杀死贼兵横尸满野,夺到器甲等无数,轻骑牵到马一百余匹,委是大获胜捷。”』岳家军重要将领张宪的这次大捷是在临颍东北取得的,即在开往东京开封府的路途中的遭遇战,而不是探得敌人来犯的临时出城应战。除岳家军前军外,其他四统制代表了二至四个军。岳家军这么一支相当雄厚的兵力,可能正是向开封进军的。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1130~1200年)比岳飞(1103~1142年)稍晚,《朱子语类》卷136记载了朱熹关于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一段论述。朱熹指出:“绍兴初,岳军已向汴都,秦相从中制之。”此说间接证明了朱仙镇之战存在的可能。
《宋史》卷368《牛皋传》记载:“(绍兴十年)金人渝盟,飞命皋出师,战汴、许间,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汴、许间”即开封和颍昌之间,也应理解为自颍昌向开封挺进时,牛皋的左军战功最大。因为据颍昌捷奏,直到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为止,牛皋的左军尚未赶到颍昌,并没有参加颍昌大战,故牛皋的战功显然应该是在向开封挺进的过程中立下的,也就间接表明朱仙镇之战有可能发生(朱仙镇即位于颍昌与开封之间)。
很显然,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后,岳家军大概从临颍和颍昌两地,分别“向汴都”(即东京汴梁,也即开封府)进军的。故岳家军杀到朱仙镇,击破金军,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还有一条很有力的证据,《金史》卷82《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这只是一场小遭遇战,但是金军将领仆散浑坦率领六十个金国骑兵绕到宋军后方侦察,来到了鄢陵,也就是到了宋军的后方。鄢陵位于颍昌东北,在东京开封府和朱仙镇之南,金军的侦察兵绕过宋金两军对阵的前线,来到位于朱仙镇以南的鄢陵刺探敌情,金军侦察兵到达朱仙镇之南的鄢陵已经被金人视为“深入”宋军腹地。这条史料足以证明岳家军已经越过颍昌和鄢陵,向北挺进到朱仙镇了,并与金军在那里对阵。这也就有力地印证了岳飞朱仙镇之战的存在。
而据岳珂《鄂王行实编年》记载,朱仙镇之战岳家军获胜后,金军曾一度撤出开封。这在《金史》记载中得到了间接印证。《金史》卷77《宗弼传》记载,在“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之后,“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发生在岳飞北伐之前。而“宗弼遣孔彦舟下汴州”,也即金军再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则发生在既在岳飞北伐之后,显然是金军撤出开封之后的重占。《金史》叙事往往扬胜讳败,然而《金史》卷77《宗弼传》的记载却又为岳珂此说提供了旁证。
以上分析足以印证绍兴十年七月中旬颍昌大捷后,岳飞所部乘胜进军至朱仙镇并与金军在那里交战。

朱仙镇之战的前提是,在此前的郾城之战、颖昌之战期间,金军接连遭受重创,在野战中被岳家军击败,金军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军统帅完完颜宗弼(兀术)不肯认输,继续签军,也就是抓壮丁充军,但被强征入伍的签军大多数都是汉人,曾经都是大宋子民,得知宋军连连告捷、金军接连败退的消息,他们更加不愿意去做签军,给女真人当炮灰。气急败坏的完颜宗弼就拿昭武大将军韩常出气,你韩常好歹也是骁勇善战的猛将,如今屡次战败也太不给我台阶下了,完颜宗弼开始鞭打韩常,此时在金军阵营之中,不少人看到了完颜宗弼的残忍,更加深了对完颜宗弼的不满。同样也知道完颜宗弼这个靠山是快靠不住了,要赶快找个靠山才是!此时岳飞无疑便是他们唯一的靠山,如果投奔岳飞肯定有希望! 故此有部分金将便向岳飞投诚,如金军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杨进、高勇等人接连向岳飞投诚,而被鞭打的韩常也对完颜宗弼十分不满,在颍昌大战之后,韩常的军队囤积在长葛县境内,曾经派出密使向岳飞投诚,岳飞一一接纳。
在郾城之战、颖昌之战之后,各路岳家军经过数日整顿,便大举进兵开封府,绍兴十年七月十八日,在临颖县的张宪带领岳家军诸位统制向北方发动攻击,途中轻松击溃六千金国骑兵,扫除了向开封府挺进的阻碍。同一时间王贵也从颍昌府发兵进军开封府,岳家军左军统制牛皋也随之发兵进军开封府,各路岳家军人马纷纷挺进东京开封府,金兵闻风丧胆。
当时的情况是,岳家军各路人马兵临朱仙镇,完颜宗弼指挥金军带着被强征入伍的那些的“剃头签军”号称十万,企图负隅顽抗,岳飞派遣骁将(这个骁将很可能是牛皋)以五百背嵬骑兵作为前锋,士气低落的金军看到了岳家军的骑兵背嵬军作为先锋冲了过来,没有太多抵抗,就败退而逃。这就流传出岳家军五百精锐大破十万金军,——注意是“大破之”,只是击溃士气低落的十万金军(大部分应该由“剃头签军”组成),而不是歼灭,具体杀伤多少,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明在接连战败之后金军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无法继续与岳家军抗衡。

认识岳飞需要考虑几点:
1、当时的女真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一流的军队,而岳飞却在乱世中把汉族农民训练成了超一流的军队岳家军,本人认为岳家军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超一流的,都是不可战胜的,岳飞是不可超越的。
2. 宋朝向来重文轻武,南宋小朝廷主张偏安东南,处处牵制阻挠岳飞北伐。
3. 岳飞所处的时代是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风雨飘摇的乱世,南宋的国力与汉唐时期无法相比,岳飞却能克服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敢于多次发起北伐,并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率领岳家军将士以寡击众,与女真骑兵硬碰硬地对决,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重创金军主力。
4、女真族是渔猎民族,多有擒杀虎豹熊狼的勇士,金军有杰出的统帅完颜兀术等
5.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作为岳飞的敌人,女真骑兵实力雄厚,比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骑兵要强大得多,女真骑兵包括用于迂回包抄而后突击的轻骑兵“拐子马”,以及用于正面攻坚冲锋陷阵的重装骑兵“铁浮图”,轻骑兵“拐子马”的机动性极强,重装骑兵“铁浮图”的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主要任务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
郾城之战,是岳家军几千精骑加几千步兵对阵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而且岳家军赢了。
先不说黑水靺鞨历来善战的武力传统造成的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光说这场大战的特点和规模。
这种几千骑加几千步兵对付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进行硬碰硬的对阵厮杀,经过一个下午的惨烈大战后分出胜负,唐朝没有这个例子。
即便是汉朝,那时候一个汉兵由于技术优势,可以顶三到五个匈奴兵,而当时匈奴骑兵还没有马蹬,其战斗力与后世骑兵相比要差得多,而宋金之间没这么大的差别,女真骑兵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不比任何骑兵差。岳家军纯粹是铁的纪律造就的战力,才能搞定同样数量的女真骑兵(这里面还有岳飞出其不意以奇招破掉金方重铠“铁浮图”的原因,金兀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后来蒙古灭西夏的灵州之战,是蒙古万骑对西夏数千骑,西夏因数量不足被歼灭。蒙古灭金主力的三峰山之战,是蒙古拖雷三万骑加窝阔台的大军,对金国两万骑另加13万步兵,但拖了几个星期,把金兵断粮饿了三天、饿扁了以后才通过伏击战歼灭的。要么规模不够,要么时间太长,这都不及郾城之战骑兵主力短时间对阵决胜激烈。
明朝也就明那八次北征打到乌兰巴托、打下整个东北时还很风光,后来就不行了。第二次北征徐达的中路军打到乌兰巴托西,在万骑对万骑的较量中还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和贺宗哲的联军大败,死万余人,还是比不上岳飞。
所以我认为郾城之战是被低估了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大规模骑兵对阵战役,从规模和短时间爆发的激烈程度两方面综合考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激烈的骑兵对阵,这是汉、唐、明各战役所不及的。
当时金国女真兵作战的最大特点,在于“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每次必“更进迭却”,作“数十合之鏖战”。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战斗必然是惨烈异常的,更何况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并且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进而迫使金军大败而逃,势必已经重创金军。岳家军能挡得住敌方精锐的攻击,并能击败金国女真主力部队,进而缴获包括战马、金、鼓、旗、枪、器甲在内的众多武器装备,这显然已经对女真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
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颍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胜利,其意义非凡。
在这两战中,岳家军统帅能够临危不乱,正确判断形势,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岳家军将士则身负国耻家仇,同仇敌忾,以忠义许国,故士气旺盛,即使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也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同时他们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的严格要求、训练有素,故岳家军将士战斗力强,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
加之,岳飞重视骑兵建设,岳家军以过去历次战争(尤其是绍兴六年的两次北伐)中缴获的战马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骑兵部队,也就有了和女真骑兵争雄较长的资本。同时宋朝发达的经济技术条件,使岳家军配备的弓矢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所以,有了以上这些必要的条件,加上统帅的杰出军事才能,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岳家军将士还能够接连击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率领的金国军队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针对金军作战特点,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岳家军步兵和骑兵密切配合,扬长避短,破敌所长,击敌所短,故能克敌制胜。在战争一开始,岳飞就“遣发背嵬、游奕马军”出击,同金国引以为骄傲的女真骑兵进行周旋,运用巧妙的战术,来对付女真骑兵,“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同时通过骑兵冲杀,来分割打乱金军阵势,让步兵殿后,以强弓劲弩御敌。
当女真人的重装骑兵(“铁浮图”)上阵以后, 岳飞当即让岳家军步兵出动,命令“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来对付装载厚重铠甲且以皮索相连、“堵墙而进”的女真重装骑兵“铁浮图”,破其精锐。
在颍昌之战中,岳飞正确判明金军必攻颍昌的企图,适时调整部署,及时增援颍昌驻军,为岳家军与金军主力展开决战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在战斗中,面对金军的阵势,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骑士居中,正面猛冲金军大阵,而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分左右翼继进,以翼蔽马军,与敌军厮杀。
同时岳家军将士英勇执著,奋不顾身地坚持与强敌浴血奋战,既不畏缩,更不退缩。而在战斗的最关键时期,城中守军及时增援,合兵奋击,终以强劲勇锐之师,大破金军。

总体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宋军由弱变强,金军由盛转衰。
自宋金开战以来,宋军主要取得了和尚原、仙人关、顺昌、郾城和颍昌五次大捷,都击败了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
秋冬季节,弓劲马肥,骑兵可以纵横驰骋于平原旷野地区,此时最有利于女真骑兵作战。但女真骑兵不耐暑热多雨天气,在夏天需要退到北方避暑。发生在公元1131年的和尚原之战和发生在公元1134年的仙人关之战都是山地战,吴玠率领的宋军可以凭借险峻的地形与金军对抗,金军主要是“以失地利而败”。然而,到了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充分利用暑热天气,在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击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遏制了金军的攻势,开创了宋军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国女真骑兵部队的新纪录。
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女真人不耐暑热的天时,以及金军劳师动众、远道而来的不利因素,加之宋军可以倚仗城池固守等因素,那么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则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颍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胜利,其意义非凡。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家军在兵力尚未集结完毕的情况下以寡击众,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的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纵观北宋末年到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第二次宋金和议之前的宋金战争史,作为一个基本史实,其整体形势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
在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清清楚楚。如绍兴十一年(1141)初金兵再犯淮西时,宋高宗赵构就认为:『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南宋之所以没有灭亡,主要是因为岳飞等抗金英雄的抵抗,金国之所以要与南宋议和,主要是因为宋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岳飞北伐接连在野战中击败金军主力,使金人认识到武力难以灭宋,南宋有了与金国谈判的资本。
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过去轻视南宋的军力,认为用武力可以灭宋,所以他才“锐意败盟,举兵南征”。但南侵的结果却是,金军“败于顺昌,败于郾城,败于柘皋”,金军一败再败,使兀术看到金国在军事上已失去了优势,想用武力亡宋是不可能的了。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
由此可见,宋金尽快地达成和议,既是苟且偷安、疑忌武将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卖国求荣的权奸秦桧的愿望,也是金国女真统治者的需要。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前后,由于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金国女真统治集团的内讧,加上连年侵宋,金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金军将士厌战,士气低落,军力日弱。
而在侵宋战争中,金军又接连被宋军击败,金国统治区内的各地汉人纷纷起兵反抗女真人的压迫,加之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使兵老气衰的金国无力继续打下去。
在经历了公元1140年和公元1141年几次大战的挫败之后,作为向来骄横的金国好战分子,把持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也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三朝北盟会编》卷215《征蒙记》)。
完颜兀术(宗弼)的心腹、悍将韩常对人坦白说:『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三朝北盟会编》卷17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3绍兴九年冬)。
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由此可见,宋金尽快地达成和议,既是苟且偷安、疑忌武将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卖国求荣的权奸秦桧的愿望,也是金国女真统治者的需要。
意识到宋金双方战略态势已经发生逆转之后,兀术采取的策略是,一边虚声恫吓,一边放出允许和谈的信息。
绍兴十年(1140年)秋,完颜兀术(宗弼)正式写信给秦桧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提出了以杀岳飞作为和议的条件,秦桧自然是惟命是从。然而,事情的关键则在于宋高宗赵构本人对此讲和条件持何种态度。
在南宋初年,具备光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所以,岳飞的存在对金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金国当权者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安。
当时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提出了以杀害岳飞作为宋金议和的条件,这是由于金人深知,岳飞能征善战、威名远播、功高望重,并且还是进攻型的将帅,不仅向来抗金意志坚定,而且还具备光复失地能力。岳飞即使被南宋朝廷罢官免职,也犹如『猛虎在山』,『飞虽不掌兵,亦足以强国』。这对于兵老气衰的金国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
兀术的密信,就像给秦桧下了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秦桧当然会千方百计地去执行。而宋高宗为了向金国表示求和的诚意,也决意要杀害岳飞。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与金军主力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硬碰硬的主力对决,岳家军在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金军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金军之中从此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上述记载可见于《金佗续编》卷30 王自中所撰《郢州忠烈行祠记》,《金佗稡编》卷9《遗事》

绍兴十一年除夕(1142年1月27日),岳飞遇害。绍兴十二年正月(1142年2月),南宋使臣带着南宋朝廷的正式照函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发去金国都城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将宋高宗赵构、秦桧与兀术商定的议和条件以国书形式传达给了金熙宗,同时把岳飞遇害的消息告知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完颜宗弼(兀术)。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金熙宗派出的册封使到达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正式册封赵构为南宋皇帝。
绍兴十二年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金国履行议和条件,派盖天大王完颜塞里(宗贤)护送赵构生母韦氏及宋徽宗的棺木回归南宋。
绍兴十二年八月,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和金国使臣刘祹一行到达临安。宋高宗为表演自己的“圣孝”,大事张罗一出“皇太后回銮”的闹剧。不料金国使者刘祹竟向南宋官员发问:『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的南宋官员无言以对,含含糊糊地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刘祹嘲讽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残害忠良、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
——上述记载可见于南宋赵葵所著《行营杂录》、南宋叶寘所著《坦斋笔衡》

岳飞遇害二十年后,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起侵宋战争,金军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上述记载可见于《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薛季宣(1134~1173年),南宋学者,永嘉学派创始人,早年随伯父薛弼宦游四方,喜从父老问岳飞、韩世忠兵间事,著有《浪语集》、《古文周易》、《书古文训》、《春秋经解》、《论语直解》。

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上述记载可见于《金史》卷98《完颜纲传》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吴兴春申君 2018-10-04 13:16:42
岳飞地理知识如此缺乏,打金国居然要去踏破贺兰山缺,完全是南辕北辙,这水平还能打败金国?
-----------------------------
上扫盲打脸资料:

《满江红》“非伪说”之三:“贺兰山”辨

怀疑派认为贺兰山与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方向相背,因此,断言《满江红》词非岳飞所作。这其实是一个毫无争论价值的伪命题。对于“方向乖背”的指责,大多数驳斥者认为:
一、《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应为泛说,而不是实指。正如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指广义的敌人,而未曾实指女真人一样。既然把斗争对象称做“匈奴”,则不但在河套地区的贺兰山可以入词,就连阴山以及更西边的祁连山也同样可用。似不应因此而责备作者“方向乖背”。
二、此句之上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诸句,如只就“贺兰山”句而断言其为明人所作,则势必把“靖康耻,犹未雪”等句断为“泛指”。而“靖康耻”是特定的历史灾难,不可以泛指的。明代虽有“土木之变”,但不久明英宗即被放回,且夺门复辟,不能称之为“犹未雪”;在明朝统治期内,中原与河朔地区从未被鞑靼人长期占领过,因而也不能产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豪情。
三、就南宋的地理位置而言,金人控制着北方,其东西两端即南宋人眼里的东北和西北;就汉唐以来的历史版图而言,整个西北部的大片土地都曾被少数族占领。因此,有不少南宋词作说到金兵时,常用“西北”和西北方向的历史典故。
四、据黄拔荆教授考证,宋朝时期,河北省磁县也有一座贺兰山,与岳飞及其军事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朝时期的磁县当南北官道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岳飞在这里练兵、与金人交战,前后达六年之久。据此,则《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岳飞抒发抗金杀敌的壮志,陈述自己的战略设想的实写了。
五、贺兰山在宋朝时已知名,即岳飞是知晓贺兰山的,这点怀疑派学者也承认。既然岳飞知道贺兰山名,在作词时,就有可使用“贺兰山”一词。此外,岳飞词中“踏破贺兰山缺”句,无非是运用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借喻”或“比兴”手法,即以“贺兰山”来代表诗作的目标或其他,而不一定要实指。如白居易《长恨歌》中首句为:“汉王重色思倾国”,能否说此句中的“汉王”指的汉武帝而非是唐明皇呢?如果以中国传诗词中的“借喻”、“比兴”手法来考证中国传统诗词的真伪,就如同有人根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考证出杜甫住的是一间“冬暖夏凉的”“地主阶级的”房屋一样的荒唐可笑。而岳飞在《满江红》词中用“踏破贺兰山缺”句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目标,无非是因为贺兰山当时处于西北边塞地区,为少数民族政权所控。
《满江红》词中的 “贺兰山”应该是泛指,而非实指,就如同词中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而不用“壮志饥餐女真肉,笑谈渴饮金人血”一样,其实都是文学上惯用的比喻手法。如与岳飞处在同一时代的南宋名臣赵鼎在他的《花心动》词中写道:“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稍晚于岳飞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他的《稼轩词》中,既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之句(《水调歌头》),又有“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之句(《满江红》);另一位与岳飞处同一时代的词人张元干在他的《贺新郎》中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他们的“楼兰”、“琵琶”,特别是常常提到的“西北”方位,显然,都指的是当前的敌人金国女真人。我们能指责他们“方向乖背”吗?
此外,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在其词中将长安(今西安)比作东京开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经在其诗中将天山比作宋金对峙的前线战场,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犯了地理常识方面的错误。比岳飞稍晚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其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其中以“戍轮台”代指守卫边疆。而其中的“轮台”在今 新=疆 轮台县,西汉、东汉时期都曾在那儿屯田驻兵,但是宋朝的疆域从来都没有到达过今新=疆 地区,陆游却借用远在宋朝边界之外几千里的“轮台”来指代南宋的边疆,——那么按照那些无知者想当然的臆断,难道说陆游没有地理常识?
六、看过《岳武穆集》的人都会知道,岳飞并不是一个狭隘的反金主义者,他的素志是要恢复汉唐旧域,其中自然也包括当时的西夏国土,然后再解甲归田。[28] 况且,西夏与北宋向来有战事,甚至在南宋初年,金人入侵中原的情况下,宋军也曾与西夏作战。因此,全词中便有“踏破贺兰山缺”句。
显而易见,《满江红》词中“胡虏”、“匈奴”句都是泛指,而并未具体点明为女真人,因此,怀疑派学者用“直捣黄龙府”语来苛责其与岳飞《满江红》词中“贺兰山”方向相背,其实是在《满江红》词中强挑矛盾,这一作法如不是对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的“借喻”“比兴”等修辞手法一无所知,便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故作惊人之语罢了。
如果怀疑派学者一定要拿“贺兰山”与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方向相背离作文章的话,近年学界研究结论也使这一论据不改自破,即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宋代其实共有三座“贺兰山”,分别位于宁夏中部、[29]河北磁县[30]与江西赣州西北,[31]如以河北磁县的贺兰山作为岳飞词中的实指,则其与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方向完全一致。[32]而据黄拔荆教授考证,河北省磁县的那座贺兰山,与岳飞及其军事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朝时期的河北磁县当南北官道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岳飞在这里练兵、与金人交战,前后达六年之久。据此,则《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岳飞抒发抗金杀敌的壮志,陈述自己的战略设想的实写了。
有了“贺兰山”这一句,则《满江红》词非岳飞莫属了。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13564428375 2019-02-01 19:21:19
感谢楼主分享
-----------------------------
不客气,欢迎转载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小美你好 2019-02-01 19:21:40
路过 支持
-----------------------------
欢迎转载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关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冤杀的历史事件,要弄清楚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杏林心经
一、铁的事实证明秦桧矫诏杀害岳飞(也即秦桧假托皇帝诏书杀害岳飞)
岳飞究竟是被宋高宗赵构下圣旨赐死,还是奸相秦桧谋杀?的确,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记载:“癸巳,岳飞赐死于大理寺……裁断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但只要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内容继续看下去,再阅读,就会看到这段记载:“癸巳,岳飞死于狱中,枭其首。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初……桧以书付狱,(万俟)卨卒致飞于死”。
上述记载看到了吧,最后一句怎样说的,“初……桧以书付狱,(万俟)卨卒致飞于死”,这个“初”就是在圣旨未下达之前,就已经是“桧以书付狱,(万俟)卨卒致飞于死”。也就是秦桧以手书付狱杀岳飞之时是没有圣旨的——秦桧矫诏杀岳飞,也就是谋杀岳飞。此外,还有其他很多史料可以佐证“秦桧手书付狱杀岳飞”,就不逐一举例了。
结论是:在宋高宗赵构尚未下圣旨的情况下,秦桧密令其党羽万俟卨杀害岳飞。

那么,为什么这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又记载有圣旨赐死岳飞呢?我们再看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下一卷怎样记载——

上图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四的相关截图。
我们看看下划线的文字:“戊申御史中丞万俟卨、大理卿周三畏同班入对以鞫岳飞狱毕故也尚书省乞以飞狱案令刑部镂板遍牒诸路”。我们理解一下这句话——
1、岳飞死后的十六天才研究岳飞案的程序。
岳飞是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癸巳)在狱中被杀,而现在这个史料是戊申,距离岳飞被害的十六天。这个时候也没有提及岳飞已被杀,而是现在才召集“御史中丞万俟卨大理卿周三畏同班入对以鞫岳飞狱”,就是召集跟审理岳飞案有关的人员,万俟卨、周三畏等人对审讯岳飞案的事情进行校对、研究,统一定案等一系列程序完成后(毕故也),秦桧要求将岳飞案的结果印发至各路(宋朝时期一级行政区是“路”,相当于现在的“省”)。
2、秦桧杀害岳飞的时候并没有皇帝圣旨,而是杀害之后补填的圣旨
南宋朝廷要杀害岳飞这样的大臣而没有正当的程序就实施?这已经说明在岳飞被杀害时不是执行圣旨的。再看看之前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初……桧以书付狱,(万俟)卨卒致飞于死”。已经是铁一般的证据就是秦桧矫诏杀岳飞,假托皇帝诏书杀害岳飞。
至于赐死岳飞的圣旨,其实是在岳飞被杀害之后,负责审理此案的秦桧党羽万俟卨、周三畏等官员在理顺岳飞案程序时“倒填圣旨”,把此前擅自跳过的法定程序补上,补写一份赐死岳飞的“圣旨”。

二、宋金议和不太可能把杀害岳飞作为正式谈判条件,杀害岳飞其实是秦桧按照金人的密令暗中操作、秘密进行的
宋金议和以杀害某个人作为条件之一?这不太可能!
两国谈判是不太可能在正式场合提出这种低劣、下作的流氓条件,这是非常丢格、非常不体面的条件,是不可能在两国高层的正式谈判场合直接提出这样的条件。更何况当时金国已经处于劣势,有什么底气、有什么资本提出这样无理的耍赖条件?再说,金人最起码也会考虑到,如果对方不答应怎么办?这是一个最普通人都自然想到的问题。实际上,金国当权者完颜兀术(宗弼)是暗中密令内奸秦桧谋杀岳飞,通过密使捎带密信要求秦桧谋害岳飞,而非在官方正式谈判中提出。
《宋史》卷365《岳飞传》记载:“兀术遗书桧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卨与飞有怨,风卨劾飞,又风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飞累章请罢枢柄,寻还两镇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桧志未伸也,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改命万俟卨。卨诬:飞与宪书,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言其书已焚。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或教卨以台章所指淮西事为言,卨喜白桧,簿录飞家,取当时御札藏之以灭迹。又逼孙革等证飞受诏逗遛,命评事元龟年取行军时日杂定之,傅会其狱。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1、金国当权者完颜兀术(宗弼)给内奸秦桧的是私人信件,不是交给南宋朝廷的官方正式公函。秦桧正是私下执行这封密信去谋杀岳飞的。
2、秦桧就自身的处境而言,也要杀害岳飞——“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为谋杀之”,秦桧认为岳飞不死,早晚会妨碍和议,会祸及自己的权位、利益,这就是秦桧谋杀岳飞的动机。
3、秦桧以手书纸条付狱的方式,指使负责审理此案的万俟卨等人(秦桧党羽)在尚未审结定案的情况下杀害了岳飞——“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三、杨沂中监斩岳飞之事有疑点
基于上述史料的记载,秦桧属于矫旨杀害岳飞,除非杨沂中是秦桧党羽,否则他绝对不会监斩。
1、“桧召飞父子证宪事。帝曰:‘刑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 《宋史•张宪传》)既然杀害岳飞不是宋高宗赵构的旨意,又何来如此大方的令杨沂中监斩岳飞?这明显不符合逻辑。除非是杨沂中故意迎合秦桧,否则没有这个可能。
2、李心传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录入了南宋赵牲所著《遗史》,而《遗史》采用了“桧以书付狱”的说法。
3、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就很多次提醒读者,南宋官修高宗朝《日历》的很多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出自秦桧养子秦熺,例如“臣考其故,盖绍兴十二年以前日历皆成于桧子熺之手”。——卷122、“其(秦桧)擅政以来,凡所记录莫非其党奸佞之词,不足以传信天下后世矣”。——卷148
……很多记载都已经证实秦桧指使其养子秦熺伙同秦桧党羽大肆篡改南宋官修高宗朝《日历》记载,因此,关于杨沂中监斩岳飞之事纯属秦熺之流篡改《日历》时加上在岳飞死后的半个月补写的“案发经过”,完全没有可信度。

四、岳飞被杀后宋高宗赵构的尴尬与无奈
秦桧谗言怂恿“军改”,宋高宗赵构赞成了;秦桧力主与金国议和,理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宋高宗赵构非常反感,拒绝了。但在秦桧的“不懈努力下”,宋高宗赵构最终同意了。
然而,最后的局面却是让宋高宗赵构始料不及——大将兵权收回来了,岳飞被杀害了,岳家军解散了,南宋的军事力量瓦解了,最后全国的兵权集中在权奸秦桧手中,成为胁迫皇帝的祸害。
最让宋高宗赵构无奈的是,岳飞是由赵构一手提携的心腹将领,“军改”之后,打算给岳飞一个没有权力的闲职,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岳飞也是宋高宗赵构手中的一张很重要的王牌,也可以说是压箱底的宝贝。但能料到放手让秦桧全权负责岳飞案,结果让秦桧先下手为强,来个先斩后奏,将岳飞杀了。
也许有人会问,秦桧擅自杀害岳飞,就不怕宋高宗赵构问罪吗?你看看现在的宋高宗赵构还有什么底气能向秦桧问罪?秦桧手中握有兵权,秦桧党羽遍布朝野,背后还有金国撑腰,岳飞已被冤杀,南宋其他将帅兵权被解除,敢于反对秦桧的南宋朝臣要么被清洗迫害,要么被排挤贬官。这时摆在宋高宗赵构面前的只有二条路,要么选择鱼死网破,要么选择屈膝议和。
因为现在的议和不是宋高宗赵构先前计划中的议和那么美好,本来赵构打算的议和是重新划定国界,双方平等相好,互不交战。现在却只能向金国割地、称臣、每年进贡二十五万两匹银绢,金主华诞之日要厚礼祝贺,更让宋高宗赵构失尊严的是,每次金使到来,赵构要恭恭敬敬的哈腰点头,唯唯诺诺。
谁也不会相信,宋高宗赵构赞成议和就是希望得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其实只是他自己的失算造成客观环境、内外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无奈结果。

事实上,宋高宗赵构要解除南宋诸大将兵权,不仅为了议和,更是出于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防范武将做大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历来就重文轻武,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但其本意主要是收回兵权,而非杀害抗金将帅。
绍兴十年(1140年),在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赵宋政权偏安江南已有十足的把握,解除诸大将兵权的时机也已成熟。所以,宋高宗赵构就把他这一心思告诉了秦桧,『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6)。
内奸秦桧的心理状态和宋高宗并不完全一样。一方面,秦桧一直在破坏南宋的抗金斗争,尤其是在金国危难的关键时刻,更要千方百计地来为其金国主子效劳。另一方面,秦桧在南宋朝廷中,正因与金人勾结往来,决意主张和议,有金人作后台,被金人多次点名为宋金和谈的最佳人选,同时宋高宗赵构一心求和,决意偏安江南,必须倚重秦桧,秦桧这才得以长期担任南宋宰相,进而争权夺利。
如果宋军抗金取得最终胜利,金国政权势必被打垮,而秦桧独特的权势和地位也将丧失,秦桧也会随之失去包括官爵、权力、财富在内的一切,甚至连身家性命都难保。只有金国继续存在,并通过和议让南宋臣服于金国,秦桧才能得到金人支持,而一心求和的宋高宗也必须继续倚重秦桧,这样秦桧才能保持并巩固其独特的权势和地位。
于是,经过秦桧一手操办,南宋解除三大将的兵权,并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暂时消除金军对南宋的武力威胁,向来猜忌防范武将的宋高宗赵构也可以无所顾忌地打压武将,进而消除武将事权增重、军人势力做大对皇权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时又可以无忧无虑地偏安江南,肆意享乐。
作为金国代理人,凡是金人有所需求,秦桧无不唯命是从,故金人全力支持秦桧为相。议和之后,有了金国主子撑腰,秦桧权势越来越大,党羽遍布朝堂,成为皇帝无法罢免的终身宰相。显然,秦桧及其奉行的屈膝求和政策既符合金国女真贵族的利益,又满足了宋高宗赵构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才有秦桧这个金国代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才能确保秦桧权势、地位稳固。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与金国达成第二次绍兴和议,金国明确要求南宋不得罢免秦桧的相位。此后,倚仗金人“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的规定,秦桧稳当终身宰相,独揽南宋朝政大权十几年(《朱文公文集》卷95张浚行状,《四朝闻见录》乙集《吴云壑》,《鹤林玉露》甲编卷5《格天阁》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指出:『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正以其始则唱邪谋以误国,中则挟虏势以要君』(《朱文公文集》卷75),『秦桧在虏中,知虏人已厌兵,归又见高宗亦厌兵,心知和议必可成,所以力主和议。……高宗初见秦桧能担当得和议,遂悉以国柄付之;被他入手了,高宗更收不上』(《朱子语类》卷131)。


剖析“岳飞被害真相”的误区
——杏林心经

岳飞,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在他十多年的戎马征战中,亲自指挥了近一百三十次大小战役而少有败迹,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以“壮怀激烈”,“还我河山”,“直捣黄龙”的英雄气概创立了巍巍战功。然而,岳飞却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那些罪名杀害。
岳飞虽已身殁,但他“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正义、忠诚、爱国的精神象征,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同时,人们对陷害岳飞的奸臣秦桧及其党羽恨之入骨,秦桧之流成为千古罪人。
但世事难免跌宕颠簸,近年来出现不少有关“岳飞被害真相”的消息,对忠臣岳飞与奸臣秦桧的历史定义颠倒过来,似乎要改写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历史。对此,笔者仔细查阅历史资料,分辨剖析这些有悖史实的网文的诸多误区。

误区一:秦桧坟墓里发现“政治遗嘱”
近些年有关秦桧坟墓里发现遗嘱的消息时有见诸网络,而且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其一是讲在杭州一个叫“壶侑”的地方发现秦桧坟墓,经考古专家研究还发现有秦桧的“政治遗嘱”,写在一块绸缎上,内容大致讲秦桧高度赞扬岳飞的抗金卫国事迹,并强调害死岳飞是宋高宗赵构的“上意”,秦桧只是无奈执行而已。同时秦桧的遗嘱还“分析”了岳飞必死的“原因”,一是岳飞要“迎回二帝”,动摇赵构的皇位;二是岳飞劝皇帝立储而犯忌……认为是岳飞自己招来的杀身之祸等等。
秦桧遗嘱的另一种版本是:遗嘱的文字刻在石碑上,内容大致与上例相同。
这些谎谬消息不仅充斥网络,有的小报甚至在头版头条刊登,可见其影响之大!
纠误:秦桧坟墓发现遗嘱之事纯属虚构杜撰!
事实上,关于秦桧坟墓发现遗嘱的网络消息其实源自某位自由撰稿人的文学作品。他坦言是以新闻形式虚构杜撰了“秦桧坟墓里发现政治遗嘱”的文章在网上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巨大反响。因此,特意撰文声明,“秦桧政治遗嘱”的文章是纯文学作品而非真实事件予以澄清,还特意解释说原“遗嘱”文章引用杭州方言 “壶侑”即“忽悠”的提示,只是非杭州人看不懂其方言,才把它当真。
非常遗憾的是,虽然原创人发文澄清辟谣,但仍然抵消不了人们对“秦桧坟墓遗嘱”的议论。那么,现在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为大家做分析:
1、所谓“遗嘱”就是当事人将未了之事向后人,或者亲友交待嘱托,但秦桧这份遗嘱却藏在他自己的坟墓里,向谁嘱托?因此,这个“遗嘱” 显然是伪造。
2、史书有记载,秦桧坟墓早已在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就被盗掘,此后多次被盗掘破坏,就算有写在布绢里的“遗嘱”也不可能保存到现在。一块绸布埋在地里八百多年不变质,还能辨认文字,有可能吗?
3、如果这份“遗嘱”是刻在石碑上,那就更加不可能,要明白这份遗嘱的内容要是被宋高宗赵构知道会怎么样?公开刻在石碑上,皇帝会不知道吗?除非是近代造假做上去的。无论怎么看,秦桧坟墓里发现“遗嘱”都是不可能的。

误区二:因为岳飞要迎回二帝动摇宋高宗赵构的皇位
这条理由似乎很有说服力,也是人们议论最多的,但却不成立。
其观点大致是:因岳飞抗金连续取胜,提出要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一雪国耻。宋高宗赵构担心迎回二帝后,自己就要退让皇位,因此必须阻止岳飞北上抗金,用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飞回朝,为了不让岳飞“迎回二帝”,所以将岳飞杀了。是皇帝要杀岳飞,秦桧只是执行皇帝的旨意而已。
纠误:所谓“宋高宗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回二圣,而徽钦既返,宋高宗就当不成皇帝”之说,其实纯属想当然的臆断,与史实不符,完全不成立,批驳如下:
第一,岳飞被冤杀,发生在绍兴十一年年底(公元1142年1月),而此前宋徽宗赵佶(宋高宗父亲)已于绍兴五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剩下的宋钦宗赵桓与宋高宗赵构是同辈,按封建礼数宋高宗赵构没有让位义务。
第二,当时岳飞早已经班师南归,北伐早在一年前(绍兴十年七月底)就已经停止了,而且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岳飞被解除兵权,脱离军队,没有带兵权,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不可能再率军北伐。况且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秋宋金两国已达成第二次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怎会还因担心岳飞北伐成功而杀害他呢?
第三,宋徽宗、宋钦宗的亲信大臣以及其在朝中的势力,在“靖康之变”被金军摧毁破坏。重建南宋之后,宋高宗重新培植自己的势力。宋钦宗赵桓在南宋国内没有政治基础和可依恃的势力,不得人心,纵使南归,又岂能与宋高宗赵构一争?假如真的对帝位构成威胁,宋高宗赵构也只需在打败金国之际,将他谋害了事。
第四,宋钦宗赵桓(宋高宗哥哥)于宣和七年(1125年)登基,靖康二年(1127年)被掳,在位期间毫无建树,被金兵两次围攻京城,最后与整个皇族同掳北方,十几年来,受尽凌辱、鞭笞、呵斥,苟且偷生,人性尊严丧失殆尽,有何面目重登九五,再抚群臣?况且宋钦宗对北宋的灭亡负有罪责,宋朝臣民即便不追究其误国罪责,也不可能再支持此亡国昏君复位。
第五,被金军吓出精神病的宋高宗赵构,有严重的“恐金症”,在其心目中金国是强大无比的,怎会因担心金国失败而杀害岳飞呢?
第六,宋高宗赵构一心想要偏安江南,积极要与金国议和,岳飞正是他议和谈判的一个重要筹码,宋高宗赵构虽然懦弱,但决不昏愦,岂能轻易自挖墙脚?
第七,宋太祖遗训有“誓不杀大臣及言事者”,岳飞被杀纯属冤案,案件审理久拖未决,不能让天下人信服,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宋高宗赵构冤杀岳飞就是“违宪”行为,要承担相当大的政治风险和心理压力,非不得以,不会出此下策。
第八,宋高宗赵构与金国议和就有送还宋钦宗的条款,并且正式达成协议,只是金人后来变卦,宋钦宗才未能返回南宋。
第九,宋高宗赵构在自己的即位诏书最先提出“迎回二圣”的口号。岳飞在绍兴五年(1135年)的《乞宫祠札子》等文中也说要“奉迎二圣”。但绍兴七年(1137年),宋徽宗死耗传到南宋,金国不断扬言,要扶立宋钦宗或其儿子当傀儡,对抗南宋。此后,岳飞绝口不提宋钦宗,只统称“天眷”,北伐成功,是为拥护宋高宗“高枕”无忧地当皇帝,而不是拥护宋钦宗复辟,这是很明确的。
综上所述,岳飞并不是因积极主张迎回“徽钦二帝”而被杀的,岳飞之死与徽钦二帝是否归宋无关。

误区三:因岳飞劝皇帝立储,犯了大忌而被杀害
这条内容大致是这样:宋高宗赵构年近四旬无子,也没有设立皇帝的继承人,绍兴七年,作为武将的岳飞则多次劝皇帝赵构设立继承人(立储),犯了皇家大忌。曾有随同者劝岳飞不要管皇室的事,但岳飞不听,屡次劝皇帝立储,结果令宋高宗赵构震怒而招致杀身之祸。还再三强调岳飞的政治头脑“幼稚”。
纠误:朝廷大臣劝皇帝立储不可能是“犯忌”
有关岳飞劝皇帝立储是否犯忌,没有相关史料证实这种“律例”,但笔者作为看过不少史书,还与文科老前辈交流,从未看过朝廷大臣劝皇帝立储是犯什么“大忌”的事例。其实,主要你了解皇帝立继承人(立储)的作用和“功能”,就不会认为是犯忌。
1、皇帝设立继承人并不等于让出皇位,而是在皇帝“驾崩”之后,或者皇帝想“退休”之时由继承人继位。因此,这个继承人必须预早培养,这是对国家和皇帝本身都是必要的。当时宋高宗赵构已年近“不惑”之年还未立继承人,这对古代皇族来说是很不正常的。岳飞作为朝廷大臣,劝他立储完全是好意,也是尽朝臣的责任,不可能让皇帝迁怒而杀害岳飞。好比现在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还未结婚,人家劝你找个对象,难道你就把别人杀了吗?
2、皇帝立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培养与皇帝政见一致的势力范围,皇室势力将更大,更有利于巩固皇帝统治地位。这个道理,宋高宗赵构是不可能不懂的。因此,说劝皇帝立储是犯忌,无论怎么看都是讲不通的,更不可能因这个原因而杀害岳飞。
3、最关键的一点,实际上宋高宗赵构不久就采纳了岳飞提出的立储建议。绍兴八年,宋高宗赵构选中了赵宋皇族中的赵昚为继承人,并在他五十来岁时,也即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让赵昚继位,即宋孝宗,而赵构自己就当了太上皇。
在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作为太上皇的赵构仍然在干预着朝政事务。也就是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是太上皇赵构授意的,至少是赵构默认了。

误区四:宋高宗为了与金人讲和而杀了主战派的岳飞
有部分文章认为,金军连年与宋朝交战令宋高宗赵构倍感惊恐,为了求得安稳,最好的办法就是与金人求和,但作为主战派的岳飞却极力主战,与皇帝的观点相冲撞,皇帝赵构为了达到求和的目的,只好将岳飞杀掉。
纠误:大敌当前而自毁长城来求和?更不可能!
为了求和而斩杀大将自毁长城,这是何等谎谬的观点。不过,这里潜藏着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素,当时岳飞与金军交战连连告捷,形势由被动转为主动。经过多次大规模挫败金军,金军元气大损,金军统帅完颜兀术恐怕感觉连逃回黄龙府的机会都非常渺茫,情急之下,急修书信传至宋朝的内奸秦桧,并成功挟制岳飞班师撤军。第二年宋金和谈成功,这实际上是以战迫和,可见岳飞对当时的南宋朝廷来说是多么重要。
遗憾的是,第二年宋金议和,岳飞被诬陷囚禁二个多月,继而被杀害。如果说是为了与金人和谈而杀害岳飞,那肯定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主意,因为当时只有岳飞才有能力克制住完颜兀术率领的金军,至少是发挥最大作用。如果杀害岳飞之后,金人反悔怎么办?这是小孩都会考虑的道理,除非是本意就要卖国投降。

误区五:因为打仗要消耗钱财,皇帝为了节省开支而杀了岳飞
这方面的网评大致认为:岳飞长期打仗消耗朝廷很多钱财,这样就要向老百姓增加征税,而征税多了就会引起民间造反,出现连带问题。因此,皇帝为避免打仗,决意向金人讲和,但岳飞又太好战,不得已只好将岳飞杀掉。还煞有介事的说:“假如你是皇帝赵构怎么办呢?当然要杀岳飞啦”。
纠误:和谈之后付出的财物比打仗高出十倍以上
打仗要消耗财物,没错。但在古代作战最关键的是士兵有得吃,但岳飞所部军纪严明,勤俭节约,岳飞还让军队“种禾植谷,屯粮待战”,通过屯田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再看与金人求和付出的代价:宋朝向金国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看到了吧,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
事实上,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底,岳飞班师南归,北伐一年前就已经停止,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岳飞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脱离军队,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也不可能再率军北伐。况且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秋宋金两国已达成第二次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怎会还因担心岳飞坚持打仗而杀害他呢?

误区六:因为岳飞不贪财、不贪色、不沾酒被怀疑有野心而被杀
也有评论认为,岳飞太清高,皇帝要帮岳飞盖房子、赏赐钱财、赏赐美女、甚至为岳飞敬酒都被岳飞统统拒绝。就是因为岳飞的性格太完美,被皇帝误认为有野心,什么都不想要,莫非是想要皇位。因此,宋高宗赵构就下决心除掉岳飞。
纠误: “三个不贪”其实是将《楚汉相争》的故事张冠李戴转嫁到岳飞身上
岳飞根本没有经历皇帝为他盖房子、赏赐钱财、送美女不要和敬酒不喝的事件。这个故事原是发生在秦末汉初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之时的一个情节,是项羽的军师范曾对刘邦的评述,认为刘邦不贪财、不好色、不沾酒,唯一就是想独占天下。但现在居然把这个故事转嫁到岳飞身上,这是名副其实的张冠李戴。
……
还有很多有关“岳飞被害真相”的误区,由于过于偏离常理,只能当作笑话,笔者不屑去逐一纠误。
总之,岳飞被害已是历史事实,但如果说宋高宗赵构不是因为被秦桧误导蒙蔽错杀岳飞,那么,就目前掌握资料来说,还找不到更有说服力的理由。还是把它交还给历史吧,毕竟我们也没有经历过南宋时代的政治环境。

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护送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的金国使臣刘祹等人到达临安,金国使者刘祹向南宋官员发问:『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的南宋官员含含糊糊地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刘祹嘲讽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残害忠良、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
——上述记载可见于南宋赵葵所著《行营杂录》、南宋叶寘所著《坦斋笔衡》

岳飞遇害二十年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岳飞遇害六十多年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上述记载可见于《金史》卷98《完颜纲传》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时间:2020-02-23 21:27:48

《金史》卷83《张通古传》记载:未几,诏宗弼复取河南,通古请先行至汴谕之。比至汴,宋人已去矣。或谓通古曰:“宋人先退,诈也,今闻将自许、宿来袭我。”通古曰:“南人宣言来者,正所以走耳。”乃使人觇之,宋人果溃去。宗弼抚髀笑曰:“谁谓书生不能晓兵事哉?”

原文意思:没过多久,金国皇帝得知岳飞向南撤军,于是下诏书让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再次占领包括汴梁(开封府)在内的广大中原地区,“诏宗弼复取河南”。
由于此前金军多次被岳家军击败,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现在十分畏惧岳飞,对于外界传闻岳家军将北上追歼金军的消息深表担忧,害怕汴梁(开封府)有埋伏,不相信岳飞真的已经率军南撤。
但由于金军此前损失惨重,完颜宗弼(兀术)不敢轻易派探马骑兵去侦查核实,这时候汉奸书生张通古主动要求去汴梁(开封)打探消息。
张通古去了之后,发现汴梁(开封)果然没有宋军。随后回来汇报,说汴梁(开封)现在没有宋军,岳飞真的已经撤军。
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兀术)于是对张通古说“岳飞撤军可能是假的,估计有诈,听说岳家军正准备从许州(即颖昌,许昌)、其他宋军准备从宿州等地来进攻我们”
张通古回答说“岳飞对外放话、公开宣称将继续北伐,进攻金军,这是烟幕弹,真实意图其实是向南撤军”。
完颜宗弼(兀术)于是派兵侦查,果然发现岳家军带着宋朝百姓已经向南撤退了,于是完颜宗弼(兀术)拍着大腿,大笑说“谁说书生不懂军事、兵法?”言下之意就是“张通古虽然是书生,却很懂军事、兵法。”

根据《鄂国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的记载,绍兴十年七月中旬,在取得郾城大捷和颍昌大捷之后,岳家军乘胜向北挺进至离东京汴梁只有四十多里路的朱仙镇,再次击溃金军。面对岳家军的兵威,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被迫放弃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而向北撤退。
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被迫放弃东京汴梁而向北撤退之说在《金史》卷77《宗弼传》中得到了验证:“宗弼由黎阳趋汴(即东京汴梁),右监军撒离喝出河中趋陕西。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显而易见,《金史》的这段记述刻意避重就轻、为尊者讳,避而不提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吃了败仗,草草敷衍了事,用几句话轻描淡写地把宋金之间持续三个多月的那场全面战争一笔带过。
《宋史》卷29《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十年)五月己卯,金人叛盟,兀术等分四道来攻。乙酉,兀术入东京,留守孟庾以城降,知兴仁府李师雄、知淮宁府李正民及河南诸州继降”
由此可知,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率领金军“由黎阳趋汴”,即金军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之事具体发生在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上旬。
事实上,早在绍兴九年(1139年,金国天眷二年),当金国根据宋金和约而归还河南、陕西时,宋高宗和秦桧为了表示恪守和议,竟然强令各路宋军在原来的驻地驻守,不得北上接管河南、陕西诸州郡,致使当时的河南、陕西诸州郡既没有进驻宋朝大军,也没有部署边防。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金军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之时,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尚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江边上的驻地鄂州(今湖北武昌),尚未出兵北上,谈不上“分据河南州郡要害”。而韩世忠的军队则远在淮东地区(今江苏北部),更不曾进军河南。
显而易见,金军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之事发生在岳飞出兵北伐之前。

绍兴十年七月上旬至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家军先后在郾城、颍昌和临颖等地的平原旷野之中与金军会战,接连击败金军主力,随后乘胜进军至朱仙镇。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在接连收到措词严厉的班师诏书之后,岳飞被迫做出班师的决定,岳家军的大部队向南撤退。与此同时,岳家军还留下了少量小部队,这些小部队主要是为了掩护中原百姓南迁,并且接应黄河以北的梁兴等抗金义军撤退。
在班师南撤之前,岳飞故意派人到处放话,对外宣称岳家军将继续向北挺进,追歼金军。

没过多久,金国皇帝得知岳飞向南撤军,于是下诏书让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再次占领包括汴梁(开封府)在内的广大中原地区,“诏宗弼复取河南”。
由于此前金军多次被岳家军击败,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现在十分畏惧岳飞,对于外界传闻岳家军将北上追歼金军的消息深表担忧,害怕汴梁(开封府)有埋伏,不相信岳飞真的已经率军南撤。
但由于金军此前损失惨重,完颜宗弼(兀术)不敢轻易派探马骑兵去侦查核实,这时候汉奸书生张通古主动要求去汴梁(开封)打探消息。
张通古去了之后,发现汴梁(开封)果然没有宋军。随后回来汇报,说汴梁(开封)现在没有宋军,岳飞真的已经撤军。
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兀术)于是对张通古说“岳飞撤军可能是假的,估计有诈,听说岳家军正准备从许州(即颖昌,许昌)、其他宋军准备从宿州等地来进攻我们”
张通古回答说“岳飞对外放话、公开宣称将继续北伐,进攻金军,这是烟幕弹,真实意图其实是向南撤军”。
完颜宗弼(兀术)于是派兵侦查,果然发现岳家军带着宋朝百姓已经向南撤退了,于是完颜宗弼(兀术)拍着大腿,大笑说“谁说书生不懂军事、兵法?”言下之意就是“张通古虽然是书生,却很懂军事、兵法。”

岳飞自朱仙镇班师撤兵的消息得到证实之后,原本已从东京开封府撤出的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喜出望外,金军随即卷土重来。
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完颜兀术(宗弼)不信任那些降附金国的伪齐汉奸兵痞,根本就不让他们带兵,其中除李成外,如孔彦舟、徐文之流“只是单马随军,并无兵权”。而在岳家军班师南撤之时,由于金国女真人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严重,仅仅依靠已经损耗不小的女真兵将们去占领广大地区力不从心,完颜兀术(宗弼)迫不得已,这才利用孔彦舟、徐文等汉奸兵痞去帮忙带兵攻击那些留在后方的宋军小部队。
让孔彦舟率军作为前锋开道,第二次进军东京汴梁(今开封府)。接着,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金军再次占领东京汴梁(今开封府)。

显而易见,《金史》卷77《宗弼传》中“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的记载其实是在得知岳飞撤军南归的消息之后,金军再次回军重新占领东京汴梁、郑州。

早在1140年五月上旬,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率领金军“由黎阳趋汴”,已经占领了东京汴梁(即开封府)。
然而,到了1140年七月下旬,在岳飞班师南归之后,完颜兀术(宗弼)又派汉奸孔彦舟率军占领东京汴梁(即开封府),也就是把两个多月之前已经占领过的东京汴梁(今开封府)再占领一遍,这表明在“孔彦舟下汴”之前,完颜兀术(宗弼)所率领的金军曾经撤离东京汴梁(即开封府)。
而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之所以要撤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京汴梁(开封府),显然是因为金军主力接连在野战中被岳家军击败,为岳家军的兵威所震慑。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字数:14602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3-28 06:28:00

更新时间:2020-02-23 21:27:48

评论数:2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