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旅游休闲 >  骑车旅行记(1)——出师不利

骑车旅行记(1)——出师不利

楼主:戎小捷  时间:2020-09-06 20:12:39
@cl740930 2020-08-18 19:56:18
虽然是20多年前的旅行往事,但感动了我,给两位侠侣点个赞。向你们致敬!
-----------------------------
谢谢!!
楼主:戎小捷  时间:2020-09-06 20:12:39
骑车旅行记(60)

一个厨师的“错误”

1996年3月31日 宝丰县——禹州市近郊 阴 大风

今天的早点,吃的是丽丽非常喜欢的山西刀削面。2.5元一碗,满满的。可惜刀削面里挑出许多刷子毛。
满怀信心出发。路很平,可是顶头风有五六级。一开始还能坚持骑,时间长了就累了。中午吃饭时,为了加营养,破例买了七元一盘的炒鸡蛋。下午体力好一点,但风更大了,实在骑不动只好慢慢往前推。休息也不容易,找不到避风的地方。
路上拉煤的大卡车不断,大风之中,煤烟滚滚,我和丽丽都成了大黑脸。“你脸太黑了。”丽丽说着要用手套给我擦。
“你手套更脏,全是煤灰!”我赶紧躲开。
由于整天跑煤车,天长日久,车上颠下来的小煤块、碎煤屑铺了一路。当地人拿了扫帚、铁锨把煤屑扫成一堆,用口袋装回家去,既可以烧火,又清洁了公路。丽丽告诉我,她老家附近的公路上也是这样。她小时候父亲在县城里上班,每天下班都捡回家许多车上掉下来的焦炭,特别好烧。

一次休息时,丽丽忽然告诉我,她刚才看到远处一根高压电线铁架杆,是倒三角形的(▽),顶尖着地,底边大头朝上,问我为什么。“这样不是不稳吗?”她说。
“不可能!不可能有这种倒三角形的电线杆——不符合物理学原理。”我毫不犹豫地说,“你准保看错了。”
丽丽急得脸都红了:“没看错,就是那样的!”
“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我指着附近几根正三角形(△)的高压电线杆作为证明。可丽丽仍坚持她确实在这些正三角形电线杆中发现过一根倒三角形的。
说来也巧,休息完走了一段路后,路边众多的高压电线杆中,又出现了几个倒三角形的铁架杆。我一下无话可说了。
我跑过去仔细观察,虽说这种倒三角形电杆上面的那个“横梁”的两边,都用钢丝绳拽着固定在坚固的地上,可为什么这么竖电杆,我始终没弄明白。
丽丽自然又把我这个自称物理学家的人嘲笑了一通。

到傍晚风终于小了,骑起来格外轻快。
晚上到了禹州市。这是大禹的封地,街头立着一个巨大的大禹石雕像。头戴大斗笠,手持铲子,挽着裤腿,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
我们在市郊路边不远处一废砖窑旁找到一小块空地。刚开始清理场地准备搭帐篷,旁边一个小饭店的老板就过来询问。他是山东人,执意邀请我们过去吃晚饭。
这顿免费的晚饭让我们领略了山东人的热情。
饭后我到厨房打开水,和厨师聊了几句。他20多岁,河北人,挺憨厚的样子。他在石家庄学的手艺,到这儿来打工。他很腼腆地问我,能不能代笔为他写一封信。当然可以,只是他的口音我听不太准,于是叫丽丽来帮他写,我去废砖窑那儿搭帐篷,准备露营。
“你猜他给谁写信?——女朋友!”丽丽回来后告诉我。
原来这个小伙子在石家庄学厨师手艺时,认识了一个同在那儿学艺的山西姑娘。两人就谈恋爱了。学完后两人都在石家庄找到了工作。后来不知怎么小伙子犯了个“错误”(具体什么错小伙子没对丽丽说),不能在石家庄待下去了,就跑到河南来打工。现在小伙子就是给那个女朋友写信。
天已经很晚了,一天顶风挺累,马上躺下休息。我习惯地去摘手表,一摸没有,这才想起刚才在饭店吃饭时,因为满脸煤灰,老板特意叫厨师给我们端来一盆热水洗脸洗手。我洗脸时,顺手把表摘下放窗台上了。
我让丽丽等着,我回饭店找手表。
“明天再去吧,这么晚了。丢不了。”丽丽说。
“明天饭店开门晚,咱们要早走,不好意思再打扰人家。”
饭店刚要上门,我说忘了拿手表,于是老板让我进去找。一进门我就去看窗台,上面没有。想想还去过厨房,又去厨房找,也没有。问厨师,他只摇摇头,没说话。
我有点着急。丽丽和我两人只有这一块手表,而且我明明记得洗手时放窗台上了。老板让我别急,慢慢找。厨师也很积极地到处帮忙翻找。
丽丽见我半天不回去,也过来看找到没有。大家正在着急,厨师忽然喊起来:“在这儿!”说着跑过来递给我。一看,果然是我那块上海表。我连忙谢他。老板一看找到了,也松了一口气,问他是在哪儿找到的?他好像有点不好意思,说:“就在窗台那个肥皂盒下面。”我听了很奇怪。刚才我在那儿找了好几遍,肥皂盒也让我挪了好几个地方,怎么就没看见呢?
回帐篷后,我越想越不对劲。跟丽丽一说,她也觉得奇怪:“你摘手表也不会放在肥皂盒底下呀。——没准就是厨师拿的。”
“肯定是他。”我说。
丽丽一下想起她代厨师给女友写信时提到的那个“错误”。看来,他是在石家庄当厨师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被发现了,所以才到这个谁也不认识他的新地方来打工的。
这个厨师看上去很憨厚,和人打交道都有点腼腆,怎么会偷拿别人东西呢?也许他有心理缺陷,患有某种控制不住的“强迫症”吧。
楼主:戎小捷  时间:2020-09-06 20:12:39
骑车旅行记(61)

遍 地 古 迹

1996年4月1日 禹县——郑州近郊

今天路边第一次出现温室暖棚。街上偶尔有卖甘蔗的,显然是从南方长途运来的,心已经烂了。真是北方了,饭店里面条便宜,米饭贵。中午吃一顿米饭炒菜,每碗饭要1.5元,才二两,让人吃惊。

河南的古迹真不少,沿途不断。除了前两天遇到的张衡墓,今天上午又在路边遇到一处“郑韩故城”遗址。这是一条长长的土墙,望不到头儿,类似维修前的北京元大都城墙遗址。我爬到土墙上去“怀古”。土墙约10米高,墙顶宽窄不一,从三四米到七八米。墙上长满衰草和酸枣树丛,中间有一条人踩出来的小径。目力所及,一个游人也没有。我顺着小径往前走,不断有四脚蛇被我惊起,飞快钻进草丛深处。我有些怀疑,这“郑韩故城”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个郑国、韩国吗?为何这座普普通通的土墙能保存这么久?可惜的是,标着“郑韩故城”的水泥牌上,什么文字说明也没有。向城墙两边望去,北面是大片农田,而南面的荒地上,正在兴建一处高级别墅区,车水马龙。土墙上风不小,不敢逗留太久,走了几百米我就返回了。
中午在公路右边,又见到巨大牌子,上面画着个长着胡须的古装人,人旁边画着一个圆坟墓。我和丽丽老远就开始猜这会是个什么名胜古迹,可谁也猜不出来。到跟前一看,上面写着文字说明:后周祖陵——向东1000米。原来是后周的祖陵,埋的是郭威和柴荣。我向东一望,全是麦田,几百米外是一道小丘岗,并无任何路可以通过去。
无奈,只好放弃,继续赶路。走了不远,又见一个同样风格的大牌子,同样画着古装人和坟墓,上写:“向东1500米,华阳故城。炎帝诞生地……”向东望去,也同样是麦田、丘岗,没有路通过去,让人奇怪。
过了一会儿,又是一个大牌子……
又是一个……
其实不仅河南,整个中国大陆都布满了古迹,即使在很偏僻的地方也是如此。举两个小例子吧。我1988年在福建从北向南骑行时,一天,在一条僻静的土路边,忽然看见一个巨大的石牌楼。一般的石牌楼都是纪念某个守寡的贞洁妇女,但它们的个头都不是很大,而且大多立在某个村口或村中。但这个石牌楼明显不同,又宽又高,而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立刻停下车,走过去仔细查看。牌楼显然是“原装“的,斑驳的石头上布满青苔。上面刻的文字已经看不太清,勉强可以看出一个大意:原来是纪念清朝的一个将军XXX,他在XX年的时候率兵渡海打败了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因此立此牌楼予以纪念。郑成功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的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但这位将军为了清朝又再次“收复”了台湾的事我可就一点也不知道了。
还有一次,也是在福建,中部还是南部我记不清了,反正是丘陵地区。在一个小山岗上的一条普通的土路边,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忽然看见一个近一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红漆字:“宋郑虎臣诛贾似道处”。石碑显然是旧物,红字很鲜艳,应该是新染上的。郑虎臣我没有听说过,但应该是一个忠臣;贾似道我听说过,是一个奸臣。也就是说,这里,我脚下的这块土地,就是当年的忠臣郑虎臣处决奸臣贾似道的地方。我站在石碑旁,举目四望:满山满坡的青翠,目力所及,一个人也没有。又低头看看自己的脚下:普普通通的野草,平平常常的荒土。不由心生感慨:往事越千年啊,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就误打误撞地站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了……

天还很亮就快到郑州市了。不再继续骑了,因为进了城,就不能搭帐篷露营了,更不能野炊。大城市的旅店和饭馆都贵,我们决定就在郊区找个合适的地方停下来,野炊、露营,明天再进城去逛。
野炊的时候,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因为柴火太潮,火生着后又灭了。我不假思索随手拿起装着酒精的小铝壶就往已灭的柴火上倒酒精,结果“轰”的一声,酒精被残存的灰烬点燃,并顺着小“瀑布”(自小铝壶口浇下)一路而上,引燃了壶口的酒精,于是巨大的火舌“呼呼”地从酒精壶口喷出……我猝不及防,本能地迅速丢掉手中的小铝壶……幸运的是,小铝壶恰巧被我扔到了旁边的一个渠沟里,里面没有什么可燃物。更万幸的是,当时丽丽去找干柴了,不在旁边。如果她当时坐在我对面,或我把小铝壶甩到了她身上,那后果真是不堪想象了。事后我认真检讨了半天:自己看了那么多野外生存的有关书籍,还给一些爱好户外的人讲过课,怎么就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想来想去,原因就在于:我误以为灶火已经完全熄灭了,忽略了有残存余火的可能。今后,只要是已经烧过的柴火,绝对不要往上面倒酒精!

晚上在郑州近郊一片小松林中露营。因为天黑了,没有人围观,四周静悄悄的。搭好帐篷,收拾好东西,刚准备躺下,丽丽(刚检查完帐篷门和通气窗)忽然小声告诉我 :“帐篷外有个人!”
我从通气孔向外一望,果然发现离帐篷八九米远的林中小径上有一个黑乎乎的影子。我看了一会儿,发现那个黑影一动不动。我不敢大意,慢慢钻出帐篷,轻手轻脚绕到黑影后面,仔细观察一下。黑影果然是一个人,大约有二三十岁,站在一棵树旁,但看不出他在干什么,也不知他为什么一动不动。真让人心里打鼓,我绕回帐篷,把野外生存刀取出来,放在手边,心想:“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站在那里?旅行都近尾声了,怎么又遇上事了?”
我和丽丽谁也不敢睡,轮流从通气孔看着那个人。谢天谢地,那个黑影终于动起来了,又是打拳又是踢腿,一招一式的,原来是个练武术的人!刚才他一动不动,大概是在“站桩”或者“运气”吧。我长出一口气,对丽丽说:“放心睡吧。练武的人都讲究武德,不会无故害人的。”
这天晚上,我和丽丽都睡得很好。
楼主:戎小捷  时间:2020-09-06 20:12:39
骑车旅行记(62)

“亚细亚”和107国道

1996年4月2日 郑州——107国道旁

早上起来先走了一小段路,然后才在路旁小摊吃早饭。
丽丽要了一碗“呼拉汤”,结果太咸。有意思的是,丽丽吃饭时,看到服务员给另一个人的碗里加了一匙黄豆,就说:“我的为什么没有?”服务员说:“呼拉汤咸,加了黄豆就更咸了。”但服务员说着还是笑着给丽丽又加了一匙黄豆,结果咸得丽丽一点没法儿吃了,惹得我在旁边一个劲儿笑。
吃完早饭,进郑州市去看著名的“亚细亚”商城(中央电视台反复放亚细亚的广告,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中原购物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估计男女老少都会背)。在郑州,随便你问谁,都知道亚细亚在哪儿。我们也幸运,打听路时,碰到一位正好去那个方向的老头儿。他50多岁,穿一件旧夹克,也骑一辆自行车。他告诉我们亚细亚是王光英办的,并说如果我们不嫌慢,就跟他一起走。正好丽丽在大城市里骑车还不太自如,很慢,于是我们就和老人一起去。路上,我一方面要盯着前面的“旧夹克”,一方面要常回头看丽丽跟上没有。一到十字路口过马路,车多人乱,丽丽就要下车推,拉下一大段。好在我戴一顶红帽子,个子又高,她老远就能看见。
左拐右拐,走了挺长时间,终于到了亚细亚。差十分九点,亚细亚马上就要开门。门口已聚集了成百上千的人,都伸着脖子看。原来亚细亚早上开门已成了郑州市一景,类似北京天安门升国旗。门口有乐队奏乐,身着天蓝色制服身披金黄彩带的亚细亚小姐列队站在两边。忽然,七八辆摩托车从门前驶出,环广场一周。驾驶员也全是女性,戴着头盔,穿着制服,好威风。接着奏国歌。最后9点整,两个亚细亚小姐走出大门,彬彬有礼地一弯腰,手一请,人们就涌进去了。
一进门就不一样。一左一右,两个小姐站在内门边半米高的台上,向你行注目礼。大厅正前方有“托儿处”,还有“亚细亚照相留念处”、“亚细亚名信片邮寄处”。上滚动电梯,梯口也有一个小姐轻声说:“注意安全。”上到电梯顶又有一个小姐微笑着说:“欢迎光临”。你在柜台前一站,服务员马上就会走过来问你:“想买什么?”我和丽丽衣服太脏,不好意思,一进门就把外衣脱了,拿在手里,但仍不太自在。马上快到丽丽老家了,丽丽给她娘买了一瓶染发水,又给她姐姐买了一本怎样制布玩具的书,顺便又给家里寄了一个明信片,然后我们就在亚细亚大楼里来回闲逛看新鲜。
商场里面空气不好,让人感到呛得慌,也许是我和丽丽在大自然里待惯了,不适应了。亚细亚里商品较齐全,只是贵一些。给人总的感觉,花样子多了一点,服务内容并不实惠。
逛着逛着忽然停电,大楼里一片黑暗。顾客们都不知所措,这时我忽然听到站在我们附近的几个女服务员在小声议论:“一直停到五点下班才好呢。”听口气她们并不喜欢亚细亚,令我有些意外。
出来后,我对丽丽说:“这里看热闹的人多,买东西的人少,商店靠什么维持呢?”
骑车出城。在郑州市里就听说黄河公路大桥不让过自行车,我们半信半疑。走到桥头,一个徒手站岗的年轻军人果然拦住我们。问为什么不让过自行车,他没回答。不过他给我们拦了一辆机动三轮车,让车主把我们和自行车捎过桥去。
我问过桥要多少钱,车厢里坐着两个中年妇女,一开口就要十元。我不理,去和驾车的车主说。车主是个30多岁的汉子,说“五元吧。”我还价说两元。车厢里的妇女又大声嚷着坚持要十元。丽丽急了,一拉我:“不坐了,不坐了。“不坐怎么过桥呢?我又去和车主磨。最后我说三元,车主不再说话,我们就把自行车抬上三轮车,过黄河大桥。
大桥很长,很雄伟。黄河水则又细又浅,很黄,很混,两边的沙滩上种了绿绿的麦子。
过桥后车主说没零钱找,结果我实际付了五元。车厢中的妇女还在唠叨,说我们占了便宜。丽丽很生气。

昨天和今天走的都是107国道(京广公路)。这是一级公路,路面很宽。车一辆接一辆,速度很快,从不间断一会儿。大卡车也是飞快,有时就从公路边慢行道上超车,几次从我们身边擦过,让人害怕。许多司机都不守交通规则,往往三四辆车同时超车。经常遇到对面四辆车成梯形队列相互赶超,并排向你开过来,把你挤到路肩上去。司机之间闹了矛盾就靠拳头解决。我们亲眼看见一辆红色的小轿车把一辆大卡车逼到路边,然后从小轿车上下来三个人,冲着大卡车司机嚷。大概看卡车司机老实,小轿车的司机,一个二十来岁载墨镜的青年,又拉开大卡车的驾驶门,爬上去用脚踹了卡车司机三脚。我在旁边看着都觉得不公。丽丽问我:“他们为什么呀?卡车司机一般比较凶呀,怎么让小车司机打?”
107国道也确实繁忙。不看路上的车,只看路边不断竖着的想捎顺路货的大牌子就知道。上面总写着:有货去某某市。什么市呢?整个华北、东北、华东、华南,所有你能想出名字的城市,牌子上面几乎都有。107“国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07国道两边的饭店,起的名字也很高档,什么“帝王大酒店”、“五星大酒楼”、“美味饭庄”等,其实多是一间间很普通的餐厅。几间粗糙的砖平房,前面墙上刷一层白灰,歪歪扭扭贴着彩字:“正宗川菜、粤菜”、“名厨掌理”、“南北风味,生猛海鲜”……等等。
不过,无论是“大酒楼”还是“饭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无论何时,它的门前的大停车场上,都坐着两三个招揽过路司机的年轻姑娘。——脸上涂得惨白,眉毛画得又黑又长,嘴上抹着油腻的口红,穿着时髦的衣裙,懒洋洋地聊着天……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著名107国道的一景。
从昨天起我们就专在小摊吃饭,而不去路边所谓“大酒楼”了。一来因为我和丽丽现在衣服太脏(快到家了又不愿洗),这么进去吃饭不自在。二来我们吃饭仅吃炒素菜,不买肉菜,更不喝酒,为此服务员态度往往冷淡,让丽丽生气。前天我们在一路边店吃饭,算账时,那个涂脂抹粉的服务员多算了我们两元钱。我指出后,她不仅不道歉,反而不屑地说:“不就是两元钱嘛?”让人心里不舒服。
107国道边有一个接一个的停车住宿点,但骑车旅行住宿并不方便。原因是他们只愿意接待司机,可以另赚一笔停车费,而接待我们仅赚一个床铺钱,所以不干。
好在我们自己带有帐篷,随便找个平地就可以过一夜。

楼主:戎小捷  时间:2020-09-06 20:12:39
骑车旅行记(63)

比干庙

1996年4月3日 107国道——汤阴县 晴转阴

昨晚一整夜都伴随着轰隆隆的过车声。
早上掀开帐篷一看,晴天。收拾好东西,到一个小摊上吃了稀饭、油条,上车出发。
出发不久,我到路边一个稀疏的树林中解大手。回来后丽丽告诉我:“你以后解手不要戴红帽子,过往行人都看你。不看也得看,万树丛中一点红。”我恍然,笑了。
从广西骑车出发时,为了交通安全,我和丽丽特意买了两顶小红帽。

走了没多远,公路边忽然又看见一个大牌子,上写“天下第一庙”。我和丽丽都纳闷:什么庙敢自称天下第一?于是循路去访,原来是“比干庙”!真没想到,商纣时代著名“忠臣”比干的墓,居然能留存到现在,并且保存如此完好。
赶紧买了门票(仍是两人买一张),从高大气派的庙门进去,先奔后院的比干墓。
比干墓很大,呈圆台锥形,上面长满枯草。墓径估计有20多米,高六七米,很像农村放粮的粮垛。四周紧贴墓座砌了一圈一米多高的厚石墙(相当于粮垛的围席),绕石墙还有一道水泥砌的排水沟。土墓上竖了几块“严禁上墓,违者重罚”的小木牌。
比干庙高大宽敞的展览室里,挂满了海外侨胞送的各种各样的漂亮旗匾。署名的有: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族自治会、旅菲西河林氏宗亲总会、加拿大多伦多西河林氏宗堂、马来西亚林氏宗亲会联合会、越南林氏宗亲总会等……还有香港的、印尼的、泰国的……开始我不解怎么送旗匾的都姓“林”,一看说明才知,原来比干被纣王剖心死后,他怀孕的妻子逃出去,把孩子生在一片树林里。后来这个孩子被周武王追赐姓林,于是比干就成了中国林姓的始祖。
庙里竖了许多豪华级的石碑,记载着为重修比干庙捐资的人士。贡献最多的是泰国的林氏宗亲总会,捐了57万元,让丽丽直咂舌。最有趣的是一块记载卫辉县“四大班子”捐资数目的碑(比干庙在河南卫辉县境内),上面还有口号:“忠心为国,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发扬比干精神,振兴卫辉经济。”除了这些新碑,更多的是已破损不堪的古碑,上面记载着历代文人名士游览时的题诗、题文及历代重修比干庙墓的经过。
1993年在河南卫辉县比干墓庙召开了一个纪念比干诞辰3085年的国际会议,重建比干庙的款项和旗匾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捐的。看来忠臣比干比科学家张衡有福,因为他是中国某一姓氏的“始祖”。这一姓氏在海外的侨胞思乡心切,自然肯出钱来重建这个“天下第一庙”。
(顺便补一句:在湖北当阳城不远,我们曾在路边见到一块刻有“张翼德横矛处”的旧石碑,约3米高。这块纪念张飞的石碑,也是清朝时一个陕西姓张的县官路过此地时出资兴建的。)

中午我们决定自己做饭吃,物色了一个离路边不远的废弃机井房。做饭前我就发现机井房的水泥地面高低不平,有一些鼓包。不过我没在意,依旧找了几块砖头,搭起一个简易灶台,像往常那样开始做饭。米饭很快就做好了,我又添了几块木柴,把火烧旺,开始炒菜花。谁知就在快炒好的时候,忽然“嘭”地一声, 顿时火花四溅,烟雾腾起,小炒锅也歪到一边。丽丽正在旁边坐着写日记,吓了一跳。她马上跑过来,“怎么回事?你没事吧?”
“不知怎么了,”我还没有完全缓过神,“好像什么东西爆炸了。”我揉揉眼睛,赶紧站起来,拉着丽丽躲到一边。
过了一会儿,烟雾完全散了,我要过去看,丽丽拉住我,说再等一会。又过了半天,感觉确实没问题了,我们才过去看。只见搭灶的几块砖头已经东倒西歪,灶里的柴火也溅的哪都是,小炒锅歪倒,里面的菜花撒了一半。再仔细观察,发现原来灶台底下那片水泥地面咧开了几个大口子。咦,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思索了一下,终于恍然大悟:这个机井房的地面质量不过关,抹水泥地面的时候,没有抹平,水泥地面底下残留了一些空气,形成了鼓包。当我们在地面上烧火的时候,水泥地面下的空气受热膨胀,于是炸裂开来。
弄清了原因后,我和丽丽都放松下来。“幸亏底下是一小包空气,如果是一小包炸药,我们就玩完了。”我笑着打趣说。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遇到有鼓包的水泥地,我们可要离它远点了。

傍晚到达汤阴县城。汤阴是岳飞的故乡,不出我们所料,在十字路口塑有一高高的岳飞铜像。塑得很传神:马低垂着头,似含悲衷;岳飞上身挺直坐马上,无望的目光中有一股忧愤,令人感叹。塑像四周用栏杆围了一圈,还有几层台阶,像一个小街心公园。傍晚夕阳下,几个老人在那里慢慢地打太极拳。
总的来说,在中国各地,都会塑有或高或矮的当地历史名人的雕像,这似乎是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例如我第一次去邯郸看丽丽时,邯郸火车站就立着一个高高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雕像。不过我发现,凡是最高级别的领袖雕像,往往都很死板,没有什么性格,也看不出他们的具体心情,总之让人觉得比较空、比较虚。我们这一路看到的洪秀全雕像、秦始皇雕像、邓小平雕像等,均是如此。而那些较低级别人物的雕像,则往往塑造得很传神,不仅性格鲜明,而且表情丰富,让人心灵受到触动。例如赵云的雕像、岳飞的雕像,都是这样。

晚上我们打算在县郊的一个村庄旁露营。正在搭帐篷,忽然变天了,落起了小雨。一个围观的小伙子见状说:“到我家去住吧。我一个人,家里有地方。”
小伙子看上去很憨厚,我和丽丽相视了一下,马上同意了。七拐八拐到了小伙子家,进了门后才发现,只有一间屋子可以住人。小伙子很热情地铺好炕,然后他就睡在紧右边,让我们两个睡在左边(炕不大,只能躺三四个人)。三个人睡一个炕,我和丽丽感觉有点尴尬,相视无语。本想提议在他家的小灶房里搭帐篷睡,可人家那么热情,又不好意思开口。无奈,只好客随主便,我就睡在小伙子旁边,丽丽再睡在我的旁边。
由于实在不习惯,我睡得不太实,丽丽则更没睡好(没脱衣服)。

楼主:戎小捷  时间:2020-09-06 20:12:39
@ty_GY621 2020-08-27 14:50:52
一直跟踪看呢,可是发帖越来越慢,内容越来越少……
-----------------------------
抱歉,琐事缠身。不过,就快结束了……
楼主:戎小捷  时间:2020-09-06 20:12:39
骑车旅行记(64)

跌宕起伏的一天

1996年4月4日 汤阴——磁县新兴停车场

早晨起来,小伙子给我们做了简单的早餐:馒头、稀饭、咸菜。吃完饭后,知道我们爱看古迹,又热情地领我们去看村里的一座古庙。可惜庙门锁着,他也不知道谁拿着钥匙。于是我们反复谢过他后,又照了一张相留念,然后高高兴兴挥手告别。

中午到达安阳,特地去看了殷墟(小屯村)。这是我小时候就耳熟的一个著名文化古迹。门票还是优惠,两人只买一张(5元)。买票时有个小插曲。当我说明骑车旅行情况后,售票员就问有没有介绍信,说:“没信不好优惠。”丽丽生气:“我们一路上别人都优惠,从来不要介绍信。”女售票员起身去征询“头儿”的意见后,勉强同意优惠,但还在嘀咕:“没信不好说。”
殷墟博物馆很大,既有古地基遗址,又有几处根据考证推断仿造复原的商代“宫殿”。当然这些宫殿和北京的故宫是没法比的,用现在的行话来说,这些以蓬草盖顶的“宫殿”很寒酸,连“小康”都算不上,只相当于“温饱水平”。
最有趣的地方是妇好墓(武丁之妻)。通往墓地的小路两旁,立有许多依据妇好的随葬品放大仿制的大理石雕像。虽不细腻,但很有艺术性。大多为动物造型,只有六个是人的造型。其中两个显然是奴隶,低首垂眉。
“你看这个,是个女的。”丽丽忽然喊我。果然,一个侍女模样的石像。她大眼睛直视,两腿并拢直立,双手下垂扒开私处,样子很古拙有趣。
看完了宫殿和墓地,又去参观殷墟甲骨文展览。里面的人不少,多为安阳市的学生。
从殷墟博物馆出来,存车处看车的老头很实在,他先让我们检查一下自行车行李包中的东西,看少了没有。“没少再付钱,两角。”当得知我们是长途骑车旅行后,他很惊讶。告别时,他说:“祝你们一路平安!”

已经快两点了,于是决定在城里吃完饭再走,结果吃饭时丽丽和饭店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大致经过是这样的:我们点完餐后,服务员又热情地向我们推荐当天的特价菜“手抓羊肉”(半价)。知道丽丽喜欢吃,咬咬牙要了半斤,然后我就去上卫生间了。没过一会儿,我就听见外面有嘈杂声,而且声音越来越大,似乎是丽丽在和谁争吵。我感觉不妙,处理完后赶紧跑出来,刚进餐厅,就看见丽丽从餐厅的炊事房里出来,脸色煞白,看见我就嚷了一句:“咱们不吃了,走!”我不明就里,但看见丽丽那么生气,也就边跟着她往外走边问“怎么了?”原来是手抓羊肉端上来后,丽丽发现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块小羊肉,便怀疑分量不够,于是她拉着服务员一块儿到厨房里去称分量。厨师一称,显示是半斤。但丽丽眼尖,看到角落里还有一台秤,用那个秤一称,只有三两半。于是丽丽说餐厅用的假秤,厨师则一口咬定丽丽用的那个秤是坏的。两人正争吵,老板带着一个保安来了,二话不说就指着门让丽丽出去(门上有“厨房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于是就发生了我从洗手间出来看见的那一幕。
出了餐厅,丽丽气哼哼地推车走了不到一百米,路边有个木长椅,于是我们停下来。丽丽继续生闷气,我则默默地坐在旁边陪着。我知道丽丽特别恨假秤,在海南内地教书的时候,我们常去一个大菜市场买菜,结果经常发现分量不够。一开始我们还到市场里摆的公平秤上去称,发现分量不够就告诉工商管理员,结果人家不仅不管,还说“这儿所有的秤都是这样的”。最后闹得小贩们都不再卖给我们菜了,无奈,我们只好妥协,不再告发他们了。没想到,今天在这里又遇到了这该死的“缺斤短两”。
也不知坐了多久,大概快有一个小时吧,丽丽的气慢慢消了,忽然没头没脑地冒出了一句:“我脾气不好,你愿意和我过一辈子么?”
我一怔,但马上反应过来,脱口说:“我愿意和你过两辈子、三辈子!”
“不用那么久,”丽丽怔怔地看着前方,轻声说,“一辈子就够了。”
又停了好一会儿,丽丽扭过头,撅着嘴说:“这回吃大亏了,钱花了,饭却没吃。”这一下提醒了我,原来我们是交过饭钱的,怪不得刚才我看见有服务员从饭店门口探头向我们这边张望了两次。
“哼,刚才吵架的时候,你不在。现在你得想个办法,把咱们的损失都补回来。”丽丽说。
“好的,你给我五分钟。”我低头紧张思索了一会,很快有了主意。
“这样行不行,”我说,“马上就到河北了,我是河北师范毕业,那里到处都是我的同学。我可以去找他们,免费吃住。他们请客的时候,我就点手抓羊肉,把这次的损失都补回来。”
“真的?可以免费走河北了?”丽丽有些高兴了,“你和同学的关系都那么好吗?”
“当然了,我和所有的男生——关系都特好,”我有意地说,“和所有的女生——关系都不好。”
“撒谎!”丽丽白了我一眼,“你这才是欲盖弥彰呢,心里有鬼!——冲你这句话,就不许你去找女生。”
“行啊,那我就只找男同学。”我一脸认真地说,“可是我找了男生,要是他通知附近的女生也来聚会怎么办?这我不能拦着人家啊。”
“那——来了你也不能和她们说话。”丽丽又一撅嘴。
“行,不和她们说话。”我做出思索的样子,然后笑着问,“那——挤眉弄眼行不行?”
“嗯——”丽丽一歪脑袋,想了两秒钟,说:“挤眉可以,弄眼不行。”
我仰起头,也想了两秒钟,然后笑着说:“算了吧,光挤眉的话,会把人家吓跑的。”
丽丽咯咯地笑起来,笑了好长时间。笑完了,她把头轻轻地靠在我的肩上,好像在和谁赌气地说:“反正你是我的,谁也抢不走!”
看见丽丽心情愉快了,心里真高兴。我拉起她的手,用力握了两下,说:“对,我们永远在一起!”
…………
楼主:戎小捷  时间:2020-09-06 20:12:39
@ty_qxzr 2020-08-31 17:29:10
真是佩服楼主和丽丽,这些宝贵的经历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让人回味无穷!
-----------------------------
谢谢!!
楼主:戎小捷  时间:2020-09-06 20:12:39
骑车旅行记(65)

“半途而废”
1996年4月5日 磁县——大旺村 晴

离丽丽家只有30多公里了。就要到家了,丽丽的心情很复杂,昨天夜里翻来覆去睡不实:“家人已经一年没见了。娘、姐姐、妹妹怎样了?娘会不会骂我?”丽丽伤了半天脑筋,又埋怨我不会出主意。
今天早早就起床,收拾好东西出发。
和昨天一样,侧顺风,三四级,很轻快。在107国道上骑了一会儿,发现来往车辆太多,路肩的自行车道上又积有沙煤土,打滑,于是我们推车到了并行的另一条旧公路上骑。
没骑多久丽丽的车胎就扎了,丽丽嘀咕:“怎么凤凰车也爱扎胎了?”正好路边有一个车铺,懒得自己动手了,于是推过去修。
修车的是一个老头,看样子有60多岁,背很驼,穿一件很干净的黑夹袄,头裹白头巾,很像小时候看的电影《地道战》里的老支书。补胎时,我看他有点漫不经心,胶水只晾了二三秒就贴(按道理,胶水应该晾几分钟才行),贴完后也不反复压按粘实。我不放心,拿过来又反复使劲压按。老头并不理会。旁边另一个也来补胎的中年汉子说:“你放心吧。我小时候刚学车时,他就在这儿修车了。几十年了,有经验,胶水是他自己配的。”
丽丽的车胎一共扎了一溜儿三个小洞。都补完后,老头又检查了一下外胎,很熟练地找出扎在外胎上的一小段钢丝。最后安装外胎时,他的工具也很巧,只用一把头有点弯的螺丝刀(显然也是自制的),很轻松就把车胎安装好了。
眼见了全部修车过程,才明白了为什么他身上的衣服那么干净,头巾那么白。他修车的每个先后程序,每个动作都是精心安排好的,脏东西根本沾不上身,真是修车修成精了。

越靠近邯郸,灰粉、煤粉越多,真是脏极了。我和丽丽都是一头灰,一脸黑。丽丽说:“我小时候爹妈带着我来邯郸玩,那时候邯郸干干净净的,古色古香。丛台,蔺相如和廉颇的回车巷,学步桥……到处是古迹。可现在空气里一股呛人的味儿,街上都是煤灰,脏死了。”
我说:“如果我当邯郸市长,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环境,先把煤灰消灭了。”丽丽说这做不到,邯郸有邯钢,过往有拉煤的车,风又大。我说:“只要肯想办法,总能治好。”
走上邯武公路后,路两边都是绿油油的麦田,不时出现一条两旁长满杨树的小路通向不远处的村庄。
离家越近,丽丽话越多。一会儿告诉我旁边这村原来特穷,后来富了,大办教育,还拍过电视剧呢。一会儿又告诉我那是乡政府所在的村,她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来这儿看唱大戏;长大以后就很少来了,只是考上大学迁户口时又来过一次。一会儿又告诉我那条窄窄的公路原来是条小土路,两边也长了白杨树,是去她姥姥家的路。小时候她经常一个人去姥姥家“串亲戚”,找姥姥村的小孩玩。有一年秋天,她离家太迟,搭黑了还没到,脚踩在落叶上沙沙响,把她吓坏了。有人骑车路过,说认识她姥姥,要带上她。她拒绝了,因为从小大人给她讲的坏人拐小孩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上午11点,终于到了大旺村路口。一条小公路通过去,两旁长满了杨树和柳树,田里的麦子已经很高。“不知道这些树是什么时候种的,从我记事起它们就长在这儿。”丽丽说。
经过一条小胡同,穿过一座丽丽说叫“阁”的桥洞,再七拐八拐,终于到她家门口了。丽丽家是一座不大的院子,四五米高的红砖墙,大黑铁门。丽丽兴奋地推开铁门,自己搬着自行车上门口的高台阶,也不等我来帮忙。
娘不在家,只有小妹利平在洗碗。利平又胖了一些,虽然才16岁,却比丽丽高出半个头。利平看到我们,高兴万分:“二姐,你们回来了!!娘早上还说你们这两天该到家了!“
利平出门去地里喊娘,我们赶紧打水洗脸洗头。我洗脏了四脸盆水,丽丽洗脏了六脸盆水!
娘回来了,丽丽叫了一声:“娘!”
娘说:“你怎么这么黑?衣服这么脏,像个逃荒的。吃饭了没有?”

晚上,丽丽和她的姐姐、妹妹、娘一起睡在北屋,我一个人睡在西屋。两个屋隔得不远,躺在炕上,我可以清楚地听见丽丽在大声地和家人讲旅途的见闻。但她用的是家乡土话,我只能听懂一半——什么海南的椰子树、广西的甘蔗林、湖南的吊脚楼、河南的大海碗什么的……
听见娘说话,好像是在问“他这个人咋样?”
我屏住呼吸,仔细听——“可好着哩,”丽丽说,“他在海南教书的时候,学生都喜欢他。”
“你咋知道的?你去听他讲课了?”好像是姐姐的声音。
“没有。”丽丽说(大意),“是他晚上备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出去在校园里逛,听见学生们议论的。都说没有见过他这么好的老师,从来不骂学生,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一视同仁……”
“…………”不知是哪个妹妹在问,也不知问的什么。
接着就听见丽丽讲起我们在海南找工作的事:在海口如何应聘语文老师,如何几次试讲落选。又到一个私立函授学校,虽然工资高,但发现是在骗学生钱,又辞职。后来又到海南内地的一个中专学校,因为是北京人,普通话标准,结果被学校聘用,等等……
“……书生气……”不知是哪个姐妹在说。
“中啊……将来不会骗你……”娘的声音。
接着听见一阵小声议论,好像是在说谁病了。过了一会儿,丽丽就咚咚咚地跑到西屋来了。
“和你商量一下,”丽丽说,“利平眼睛疼了好几天了,县医院也查不出毛病,娘问咱们能不能带她去北京看一下?”
“当然可以,这还用问。”我马上说,“北京有同仁医院,全国最好的,好多外地人都去那里看眼睛。别耽误,明天就走。”
“那……咱们旅行半途而废,你不怪我吧?”
“治病第一,旅行第二。”停了一下,我又加了一句:“再说,怎么是半途而废呢,我们已经到家了呀。”
“到我家了,没到你家呀。”
“你家就是我家呀!”我睁大眼睛。
“你呀,就是说话好听。”丽丽敲了一下我的脑门,然后咚咚咚地跑回北屋了。

第二天,我们把自行车留在大旺村,带上利平,坐火车回北京了。

(全文完。感谢各位的阅读和点评!有关心后事的朋友,可以阅读《下乡养儿》,冯丽丽著,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售,谢谢!)

楼主:戎小捷

字数:158850

帖子分类:旅游休闲

发表时间:2020-02-18 18:41:45

更新时间:2020-09-06 20:12:39

评论数:15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