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唯识学与《道德经》

唯识学与《道德经》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实际上,出世间法在世间的显现,符合大家的长远利益,但一般人不会这么想,我们常常说的“价值颠倒“,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地方。
----------------------------------------------------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02 04:40:06
楼主说的这句非常到位。但人们就是因为眼前利益而不能知出世间法,也是因为无明而不信自己所看不到、想不到的正法的作用。
世尊传法时,并“不是竭尽全力鼓与呼,不计代价要让正法显现在世间”,而是循循善诱。因为正法的作用就是潜移默化的。而“竭尽全力鼓与呼,不计代价要让正法显现在世间”却是与正法相悖。
从大的方面看,虽然多灾多难,人类还是得以延续下来,总体来说,物质越来越丰富,文化普及率越来越高......
-----------------------------
@可爱的甜瓜 2020-06-03 13:46:37
先生说得真好。
冷与热是个大话题。理性的苏醒、生长,智慧的培育,确实需要一个冷静的环境,但人与人的联合,真理在世间的照耀,事业的成就,却不能没有强烈的热情。智慧和热爱是正法的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恐怕都是不完整的。
先生所说的主心骨,或者中道,是以结果来考量,选择适合正法在人群中生长的温度。就我对传统社会的观察而言,就培育智慧、洞悉精微而言,传统知识分子笼而统之的习......
-----------------------------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04 07:00:32
种子为什么在低温下才能打破休眠?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个让自身不灭种的能力。
在自然中,种子一般在夏季或秋季成熟。此时的温度并不低于春季发芽时的温度,但如果在种子成熟后就发芽,那么它很快就要面临寒冷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冬季,后果会如何?
因此种子在秋季成熟后会休眠,在冬季最冷的时候打破休眠,等到春季气温上升,就会生根发芽。开花之后结果,夏季光照足、雨水丰富,果实成长。但只有在经......
-----------------------------
我不知道先生对种子的事情了解多少,因为先生的意思,种子对何时休眠,何时打破休眠,是存在着自主选择的。

所谓自主选择,是指种子的休眠,并不单纯是外界的理化环境,在种子内产生了相应的反应,使得种子被动的进入休眠;而是种子接受了外界的相应信息,其基因就好像大脑一样,自动启动了休眠程序。而觉醒程序的激活,同样来自于外界信息的获取,这其中有理化反应,但又不仅仅只是理化反应,种子就好像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总是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选择对自己的生命最有益的生长方式?

所谓智慧和热爱是正法的双翼,自然有只注重单翼,都很难成就的含义。用收敛的、智慧的力量来明确方向,用扩张的、热爱的能量去竭尽全力使之实现,并且双方还能够相互促进。道理很简单,就不多说了。

所谓光明,是显现,能看见,而真理之光,是能够显现真实,或者其本身就是真实。处在能所关系中的显现,确实并非真实,但并非与真实毫无关系。从我们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身体所能感觉到的真实,运用理性、工具和专注力,发现其在精微层面的真实,动力学规律层面的真实,再觉知不平等的能所关系对真实的障碍,圣哲更能够成就自在层面的真实,这里面是存在演进的。正法的光明随着心意的逐渐柔和与洁净,心智的逐渐专注和猛利,而进入到更高能量的状态,直至知识之光能够有力量驱散无明的黑暗。所谓虚幻,是指假相,假相遮蔽真实,也只有靠真实的显现,才能够自然驱散。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实际上,出世间法在世间的显现,符合大家的长远利益,但一般人不会这么想,我们常常说的“价值颠倒“,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地方。
----------------------------------------------------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02 04:40:06
楼主说的这句非常到位。但人们就是因为眼前利益而不能知出世间法,也是因为无明而不信自己所看不到、想不到的正法的作用。
世尊传法时,并“不是竭尽全力鼓与呼,不计代价要让正法显现在世间”,而是循循善诱。因为正法的作用就是潜移默化的。而“竭尽全力鼓与呼,不计代价要让正法显现在世间”却是与正法相悖。
从大的方面看,虽然多灾多难,人类还是得以延续下来,总体来说,物质越来越丰富,文化普及率越来越高......
-----------------------------
@可爱的甜瓜 2020-06-03 13:46:37
先生说得真好。
冷与热是个大话题。理性的苏醒、生长,智慧的培育,确实需要一个冷静的环境,但人与人的联合,真理在世间的照耀,事业的成就,却不能没有强烈的热情。智慧和热爱是正法的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恐怕都是不完整的。
先生所说的主心骨,或者中道,是以结果来考量,选择适合正法在人群中生长的温度。就我对传统社会的观察而言,就培育智慧、洞悉精微而言,传统知识分子笼而统之的习......
-----------------------------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04 07:00:32
种子为什么在低温下才能打破休眠?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个让自身不灭种的能力。
在自然中,种子一般在夏季或秋季成熟。此时的温度并不低于春季发芽时的温度,但如果在种子成熟后就发芽,那么它很快就要面临寒冷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冬季,后果会如何?
因此种子在秋季成熟后会休眠,在冬季最冷的时候打破休眠,等到春季气温上升,就会生根发芽。开花之后结果,夏季光照足、雨水丰富,果实成长。但只有在经......
-----------------------------
@可爱的甜瓜 2020-06-05 14:35:51
我不知道先生对种子的事情了解多少,因为先生的意思,种子对何时休眠,何时打破休眠,是存在着自主选择的。
所谓自主选择,是指种子的休眠,并不单纯是外界的理化环境,在种子内产生了相应的反应,使得种子被动的进入休眠;而是种子接受了外界的相应信息,其基因就好像大脑一样,自动启动了休眠程序。而觉醒程序的激活,同样来自于外界信息的获取,这其中有理化反应,但又不仅仅只是理化反应,种子就好像知道自己的利......
-----------------------------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05 15:04:47
我的意思正是种子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因为任何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都是向生或更好的生的方向进化。这是自然赋予的能力。即生的欲望。
楼主对唯识学理解很深。既然“唯识”,因人的认识能力有局限性,那么用“唯识”去实证正法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毫无可能。不论哪个宗派的圣哲都指示:修证要从“有”向着“空”的方向精进。那么,“有”的能量高呢?还是“空”的能量高呢?因此,按圣哲的指示,正法的光明其实......
-----------------------------
有求生的意欲和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还是不同的,后者已经属于理智的范畴了。如此,种子所含的基因就不应该是从一开始就被设定好的程序,还是有着一个编写和调整的过程的。

我们知道,波长越短,频率越高的光,有越高的能量,也越能够穿透、分辨所认识对象的精细结构。所以,可以认为,高能量的状态是获取精微知识——而这精微知识往往对应着世界的本相——的前提。而此高能量的状态首先可能对应着认识趋向,已经必不可少的高度的专注力。

所谓认识趋向,往往是指的一个人的志趣和对何种知识有高敏感度,就好像每个人的认识功能和发生的认识行为,也处在认识光谱的某一部分一样;而所谓专注力,就好像将原本分散的能量集中到一个点,就好像对光波进行压缩一样,也会产生更高的能量和频率。而高能量的认识状态,是需要静心,净意,平和,信心坚定而有决心的。从自净其意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需要放空自己,但放空自己并不是变得低能,而是在前期资粮准备充足的前提下,不障碍高能状态的显现和运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能状态不离空、有。作为有的资粮成熟,就可以在空的舞台上,充分显现其妙用了。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06 04:29:08
可能我没说清楚。种子没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生长环境的能力,而是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个适应过程,就是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极其微妙的,我并不确切知道这个过程。但从现象看,各地的植物种类都有所不同。而且如果植物改变了环境,会影响其生长。
能量和能力有区别。一般来说,能量的流动是由高向低流动的。因此人们总是向上的,这体现着人“生”和“生”的更好的欲望。所谓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而且会认为只有......
-----------------------------
能量的种类很多,并且其动力学特征也很复杂。当然,热能是从高温往低温流动。如果可以将热理解为一种电磁现象,并且高频率的振动对应更高的动量和温度,倒也可以和我们探讨的理性之光联系起来。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能量简化的理解为动能和势能。动能的含义大家都很清楚,而所谓势能,则有潜能的含义,也往往和场的概念联系起来——在唯识学中,场或可以理解为种子。我们所说的修行,一般可以理解为对潜能的激发,使其显现并有现实的作用。当然了,潜能的激发,有时表现为多种功能的联动和凝聚,有时则表现为关闭各种扰动专注于一境,以产生新的功能。这里有损有益,有开放有收敛,或不能单纯的说是提高能量或者降低能量。但总体来说,修行的过程是对治的过程,是不断开发出更高纯度、精度、强度的能量以对治低能和暗劣的过程。

但是,能量是有为法。如楼主在谈论“遍计所执性”的文章中也提到,能治的主体和所治的客体,本身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从高能对治低能的说法中也体现得很明显。而不平等是颠倒因,成颠倒见,其对治当然有正面的作用,但或因为源头的虚妄,而不会是究竟圆满的。

放下高高在上的状态,证得平等性,自然不再存在所谓“高能对低能”的对治。造成场的激发的对象一旦不存在,场也就永远处于平静的、未激发的最低能态,所谓无为、不造作、寂灭的状态。但这种平静,是暴风雨后的平静,是一切需要做的都圆满成就后的平静。如佛祖所言: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

但这是一种“低能”的状态吗?

场处在平静、自在的最低能态,没有逼迫,不再有任何造作,看上去是空,零,无能。但是,遍照法界的真理之光,让法与法之间相互映现无有障碍,就好像透明的一样;法的真实本性,其所是,其所能,也都在已经永远过去了的、从来就没有真实存在过的有为造作中得到了完全的呈现、成就和证明,已经不再有任何迷惑和不明了。这是遍照法界的常寂光,其能够显现一切的真实,在这样的状态下,作为有为法的能量因其虚妄,永不再起,也不再有意义。这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无能”吧,一种充满喜悦和真实感的深度平静、安定、自由的状态。

“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
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
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
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场处在平静、自在的最低能态,没有逼迫,不再有任何造作,看上去是空,零,无能。但是,遍照法界的真理之光,让法与法之间相互映现无有障碍,就好像透明的一样;法的真实本性,其所是,其所能,也都在已经永远过去了的、从来就没有真实存在过的有为造作中得到了完全的呈现、成就和证明,已经不再有任何迷惑和不明了。这是遍照法界的常寂光,其能够显现一切的真实,在这样的状态下,作为有为法的能量因其虚妄,永不再起,也不再有意义。这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无能”吧,一种充满喜悦和真实感的深度平静、安定、自由的状态。
“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
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
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
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08 15:56:30
这段话写的真好。楼主认识到这个地步,非常了不起。
但法的真实本性却不是“也都在已经永远过去了的、从来就没有真实存在过的有为造作中得到了完全的呈现、成就和证明,已经不再有任何迷惑和不明了。”
法的真实本性,它一直真实存在并发挥作用,而且还会继续真实存在并发挥作用。因为这是天地及人类生存下去的基础。
法的真实本性与禅宗的自性是一致的。如果没有佛亲口指示,修行人能见自性的条件非常苛刻,这......
-----------------------------
虽然并不是有很大的探讨的必要,但还是提一下:

真实、真理是需要证明的。如佛陀所开示的:此是灭,可证性。在没有证明之前,用假设来描述更加合适。

现象世界的因缘,或者说万物之所依,是异熟识。其是染净依,是有漏、割裂而不完整的,属依他起性,是转依的对象,不能说其真实存在的自性。

这其中关键是因地和果地的区别。因地是实性为无明所覆藏,真妄和合的状态,果地则是真理圆满成就的状态。实相需要显现其所是,证明其所能,才是真实的。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童天一 2020-06-08 17:49:13
@可爱的甜瓜 :2020-06-08 15:36:48 评论
评论 童天一:童先生,你的具体观点呢?
————————————————————
我将自己对老兄此帖的回应,贴到红袖天涯论坛,结果被人大闹一场,我只好告别红袖天涯,重新回来。
红袖天涯:童天一《精神分析:人是被义抹除的存在》
网址:http://bbs.tianya.cn/post-1178-52831-1.shtml
因为此帖的讨论,导致我最后离了红袖天涯,
......
-----------------------------
@可爱的甜瓜 2020-06-09 14:14:01
我看了童先生的文章,我同意大家的看法。
我想,对很多人来说,义,或者说价值观,并非是外界强加的东西,本身在人的精神世界是有根据的,很多时候被称之为善根。价值观潜移默化的熏习,是增长善根的过程,我本人是非常欢迎的。
一定程度上,我能够理解为什么童先生会有这样的抵触,很可能将“义”视为一种虚伪。我想,这其中的逻辑,在童先生这里,大概是一贯的。
也许,这世界上的很多人,是存在着精神症......
-----------------------------
@童天一 2020-06-09 15:31:49
谢谢!
“道”与“义”,最的大不同:
“道”可以“领悟”,但是不可言说;因为“道”就是世界本身,人类语言无法抵达。
“义”就是意义,是必须言说的。
“义”是语言的目的,语言是“义”的工具。我们交流和合作,必须用语言,必须了解对方的“义”。
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世界上有无数主义,也产生了无数的冲突和战争。
爱与仁,相近,爱与义相隔很远。
有慈悲心,有爱心,即便大家主......
-----------------------------
童先生所说的义,是“我应当”,体现为一种责任。义的合理性,在于其是有价值的,并且此价值表现为长远的,普惠的。

仁爱和义确实有所不同。同样是惠及他人,但不同于刚性的、理性化的义,仁爱是基于感受的,柔软的,具体的,富有弹性的。童先生对“义”的批评,或许是基于主流的正义,往往是非义,亦或者“义”表现为遍计所执性,其价值经不起时间的侵蚀,而逐渐表现为非义。所以,很多时候,真正的正义,是离不开仁爱的;同样的,真正的仁爱,也是离不开正义的——“你所给予对方的,真的是对方所需要的吗?你所要求对方的,真的是对方认同的吗”?当你所自以为的正义,变成居高临下强加于人的,变成没有平等的爱的互动的,这种正义确实不要也罢。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知者多不言 2020-06-09 17:43:38
老子并不认为其是自在的,终极性的第一因???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象帝之先,这不就是在说道是终极性的第一因吗?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不就是在说其是自在的吗?
在佛经中为什么把佛教,佛法,佛果称为佛’道‘呢?,初证圣果为什么名为见‘道’呢?
-----------------------------
先天地生之前,是“有物混成”。既然是混成,那自然有二者是道的成因;另外,既然是“先天地生”,那自然有能生的主体和所生的“道”,又怎么说道是自在的,终极的第一因呢?

更不用说“道法自然”了。以自在为师的意思。

“道”应该如何翻译,曾经有过很大的争论。玄奘坚持要将“道”翻译为因地的末伽,否定其为果地的菩提智,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本文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证明这个翻译是正确的。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知者多不言 2020-06-09 17:43:38
老子并不认为其是自在的,终极性的第一因???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象帝之先,这不就是在说道是终极性的第一因吗?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不就是在说其是自在的吗?
在佛经中为什么把佛教,佛法,佛果称为佛’道‘呢?,初证圣果为什么名为见‘道’呢?
-----------------------------
@可爱的甜瓜 2020-06-09 23:54:03
先天地生之前,是“有物混成”。既然是混成,那自然有二者是道的成因;另外,既然是“先天地生”,那自然有能生的主体和所生的“道”,又怎么说道是自在的,终极的第一因呢?
更不用说“道法自然”了。以自在为师的意思。
“道”应该如何翻译,曾经有过很大的争论。玄奘坚持要将“道”翻译为因地的末伽,否定其为果地的菩提智,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本文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证明这个翻译是正确的。
-----------------------------
@知者多不言 2020-06-10 08:42:56
佛教建立真如,或曰如来藏,认为真如是无始,是无所从来,真如不是所生,也没有能生真如的,用现代的语言概念表述,真如就是自有的就是第一因。有物混成的混成,道法自然的自然,也是这个意思。
玄奘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有局限,所以他翻译的经论晦涩难解,以至流传不长不广,其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很复杂也是一个原因。唯识学复兴主要是因为其理论方法接近现代西学,而现代西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有一定现代文化知识思维方式的......
-----------------------------
三位先生,因为大家探讨的问题有共性,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这是很大的话题,为了防止自说自话,还是从明晰最基本的概念来开始我们的讨论——如果这种明晰是可能的话。

首先,大家认为,《道德经》中的无,应该怎样理解?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知者多不言 2020-06-09 17:43:38
老子并不认为其是自在的,终极性的第一因???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象帝之先,这不就是在说道是终极性的第一因吗?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不就是在说其是自在的吗?
在佛经中为什么把佛教,佛法,佛果称为佛’道‘呢?,初证圣果为什么名为见‘道’呢?
-----------------------------
@可爱的甜瓜 2020-06-09 23:54:03
先天地生之前,是“有物混成”。既然是混成,那自然有二者是道的成因;另外,既然是“先天地生”,那自然有能生的主体和所生的“道”,又怎么说道是自在的,终极的第一因呢?
更不用说“道法自然”了。以自在为师的意思。
“道”应该如何翻译,曾经有过很大的争论。玄奘坚持要将“道”翻译为因地的末伽,否定其为果地的菩提智,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本文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证明这个翻译是正确的。
-----------------------------
@知者多不言 2020-06-10 08:42:56
佛教建立真如,或曰如来藏,认为真如是无始,是无所从来,真如不是所生,也没有能生真如的,用现代的语言概念表述,真如就是自有的就是第一因。有物混成的混成,道法自然的自然,也是这个意思。
玄奘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有局限,所以他翻译的经论晦涩难解,以至流传不长不广,其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很复杂也是一个原因。唯识学复兴主要是因为其理论方法接近现代西学,而现代西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有一定现代文化知识思维方式的......
-----------------------------
@可爱的甜瓜 2020-06-11 01:05:45
三位先生,因为大家探讨的问题有共性,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这是很大的话题,为了防止自说自话,还是从明晰最基本的概念来开始我们的讨论——如果这种明晰是可能的话。
首先,大家认为,《道德经》中的无,应该怎样理解?
-----------------------------
引用商羯罗《自我知识》里的一段话:

“行动不能摧毁无明,因为行动和无明并不抵触。只有知识才能摧毁无明,正如(只有)光明(才能)驱赶黑暗。”

而知识的获得,依赖追根问底的精细分辨力。即便通过分辨而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究竟真实的,但我想,这也是通往真知的必要途径。

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分辨。但像有与无这样的话题,和世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会有密切的联系,我以为是值得探讨的。

“无”可能有三种不同的解读:

(1)虚无,绝对意义上的不存在。这是断灭见。

(2)不显现的含义。所谓不显现,是指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不存在,但没有处于对境中的客体,也不可通过作用对本体进行认知。就果地而言,我们可以就这种状态建立真空绝相观和虚空无为的含义;但就因地而言,无始无明依此含义而建立。

(3)在《道德经》中经常提到的“无名”的含义。所谓无名,应是万法相依而有,无独立性而不可分别,无法命名的状态。

《道德经》中也提到“无”的作用。其作用,是不障碍“有”的显现和运作,并且为其运作提供必不可少的舞台:就好像万事万物都需要“空间”才能够表现自己,并且万事万物的也不能与空间分离而独立存在。在这里,“无”虽然没有任何确定性,但实际上起到了质料因的作用,其依赖理性为其赋形,但理性也依赖其方能成型而显现。

不知以上观点,诸位是否同意?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大家对知识有所不满,原因看来有两方面:或认为比量智不是真智,或认为依戒定慧实修更加重要。

当然,如果对知识产生贪爱,将之作为夸耀于人的资本,那自然更不是正道。不管对我这样的批评是不是事实,也确实是需要时时警醒自己的。

不过,我想大家应该也清楚,深入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因为如果没有放空自己、沉静、慎重、专注的心态,正见是不会青睐你的,即便此正见只是比量层面。

而比量智是通往真智的必要路径,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都处于分别而世俗的境地,也是因为胜义需要世俗方可以显现和成就。能够创造价值的是知识,能够破除所知障的更只有真智,知识、真理,应该是人类的使命和福祉之所在。

所谓“洁净精微,易之教也”。任何层面的求知、求真,自净其意都是首要的。意净之后,不自以为知,不笼而统之,慎重考察,深入到精微层面,弄清楚万物的实然、应然,我想,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这样的心境本身就不允许混杂着模糊笼统和我爱我慢所产生的狂妄无知。

所谓科学精神,实际上正是这样一种自净私意、以法为尊的状态,其首先是净化自身的修行。无论是以专注内空间、还是以探索外空间的方式来逼近真理,科学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唯识学的价值——实际上,放在印欧文化的背景下,唯识学的所谓精细复杂,是其文化的共性,并无特殊之处。其特殊之处是其真理性。虽然以科学的标准,唯识学只能算是一个框架性的、定性的学说,但其解释世界的广度、深度以及说服力,都是以我的阅读经验所绝无仅有的,不愧是慈氏之教。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13 16:16:51
既然楼主说科学精神,就以科学精神谈谈佛法。
知识创造价值,这没错。人类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知识居功至伟。
要善用知识,必然是要以“净意”而用,那么“自净其意”就是善用知识造福人类。
这是小乘范畴的理。因为所说的善用知识、创造价值,都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所有的创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这个创造过程仅仅是对物质的分解、组合、转移等的过程。其间没有“创造”出任何物质。
知......
-----------------------------
验证码先生阐释自己的想法很认真,这点值得赞赏。但对佛理的理解偏差实在有点大。

胜义无生的大乘佛教,在这位先生这里,其旨趣却变成了无中如何能生物;制欲、灭苦之道,居然成了或可理解为苦果,或可理解为苦因的集谛。很让人怀疑是否有认真对佛法进行过思索。

还是不要把摊子铺的太大。还请验证码先生阐释下,你所说的“物”,究竟指什么?我不希望只看到“妙有”这样的回答。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童天一 2020-06-13 19:07:27
我认同唯识学——虽然概念太多,难懂。
万法唯心,三界唯识,此处讲的不是科学,更不是唯物主义。
唯识学的基础《解深密经》,其中说的唯识三性,极为精妙:
一、遍计所执性;
二、依他起性;
三、圆成实性。
唯识三性与大乘佛法没有冲突。当然,因为是《解深密经》,常人很难理解。
我因为亲历了一个悲剧性的大案,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招致我极大烦恼,才明白此中精妙。
否则永......
-----------------------------
确实是个悲剧,那位故人是个有理想有才华的人。

大概,当自我认知,自我的期望值与实际产生的效果——这个效果往往体现为外界的反馈——产生强烈反差的时候,是有可能产生精神症状的。

尤其爱欲、要求自我实现的能量非常执着强烈时,一旦遭遇挫败,或产生抑郁,或产生嗔恨,是会让人格变得充满破坏性的。

我是个平静的人,可以客观的审视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没有强烈的需要对外界证明什么的意愿。所以,一定程度上,我很难理解那位逝去的思想者。

所谓自我实现的愿望,是否有些来自于相对高能的、走向联合的理想化的情怀,有些则来自于相对低能的、容易造成分裂的傲慢的野心?

来自于前者的,其本性是健康的,平直的,固然热情容易被伤害,但是否成为精神病症的可能性也不大?

而来自于后者的,其人格本来就是残缺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信,因此需要外界的肯定来帮助对自我的认同,乃至将自我的性质就建立在外界的反映上?

广义来说,这也是一种异化吧,有时像是在自欺。这不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当自我为谎言所包裹时,就好像佛教所言“无始虚伪戏论”,是否很容易就成为一种颠倒的、乃至为物、为客尘所役的弯曲的状态,就好像惯性质量,或者说物的力量,MASS的力量,可以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时空,或者内空间弯曲一样?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更容易导致精神病症?

希望能得到童先生的反馈。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15 05:04:43
《楞严经》(卷四):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
这一段与“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非常接近。
《楞严经》(卷三):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这句直说“无中生有”。
所谓“开悟的楞严”,还是应推敲《楞严经》经文文字,理解其意。我说唯识学试图用小乘法而得大乘之果,就是因为唯识学并......
-----------------------------
不管是无中生有也好,盘古开天地也好,创世纪也好,宇宙大爆炸也好,都是解释世界起源的学说。而佛教虽说并不认为时间上有初始,但对这问题的观点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

无明缘行,行缘识。

甚至在四圣谛中,也明确了世界起源的问题。

这体现在苦圣谛中。何谓苦?缺失是苦,逼迫是苦,不自在是苦。

苦是生灭世界的因。所谓菩萨畏因,我想,是畏根本的苦因的意思。

从生成论的角度,佛教认同“无中生有”,四圣谛,十二缘起也是佛教共法。只不过此无是无明,有是幻有,此无边的生死之流,虚妄颠倒,正是佛祖希望离系解脱的: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怖”

“危脆败坏,是名世间。云何危脆败坏?三弥离提,眼是危脆败坏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亦是危脆败坏。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说危脆败坏法,名为世间。”

我想,在佛教中,无明是生死流转的世间法背后的决定性的力量,是应该被厌离,不可为主的。虽说其否定性的特征不仅是对治的对象,更是通过“不是这,不是那”的方式成为转染成净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其依旧是为辅的,是通过否定达到更真实、更具恒久价值的肯定,并且一切否定都并非单纯的破坏,而是在积极的、充满信心的、肯定精神指引下的创造性的否定。而在老子那里,则无论是本体论,还是方法论的层面,都将“无”看作是根本性的,应该为主的。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和老子的旨趣到底有多大的差异。

简而言之,在佛教那里,无中生有的“现实”是颠倒错乱的,是必须超越的,胜义无生才是真实;而在老子那里,无中生有的“现实”是被承认的,并且在此现实中,“无”处于生灭链的顶端,具有主宰性,是应该效法和皈依的。

另外,对《楞严经》的质疑有很多,我认可这些质疑。我不想说其是伪经,但其说理确实有很多漏洞,让我几乎不愿意在这本书上花时间。至于为什么要将四圣谛与致中和联系起来,恕我无法理解。我相信验证码先生确实认真思考过很多问题,也许也读过一些佛经,但或者是因为已有定见合则用不合则去,或者是自以为有所得而浅尝辄止,或者是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偏差很大。要做到如理思维,尤其当你是面对最基本的问题时,是需要很高的思辨能力的。而思辨能力,只有通过消除各种情绪、成见的干扰,对最基本的概念的进行客观而深入的辨析才能够逐步成长,比如“有”,“无”,“物”这样的概念。这确实是让人头疼,让人烦躁的地方,尤其思辨能力的训练最反对自以为是,不能给人带来虚幻的优越感。但这一关必须要过,否则很难具备研究基础问题的心境和武器。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童天一 2020-06-15 09:59:53
1999年底,伍勇入伍当兵,但在军营只待了半年,2000年初,就和战友一起做了逃兵。
“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我读了《一个精神病医生的手记》。”伍勇后来提到,辍学前后读到的这本书对他带来莫大的影响。
记者翻阅“手记”一书,这本精神病通俗读物,由众多精神病患者的奇特故事组成,其中一个小节的题目是“精神变异是人类进化的革命机制”,这与伍勇希望改变社会现实相关联。
伍勇为书中内容痴迷。他深信天才......
-----------------------------
我读过童先生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客观说写得并不是很有说服力,但依旧给我不小的震撼。

他们,应该说是我们,是深可悲悯的。

是来自黑暗世界的力量吗?不,是来自苦痛世界的力量。

不可排斥和敌视。或许,确实只有平等之爱才能够拯救。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16 03:32:06
抛开其他的,就只是如实、如理作意地仅谈缘起法和四圣谛。按照问问题的方式来讨论。
1、缘起法十二支是按照次第而缘起的吗?这个次第就是多数经书中的次第吗?
2、缘起法十二支各自包含的范围有多大?比如爱、识。是全部还是部分?
3、缘起法有十二支,佛说这十二支都是要灭的。灭到什么程度?
4、“缺失是苦”,这我同意。缺失的是什么?缺失的部分到哪去了?
5、“无明是不可为主的”,这我也同意。那......
-----------------------------
1,2验证码先生提问的角度,实话说有些奇怪。尤其是第二个问题,什么叫各自包含的范围有多大?

至于包含着修行次第的灭苦之道,各大经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非常详细的解说。缘起是幻,幻尽方能显真。当然,灭苦之道分有缘的抉择灭和无缘的非抉择灭,但无论有缘无缘,均需转变。当然,对灭到何种程度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下灭尽定和金刚定。

无明即有缺失的意思,自我知识的缺失,光明的缺失。另外,验证码先生既然已经认为不应该以无明,无知为主,那您觉得,应该以什么为主?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童天一 2020-06-15 22:52:48
@知者多不言 :2020-06-15 18:03:03 评论
评论 知者多不言:这个时代的文章书籍所造的业,多数是恶业,一部分是有漏善业,少部分是无漏善业
@可爱的甜瓜 :2020-06-15 22:18:24 评论
评论 知者多不言 :哦?有纯造无漏业的书或者文章吗?有的话还请推荐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img9.tianya.cn/photo/2010/3/7/18632800_55811.jpg......
-----------------------------
童先生的这本书确实很有特色,或者说非常深刻。虽然我并没有看过所有的章节,但就旨趣而言,我认为童先生所描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些特殊的精神病症,而是人性深处根深蒂固的恶,一种反社会的、造成分裂的、具有破坏性的天性。

某种程度上,精神病症是恶的发展。童先生书的主旨,我认为实际上可以和基督教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人是有罪的,需要被救赎的”。

深刻之处还在于,这些深具破坏性的孤独者,深谙世俗世界的规则,或许怀着野心,或许怀着怨恨,往往被激励着能成为站在世界金字塔顶端的强者。如果我们想到主宰这个世界的人,很可能都是病人,都是被自私的基因所操纵的囚徒,那就更加让人不寒而栗了。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些孤独者是促进世界进化的力量。他们很难成为推进真正意义上变革的人,毋宁说往往是逼着变革不得不发生的力量。

也许只是我的臆想,我甚至可以从中读出童先生的无奈与痛苦,我认为这也是这本书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或许也正是有着这种痛苦,会让童先生寻找到爱的福音吧。无论这种福音是来自佛教,还是基督教。

空泛的谈爱,是容易的;切实地去爱,是非常难的。

尤其当这一千万,也许数字会更多,也许一直是人类世界真正的挑战。

你能爱自己的仇敌吗?你能被打了左脸,还伸出右脸吗?你的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吗?

但是,只有平等无分别的爱才能与这些孤独者和解,也许也能让大家与自己和解吧。

我想,童先生是不是可以重写这本书?原书没有出路,现在是不是有了?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可爱的甜瓜: 举报 2020-06-17 21:59:16 评论
评论 知者多不言:推荐个书还要瞻前顾后,没有必要。大胆尝试,但保持开放和谦逊,即便是恶业也可以转化为善业。
-----------------------------
@知者多不言 2020-06-18 03:29:48
大胆开放和谦逊地造恶业,恶业也不能转化成善业。还会造更多的恶业。只能是自以为是善业。对于有正信的人来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是用世俗社会的标准来衡量,也不是现代世俗化的基督徒的标准,而是其所信奉的真理。
因为耶稣时代所在地区的文化落后,耶稣没有传播较为深奥的道理,经过中世纪的腐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冲击,近代科学的挞伐,基督教已经沦为世俗社会的附庸,原始教义被曲解、阉割,忽略。因为自生理......
-----------------------------
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基督教经历过那么多次变革,不仅在对教义的理解上,也包括教会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嵌入到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都与原始基督教大不相同。其依旧渗透欧美到社会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依旧是强有力的。

虽然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与佛教一致,但其表现形式确实有所不同。相比较佛陀,耶稣的形象更具亲和力,要容易让信众有血肉相连的感觉。实际上,这非常重要。

就好像我在这里写文章,也许说出来的道理都是对的,但实际上有些冷冰冰,但别人未必会接受,说不定还会产生抵触。我很欣赏童先生当下采取的方式,将道理、将情感寄托在生动的形象中,不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日常小事,读来至少我个人都会在内心产生感动。我想,为什么基督徒有着比佛教徒更强烈的传法热情和活动力,是与两位教主的形象有很大的关系的。

基督坚持真理却被钉上十字架的形象,是强烈的隐喻,也不能不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基督教同样强调信、愿、行,而基督的生涯事迹,是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甚至都身处其中不断天人交战的。而基督以他的行迹来做示范,对世人确实会形成强烈的推动力。而佛陀的事迹,为了真理抛弃荣华富贵,苦行,形销骨立而无法证道,以中道证得实相,为梵天请而决定说法,然后一直以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形象宣说无上妙谛,这确实离常人的生命轨迹有些太过遥远,能够从中汲取强大力量的,恐怕只能是根性已熟的极少数人。

就说法方式而言,同样强调信仰,但基督教更强调依照基督所显示的生命轨迹、其所启示的圣言来行动,相对来说,并不太强调静观和深思来获取哲智;而佛教则继承印度文明的传统,相对更重视静观、知识而非社会活动,很少实际地去变革社会,让真理能够充分在世间闪耀和获胜。这是程度的不同,并不是原则性的差异,个人,乃至组织,可以在其中积极调整,求得应有的平衡。就中国社会的变革来说,不能没有坚持真理、乃至敢于为真理战斗的有殉道色彩的基督精神。可惜现在看来,基督精神的种子,在中国社会很难生长。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16 03:32:06
抛开其他的,就只是如实、如理作意地仅谈缘起法和四圣谛。按照问问题的方式来讨论。
1、缘起法十二支是按照次第而缘起的吗?这个次第就是多数经书中的次第吗?
2、缘起法十二支各自包含的范围有多大?比如爱、识。是全部还是部分?
3、缘起法有十二支,佛说这十二支都是要灭的。灭到什么程度?
4、“缺失是苦”,这我同意。缺失的是什么?缺失的部分到哪去了?
5、“无明是不可为主的”,这我也同意。那......
-----------------------------
@可爱的甜瓜 2020-06-17 21:05:06
1,2验证码先生提问的角度,实话说有些奇怪。尤其是第二个问题,什么叫各自包含的范围有多大?
至于包含着修行次第的灭苦之道,各大经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非常详细的解说。缘起是幻,幻尽方能显真。当然,灭苦之道分有缘的抉择灭和无缘的非抉择灭,但无论有缘无缘,均需转变。当然,对灭到何种程度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下灭尽定和金刚定。
无明即有缺失的意思,自我知识的缺失,光明的缺失。另外,验证码先生既......
-----------------------------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18 05:42:29
第一个问题,在另外一个帖子里说过,如下:
十二因缘法是佛教的共法,也是一切有情的共法。
十二缘起法讲的是人的生理、心理自然生长过程。记住是:自然生长、自然生长、自然生长。
这样理解,十二缘起法就有次序。如果学了文化知识、学了佛法,就会给缘起法加入贪嗔痴,而变得次序混乱。
对问题,不管奇怪不奇怪,应该试着找出答案。
-----------------------------
验证码先生非常努力,似乎行动力也很强,这一点我很欣赏也必须要向你学习。

但,也许验证码先生太过于把自己当回事了,似乎总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也许行动力强的人多少都容易有点傲慢,但在求知方面,傲慢是不能让人正心的,也很难非常好的找到切入对象的角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验证码先生问的这一系列问题,野心还真不小,如何来灭十二支,自己仔细想想,这不是全部佛教要来回答的问题吗?莫非是要让回答的人来佛教证道各个环节,从欲界到色界到无色界的所有知识和步骤,都来回答一下?

然后有些问题也太过显而易见。比如十二缘起是不是有次第的,莫非验证码先生要从中找到一些别人没说过的含义来证明自己的优越?

无明象征着黑暗,因此不可为主。您觉得应该以何为主?

真正意义上的好问题,是关于苦是缺失的内蕴。实际上,关于恶并无实体,其是善的缺失,理的缺失,能的缺失,是基督教谈论得非常深入的一个话题。但在印度文化中,无明一词已经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好的回答。从根本上说,无明并无实体,无法通过对治的方式来消除,只能通过培养自己的光明本性,当其自在而“有”而并非依赖一系列条件才能生起时——所谓观自在,无明自然不再复起。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22 08:07:24
老病死灭意味着什么?
不老、不病、不死,做到这三点,我只能理解为《道德经》中的“长生久视之道”。
长生是灭无明的出发点。那么道与佛的理论没有本质的区别。
而唯识学呢?本质上不符合十二缘起法,因此是佛的不肖子孙。
唯识学与《道德经》没有可比性。
-----------------------------
老兄,佛教不是求此肉身不朽坏的长生,或者是意欲位列仙班,由欲界入色界入无色界,还是希望出离生死苦海,大智慧到胜义无生的彼岸。这应该是常识了。

至于你口出大言,说唯识学不符合十二缘起法,又是佛的不肖子孙,根据是什么?

另外,之前其实有个问题还没有谈完。请问在验证码先生看来,“有”和“物”的差异是什么?
楼主:可爱的甜瓜  时间:2020-06-26 20:38:21
@获取验证码2020 2020-06-24 09:11:56
在这里回复楼主。
提到围棋,那就以围棋为例来说。
围棋是棋类游戏中规则最简单的,也是最体现平等的游戏。
首先,要有个棋盘,这个棋盘必须是空(没有棋子)的;然后要有两个棋手,一执黑,一执白;然后要有一个双方共同认可的规则;这些条件具备了,才可以下棋。围棋规则是双方交替落子,这就产生了不平等,即谁先落子的问题。因此,围棋是有次序的平等的游戏,现在用帖子(目)来抵消次序产生的不平等。而抵......
-----------------------------
围棋的文化内涵一直被大家重视,多有认为其反映了阴阳、易经的思想。吴清源先生有《二十一世纪的围棋》、《中的精神》等书,试图阐释其内在的阴阳观,但在我看来并不充分。也有不少棋手著书阐释其围棋观和哲学观,比较著名的是赵治勋先生的《超越实地与模样》等,谈到了真正的坚实是接地气的。当代棋手李喆进北大哲学系学习,据说其志向就是为了发掘围棋内在的哲学理念,光大围棋文化,可惜在自己的微博上被喷子们喷得意兴阑珊,希望没有放弃当初的志向。也确实如童先生所说,当下的网络交流环境,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为求知,求真而进行的积极的、相互尊重的交流,更多只是一个个看似傲慢的自我,通过贬损他人来寻找胜利的感觉,哪怕这种胜利是无比廉价的。

我也会下围棋,偶然的,也和坛友谈到了围棋内在蕴含的一些思想。现在想尝试着更深的挖掘一下,就先从围棋的规则开始:

围棋的规则包括:

1.有代表着空间的棋盘。虽然此空间是二维的,范围也有限,但不仅有着坚实的大地,更有着高远的天空。

2.棋子的平等性和质碍性:棋子是完全相同的基本元素,一个棋子只能占据一个空间,并且不能两个棋子占据同一个空间。

3.棋子是有生命的。当与其距离最近的四个空间点被对方占据时,棋子就失去生命。与此同时,棋子具有剥夺对方棋子生命的能力。

我们做进一步挖掘:

1.棋盘所代表的空间,虽然具有对称性,但不同的点有着不同的特征,有中心和边缘的差异。

2.对棋子来说,亲缘非常重要。与自己距离最短、关联最紧密的四个空间直接决定自己的生死。

3.棋子具有是物,需要气才能存活,以及能够杀伤异色棋子这三方面的特征。其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体现为建立在杀伤力基础上的影响力。

4.棋子的运动:落子之后,除非被杀死,棋子的位置是确定的。单个棋子看似不能运动,但其性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是性质层面的运动;如果将所有落在棋盘上的棋子视为一个整体,则无论空间形态还是整体的性质,都在不断变动。

5.单个棋子的性质,高度依赖其所占据的空间方位以及周围棋子的结构分布,具有相对性和无限的可能性。

6.落在棋盘上的棋子是有主体性和整体性的。所有同色的棋子虽然各个的目标和作用有差别,但统一并行动在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之中。

7.棋子作为基本元素,原本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的棋局上,棋子各个发挥不同的作用,重要性有很大的差别,并不平等。

8.同色的棋子相互联合,抵御不同色棋子的破坏性的力量。简而言之,同伴是生的力量,对方则是死的力量。任何的棋子都处在生与死这两种不同的场域之中,体现他们的性质,发挥他们的作用。

9.如果将之与阴阳思想联系起来,则围棋中的阴阳,可以体现在棋局整体结构、着法的很多方面,但总体上是相对性的,对不同的主体而言,阴阳是颠倒的。

比如,对于黑方来说,本方的,能促进联合、增长力量的为阳,对方的,对自己有破坏性的力量则为阴。但对白方来说,对黑方来说是阳性的力量,对自己来说则是阴性的。一颗棋子的阴阳属性也不是固定的,单一的,不仅会随着棋局的变化而变,相对不同的局部,其阴阳属性也有所不同。

也许还可以罗列出一些其他的特征。但需要对当下所有的特征做一个总结:

1.棋盘上棋子的主体性和整体性,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2.棋子性质的变动性和相对性;

3.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性;

4.空间的重要性,尤其是亲缘位置的重要性,能够决定是否可发展,更能够决定生死;

5.围棋的空间,看上去点与点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有高远的天空和扎实的大地这样的区别。这固然是模拟了外部空间,但似乎也模拟了我们的精神内空间。有理想的,放眼未来的力量与现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力量之间的差异。两种力量需要平衡才能发挥最高效率。

6.两种基本力量的对抗性。一种力量为生,为联合,为扩张,为阳,一种力量为死,为割裂,为限制,为阴。

这不就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吗?

棋乃命运之艺,诚哉斯言!

楼主:可爱的甜瓜

字数:56215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03-16 00:15:54

更新时间:2020-06-26 20:38:21

评论数:2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