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一提到经营之神,在日本非松下幸之助莫属;在美国则是反败为胜的艾柯卡。但是在中国,谁又是经营之神呢?历史上的白圭、范蠡,他们不足为奇,唯有晚清时代的胡雪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凭着自己的努力,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一个享誉盛名的红顶商人,而他所创建的胡庆余堂,更是代代相传,成为百年老店。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他却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彻底的倾家荡产,仅仅六十二岁就郁郁而终了。
那么,到底是一个什么原因,让胡雪岩的一生,这样的大起大落呢?他成功的经验教训又是什么呢?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呢?
读了这本书,您就会知道所有的答案了……

前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类人,即使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也不被当时的政府所重视,甚至可能成为重点打击报复的对象,这类人,我们称之为“商人”。
商人:官方解释,也可以叫做“伤人”,就是“伤害人”的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说这句话的人叫做朱元璋。原来,在明朝刚刚立国的时候,由于商人擅自打开海禁,破了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愤怒地说道:“商人,不务正业,四处流窜,
倒卖各种物资,谋求暴利,个个家财万贯、富可敌国,还要扬帆过海,卖国通匪,终有一日,他们会联合外族毁我社稷,断我伟业。”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明朝,以沈万三为首的江南巨富全部被朱元璋赠予了一张地狱观光券——单程,可携家带口,人数不限。除此之外,明朝前期对商人压迫的记录,更是创了古今未有之格局。殊不知,不仅是明朝,中
国所有的王朝都对商人不友好。
从古至今,商人的待遇都不堪入目,他们根本就不是高档人,甚至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
中国最早的商人,就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武王灭了后,武王对商朝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追杀行动。为了不沦落为奴隶,悲苦一生,所有商朝人都只能搬出京城,开始了云游四海、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这些商朝人愿意种地,可周朝人不给他们土地。为了生存,
这些商朝人只能贩卖一些东西,以便养家糊口,这就是“商人”的由来。
可这样,周朝人还不依不饶,天子下令把天下职业分为几类,将“工商”之民称为“五蠹”。按照现在的讲法,就是“黑五类”,谁都不愿和黑五类人交朋友。
到了秦朝之后,历代王朝更是将天下人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商人还是社会最底层的居民。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二十四史也不能给一个商人作传记。
为了光宗耀祖和青史留名,很多商人就开始费尽心思,结交权贵,进军政界,准备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
在这些改变命运的商人中,最著名的就是秦朝“仲父”吕不韦。从一个商人成功转行成为一名政客,并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算是风光无限了。虽然最后的结局有点儿惨,但是毋庸置疑,吕不韦依旧是中国历
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之一。
但是在史册的描述中,吕不韦俨然成了一位全职政客,已经和商人八竿子打不着了,所以史书也没把他归为商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商人依旧未能华丽登场。
就这样,历史的车轮依旧向前转动着,在前进了两千多年,修完了二十四史以后,在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正史上终于出现了一位商人。他不仅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力,还因为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需物资,被慈禧太后
赐黄袍马褂,官封极品,被世人称为“红顶商人”,成为晚清 “第一巨富”。这位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商人之一,就是本书的主角——胡雪岩。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目录:


第一章 德行定终身 / 1
安徽诞生的“天下第一商” / 1
十二岁的惊天巨变 / 3
伟大的母亲 / 6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9

第二章 初露锋芒 / 11
少年学徒 / 11
无心插柳柳成荫 / 13
跳槽,食品业没有发展 / 16

第三章 钱庄岁月 / 19
一生的事业:钱庄 / 19
钱庄的深造岁月 / 23
钱庄最后的辉煌 / 28

第四章 福祸相依的日子 / 31
人生最大的赌局 / 31
胡雪岩投资王有龄的真正原因 / 38
有情有义结兄弟 / 40
被迫辞职 / 44
暗自回家 / 47
重新出山 / 50

第五章 辉煌的开始 / 52
接手钱庄 / 52
天下大乱 / 56
北上投供 / 58
他乡遇故知 / 60
捐官成功 / 64

第六章 小试牛刀 / 67
漕运的那些事儿 / 67
海运的那些事儿 / 72
漕帮的那些事儿 / 74
结交漕帮 / 76

第七章 强强联合 / 81
大赚特赚 / 81
财源滚滚来 / 83
湖州平叛 / 89
妙计收土匪 / 94
加官晋爵 / 100

第八章 天下动乱 / 103
承发宝钞,孤注一掷 / 103
军饷之争 / 107
曾、王交恶 / 113
彻底决裂 / 115

第九章 致命的漏洞 / 119
借师助剿 / 119
将心比心 / 122
训练洋枪队 / 126
第三件事:重用李元度 / 131
围困杭州 / 134

第十章 城外粮满仓,城内有龄亡 / 138
拼死突围 / 138
上海筹粮 / 141
艰难的“物流” / 145
城破人亡 / 149

第十一章 重新寻找靠山 / 154
胡雪岩的气节 / 154
重新遇到靠山 / 157
我是湖南一匹驴 / 159
晚清官场的一朵奇葩 / 162
未雨绸缪 / 166

第十二章 左宗棠,大树底下好乘凉 / 170
求救王德榜 / 170
面见左阎王 / 174
第二次辉煌的开始 / 180

第十三章 扬帆再起航 / 183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 183
考核的三部曲 / 185
最后一道难关 / 187

第十四章 辉煌继续 / 191
最初的任务——漕帮筹粮 / 191
坚持才能有信用 / 194
第二次借师助剿 / 197

第十五章 最大的死敌 / 200
初见“死敌” / 200
面见李鸿章 / 204
自种祸根 / 206

第十六章 完成任务 / 210
虚心求教,夯实自我 / 210
收复杭州城 / 212
王有龄的真正秘密 / 215
王有龄的“名”和“利” / 218

第十七章 善后风波 / 222
票号的由来 / 222
票号的讨债之旅 / 225
剃眉风波 / 227
举办义渡 / 230
乐善好施的真正原因 / 234

第十八章 “红顶商人”成功的秘密 / 236
胡雪岩的生意经 / 236
坛子的故事 / 238
开设当铺的原因 / 240
以恶制恶 / 243

第十九章 洋务运动 / 249
洋务运动的起因 / 249
准备造船 / 251
是找法国人,还是找英国人 / 253
开始造船 / 255
一波三折 / 258

第二十章 新疆叛乱 / 263
支持西征 / 263
收复新疆 / 266
奉旨进京 / 267
北京,我来了 / 269

第二十一章 目标:北京 / 272
求救李莲英 / 272
进宫面圣 / 275
北京紫禁城 / 277
后宫的三种人 / 280

第二十二章 一生最大的殊荣 / 288
面见慈禧太后 / 288
皇家膳食 / 292
求得黄马褂 / 295
荣耀共分享 / 299
最后一个殊荣 / 300

第二十三章 开疆扩土 / 304
修建芝园 / 304
胡雪岩的女人们 / 307
正室夫人——陆氏 / 310
次室夫人——芙蓉 / 315
一生知己——螺蛳夫人 / 318

第二十四章 家和万事兴 / 322
第一夫人的实力 / 322
第一夫人的胸襟 / 325
九姨太——阿巧 / 328
最后一个姨太太——妙珠 / 331
智退情敌 / 334
代沟婚姻最后的结局 / 336

第二十五章 流传千年的产业——胡庆余堂 / 339
胡庆余堂的由来 / 339
胡雪岩的经营手段 / 342
戒欺 / 346

第二十六章 “谨言”的重要性 / 350
慈安之死 / 350
成也靠山,败也靠山 / 353
蚕丝战争 / 355

第二十七章 帝国的掘墓人 / 358
晚清三大富商之首:盛宣怀 / 358
胡雪岩经商的智慧
电信之争 / 360
胡雪岩的强势反击 / 364
图穷匕见的结局 / 367

第二十八章 崩溃、彻底崩溃 / 371
盛宣怀的强势反击 / 371
一切都结束了 / 374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日子 / 376
冷静收残局 / 376
巨星陨落 / 380

后记 胡雪岩最后的启示 / 382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第一章 德行定终身

安徽诞生的“天下第一商”

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胡雪岩出生在今天安徽省绩溪县胡里村,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一条美丽的登源河由东向西穿村而过,养育着胡里村的儿女。虽然地处偏僻,但是这里自古就文风鼎盛,名人辈出。

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胡雪岩,那时候的他,还不是后来那个威震天下的红顶富商胡雪岩,他还只是一个叫作“胡光墉”的放牛娃。直到他成年以后,才得到“雪岩”这个称号;再后来,当他飞黄腾达以后,人们只会用“胡雪岩”来称赞他,以至于胡雪岩原来的名字,也就被人们遗忘了。

在这块山清水秀、与世无争的土地上,幼年的胡雪岩生活得非常安逸。不管外面的农民起义、列强入侵多么纷乱,都跟幼年的胡雪岩没有关系。他的老家地广人稀,没有人搞政治,他也不怕被人砍,生活恬淡自然。

当然了,安逸归安逸,人还是要有自己的梦想的,在那个时代,要想出人头地,留名青史,只有一条出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但是与生下来就玩儿命读书的曾国藩不同,幼年的胡雪岩不想读书,也不想出人头地,更不想青史留名,他就想玩儿。除了放牛这个固定的工作外,胡雪岩把所有剩余的时间,全都用在了玩耍上面。除此之外,幼年的胡雪岩还特别讨厌考试。长大后,他也不去参加科举,死都不去。这要放在现在,就是一个抗拒考试的问题少年。对于这种问题少年,当时的情况应该和现在差不多,下场也应该一样。先拉回家,狠狠骂一顿,然后就开打,打一个半死不活,接着轰回学校接着念,绝无幸免。

但是奇迹发生了,胡雪岩的父母没有打他,更没有怪他,他们只是告诉胡雪岩,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行。听到这些惊世骇俗的思想,您可别以为胡家人开窍了,或者是他们疯了。这种完全“散养”孩子的方式,对于胡家人来说,却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胡雪岩的老家,就是今天的安徽。

中国的省份安徽,自古就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这个以道路、山脉和放射性河流组成的地方,连接着中国的北部、中部和东部,所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无论中国是南北对峙、东西争雄,还是问鼎中原、统一天下,安徽都是那些英雄豪杰决一胜负、成王败寇的关键之所!
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地,注定要出现无数传奇的人物。更神奇的是,这块土地,居然还培养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皖南与皖北,那根本就是两种人。皖南多出商人和文人,如精明世故的胡雪岩,温文尔雅的胡适;而皖北多出军事人才,说白了就是猛将和豪杰,如骁勇善战的刘铭传,一代帝王朱元璋。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皖北耕地少;即使有耕地,也比较贫瘠。要知道在中国的古代,田少地贫可是非常致命的。

在当时旅游业还不发达的年代,土里种不出吃的,就只能外出找出路。外出也只有两种选择:经商或者当兵。也许是民风温和与彪悍之别的关系吧!在这个选择上,皖南人多选择前者,而皖北人多选择后者。胡雪岩的出生地安徽徽州,自古就是“徽商”诞生之所。由于这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安徽商人,因此这些人也把经商传统牢牢地印在了这里,鉴于这个原因,如果胡雪岩不选择经商这条路,那才是一件极其新鲜的事情。

除了地理位置决定出路外,据史料记载,胡家的先祖是甘肃人,而且还在京城当过官。但是在京城尔虞我诈的斗争中,胡家祖先不知道得罪了什么当权者,险些被满门抄斩,最后在皇恩浩荡下,才逃过了一劫。

虽然死罪可免,但是活罪难逃,经过了这一事件后,胡家祖先全都被贬为了庶民。他们也背井离乡,从甘肃迁到了安徽。

险些经历了这么一次灭门之祸,胡家祖先彻底领悟到了官场的黑暗。为了避免后世子孙重蹈覆辙,胡家祖先还专门立了一条家训:读书可以,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当官。

读书不参加科举,那还读什么?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胡雪岩的爷爷,胡雪岩的父亲,都没有走上这条“科举求仕”的道路,而且他们也不希望胡雪岩去当官。

对于这条家训,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好是坏,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想法。而面对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不能去追究,更不能去谴责,不管怎么说,那是这个家庭自己的事情,我们只能够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和包容,至于孰是孰非,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和论证了。

也许,日后家贫如洗、身无分文的胡雪岩,能够明白胡家祖训的真正含义。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珍乐呆 4楼 2014-04-11 20:48:41
哈哈,竟然坐上沙发,第一个点击进来的哦
-----------------------------
多谢多谢,明天马上上硬货!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我是个炮灰 6楼 2014-04-11 22:42:45
楼主,你的曾呢。。。。
-----------------------------
也在更新中啊。本来想更新完那本再弄这本,不过有点着急了,哈,2本同时整。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十二岁的惊天巨变
中国人向来都有“认祖归宗”的优良传统。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拼爹很重要,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拼祖宗才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西方人看见一个小孩,他们就会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而中国人看见一个小孩,他们更喜欢问另外一个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这种关心对方家庭出身的问候方式,除了我们本身“势利眼”以外,还有一个更深的含义。
要知道,在于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家庭结构是以个人为主,所谓的血缘关系,不过是暂时的亲情而已;但是对于中国的家庭来说,除了要把血缘与亲情一生挂钩外,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以维持这个庞大家族的凝聚力。
鉴于这些原因,所以在中国人眼中,通过子女来认识父母,通过家庭而认识家族,便是一个非常方便和准确的方式。当然,这种家庭结构的差异,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别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胡雪岩是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的父母又给了他什么样的影响呢?
胡雪岩的父亲叫胡鹿泉,号芝田,安徽省绩溪县胡里村人。虽然他在历史上不是什么名人,也没有留下什么重要的事迹,但是通过胡雪岩相关事迹的只言片语,我们大概知道,胡鹿泉是一个徽商。他天天从安徽跑到杭州做小本买卖,而且还读过几年书,算是一个有文化的商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证据就是“胡光墉”这个名字。至少胡鹿泉在给儿子起名字的时候,没有起“朱重八、刘季”这种稀奇古怪的名字。至于胡雪岩的母亲,我们只知道她姓“金”,原来是杭州城里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后来因为家门不幸,这才嫁到了胡家,屈尊给胡鹿泉做了妾室。
虽然胡雪岩的母亲身份低微,但是心地善良、心胸宽阔,也很有自己的主见,绝不是一个等闲女子。至少在那场“惊天动地”的事件后,这位女子依旧能保持乐观向上、不怨天尤人的心态,这可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场“惊天动地”的事件,就是胡雪岩父亲的突然逝世。
胡鹿泉病逝的那年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这一年,胡雪岩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花季少年,如果放到现在,也就刚刚小学毕业。但是对于胡雪岩来说,他就要品味人世间最悲情的一幕,面对重病缠身、奄奄一息的父亲,胡雪岩真不知该如何是好,昔日其乐融融、相濡以沫的岁月历历在目,而今即将阴阳两隔、永不再见,这叫他情何以堪呀!
按照常规流程,除了不幸夭折的二子胡光鼎外,胡鹿泉其余的四个儿子齐刷刷地跪在父亲的床头,号啕大哭,声泪俱下,胡雪岩的几个“妈”,则站在父亲身边,互相搀扶着默默地掉眼泪。当然了,她们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下家”是谁,能分多少遗产,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在等着老爷子说最后的遗言。按照常理,像胡鹿泉这种文人一定才思汹涌,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出篇文章也是必需的。什么人生苦短、努力工作之类的,结尾处再喊几句口号,叫大家激动一把。最好再写首诗,等到自己出殡时挂在棺材两侧,不仅气派,也不枉自己读书一生。
但是奇迹发生了,胡鹿泉的遗言却叫大家失望了,没有文章,没有诗歌,什么都没有,他只是把老三顺官(胡雪岩乳名顺官)叫到床边,对他嘱咐道:欲兴吾家,其惟顺儿乎!说完,胡鹿泉立刻咽气,家里随即号啕大哭。
胡老爷的遗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让胡家兴旺发达的任务,只能指望顺官了!”事实上,胡雪岩也确实做到了;但是,根据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胡鹿泉的遗言就疑团重重了。
要知道,一个父亲临终对儿子的嘱托本身没有错,但是好像选错人了。要知道,胡鹿泉有长子,胡雪岩还有兄长胡光鉴,在那个长子继承制的时代,好像没有把次子叫到床边谈论继承家业的习惯。
如果真出现了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第一,长子太无能;第二,次子太优秀。话虽如此,但是胡鹿泉去世时,胡雪岩才十二岁,既没有功名在身,也没有什么本事,所以他很难服众。当然也不能说长子无能,毕竟胡雪岩的哥哥也才十三岁。
除此之外,在那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时代,如果胡雪岩是老爸原配夫人生的孩子,让他继承家业也说得过去。但是大家都知道,胡雪岩的母亲在胡家毫无地位,甚至在胡家族谱里面都没有名字。这样的状况,凭什么让胡雪岩去继承家产,甚至振兴胡家呢?
综上所述,所谓父亲让胡雪岩继承家业的事情,完全就是杜撰,就是为了给胡雪岩塑造“金身”而编造的一个荒唐的传说。当然了,如果胡鹿泉真的对儿子有嘱托的话,我相信答案只有一个,这不是各位想象的那样,而是另一个残酷无比的嘱托。
胡鹿泉把儿子叫到身边说道:“儿子,我不行了,你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老爹我看好你!在我胡家,你最聪明的,是一只标准的潜力股,未来振兴胡家,全靠你了。”
这才是“欲兴吾家,其惟顺儿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当然了,这里还有一句潜台词:“儿子,你未来的路将很难走,但不管怎样,你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只要这样,你才能创造奇迹。”
当然了,为什么这条路那么“难走”,胡鹿泉是知道的,而且更是他一手造成的。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胡鹿泉死后第三天,胡雪岩母子就被赶出了胡家。原来,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生前妻妾成群、和乐融融,死后反目成仇、马上分家的情况似乎已成了一个共性。
对于这些“最毒妇人心”的女人们,只要老爷一死,她们立刻脱去了温柔体贴、小鸟依人的伪装,瞬间变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且个个心狠手辣、凶残无比。为了能够干掉对手、分到更多的家产,这些平时弱不禁风的女人们,立刻变得“强悍”无比。
不强悍也不行呀,要知道,能分到多少遗产全凭自己的强悍程度。强悍的多拿,软弱的没份儿。能力最强悍者,甚至在老爷生前,就能干掉所有竞争对手。因为胡雪岩母亲的身份低微,且性格比较软弱,所以胡鹿泉就知道是这个结局,因此这才对胡雪岩说道:“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老爹,你也太坑人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岁的胡雪岩经历了人生中最惨痛的事情。
那一年,他的父亲病逝,而他和自己的母亲被赶出了胡家。从此之后,胡雪岩告别了衣食无忧、与世无争的日子,开始了一种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生不如死的生活。这种突然从“富二代”变成“穷屌丝”的生活,弱小的胡雪岩能够受得了吗?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伟大的母亲
从此,胡雪岩被剥夺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开始了流离失所的日子。小时候胡雪岩的生活,绝对是“灰色”的。可不是吗,自己刚刚懂事,父亲就驾鹤西去了,只留下一个被赶出家门、身心憔悴、天天以泪洗面的母亲。
由于胡雪岩很少提起幼年时的事情,所以关于他小时候的情况,没有任何的史料文献记载。对于他那段时间的往事,我们只能猜。实际上也不用猜,他要是混得好,能那么不堪回首吗?为了生存,上山打柴,帮母持家,这些应该是常有的事;受人欺侮,忍气吞声,这些事情也应该时有发生。鉴于这种环境,配上胡雪岩的生活背景,心理学家会告诉我们:小时候的胡雪岩,一定内心非常封闭、待人也非常冷漠,这导致了他自卑懦弱、为人孤僻,进而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胡雪岩不仅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阴影,也会表现出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打架斗殴……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了,将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爆……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了当上了一国之君,不用风吹草动,这个国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知道,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骇人听闻的杜撰。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有先例的。有一个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成了皇帝,他就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结果可想而知。即使这个孩子没有变成坏人,而是顺利地成了一个好人,那么,他也可能会有问题的。这个有问题的好人,他就是海瑞。海瑞的童年经历简直跟胡雪岩一模一样。海瑞也是幼年丧父,由于家族里的人都不待见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
虽然海瑞的生活很窘迫,但是海瑞的母亲就认准一条死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海瑞母亲的目标很明确——让海瑞刻苦读书,进而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因为母亲天天督促他用心读书,所以海瑞的童年生活,基本就是两点一线:每天不是学堂,就是他娘。而为了刻苦读书,海瑞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因此别的小朋友也不找他来玩,慢慢地,他就被大家给孤立了。
当然了,大家找不找他玩,海瑞同学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只在乎读书,且不停地读书,不要命地读书。对于海瑞而言,他一定要考取功名,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对于海瑞这段童年的史料,后世人无不拍手称赞、津津乐道,他们既夸奖海瑞懂得刻苦用功,又夸奖他母亲教子有方。总之,海瑞母亲的这套教育理念,一直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推崇,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还是那句话,对于各自家庭的教育理念,我无权过问,也没有资格指责,唯有时间才能证明一切。而在时间的论证下,海瑞母亲的这套教育理念,算是彻底瞎了。
懦弱、孤僻、自卑,再加上缺少与人交流的能力,海瑞的学业算是有成了,但是他的性格也彻底完了,他养成了一种“偏激”的“好”习惯。
偏激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在未来的岁月里,海瑞完全用自己的世界观来衡量现实,他认为世间万物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黑,就是白,根本就没有第三种选择。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敢上书痛骂嘉靖皇帝,敢整死自己的恩师徐阶,还敢与整个天下为敌!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虽然海瑞善始善终,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旅途中,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在他左右,虽然海瑞有过妻子和女儿,但是她们都先海瑞而去,即使她们没有走,说句寒心的话,在海瑞的世界里,他根本就不在乎。
可见,幼年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眼看着胡雪岩就要在“偏激、孤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即将追随秦始皇、海瑞而去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不仅让胡雪岩悬崖勒马,而且还把他狠狠地拽了回来。
这位改变胡雪岩一生的人,就是他的母亲:金太夫人。
被轰出家门,生活苦不堪言,还要独自拉扯一个孩子,金太夫人遭受到的打击我们可想而知。即使这样,金太夫人也没有被生活压垮。她从来也没有怨天尤人,在胡雪岩面前更是表现了自己坚强的一面。
咱们看看现在很多的单亲家庭,自从离异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天塌了,父亲或母亲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之前的另一半,说其他人的坏话,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会产生心理阴影,不仅心理发展不健全,甚至对婚姻和生活产生了恐惧,最后酿成了一起起、一出出的人间悲剧。
而在这个问题上,金太夫人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强,她清楚地知道,反正事已至此,做什么也于事无补,倒不如笑看自己的命运,去创造一个更加璀璨辉煌的未来。
金太夫人不仅勤劳勇敢,还心地善良,并且与邻里之间相处得很愉快。虽然明明自己生活很艰难,但是只要能够帮助别人,金太夫人一定会义不容辞地去干,而且从来不要任何的回报。要知道,金太夫人的这种行为,既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也深刻地影响了胡雪岩的人生态度,并且使其一生受用不尽。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所以她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不凡。
在教育胡雪岩方面,金太夫人没有教胡雪岩琴棋书画更没有逼迫他考取功名,以后好光宗耀祖。相反,金太夫人只是教给了胡雪岩一些朴实的小道理,比如:到私塾里学习要听话,要和同学成为好朋友;替别人放牛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看管,不能只顾自己玩儿;出去当学徒的时候,一定要听老板的话,老板交代的事情一定要干好,等等。仅此而已。
事实证明,这些朴实的小道理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要知道,这些东西虽然不能增加胡雪岩的智慧,却能够提升他另外一样东西,一件让他受益终生的东西——品德。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我的另一篇帖子:曾国藩成功的秘密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99273-1.shtml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廖正华 17楼 2014-04-12 16:08:58
每日一顶!
-----------------------------
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乐毅1877 19楼 2014-04-12 17:29:26
顶!
-----------------------------
3q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回复第22楼(作者:@dreamyku 于 2014-04-13 06:54)

[来自iPhone手机客户端]
==========
3Q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中国有一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天生注定的,据童年时期的性格,就能够预测他成年以后的行为。当然了,更多的时候,这个结论并不靠谱。要知道,一个三岁到七岁的小孩,他除了吃就是玩儿,根本就没有其他的本事,也没有任何的才能。综上所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绝对是一句不靠谱的名言。事实证明,那是因为你根本没看懂。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让你看孩子的才能,而是要看他的品德。
人活在天地之间,为了改变这个世界,才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拥有良好的品德,方能顶天立地、造福万民。要知道,“有德无才”之人,虽然比较愚蠢,也很难办成事,但是他们不会去害人;而“无德有才”之人,虽然能够办成事情,但是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去害人。所以这些人就是小人,是危险的人。如果社会上全是这种小人、伪君子,这个国家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母亲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育下,胡雪岩健康而茁壮地成长着,慢慢地,他变成了一个勤劳勇敢、信守承诺、见多识广的好孩子。
有一次,胡雪岩带着小伙伴们一起去放牛。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很多的小孩子都从事这个职业,反正那个时代也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雇佣童工也就屡见不鲜了。虽然穷人家的孩子能早当家,但是小孩子们天性好玩,这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就在他们一起玩得兴高采烈、不亦乐乎的时候,突然之间,一个孩子不小心掉下了悬崖。看见这场景,孩子们全都慌了。要知道,这不是掉进水缸里,砸了就能救;这也不是掉进了井里,至少还有一个盼头儿;这是掉到悬崖下面了,那里漆黑无比、阴森恐怖,根本就是阎王爷的地盘,闯入了他老人家的手掌心,那真是一收一个准儿,估计连尸首都没有了。
眼看这个孩子“没救”后,其他的孩子立刻脚底抹油逃跑了,只有胡雪岩依旧镇定地站在那里。在仔细考察了附近的地形,寻找到可以下脚的地方后,胡雪岩就顺着山壁慢慢地爬了下去。最后,他在谷底找到了那位虽然昏迷不醒,但是没有生命之忧的孩子。
后来,当村里大人来找这个孩子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胡雪岩凭一己之力,已经把这个孩子从谷底救了出来,他们两人正骑着牛慢慢地往回走呢。经过了这么一件事情后,胡雪岩算是在家乡成名了,大家全都夸奖他机智勇敢、成熟稳重,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主儿。事实证明,小孩子都喜欢听夸赞自己的话。大家的一片赞誉,让胡雪岩完全沉浸在了喜悦中,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一定要干大事,一定要光宗耀祖,一定要振兴家族!话虽如此,但是胡雪岩就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草根,连饭都吃不饱的他,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没事,既然是上天选择的主角,那么历史这个导演就一定会给你机会的。道光十六年(1836年),已经十三岁的胡雪岩终于得到了这个机会。只不过,这个所谓的“机会”,更像是他人生的一次大考验。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资本无眠1792 27楼 2014-04-13 16:14:17
楼主快更新吧,等不及了
-----------------------------
我感觉最近更新蛮快的了呀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古古西2013 25楼 2014-04-13 14:13:50
收藏,楼主快更,决定买书看了
-----------------------------
没问题的,我每日一贴,希望给我支持。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第二章 初露锋芒

少年学徒

我们现在了解胡雪岩的事,除了通过民间传说,就是他本人的传记。但是,在胡雪岩的传记中,除了他小时候父亲的那番话外,很少有其他人的故事,如他的大哥、三弟、四弟未来怎样,我们全然不知,而胡雪岩传记,也是从大阜杂粮行开始的。
殊不知,胡雪岩进入大阜杂粮行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神奇的开始,更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故事。
当年,十二岁的胡雪岩被赶出胡家后,只能给当地的地主放牛。有一天,在放牛的时候,胡雪岩意外捡到了一个包袱,还挺大,用手摸摸,硬邦邦的,掂掂分量,还挺沉。
胡雪岩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一看,当时就吓傻了,好家伙,这里面全是金银财宝!
每次我看到这种场景时,我就会想到以前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一个工作人员请一个人帮忙看一下东西,如果帮忙帮到底的话,就会得到非常丰厚的奖品,但是,有多少人眼瞅着自己与奖品擦肩而过呢?而如果你是胡雪岩,看到这么多没人认领的金银财宝,你会怎样办呢?
咱们都熟悉的一首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这就是要让我们从小养成拾金不昧、路不拾遗的好习惯,但是,如果你捡到的是十万元,你还会交吗?是否也会犹豫片刻呢?
但是,胡雪岩却没有那么做,这就是胡雪岩的本性,十二岁随母亲被赶出家门,母亲虽然读书不多,却没有教坏孩子,没有教孩子永远生活在仇恨中,相反,她教会了孩子五个字:做人,要厚道。因为这五个字,胡雪岩把这个包裹藏好,坐在原地,一门儿心思等待失主。
不久之后,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满头大汗,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并且开口就问道:“这位少年,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包裹?”
如果胡雪岩现在就把包裹送给他,有可能就送错了。所以,胡雪岩虽然厚道,但却不是傻子,他只是问道:“里面有什么东西?”
这个中年人一听就听出来了,这位少年一定捡到了包裹,否则他也不会这样问,所以这位中年人马上便把包裹里面的东西一一道来。胡雪岩一听,是这么回事,马上取出包裹还给了这位失主。
包裹失而复得,这位失主很是高兴,于是他就和胡雪岩聊了起来。这个中年人说道:“我姓蒋,在大阜开有一家杂粮行,我是那里的掌柜,你人老实还这么守信,在这里放牛太可惜了!这样吧,你跟我走,我收你为徒弟。”
听到这话后,胡雪岩只是淡淡地回复道:“您说的话我会记住,但我现在不能答应您,因为我得先回家去问问我的母亲。”
蒋老板一听这话,这孩子孝顺,我要定了!
咱们国家自古便号称礼仪之邦,凡事都要以父母为根本,这跟中国的统治思想——儒学有关,儒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是连家里事都处理不好,何谈治国;一个人如果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你就别指着他效忠皇上了。
蒋老板喜不自禁,马上说道:“你先和父母商量,我把地址告诉你,谈妥了,就照着这个地址来找我。我先回去安排一下,你不用担心,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学好的。”
蒋老板走后,胡雪岩就回家了。在晚饭过后,胡雪岩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母亲。金太夫人听后十分高兴,好男儿志在四方,在这儿放牛一辈子没出息,出去闯闯也好,最好能够长长见识,而且还有人求我儿子去干活儿,天上真掉下了一个大馅饼。
就这样,胡雪岩收拾好了包裹,告别了邻里街坊,辞别了自己的母亲彻底走出了家,离开了这个生活多年的家乡。
翻过一个山头时,胡雪岩回头望了望那已经很渺小的家,握紧拳头说道:“等我出人头地后,我一定会回来。”说完,胡雪岩紧了紧背在身后的包裹,大步走向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这一年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胡雪岩十三岁。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叙述胡雪岩即将当学徒的事情前,咱们先来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所有年轻人困惑的问题,即:我为什么要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去一个全新的城市去生活?
其实,这些大城市带给年轻人的,只有两个字——见识。
“见识”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它既是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的依据,又是产生于天地之间,扩展我们见闻,增长我们知识的能力。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到处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里,一个人拥有多高的“学历”,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而一个人拥有超凡的“见识”,才能始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人拥有多高的学历,未必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但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他一辈子终将一事无成。因此,胡雪岩走出山村那一刻,也就迈出了增长见识、增加阅历,进而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很多人总是抱怨老天的不公,自己天天努力工作,却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永远是公平的。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成功的人,除了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方面的有利因素外,他们还拥有善于准备、牢牢把握自己命运的主观优势。但是,即使大家的“机遇”相当,我们还是没法出人头地,只能继续羡慕那些成功人士,看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老板赏识。而我们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完后,却依旧没有让老板满意,一般人都会不停地懊恼:“当初我要也这样做,就更好了!”
对于这种找后悔药的行为,胡雪岩却用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者不抱怨,抱怨者不成功,任劳任怨地干好每件事情,才能步步登高。
就在胡雪岩在大阜杂粮行踏踏实实当学徒时,有一天,一位金华的客商来到大阜杂粮行,要谈一笔生意。
说到金华,大家就会想到金华火腿。不错,这位客商正是一家金华火腿行的掌柜。由于他是粮店的大客户,大阜杂粮行不敢怠慢,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旅途劳累,也可能是应酬之事太多了,这位掌柜刚到大阜就病倒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病得不太严重,以为在客栈趴几天就会好。后来,随着病情越发地严重,这位掌柜的又吐又泄,还有点儿发烧,后来竟然不省人事了。
要知道,金华火腿行的掌柜认为这趟出差时间短,所以身边没带一个伙计。这倒好,不仅无人照顾,而且在大阜举目无亲,病情还如此严重,客栈服务员看他病情如此严重,不知道是啥病,也都不敢伺候。
除了一日三餐有人来送饭外,其他时间里,根本不来人。最后,这位掌柜只能在客栈里趴着,也没人打扫卫生,更没有人陪他说话,都快憋死了,一时间急火攻心,病情更加严重了,最后烧得在床上直说胡话。
面对这种情况,大阜杂粮行的掌柜蒋老板也很着急:这位爷是我的客户,出了事自己也得负责啊!所以到了最后,蒋老板想出重金在客栈找一个全程陪护的人员,好好照顾一下这位大老板。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这次悬赏例外,半天愣是一个勇夫也没找到。到了最后,蒋老板“高兴”地发现:“这是什么情况,这个世界的人都不爱钱了?”
说实话,客栈伙计们也有苦衷:“这位爷又吐又泄,天天还发烧,鬼知道是啥传染病,我们还想多活几年呢,您老另请高明吧!”最后,万般无奈之下,蒋老板只能给金华火腿行写信,叫他们快点儿派人过来——来晚了只能收尸了。信虽然发出去了,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金华火腿行的人到这里最快也要十天,而且就算他们人到了,这掌柜的不被烧死,也得烧个脑残。外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人了。最后,蒋老板召开内部员工大会,希望找一个人出来,替自己背黑锅。再说一句实话,其实大阜杂粮行的员工也不愿意去,毕竟大家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苦衷,万一没伺候好,自己再生病了,甚至再丢了性命,就不值了。最后,蒋老板知道肯定没人去,正想叹气时,底下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我
愿意去。”喊这一嗓子的不是别人,正是胡雪岩。毕竟胡雪岩待人友善,和大家混得不错。大家一看,胡雪岩要去伺候“疑似非典”患者,全都围了上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顿时开会的会场成了菜市场,反正就一个思想:“此去凶险,你不许去,我们没听见,权当你没说。”毕竟胡雪岩还是个孩子,蒋老板也不愿意让他去,但见胡雪岩态度很坚决,再加上手下无人可用,也只好千叮咛万嘱咐地派他过去了。胡雪岩原本就心地善良,又是个热心肠,知道关键时刻必须要为老板分忧。
而且关键时刻帮了老板一把,事后老板定不会亏待自己。家贫见孝子,患难识忠臣,胡雪岩深知此道。但是,帮老板背黑锅也要背好了,万一把锅背砸了,事后老板不仅不感谢你,还会对你的评价一落千丈。既然决定让自己去,胡雪岩就立即赶到金华火腿行的掌柜病榻前,天天给他端药送饭照顾起居,忙前跑后,照顾得十分周到。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多久,金华火腿行掌柜的身体康复了。掌柜病愈后感动得要命,亲自去大阜杂粮行感谢救命之恩。杂粮行蒋老板欲尽地主之谊,谁知见面后没等开口反被金华火腿行掌柜问起:“你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徒弟?”蒋老板于是把自己包袱失而复得,之后让胡雪岩到自己店里学徒的经过,以及胡雪岩在自己店里的表现跟他细说了一遍。 火腿行掌柜听后大为感叹,他就主动去找胡雪岩:“来我们金华如何,金华比大阜大得多!人往高处走,你也应该去大城市走走。”胡雪岩还是同样的态度:“这个不行,您要去问我老板。我老板要是同意,
我可以答应您。如果老板还需要我留在这里,我虽然想去,但也不能跟您走。 ”金华掌柜就去找蒋老板,直接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我想挖你墙脚。”蒋老板痛快地答应了,因为金华火腿行比自己的杂粮行规模大了好几倍,
对胡雪岩来说是一个更好的平台。
一个好老板看到自己的伙计为了更好的前途辞职,即使不高兴也不能流露出来。再怎么讲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日后自己的伙计发达了,有事也好相求,这就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于是,胡雪岩从大阜来到了金华。
很多事情,哪怕就差之毫厘,你也可能错失机会。当时“照顾病人”这个机会摆在每个人面前,但是人人都认为这是个麻烦事。只有胡雪岩一来想为老板分忧,二来出于天生的热心肠,才把这个“麻烦事”给接了过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助人也就是助己啊!
机会就是这样,会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但它未必都是金光闪闪让人一见欢喜,生命中的“贵人”也是如此。像胡雪岩这样,他未必就得知这位金华掌柜能给他带来生命中另一段境遇,只是本着善良之心做了一件小事而已,却不经意间给了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
中国有一句古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因为这个机缘,胡雪岩的未来即将大放光彩。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一品六味三百年 36楼 2014-04-15 21:21:28
每天都在追,麻烦照顾下不想买书的读者情绪,并不是你吊着我们的胃口你的书才会卖的好
-----------------------------
我每天都更新。

楼主:京城说书匠

字数:27810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04-11 22:03:00

更新时间:2020-03-19 15:11:12

评论数:8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