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大明开国战史

大明开国战史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大明开国战史


楔子

中国历史进程去到明代,准确来说,是到了明中叶,亦即十五、十六世纪时,中国人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大众市民生活——北宋的汴梁和南宋的临安也曾出现短暂的市民阶层。之前的世纪,哪怕是大唐皇朝,也只有贵族地主和农民而已。明代的市民生活,异彩纷呈,令人向往。
其时,朝鲜、日本、安南等亚洲各国,无不以踏足大明国土为豪。他们的使臣自南方进入中国国土,目之所及,身之所受,无不心醉而神驰!特别的,当他们沿运河北上大明腹地,沿途过往宁波、杭州、苏州、松江、扬州,乃至于北京之时,惊为天国!
日本遣明使策彦周良的《入明记》(包括《初渡集》和《再渡集》)、朝鲜国探花进士崔溥的《漂海录》、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的《东游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安南使臣冯克宽的《梅岭使华诗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境外、国外对大明帝国的具体而细致的描述!这些,较之元代来华的马可•波罗的行纪更真实具体!大明帝国之鼎盛形象,铭刻于当时的世界范围之人心内!
可惜的是,马可波罗的记录声名远播,而上述几位明代来华的外国使臣、传教士,则甚少人知晓。明朝之种种桩桩,都被历代的烟霾蒙蔽了!提起它,大众脑海中都是朱重八的屠杀功臣,锦衣卫的血腥特务活动,宦官的祸国殃民,历代皇帝的荒唐怠政……
明朝,果真就是这样的吗?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生于1328年,也就是大元皇朝元文宗图帖睦耳之纪年——天历元年。十七岁时,他的老家淮河一带瘟疫与饥荒盛行,爹娘和大哥全死于饥荒瘟疫,大嫂带着侄子回娘家过活,两个姐嫁与外地。[ (明)张岱《石匮书·卷第一·高帝本纪》]他自己又和三哥分开求生(他三哥后来也是死于非命了,而入赘他人的二哥也死于贫苦饥饿),孤苦无依的朱重八只好投皇觉寺求个饭饱。
谁料才一个多月,就被赶出寺庙做云游和尚,到处化缘为生。“化缘”是动听之佛语,其实就是乞食!这段化缘生涯,为期三年!朱重八去过的地方其实也不多,主要是淮西地区。淮西,就是即淮河西部——淮河上游。这个地区,贫穷潦倒兼连年饥荒,老百姓生活赤贫,都在死亡线上挣扎!
朱重八后来记述他这段经历,不自觉就写些神迹出来。他做了皇帝,神迹自然经常附体。金衣人护驾也好,紫衣人保佑也罢[ (明)姚广孝、夏原吉、胡广等撰《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以下皆称《明太祖实录》)],反正他熬过来了。到了实在熬不下去时,他又回到了皇觉寺。其时,他二十岁。
再次回到皇觉寺,他在这里呆了五年。
这五年时间里,朱重八清净无为的高墙僧侣生活之外,大元皇朝急速驶向灭亡的边缘!

元朝,是由忽必烈建立的。忽必烈的庙号是“世祖”,表明他虽然改国号为“元”,但蒙古人并不认为他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那个叫“太祖”的成吉思汗铁木真才是真真正正的开国皇帝!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为什么如此短暂,统治中国本土的元朝为什么不够一百年就被汉人赶出中国呢?
这就必需说说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制度与方法了。不少元史学家,包括韩儒林、周良霄等人大量列举了许多的蒙元制度,证实蒙古人是用蒙法治汉。这些“蒙法”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甚至到了某些必要时期,是可以使用“大屠杀”这种血腥的反人类的手段的。比如在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时,天下混乱,权臣伯颜等人竟然向皇帝建议屠杀汉族五大姓刘、李、赵、王、张数百万人[ (明)宋濂《元史·卷三十九·顺帝二》]!蒙古人统治中国,完全不将汉人作为子民来看待,在他们眼中,汉人、南人是被殖民者,甚至是奴隶而已!不少百姓的名字,干脆就叫什么“奴”!

蒙古人一直奉行自身的草原统治方式,但游牧之社会生活方式显然不适用于中国的农耕社会。当权的蒙古贵族们,不但没有汲收汉人的先进文化,反而将汉人的糟粕全盘接收过去:自私,残暴,贪婪。若不是几个诸如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这些儒家巨擎在左右蒙古皇帝的施政,赵孟頫、虞集、吴直方、欧阳玄、揭傒斯、黄溍等人大力推广汉文化,大元皇朝会更加的野蛮和蒙昧!
当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明军挺进大都之时,元最高统治集团选择了逃之夭夭。明军对付元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气呵成!当年(1279年)南宋军队被蒙古铁骑从临安赶到海边,一直赶到广东崖门,宋朝君臣走投无路,跳海自杀!时隔八十九年!为什么横行欧亚大陆的战神之师,竟然堕落到如此田地?
一句话:统治集团彻底腐化!
在元朝统治中国的九十七年里(1271—1368),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一年,几达元朝的三分之一时间。虽然他也曾推行某些汉法,并重用了一些汉人诸如刘秉忠、姚枢、许衡等人帮助管理帝国的某些事务。但在他统治的后期,松懈不少。在其后的六十七年里,竟然先后涌现出十位皇帝(元文宗前后两次在位,如同明朝的英宗朱祁镇一般,先后做了两次皇帝)!如果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的三十六年除去,即在仅仅三十年内,元朝出现了九个皇帝,平均三四年就一个皇帝上台,几乎全是喋血政变得到皇权的——第六任皇帝元英宗干脆就被朝中乱党弑杀了。

以下是元帝国的皇帝次序表:
1.元世祖忽必烈,注:忽必烈1271年建国号“元”,1294年正月,崩。年八十。
2.元成宗铁穆耳,1294年四月,即位。1307年正月,崩。年四十二。
3.元武宗海山,1307年五月,即位。1311年正月,崩。年三十一。
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年三月,即位。1320年正月,崩。年三十六。
5.元英宗硕德八剌,1320年三月,即位。1323年八月,崩。年二十一岁。
6.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323年八月,即位。1328年八月,崩。年三十六。
7.天顺帝阿速吉八,1328年九月即位,同年十月,不知所终。年九岁。
8.元文宗图帖睦尔,1328年九月即位,后迎立和世㻋为帝。
9.元明宗和世㻋,1329年正月,即位。八月,暴崩。年三十。
10.元文宗图帖睦尔,1329年八月,即位。1332年八月,崩。年二十九。
11.元宁宗懿璘质班,1332年十二月,崩,年七岁,在位四十三日。
12.元顺帝妥懽帖睦尔,1333年六月,即位。1368年撤出大都。[ 此表依据(明)宋濂《元史》,(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

上述元朝诸帝是以其实际在位时间计算的,并非以其纪年年号为准,可能与某些工具书有些出入。从上表可知,自元英宗至元宁宗,就是大元帝国皇权斗争最激烈的时代!特别是1328年、1329年和1332年,这些年份大都的大明殿轮番上演多个皇帝粉墨登场,真可以用“我方唱罢你登场”来形容!最高统治层勤于内斗,哪有时间精力去治理天下?
最高统治层勤于内斗只是其一,政府军队建设真是令人不解。十三世纪是蒙古民族的世纪,如同一群草原狼猎杀羊群一般,从东亚,中亚,南亚,到西亚,东欧,中欧,直至德意志普鲁士莱茵河!几乎整个欧亚大陆,遍受蒙古铁骑之蹂躏!可以说,蒙古人横行天下,无敌之师也!
但,不及百年,当中央政府军赶赴前线时,一看见造反的农民兵团则慌不择路,逃之夭夭?蒙古军队究竟怎么了?
一百年前,汉人看见,不,是听到蒙古人都吓到脚软,一百年后后,蒙古人看见,不,是听到要去镇压反抗军,又吓到脚软!难道坐上皇帝位真会变质?

元代留下了它那个时代三种最伟大的史料《宋史》、《辽史》、《金史》。这是在顺帝朝由脱脱宰相主持编撰的,卷末还附有编撰人员的名录。它们是以中文书写编撰的。曾在元政府任职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苏天爵、刘基,宋濂等人留下来的文集(包括他们的奏议)也是中文书写的。可见,蒙古官方书面语言是中文。但是,蒙古贵族如拜住、脱脱这些积极学习汉文化的,少之又少。他们不仅不学习中文,甚至连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也不学习!所有的文字工作均由汉人代替。他们这些达官贵人只负责口头传达中央精神,或者下达各种命令,甚至通过歌唱模式来传谕各种诏令。难得有几个像拜住、脱脱那样的丞相,却又在权力倾轧的漩涡中牺牲了。这样的王朝,能走多远?
同时,由于长期废弃科举,致使力学兴邦的儒士报国无门。部分的知识分子在政治欲求上不得意,只好搞些娱乐事业来满足蒙古权贵的精神欲求!元散曲及杂剧由是产生。更多的江南儒士采取避世隐居的方式,或者立言著书,或者收徒讲学。综元一代,进士出身的官员竟然仅仅一千余人(北宋仁宗年间,一次科举考试就有过千人中举),汉人进士出身的则更是寥寥无几!即使进士中举,也如刘基一样,授以最底层的职务,安置于穷乡僻野之中,还要受到地方上的蒙古、色目人的排挤及打击!故此,当大元皇帝的科举考试如期举行时,更多的汉族士人不感兴趣,宁可在乡间嘲风弄月,雅集酬唱,也不愿为那五斗米折腰!
目前流传下来的蒙元史料90%是他族书写的,比如中国,朝鲜,日本,波斯,欧洲之文字数据。这些他族不是蒙古人曾经奴役、侵略的就是被蒙古人压迫欺凌的。而《马可波罗行纪》大部分描述过于夸张。大多是为了炫耀他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东方异闻奇事。属于蒙古人的《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也存着大量的不可信的传说和神话。如果有人立志研究元史,他会发现,这个朝代的史料其实并不丰富,毕十年之功,可以完成。再深入下去,就要从考古文物方面入手了。这也是元史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研究的原因了——所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可以接受的。
有人据教科书说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洽的黄金时代,各种民族彼此混合融洽,并产生了回族云云。其实,这不是民族大融洽而是民族大屠杀!由于蒙古的侵略与屠杀,党项、契丹及女真这些曾经活跃中国历史舞台至少三个世纪的少数民族灭绝了!特别是党项,由于成吉思汗是在征服西夏时病死的,他魂归天国之时正是西夏投降之日,他的军队为了泄愤,将西夏皇城的全部党项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一骨碌屠杀干净!从此,党项族消失在地球上!留下的西夏文字无人能懂!诸如此类,除了佩服蒙古人的英勇善战外,这个民族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摧毁异族文明的刽子手!
上述种种蒙元之史迹,其实后来的满洲族也都做过,但是至今仍有不少人歌颂大清帝国,并热情讴歌“康乾盛世”!那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最高统治层满足了全中国老百姓的吃饭要求。只要有饭吃,老百姓是不会去颠覆政府的。最起码到清朝末年以前,中国老百姓是容易说话的。就算你“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就算你灭了党项,诛夷女真,只要你让老百姓有工开,有饭吃,谁去反你满清,谁去反你蒙古?
但是,这个上天打算抛弃的元政府就是没有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首先用草原生活方式掠夺土地,严重无视汉人的农耕生活方式——这是由气候决定的生活方式。其次,动用商业剥削运营模式,巧立名目,无所不用其极,向人们征收数不清的各种税收。再次,实行民族隔离和歧视政策,老百姓几乎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更为最严重的是,由于管理上的无能,导致黄河、长江、淮河、大运河、滹沱河等河流数次大规模决堤,河水泛滥成灾,大批老百姓浮尸千里,苟存者流离失所,饥不择食!中央政府又监管不力,赈灾粮食被地方各级截留,老百姓投诉无门,为求活命,铤而走险,不惜为贼为盗。一开始是一小撮毛贼,经过几次成功得手后,就有人效仿,于是出现几股,几群盗贼团伙。这些盗贼在彼此混合后,面对官府的多次围剿,迅速抱团,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反政府势力!
韩山童就出现了。

韩山童并不是普通的强盗,而是一个神秘宗教组织的头目。
要说元朝的好处,宗教信仰自由倒是真的。老百姓可以自由加入各个宗教派别。特别是道教——全真教,有元一代,特别受欢迎。不仅上至成吉思汗在西域雪山亲自接见全真教主丘处机,历代的大汗及皇帝都对这个教派礼遇有加。据闻现存之北京白云观就是为全真教修建的。
上行而下效,最高统治层如此,下面的黎民百姓也纷纷入这个教那个派——包括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但是,更多的平民是加入了一个神秘组织——白莲教![ 吴晗《清华学报十三卷一期·明教与大明帝国》]
这个白莲教,也叫明教。当时有不少白莲教的组织,他们有些有联系,有些则只在某个地区有影响力。韩山童就是众多白莲教中的一个头目!他的祖父就已经是教主了,由于信徒众多,受到官府的监视,最后以罪名发配他方了事。但是,神秘组织的神秘就在于无论怎样惩处,它都可以生根发芽,四处开花!到了韩山童这一代,白莲教竟然开始密谋造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强盗去抢劫,而是实实在在的推翻元朝政府,夺取政权!
究竟韩山童怎样去造反呢?

韩山童与另一个来自颖州的白莲教头目刘福通密谋造反。其时恰逢黄河决堤泛滥,政府调集各地民工十余万人沿岸修筑黄河堤岸。对民工参加政府工程这种事情,古代称为“徭役”。在明朝以前,徭役多是无偿的义务劳动。民工需要自带口粮,政府分文不给报酬!这些黄河地盘工几乎全部来自灾区,本身已经无法解决吃饭问题,如何自带口粮?而政府派发的口粮大多被各级官府截留、克扣,于是乎,怨言很大,朝廷竟然一度传出要屠杀这批民工——担心他们会造反!韩山童刘福通了解到这种情况,马上行动!
如何才能鼓煽动黄河民工积极参加“革命”呢?韩,刘二人定下张良计。某日,在黄河工地,几个民工挖出了一个石人。奇怪的是这个石人只有一个眼睛!更奇怪的是石人的背后刻有一行字。找个识字的人仔细辨认,上面写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元)叶子奇《草木子》]!于是乎,这班民工躁动了,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意旨:造反,推翻蒙古王朝!在此之前,白莲教徒已经四处宣扬:天下必将大乱,明王就要临凡拯救世人!社会上到处流传各种各样的白莲教的神迹。韩山童多次召集信徒进行集会,做出各项部署,准备举事。为了进一步加强白莲教信徒的忠诚度,韩山童宣称自己就是宋朝皇帝的后裔,燃点民族复仇火焰,声言蒙古人的末日已到,号召汉人起来反抗。并改称白莲教为“明教”,而自己就是拯救万民于水火的“明王”!
某日,韩山童在白鹿庄聚集三千众徒,歃血盟誓:虎贲勇士,直举幽燕,光复大宋江山!正在此时,一直密切注视明教总部的官府军队突然杀到,韩山童措手不及,当场被擒,即时格杀!刘福通等人冲出重围,慌乱间,来不及知会各地信徒,马上起事!这支民变队伍,头扎红巾,号称“红巾军”,又称“红军”[ (元)权衡《庚申外史》]。刘福通率领红巾军攻陷颖州城,派人接收黄河地盘工,民变军迅速扩张至十几万人!

这一年是1351年,朱重八二十三岁。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
朱重八二十三岁,仍在皇觉寺,据说是在潜心参禅,渐悟佛理。当时的红巾军已成燎原之势:刘福通在颖州一带攻城;芝麻李在徐州掠地;徐寿辉在湖北作难;方国珍在浙东做海盗……而就在朱重八的老家——濠州也有郭子兴、孙德崖等人作反!
朝廷派兵镇压带头搞事的刘福通。但这支据说是中央精锐部队一见农民军,吓得惊呼狂奔,不战而溃!往日的神勇之师荡然无存!
朝廷大怒,急派宰相脱脱之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再率大军前来征讨。结果,三十万大军一夜惊散,也先帖木儿脓包一个,夹着尾巴逃回京城。让人惊异不已的是,这个败军之将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还无惊无险地官复原职!就这样,刘福通的红巾军在黄河一带阻挡了元朝中央军,则南方一带的红巾军得以便利,不断夺取地方城池,扩大地盘。
真的是天下大乱了!
朱重八身在皇觉寺,浑浑噩噩又过了好几年。本来与世无争,即使曾经流浪淮西三年,尽知社会下层之苦困艰辛,但回到寺庙,也只是日日念佛,天天诵经。
忽一天,有信自远方来!哎呀!朱重八几乎六亲死绝,怎会有远方的来信?究竟是谁写给他的?信里面又是说些什么呢?

来信者,汤和也。
汤和者,朱重八之发小也。
这里有必要描述下朱重八的一二童年故事。

朱重八,其父叫五四,朱重八富贵后将其父尊名为“世珍”。重八有四兄弟,还有两个姐姐。重八排行最小。据讲重八出生时,满屋红光,邻居以为火灾,急忙赶来相救。谁知到了朱家,发现并无火灾,只是多了一个婴儿,于是大为惊奇[ 《明太祖实录卷之一》]。
当然,这只不过是官方史家为宣扬“君权神授”而编造的鬼话谎言,但在那个年代,却十分顶用。

他的家,就在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即使如何“神迹”降临,朱家在十四世纪三四十年代和绝大多数的当地的家庭没什么两样,都是贫穷潦倒,都受到饥荒和瘟疫的袭击和困扰!
原因?略举一二天灾: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朱重八6岁,黄河大溢,河南水灾。两淮旱,民大饥。[ (明)宋濂《元史•卷三十八•顺帝一》]
元统二年(1334年),朱重八7岁,三月,淮西饥,赈粜米二万石。[ (明)宋濂《元史•卷三十八•顺帝一》]
何况,还有人祸?
税赋繁重之余,地方官府之凶狠比比皆是!村庄的豪强地主也肆意横行乡里,夺占人家田地、妻女,无恶不作,贫苦人家生活悲苦不堪。偶尔中央政府派出廉访司专员,意图解决民困,平复冤狱,可是大多数专员仅仅是走过场,一阵风后,依然故我,豪民猾吏继续为害乡里。[ (明)刘基《刘伯温集•卷四•书苏伯修御史断狱后记》]
如此的世道,朱家,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填饱肚子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重八幼年没怎么读书,童年时代帮地主刘家放牛。与他一起的放牛娃还有几个,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据说其中就有汤和、周德兴和徐达。
有个放牛娃的故事虽然没有载入正史,但是对朱重八有些了解的,几乎都知道的。
某日,大概是深秋的一天,几个小孩在放牛。看着牛群在草地上嬉戏觅食,有个小孩发出感叹,表示已经很久没有尝过肉味了。重八看着一条小牛,说了句“有办法”。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杀了那条小牛,来了顿饱饱的烤牛肉。大伙儿撑饱就害怕了。如何向地主交待,没了一头小牛!重八拍拍胸膛,说“我负责”。他找到小牛的尾巴,把它塞进旁边的石缝里。众人不禁齐夸他有胆量,讲义气,有计谋。地主果然发现少了一头小牛,咆哮之下,重八说,那小牛很淘气,一直只顾玩,竟然钻进石缝里面去了,怎么拉也拉不出来。地主不信,带了人来找,果然发现石缝里露出了一小截牛尾巴。用力一拉,牛尾巴是出来了,但小牛却不见了。地主不相信重八的鬼话,但又找不到茬儿,只好痛扁了重八一顿了事。但是,那伙放牛娃从此另眼相待朱重八了![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特别是汤和,事隔多年之后,竟然还写信给已经在皇觉寺呆了好几年的发小——朱重八!
那么,信里面到底说些什么呢?

汤和,穷苦农民出身。从他的祖宗三代的名字来看,也是赤贫一族、文盲家庭无疑: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亲,叫七一。[ (明)方孝孺《方孝孺集•大明故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议军国事信国公(汤和)追谥襄武封东瓯王神道碑铭》]估计,汤和这个名字,也是后来才改了。
汤和,其实和朱重八差不多,自幼父母双亡,两人的命运很相似。不过,只是相似而已,接下去的就不一样了。当家破人亡之时,朱重八选择了皇觉寺;而汤和,则一直在等待机会,奋发图强。毕竟,他身材高大,堂堂七尺之躯,岂能浑浑噩噩于田亩间?
壬辰年(1352年),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及俞某、鲁某、潘某等起兵造反,自称元帅,攻占了濠州城。汤和听闻这支“义军”兵力强盛,于是带着一班要好的壮士入伙郭子兴部队[ (明)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二•汤和传》]。郭子兴大喜,收编了这班人,命汤和为百户长。打了几场胜仗后,汤和又升职为千户长。
身为千户长,汤和每每奉命出战,驱马前行之际,他见到了不少当年的儿时玩伴,想到他们仍然在兵祸中苟存,于是不断地把他们拉入“革命队伍”。入伙后的战友,悲喜之余,往往交流彼此坎坷的人生。
不过,半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遇到当年“烹牛”党魁朱重八!
好不容易,探知朱重八就在皇觉寺出家作和尚,于是,托人写了封信,“招其入伙”!

汤和信件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如今四处兵乱,没有人可以安居乐业,不是在田野乡间就可以自保的时候,重八,你不如过来跟我一起干大事吧!我现在过得很好。你知道我在干什么吗?我在濠州郭大帅手下当兵,做了个小队长。不是当蒙古兵,我们是和蒙古兵打仗的。对,我们是反贼。你来吗?有饭吃,有仗打,有钱分。你从前不怕死,现在,还怕吗?不怕死,就来啦!我在濠州等你!
朱重八被他吓了一跳,近来风声很紧,官府经常到皇觉寺调查闲杂人等,并在附近盘查,搜索陌生人,随时逮捕可疑人物。他小心翼翼把书信销毁,若无其事地与往常一样,过着每一天。但是他内心已经如倒海翻江一般,内心无法平静!去,还是不去?不如问问神佛吧。史书记载他占卦,去(这个去,是逃亡的意思),不吉,留,亦不吉,“无乃欲我从雄而后昌乎!”[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卷一•元顺帝至正十二年》]结果:吉!
正此时,有个相处较好的和尚跑来告诉他:你还在这里干什么?有人举报你收到不明书信!官府要派人来查你!
朱重八啊朱重八,看你怎么办?连做个小和尚也不行了!
好吧,那就举大事——造反去吧!
朱重八,向濠州城奔去!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
有关朱重八和郭子兴的故事,按照传统正史所说的那样,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正史是这样说的——
朱重八走进濠州城门,就被郭大帅的士兵当作朝廷军队的奸细捉住,准备处死。有人去告知郭子兴,子兴派人把朱重八带入来,一见,其“状貌奇伟,异常人,因问所以来,具告之故。子兴喜,遂留置左右。寻命长九夫,常召与谋事”[ 《明太祖实录卷之一》]。聊聊数语,朱重八一投军,即成为郭子兴身边的红人!
加入了濠州红巾军民变集团后,朱重八如有神助,不断得到大帅郭子兴的赏识和信任。

郭大帅,也有一番来历。
他父亲原本是一个算命佬——江湖术士,很大年纪了,都没娶老婆。有一天到定远算命,有个富翁请他为女儿占卜。算命佬说他女儿是贵人。富翁说自己的女儿是盲人。算命佬请求娶富翁的女儿为妻。富翁同意了。于是,二人成亲,继而开枝散叶。郭术士和他的盲人老婆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家境越来越好。郭子兴就是郭术士的第二个儿子。子兴几兄弟长大后都善于农业产生,家中积聚了不少钱财,成为乡里的豪强地主。[ 《明太祖实录卷之二》;(明)张来仪《勅赐滁阳王庙碑》,引自《明名臣琬琰录卷之一》]
郭子兴信奉白莲教,并且真正领悟到白莲教的教义就是造反,推翻元朝。所以,散尽家财,阴结义士,密谋造反!
他趁刘福通在颖州起事,芝麻李在徐州作乱之机,召集了早就结识了的宾客子弟,一呼百应,迅速占领了濠州城。当时,一起举事的头目还有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等人。濠州城就由这五位大帅统领着“红巾军”,据城守之。
朱重八恰好投靠了郭子兴,见到他的好友汤和——当时汤和已经是千户长了。但是,汤千户见到这个军阶远在其下的九夫长竟然毕恭毕敬,十分客气,如同见到自己的长官一样。如此一来,众军士也对元璋另眼相看。
最重要的是,郭大帅每次交给亲兵去执行的任务,元璋所在的小分队都能出色完成。队长十分开心,认为元璋有见识,有能力。大帅一问人任务执行情况,队长每次都向他提到之所以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主要是朱重八的主意,也是他首先办好的。仅仅两个月,朱重八就成为亲兵长!

有一天,郭大帅与重八闲聊:你有妻室么?
重八答:没有。
大帅说:我替你找个老婆,如何?
重八一愣,随即大喜:多谢主帅关心!

朱重八的结发妻子姓马,谥号为“孝慈”,史称孝慈皇后。马皇后的本名史书没有记载,但后世民间都说她叫“马秀英”,那么为了行文方便,也为了与民间保持一致,这里也称她为马秀英。
郭子兴回到后堂,心情兴奋,对妻子张氏提及朱重八的情况,并说要为朱重八找个妻子
张氏说,大帅,你在濠州,还有几个元帅和你在一起。你不记得他们和你合不来么?既然朱重八是个人才,你要用他,希望他忠心于你,就不要让他离开,为别人所用。听说他还没娶妻,我家女儿秀英年纪也大了,不如就招他为婿吧。
他们家的女儿,叫马秀英?怎么回事?不是姓郭的?
马秀英,是郭子兴的养女。她父亲马公,母亲郑氏,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郑氏早卒,马公避仇远走外地,将女儿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抚养。不久,马公也客死他乡。
郭子兴夫妇待秀英如同己出,秀英也颇知书,孝敬义父义母,彼此融洽非常。

今年,秀英已经20岁了。郭子兴夫妇一直想帮她找个好夫婿。现在听夫人张氏如此一说,郭子兴连连点头赞成。
次日,郭子兴把话说明,朱重八当然喜不自胜!投军不足半年,为亲兵长,为大帅女婿!真是“行运行到脚趾尾”!
朱重八对子兴的知遇之恩除了他做了皇帝加封他为“滁州王”之外,一直到郭子兴病死将近二十年,仍然深心纪念,专门命人写了《滁州王碑文》作为纪念,并且在自己的文集里多次表达自己对郭氏的感激之情!
从此,朱重八不仅是亲兵长,而且是郭大帅的乘龙快婿!
汤和做得对!大家认为汤千户真有远见,于是,大家都改口,称这个大帅佳婿为“朱公子”。
朱公子也将自己的名字正名为:朱元璋(诛元璋)——专门对付元朝的尖锐的玉器!
当年,是为公元1352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3.
这个时候,濠州,已经被三千元兵包围着。领兵元帅彻里不花会同濠州县令在城南三十里处修筑了新城堡,扬言攻击濠州城。但是,遇到濠州红巾军的数次冲击后,不敢前进。只是在周边的村落里掠杀村民,将首级绑上红头巾,以“屠戮红巾贼兵”之功绩上报邀赏。[ (明)朱元璋《明太祖御制文集•纪梦》]
濠州红巾军一致决定给元兵还以颜色。
首先,攻取郭子兴的老家——定远城。
其次,向北越过淮河(当时的淮河几乎是没有水流的),攻击宿州的南宿、大店和灵璧县的固镇等地。
再次,1352年九月,朱元璋攻击濠州附近的怀远和安丰的元军,大获全胜。[ (明)俞本《纪事录•卷之上•癸巳•至正十三年》]
这几次的战役中,朱元璋打仗总是打冲锋,兼且得胜而回,不由得你不服气!
但是,就真的有人不服气,心里面不舒服。
然则,何人嫉妒她呢?
就是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和郭天爵!
他们的怨言,若能用今天的凤阳话读出来,会更精彩:
一个乞丐秃驴,都不知走了啥狗屎运,竟然和我们同一围台吃饭,称兄道弟,成为大帅府女婿。老爹想必瞎了眼,招他做秀英的丈夫,简直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近来经常领功劳,很担心,有那么一天谋了我们郭家的家产!
这些怨言,一开始是两兄弟私底下密语,后来,不过瘾,他们直接和他们的老爹说了。
“你们懂什么?你们对他有那么多意见?去打个胜仗给我看看!”
郭子兴喷了他们一脸。

虽然郭子兴喷走了两个儿子,但是,他的儿子们并没有就此罢休。不断地在老父面前讲元璋坏话,听得多了,不由得子兴不会产生某些心理作用:自己两个儿子的确是不争气,朱元璋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马上矮了半截。你说,如果自己百年归老之后,说不准这产业还真给女婿谋了去啊!特别现在自己好歹也是个大帅,真有一天成了气候,这家产可不是一家之产呢!
郭子兴的头脑一旦出现这种想法,就开始对女婿有种特别的意思了。
开始对朱元璋怀疑,猜忌,继而有了厌恶的感觉——一旦对某人有厌恶感,就会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眉,总觉得朱元璋是个阴谋家!
终于,有一次,在会议上,不知因何事,元璋冲撞了郭大帅。大帅一怒之下,命人将元璋关起来——锁在一间柴房里。
郭氏兄弟见时机到了,马上暗中命家人不得给朱元璋送饭食!想饿死这个妹夫!真是最大的敌人就在碉堡之内!而且是自己家里!
朱元璋被困柴房,郭氏兄弟暗中禁止下人送饭食给元璋。元璋这次可能真会饿死。

但是,偏偏有个贤内助——马秀英解救了她自己的老公!
秀英在厨房偷了几个热气腾腾的包子,急匆匆赶着拿给丈夫。谁料走了几步就遇到义母张夫人!由于担心被发觉,如同小偷一样的秀英情急之下,把包子塞进胸衣之下!热腾腾的真包子烫着单衣之下的人肉包子!想想都觉得有种烫焦的感觉!
张夫人看见秀英神色慌张,估计肯定有些什么秘密,又见她言语匆忙,似乎欲早早离去。就故意拖延着她。秀英胸脯被烫到痛不堪言,眼泪直流,最后只好跪在地上!张氏急问何故?秀英只好一五一十把事情经过哭诉一次。张氏忙叫她解开胸衣,把包子拿出来。结果发现,热辣辣的包子紧紧地贴着秀英的胸脯,乳头都几乎烫焦了![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十三•后妃传》]
张夫人忍不住流下眼泪来了。马上走去对郭子兴说了此事。
郭子兴此时也觉得自己对女婿有点过分。听到夫人如此这般地诉说,就派人去释放了元璋。张氏有又叫来天叙和天爵,痛斥了一番。那两兄弟唯唯诺诺,退了出去。
自此,他们不敢陷害朱元璋了——是暂时不敢。

祸起萧墙之内暂告一段落,祸起萧墙之外又出现!
濠州城内有五个大帅,郭子兴的名位皆在其下。然而孙德崖等四个都是农民出身,言语、立场、家庭背景都和子兴不同。五帅论事,子兴往往和他们无法取得一致。子兴甚至看不起这几个大鲁粗,他们四人也不鸟郭子兴。于是乎,经常吵架收场——并且,开会时,郭子兴过惯了大爷的慢生活,总爱慢半拍到场,孙德崖等人等到撞火,就不理子兴,他们拍板决议了事。及至郭子兴到达会议大厅,听闻已经表决所议之事时,心里当然不开心,于是就吵翻天!那四人对郭子兴也很不满,但是一来还没有底气翻脸,二来郭子兴是个财主,较有势力,一时间也不敢闹翻。
但是,与郭子兴已经不是脸和心不和的境况了,而是,一旦条件成熟,立马就会刀枪相向的状况了![ (明)《明太祖实录卷之一》]
他们几个一直在等这个机会——铲除郭子兴!
终于,他们的机会来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4.
1352年,大元丞相脱脱亲自统兵剿灭徐州芝麻李兵团。几经交锋,民变集团土崩瓦解,首领芝麻李在突围时战死,余部中一部分由彭大和赵均用带领,投奔濠州民变军团。
濠州兵团长期受元军包围,虽然元军没勇气全力搏杀,但濠州兵也始终无法彻底粉碎敌军的包围。这次徐州兵前来投奔,无疑是大大地提高了全军的士气,增强了全军的战斗力,对击败元军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是,濠州五帅表现出从未有过的一致性:热烈欢迎盟军入城,热烈庆祝两军的胜利会师!
然而,原本就有些混浊的一潭水,加入两股势力后,濠州城会是何人的天下?
濠州多了两个巨头,这里的政治局势立即改变。
原本以为徐州兵一来,濠州兵团可以傍大树,谁知徐州那两个巨头竟然反客为主,高高在上,郭子兴等五个地头蛇反而做了他们的部下!
彭大见识广,能力强,做事果断,有领导风范。而赵均用就和原来的草头王孙德崖等是同类项。于是乎,郭子兴的对彭、赵的态度就不同了:对彭,热情而有礼,并且经常来往;对赵,则颇为冷淡。赵均用心里很不爽——比如郭子兴宴请彭大,却不邀请赵均用参加。孙德崖等四帅火速和赵帅抱团,结成政治同盟。
终于,有一天,他们派人突然出手,在大街上将郭子兴绑架了!朱元璋闻讯赶回城——当时他外出执行任务。有人劝他:你家主公被擒,很快就会轮到你,你还回去干什么?不怕死吗,你?元璋回答:郭公于我恩厚。有难不救,非义也。何丈夫之为?[ (明)《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立即飞马回城,赶去郭府。
朱元璋进入郭府后,见满屋子都是女人在啼哭,爱妻秀英也在,但却不见郭家的两位公子。元璋急问何故。秀英告诉他,义父被孙德崖等人绑走了,而两位公子则害怕而躲起来了。元璋说:郭公厚此薄彼,待彭帅厚,待赵帅薄,迟早会出事。唯今之计,速报彭帅,请求帮助!请公子出来,急救郭公!
随后,朱元璋带郭氏兄弟向彭大求援。彭帅一听,大怒,说,我在此,焉敢如此!马上带人随朱元璋包围孙德崖府第。孙府众卫兵连忙关门抵挡,元璋命人上前厮杀。
濠州城进入内讧时刻!

孙德崖的卫兵如何抵挡得住朱元璋?大门被打开是时,里面的赵均用和孙德崖迎上来,朱元璋劈头就问:你们快交出郭公!
孙说:我们正与郭公商讨事情。
元璋说:郭公被你等绑架,困在何处?
孙说:哪有此事?
元璋问:可否让我搜查?
彭大高声说:有何不可?
元璋马上带人四处搜查郭子兴。及至到了后院,关的得紧紧的。元璋吆喝一声,爬墙上了屋顶,掀开瓦片,果然见到里面有个被捆绑着,嘴里塞满烂布的郭子兴!元璋大怒,对屋顶下面的士兵叫喊一声,众兵丁一拥而上,乱刀挥动,孙德崖的爷爷奶奶当场丧命!
朱元璋飞身跳下屋内,只见他的岳丈被人用铁钳锁着双脚,双手被反绑着,肌肉浮肿瘀伤。元璋连忙将他背出来,然后命人将郭子兴送回郭府。
朱元璋离开孙府时,对赵均用说,你从徐州过来,若郭公不纳你们入城,你们早成元兵刀下之鬼!今日竟然恩将仇报,人怎可如此负义?
又对孙德崖说,你与郭公公共事,本应和衷共济,同仇敌忾,煎除元兵。不料竟然同室操戈,自相残杀!今日之事休要重演,否则,我岂能善罢甘休!

朱元璋这几句话,不仅理直气壮,而且,言语之间已经没有不认字的农民头的味道了。也许,在濠州,他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起初很可能来自他的妻子的影响——马秀英知书识礼[ (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国朝·高皇后传》谓:“(高皇)后自少贞静端一,孝敬慈惠,聪明出人意表,尤好诗书”。]。从他更改自己的名字来看,他的确开始接受教育了。
后来,朱元璋接触的文人多了,特别是在江南和浙东的大文豪的影响下,以他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加上无限的精力和热情,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文字功底一点儿也不比那些进入科举考场考取功名的士子差。
这里,是他的《御制皇陵碑》中的一段文字,主要是描述他的云游生涯的: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这么一段韵文,岂是普通高中生能写得出的?

元朝右丞相脱脱击败芝麻李后,派治河总监贾鲁率军追击民军余部。
彭大,赵均用突出重围,逃到濠州城,贾鲁的元军也追至濠州城,会合原先围剿濠州民变军的元兵,重重围困这座孤城——却也无力攻克。
绑架郭子兴事件暂告一段落后,元军的势大迫使濠州巨头不得不放下私怨,共同对敌。
过完年,即到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春天,元军统帅贾鲁突然得病而死,元兵没了首领,竟然散退而去,濠州城之围自然不复存在。
但是,即使元兵退了,濠州城内的守兵伤亡却也不少。
朱元璋向大帅请求回乡——钟离、定远等地募兵。郭大帅同意了。
这一次,正是朱元璋龙兴关键的一步!
他招募了七百名士兵回来。
大帅郭子兴大喜,立即委任朱元璋为“镇抚”——带兵军官。

朱元璋终于有了自己的军队——离他到濠州当兵还不够一周年,就由一个小兵成为七百人的小头目!事实上,做这七百人的头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重要的是这七百人当中有二十四人是后来明朝的开国元勋!
而徐达,就是这里面最伟大的将军!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5.
徐达,字天德,凤阳人[ (明)朱元璋《御制中山武宁王神道碑》,引自(明)徐紘《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一》]。农家出身,据说长身高颧,脸赤色,为人倜傥有大志[ (明)查继佐《罪惟录•启运诸臣列传上•徐达传》]。听闻儿时玩伴朱重八回乡招兵,徐达第一个就赶去报到。朱元璋一看,大喜,即以之为小队长。这一年(1353年),徐达二十二岁,比朱元璋小四岁。
由于后来的徐达如同璀璨明星,光华四射,成为大明开国第一武臣,朱元璋召集的其余二十三将,在他的照耀下,难免黯然失色。然而,他们也有过人之处,在大明开国过程中,在重要的战役中,发挥着他们各自的作用。这些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继之而来的是吴良、吴祯两兄弟和花云。
吴氏兄弟,本名国兴、国宝,定远人。这两兄弟才力过人,各有奇才:吴良,善于潜水侦探,据说张大嘴巴,可以塞得下一个拳头;吴祯,则善于乔装易容之术,乃出色之间谍[ (明)查继佐《罪惟录•启运诸臣列传中•吴良吴祯传》]。
花云,怀远人,据说幼年丧父,随母改嫁给张氏。成年后,皮肤漆黑,高大威猛,站在同年人当中,如同黑铁塔一般。
朱元璋一见他们三个,满心欢喜。尤其是花云,他是提着一口自制的宝剑前来投军的[ (明)宋濂《宋濂全集·东丘郡侯花公(花云)墓碑文》],朱元璋把一杆长枪抛给他,花云抡起长枪,一轮演示后,把长枪交还给朱元璋。朱元璋觉得他的武艺还可以。不料,花云手舞宝剑,继续演示。这下子,把现场的几十名投军者都看呆了。
朱元璋开心之至,把花云留作自己的亲随。
其他的二十一名勇士,名录如下:
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注意:不是常遇春)、郭兴、郭英、胡海(注:不是胡大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
这些勇士中,有六名神箭手,他们是:陈德、郭兴、郭英、张龙、张铨、周德兴。
而最为英俊的是郭英。
郭兴、郭英是两兄弟,濠州广德乡东湖村人。
郭兴,原名郭子兴,与濠州大帅郭子兴同名,所以改名为郭兴。
据说,朱元璋招兵到广德乡东湖村,村中有一相士(占卜算命者)叫郭山甫,他招待了这位来自濠州的红巾军小头目,还帮他“相命”一番,惊叹:将军命相贵不可言!于是叫两个儿子过来,让他们投军。他的两个儿子,就是郭兴和郭英。
他还对儿子说:我看你两兄弟也有封侯爵的命格,不过,是因为这个人的原因。[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后妃列传·宁妃郭氏》]
郭英,其时才十八岁,身长七尺,一表人才,膂力过人,尤精骑射[ (明)郭勋《三世家典》,引自(明)邓士龙《国朝典故》],朱元璋喜欢这个帅哥,招呼他为“郭四”[ (清)万斯同《明史·列传第十八·郭英传》],用为亲随。
其他诸将,各有特色,各具才勇,都进入了朱元璋的法眼,成为他的亲随。[ (明)陈建《皇明通纪•皇明启运录卷之一•癸巳元至正十三年》]
这群明初“二十四将”,与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道,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美谈。
朱元璋身为镇抚,统领着七百个士兵,开始受命四处作战。
1353年夏季,濠州主客两支军队出击城外四散的元兵。
元军统帅贾鲁病死后,余部星散而去,但仍有部分元兵由各自的统兵官带着游离于濠州外围。濠州西南三十里的焦山、濠州西三十里的塔岗、定远的藕塘就有元兵的营垒。郭子兴、彭大、赵均用、孙德崖等分别领兵攻击这些元兵残众,元兵无法抵抗濠州兵团的攻击,几轮冲锋后,不是逃跑就是投降了。
濠州被困两年多,至此,彻底解除!

可是,由于被围城太久,濠州城内粮食严重缺乏,“饥饿”如同瘟疫一般,代替了元军,继续袭击这班反叛军。
朱公子带着一支小分队,离开濠州,沿淮河南岸一路向西出发,到花云的家乡怀远寻找粮食。
怀远,虽然也盗贼广布,但还没受到红巾军的强大冲击,县城和周边不少村庄还是有存粮的,只是很多居民都缺乏食盐。了解情况后,朱公子马上回濠带上食盐,用食盐换回大量食粮。郭子兴不由得竖起手指头,夸奖这个女婿:好主意!
朱公子这次没有使用暴力,而是通过商贸手段,以物易物,解决粮食问题,较之以往的武装部队入城、入村掳掠民众,留给怀远人民深刻的印象。

朱公子解决粮食问题后,休息了几天,正准备往郭子兴帅府议事:攻击定远。
忽然有士卒来报:辕门外有人前来投军。
朱公子马上带上徐达、汤和、花云等人登上瞭望台,果然看见两人站在城外的栅栏之外:一个身穿官服模样,一个壮士在旁边扶着他。朱公子叫左右问:尔是何人?
“我,定远县尹也。”穿官服的回答。
“扶着你的是谁?”
“定远县民毛麟也。”旁边的壮士高声答道。
朱公子仔细观瞧:自称毛麟的,威武矫健,器宇轩昂,果然壮士一员!
于是,开门让他们进来。毛麟和定远县尹上前行礼后,朱公子问及来意,毛麟说:某,毛麟,字国祥,世居定远昌义乡。生平慕义气,颇习文武。今四方混乱,兵火相连,某自思若非未雨绸缪,恐为所害。乃聚集健儿,以某县尹为长,结寨自保。今闻大军扫荡,所向披靡,吾军心浮动,纷然四散。某与县尹商讨,未若投附大军,一则保境安民,二则效力疆场,一举而二得!未知将军意下如何?
朱公子闻言大喜,说:吾方欲举定远,尔等能投诚顺命,实则皆大欢喜!郭元帅知之,必赏尔等!
朱公子带着他们,往帅府而去。
徐达在旁边低声说:“镇抚,毛壮士识字,可以负责军队的文书和统计工作。”
朱公子点头赞同[ (明)宋濂《宋濂全集·卷五十四·神道碑四·毛公神道碑文》]。
郭子兴,一下子接受了定远的数千降兵,自然乐不可支!

但是,濠州城其他巨头看着心里不舒服,一场明争暗斗又再上演。
彭大、赵均用二人自立为王:彭自称鲁淮王,赵均用称永义王。其部下兵将毫无纪律约束,不思进取,而且成为当地百姓的祸害。郭子兴衔恨孙、赵,只是一时间无法还击,只好隐忍待发。
在这个关节上,元璋觉得再呆在濠州,必将起祸端。于是,他将七百名战士交还主帅郭子兴,另派人统领。而他自己则只带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城,向外面广阔之天地进发!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6.
朱元璋离开濠州不久在途中得病,无奈之下,只得回家养病。这场病,半个月才病愈。刚刚病好,郭子兴拄着竹杖——估计上次的绑架囚禁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来找朱元璋。但是,在窗口看到他的女婿正躺在床上,禁不住啧啧连声,叹息几声,郁郁不乐地离开了。朱元璋听得清晰,他问身边的人,为什么郭公如此?旁人答他,因为远方有兵马想归降郭大帅,但还在犹豫。郭大帅想派人去游说他们,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刚才想来找你,叫你去招降他们。但是又见你刚刚病好,不忍心叫你去办事,故此叹息而回。朱元璋立即起床,向他岳丈家奔去。
元璋扶病去见郭子兴,子兴问他何故而来?元璋答,听闻大帅欲招降某义军,暂时未有人选,我愿往之。子兴说,你大病初愈,未可行。元璋说:这个时候,哪里是安枕养病之时呢?若失去这个机会,这批人被他人所得,岂不可惜!
子兴点点头,问:需要带多少人去?
元璋说:人多,怕对方怀疑。十来个人可以了。
郭子兴同意。
于是,朱元璋挑选了骑士费聚等二人,步卒九人,向定远而去。

定远张家堡,聚集来了民兵三千人,屯驻在驴牌寨,因为势力孤单,又缺乏粮食,所以派人传出声气,想投靠濠州兵团,但又担心待遇问题,所以犹豫未决。
这时候,正是1354年的仲夏之时,炎炎夏日,酷暑骄阳。
朱元璋走在路上,由于大病初愈,被受太阳炙晒,竟然中暑了。大伙只好走走停停,在路上的村庄歇息了好几天。
第六天,他们一伙人终于来到宝公河——驴牌寨就在对岸。
驴牌寨的喽啰早就发现他们了,一窝蜂地涌出一百多号人,在对岸列队,高声吆喝,你们是什么人?
费聚,二十四将之一,字士英,濠州五河县仁信乡人。元末天下混乱,父亲费得兴传授费聚骑射之术,准备投军效命[ (明)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八·费聚传》]。朱元璋下乡招兵时,高大雄伟的费聚就骑着马前来归附。朱元璋精选骑士时,第一眼就看中费聚,驴牌寨之行,特地带上他。
当下,他看见对方人多势众,就请求增援。元璋说,不可人多,多了对方会起疑心。费聚请代替元璋前往,元璋说,岂可你一人前往?我们俩一起去。

他俩走近河边,元璋讲明来意,对方要求他们放下武器,涉水过河来交涉。元璋欲往,费聚说,恐防有诈。元璋说,彼等缺粮,欲就食于我,焉会害我?
元璋大病初愈,涉水过河,身体忍不住颤抖哆嗦,费聚见此,连忙下马,搀扶着元璋,一同前往。
朱元璋和费聚到达对岸后,驴牌寨的大帅出来迎接,说,阁下远来,莫非郭公有什么使命?元璋回答,郭公与足下有旧,听闻足下缺乏军粮,而外敌又想乘机过来袭击。特命我前来知会,如果愿意,请到濠州共谋大事。否则请尽早移兵外地,以免受到敌军袭击。
驴牌寨寨主听了,点头认可,说正打算整装待发,投奔濠州郭大帅,并说劳烦朱元璋回报郭大帅,要求朱元璋留下信物。元璋把随身的香囊交给寨主。寨主大喜,命人安排牛肉大餐,宴请元璋等人。
宴罢,元璋做了个预备动作,他担心寨主会变卦,于是留下勇士费聚在驴牌寨,作为监视者。然后,元璋回濠州去了。
果然,三日后,费聚匆匆赶回,报告朱元璋:事情不妙,驴牌寨军想移营他往!不愿归降濠州兵团!
元璋接报,马上带三百人前往驴牌寨。他入寨对寨主好说歹说,寨主不置可否,只是又大排宴席。元璋决定用计谋取之。恰好有一勇士在旁——这位勇士到底是谁,估计事隔多年后,当初在场的人都记不起了。反正,元璋将任务交给这位勇士。
宴会结束后,寨主出来送客,元璋陪着。那位勇士带着几十人人前来围观,问候寨主,然后又离开。接着,又来第二批人围观、问候,跟着再离开。最后第三批又来,寨主忙于回礼,冷不防朱元璋的勇士突然出手,将寨主擒拿住。而众人一窝蜂簇拥着,远处的驴牌寨士卒不明就里,还以为元璋等人过于客气。
就这样,濠州兵劫持着寨主走了十多里路。元璋命人回驴牌寨传话,说寨主已经归顺濠州,现在去视察营地,命寨中各色人地拔寨启程,归顺濠州郭大帅。驴牌寨众人听闻濠州城接管他们,知道有饭开,个个欢天喜地,一起动身。
于是乎,朱元璋赚得三千名士兵[ (明)《明太祖实录卷之一》]!至于那个寨主,史书没有交待他的下落,生死不明。所以,有理由相信,寨主应该被朱元璋那位勇士处决了。
消息传来,郭子兴十分高兴,立即派人嘉奖朱元璋。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7.
朱元璋用计谋兼并了驴牌寨三千名士兵之后,又受命去兼并另一家山寨义军。
这个山寨,叫豁鼻山,头领是秦把头(史失其名)和沈头领沈仁(清道光《定远县志》卷之八《沈仁传》),士卒不多,仅仅八百人。
费聚对朱元璋说:这个秦把头和沈头领皆与我有旧,我愿意前去说服他归顺我们。元璋让他去试试。结果,费聚一轮口水战后,秦、沈二人乖乖地带着八百人投靠了朱元璋。
现在,朱元璋带着将近四千人的队伍,再次接受命令:攻取横涧山元兵大寨!

横涧山,位于定远西北七十里[ (明)《大明一统志卷七中都》],驻有两万名“义军”——这是元政府命名的“义军”,明显就是与濠州兵团这些红巾军为敌的了,由一个叫缪大亨的寨主统领。元政府还派来老张知院协助大亨,与民变军为敌。
缪大亨,定远人。濠州兵乱之时,他聚义兵保境安民,响应政府号召,多次攻击濠州城,未能得手。后来,元军统帅贾鲁病卒,元兵溃散,缪大亨带着两万人与元将老张知院屯兵横涧山,已经固守一个多月了。
朱元璋带着二十四将,统领三千余士卒,离开濠州城,向西南方向的横涧山出发。
行军中,他问身边几位重要的骑士:如何取胜?
费聚说:横涧山的缪大亨,不同之前的秦把头,很难说服他归顺。
徐达说:据闻敌军二万众之多,敌众我寡,必须以智计胜之。
汤和说:敌军虽众,自败兵濠州城下,早已士气全失,我军一鼓作气,必能取胜。
徐达想了想,说:夜袭必胜。
花云说:我为先锋吧。
元璋说:胜之不难。吾欲尽降其卒。
花云说:杀而胜之易,欲尽降之,难。
吴良、吴祯上前请命:缪大亨与我兄弟为同乡,素知其人。他叔父缪贞在乡里颇有仁义,年前刚刚出资修筑桥梁。我俩请求前往缪家,请缪贞前来招降大亨。
元璋笑了,他点点头,作出安排:
耿再成、华云龙带几百名士卒正面冲击敌军前寨,虚张声势,目的吸引元军的注意力,尽可能把更多的元兵吸引到敌军的前营。徐达、汤和各领一千士卒从山寨左右翼杀入。而他自己则和花云领兵潜行至敌营的后方,在前、左、右三营混战之际,突然从后方突击,必破元兵。
吴氏兄弟则马上出发,请缪贞前来横涧山。
夜袭时间:深夜亥时。

横涧山元军大营连续一个多月没有战事,在这个七月底的一个夜晚,白天焦燎的暑气被夜色掩盖,山边微凉的气息,纠缠者昏暗的灯火,不少军士已经昏昏入睡了。
临近亥时,元军前营一片火光,继而呐喊声突然扑来!
跟着就是火铳、飞箭射来,随后是大刀砍劈山寨栅栏,长枪捅刺守卫的声音!

华云龙,定远人,之前聚众于韭山[ (清)万斯同《明史·列传第十八·华云龙传》]。
耿再成,字德甫,五河人。1353年,朱元璋下乡招兵,他们二人皆率众来归。
这两位都是二十四将成员,他们带着几百名战士在元军前营大嘈大闹,一副破寨夺营的气势吓唬了全营元兵。
元兵本来睡得好好的,没想到忽然有敌人来攻,当下措手不及,一阵大乱。老张知院从床上爬起,第一时间想到逃跑!只见他慌慌张张地抢了匹战马,双手紧紧抓住马缰绳,两臂抱住马脖子,一溜烟往后营逃跑了!
缪大亨,拉上儿子,连老婆都顾不上了,急急忙忙组织抵抗。
忽的,营垒左侧,又一阵大乱!徐达领兵杀入!
缪大亨马上分兵往左翼抵抗。
还没走几步,营垒右侧,也一阵大乱!汤和领兵冲来!
前营、左营、右营都受到敌军的冲击,喊杀之声鼎沸震天,黑夜之中,元兵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兵力,不敢抵抗,都选择逃跑!
三方杀入,元兵纷纷逃散。
就在这时,后营火光冲天,铳枪大作,呐喊连天!
火光中,黑铁塔花云,骑着一匹乌骓马,手持一把利剑,如天神降临!他的左右、后面,一大班红巾军狂啸而入!
缪大亨父子俩再也不敢抵抗了,夺路而逃!
朱元璋大获全胜!营中大部分士卒的家属,包括缪大亨的妻子也做了红巾军的俘虏!
直至天明,大亨收集残众,准备再与叛军决战。
谁料,元璋派来说客——大亨的叔叔缪贞。

吴良、吴祯兄弟俩把缪贞带到阵前,朱元璋对他说:元兵惨败,大将逃逸,尔侄儿缪大亨犹欲死战,岂不知时务乎?
缪贞点点头。
元璋又说:缪大亨与其子聚众欲拒吾师,不顾其妻乎?其部众之家属皆为俘虏,亦不顾乎?
徐达在旁边说:不知时务,不顾其妻,不恤士卒妻孥,缪将军能胜我军乎?
缪贞连连摇头。
于是,大叔缪贞出马,一轮口水攻势后,大亨放下武器,带着全寨将士,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军队马上扩充至两万多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什么样的速度——他自己说的: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 (明)朱元璋《明太祖御制文集·御制皇陵碑文》]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8.
如此一来,郭子兴部就强大了许多,濠州城内几个土皇帝中,他的势力已经最强。郭子兴派人传来指令:任命朱元璋为总管。
朱总管召集横涧山士卒,对这批新归附的部队作训话:你们当初并非不多人,可是竟然归顺于我,为我所用,原因何在?那是因为身为将军,毫无纪律性,大军降临,竟然率先逃命;而士兵平时也没有训练,一旦打仗,就吃败仗。现在,我训练你们,就是要你们懂得军纪。这样才能一起建功立业!
众人齐声回应:唯公所命!
于是,朱元璋下令每天操练兵马。随后,他领兵南下,进取滁州城!

朱元璋的军队声威不胫而走,四周豪杰纷纷赶来投靠。
定远人冯国胜、冯国用两兄弟率众来归。这两兄弟来头不小,据说自幼喜读兵书,通兵法。当时,他俩结寨自保,朱总管行军抵达定远城北妙山时,冯氏兄弟前来投军。
元璋在军帐接见他俩,但见冯国用仪表非凡,冯国胜伟岸长躯,皆是相貌堂堂之辈[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之五十七·冯胜传》],就问:吾观二贤皆儒服尔雅,想必学识过人。方今天下大乱,四方未平,阁下有何高见,愿请赐教。
冯国用说,大江以南,金陵最盛。自古龙蟠虎踞,向来为帝王之都。将军既然率兵南下,就应该定鼎金陵,然后派将士四出征讨,救民于水火,倡行仁义,不要贪占子女玉帛,天下归心,平定天下又有何难?
这番说话,现在我们听起来似乎老生常谈,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手中有军队的军阀大员,满脑子都是“抢钱抢粮抢女人抢地盘”的思想,忽然听到“倡行仁义,天下归心”八个字,顿觉耳目一新!
朱元璋大悦,命冯氏兄弟作自己的参谋。

这天,朱元璋军队继续南向,行营。
忽然有人前来投奔!
谁啊,李士元是也!
朱元璋问:这个李士元,什么来历?
冯国用说:吾乡中智士,好读书之长者也。
朱元璋说:如此,快请。
李士元,是何许人也?李士元,就是李善长[ (明)俞本《纪事录•卷之上•丙申至正六十年》]。
李士元,定远人,读书人也。然而,这个读书人并不同于元朝大部分的读书人——在仕途不通的情况下转向其它的艺术领域:比如填首散曲调侃下,写个剧本寄寄情,而是苦读法家韩非等人的著作。结果,成就智谋超群,料事如神之本领。他时刻准备着一旦天下有变,则投明主,展其抱负,实现其辅弼英主、成就帝王业之梦想。这天,机会真的来了。听闻朱元璋率军过境,李士元专程到军营谒见。
二十七岁的元璋会见四十一岁的李士元。
一番谈话后,元璋知道他所需要的人终于就在面前了,马上委任李士元为书记——即秘书长也,“掌书记、预谋议、赞军机、画馈饷”[ (明)陈建《皇明通纪•皇明启运录卷之一》]。

究竟朱元璋李士元之间的对话是怎样的?可以诸葛亮之隆中对相提并论么?
朱元璋问:方今天下大乱,战斗不已,何时才能平定?
李士元答:当初秦末大乱,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平民。由于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好杀人,结果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平定了天下,成就帝王大业。如今元政府腐败,统治紊乱不堪,天下土崩瓦解,情形和秦末差不多。将军您是濠州人,汉高祖是沛郡人,大家的家乡相隔不远,同样得到山川王气的眷顾。若您效法汉高祖,走一条像他那样的成就帝王业之路,天下四方不难平定。
李士元这番话,自然无法在谋略上和文采上与隆中对一较高下。可是,他这番话,启发了朱元璋,为他指明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布衣天子!
朱元璋内心一阵激动,他点点头,说:你说得好。汉高祖所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三杰,皆为人中豪杰。吾有徐达这员虎将,或可与韩信媲美。先生,莫非就是张良、萧何?
李士元作揖说:留侯张良谋略绝世,某不敢与之相比。至于行军战斗,使三军将士数千里不乏物资供应,某不敢落后于萧何也![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之五十七•臣林传二•洪武臣二•李善长传》]
好!
先生,你就做我的萧何吧!

从此,朱元璋不再是昔日的朱元璋了,他开始暗暗以帝王自居,无论眼光,见识,触觉,言行举止,一切的一切,都开始产生质变——朱元璋向着政治家的方向迈进!
有一天,他对士元说了一番话,显示了朱元璋已经初步具备政治家的胸怀。
他说,目前群雄并争,逐鹿天下,没有智者是难以商量谋略的。所以很多豪杰都有不少智囊。但是,我观察到那些英雄豪杰的谋士智囊往往在主子面前讲各位将士的坏话,令到各将士无法施展才能,在疆场效力,甚而至于打败仗,并被主子责罚甚至处死。这些效命战场的将士其实就是他们主子的羽翼。羽翼都不见了,主子怎么能自个儿保存下来?因此,不久,主子也会相相继失败。你身为书记,应该好好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帮助众位将士成就功业,不要效仿那些失败的个案。
李士元顿首表态,说,谨受命。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9.
就在朱元璋不断吸纳新鲜血液的行军中,又有两位壮士加入这支“革命”队伍。
庐州合肥人吴复和定远人丁德兴,也来归附。

1354年,七月。
朱元璋,决定攻取拦路虎洪山寨敌兵营垒。
他有心考验刚刚投军过来的丁德兴,这位“黑丁”(朱元璋称呼他为“黑丁”)单人独骑前来投军,虽则身材伟岸,但未知身手如何,更不知作战能力怎样。故此,朱元璋拨给丁德兴一百名士卒,让他去拔除洪山寨。
洪山寨聚有数千名敌兵,丁德兴只带着区区一百号人,怎么破敌?
黑丁率百人兵团出马,朱元璋命大部队远远观看,另派徐达、吴复领一千士卒悄悄绕到洪山寨的背后,嘱咐他,如果黑丁不胜,徐、吴二人则从敌军后营鼓噪进击,而大部队则在前头猛攻敌营。敌军营垒必破。
朱元璋已经用兵多次,每一次进攻,都有奇谋妙计。之前夜袭缪大亨的横涧山大营,也巧妙的很,结果一战而胜。
这一次,又如何呢?

正午时分,烈日当空,七月流火,洪山寨内,各色军卒迫于酷暑,纷纷赤着臂膀,躲进军帐内乘凉,无人值守寨门。
“黑丁”丁德兴,带着一百名红巾军,突然出现。
只听一阵铜锣响过,丁德兴已经闯入军营,呐喊声中,百名战士刀枪箭铳,猛打猛杀,直达中军帅帐!
主帅刚刚提了家伙扑出来,迎面遇上黑丁。黑丁一声呼啸,手下七八名步卒将长枪捅刺过去,黑丁又弯弓搭箭,“嗖”一声,正中敌帅大腿!
敌帅站不住脚,随即倒在地上。众人一拥而上,即时擒拿住。
黑丁吼叫一声,登高大声吆喝:尔主帅被擒,降者免死!缴械不杀!
百名战士齐声大叫:主帅被擒,降者免死!缴械不杀!
营内其余敌军,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随后,把手中武器扔到地上。
这时节,朱元璋和徐达、吴复的部队已经赶到,看见黑丁押着敌帅过来,不由得大喜。朱元璋马上任命丁德兴为:百户长。

朱元璋接收了降兵后,设宴庆功,将所有将佐幕僚都邀进大厅,其余士卒则在军营中就餐。他用眼睛巡视着大厅的将佐幕僚:李士元、冯国用、冯国胜、徐达、汤和、花云、吴良、吴祯、吴复、丁德兴、毛麟、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真是人才济济啊!
一边进餐,朱元璋一边说:诸位,我军接连克敌取胜,却仍未有地盘立足,我欲取滁州,以为用武之地。尚赖诸君努力!
花云高声叫:总管,某愿为先锋!
冯氏兄弟、丁德兴、吴复和汤和等人站起来,高举着酒杯,说:愿一战取滁州!
朱元璋说:滁州之战,吾志在必得!尔等有何良策?
冯国用说:此去滁州,必过清流关。虽然关口已经荒废,其路途仍然险峻。若我军甫出关口,敌军就举兵来犯,骤然遇敌,恐防不测。以愚之所见,莫若潜行倍道而进,我军迅速通过狭隘关口。而后整队于平阳广野,纵然敌军来犯,已然立足于不败之地。无碍矣!
朱元璋看看徐达,问:天德,尔所见如何?
徐达说:之前,毛麟归附,其县尹特地带来定远地图,某曾细看,定远有江流蜿蜒出入于清流关,是为清流江。江往东流,绕滁州城而过。若要一举破敌克城,某以为二路齐出:一路倍道潜行通过清流关口,一路沿清流江岸而行,皆会于滁州城下,合力夹击敌军。此为昔时宋太祖破南唐之策,可用于今日矣!
朱元璋笑道:此计甚善!尔何时将地图拿来?
徐达说:地图在郭元帅处。
李士元说:仆,可以绘制此图。
他有看看冯国用,说:其中细节,国用可以补充。
冯国用点点头。
花云说:某愿出清流关口,为前锋。
徐达说:吾,出清流江。
元璋说:明日出兵,兵贵神速!
众人皆说“好”!

次日——七月某日。
朱元璋部队兵分两路,一路出清流关口,一路沿清流江岸之小道南行。
刚出关口,果真骤遇元兵!
这支元兵听闻叛军南略定远,估计势必波及滁州,于是急急忙忙赶来清流关,意图扼关据守。
清流关,南唐时建造,以阻北方中原王朝的南下大军。后来赵匡胤统一中原,灭南唐,取南汉,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皆为国土,清流关就被废弃了。直至后来,大元立国,皇帝忽必烈以为四海之内皆为皇土,命令将各地关隘统统拆除,清流关又再遭到政府的破坏,更而甚之,当地居民把关上的砖石都偷盗去修建自家房子。清流关,也就成为一个地理名词。
可是,现在,叛军的马蹄声渐渐逼近,滁州官府不敢怠慢,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出军队抢占清流关,企图阻挡叛军南下。
这支军队,足有数千人!
可是,他们遇到的是花云!
二十四将之一的黑大汉花云为前锋,骑快马,举长矛,拔利剑,向着骤遇的几千名元兵横冲过去。数千众之元兵竟然被他的气势吓倒。惊呼“此黑将军勇甚,不可与争锋!”[ (明)宋濂《宋濂全集·东丘郡侯花公(花云)墓碑文》],然后竟然一哄而散!
花云怎会如此轻易放过他们?
他纵兵直追,元兵大败!急忙退回滁州城。
谁料刚刚退到滁州西门,徐达带领的第二路红巾军早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前后夹击,元兵只有投降!
朱元璋率大军乘胜一举攻下滁洲。
滁州,就成了朱元璋的第一个根据地。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0.
濠州城内的郭子兴,很快就收到朱元璋的捷报了!
这是徐达和汤和亲自前来汇报的胜利消息,徐达转达朱元璋的口信:请郭元帅全军进驻滁州城。
郭子兴大喜,马上下令:全军起拔,指向滁州。离开那个窝里斗的大本营——濠州。

当郭子兴抵达滁州,目击这里被元璋治理得井井有条,兵精良足,特别是总兵力竟然三万多(郭子兴从濠州带来的不过万余人),而且朱元璋竟然将全军交付郭子兴统领,郭子兴忍不住眉开眼笑,不住地称赞女婿。
可是,不过一个月,郭大帅对这个女婿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
个中原因当然是有人进谗言了,无非是说元璋功高震主,如此下去,必会抢去郭大帅之地位。
在军事会议上,郭子兴环顾了一下与会的部下:
左边有张天祐、赵继祖、邵四、邵荣、韦德成、俞中、郭士信、耿君用、宋国兴、宋朝用、毛广、任七、郭天叙、郭天爵;
右边有朱元璋、徐达、汤和、李士元、冯国用、冯国胜、花云、吴良、吴祯、丁德兴、吴复、毛麟、赵德胜、郭兴、郭英……
当他看到郭英时,眉头一皱,心想:朱元璋的部下,真是人才济济!不行!
心理活动之余,他开始行动——
首先,把滁州军队指挥权收归自己所有,所有将士均得听令于郭元帅。
其次,把张天祐、赵继祖、邵四、邵荣和朱元璋都升为前后中左右五个管军总管。即,郭元帅之下,有五个总管。彼此权力相当。这招,把朱元璋的权力降低到于张天祐等人一般。
再次,把毛麟调到自己帐下,负责军营物资总调度,直接听命于他自己。
第四,将韦德成、耿君用、宋国兴、汤和、徐达提拔为千户长。其中,韦德成隶属于张天祐;耿君用隶属于赵继祖;宋国兴隶属于邵四;汤和隶属于邵荣;徐达隶属于朱元璋。这招,把汤和这位朱元璋的老乡分割开来,另用资历浅的徐达配给朱元璋。
第五,其余的将佐,统统授以百户长之职。朱元璋招来的所谓“豪杰”成为军中最低级的军官,有些还被调到其他部门任职!比如,郭兴,就直接听命于郭元帅了。
这一步棋,郭子兴想了很久,真实意图并没有告诉任何人。
不过,曾经在郭子兴面前说过朱元璋坏话的郭氏兄弟都清楚:他们老爹的目的。

朱元璋心里也没什么抵触,自从他把滁州的军队全部上缴给郭元帅之日起,他已经做足心里准备,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可是,过了几天,郭子兴还不满意。
他调令李士元到他的元帅府任职!把这个自诩为“朱元璋的萧何”的谋士从朱元璋身边抽走!如此一来,朱元璋就成了没有私人秘书、没有个人班子的总管,与其他四个总管一般无二!
谁料,李士元死活不肯去!
他跑到朱元璋面前,哭诉自己的初衷,声言只愿在朱总管帐下听令,不敢奢望到元帅府效力。朱元璋扶起他,说:这是主帅的命令。我也没办法。不能违反命令。不如,先生暂时到元帅府做事。日后,我看看有机会,就请求主帅把你调到我处工作吧。
李士元看着朱元璋,默默无语。他没有去郭元帅府,每天都默默地到朱元璋军帐侍立。
朱元璋也不再勉强他。后来,郭子兴也没有再坚持,李士元最终稳稳地留守在朱元璋的身边!
——这一点,很重要!忠诚,往往来自逆境。

郭子兴身边还真有不少人眼红朱元璋,有个任七将军,甚至讲朱元璋打仗不力,经常做逃跑将军。郭子兴听多了,就相信了他。
不久,元兵来攻,郭子兴派任七和朱元璋同时出城抗敌,任将军出城没多久就被乱箭射回,披伤挂彩的。而元璋则勇猛异常,杀退了敌兵。
可是在这个点子上,朱元璋做得不够。他打赢了仗,收缴了不少战利品,可是却没有“孝敬”郭大帅,而是分给了他的部下!
郭元帅心里很不是滋味:你朱元璋虽然屡立战功,可是,对我这个大帅却没有任何表示!你眼里还有没有我啊?
特别当其他的战将不时把战利品献给郭子兴时,郭子兴对朱元璋就更加不满了。
幸好贤内助马秀英不时将元璋手下敬献的物品转手又送给了郭子兴的老婆大小张氏两位夫人。她们在郭子兴耳边吹吹风,子兴对元璋的态度又稍稍有了些好转。
他对朱元璋的猜忌,也渐渐消除了。

元璋和郭子兴的关系稍稍缓和时,有亲人来投靠朱元璋。不是吧,元璋的亲人不是几乎死光了吗?对,是几乎,不是全部。那,谁啊?首先,是李保儿,元璋姐姐的儿子,即外甥。姐姐嫁外地,已经去世。姐夫李贞和外甥保儿在逃饥荒,避兵锋之间,几死沟壑者数矣。听闻滁阳城的朱总兵是舅舅朱重八,几经艰难,终于团聚。保儿十四岁,对从未见过的舅舅格外亲昵,元璋很疼爱他,将他改名为“朱文忠”——这个朱文忠,正是明初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名列第三的开国元勋。
第二个,是朱文正(估计这个名字也是朱元璋帮他起的),元璋大哥的儿子。大哥死后,大嫂带儿子回娘家度日,生活非常困难,这次听闻小叔子做了将军,也来投靠。朱文正,日后血战洪都,为朱元璋交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第三个,叫沐英。自幼父亲死了,与母亲相依为命。想不到不久母亲也去世了,沐英成了孤儿。朱元璋和夫人马秀英都可怜这个小孩,收为义子抚养。这个沐英,就是日后镇守云南的第一大将,被封为王爵,其王爵竟然与大明相始终!雄据云南近300年!朱元璋一时间亲人齐聚,想起过往的悲惨经历和亲人的离世,且悲且喜。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1.
朱元璋占据滁州城,郭子兴顺利接管全军指挥权后,濠州的几个草头王坐立不安了,毕竟这个郭氏势力太强大了。彭、赵二人商量后,马上派人邀请朱元璋出兵,占据盱眙和泗洲,并镇守该地。
盱眙,和泗州,就在运河边,黄河夺淮入海后,就在泗州和盱眙附近浸淹、潴积成洪泽湖。这个洪泽湖在丰水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噩梦。不过,正因为盱眙和泗州就在运河边上,各个割据军阀的眼睛就盯着这条运河。
运河,有的是粮食。江南地区的粮食等各种物资都由这里经过,发运到元朝权力中央大都的。
濠州的草头王也看到了这点,他们指派朱元璋前去抢夺盱眙和泗州,也就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
可是,朱元璋却没有接受这个任务。

其实运河,早在几年前,就没有官船运送粮食了。
原因?
因为这两个人:方国珍和张士诚。这两个反叛头子,一个控制了大元帝国的海运,一个控制了大元帝国的漕运。运河根本没有粮船北上了。

方国珍,江浙行省台州黄岩杨屿灵山乡圹下里人[ (元)张翥《方国璋神道碑》,引自《台州金石录•卷十三》。方国璋的神道碑,碑文为张翥撰,危素书。因文中有“朱元璋侵衢婺”字样,故此方氏后人怕惹祸,将其仆倒掩埋。清朝同治甲戌年(1874年)该碑出土,当时完好无缺,为清末民初人黄瑞辑。此碑文及宋濂的方国珍神道碑文,是方氏势力的最原始的资料。]。年龄比朱元璋大八岁。这个方国珍是个黑面大汉,但脱下衣服后,一身白肉,是个游泳高手。而且,他相貌魁伟,身长七尺[ (明)宋濂《宋濂全集•卷五十三•故资善大夫广西等处中书省左丞方公(国珍)神道碑》],力大无穷,跑步速度甚至追得上奔马。
这样的勇士,出身于世代佃农家庭。据说他的父亲方伯奇老实人一个,为人怯懦,经常被乡里村民欺负。见到地主土豪,则如同见到大官老爷一般,闪闪蹜蹜,甚至诚恐诚惶,如同奴仆见到主人一样。故此,经常被乡里笑话[ (明)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六•方国真(珍)传》]。
不过,如此老实人,却有五个英雄儿子。
他们是方国馨、方国璋、方国珍、方国瑛和方国珉。方国珍排行第三。
说也奇怪,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夫,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子的名字起得那么文艺?
原来这个貌似老实人的方伯奇,却是个精通阴阳历数之人[ (元)张翥《方国璋神道碑》,引自《台州金石录•卷十三》]。他把儿子的名字全部取名为美玉珍宝,想来他的确对他们有所寄望。据说他的次子方国璋“状貌魁伟,力学强记,有才识”[ (元)张翥《方国璋神道碑》,引自《台州金石录•卷十三》],并不是文盲、乡巴佬。
儿子方国珍看见自己的父亲被乡里财主欺负,忍不住就说:爹爹,他是人,你也是人,为什么他就高高在上,你就低声下气?
方伯奇摇摇头,不予回答。
他日,方伯奇在路上又被人凌辱,他等到对方放手后,说了句:我的儿子不会像我这样的。
对方一怔,接着哈哈大笑:你儿子?你儿子不像你这么窝囊?拿你的儿子来吓唬我?老子就不怕他们。穷鬼一堆。还能怎样?你这么窝囊,你儿子一样窝囊。将来你孙子也一样窝囊。
这个对方,正是方家的佃主陈老爷。

方国珍听到老爹回来说起这事,肚子一股怒火往上涌,几个兄弟也忿忿不平,就要去打架。母亲周氏连忙喝住他们:你们打赢了,能改变什么?
老爹说话了:要赢人家,首先自己得富起来。用拳头是不能改变穷光蛋的事实的。
方氏兄弟听了,默默离去。

后来,方老爹、周老娘先后去世,方国珍五兄弟团结一条心,勤劳耕作,家境竟然悄悄发生变化:原始积累渐渐丰厚。
可是,他们家依然还是佃户,佃主依然趾高气扬,往来催逼田租。这天,财主老爷上门追债。他颐使气指,盛气凌人,仍然像对待方伯奇那样对方氏兄弟指手画脚,极尽挖苦嘲笑之能事。方国珍十分恼怒,强忍心中怒火,进厨房杀鸡做饭菜招待这位老爷。等到饭菜上来时,方氏兄弟一轮劝酒,把家丁灌醉,然后杀了这个佃主陈老爷。
这下闯祸了,仇家找上门,方氏兄弟逃命而去。

恰好,当地出了个海盗蔡乱头,为害附近乡里。官府多方讨伐,毫无进展,于是悬赏缉拿匪徒。方国珍曾经聚众响应官府,入海对付蔡乱头这班海盗,逮捕了不少匪徒。岂料台州总管焦鼎收受了蔡乱头的贿赂,不仅没有严惩海盗份子,反而偷偷释放了他们,更没有兑现赏金。方国珍大怒,忿忿不平地说:难道只有蔡乱头会做海盗不成。[(明)张岱《石匮书卷•二百一六•方真(国珍)传》]
就凭这么一句话,仇家陈氏乘机举报方氏兄弟与蔡乱头有勾结,参与海盗活动。
仇家先行这一着,就是想官府出兵逮捕方国珍等人。方国珍听到风声,走投无路之下,决心孤注一掷,五兄弟潜入仇家,三下五除二,又杀多几个财主陈老爷的家人。
陈家往官府哭诉,官府即刻出兵逮捕方国珍。方国珍当时正在吃饭,见官兵突然冲进来,他大惊之下,左手举起饭桌自卫,右手抄起关门的横木,乱砸乱撞,竟然当场格杀了几名官兵。
这下,闯大祸了。
方氏兄弟只好弃家而去,走了几步,几个邻居追上来,说:你们去哪里?带上我们吧。
方国珍说:我们也不知道去哪里,带你们去干什么?
你们兄弟杀了官人,犯了死罪,如果都逃走了,我们几户邻居也被处死。干脆跟着你们造反吧。
邻家说道。
方国珍想了想,大声说:朝廷腐败,总兵官员玩忽职守,区区蔡乱头小丑竟然无法平定,天下就要大乱了。如今富豪酷吏朋比为奸,祸及良民百姓,我方国珍如果束手待毙,全家就枉作泉下之鬼。既然人家都说我与海盗是一伙的,那我就入海作贼啦。[(明)宋濂《宋濂全集•卷五十三•故资善大夫广西等处中书省左丞方公(国珍)神道碑》]
于是乎,方氏兄弟带着一班担心株连的乡里,纵舟入海,成为真正的海盗。[(明)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六•方国真(珍)传》]
据说,杨屿这一带素来草木不生,可是很早就有民谣流传,说什么“杨屿青,出贼精”[(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如今,方国珍起事,杨屿山头果然就绿草青青。
其时为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仅仅28岁,他出海为盗贼,成为元末第一支反元的民变军。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2.

这支海盗兵团,迅速膨胀。不及一个月,方国珍就聚集了好几千人,专门在浙江沿海一带打劫来往的船只,甚至公然抢劫官府的海运粮船。江浙行省海道千户德流于实押送粮食飘洋过海,运往大都。途中就遇到方国珍带着数百名海贼蜂拥而至,德流于实当场被擒,所有粮食尽被掳掠一空。方国珍把德流于实放了回去,朝廷大怒,指令江浙行省即刻剿灭海盗。
中央政府的海道粮食悉数被劫,何等大事。
江浙行省不敢怠慢,由行省大员参知政事朵儿只班亲自挂帅,率舟师讨伐方国珍。方国珍见元兵势大,一开始不敢接战,而是沿海岸线不断南逃。朵儿只班竟然向沿海居民开刀,一边追杀方国珍,一边屠杀海边民众以防他们和海盗勾结。黄岩乡村教师潘伯修挺身带着父老到元军阵前,向朵儿只班申诉,说:带头搞事的是方国珍,我们这些良民无罪,岂可当作海贼来屠杀。
朵儿只班,身为江浙行省高级官员,听了潘伯修的申诉后,也不便再杀戮平民,只是专心对付海盗集团。[ (清末民初)柯劭忞《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忠义三•潘伯修传》]
方国珍一直逃到福州五虎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靠岸,一把火将所有船只焚毁,一班海盗纷纷上岸,准备四散逃命。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急急忙忙赶来的元军看到前面火光冲天,一排排船只烈火熊熊,以为遇到埋伏,竟然也停船靠岸,自相惊慌溃逃。方国珍兄弟目击此情此景,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们不再逃命,而是吹起巨大的海螺,发出冲锋信号。于是,本来逃命的,变成追击的;本来追击的,就变成了逃命的。这一场戏剧性的战役,最后以朵儿只班被擒,元军全军覆没收场[ (明)宋濂《元史•泰不华传》]。
方国珍仍然没有处死元军元帅,而是强逼朵儿只班为他上书朝廷,请求招安。

元朝中央政府——大都中书省以为方国珍不过为了一官半职,他们恐怕海运受到这班海盗的阻扰滋扰,于是同意了招安。于是,方国珍被任命为庆元路定海县尉,他的所有兄弟都授以了其他官职,其中方国璋就任为台州路仙居县丞。委任状下达到方国珍手上时,他犹豫了:朝廷这次招安,把他们几兄弟统统分开任职,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瓦解这支海盗队伍。
最终,他没有到任,仅仅派他的二哥方国璋出任仙居县丞。而他自己则继续招兵造船,扩充实力。负责海防的元军万户长箫载之联合几条海边村庄的民兵,突然袭击方国珍部队,却失败而回[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
于是,方国珍又再反叛。

1350年,方国珍一反海上抢劫的勾当,直接进攻沿海城市——温州。温州猝不及防,方国珍掳掠了大量人口、财物,其势力越演越烈。江浙行省浙东副元帅董摶霄、江浙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都被方国珍打败,后者还被海盗生擒。方国珍还是要求招安,元政府这次封他为海道千户长。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河南颖州刘福通、湖北蕲黄徐寿辉、徐州芝麻李纷纷反元起事。消息传来,方国珍又反叛元朝,攻击台州府城。江浙行省再次招安,方国珍再升官职。就这样,方国珍叛后降,降后叛,反反复复,从中捞到的官职越来越大,他的海盗兵团也就越来越强。他不断的反元,从中捞到的实惠难以估算,元政府为此还损失了一位状元爷泰不华[ 有关泰不华的事迹,之后的内容还会叙述,此节主要交待方国珍的起事。]。
到了1354年朱元璋占领滁州时,方国珍已经占据了台州城,官职也升到“海道巡防万户长”。而他的二哥方国璋也升任衢州总管,兼海运防务[ (明)谈迁《国榷•卷一•元顺帝至正十四年》]。

为什么元政府对方国珍的叛乱如此的窝囊?据说,孛罗帖木儿出兵征讨方国珍时,两军还没有交锋,元军就先行溃逃。一名姓郝的万户长当场被擒,当他被押到海上的战船上时,方国珍叫人把他放了,要求他回去朝廷帮忙招安。郝万户得了活命,自然答应。方国珍馈赠他大量珠宝,他回到大都马上办事。原来,郝万户之前走了元顺帝的高丽奇皇后的门路才捞到万户之职的,现在他在大都再次走这套门路,结果,方国珍的叛逆罪名被赦免[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随后,被擒的孛罗帖木儿也被方国珍释放,他同样为海盗集团开脱,上书朝廷建议招安方国珍。
诸如此类,经过多次招安,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强,霸占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当招安的使臣抵达他的地盘时,一眼望去,一千三百余艘战船在台州黄岩港整齐划一。那气势不仅仅是惊呆了元朝使臣,也启发了他的思维。使臣归报朝廷后,发出这样的言论:方氏船只,可以为大都运输大量的粮食,也可以用来对付平江张士诚叛军。
不过,当元政府把征讨张士诚的命令下达给方国珍时,方国珍召集自家兄弟和几个幕僚,商量后,决定:不予理睬。
那么,张士诚是个什么来历的叛军头目?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3.

张士诚,本名张九四,与朱元璋叫朱重八一样,都是超级贫民出身——重八是贫农,九四是盐丁。
原来九四的老家在江苏泰州白驹场,元代时是海边城市,海水经常随潮汐倒灌陆地,退潮后农田多变为盐碱地,无法种植农作物。当地的农民贫苦不堪,不得已在盐碱地提炼食盐,通过贩卖食盐来维持生计。但是,在整个古代中国,食盐都是政府的控制的高度垄断的产业——即在当代,食盐也并非平民可以随意开采,制造和售卖的。
白驹场盐场就是元政府的官方开采、制造和运输的盐场。九四作为盐丁一名,负责撑船运输官盐。他和三个弟弟每天都驾在船在水上来回奔走、摆渡,依靠微薄的薪酬勉强吃饱肚子,日子虽然苦,但也比重八没饭开要好一些。偏偏世事不会如此这般下去。九四一班盐丁经常受到盐场的官兵的随意克扣工资,甚至打骂、责罚。不得已,九四只好铤而走险,干起了贩卖私盐的勾当——就是从盐场里偷食盐,拿出去售卖[ (明末清初)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六周张士诚》]。
仅仅靠自家兄弟,仍然难以干贩卖私盐的勾当。需要找更多的人入伙,加入贩卖私盐的行列。
以下情节,如同《水浒传》里的某些桥段,或许,就是施耐庵这位传说中张士诚的谋士间接套用了他的主公当年的故事——

张九四找到一位较为年长的同乡,他叫李行素。李行素听闻九四的计划后,把自己的儿子也叫来参与。他的儿子,就是李伯升。
李行素对张九四说,要做这些违法的事儿,还要找个潘懋来帮忙。那个潘懋,听到张九四召集壮士卖私盐,就把他的两个儿子也叫上贼船。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潘元明,一个叫潘元绍,他们几个都是盐丁。密谋了一段时间后,仍未有进展。
恰好,一个江湖好汉(其实也是盐丁而已),叫吕珍,傻头傻脑地来找潘懋喝酒。
吕珍长得神高神大,一入潘懋家门,就被潘懋的老婆戴老娘看中了。她对潘懋说:此人,壮士也。何不引他去见九四?
于是乎,潘懋一番话,吕珍欣然听命。
什么话?无非生财之路罢了。
于是乎,张九四、张九五、张九六、张九七、李行素、李伯升、潘懋、潘元明、潘元绍、吕珍,十条好汉,聚集一起,贩卖私盐。

由于九四为人仗义疏财,经常用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劳动所得,去帮助、接济更加困难的盐丁兄弟,因此,他人缘好,大家也信服他,不断地越来越多的盐丁跟着他去贩卖私盐——俨然一个盐丁代表。
他们的私盐由于价格低,受到当地富户地主的欢迎。这些富户由于家中人口多,对食盐的需求量自然就多,故此也乐意购买私盐。然而,富户往往为富不仁。不少盐工把食盐送到富户家里,通常拿不到货款,不是月结,季度结,就是年结,甚至没得结。
试想,这些盐工家里等着卖盐的钱开饭啊,富户去故意拖延、刁难,甚至辱骂、欺凌。九四作为盐工的精神领袖,也受到不少诸如此类的凌辱和打骂——特别是一个叫“丘义”的富户,他身为当地的弓手,就是类似今天的一名警察,对张九四实行非人道的凌辱,直到清朝撰写张士诚传时,还专门记录下这个“警察”的名字,警醒普普天之下的警官,不要对劳动人民做得太过火了,张九四的造反就是这个叫“丘义”引发的[ (明)《明太祖实录张士诚传》]。

至正十二年(1352年),腊月寒冬,年关又至,张九四被丘义命一班打手痛打一顿,滚出了丘府,还是没收到分文盐款。气愤之余,九四只好到某地与他的兄弟聚头。这个某地后来被称为“太极殿”。这班盐工聚在一起,甲说东家不给盐款,乙说盐场拖欠工资,丙说等着钱帮老娘拿药看病,丁说准备收盐款做出嫁女儿的彩礼……七嘴八舌,言者越愤,听着更怒,有脱衣服显示身上淤伤的,有伸手足展示痛患处的,当然,还有分文没有,不知如何过年的……及至最后,张九四一咬牙,大喝一声:“杀。”
于是乎,张九四带着三个弟弟,还有李伯升等一共18条好汉,各持武器,趁着寒风黑夜,突然杀入丘义家中。逢人就杀,遇人就斩,丘义全家被杀个精光。末了,九四一把火,将豪门丘家烧得干干净净。其中某个兄弟说,城东的某某也拖欠我工钱,一年了,没给半个子,还派人去官府举报我买私盐。
九四眼睛布满血丝,如烈火熊熊燃烧,吆喝一声:“杀!”这十八条好汉,本来就力大无穷,武艺不凡,只是为生活所逼,不得已低眉顺首,营营役役,以求温饱一宿。如今豁出去了,杀了人,便不再隐藏内心那人类的兽性,他们风雷一般,在这个寒冬黑夜,直卷全城,将白驹场几乎所有的富户豪门尽情杀灭。
是为张士诚起义。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4.
恰好这个时候,泰州出了个豪侠,名叫王克柔。
王克柔,泰州豪强,富有家资,仗义疏财,多结游侠。他也密谋作反,不料被高邮知府李齐先下手为强,将他缉捕囚禁在牢狱之中。他的两个朋友李华甫、面张四向来得到王克柔的关照,他们决定聚众劫狱救人。
谁料知府李齐早行一着,将王克柔发配扬州,接着抛出“杀手锏”,招安了李华甫和面张四两人,让李华甫做了泰州判官,面张四做了千夫长。
张九四探知此情,带着一十七条好汉,前往李华甫家里,想联合他们一起举事。谁料李华甫做了官后,生活安逸,不愿冒险作反。犹豫之间,张九四决定快刀斩乱麻,与众兄弟打打眼色,当场就把李华甫解决了。
然后,他走出去,一十八条好汉振臂高呼,兼并了李华甫的余党[ (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撰纪隆平》]。跟着,他们举旗造反,焚掠村庄,招收各种各类被压迫被欺凌的贫民,向周边地区的富户豪门及政府衙门进军。有个叫刘子仁的大姓,丁溪镇富豪,连忙组织力量自保,抵御这帮匪徒。于是发生极其激烈的战斗,九四的一个弟弟(张士义)中箭身亡。九四悲愤填膺,瞠目咬牙,发誓要屠灭刘大户全族。在更加凌厉的攻势下,刘子仁突围逃命,在海上远远避开张九四。
九四扩大人员,队伍迅速膨胀,一眨眼就过万人。随即,攻陷泰州。

元政府接报,马上抛出杀手锏:招安。高邮知府李齐前往敌营斡旋此事。九四起初是想接受招安的,可是政府要求他领部属建造战船,镇压濠州、泗州的民变军队(即郭子兴朱元璋叛军)。九四不听,反而杀死了行省参政大官赵琏。朝廷竟然还派人用“万户”之职招降张九四。这次,张九四诱骗处死了李齐,随即占领兴化,进而水陆并进,袭击高邮城。
守将纳速剌丁连忙集结士卒,领水师出城,准备会合来自淮南江北行省的精锐部队阿速卫军及真滁万户府的地方军,共同讨伐屯驻在高邮东门的叛军。
纳速剌丁正面遭遇张九四部队,纳速剌丁一声令下,船上的火筒、火簇(火箭)齐发,民变军猝不及防,倒下一大片,死者随水流飘荡。张九四等人甚为惊慌,吕珍、李伯升、张九六吆喝一声,驾着小舟,远离元军主力舰,躲避他们的最具杀伤力的武器。然后绕到元军战船的后面,一阵铜锣响,民变军蜂拥而上,尽力攻杀。
这场战斗相当残酷,纳速剌丁士卒数量上处于劣势,满心盼望盟军会及时救援。谁料,那支号称精锐部队的阿速卫军看见战场惨烈,民变军勇不可挡,竟然不敢前进,悄悄逃离了战场。另外一支真滁万户府的地方军,也效仿而去。
张九四得知元军没有援兵,于是命弟弟张九七吹起冲锋号,如同蚂蚁一般的乌合之众顿时成为亡命之徒,把纳速剌丁军团团围住。
纳速剌丁自知必死,对自己的三个儿子说:你们速速逃命去吧。
他的三个儿子誓死不肯离开父亲,战斗到最后一刻,齐齐战死。[ (明)宋濂《元史忠义传纳速剌丁传》]
张九四全歼元军舟师,镇守高邮的元室亲王完者秃及左丞偰哲笃逃走,民变军整队入城,全面占据高邮。
元政府指令也先不花为淮西宣慰副使,讨伐泰州;而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福寿讨伐兴化。就在讨伐泰州战役中,亲王完者秃战死。福寿也打了个败仗。
连续攻陷几座城池,连续击败官兵的进攻,张九四等盐丁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们做了一番准备后,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正月初一日,张九四自称“诚王”,立国号为“大周”,定年号为“天佑”。自此,张九四改称张士诚。

高邮,大周,天祐王。
消息雪片般飞向元大都,元帝妥懽帖睦尔召开紧急御前军事会议,丞相脱脱决定亲自征讨张士诚。这次征讨,是元朝最大的一次征讨,动用兵力40万,对外宣称一百万大军。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南征了——此后,元朝再也无力出兵跨越淮河一线。
这么说来,这场仗张士诚胜利了?是的,结局的确是元兵失败了,可是,过程却是复杂得很。
脱脱决定来一次全面扫除反抗势力,彻底解决民变问题。他征调蒙古劲旅,西番色目精兵、汉军部队,甚至高丽兵团,浩浩荡荡,一路南来。
河南的刘福通正被几股元兵纠缠着,连吃几个败仗,红巾军转入低潮时期,而之前的徐州芝麻李兵团已被粉碎,所以脱脱大军一路上毫无阻挡,势如破竹。他不仅要解决张士诚,连沿途的反抗军也一并解决。比如,他派出一支队伍,扫荡濠州、六合(即赵君用、郭子兴势力范围)。
现在先说脱脱的主力部队。
他们很快就击败了张士诚的几道防线,大军直逼高邮城下。在元兵的全力攻打的情况下,张士诚军伤亡惨重,脱脱即将消灭张士诚了——高邮城内已经准备投降。

脱脱正踌躇满志,对高邮城内的叛军是志在必得的。之前,朝廷多次用兵都剿灭不了反叛朝廷的盗贼,原因只有一个:用人不当。去年他脱脱一到阵前督军,立马将徐州芝麻李叛匪歼灭,这次出兵,不仅要平定江南,更要将黄河两岸,湖北地区的乱匪统统消灭,还大元一个安定团结的江山。正在捋须含笑的脱脱,忽听辕门报告:钦差到。
“脱脱身为军国大臣,自出兵之日,耗费日甚,顿兵城下,师老军疲,不思进取,其意养贼乎,岂大臣为国分忧哉?褫夺尔职,安置淮安,听候处置,不得羁留。”
钦差大臣把圣旨读完,脱脱丞相所有职务即时解除。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5.

元朝太师右丞相脱脱,是元末最有作为的蒙古政治家。元朝的皇帝频繁换,不仅血腥而且危害王朝的统治,到了末代元帝之时,帝位也是由权臣左右的。妥懽帖睦尔在权臣燕帖木儿死后,另一个权臣伯颜铲除了异己,独揽大权,无视皇帝之存在。皇帝妥懽帖睦尔十分不满,却一时间无奈他何。
脱脱就是这个时候出场了,他是伯颜的侄儿,本来得到伯父的信任和重用。后来竟然协助皇帝剥夺了伯颜的大权,将伯父逼死于江西。为答谢脱脱,皇帝对其委以重任——其实是又一个伯颜上台。只是这个脱脱,与乃伯不同的是,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不仅师从儒学大师吴直方,而且汉文化功底十分了得,汉字书法造诣很高;绘画,特别是水墨竹画在元代艺术史上更是占有一席之位。但是,这些艺术造诣并不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他的政治举措目的是振兴国家,比如:大力推行汉法,恢复科举制,为国家大量培养和起用人才;同时,放松种族歧视政策,对汉人、南人的管制大幅放开;之后,主持编写辽宋 朝的历史,这些就是流传后世的《辽史》,《宋史》和《金史》了——它们都是二十四史之一。此外,治理黄河水患;进行金融改革……凡此等等,脱脱是有作为的。然而,他也有政敌,这次,他亲征张士诚,就给政敌一个可乘之机。
脱脱的政敌有很多,而且有阶段性的。从前是敌人的,现在仍是敌人;从前是好友的,如今可能变了敌人。哈麻就是由好友变成敌人之辈。哈麻,宣政院使。即全国最高宗教事务(特指佛教)总长兼西藏军政首长。哈麻曾经在脱脱仕途低潮时期,向皇帝全力保举、推介脱脱,皇帝妥懽帖睦尔终于再次起用脱脱为右丞相。脱脱十分感激哈麻,任命他为中书省右丞(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为报恩之举。但是,脱脱在中书省还有其它几个“常委”,有几个是脱脱信任的死党,中书省召开会议时,其中一个最为脱脱重用的,叫汝中柏。他的提案和意见众人都不敢有异议。唯独哈麻不鸟他——一来资格老,二来自以为对脱脱有恩。汝中柏深心不愤,多次在脱脱面前说哈麻的不是。脱脱终于出手,给他一个宣政院使当当,将其逐出政治局——也就是踢出了中书省。这下,哈麻气坏了,他不是脱脱的恩人了,也不是友人,而是敌人。
这个哈麻,被打入《元史•奸臣传》,如同南宋的秦桧一样。他的过人之处是:房中术及出色的口才。凭着这两样“才能”,不仅得到皇帝妥懽帖睦尔的宠爱,也得到皇后及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喜爱。于是乎,哈麻通过皇后(高丽美女,姓奇)和皇太子,不断向皇帝进脱脱的谗言:伯颜第二。听多了,元帝转变了心态:就地免除脱脱的所有职务,不得回京,安置在淮安城,等候查处。
这道诏令,犹如晴天霹雳。高邮城外四十万元军立时陷入混乱之中。有些脱脱的部属竟然自杀,不忍心看到右丞相的悲惨下场。有些军兵随将领散去,有些竟然准备投降张士诚。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张士诚命令全军发起总反攻。
高邮冲锋号响起时,全城将士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如猛虎下山一样直扑元军大营。元军阵前易帅,军心大乱,霎时间土崩瓦解,死伤无数,溃散而去,有几万人干脆直接投降了张士诚。
大周政权从此稳如泰山。

消息传来,河南刘福通的红巾军如同打了支强心针,迅速粉碎元军的包围。刘福通派人将逃入深山避难的韩山童的妻子杨氏、儿子韩林儿接到军中,立林儿为小明王,定国号为“宋”,年号为“龙凤”——宋政权由此确立,并且迅速扩张,红巾军规模空前壮大。
刘福通发出讨元檄文,分三路大军讨伐元朝:
第一路取道山东,沿运河北上,向元大都进发。
第二路渡过黄河,取道山西,也目标也是大都。这两路大军是通过翦除大都两翼来达到目的的战略。
第三路,西征,取道洛阳,兵锋直指关中长安。
刘福通这三路大军的战略部署,日后都成为了朱元璋北伐中原的参考榜样(当然,朱元璋的战略是更高明的,他修正了刘福通的某些做法,比如,没有深入关中,他取山东后,就收复河南,翦除了大都的羽翼,随后就直捣河北和大都,废了元朝中央政府,让那些继续效忠元朝的军阀成了无主之军,在政治上把他们宣判为反动派,取得更大的政治利益,获得了民心,继而取山西,再陕西,整场北伐战争一气呵成,绝不拖沓,简直完美之极)。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6.

高邮之战同样也给郭子兴、朱元璋阵营带来了利好消息。
脱脱在围攻高邮时,曾派兵扫荡濠州、六合。六合守将派人向郭子兴求救。郭子兴想起赵君用和孙德崖对自己的种种恶行,本欲拒绝出兵救援,朱元璋劝说子兴应该合力拒元兵,并引用“唇亡齿寒”的典故,终于说服了郭子兴,由朱元璋亲自带兵前往六合救援。
朱元璋带24将之一耿再成率兵前往六合合力抵御元兵。
当时是隆冬十一月,天气寒冷,元兵午后才发动进攻。即将攻克防线时,就到了傍晚开饭时刻,于是元兵撤退。朱元璋马上命人修筑防御工事。到次日元兵再进攻时,朱元璋的防线早已经修好。于是又一轮激烈战斗,开饭时间一到,元兵再撤。民变军又抢修工事。如是者四。元军始终无法攻克六合。
可是由于元军势大,朱元璋最终带着六合将士退到滁阳城。元军追击过来,彼此拉锯了好几天,郭子兴无计可施。元璋命人将战利品(马匹,钱粮等物质)送给元兵,说滁阳父老并非反贼,结寨为求自保,现在把元兵的军马物资送还云云。元兵将领收下物资,转而奔向高邮,协助脱脱攻打高邮城。
可是,脱脱已被撤职,元军大败。那支负责围剿六合的元军最后也四散而去了。

脱脱下落如何?他被安置淮安不久就被贬到今天的内蒙古某地,然后又被流放云南。他的弟弟也先帖木儿也撤职,流放四川。脱脱被抄家,财产充公。一个儿子被流放肃州,一个流放兰州。哈麻担心脱脱会卷土重来,干脆假传圣旨,一杯毒酒就结果了元朝最伟大的丞相脱脱的性命[ (明)宋濂《元史脱脱传》]。其时,脱脱年仅42岁。又一个岳武穆。

脱脱被贬,天下局势明显变化。
郭子兴觉得自己名号低微,就想自称滁阳王。元璋劝说,滁阳四面环山,河道狭窄,水陆两路都不通畅。一旦称王,势必惹来大敌,滁阳地势不利,难以拒敌。子兴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弃了称王的想法。果然,不久之后,滁阳出现粮食困难——几万军兵聚集,每天需要耗费多少粮食?加上天时不利,水旱相连,灾害频繁,粮食收成极差。军粮是个大问题,如何解决?最简单就是抢地盘。抢哪里。

和州。
“山南水北为阳”,和州亦称和阳,即在长江北岸,今天安徽和县。此地,就是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地——乌江。虽然是个小城,但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朱元璋决定智取,他向郭子兴讲述了夺城之计:先是派三千勇士穿着“庐州兵”字样的青色军服,在外貌打扮上如同庐州元兵,驱赶着四匹骆驼,载满赏赐物资,命人先行通知和阳守兵,说这是庐州兵护送使者入城犒劳守城将士。守兵必定迎接他们入城无疑。另外,再派万名红衣战士,在后面跟随,两者相距约十里。晚上,入城的青衣军上城举火为号,城外红衣军马上擂鼓进攻,里应外合,和阳必取无疑。
元璋又说,早前在攻取某个为元朝卖命的民兵营寨时,曾经缴获了两套“庐州兵”字样的军服。当时他已经意识到它们的用途,所以加以保存。如今,面对和阳城坚难取,相当棘手,元璋马上想到这条计策:瞒天过海,里应外合。
郭子兴十分高兴,捋着胡子说:好计谋。

和阳,就这样被攻克了吗?
再好的计策也要看谁去执行,更无法预测突发事件。朱元璋的瞒天过海,里应外合之策在别人执行起来就不是预期得了的。郭子兴派妻舅张天祐带青衣兵护送冒牌使者赵继祖先行出发去和阳,而朱元璋的二十四将之一的耿再成领红衣兵继后。
和阳百姓听说庐州使者来劳军,十分开心,众父老出城献牛酒迎接,张天祐进展顺利。可是,接下去就变味儿了,由于和阳守兵和父老太热情接待了,张天祐将士竟然转移到其它地方去大吃大喝,把作战任务忘记得一干二净。
到了约定时间,耿再成带兵来到和阳,发现城内没什么动静,以为张天祐已经得手,于是大呼攻城。和阳元军守将带兵出城迎敌。两下驳火,耿再成无法抵挡,大败而逃。元兵全力追杀,滁州红衣军死伤无数。
元兵得胜而回,途中突然遇到张天祐军。自知失约的张天祐急忙指挥青衣兵急攻元兵。元兵击败红衣兵,又追杀了几十里,体力不支,当然无法抵挡张天祐这支吃饱饭的生力军,于是大败。急匆匆地,元兵想逃回城,青衣军焉肯放过。于是就在护城河的吊桥上发生抢夺战。这时,随张天祐一同前来的总管汤和,冲在最前面,挥舞大刀,把吊桥的缆绳斩断。青衣军乘势一涌而入。在后面的元兵也想冲进城内,青衣军把城门关上。元兵放火烧门,张天祐连忙命人搬来巨石堵塞城门。元兵无法入城,守将也先帖木儿(这个不是脱脱的弟弟)无计可施,只好放弃和阳。

元兵是撤退了,但滁阳城就惊慌失措了。耿再成逃回滁阳,向郭子兴、朱元璋汇报,说张天祐率领的青衣兵已经全军覆没,耿再成自己也屁股中箭。郭子兴大惊,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不一会儿,有人来报,说元兵使者前来招降。郭子兴很惊慌,吩咐下人不接见使者。有人建议干脆杀了来使。元璋连忙阻止,先是命人用庄严肃穆的军礼接见元使,然后用凛然大气,恐吓来使一番,最后派人送元使出城。
元璋对子兴说出原委:目前军队大部分不再城内,不能处死来使,以免激怒元兵大举进犯。只需对他恐吓一番,使者归报主帅后,必定不敢贸然来取滁阳城云云。子兴半信半疑,次日,果然不见元兵前来。于是,急命朱元璋带徐达等率勇士前往和州,务必攻克城池。谁料,朱元璋等人到达时,发现和州城楼已经高高飘扬这着自家旗号。
真是一场虚惊。元璋带兵入城,同时命人归报郭子兴。城内张天祐、汤和等人见元璋带兵前来,也松了一口气,心里不再担心元兵再次进犯。
由是,和州得手。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7.
然而,朱元璋发现和州的老百姓根本就不支持他们。
为什么呢?为什么老百姓不支持我们?
朱元璋很疑惑。
旁边闪出一位幕僚,说: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
元璋一看,原来是幕僚范常。
这个范常,字子权。滁阳人,字号琅琊山人。据说他家祖上几代都是读书先生,范常自幼承继家学。因元朝不行科举,贱视汉人儒生,所以范常隐居在乡间,不求闻达,不为人所知。及至朱元璋攻取了滁州,范常与李善长一样,主动来投靠朱元璋。元璋听说有读书人来投军,马上召见,二人会谈多时。朱元璋觉得范常的学识不在李士元之下,于是将他留作幕僚。但凡有所疑问,就询问这个范子权,范子权的答复往往合主子意思。
后来,军营中的士卒多了,需要进行政治教育,统一思想。可是红巾军的教义充满神话色彩,许多内容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稍有头脑者都知道这是妖言惑众,于是经常举行祭天祈祷大会,祈求上帝保佑,希望上帝能够给予他们指示(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上帝”,实际上,应该还是白莲会的神祗,诸如弥勒佛祖之类等等)。祭词的撰写就落到范常身上,范常的祭词中不仅有“奉天讨伐”字眼,也有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天心”的观点。这就给予朱元璋这个军队领导者一个“最终的解释权”:军事行动或者军士的个人行为是否奉天而行,就由领袖说了算。他可以说“天心如此”,也可以说“天心不可违抗”。总之,部队的领袖才是上帝。独裁来自对神示的解释权。于是,范常得到朱元璋的重视[ (明)王袆《王忠文公文集卷之二十二琅琊山人(范常)传》]。日后,他全面斥退宗教色彩的白莲会教义而奉行历代帝王统治权术可以从范常身上找到源头。

听闻范常这般说,朱元璋进一步了解到:原来是张天祐纵容士卒抢夺城中百姓的财物,甚至抢掠妇人作妻妾,导致和州人民仇恨滁阳兵。朱元璋找到张天祐,对这个“亲戚”——岳丈郭子兴的小舅子告诫一番。张天祐表示下不为例。元璋说:不行。
于是召集众将领,训斥一通。命人马上搜查军中所掳掠的妇女,将她们聚集在广场上。再命和州百姓前来认妻女。
这一举措,史书记载:人民大悦[ (明)《明太祖实录卷之二》]。
但是,如此一来,朱元璋又与不少将领结梁子了,特别是掳掠了人家妻女的军官。

郭子兴收到捷报,大喜,派人持节制和州之总管大印交付元璋,命元璋为诸将之首。面对不少郭子兴的老部下,甚至还有一些对朱元璋不满或不服的将领,元璋按下了印信,深思良久,想了个服众之策——也许这是他的幕僚的建议。
某日,他宣示郭子兴的手令:因和州城墙毁坏严重,为了做好防御工事,着各将领分任务,以三日为期,把城墙修建好,不得有误。众人领命而去。各自落实任务,但是有些人怠工,有些人拖延,更甚者竟然爱理不理。只有朱元璋自己,三日内出色完成任务。到了第四天,召开验收大会。朱元璋公布郭子兴的委任印信,并训斥诸将:郭公以我能胜任,故有此令。如今尔等连修筑城墙这么微小的事情尚且未能完成,怎能以郭公之大事相托?自今以后,必不能容忍尔等之怠误,更不能忍受尔等残害百姓。否则,军法处置。
众将面面相觑,唯唯听命。
这种示威方式的确震慑了不少宿将耆旧,但也有例外。比如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和郭天爵就是例外。他们竟然下毒酒宴请朱元璋这个干妹夫。幸好早有知情人透露给元璋。元璋在赴宴途中忽然痛斥身边的郭氏兄弟。两位公子才不敢妄为。

朱元璋在和州整顿兵马之际,又来一人投军了,他就是胡大海。朱元璋接见胡大海时,对他黑大粗的外形印象很深。及至会谈,发现他智力超群。于是命他为先锋[ (明)宋濂《宋濂全集卷十五越国公(胡大海)祠记》]。在赶赴和州支援张天祐部时,胡大海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可惜和州城楼上已经高高飘扬着自家的旗号。
人才是不会嫌少的。这天,胡大海带来一员大将——泗县人邓友徳。
邓友徳,字伯颜,朱元璋建国“六王”之一。与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沐英同列。大明洪武朝翰林学士兼礼部尚书朱梦炎在邓愈的神道碑上说邓愈的祖上三代都没做过任何官职,元末随父兄起兵自保,与元兵交锋多时,其父死,其兄又亡,友德年方十六,统率全军[ (明)朱梦炎《卫国邓公宁河武顺王(邓愈)神道碑》,引自(明)徐纮《明名臣琬琰录》]。他身材高大,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作战勇敢,军士十分拥戴他。这次,友德通过胡大海,投奔朱元璋来了。元璋一看,就喜欢这员猛将。交谈后,知道友德来龙去脉,马上把他改名为“邓愈”——愈加勇敢之意,与胡大海并为先锋。
邓愈投奔朱元璋时,年仅18岁。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8.
不久,十万元兵来攻和州。朱元璋派兵迎敌,彼此拉锯后,元兵撤退。分别据守不同地方,阻隔滁州与和州之间的运输线。朱元璋调兵遣将,击破了元兵的封锁线。元兵统兵官秃坚、陈野先只得带着失败后的元兵渡江南下去了。
这条江,就是长江。

此时,坐镇濠州的草头王孙德崖,主动联络朱元璋。希望能到和州“黐餐”——要饭吃。他的濠州城已经断粮了。朱元璋很慷慨地接纳了他。孙军一窝蜂地赶去和州开饭。滁州城的郭子兴接报后大怒,连夜赶去和州,欲报当年绑架虐害之仇。朱元璋不得已,只好通知孙德崖,叫他速速回避。于是,孙德崖带兵离开和州,朱元璋亲自护送。但途中,孙德崖命前军先行,自己断后。朱元璋则在前军带路。郭子兴领兵赶到,与孙军后部火并。孙德崖当场被擒。朱元璋却被孙军活捉,德涯之弟赶来,欲加害元璋。有部将劝阻,说若杀元璋,则主将德涯性命不保。元璋才得以活命。郭子兴听闻女婿被抓,六神无主,如何是好?
郭子兴走来踱去,只好“走马换将”了——用孙德崖换回朱元璋。可是,如果己方先把孙德崖放回,对方一旦反悔,元璋岂非性命不保?怎么办?只见身旁一人闪出,说:末将愿替换朱总兵回来。大家一看,原来是镇抚徐达。郭子兴想了一下,同意了。于是,徐达带着三五个骑兵,前往孙军大营。他把走马换将的计划告知孙军将领,并表示用他本人替换朱元璋作为人质。孙德崖的部将半信半疑,暗中派人前往和州打探消息。得到的回报是:孙德崖正在和郭子兴会饮。于是,朱元璋被释放了,留下徐达继续做人质。不久,孙德崖也回到自己军中。稍后,徐达也安全归来。
通过这件事,朱元璋找到了他的心腹,他就是徐达。

朱元璋和徐达平安回来了,孙德崖却鸽子般跑了。郭子兴无可奈何,干瞪眼。连续几天食不知味,寝不能安,竟然病了。这是心病,他心有不甘,到手的鸽子飞走了。而且,他又进一步想为什么这个女婿朱元璋竟敢瞒着自己偷偷和孙德崖来往。

朱元璋与孙德崖私通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他想独立。从元璋把七百名士兵交还主帅郭子兴,带着二十四骑另闯新天地之日开始,就十分清晰明了地表明:他要独立自主。一路来,他招驴牌寨兵,收横涧山军,收豁鼻山军,以李善长、范常、冯国用、冯国胜为幕僚,以徐达、汤和、费聚、耿再成、郭兴、郭英、胡大海、邓愈等人为武将,攻滁州,取和阳,一系列的举动,无不彰显他图谋独立自主的勃勃野心。
郭子兴思前想后,气愤难平,心病变大病,大病变绝症。不够一个月,竟然呜呼哀哉,撒手人寰。估计享年不足五十岁。
子兴勇猛好斗,虽然散尽家财造反,但为人心胸狭窄,耳朵又软,容易受人疏摆,遇事犹豫不决,之所以与孙德崖、赵君用等人结怨,全是他的个性所致。这次心病引发的全身机能失去免疫力,竟然一病而亡。痛哉,哀哉,惜哉。
子兴病亡,滁州、和州何人做主?

郭子兴病死,其子郭天叙接任了大帅之位。这次,天叙终于放下心来了——朱元璋并没有抢他的宝座。可是,就有人不高兴。此人就是孙德崖。他派人来斥责郭天叙:你老爹和我一起反元,濠州五帅共治军政。如今你爹病亡,他的军队应由我们四帅统领,岂能由汝小辈擅作主张。天叙慌了,急忙中,想让朱元璋前去申诉,但众将官不同意。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大宋龙凤政权派人前来招附入朝听封官爵。原来刘福通拥戴韩林儿做了小明王,杜遵道则位居丞相,他号令天下红巾军赶赴京城亳州听封委任。于是,众人推举郭子兴的妻舅张天祐去亳州觐见小明王。不久,张天祐带回委任令:郭天叙为滁州和州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元朝以右为尊贵,则右副元帅位在左副元帅之上,即郭天叙坐了第一把金交椅,张天祐坐了第二把金交椅,朱元璋则位居第三)。刚好元璋在外执勤回来,听到这个消息,很不高兴,他说,何必听他号令?众人七嘴八舌,讨论后,认为:有龙凤政权在北边阻挡元兵南下,则自己少了两个敌人。在目前滁和地区尚不稳定的情况下,归服小明王是明智的。何况,濠州、滁州、和州都自称是红巾军,焉能不接受红巾军总部的任命?朱元璋最终也同意了众人的决议。
果然,驻扎和州的几万人马,很快就吃光了军粮。这种没饭吃的状态下,能四面树敌吗?
没饭吃,怎么办?

和州缺粮,这是郭氏集团军迫切解决的头等大事。朱元璋的目光,盯着长江的对岸。这条波澜壮阔,浊浪排空的长江,无情地阻隔着一班饥饿之师。对岸太平路(治所为今天安徽当涂县),是金陵的门户。那里人们富足,粮食充裕,无疑对和州将士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太平,集庆(就是南京)这些都是江南富饶之都,与扬州、常州、苏州、杭州共同组成大元帝国最繁荣富裕的江南经济圈。冯国用首次与朱元璋见面会谈,就建议元璋要占据金陵这个龙蟠虎踞地。元璋牢记入心,可以说,若占有此地区,的确具有无上的战略意义。
朱元璋虽然在郭氏集团军内坐第三把交椅,但是临敌决策,临阵破敌,战前战后诸事宜,莫不出自其手。故此,名为左副帅,实际上等同于第一统帅。他决计取太平,来回数次,到江边视察。要去太平,必须渡江。要横过长江,就得有船。即使有船,还要有水师。朱元璋日思夜想,要创办一支水师。可是,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等到水师创办好,将士们恐怕早饿死了。如何是好呢?
这天,朱元璋又带兵外出巡视,却意外地得到一员虎将。
谁?
常遇春!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19.
常遇春,安徽怀远人,穷苦出身。二十三岁,落草为寇,跟大盗刘聚四处抢劫为生。但是,常遇春不是一般的强盗,抢劫多了,觉得干这行没出息——人一旦有理想,就会觉得生活不应该得过且过。常遇春就是这样的人。他带着几个跟班,离开贼窝,向和州大路奔去,打算投奔那里的民变军。
这天,走累了,就在路旁的草地上打瞌睡。不知道睡了多久,朦朦胧胧间,听见梦中有人说:快醒来,你主公来了。常遇春惊醒,揉揉眼睛,果然看见打着“朱”字大旗的大队兵马走过来。遇春连忙闪出路中,拦住朱元璋的兵马,声称要参军。元璋上前询问,发现此人相貌堂堂,仪表非凡,听完遇春的陈述,就说:你来我处,不过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已,而且你有主子,我怎能收你?
遇春说:良禽择木,良将择主。我愿意为朱大帅效劳。
元璋摇摇头。遇春再三恳求,乃至于落泪。
元璋笑了,说:这样吧,你暂时跟随我渡江取采石,等到攻克了太平,你再决定是否跟我如何?
常遇春点头[ (明)宋濂《大明敕赐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常遇春)神道碑铭》]。
朱元璋不知道,他差点儿错失了常遇春。
常遇春也不知道,他跟对了领导。
由此,常遇春的命运彻底改变。

要夺取太平,必须要有大量的船只。船从何来?朱元璋很头痛,赶工做是不明智的。一时间无法打造这么多船只。如何是好呢?就在这时,有人通报:巢湖义军派人前来通好。元璋对徐达说:这次大事可成。
原来,在和州西南面,有个大型湖泊——巢湖。巢湖义军就是盘踞在巢湖的民变军,原来是隶属于湖北的红巾军彭莹玉和尚的,由彭和尚的弟子金花小姐统领。后来,主帅战死,余部由李国胜(又名李普胜,绰号李扒头)大帅指挥。他们占据着巢湖,结下水寨大营。而同为彭莹玉徒弟的左君弼则经常与李国胜窝里斗,及至后来干脆投降了庐州的元军,与扼守住巢湖通往长江的几个出口的元军遥相呼应,共同对付李国胜,导致李国胜军内外交困,无法脱离元军的制衡。
听闻滁州和州红巾军屡破元兵,李国胜曾经派人联系过朱元璋,希望可以得到援助。

这次,元璋决定渡江取太平,也曾想到巢湖水师。正巧,李国胜再次派俞通海父子来求助。朱元璋马上接见使者,并随俞氏父子前往巢湖水寨一探究竟。

朱元璋亲自到访巢湖水师大营。主帅李国胜(外号李扒头)连忙出迎。朱元璋一路观察,这支水师足有过千艘船只,数万将士。他看着眼里,心里琢磨好计策。于是,建议李国胜与自己合作,打出巢湖去,渡江南下,夺取太平、集庆,不能占在巢湖不思进取。李国胜满口答应,全军意见很快达成一致。合作关系就定下来了。可是,元军扼守住巢湖通往长江的所有出口,怎样突围?

此处,必须交待下,其时,已经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了,朱元璋投军的第三年,28岁。朱元璋亲访巢湖,恰好是农历五月,适逢雨季。他去巢湖的当天已经是霉雨天气。这场雨,断断续续,一连二十多天,结果巢湖水位暴涨。平时没有湖水的地区也水涨数丈。于是乎,巢湖水师乘机从元兵忽视的水道(原来是陆地通道,被雨水浸漫成水道)从出来。刚出长江口,却迎面遇上劲敌——元军大将蛮子海牙统率的部队。
这就是狭路相逢。双方爆发激烈战斗,朱元璋目击到几位水师猛将英勇杀敌的精彩场面,内心一阵阵呐喊:一定要招纳为自己的战士。他们是: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江、俞通渊、廖永安、廖永忠、赵普胜、桑世杰。特别是赵普胜,人称“双刀赵”。

战况激烈的最终结果,就是双方僵持。
元璋对李扒头说:吾回和州领军以陆路攻之必破。李扒头点头认同。于是元璋带从人上岸奔和州而去。
双刀赵对李扒头说:此人可信乎?扒头笑而不答。当晚,岸上金鼓声和呐喊声震耳欲聋,元兵大乱,李扒头知道陆上的朱元璋军队已到,便指挥巢湖水师乘势夹击。蛮子海牙立不住阵脚,只好撤围而去。朱元璋和李扒头汇合一起,清点军士,发现双刀赵早已领本部水师离开大部队,去向不明。几天后,获悉双刀赵普胜投奔彭莹玉去了。朱元璋心中叹息,无奈何,但是却得到一大班水师将领,其中廖永安、廖永忠和桑世杰最为勇猛。
巢湖水师抵达和州,恰好遇到十几名元军俘虏。他们是朱元璋利用“互市”(即做买卖)抓捕的元兵,原来竟是熟练之水兵。元璋大喜,委命廖永安抓紧训练部队。这时,永安的弟弟永忠也在场。元璋看见他年纪轻轻的,笑道:汝亦为欲为富贵乎?
永忠说:跟随明主,扫荡群雄,一统山河,有志者皆可为也,岂在乎年高,岂在乎富贵?
元璋呵呵一笑,壮之。

楼主:飞翔明2018

字数:7052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3-17 01:44:49

更新时间:2020-04-13 21:14:03

评论数: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