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大明开国战史

大明开国战史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0.

几日后,朱元璋部署渡江事宜。1355年六月初二日,千艘战舰,如离弦之箭,向太平之桥头堡——采石矶竞发。数万将士,斗志昂扬,向元兵阵营冲杀过去。
元兵在江面抵抗,廖永安带着水师在长江来往如飞,如履平地。这支水师冲锋陷阵,元璋看得眉笑眼开。元兵不能取胜,退保牛渚矶。牛渚矶离江面有数丈之遥,朱家军在滚石强弩下,无法抢滩登陆。双方鏖战多时,巢湖水师伤亡不少。元璋有点急了。恰好,一艘飞舸闪到跟前。原来是常遇春。元璋连声大呼:“先锋何在?”遇春大喝一声,如雷贯耳,直冲山崖。崖上箭如雨下。遇春一手用长矛拨打乱箭,一手挥剑高呼。看看就要到崖边,纵身一跃——

多年之后,朱元璋在朝廷上当着文武百官问:方今天下奇男子是谁人?
众人异口同声回答:常遇春。

——离岸尚有三丈之遥,常遇春纵身一跃,整个儿凌空跨上悬崖。一元兵用长矛捅来,遇春顺手抓住长矛,顺势一步踏上崖石。这一步,用力够猛。竟然留下一个深深的大脚印——长约50厘米,如今已成为采石矶著名的风景之一。

遇春将长矛反推过去,那个元兵立脚不稳,倒在地上。遇春另一只手就将自己的长矛直刺过去,元兵当场丧命。常遇春双矛在手,狂呼乱刺,一个个元兵元将纷纷披伤挂彩,叫嚷着躲避逃逸。朱元璋的其它部将,诸如李国胜、廖永安、徐达、冯国用、冯国胜、胡大海、邓愈、汤和、邵荣、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江、俞通渊……等人,甚至李善长,都争先恐后地登陆上岸。这班勇士无惧敌人之锋刃,跟随着常遇春冲入元兵之中。元兵大败,溃不成军,落荒而去。
采石,就如此被攻陷。
常遇春,由此扬名。
那个大脚印,成了常将军的一个传说。时至今日,仍为马鞍山市民津津乐道。

朱元璋夺取采石矶后,全军兴高采烈。这里有的是粮食和各种物资,各将士搬得不亦乐乎,准备带回和州慢慢享用。元璋和徐达商议:即使把采石的全部物资都搬回和州,不久之后还是会用光吃完的,以后想再去江东必定难上加难。只有乘胜夺取太平,继而占领集庆,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南地区,才会有用不完花不光的资源。计议好后,元璋命人把所有船只的缆绳斩断。战船断了维系岸边的缆绳,随着滚滚东流的江水,飘扬而去。众将士惊慌失措,没了战船,怎么回和州?
朱元璋登高宣谕:我们面前就是富裕太平路,里面子女财物应有尽有。放弃了这个好机会,以后想再来就难了。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太平才是我们的目标。
于是,全军听命,吃了个饱饭后,朱元璋指挥军队向太平进发——当然,常遇春即时被任命为先锋,沿途各个元军据点纷纷望风而降。

太平路守将平章完者不花、万户万钧、达鲁花赤普里罕忽里虽说是严阵以待,闭门拒守,但如何阻挡得了常遇春带头的英雄汉的冲击?朱元璋方命人擂鼓一通,已报:太平已经攻克。完者不花弃城而逃,万户纳哈出被擒,总管靳义投水自杀。元璋感叹:真义士也。叫人收殓安葬靳义。
太平攻克了,大众欢欣鼓舞,正欲大杀大抢。谁料,众将士刚入城,城门口、街道上、府衙上,清一色张贴着巨幅告示《戒戢军士榜》,大意曰:不得掳掠,不得妄杀,违者斩立决。恰好有一个士兵违令入民居,朱元璋即命将其斩首号令全军。众士卒凛然听命,对百姓秋毫无犯。
城中父老以大儒李习、陶安为代表出来迎接朱家军,太平,成了和州兵团夺取的第一座大城市,以往的濠州、定远、滁州、和州在太平面前,不过是座小城池罢了。

可是,克采石、取太平,何人功劳最大?何军最神勇?
城楼上,站着一位将领。落日余晖在他身后投射过来,他的身影在他前方拖的长长的,刚好把城门上斗大的两个大字“太平”遮掩的黑沉沉的,毫无生气。他的脸容处于逆光的阴暗之中,基本上看不清他到底是谁。过来一会儿,他转了转头,正好一丝夕阳照亮了他的左眼,眼里的目光在阳光的映衬下,终于露出了一种异样的光芒。这光芒名叫“杀气”,镶嵌在苦瓜干一般的脸孔之中。
他是谁?

元璋进了太平,安歇在富户陈迪家中。忽一员将领求见。原来是桑世杰——来自巢湖水师的猛将桑世杰。他说,李扒头李将军在船上宴请大帅,请大帅务必赏脸,庆祝太平之胜利。元璋大喜道:好,我这儿就过去。
正想移步,世杰拦住他,低声说:宴无好宴。
元璋醒悟,低声问:莫非鸿门宴?
世杰点头。

原来,城楼下苦瓜干口面的正是巢湖水师首领李扒头李国胜。他觉得朱元璋夺取采石和太平都是他水师的功劳,现在整个水师营竟然沦为朱元璋的部属。原先是合作关系的,现在变了隶属关系。他心有不甘,阴暗的眼神产生了阴谋,他想用计谋杀死朱元璋。
计谋很快就想好了,国胜找来得力助手桑世杰,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交待一番。
谁知昔日难兄难弟的桑世杰听罢吓了一跳,连忙阻止,说:李帅,朱元璋势力不同左君弼,他军中英雄汇集,人马鼎盛,此计万难得手。即使我们偶尔得手,也无法并其军马。况且,以其目前的势头,连元军蛮子海牙都不是他的对手,似有王者气派,若跟从他取江南,也不失为王侯将相。
国胜大怒道:汝不听吾号令乎?
世杰无奈,只好前往邀请元璋赴宴。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1.
一路上,他的头脑飞快地运转,究竟跟李还在从朱?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诸如廖永安、俞廷玉父子等人在身边擦过,他们一张张脸都挂着笑意,洋溢着胜利的欢乐……
拿定主意了,同为彭莹玉的徒弟,李国胜和左君弼尚且不和,窝里斗,假如这次鸿门宴得手,李国胜和廖永安等人,包括自己,能够和衷共济吗?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手下人才济济,取太平后得到当地百姓的莫大欢迎。日后若成大事,自己也不失王侯之封。主意拿定,桑世杰警告朱元璋:这是鸿门宴。
元璋心领神会,叫桑世杰回报:朱大帅于江上偶感风寒——感冒了,还发烧,不能赴宴,改日再去。
世杰回报李国胜,国胜也不以为然,心中密谋暂且作罢。

几天后,朱元璋派人前来邀请李国胜赴宴,以表上次未能出席李将军宴请之歉意。
李国胜去吗?
李国胜欣然赴宴——他早忘了自己曾想谋害朱元璋的阴谋。宴会设在一艘船里。席间,朱元璋殷勤劝酒,李国胜欢声笑语。不一会,李国胜喝到酩酊大醉,趴在饭桌上,不省人事。元璋打个眼色,身边几个武士即刻出手,将李国胜五花大绑,口中塞满布条,乘着夜色,把这位巢湖水师头目李国胜沉入大江。可怜,一代英雄竟然如此收场[ (明)刘辰《国初事迹》]。估计他的沙煲兄弟赵普胜听到他的死讯,必然会唾骂他“该死”,同时,这也是双刀赵普胜仇恨朱元璋的一个重要原因。
次日,朱元璋召集巢湖水师将士,公布李国胜谋害自己未遂,结果被正法云云。廖永安、俞氏父子及张得胜、桑世杰等人当即表示愿意归顺朱元璋,元璋大喜。
从此,朱元璋之水师营已经备齐。

好了,一起阴谋已经结束,朱元璋和陶安、李习的会谈就开始了——
陶安说:方今天下大乱,海内鼎沸,群雄逐鹿,大多是为了子女玉帛财物,并没有拯救万民于水火,安定天下的雄心。明公渡江取太平,神武不杀,民心悦服。若能顺天应民,征讨四方,天下不难平定。
元璋问:我想取金陵,阁下有何高见?
陶安答:金陵乃上古帝王之都,若能占取,凭借它的险要地形,派兵征服四方,岂有不克之理?
元璋点头称善。

接着,陶安还推荐了当地一位名师潘庭坚。这位潘庭坚博学多闻,元璋以他为帅府教授。而另一个高材生汪广洋,也被朱元璋委任为帅府令史。
汪广洋,进士出身,师承元朝名臣余阙。
元朝很少举行科举考试,太师脱脱恢复科举后,汉人终于有机会参与政权,于是上京赴考。当然,才学上佳者所在不少,汪广洋就是其中一个进士。他不仅是进士,而且是真正的汉文化之集大成者——诗书了得。他是诗人,也是书法家,再加上后来仕途亨通,做官做到右丞相——取代了李善长,成为大明帝国最高行政长官。

朱元璋每取一城,就招揽当地文人武士,这的确是同时代的军阀所不具备的王者举动。如今,在大元帅府,朱元璋聚集了一大班文人谋士,有李善长、范常、冯国用、冯国胜、陶安、李习、汪广洋、潘庭坚等,这些谋士每天和朱元璋厮混,元璋的见识不断增长,不断进步。
于是,颁行命令:设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自为大元帅。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潘庭坚为帅府教授,汪广洋为帅府令史。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为知府。而陶安亦为帅府令史。

朱元璋自为大元帅,那原先的都郭天叙,右副帅张天祐呢?
是啊,朱元璋名列第三,现在成了大元帅,郭天叙和张天祐的脸往哪搁?天叙称天祐为舅舅,这两舅甥一琢磨:朱元璋有军功,就自己设元帅府,名叫“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我们也去打个大都市来,也自称一个什么大元帅府才行。就集庆吧。于是,两舅甥时刻准备要带头夺取金陵集庆。
但是,正当众人密锣紧鼓欲大举进攻集庆时,传来消息:元朝“义兵”元帅陈野先(一作陈也先或陈埜先)统领数万大军,直取太平府。
这仗来得也太猛了。

元璋急忙登城楼眺望敌阵,良久不见敌兵有异常举动,知道对方并没有奇策妙算。于是,做出部署:徐达、邓愈、汤和出东门正面抵御陈野先;另外,派一支奇兵绕到敌军的背后,约定时间前后夹击元兵。
徐达挥军与元兵交战,由城东转战至城北,忽然上空出现奇幻云彩,如同两条巨龙冲上云端。元兵惊愕之余,朱元璋的奇兵突然从他们后面杀出,陈野先部队腹背受敌,大败而逃。数万众之元兵如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陈野先仓忙之中,被生擒活捉。扭送到帅府,朱元璋命人松绑,野先嚷道:生我何为?
元璋笑道:方今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发号施令、占据城池者不可胜数。只是胜者人归附之,败者归附他人,如此而已。汝自命豪杰,难道不明事理,不识时务?生汝何为?还不懂吗?
陈野先问:你是想我全军归降吗?
元璋点头。
野先说:那好办,军中将士都是我的亲友故旧,只需我修书一封,他们必定来归降。
元璋同意,让陈野先写了封招降信给本部人马。
果然,他是部队乖乖听命,竟然全军投降了朱元璋。
元璋大喜,和陈野先焚香礼拜,结为异姓兄弟。

旁边的右副帅张天祐迫不及待了,要了军令,带领部队直扑集庆,他要夺取金陵城。朱元璋再拔一军兵马给张天祐,这支军马就是陈野先的部队。张天祐挥兵直取集庆。

元璋忽接报:新近归顺的义兵元帅朱亮祖叛逃而去。
元璋问身边的冯国用:朱亮祖,何人也?
冯表示不认识,他说:听说他来归顺,是郭元帅收编他的。
陶安接口说:亮祖,六合人,早年聚众保护乡里,朝廷命为义军元帅。此人勇武异常。
元璋说:然则吾错失勇士矣!
言语间,满是遗憾。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2.
张天祐急攻集庆,无法取胜,只好回太平复命。
陈野先自荐为先锋夺取集庆。元璋同意了。于是,陈野先会同张天祐,再次进攻金陵。张天祐对都元帅郭天叙说:一起来,攻克金陵后,做皇帝,不用听朱元璋的指挥。郭天叙欣然前往。
可是,他们不知道,身边的陈野先竟然在耍阴谋。
原来,陈野先写信招降自己的嫡系部队,本来是说反话,意思是不想他们投降朱元璋的,但是他的部将水平不高,领悟能力差,以为陈大帅真的叫他们投降,于是,一窝蜂就到太平缴械归顺了。陈野先心里暗暗叫苦,这次他做先锋,暗中嘱咐部属不要力战,等他用计谋脱身后,再投奔元军大营。谁料,走漏了风声,元璋又收到密情!
元璋对临出发的陈野先说:两军争战,各为其主,从元从我,适随尊便。
陈野先誓神发愿,言之凿凿:此去必破集庆,以报再生之徳云云。
元璋看着他远去的身影,叹了口气。
冯国用提醒他:两位元帅同往,恐有危险。
璋没有答复。
他静静地,双目空洞,只有呼吸伴随着他内心的脉动——但愿一了百了吧。

郭天叙、张天祐和陈野先领兵出发后,朱元璋另派徐达等统兵扫荡集庆外围城邑,以孤立这个龙蟠虎踞之帝王都。溧水、溧阳、芜湖和句容次第攻下。太平之外围及集庆南面的据点全被元璋军队占领。形势是喜人的。
偏偏这个时候,陈野先来信,大意是说金陵历来皆军事重镇,三面临江,一面靠山,易守难攻。他建议水路进击,辅以陆路围城,假以时日,集庆粮尽,不攻自破。并援引晋代灭吴、隋朝灭陈、北宋取南唐之事为证。
元璋看罢,笑道:此子欲老吾师耶?
身边的李善长点头称是。元璋命善长回复陈野先。善长一挥而就,书信大意说,陈将军此言差矣!昔时晋、隋、宋之取金陵,有天险长江阻隔,不得已以水路攻之。今我军业已振旅渡江,天险与敌共有。宜急驱兵大进,以陆路克敌为上,何必舍己之长而取敌城?
元璋看罢,说:百室(善长字)深知无心。
可是陈野先并不理会,一心谋归元朝。

几天后,传来噩耗:郭天叙、张天祐二元帅为叛将陈野先所乘,皆战死金陵城下。元璋悲愤欲绝,急问:陈野先何在?
探子回复,陈野先谋杀二帅后,追袭逃兵,至葛仙乡为当地民兵所杀。元璋且悲且喜。悲者,二帅捐躯。喜者,仇人被杀,遭报应矣。甚至乎,元璋内心仍有一喜:就是二帅竟然同时战死。——原来,放纵陈野先,委命郭天叙、张天祐与之联合取集庆,就是为了实现朱元璋内心深处那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如今,二帅阵亡,朱元璋成为实至名归的大元帅。从此,长江下游之割据霸主,就是朱元璋。
当然,目前首要之事,当然是:为郭、张二帅报仇。

元璋正欲发兵与郭、张二元帅报仇,太平传来消息。
这是喜讯。元璋妻子马秀英诞下一名男孩。朱元璋,28岁,终于做爸爸了。这名男孩,就是后来的太子朱标[ 有关朱标的生母,有不同记载。此处从实录。]。朱元璋十分欢喜。心情爽快之余,朱元璋命人把俘虏纳哈出推上来。这个纳哈出来头不小,听说还是蒙古帝国立国元勋木华黎的后代,世袭什么侯爵。
朱元璋问:汝不欲归顺乎?
纳哈出说:感谢你不杀之恩。我是北方蒙古人,实在不习惯在这里生活。希望能让我回家。
元璋说:各为其主,人各有志。汝亦有父母妻儿,人在心不在,留在这里也没有用。好吧,我放你回家。
徐达连忙阻止,说:此人回去北方,恐生祸患。
元璋笑道:由他去吧。
于是,纳哈出答谢而去[ (明末清初)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十二海西侯纳哈出传》]。
纳哈出逃出生天,徐达轻轻叹气。
元璋为什么不断释放元军战俘?前有陈野先,后有纳哈出。放纵陈野先,结果搭上郭天叙、张天祐的性命,这次放走纳哈出,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祸患?
33年后再见分晓。那时,朱元璋要动用二十万大军来对付纳哈出。真是祸患无穷。

另一则消息接踵而至:元兵在蛮子海牙的统领下,又来占据采石,阻隔和州和太平之间的联系。
这蛮子海牙到底是什么人,老是阴魂不散缠着朱元璋部队?很简单,他是江南江防守将。丢失了太平,他责任重大,岂能一走了之?故此,他又卷土重来,占领了采石。
朱元璋获悉后,吩咐军械局制造石炮,准备亲征。
旁边闪出常遇春,他自动逞英,说:元帅无须出马,末将愿往。这次一定将元兵全军歼灭。
元璋说:此战非同小可。若然采石失守,太平仍然无恙,但和州军属就危险了。我亲自出战,你做先锋。
朱元璋则与廖永安、俞氏父子等人率水师营,携带巨型战舰及刚刚造好的石炮,以常遇春为先锋,直奔采石矶。
这场仗打得够激烈。箭雨纷飞,巨石滚滚,元军勇猛度超越以往的任何一次,完全不怕死。这时正是1356年的春季二月,北风凛冽,元军在上风位,朱元璋军队处于下风位,元军的箭矢飞石来得更快、更狠、更准。俞廷玉带着三个儿子、廖永安顽强作战;常遇春命水手驾着飞舸,左手持盾牌,右手持长矛,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吆喝声中,元兵纷纷躲避。后面的巨舰携带着巨石炮,不断将数十斤,一百多斤的巨石对着元军的舰船和陆地阵地飞掷过去。敌军中炮的,非死即伤,舰船中炮的,非翻即沉。
这场仗,从辰时一直持续到午后,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肯退让。但是,午后一过,风向改变了——从西北风变成东南风。元兵瞬间处于逆风位,常遇春带领前锋迅速进入敌军心腹地带。俞廷玉等人呼啸着,扑向敌军战船。有潜水杀敌的,有弯弓射敌的,有发炮轰敌的,有刀枪并举捅刺敌人的,还有最厉害的——纵火焚烧敌船的。几艘小战船,带着熊熊燃烧的火种,离弦箭般直扑蛮子海牙大军。霎时间,引发冲天大火,江面上烈焰腾空,浓烟滚滚,巨炮隆隆,喊杀连天。夹杂着惨叫声、哭喊声,船上、地上、水上,无数的残樯败板,沉船翻舸,无数的断肢残骸,血肉模糊,无数的伤兵死尸,战甲器械,随江水浮沉飘荡。
元兵又坚持了一会儿,终于全线崩溃。蛮子海牙仓皇向集庆方向逃走。
余部在常遇春的神威下,集体缴械投降,俘获以万计算,所有战船尽为朱家军所有。江面上元兵为之一空。从此,和州太平变坦途。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3.
蛮子海牙水师覆没,朱元璋没有后顾之忧,挥鞭直指金陵,水路并进。水路由廖永安、俞廷玉父子、张德胜等统领;陆上左路由徐达、常遇春、汤和、胡大海、邓愈等统领;右路由郭天叙、张天祐、邵荣、赵继祖、韦德成等统领;朱元璋率冯国用、赵德胜等居中指挥,声势浩大,直卷帝王之都。
陈野先死后,其子兆先接管了军队,他的部队正面迎击朱家军。但是,如何抵挡得了?不一会儿,元军兵败如山倒,兆先又被擒,如他爹爹一样的下场。余部全军投降了朱元璋,这次,陈兆先真的归顺了。
可是,面对超过三万多人的降兵降将,怎么处理真是个问题。有人建议全部坑杀算啦,免得又像之前的陈野先再反叛一样。元璋笑笑,在三万众中挑选了五百名精壮勇士,让他们作大帅营帐护卫,保护自己。而元璋呆在帅帐,解甲休息,只留冯国用一人在身边。就这样,元璋一夜酣睡,安安乐乐。那些归降的五百勇士,感激涕零,相告道:朱元帅毫不怀疑我们,我们怎能不效力疆场?
有人问元璋:你不担心他们作乱?
元璋说:投顺之卒,焉有异谋?何况,他们一再战败,归顺之心毋庸置疑。
虽然这是一种收复众心的权术,但如果没有过人的胆量,过人的自信,谁敢效仿朱元璋之对付降兵的举措?
于是乎,次日清晨,冯国用带头打冲锋,就率领着这五百强人,奋勇向前冲[ (明)高岱《鸿猷录卷一定鼎金陵》]。

金陵守将福寿做好所有防御准备,一见敌人出现在视平在线,立即带兵出城,欲给来犯敌军一个迎头痛击。
此福寿君,是元朝的大忠臣,幼年聪敏而好学,对汉文化情有独钟,身边聚集了不少汉人之文学才士,不仅把金陵城治理得妥妥当当,而且面对周遭匪贼横行,乱民屡犯,做足防御措施,誓要把金陵城保护到底,休教匪贼越雷池半步。他接连两次击败来自和州的反贼军队,最后那次还联合陈野先杀死了郭天叙、张天祐二位元帅,自信心爆棚,所以,一见反贼又来进犯,就领兵迎面战斗。
可是,这次,他估计错了。他不知道这次来的,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攻击力最强的敌人。首先,冯国用带领的五百勇士如狼似虎,犹如绞肉机一般,冲入曾经的同袍队伍,刀枪并举,杀人如麻。福寿恼火之极,调集好精锐部队,意欲围剿这批曾经的部下。
正当彼此拉锯战之时,金陵城的南面和北面号角齐鸣。原来,廖永安等将引水师自金水门强攻,徐达常遇春自南门抢攻集庆城楼。福寿吃惊不小,这才明白这次他遇到对手了——而且是很强的对手,这个对手懂得兵法。
就在他尚未作出应对措施时,朱元璋居中指挥 ,汤和、邓愈、胡大海、邵荣领兵直接支持冯国用的五百敢死队。
福寿发现,和州反贼不仅势力强大,而且兵员充足,初步猜测,不下十万众。这个发现让福寿由吃惊到镇定,他非常镇定地对自己说,今天就是他福寿为国捐躯的日子了。
邓愈等人一旦接触元兵,元兵根本无法招架。随即,兵败如山倒。
福寿领兵急撤。
他寄望用坚固的城墙阻挡元璋的军队。谁料,他的部队前脚刚刚进入城门,扯起吊桥,冯国用的敢死队后脚就搭起云梯,攀登城墙。福寿急上金陵凤凰台——当时凤凰台成了战时指挥部——指挥士卒防御。双方在城墙上下血战。
忽然,一阵号角声,朱元璋派出了十几台高斗车——就是坚固木塔上有方形平台,士卒在平台上拉强弩施火器袭击城墙敌军的战车,木塔底部有多个轮子,后面一百多力士推行。整个木塔的高度比城墙还高。
这批战车不知何时制造——元璋并没有交付郭天叙、张天祐使用。二帅之死,元璋难辞其咎。
几十台战车一出现,平台上的弓箭手用诸葛弩——不是一般的弓箭,而是可以连发近十支箭的弩(不是凭力气拉弓弦发射,而是用小机关装置发射飞箭的,传说是诸葛丞相发明,故名诸葛弩),数百之箭一起向同一个目标发射。当然是例不虚发,元兵非死即伤。霎时间,元兵大乱。那边的敢死队乘虚登上城楼。
金陵就要失守了。

福寿坐镇凤凰台,紧张而有序地指挥军队拼死抵挡登上城楼的敢死队。忽见另一边城墙,常遇春部队也越过墙垛,福寿挥剑大嚷“杀贼”,部下分兵而去。此时的金陵大帅反而从容自若,临危不惧,他明显是视死如归。一部将匆匆来报:金水门失守。大帅,城保不住了。快撤吧。福寿大愤,拉弓搭箭,直射那将。一边高呼:我台宪重臣,与城存亡。头可断,朝廷不可负[ (明)宋讷《西隐集·勅建元卫国忠肃公(福寿)祠记》]。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为国尽忠,就在此时。
朱元璋的部队如蚁群般涌上城楼,城门随之打开,潮水一般的和州兵团狂啸而入。
福寿只好撤离凤凰台,转而进入巷战。
巷战,自古以来就是殊死斗的代名词。一方已经完成胜利进程的99%,剩下的1%是毫无悬念的了,但也必须全力以赴,绝无退让之理。另一方则无可奈何地作困兽犹斗,激烈而悲壮。
福寿正是这样,他无法回家与家人道别,只是与同袍辗转于街头巷尾,不断地利用各种地形各种有利因素,杀伤对方的战斗力。朱元璋的军士以长枪、飞箭、刀剑,甚至火器,将这个群困兽逐一解决。
他的士兵一个个倒下了。
他的部将一个个倒下了。
他的文学侍从一个个倒下了。
他的最亲密的助手也倒下了。
最后,只剩下十余人,被无数的红巾军士卒逼在一个死角里,团团围住,毫无退路。
唐兀人福寿君,仰天长啸,高呼,杀贼。
然后,横刀自刎。他的最后的士兵也倒在血泊之中。
朱元璋听闻,惊呼:“忠臣义士也。”作出厚葬福寿的指示,以表其忠烈[ (明)宋濂《元史列传第三十一福寿传》]。

而蛮子海牙,又逃出生天,狂奔城外。多年之后,再出现时,他竟成为张士诚的部属。
而水师总管康茂才,不敌廖永安,只好也逃之夭夭。然而,廖永安紧紧追击,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际,康茂才全军投降。
一个忠烈自裁,一个落荒逃亡,一个缴械投降,多鲜明的对比。

这一战,朱元璋大获全胜。得兵民五十万人。至此,集庆之战全面结束。
朱元璋,占领了古时的金陵,当时的集庆,今天的南京。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4.
朱元璋约束士卒,严肃军纪,整队进入集庆城。士兵们有了太平府的经历之后,进入帝王都秋毫无犯,金陵民众耳目一新。元璋召集全城官吏父老,在大街上作演说。大意是:元朝的统治已经进入死胡同,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老百姓衣食困难,朝不保夕,我们是来平定祸乱,维持太平的。大家各安本分,各守本业,休要惊慌。若能加入我们,建功立业的,我十分欢迎,一定礼敬他们。各级官员不得扰民,不得暴虐人民。旧政危害人民的,我必定废除之。
此席演说,安定了集庆城民众之心。各人欣慰相告,心悦诚服。
次日,朱元璋带领众将官,巡视全城。在城楼上,踌躇满志的他对徐达等人说:自古金陵乃龙蟠虎踞之地,仓库充实,人民富裕。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如今为我所有,更有你们左右相助,何功业不成?
徐达回答说,金陵形胜地,乃天授也。岂人力易为之乎。
元璋点头笑笑,暗暗喜欢:上天授予也。
于是,改集庆为应天——顺应天意。
又设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以其取太平,克集庆之功故也。令赵忠为太平府统军元帅,镇守太平府。
接着,朱元璋延聘应天周遭之大儒学士,得杨宪、夏煜、孙炎等十几位名儒,一一录用。这些名儒,就是大明立国之良臣。
他的第一谋臣李士元,也改名为李善长。

自此,朱元璋拥有应天、太平、和州等重要城市,文臣武将济济一堂,军民六七十万,雄据长江两岸。
此时,朱元璋,28岁,距离他25岁投奔郭子兴仅仅三年。从一个乞丐,一个癞痢和尚,一个几乎全家死光,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到拥兵数十万的军阀大员,何其迅速,何其传奇。何其令人难以置信。

朱元璋以应天为据点,雄视江淮,意欲夺取镇江,又担心部将军纪败坏,滥杀平民。于是和元帅府都事李善长唱了出双簧戏:一天,元璋召集部属,举行会议。他怒斥徐达等部分将领没有管教好士卒,暴虐民众,并欲治他们的罪过。李善长连忙出来打圆场,解救他们。元璋稍稍息怒后,告诫徐达等人:我自起兵以来,从未妄杀平民。你们一定要体恤我心,严格约束士兵,攻下镇江城之日,不得妄杀,不得扰民,不得掳掠。否则,处以军法,放纵者罚无赦。
徐达等人唯唯听命。
于是,命徐达、汤和、廖永安及张德麟夺取镇江。大军出发的第二天,消息传来:镇江已攻克。元军守将战死,辅助守城的苗军元帅杨完者逃跑。
元璋急问:军纪如何?
报捷的军士回答:徐将军自仁和门入城,号令严肃,城中安然无事,民众竟然不知道发生战事。
元璋大喜,将镇江改为江淮府,以徐达、汤和为统军元帅。
徐达继续进取,占领了金坛、丹阳等地。邓愈则与邵成、华高、华云龙攻克了广德路。
短短一两个月内,朱氏政权迅速膨胀,急剧扩张,辖境以应天府为中心,跨越长江,纵横五六百里,已非昔日之濠州孤城,亦非滁州和州二县可比。

不过,几乎就在同一时刻,高邮的大周天祐王张士诚也攻下了平江(今天的苏州)。随即,张士诚的军队又占领了松江,常州和湖州等地——整个太湖的北面、东面和南面统统为张士诚所有。
俗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如今张士诚拥有鱼盐之利,兼有太湖粮仓,辖境与朱元璋相连。
江淮地区,战云密布,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看来,朱元璋和张士诚之战势所难免。

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的争斗起源于一则背叛:一支以陈二保为首的民变军原先归顺了朱元璋部队,转而又投靠到张士诚那边去了。元璋的部将把情况汇报上去,元璋决定两手抓:一面派参谋杨宪持书到平江府与张士诚通好,一面指令徐达等人加紧进度抢占更多更大的地盘。
通好的书信大意是说:阁下起于高邮,取道通州,占有平江,自立为王,我对你的成就感到高兴。你我为左右邻居,应该睦邻友好,不应该听信某些人的不明智的意见,引发你我的边境冲突,甚至战争云云。
张士诚很不开心,因为他的谋臣向他解释了,杨宪带来的书信中用“隗嚣”来比喻张士诚。隗嚣,乃西汉末年坐镇西北的割据军阀,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个竞争对手。朱元璋用愧嚣比喻张士诚,就是暗指他就是刘秀,最终张士诚会为朱元璋所灭。
文盲张士诚当然不知道隗嚣是谁,但是经谋臣解释说明后,勃然大怒:他娘的,凭什么说我就是隗嚣,他就是刘秀。终有一天,我要让朱重八这乞丐和尚帮我倒洗脚水。
左右谋臣连忙献策:不要与他文斗,赶快派兵尽快抢占地盘。
张士诚同意,马上分兵掠地,不再理会朱元璋。

朱元璋也不再和他“通好”了,他在忙另一件事。
一个来自淮河南岸钟离村的小沙弥,投军后,由普通一兵,九夫长,朱镇抚,朱总管,到和州总兵,到郭氏兵团左副元帅,到朱家军大元帅,朱元璋的野心早就可以用“大大的”来形容,自从占据应天后,他的得意和野心不断地涌动,他按耐不住了。
于是乎,他的文武大臣,联名上书,建议朱元璋再上一个台阶——古文称为“劝进”,就是劝告他称王称霸的意思。
稍稍谦让之后,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七月,他的儿子朱标还不到一岁时,他自己还不到29岁时,在今天的南京自称“吴国公”(有史料说,朱元璋在1360年才被小明王委任为吴国公)。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5.
自称吴国公,却仍然使用亳州大宋龙凤政权的年号,朱元璋仍然是小明王的部属。但是,由于郭子兴的小儿子郭天爵也被小明王委任为龙凤政权的一位平章。他对朱元璋采取敌视的态度,甚至多次谋害朱元璋。此时,又纠集一群郭子兴的元老旧属图谋杀害朱元璋,抢回最高统治权。结果,事情败露,朱元璋采取了最严厉的惩罚——全部处死。
至此,郭子兴家族完成了它的所有的历史使命,朱元璋双手沾满了郭氏的鲜血,导致他越到晚年就越悔疚,不断思忆郭子兴的大恩,不断命太常司——专门负责皇家祭祀的部门发起纪念郭子兴的活动。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却没得到那么宽厚的待遇:一个被他借刀杀人之计搞掂,一个又因谋反被处死。[ (明末清初)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二滁阳王传》]
这就是政治。
剩下的,郭氏就剩下可怜巴巴的几个妇人。为求生存,子兴的两个老婆大小张氏只好向义女马秀英求助。结果,朱元璋又做新郎官——娶了子兴的另一个女儿——郭妹妹为妾氏,是为日后的郭惠妃。
自此,朱元璋集团再无杂音。

既为吴国公,就得着手组建政府机构了。他自称这个政府机构为“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实际上,是韩林儿政权委任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随后,吴国公朱元璋建置属僚,确立了文官政府的地位。
这点,很明显地,受了汉高祖刘邦的反面启发:马上得天下者,焉能以马上治之?当然也受了宋朝的正面启发:文官政府可以消除更多的叛乱。
在整个文官政府中,李善长之地位最高。
在元璋的眼中,李善长就是他的萧何。
李善长之下,朱元璋把所有的录用文人皆安排到位。由于当时主要是战时的安排,这个文官政府也是围绕战时军事而设置的。左右参议一个是李善长,另一个是李思颜,其它的侍从官皆为军事参谋或者文学博士。他们一起组成朱元璋的智囊团。
文官体系之外,朱元璋对军队进行了破费心血的建构。
首先,设江南行省行枢密院作为战区司令部,以元帅汤和为同佥枢密院事。
其次,设置左右翼元帅府,以邓愈、华云龙、唐胜宗、陆仲亨、陈兆先、张彪、王玉、陈本为元帅(每翼均有左右两位元帅,有些元帅的名字没能留下来)。每军帅府中,皆设先锋官,称之为都先锋。
各将领攻城掠地后,就设立征服地的军区(通常称为某某翼元帅府),由领兵将领为军区元帅(是为统军元帅),统领该地军民。
此外,还有三个机构是必须加以说明的。
第一个,是提刑按察司。听名字就知道是一个司法监察机构——朱元璋之法治思维从一开始就很严,也很强。
第二个,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由心腹冯国用为都指挥使,负责保卫吴国公朱元璋。
第三个,叫左右兵马司。凭名字搞不懂它的职能,它负责纠察奸恶——与提刑按察司不同的是,它专管军队。
以上一整套文武架构,看起来很复杂很枯燥,但是一旦正常运作起来,这个吴国公政府却是井井有条的。

最后,必须补充的是,朱元璋还设置了一个农业经济部门,叫“营田司”[ (明)谈迁《国榷卷一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就是负责生产军粮的部门。他的军队饿肚子饿怕了。也不能老是占用百姓的粮食,于是,参考前代的做法,动用军人或者新归附的无业无田地者,进行“屯田”。
于是乎,从政治、军事到经济上,朱元璋的政府机构逐步完善到位。这一套官僚架构的正常运行为他夺取更大的胜利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他做好准备得差不多时,张士诚也正式对朱元璋宣战了。
这是发生在镇江的一场规模较小的局部战争。
镇江之战,是朱元璋和张士诚的第一战。虽然规模不大,却足以反映一个事实:朱张二雄,势不两立。
张士诚派陈二保领水师进攻镇江。对陈二保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对手来说,徐达要取胜简直易如反掌。双方在龙潭遭遇,结果进攻方陈二保大败而逃。

张士诚的另一支军队在陈二保去镇江撩交打的同时,出去抢夺宜兴城。
宜兴,是太湖西边的重镇,其时为朱元璋控制。但张士诚部队发起战斗后,吴国公的守将耿君用战死。宜兴遂为张士诚所有。
至此,太湖四面皆举天祐诚王旗号。太湖之渔利尽为张士诚所有。

朱元璋急忙致书徐达,说:张九四起于盐贩子,诡计多端。现在他派兵争夺镇江,表明敌我关系正式确立,不可能是睦邻友邦了。你应该迅速出兵,务必占领毗陵城,挫其锐气,阻止他们的奸计。
毗陵,就是常州的古称。
徐达领命,马上兵发常州。几轮战斗后,他把战况汇报朱元璋,说,敌人已经无法反击了。但为了早日胜利,请求增加兵力,一鼓作气,占有这座军事重镇。
朱元璋派出三万大军,增援徐达。
常州城下,徐达驻军西北,汤和驻军城北,东南则由张彪驻军。于是,三方合力,会战常州。
张士诚急派猛将弟弟张士德统兵数万增援常州。
朱元璋和张士诚的第一场大会战——常州会战开始了。

常州会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十万,是元朝末年,江南民变军窝里斗的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绞肉战。张士德,小名张九六,英勇善战,智力过人。张士诚凭着这个得力的弟弟助手,取平江,克杭州,攻湖州,一路势如破竹,十分得意。
徐达得到军情,马上召开军事会议。他对大家说:张九六善战多谋,此战不能让他得逞。各位要努力破敌,只要打败张九六,常州就是我们的了。
于是,徐达,部署作战计划:自己居中正面迎击张士德,部将王均用率铁骑兵在双方混战时横冲敌军左翼,另外,徐达派出两队军兵,埋伏在张士德的归路,遇士德败回时,沿途截杀。在徐达与张士德作战的同时,汤和等人继续进攻常州城。

次日,张士德兵即将抵达,徐达下令离城十八里设伏,然后迎战。
事情发展,尽如徐达之计划。
王均用的铁骑兵冲撞张士德军队时,士德军大乱,往回败走。张士德喝令不止,只好撤退,徐达的先锋官赵德胜挥刀紧紧追赶,大周天祐集团军节节败退。
败兵一路丢盔弃甲,正疲惫不堪之际,忽然,左右两边伏兵喊杀涌出,长枪并举,天祐军更加溃不成军。
张士德大怒,回身与追上来的赵德胜拼命。
赵德胜,是朱元璋的猛将,善使马槊,每次攻城必先登城楼。在采石矶之战中,勇不可挡,在集庆之战中,战功卓著。这次,与张士德这只猛虎相遇,正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真是一场恶狠狠龙虎斗。有诗为证:
赳赳雄夫拼雌雄,
得得骐骥决胜负。
龙虎风云生死斗,
何惧利刃与尖锋。
走马叱咤瞪赤眼,
长枪夺命惊鬼神。
岂容寸土失敌手,
舍死忘生报君王。
张士德勇斗赵德胜,无奈徐达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士德无心恋战,于是拨马而逃。
谁料刚走了几步,他的宝贝马儿竟然马失前蹄,整匹马摔了一跤。
张士德从马上跌了下来。
赵德胜吆喝一声,飞身扑下来,两三下,用擒拿手将张士德的双手反扣在背后。德胜的部属马上将士德五花大绑。
救援常州第一战,张士德竟然被擒[ (明)宋濂《大明梁国公赵公(德胜)神道碑铭》载赵德胜擒张士德于常熟;《明太祖实录》云张士德为刁国宝、王虎子(王玉之子)所擒,地点为常州;刘辰《国初事迹》载张士德于常州为王虎子所擒;朱元璋《御制中山武宁王神道碑》载张士德于常州为徐达部队所擒,没有记载何人所擒。故此,可以确定张士德被擒地点必常州无疑,宋濂记错了地点。擒捉张士德的,则必为赵德胜。神道碑文中的事件作为功绩记录,不容有错。]。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6.
张士诚的母亲听闻噩耗,急急命士诚无论如何都要把张士德救回来。

士诚急忙致书元璋,表示愿以每年二十万石粮食,黄金五百两,白银三百斤换回张士德。朱元璋怒其先行挑衅,要求每年赔偿五十万粮食才可以释放士德。
张士诚不答应。于是,张士德就在朱元璋的囚营里浑浑噩噩度日。朱元璋留下张士德,本欲以此来要挟张士诚,谁知几日后,发现张士德竟然绝食而死。
——真硬汉子。
张氏四兄弟已去其半。剩下张士诚和最幼弟张士信。

虽然援兵被击溃,但常州会战仍未结束。这场从1356年秋季七月开始的自朱元璋起兵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为什么会爆发的?也就是,陈二保为什么归附朱元璋而后又叛投张士诚?
朱元璋的兵马司衙门一调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原来是——陈二保归顺后,徐达和汤和未能及时而有效地约束部属,部分士卒竟然公然抢夺陈二保军的物资和私人财产,陈二保一怒而去,转而投奔张士诚。继而又领士诚水师进攻镇江。于是,双方展开战斗。
朱元璋十分气愤:军纪必须严明。他致书责备徐达:这场仗本来不用来得这么早这么快的,就是因为将军你的疏忽,导致部下虐待并抢掠陈二保的部队,间接令这场仗变成持久战。我之所以责备你,是希望你能够时刻勉励自己,以补过往的错误。否则,罚无赦。[ (明)《明太祖实录卷之四》]
徐达急忙加紧攻城。
朱元璋决定再派增援部队,这次,由统军大元帅常遇春出马,带二万人直奔常州。
张士诚闻讯,急忙第二次派出部队,命大将吕珍带领救援常州。

常州会战进入第二阶段。
此时,已是1356年的冬天——常州会战已经进行了五六个月了。
双方死伤无数。
常遇春抵达常州城外,驻兵城东南三十里,与徐达汤和等遥相呼应,打算围攻常州。
谁知,第二起叛投张士诚事件又发生。
有一支来自长兴的义兵,由郑佥院带领。朱元璋部将耿炳文夺取长兴时,他归顺过来。元璋传檄命郑佥院赶赴常州参战。到达后,郑佥院受命负责常州三个城门的攻坚战,任务不可谓轻。估计正是这个原因,郑佥院心里有抵触。城中守将及时派出说客,成功策反郑佥院。
徐达等人指望这支新附的长兴军为求好表现,必定能舍死忘生攻克城池。殊不知,郑佥院竟然同一天拉了七千余人入常州城投降。三个城门的攻击部队为之一空。此所谓四面去其三也。
常州守将认为此时反攻,正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会同郑佥院部队,大举出城,直扑徐达汤和大营。
徐达毫无惧色,勒兵严阵以待。于是,两军一触即发,激烈混战。

其它军营接报,一齐发兵前来增援。他们是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这三支生力军投入战场,张士诚部队无法抗拒,节节败退。期间,张、汤二位将军被俘,余部退回城中,拼死守城。
吕珍,正是这个时候,自东北抵达常州,协助守城。
其时已经是1356年隆冬腊月了。
吕珍,乃张士诚心腹大将,当初白驹场十八勇士作反的其中一人。他是员虎将,进入常州后,即使朱元璋的五大金刚徐达、常遇春、汤和、廖永安和胡大海日夜攻城,就是无法拿下这个军事重镇。
原因无他,兵精粮多,守将运用得法。不过,日子一久,常州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人马多,粮食就越来越少了,特别是郑佥院和吕珍的两支军队入城后,缺粮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朱元璋的军队加紧进攻之下,1357年三月,吕珍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夜遁,即晚上逃跑。
历时九个月,常州会战最后以朱元璋胜利收场。徐达大军进入常州城——这是朱元璋第一次会战张士诚,胜利来之不易。

就在常州进入白热化攻坚战之时,朱元璋的另一支部队由耿炳文统领夺取长兴城。
耿炳文,是在宜兴战场上壮烈牺牲的大将耿君用的儿子。父子皆为朱元璋二十四将成员。此时,炳文年仅二十一岁。他是在虎将邓愈夺取广德府后,受命攻取长兴城的。
长兴,位于太湖西南方向,是重要的登陆口。大凡在太湖登陆西岸者,必经长兴。这里一旦驻军防御,水师企图上岸作战,可以用“难于上青天”诗句来形容。
炳文这次是由陆路去攻占长兴的,从西面而来,长兴的险要性大幅度降低。炳文此行,不仅夺取了长兴这个对张士诚集团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对朱元璋来说,更是扼杀张士诚从太湖西岸登陆意图的最有效的战略。
炳文首战,即击破张士诚的赵打虎部队。这是三千人的部队,领兵将军叫赵打虎,结果一出战,就被耿炳文饰演了行者武松,他则成了无牙老虎。
打虎逃跑后,长兴被炳文顺利攻下。并且收缴了大批战船,统计一下,竟然有三百多艘!
这个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位能人!
他叫温祥卿!
温祥卿,山西人,此时居住在长兴。耿炳文占据长兴后,按照吴国公朱元璋的指示,寻找当地的能人智士。听闻温祥卿足智多谋,马上聘请为幕僚。温祥卿到底有什么能耐,史书泛泛而谈,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洪武开国后,他曾任职兵部尚书——这是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任命的,兵部尚书为六卿之一。就凭此,可知此人绝非酸腐秀才。
在长兴,耿炳文和温祥卿携手合作,屡破天祐大军,前后十年。成为大明开国战争中成功守城的典范之一。
长兴到手,朱元璋第一时间在这里设置军区元帅府,委任耿炳文为长兴都元帅。

此时,常州会战也刚刚结束,朱元璋命令各将领四面出击,马不停蹄地抢占各个城市。形势一片大好,吴国公之版图日益壮大。

偏偏这个时候,曾经领兵前来撩交打的元朝大将谢国玺进驻宁国城,意图再次发动进攻。
朱元璋马上命令:徐达、常遇春进击宁国。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7.
宁国县,其实是个小城市,在应天以南三百里左右。里面驻有元政府军,除了当地的军队外,长枪元帅谢国玺统率的军队也在这里驻防。他曾经攻击过吴国公朱元璋的城池,失利而回。
徐达常遇春奉命带兵直扑宁国。
谢国玺出战,刚刚接触就撤军离开了宁国。
宁国的本土守兵顽强抵御吴国公军队,虽然城池细小,但很坚固,一如常州那样,易守难攻。
宁国之所以难攻,还因为这里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将军——朱亮祖。
朱亮祖,之前曾归附朱元璋,但得不到赏识和重用,于是又叛投了元政府,在宁国效力。
徐达常遇春等人意想不到宁国军队除了坚守城池之外,还能够时不时冲出一军,在城外击杀一通,杀伤许多将士,并先后有六十多名将佐在阵前被生擒过去,军士损失竟然高达七千余人。
急急查明原因,原来是一个叫朱亮祖的敌将做得好事。
常遇春勃然大怒,飞身上马,挺枪出营,他要单挑朱亮祖。
古人打仗,其实和现代差不多,双方的主将很少在战场上见面,更不要说PK了。可是,担任先锋的将士就不同了,作为都先锋出身,常遇春几乎每仗必打冲锋。这次,常遇春真的要与朱亮祖单挑。

广州人对朱亮祖比较熟悉,很简单,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又叫五层楼)就是朱亮祖主持兴建的。而且,晚年的朱亮祖就是广州地区的军区首长。当然,他也是在这里获罪收场的——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常遇春与朱亮祖单挑,十分激烈,场面精彩度爆表。为了描述这场PK战,有《古风》一首为证:
战鼓齐鸣连号角,
遇春单挑朱亮祖。
梅花银枪惊鬼神,
飘忽左右走龙蛇。
疾如闪电似流星,
千钧追魂号阎罗。
岂惧沙场性命抛,
百胜将军斗凶狠。
来来回回三百合,
浑身解数遇敌手。
辰时午时犹未决,
胜败仍然无法分。
直教观者悬心胆,
须臾屏息眼睁睁。

常遇春久战朱亮祖,无法取胜,正打算用计谋取胜,忽见朱亮祖回马而去。
遇春大喜,以为他气力不济,于是放马追赶。
谁料,刚走了十几步,朱亮祖猛然回首,一箭射来。
常遇春急忙闪避。
谁料朱亮祖之箭太快了,遇春竟然来不及躲避。
只见他大叫一声,回马就走。
原来,这支箭正好射中常遇春的左臂。遇春只好回马而走,朱亮祖挥军掩杀,吴国公部队大败而回[ (明)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卷第十六永嘉侯朱亮祖圹志》]。

朱元璋听闻常遇春受伤,宁国无法攻下,他发火了:小小宁国,如斗之城,敢拒吾师?竟然如此难下?我来!
于是,朱元璋亲征宁国。

且看吴国公是怎样破敌的:
别的将领只会架云梯,让军士爬登城墙,同时让弓箭手向城楼射箭,压住上面的防御。这种传统而笨拙的攻城法,是以牺牲大量的军士的性命作为代价的。
但朱元璋不是这样攻城的。
在第二次采石矶之战中,朱元璋发明巨石炮;在攻占集庆时,他又使用高车。现在,进攻宁国,他再次发明“飞车”。
飞车,其实它是从高车演变而来的,就是造一高塔,底部有四个轮子,顶部有一方形平台,几十位士兵在高塔后面推行。顶部平台驻有弓箭兵长枪兵,甚至还有铁钩兵和各种登城工具。上次进攻集庆时,这种高车曾经大显身手。现在,元璋再将高车升级改造,在高塔平台及底部轮轴加上大量的竹排,重重保护,起名“飞车”。

然则,朱元璋是军事武器发明家?
非也。
那是因为他已经搜罗了大量的各种人才,并且真正地倾听和重用这些人才。
比如,一位元政府官员,叫秦从龙的,曾经担任江南行台侍御史,相当于某省的监察厅副厅长。徐达出兵镇江时,元璋千叮嘱万吩咐他,务必拜访逃避战乱隐居镇江的秦从龙。城下不久,徐达即刻亲自拜访问候秦御史,然后汇报大元帅朱元璋。朱元璋大喜,命令侄儿朱文正厚聘秦御史。
秦御史到达应天府,元璋亲自到龙江渡口迎接,并且让秦从龙居住在最靠近自己府第的西华门外的客馆中,事无大小均向他咨询请教。御史从来没遇上如此礼遇自己的“乱党”,心里的感觉犹如遇见明主。故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若然不尽,必书于纸上,言辞慎密而周详,呈递给吴国公“御览”。
朱元璋十分重视秦御史,只是称呼他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
求贤若渴。
待贤如宝。
此外,朱元璋还做了同一时期没有哪一位反贼能够做到的“壮举”——就是亲临镇江拜谒孔子庙。
这是收揽天下读书人的壮举。
试问,不仅诸路反王,就连元政府,无视读书人的政府也几十年没做过了。上次,也只是脱脱太师南征张士诚,路过山东时,顺道拜谒了曲阜的孔庙而已。
元朝,是读书人最低贱的年代,用“臭老九”称呼读书人就是那时候流传下来的。“九儒十丐”也是那个时候传下来的——儒士,仅仅比乞丐高一个等级,还不如第八级的娼妓。
朱元璋完美变身,向一代明君前进,这次,“如斗之城,敢拒吾师”出口之后,新型武器即刻投入使用,难道不是他搜罗的军事武器制造人才的发明的吗?
这个武器制造人才,有必要介绍一下。他,叫焦玉。
焦玉,和县人。朱元璋渡江攻打太平之前,他带着四十支“火龙枪”前来投军。当时的朱元帅命他得力的部将徐达试用神器。火龙枪竟然喷发火弹,直透数层战甲而置人于死地。朱元帅不禁大喜,直呼:吾有此神器,天下不难平定也。于是命焦玉入军营,督工监造火龙枪[ (明)焦玉《火龙神器阵法·序》]。
那么,宁国攻下了吗?

当徐达把军情汇报给吴国公时,吴国公朱元璋微微一笑,要擒亮祖,易如反掌。
众人不解。
元璋说,岂不闻,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乎?诸君待我明日擒亮祖。

次日,元璋下达命令,共有十员战将分三批行动。
恰好,宁国开城,朱亮祖又来耀武扬威冲击朱元璋中军营垒。朱元璋马上指令众将出战。
第一批,郭英、花云龙、费聚——倶为二十四将成员——领士卒与朱亮祖部队冷兵器砍杀。郭英等四将团团围着亮祖,刀枪并举,呐喊不已。亮祖毫无惧色,越战越勇。
宁国守将连忙派兵增援亮祖。朱元璋第二批战将吴祯、吴良、周德兴、唐胜宗(亦为二十四将成员)又冲上前,截住援兵厮杀。不久,他们换下郭英等人,围着朱亮祖狠斗狠杀。
朱亮祖虽然勇不可挡,但是时间一久,渐渐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他的坐骑也开始累了。
第三批,陆仲亨和赵德胜一拥而上,换下吴祯等人。赵德胜,就是生擒张士德那员猛将。本身已经万夫莫当,如今加上陆仲亨——此亦为二十四将成员,劳累不堪的朱亮祖如何抵挡得了?只好且战且退,打算退回宁国城。
可是,赵、陆二人怎肯放过?赵德胜枪枪捅来,迎面门,当胸口,招招夺命;陆仲亨则处处砍马蹄,劈马腿。朱亮祖保护了自己,却防不了马匹。几个照面后,手忙脚乱了,终于被砍中了战马的左前腿。
他的马顿时跪在地上,把朱亮祖整个儿抛了下来。
朱亮祖连忙站起身,正想继续搏斗。
说时迟,那时快,陆仲亨竟然来了个蒙古人的绝活——套马索。
从天而降的油麻绳索一下子套着朱亮祖的脖子。陆仲亨用力一扯,双腿紧夹马肚子,他的坐骑飞快向前冲。
套马索紧紧勒住朱亮祖的颈项,喉咙似乎就要断气。朱亮祖急忙扔掉武器,双手死死扯住套索麻绳,用力向外扯,想把绳子拉断。
可是,一来,陆仲亨马匹够力,奔跑神速。二来,朱亮祖战斗了大半日,又渴又累又热又饿,如何抵挡得住四条腿的马力?
终于,他倒在尘土之中。
朱亮祖只是死死顶着将要勒死他的套马索,以求一息呼吸。
尘埃、石块、草丛、树干、土坡、斜坳、水洼……一一拖过。
朱亮祖,战甲胃衣全部毁坏,遍体鳞伤,血肉模糊,气息奄奄。
最后,陆仲亨把朱亮祖拖进了臭水坑,才收住马缰。朱亮祖已经处于垂死状态之中。
众军士把朱亮祖五花大绑,扎成粽子一样,抬着向吴国公报捷去了。

吴国公朱元璋叫人带上战俘朱亮祖来。朱亮祖已经缓过气来了,只见他战衣糜烂,血汗泥污满脸满身。
元璋问:你之前归顺我,之后又叛逃而去,如今竟为我所擒。有何话可说?
亮祖答:既为所擒,活我者则效力之,要死则死矣。
元璋认为他是位壮士,于是释放了他,叫他养好伤则随军作战。亮祖称谢而去。

亮祖解决后,朱元璋命令:全力攻城。
于是乎,至少五万人投入战场。
首先,是盾甲长枪步兵前行。用盾牌(有金属制的,也有藤竹制的)遮挡城上放射下来的飞箭和滚石,用长枪抵御城内冲出来的蒙古骑兵。
接着,第二梯队是弓箭兵和弩兵,长距离压制城内的防御力量,使城上的守兵无法张望,更加别说还击了。
第三,就是飞车攻城。
其后,是骑兵,主要保护飞车及带领后面大队人马步步为营。
为求万无一失,朱元璋还有两路“奇兵”——古书通常不作具体描述,只是简单地称为“奇兵”。这些奇兵,可以说是机动部队,往往在双方僵持时,突然出现,从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瓦解敌方的战斗力和自信心。
这种安排下,朱元璋的兵团仅仅用了一个下午就攻克了宁国城。
守将一个逃命,一个自杀。
宁国,从此姓“朱”。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8.
朱元璋攻占宁国,收兵十余万,于是派将四出,不断壮大版图。
其中,常遇春取池州;徐达攻宜兴、常熟;吴祯破江阴;邓愈、胡大海克徽州;俞通海再于太湖大败张士诚水师。
正是捷报频传,版图不断扩充。
吴国公朱元璋在30岁之年,已经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赤贫流浪汉,成为据有江东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军阀大员。
此刻的他,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壮怀天下,意欲一匡寰宇,统治海内。
但是,几乎与此同时,上天也降生了一位朱元璋的敌手,与这个乞丐皇帝争战天下。
此人,就是陈友谅。

陈友谅,湖北沔阳人,也就是今天湖北仙桃人。渔夫之子,他有五兄弟,友谅排第三。幼年时,友谅读过书,粗通文墨——这一点比朱元璋要好些。长大后,在县衙做了一名公职人员,负责书写文书和通告之类的工作,估计是属于“未入流”的低级小官吏。
友谅生得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兼且武艺高强。对那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按部就班的小吏生活提不起兴趣[ (明末清初)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四汉陈友谅传》]。由于他是船家佬出身,虽然他没有继承他老爸的打鱼衣钵,但对水上生活却是十分熟悉的。
一个对现状相当不满而又有理想有本事的人,当然是时刻准备着机会的降临。
终于,机会来了。

这时,一个人物必须交待,陈友谅之所以会成为朱元璋的第一大敌,追本溯源,此人一定要交待清楚。
他,就是徐寿辉。
徐寿辉,名义上的湖北红巾军领袖。
这个“名义上”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十年的皇帝梦,还是悲惨而无助的结局。

这里,又得先说说彭莹玉和尚。
彭莹玉,是个云游和尚,弥勒教徒。他到处宣扬白莲教的教义,宣称弥勒佛降世,天下必将大乱,然后大治:就是要反政府,建立新政权。多年的游方生涯,彭莹玉汇集了数不清的反元势力,随时准备揭竿而起。刘福通颖州起事传来,彭莹玉与他的众徒也想响应,但是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领袖人物——其实是谁也不敢做一哥。
就在他们在一个山庄商议推举谁做领导时,彭莹玉忽然发现窗外,阳光下,有一汉子正在清水潭里洗白白。
这个汉子,身材高大,估计超过一米八五,相貌堂堂,十足的高大帅。
彭莹玉问,那是谁?
旁人告诉他,那是徐寿辉,一个布贩,卖布佬,刚加入弥勒教不久。
彭莹玉忽然大笑,呵呵呵,吾辈有主矣。
众人不解,急问何故。
和尚说,此人在水中畅泳,背部竟然金光闪闪,如有神光护体,岂非真命天子耶?
众人心领神会,马上高叫:吾辈有主矣。
于是乎,大伙一涌而出,将正在清水潭游水的徐寿辉抬上岸边的大石上,围着他跪拜,齐声高呼:吾主万岁万岁万万岁。

徐寿辉忙问何故?
彭莹玉说,实不相瞒,吾辈欲举大事,正缺主公。
“然则,为何是我?”徐寿辉问。
和尚说:吾等苦无主公。忽见一道金光从天而降于主公身上,犹如神光护体。此乃上天神谕吾辈,汝乃真命天子也。
徐寿辉沉吟半晌,说,欲我为汝主,须听吾号令。
众人齐答:愿听命。
寿辉再说:吾有一生死之交,汝等务必使他入伙。
谁?
邹普胜。
彭莹玉大笑,呵呵呵,普胜乃吾爱徒。他已在来此地之路上矣。只是,主公与他如何相识?
徐寿辉憨笑着说,我是卖布的,他是打铁的。我们对门生活十多年了,生死兄弟也。不过,他何时成了你的徒弟?
彭莹玉哈哈大笑,缘分缘分。主公在上,受吾等参拜。
于是,徐寿辉,懵懵懂懂,竟成为这支红巾军的总头目[ (明末清初)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三徐宋徐寿辉传》]。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八月,徐寿辉、邹普胜、彭莹玉举旗反元,另有一队人马由渔夫倪文俊带着加入这支红巾军,他们一起攻陷湖北蕲州。
九月,攻克蕲水县及黄州。
十月,徐寿辉自称皇帝,建国号为“大宋”——“徐宋”之国号乃误传,本文弃而不用,为与韩林儿的龙凤宋政权作出区别,徐寿辉的称为“徐宋”政权,韩林儿的称为“韩宋”政权。
在登基仪式中,有两个手执“飞龙”、“飞虎”旗号的战士相对面站着。
“飞龙”旗号的是陈友谅。
“飞虎”旗号的是明玉珍。
他们都是倪文俊的部下。

明玉珍,陈友谅是同乡,也是一位“公务员”——“巡司弓兵牌子头”,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防暴警察弓箭兵营大队长,级别应该比陈友谅高。明玉珍身高一米八以上,同样是高大帅,武艺绝对是一等一的,否则也做不了弓箭兵大队长。
但是,奇怪的是,他们俩都听从倪文俊的指挥,都是由倪文俊带着参加红巾军的。
倪文俊,是什么人?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29.
倪文俊,绰号“蛮子”,渔夫一名,水上功夫无出其右。据闻其母夜梦白虎入室,然后怀胎产下倪文俊。当彭莹玉等弥勒教徒奉徐寿辉为首领起兵反元时,文俊率一队渔民加入,其中就有陈友谅和明玉珍这两位“飞龙”将和“飞虎”将。
徐寿辉政权从一开始就注定不稳定,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这一点,与后来的太平天国很相似:
彭莹玉是这支湖北红巾军的实际领袖,但是却拥立了名不见经传的徐寿辉。徐寿辉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拉入邹普胜相助。谁知,又来了倪文俊这只白老虎跳入这个深水潭。倪文俊日后军功卓著,野心不断膨胀,竟然暗生内鬼。岂料,他的身边又有两只老虎——陈友谅和明玉珍虎视眈眈。
湖北红巾军这个深水潭好混浊啊,何况还有元军大敌当前呢?
在徐寿辉起事之时,朱元璋还在皇觉寺瞎呆着呢。

湖北这支红巾军拥寿辉为帝,分兵掠夺各地。西征武昌,东征安徽、浙江。彭莹玉亲自领兵直取杭州,来回拉锯之间,莹玉大和尚战死沙场。
元军大举征剿徐寿辉总部蕲水,大量的弥勒教徒死伤无数,徐宋政权几乎全军覆没。

偏偏这个时候,元政府以为徐宋真的完蛋了,于是不再进军,转而北上,去镇压刘福通部队。
元政府就是这样子,这件事情没有完成就去做另外一件,结果,犹如扑火,大面积的火苗被扑灭了,就以为大功告成,然后领功请赏去了。岂不闻死灰会复燃?故此,斩草除根、除恶务尽乃是至理名言。
元兵一退,徐寿辉余部残喘一会儿,又卷土重来。这时候,带领徐宋红巾军狂飙扫荡,大破元兵的,已经不是彭莹玉、邹普胜[ 有关邹普胜就是民间的何野云仙人,乃附会的神话传说,不足取。]等人了——他们大都战死沙场,而是倪文俊。
倪文俊,指挥所有水师,雄赳赳,气昂昂,千船竞发,万众一心,日夜兼程,行使如风,直指武昌,欲与大元之武昌守将威顺王宽彻普化决一死战。

元朝武昌守将威顺王宽彻普化曾经挫败徐宋红巾军,这次听闻徐寿辉部将倪文俊举兵来犯,就决定来个总决战——想一举消灭倪文俊全军。他带上王妃王子及几乎所有的武昌文武官员,准备给大伙看一出现场直播的消灭湖北红巾军的壮举。
威顺王的舰队庞大,船只高大无比,一路顺流而下,浩浩荡荡,耀武扬威——威顺王谈笑风生,几乎要模仿曹操在赤壁军营横槊赋诗。
谁知道他就是太似曹操了,连结局也一样。
倪文俊船小而机动,速度快,又灵活,最该死的是——又来强劲东南风。
船家出身的“蛮子”倪文俊立即抓住千载难逢之良机,用一招周瑜的妙计——火攻。数百只火船进行自杀式袭击,威顺王水师顿时陷入火海之中。徐宋红巾军趁机掩杀,众水兵不畏艰险,大多数潜入水中,把巨无霸战舰凿穿。元军水师,在船上的,被熊熊烈火围困,躲进船舱的,又遇到江水肆意淹没。
威顺王想观摩的现场直播的大水战,真的是震撼精彩,只是自己是失败的一方。
大结局是:除了威顺王宽彻普化带着少量亲兵逃出生天之外,他的王妃,三个儿子和绝大多数的文武百官全部被消灭。这个消灭,并非真的全部被杀死——比如,宽彻普化之王妃就成了倪文俊的侍妾。
倪文俊,成功占领武昌——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这种占领,是彻底而完全的占领,元政府再也无力抢回去了。
文俊接下来,除了强逼威顺王妃侍枕之外,他还要做另一件大事——迎接主子徐寿辉到武昌做皇帝。

他把徐寿辉接到汉阳继续做徐宋政权的皇帝,他自己自命为丞相。整个政权都在倪蛮子的掌控之间。于是,他命令飞龙猛将陈友谅东征江西、安徽;命令飞虎猛将明玉珍西征夺取重庆;命令其它徐宋部队扫荡湖南。徐宋军所到之处,攻城略地,版图顷刻间扩大十数倍。
倪文俊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不仅言语间不再尊敬皇帝徐寿辉,甚至图谋杀害主子,欲取而代之。
史书没有交待倪文俊弑主的细节,只是说:文俊杀寿辉,未果。
为什么是“未果”?倪文俊不是把政权处于股掌之间么?因何不成功?

真正原因可能就是时间太仓促了,倪文俊并非真真正正把持了徐宋朝政,他还没有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仅仅靠一己之野心,是无法保证政变的成功的。
曹操当年身为魏王,积数十年之功业,在他收到江东孙权的“劝进表”时,对身旁的幕僚说,此子欲置孤于火坑乎?
他尚且不敢贸贸然取汉献帝之龙床宝座,倪文俊仅仅用几个月的军功就想成功发动政变?未免操之过急了。
那么,是谁保护了徐寿辉?谁击败了倪文俊的阴谋?
飞龙将陈友谅?No,陈友谅此刻在黄州驻军。
飞虎将明玉珍?No,明玉珍此刻正在重庆血战。
史书没有记载徐寿辉是如何粉碎倪文俊的夺权政变。假如,粉碎倪文俊政变的正是徐寿辉本人,那么,明代以来盛传的徐寿辉没什么本事的说法就不正确了。
总之,倪文俊政变失败了,史料上说“未果”。
他只好选择逃亡。

逃去哪里?
他想到了他的童年好友陈友谅,于是,急急如丧家之犬,匆匆如漏网之鱼,逃往陈友谅驻地——黄州。
陈友谅听闻儿时好友丞相倪文俊来访,大喜,马上命人大排宴席,亲自出黄州城外迎接丞相大驾。倪文俊一见友谅,双手紧握友谅,说:几乎见不到你了。
友谅忙问何故?
倪文俊说:吾建功无数,彼坐享其成,南面称尊。吾不欲为其下久已。
友谅心里咯噔一下,脸上神色稍变。
吾不想做他的丞相了。奈何走漏风声,未能成事。今来投你,历尽凶险也。
文俊再说,若你能助我,吾登极后,你为丞相。
友谅点头,吩咐入席,为丞相洗尘。
倪文俊很开心,想着政变虽未成功,但可以得到陈友谅的帮助,卷土重来,即使不一定可以取徐寿辉而代之,亦可以在江西裂土称王。
于是,他眉飞色舞,在陈友谅的殷勤接待下,酒肉穿肠过。
陈友谅内心飞快地进行各种风险分析:助倪文俊还是助徐寿辉?倪文俊已成丧家之犬,但是徐寿辉显然是目前的胜利者。
他的脑袋在杯酒之间飞快地运转,终于,他下定决心。
倪文俊饮到醉醺醺。
陈友谅马上行动。
他更衣回来后,倪文俊拿着酒杯,吵吵闹闹地要敬他的好友一杯。陈友谅接过酒杯,一下子摔在地上,喝令“拿下”。即时三四个武士一拥而上,把倪文俊绑住。文俊醉醺醺,但意识仍然清醒,他问:兄弟,为何拿我?
陈友谅大义凛然,一字一句地说:反贼。谁与你是兄弟。你背主为逆,弑主恶极。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投。今你自投罗网,我陈友谅必为主上锄奸惩恶。左右,速将倪文俊反贼正法。
左右应声拖倪文俊出去行刑。
倪文俊顿时酒醒,他大骂:陈友谅。你好阴险。当初我倪文俊不带你投靠红巾军,你有今天吗?忘恩负义之徒。我化为厉鬼也不会放过你。
陈友谅喝道:既知恩义,因何负主?速杀之。

几日后,徐寿辉接到倪文俊的首级,陈友谅回朝“勤王”——保卫皇帝徐寿辉。
寿辉惊喜不已,立即委命陈友谅为“平章政事”——即副丞相。
陈友谅在朝堂上对徐寿辉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然后,将擒杀倪文俊之事加油添醋地细说一遍,最后句句“托主上鸿福”,“奸邪已受极刑”之类,徐寿辉吩咐举行盛大宴会,以表彰陈友谅之功勋。

但是,在席间,有一人在徐寿辉耳边说了句:皇上,我怕一倪刚去,一陈又来。
徐寿辉回首,看见说话之人,他回答:有卿在侧,何惧之有?
这位“卿”,是谁?
赵普胜。
双刀赵普胜。

陈友谅锄奸有功,已为平章政事的消息传到明玉珍耳边。刚刚攻下重庆的明玉珍大怒,他嚷嚷着:捉笔小吏,渔翁之子,妄称平章。我明玉珍耻与为伍。
在部下的建议下,明玉珍不再回军,干脆挥兵直指成都——他欲为刘玄德也。
陈友谅接报,鞭长莫及,也无可奈何明玉珍之所作所为。只好,整顿人马,向东发展——攻陷江州,安庆,池州……等等,把几乎整个江西尽占了,连安徽的西南部也囊括其中。
当他“解放”了江州时,头脑发热的陈友谅,忽然想到不如把徐寿辉这个皇帝带在身边好,免得他在后方与明玉珍等人暗中来往,于是提出“迁都”方案——由汉阳迁去龙兴(即今天的南昌)。
徐寿辉并非愚蠢之人,怎不知陈友谅的葫芦卖什么药?故此,很坚决地否决了平章政事的提案。
陈友谅生气了,他知道有人在背后为徐寿辉出谋划策,这人是谁?经过明查暗访及推测,他认为赵普胜是徐寿辉的党羽。于是,作出借刀杀人的举动——

他命令赵普胜领兵占据池州。
池州,今安徽贵池。这个地方,已经是陈友谅和朱元璋的交界处,以北,为朱元璋属地,以南,则为陈友谅天下。其时,池州为朱元璋部队控制。
陈友谅的用意是:命赵普胜开路,向朱元璋开战。
赵普胜,善使双刀,人称双刀赵,勇猛无敌。当初在巢湖水师,朱元璋很想得到赵普胜,岂料赵普胜中途逃回徐宋政权,不与廖永忠兄弟俞氏父子为伍。这次,他主动攻击朱元璋地盘,池州守将不敌,池州失陷。
这时,是1358年的夏季。

朱元璋那边,又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30.
池州,最先是元兵地盘,后来为徐宋政权所夺。
1357年冬天,常遇春,中翼大元帅,带领廖永安等水陆并进池州城。廖永安的陆军离城十里则严阵以待,常遇春的水师则直抵城下。池州城三面临江,一面则为陆地与其它城市相连。这时的守军正是徐宋军队。常遇春发出进攻信号,他的军队从陆地和江上同时攻击。守兵仅仅支持了两个小时,就被吴国公的部队搞掂。守将被杀被擒,余部逃之夭夭。
清点战斗的果实,得到军粮九千石,足以解决出兵以来的粮食补给。
但是,池州余部仍然不服气,他们逃亡在外,趁着夜幕降临,悄悄从水路突然袭击刚刚入城整顿的常遇春部队。
骤遇袭击,常遇春的反应是:连晚饭也不吃,立即投入战斗。
他的快速反应让敌军占不到半分便宜,来犯的敌人只得撤退而去。
池州成了朱元璋集团的军事据点,可是,大约半年之后,双刀赵普胜领徐宋军又抢走了池州,并把守将赵忠生擒了过去。
池州再次易主。

不过,此时此刻,吴国公朱元璋的兵锋再次直指东方——扬州路,实在无暇西顾了。
扬州,隋唐以来,皆为大运河要塞。元政府委派镇南王孛罗普化镇守这条大都生命线,保护江南粮食源源不断地向京师输送。后来,由于黄河屡次泛滥,山东、河南盗贼横行,陆路水运不得不改为海洋运输,大运河之重要性稍稍降低,但是,扬州仍为江南物质集散地,大量的物资由此处发送海运。
当然,张士诚和方国珍之崛起,再次令元帝国生命线受到致命的打击——这也是元朝灭亡的重要的经济原因。
不得已,为了对付日益严重的治安问题,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镇南王孛罗普化也招安了不少周遭的义军,由他们协助护卫扬州路。在众多的义军之中,有一支“青军”——以青巾裹头为标识——犹为厉害。青军一律善使长枪,故此,又名“长枪军”。统兵元帅叫张明鉴,骁勇善战。张士诚就在扬州旁边的高邮和泰州,都无法占领扬州重镇,张明鉴之威名可见一斑。
但是,扬州必须占领。
朱元璋据有镇江、常州和江阴这些长江以南的城市后,很自然,也很有必要,过江夺取扬州路。若下扬州,张士诚之势力则更加局促,朱元璋疆域自太湖经长江,至运河一线,已经成为抵御张士诚西进的强有力的封锁线。
因此,朱元璋必须攻克扬州路。

缪大亨,就在此时出场了。
自从横涧山归顺朱元璋后,在众多的军事明星(诸如徐达常遇春冯国用兄弟邓愈汤和胡大海廖永安兄弟俞氏父子等等)的光环下,缪大亨确实不为人注目。但是,随着朱元璋之版图日益壮大,众多的将领独当一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当然,主动的努力也很重要。这次,缪大亨向吴国公请缨,要求领兵夺取扬州路,就是他主动的努力了。
同时,他汇报了扬州路的重要军情:青军元帅张明鉴驱逐镇南王,镇南王逃亡,死于外地。扬州为张明鉴据有。但因缺少粮食——扬州自张士诚据有太湖以东,朱元璋据太湖以西后,再无粮食供应了,张明鉴军队竟然屠杀当地百姓,起初是为了抢夺民间食物,后来,直接食人。张明鉴由此臭名远扬,被称为“吃人张”——他有一嗜好,喜欢吃人肉片。他专爱吃红烧人肉片,一片片人肉,如同小瓦片般,所以,人称“一片瓦”[ (明)刘辰《国初事迹》]。
缪大亨说到这个地方,朱元璋已经听不下去了,他打断大亨的发言:孤吊民伐罪,一片瓦之辈,必欲除之。
大亨又说:张明鉴英勇,若此时不取,日后恐为他人所有。
朱元璋当即下令:着缪大亨攻取扬州路。

缪大亨渡江直取扬州城,张明鉴长枪军出城迎战。战斗的结果是:长枪军不敌,败退回城。
原因简单得很:长枪军饥饿无力作战。
在冷兵器时代,决定战斗胜利的因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士兵的人数和武器,将领指挥官等。事实上,在古代,士兵在战斗过程中,体力消耗比现代要大很多,他们最需要的是食物(营养)的补充。若双方势均力敌,决胜之关键就是粮食了。
张明鉴的长枪军虽然厉害,但作战时间一久,饥饿带来的副作用就出现了,士兵无力继续奋战。
缪大亨命令攻城,吴国公军队动用投石机,塔型云梯,弓箭兵、盾牌兵、长枪兵等一拥而上。
张明鉴军胡乱抵挡了一会儿,实在支持不下去了。
“吃人张”只好宣布“投降”。
大亨立即解除了长枪军的武装,收编降兵万余人,还有战马两千余匹。
但是,清点城中百姓,竟然仅剩十八家人。
恐怖!可怜的扬州人民。在吃人张的淫威下,大量的百姓被杀死被吃掉,大量的百姓因此逃亡各地。
扬州,直至今天,仍有名为“十八家巷”的路名,就是650多年前“吃人张”张明鉴罪孽深重的明证。
缪大亨见无法在扬州旧城区据守了,只好上报朱元璋。元璋下令,重新再造一个扬州城。
至于张明鉴的下落,时至今日,都无法找到确切的资料——也许,根据他所犯的罪恶,自命吊民伐罪,为民除害的朱元璋,多数都是把张明鉴处死了。

军队缺粮,士兵杀人作食物,以人肉填饱饥肠。朱元璋从扬州仅存的十八家居民之事实得到真知:战争取胜之根本,在于粮食。其实,之前朱元璋的军队也经常缺粮,除了攻占地方据点,抢夺他们的军粮之外,就是向老百姓强行摊派,甚至到了巧取豪夺的地步。如何有效地保障军粮的供给?维持部队的作战力?
在与幕僚商讨后,朱元璋决定仿效曹操的屯田做法,用军队耕作农田,生产粮食。
于是,他委任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农田水利之建设,并负责耕作、生产粮食。

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蕲州红巾军起,康茂才结寨自保,为元军义军元帅,在与蕲州红巾军的搏击当中,不断积累军功,直至淮西宣慰使都元帅。朱元璋渡江取采石后,受到康茂才和陈也先多次联手的狙击,这支“过江龙”红巾军吃了不少苦头。常遇春花了几个月来与康茂才军周旋,最后用夜袭,引康茂才入埋伏圈,才将他的部队打个落花流水。康茂才收拾残众,坚守天宁洲。1357年初,朱元璋大举进攻集庆,命众将围攻天宁洲,用襄阳大炮轰击康茂才军寨。康茂才不敌,逃入集庆城。福寿命他为淮南省参知政事,协助守城。岂料,集庆很快就被攻克,康茂才逃出城,廖永安紧追不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际,只好解甲归降了朱元璋。归顺朱元璋后,他随军作战,立下不少战功。他在集庆战后投降朱元璋时,曾说:从前作战,彼此各为其主。如今归降,乃是服从真主,要生要死,唯命是从。若能活我,自当报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大笑,释放了康茂才[ (明)宋濂《大明蕲国公康公(茂才)神道碑》]。
这次,朱元璋专门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对他作出重要指示:粮食、水利十分重要。特别是各处水利设施,一定要亲身巡视,要大力修建山塘水库,令农田在枯水期有水用,令低洼处无水涝灾害。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你开设的大小官员一定要以民为便,不能骚扰百姓,祸害人民。
康茂才领命而去。于是乎,三五年之间,应天政权,军粮充足。朱元璋的军队得以从容来往于大江南北,并且可以实施万里作战。康茂才之功也。
朱元璋也正式废除向民间摊派军粮的命令。

扬州进入朱氏版图之时,吴国公西线的对手陈友谅进攻安庆的战斗也打响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0-04-13 21:14:03
31.
安庆,从元末这场仗开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战场——当然,它最出名的是太平天国时代。在元末,安庆是长江下游之重镇,为太平与江州之间的最大城市,由元朝名臣余阙镇守。
余阙并不是汉人而是西夏人。他是当年蒙古灭西夏时,尽杀党项人之后的剩余残众。蒙古人称西夏人为唐兀人[ (明)宋濂《元史•余阙传》],这批少到可怜的唐兀人自称姓“余”——就是剩余的意思。即便如此,唐兀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很高的,因为他们属于色目人,在人种等级上位于第二等,国家政策是优待他们的。所以,余阙的父亲很容易就做了个小官,被委派到庐州(今合肥)做官。余阙在庐州出世,也就是庐州人了。
庐州二贤(另一个是北宋包拯)之一余阙早年丧父,十三岁才学习文化知识,但是他与众同龄人不同的是,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超高。不仅成为汉文化的忠实拥趸——文章与书法十分了得,也是儒家学术的资深研究家。在1333年,元末最重要的开科考试中,余阙进士及第。同榜者,刘基是也。如今,元代文学史中,余阙是绕不过去的人物,有《青阳集》行世。
身为色目人,有如此高的汉文学造诣,元政府也没有埋没人才。在中央,余阙的官阶是监察御史,并担任三史(宋辽金)的编撰,为这三个多世纪(从10世纪到13世纪)的中国历史的记录贡献了不少力量。
元末,天下大乱,余阙出镇安庆,谱写他人生中最壮烈的赞歌。

余阙,这位元末的汉文化之集大成者,由空降安庆之日起,就知道自己的使命——坚守孤城一座,坚决阻止东西两面的红巾军会师——假如真的有会师之日。
陈友谅派出双刀赵普胜,领兵直扑安庆。余阙从容指挥,赵普胜多次攻城未能得手,反而屡次被余阙的机动部队消灭了好几股士兵。打打停停之间,已经将近三个月,赵普胜军粮不继,只好撤军了事。
陈友谅大怒,亲点水陆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誓要攻陷安庆城。
时为1357年冬十月。

余阙接报后,马上作出军事调配:由部将胡伯颜领水师驻安庆西南之小孤山,这是拒外敌于城门之外。而他——淮南行省左丞,亲自镇守安庆城。
十月某一天,陈友谅大军杀到,先是水师在长江作战。由于徐宋军队——这时,陈友谅还是效忠徐寿辉的——势大,胡伯颜不敢出战,只是坚守阵地小孤山,不让徐宋军登陆。
陈友谅,命令船队使用襄阳炮轰击小孤山阵地。襄阳炮,就是当年蒙古铁骑兵西征时得到的西域武器专家阿老瓦丁[ (明)宋濂《元史•阿老瓦丁传》]制造出来的重型巨石炮武器,辗转成为蒙古人强攻南宋名城襄阳的必杀技。近百年后,襄阳炮竟成为红巾军的武器,对付当权的元政府。
不过,大家也不要以为襄阳炮就是今天的火炮。襄阳炮的威力比之现代的大炮,无论是射程,精准度,制造工艺,炮弹的杀伤力,都不能相提并论,最重要的是,它投掷出来的是巨石而不是炸弹。不过,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襄阳炮是远距离的巨大杀伤力的石炮武器,不仅杀伤敌人,而且能够摧毁敌方的军事设施、防御工事。
所以,襄阳炮一出,百炮齐轰,小孤山地动山摇,元兵阵地灰飞烟灭。胡伯颜不得已,只好出动水师,迅速迂回作战,企图摧毁装载着襄阳炮的战舰。
于是,在小孤山长江水域,陈友谅之水师与元军来回厮杀。

四日四夜。
胡伯颜些少水兵在小孤山足足支持了四日四夜。
终于是无法抵挡陈友谅庞大、强劲而且持续的攻击,元军大败。胡伯颜带领残余部队撤回安庆,向余阙报告了紧急军情。
事态严重,余阙连忙向各大城门加派人手,全面戒严。
安庆,东、北、西面皆为陆地,南面临江,但城墙并非沿江而建,安庆南门与长江之间有一大片陆地,正是陆军争夺战场。所以,小孤山失守,安庆已无水师可以在江面与徐宋军角逐雌雄。

陈友谅的部队兵分三路,分别从东门、南门和西门发起进攻,独留北门,让元军逃命。
这种战术深合兵法之“围三缺一”的打法,目的有二:给敌军一条退路,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瓦解敌军的斗志;其二,就是为了给敌军知道此次战斗的攻击重点,敌军会不由自主地转而兵力到攻击高猛的阵地,在必要时,一支“奇兵”突然杀向防御薄弱的阵地——许多战役就是这样决定胜负的。
陈友谅这次采用“围三缺一”,目的就是想迅速取胜。
余阙并没有上当,没错,他的确将兵力加派到攻击火力高猛的东、南、西门,但是,他本人居中策应,统率机动部队,随时增援各地。战斗打响后,城楼上的各种防御武器使用得当,用五个词概括一下:“箭如雨下”、“滚石隆隆”、“喊杀连天”、“枪林弹雨”、“火炮齐发”。连续两天,陈友谅发起数不清的攻城号令,就是无法取胜。徐宋红巾军伤亡严重,安庆城池岿然不动。

陈友谅十分恼怒,让部队休息一天后,再次发起攻击。
这次,他集中军力和火力,只攻一门——东门。潮水般的红巾军把东门一千多米长的城墙围个水泄不通,竖起的云梯足有七八十台,几乎每隔十米八米就有一台云梯,红巾军士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牌,冒着城上的箭雨滚石和火器,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徐宋步兵在城下,不断地发射火箭,掩护登城队伍。同时,全军上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元军在城上来回奔走,把长长的矛戈尖戟,向刚刚冒出脑袋的红巾军猛刺猛捅。

陈友谅在高坡上观望,他的士兵不断登上云梯,又不断中箭着枪摔下来。呐喊声和惨叫声不绝于耳。天生焦躁症在他的颈项的血管里翻涌冲撞,他下令:先登者赏。
果然,踏着死亡之尸及伤者之血的后继者终于把红旗高高举起,越过城墙的垛口。这位勇士回首高呼:我先登啦。
元兵骚动了,刀枪虽然并举,弓矢虽然拉张,敌方红旗登城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心肺几乎炸裂,头脑只存二字:失陷。
就在此时,在城楼大道上,风一般奔来一人。只见他形容矮小,身材瘦削,一身戎装,衣帽间,离远就看见一头白发——据闻他自出娘胎就是一头白发。
没错,他就是余阙——淮南行省左丞。只见他急取震天弓,紧拉雕翎箭,瞄准红旗手,猛然发射。红旗手带着兴奋热烈的笑容倒下了[ (明)宋濂《元史余阙传》]。
白发苍苍的余大人发出雷鸣般的呼号: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楼主:飞翔明2018

字数:7052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3-17 01:44:49

更新时间:2020-04-13 21:14:03

评论数: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