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转载)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转载)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做个简单的计算或许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X4=8,那么2除以多少同样等于8?除以四分之一:2/(1/4)=8。
同理,3X4=12,3/(1/4)=12;5X6=30,5/(1/6)=30;7X8=56,7/(1/8)=56。为什么乘积与除算答案相同的原因是前者是后者的倒数(颠倒分数关系),因为数字只有建立在分母为1前提下才是原有的数字,3之所以为3是因为“3/1=3”,4之所以为4同样是因为“4/1=4”。现代科学最大弊端就是务求走捷径,走任何捷径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现代科学至今没能明白以上的浅显道理: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参天两地而倚数”中的“倚数”说便是数字倚靠谁而生的问题。
4倚靠1而生才是4,倚靠2而生则会变为2。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或许因为内容违规,上层被删,写的是关于数学的问题,再发一次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数学作为检验世界秩序的通用语言,运算构架必然是自然规则的完美复刻。为什么数学运算的主要构架是乘积与除算,或加法与减法?因为乘积与加法表述的是自然规则中殊途同归的统一特性,因此计算它们时次序的先后不会改变最终结果。如5X6,6X5答案都是30。但除算与减法则不同,因为它们表达的是自然规则中的对立性,必须清晰的区分谁相对谁而言的相对性问题。如4/2与2/4的结果完全不同。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但如上文所示,可以通过转换乘积与除算,同时颠倒倚数构成的次序(分母颠倒),达成殊途同归,答案统一的目的。这么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数学作为检验世界秩序的通用语言,其运算构架必然是自然规则的完美复刻。数学规则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因为自然的内涵是“对立”“统一“”互化“,加减阐明不了这三个问题,不能言简意赅的阐明“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的象数使用规则。反观上文,倚数分母的颠倒运用,原理一目了然。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应该是前文配的图片有打广告的嫌疑,以后尽量少发图片。任何地域都有适合该地域生存的规则,想要本文存在下去必须适应规则,但不是规则为你而改变,而是我们的行为方式去适应规则。

古语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哪天规则能为我们改变时我们就成功了。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据孔子保存的《易传》记载,上古伏羲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观察自然(近取诸物,远取诸神),可以取得相同的结果(以类万物之情),如此得出“万物同源,大小无别”的结论。既是说,进行绕心运动的天体与同样进行绕心运动的原子差别仅在大小,天体是放大了无数倍的原子,原子是缩小的无数倍的天体。如此一来便可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验证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阐述的太极理论,既在天文学中进行“对立”“统一”“互化”运算。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本文讲述到这里史前文明的话题已经无法回避,因为接下来进行的天文计算只有建立在史前文明存在的基础上才不违和,否认认定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兄妹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茹毛饮血的山顶洞野人,那么本篇文章您没就必要再看下去。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何必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限的求知中,何况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需要的仅仅是对自我的认同。但史前文明认为探索未知的前提条件是承认自己无知,否则未知何以为未知?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与现代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线性认识不同,古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岁月如此,季节如此,朝代如此,人生亦然如此,包括文明是也一样,比如我们正在讨论伏羲易学,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在传承的过程中易学至少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与人群,首先是伏羲、女娲所处在的上古,其次是黄帝与蚩尤所处的中古,之后才是文王与孔子所处的近古。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此过程总结为八个字:“世历三古,人更三圣。”.。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如同前文介绍的倚数原理,上古伏羲文明仰观天文得出天文数字建立在倚靠谁而生的基础上,如火星时间单位,公转周期倚靠着地球公转周期而生,便是1.88075/地球年。倚靠着金星公转周期而生,则会转变为3.058/金星年。既是说,火星每公转一周,地球公转1.88075周,金星公转3.058周,水星公转7.808周……以此类推。但我们选择以地球轨道参数作为倚数换算得出的天文结果,因为这是现行天文参数的计算构架,我相信您也一定没见过哪颗天体是以火星或金星的天文参数作为分母进行换算的吧。其实一样,无论使用哪颗天体的天文参数作为倚数换算,都不都影响验证太极三要,对立,统一,互化的自然特性。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如此通过倚数规则换算好天体的时间单位后,再以相同方法换算出天体的空间单位,既天体轨道半长轴的比例。以地球轨道平均半长轴(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作为倚数(分母)换算,可得出任何天体的空间天文参数的比例,既现代天文学所使用空间距离单位——天文单位Au。

需要注意的是,伏羲象数所说的倚数与分数构架虽然类似,但内涵却要比分数丰富,其内涵建立在“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的前提下。既是说,任何数字都建立在相对性原理之下才有效,4之所以是4是因为它的倚数分母是1,4倚靠着1而生才是4。但代数却忽视数字的相对性问题,对捷径的极尽务求以使得科学渐行将远,本质也变的越来越扑朔迷离。

数学作为检验世界秩序通用语言,其构架内涵必然是自然规则完美复刻,请相信相对性原理不止是纯粹的物理问题,同时也是数学与哲学问题。邵雍在《皇极经世书·天地河图全数》中以非常浅显的数学语言指出过这个问题:“三四十二,二六亦十二也。”那么三乘四等于十二,二乘六同样等于十二,两者如何排中?这便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我们求同存异,相信殊途同归。但某些人却坚信真理只有一个。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讲解完“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之后,邵雍继续详解上古数术的使用方法时说:“故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五五为二十五,六六为三十六,七七为四十九,皆用其变者也。”。、
《天地河图全数》中邵雍讲解的是规则,不是计算。那么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皆为其变,是什么变化,什么规则?次方,二的次方,三的次方,四的次方……这是才是邵雍想要表达的原意,数术使用次方。但我们不能因为邵雍没有提到“次方”这个词汇,就认定他讲述不是次方构成的原理。这就如同英国人发现新大陆之前新大陆肯定不叫美洲,具体叫什么我们先不去考究,但如果印第安强调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叫什么时,我们不因为他们说出名不是“美洲”,就将他们的土地宣判给为“美洲”命名的英国人。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便说“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老子也说“道可道,非恒道,非可名,非恒名。”春秋时期的华夏祖先便已知道规则与名称,因人而异!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下面说说我对象数文化使用次方的理解。或许您并不清楚神秘的《周易·六十四卦》有两个首卦,而且不分先后彼此,那便是天卦与地卦。《周易》如此设置也与中华民族的创世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有关,传说中,盘古破开混沌清者上升成为“天之阳气”,浊者下降成为“地之阴形”,那么是先有天,还是先有地?古者认为先有“混沌”,混沌既天地的最初的形态,气与形的统一体。因此,在阐述世界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周易》中才有两个不分先后的首卦,天与地,气与形,能量与质量。或许您认为将气与形比作能量与质量并不恰当,这个问题我不想过多解释,因为本文宗旨是闲谈,无意学术,如果您非要证据那么抱歉没有,我只知道我们脚下踩的土地是华夏先祖所说“地之阴形”,至于只是不是你们口中的质量我不能力也学历却确认,就好比我无力确认“天之阳气”可能是自然科学所说的能量,因为我人微言轻。看您就耐心继续看下去,梨花知无不言,绝不藏私。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抱歉,发现之前的文章有不少错字漏字的地方,希望大家理解,有些章节是送外卖的路上用手机写的。
我是送外卖的,十分抱歉。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书接上文,根据伏羲的倚数原理,也是为了验证的方便我们选择地球轨道时间参数(地球轨道公转周期)与空间参数(地球轨道半长轴)作为倚数分母进行换算,换算出其他天体的时间与空间参数,其实就现代天文学所使用的以“年”为单位的行星公转周期参数(时间参数),与天文单位Au参数(空间参数)。
以火星为例,换算后火星的公转周期约为1.88075/年,轨道半长轴约为1.52366Au。既是说,火星环绕太极每公转一周,地球会公转1.88075周;火星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地球距离太阳平均距离的1.52366倍。之后引入次方,并添加立卦之数,“参天两地”比例。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孔子虽然不怎么精通象数,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他做人不但有原则,还活的异常真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在转述经典的过程中从来不添加的自己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讲“述而不作”。孔子仿佛在对弟子们说:“这些内容都是我抄别人,不是我自己写的。”不知道诸位作何感想,反正令我汗颜,想想起几年前刚开始整理本文中的内容时如藏珍宝遮遮掩掩,难怪话说不尽,理述不清,因为心中有私,生怕被人偷了去。但如今知无不言,文中的内容任君采摘行刊,哪怕挂上您自己大名我也万分感谢,总比曲高和寡埋骨荒蛮的好。或许是尘世的物欲让我们都迷失了初心吧。

言归正传,孔子晚年喜易,在先秦文化中收集整理了十篇注释《周易》的文章,其中一篇名为《说卦传》,字数虽然不多,讲的确是象数卦式的由来。
《说卦传》开篇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拜邵雍所赐,“倚数”与次方的问题已基本解开,那么“参天两地”是什么?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参者,三也。
两者,二也。
天者,上下四方。
地者,古往今来。
诸多先秦古籍早有记载:“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以喻天地”古人所说的创造世界的“天之阳气”与“地之阴形”,不止是猜测中的能量与物质,按照古人的说法能量与物质的基础,是空间与时间。若以数字论,既我们先前设置好的天文学空间与时间参数,只不过需要在这两个参数基础上,分别为空间参数添加三次方,时间参数添加两次方,如此便出现了古学版的——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古学与现代科学区别在于古学认为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结果对等、对称,既数字化后的结果为一。但现代科学则认为它是某种时空常态,并以这种常态的发现者开普勒命名为开普勒常数K。而古学认为这种常态的内涵非常简单,所谓大道至简,常态表现的不过是时间与空间,时刻保持此消彼长的均衡态势!既,空间与时间的乘积结果,同样为一。
但在验证这一步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时空各点的时间与空间比例,是否定对等对称。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长话短说,将地球空间与时间参数分别设置为倚数,既分母后,换算火星轨道空间与时间参分别为1.52366Au与1.88075/地球年。如此1.52366的三次方(参天),除以1.88075的两次方(两地),结果约等于一。
比对关系中不存在绝对的一,只存在无限接近,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尺度也只存在无限的接近,比如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纯粹物质,更不存在绝对没有误差的米容器单位。所谓的绝对只在在一定范围中,比如小数点后多少位绝对。之后便会进入无尽的循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数的循环结果是算不出来的,那便是圆周率π,因为任何运算速度都没有足够的时间计算完圆周率π,便会进入下一个循环,万物复始。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为了节省时间,其他天体空间与时间参数对等对称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验证了,因为原理非常的简单,有心的验证的朋友一学就会,动动指头而已,如果连学都懒得学我验证多少次也没用,不是吗?但我不得不提醒大家,不要执迷与天体本身,满天星斗如同撒在浩瀚时空中的浮标,真正在运动的其实是天与地,空间与时间,能量与质量周而复始的循环,天体的运动不过随波逐流的浮萍效应。
那么时间与空间,质量与能量循环的基础是什么?《易经·恒卦》记载:“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古者认为天地之所以往来不息,是因为它攸往。攸是会意字,由攵、人和水组成。本意象水一般平稳地流动。往则指往来运动。攸往是说,象水一样平稳的运动。那么水的特性是什么?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任何事物在阻挡在水的面前水都绕行,从而保持此消彼长的太极统一特性,唯一形态。因此老子强调圣人抱一为天下势,治世要保持天下的均衡发展态势。孔子也说“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之道如同孔子推崇备至的“仁”,无过无不及之名的中庸而已。


楼主:梨花居士  时间:2020-03-27 11:10:48
不好意思,上面又出现错别字了,维是维持的维,不是唯一的唯,“维一形态”指在之后的计算中时间与空间的总量维持不变,计算结果恒等于一。无论时间参数是多少,空间参数于它乘积结果都恒等于一。也如同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内,总能量保持不变。

楼主:梨花居士

字数:1687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3-17 06:53:39

更新时间:2020-03-27 11:10:48

评论数:1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