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晚清民国劲爆史(1850-1928)

晚清民国劲爆史(1850-1928)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项城出生地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高家是正宗的书香门第,“往来无白丁”这句话也丝毫不掺水分,经常和知识分子打交道,袁甲三自然耳濡目染,受到不少影响。1834年,二十八岁的袁甲三高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成为袁家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人。
此后袁家一发不可收。1850年,甲三长子袁保恒中进士,入选翰林院,是袁氏家族里唯一的翰林。1858年,树三次子袁保庆中举。1862年,甲三次子袁保龄中举。短短二十多年里,袁家出现两位进士、两位举人,秀才更是不胜枚举。在那个举人都被视为稀有物种的年代,“一门两进士,弟兄两举人”的家族盛况让袁家在当地成为烜赫一时的名门望族。从晚清到民国,根深叶茂的袁氏一族为官者达数十之多。结合以上数据来解读袁家的发迹史,局外人不禁感叹,一个能干的女人多么重要,说到直接影响一个家族的兴衰,一点也不为过。
袁甲三建勋疆场后,早已作古的袁志恭、袁九芝和袁耀东被清廷敕封为一品大员,健在的家族奠基人郭氏受封一品诰命夫人。她九十大寿那年,清廷亲赐御匾,百岁诞辰时清廷又“颁御书扁头,曰百龄衍庆,并旌赏如例”,郭老太太俨然成了杨门中的佘老太君。
晚年的郭氏生活低调,尽管是沐浴皇恩的一品诰命夫人,却没有丢掉俭朴的本质。她不但自己只穿布衣,还严订家规,凡是在老家生活的人,都须如此。后来归隐彰德期间,袁世凯即始终以布衣示人。其女儿袁静雪回忆称,老袁平时也始终严守这项家风,“从来不穿绸衣服”。据记载,安享天伦之乐的郭老太太晚年吃斋念佛,每逢天灾或无收之年还会在自家门前生起灶火,施粥给排着长队的乡邻,其周穷恤匮、乐善好施之名在项城颇得称道。
在袁志恭的后人中,除袁九芝这一支,其弟袁九能膝下有一子袁耀南,为袁耀东的堂弟,其孙袁保基的次子袁世钧,是袁氏大家族里唯一一位远离政治而在商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人物。现在项城政府的治所水寨,他就是较早的建设者,所谓“水寨兴,袁氏功”,说的便是袁世钧。
相传,袁家有一个经久不散的“家族魔咒”——男丁均寿不过六旬。当初郭氏进门不久,袁九芝即抱病而亡,袁耀东死时尚不到四十岁,其孙辈袁保中也不过刚知天命,均属英年早逝。四代人中,只有袁甲三相对长寿,也没能活过花甲之年。
而早在袁甲三病故之前的1843年,厄运就已经悄然降临。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这一年是道光二十三年,黄河发生水患,中原一带顿成泽国,开封不但能看海了,城墙也被冲得七零八落。陈留隶属开封,身为教育局局长,袁树三被选派督修城墙。正常情况下,这件事轮不到他,专业就不对口,可谁让你能力强又有威望呢?得到重用,是政府对你的肯定和鼓励。袁树三有些犹豫,本职工作完全没问题,这件事他确实外行,百善孝为先,他决定请示母亲。
回到项城老家,郭氏给出的答案是“王事不可不勤”。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虽然你不是战场上的将军,但做好你该做的,同样是精忠报国。树三得母亲训诫,回到开封不辞劳苦,日夜督工,严防出现豆腐渣工程。虽然这年他才四十多岁,却终因积劳成疾,遽然病故于任上。
袁树三官职不大,却是袁家第一位因公殉职的人,在未来的日子里,袁氏家族将陆续有人带着这样的荣光结束他们一生的使命。如果说树三、甲三的离世预示着袁家自此中落,另一个人则注定要在袁甲三铸就家族荣耀的二十年后,开始将袁家的辉煌带入巅峰。
前面讲到,因为咸丰的团练政策,晚清政坛上升起一批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明日之星,晚清历史上也出现了两支堪称中流砥柱的汉人武装力量——湘军和淮军,这才有了后来的“同光中兴”。而历史影响大大超过湘、淮两军的第三支汉人武装——北洋军,则与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有关。
说到这会有人想不通,同样是呱呱坠地的生命,人生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这个谁都无法选择,大多数人降生的意义,只能说明顺利完成了分娩过程,而有的人,一出生就有历史在乖乖地等待着他来改写。
这位高人究竟有何来路?故事的镜头来到了1859年。是年秋天,袁甲三率部攻打凤阳,取得临淮关大捷,捻军尸骸枕藉,场面惨不堪言。与之不同的是,项城的袁家大院里新添了一个男丁,整个袁寨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里。孩子出生不久,袁家接到一封捷报,这捷报正出自袁甲三营中。
因为叔父的这场胜仗,袁保中给他的这个儿子取名为“凯”,有凯旋之意。按照袁家“志九耀三,保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的家谱字辈,这个刚出生的婴儿便有了他的名字——袁世凯。
这一天是9月16日,农历八月二十。
就是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以免于流血的和平方式一手终结了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清王朝和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也因为他,中国教育史上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同样是这个处女座男孩,他一手创建起来的中国第一支现代陆军,影响和统治中国长达三十多年之久。可以说,他的出生直接左右了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方向。那么,无论这个孩子给后来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命运,都足以证明:他,必将是一个大人物。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两闪念之间岗 2020-04-01 09:29:48
真的很不错啊。。。
-----------------------------
多谢支持!上部枭雄之路的视角其实更像一部袁氏传记。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北洋鼻祖袁世凯正式出场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jqbwqlj2014 2020-04-01 14:57:53
ding
-----------------------------
谢ding~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clp929526186 2020-04-01 16:24:46
先马了,坐等更新,不知道一般更新时间大概什么时候,会定下来吗?
-----------------------------
一般会早上8点45左右更新。晚上多更的话,会在21时左右。多谢支持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三 刺马案

在中国古代的铨叙制度中,存在难荫一说。官员殁于王事而荫及子孙,是谓难荫。袁家虽非严格意义上的“难荫”,亦无荫可袭,却也享受到了国家的“政策优惠”。袁甲三去世后,其长子保恒擢升侍讲学士,次子保龄任内阁中书,袁保庆则追随叔父的足迹,继续活跃在剿捻战场。袁保中一生没有做官,在家里跟着叔父重三当起了掌柜。袁家发迹后,他以附贡资格捐了个同知,相当于挂名的地级副市长。既是挂名的虚衔,也就类似顾问,顾得来就问,顾不来就不问,所以袁掌柜在处理家务之余,也到当地衙门拿出自己的头衔“干涉”一下内政,摆一把朝廷命官的范儿。地方官员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人家朝中有人,万一弄得太僵,官都不知道怎么丢的,惹不起我躲还是很伶俐的。
时间长了,社会上就有了传言,“项城官难做,宜吊不宜贺”。言下之意,去那做官跟家里死了人没什么两样。袁家一下成了传说中横行一方、鱼肉乡里的恶霸,这就有了质的区别。袁保庆在外地听说后,给哥哥去了封信,说了一些做事要低调之类的话,袁掌柜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热心过度,便主动修订家法,条目之一就是不干涉地方政务。
袁保中有子女九人,仅儿子就有六个,分别是世昌、世敦、世廉、世凯、世辅、世彤。在这些子女中,只有袁世敦是正室郭氏所生,其余八人的生母则是侧室刘氏。六兄弟中,按照年龄,袁世敦明明是老二,为什么却是嫡子呢?原来郭氏早在刘氏之前就和袁保中订有婚约,可没等过门,郭氏就生了一场大病,于是袁、郭两家商定,袁保中先纳一妾,能不能迎娶郭氏,要看她的身体状况。刘氏入嫁后,生下长子袁世昌,这时郭氏的病竟然好了,袁家不能爽约,只好娶她过门。在袁保中心中,论先后顺序,论对袁家的“贡献”,刘氏都是当之无愧的正房,待遇自然也是原配级别。郭氏嫁入袁家后,当然不同意“先来后到”的理论,既然是婚约,就相当于合同,不得反悔,她坚决维持自己的原配地位。先进门的刘氏拗不过,且郭家有约在先,只得屈居侧室。
袁世昌出生后,郭氏也生下一个儿子,这便是袁保中的次子袁世敦。在那个嫡庶有别的年代,世昌虽是长子,却因为生母的“地位”,做不得“嫡子”;世敦虽年龄较小,嫡子地位却不可动摇。因为这个错综复杂的嫡庶关系,袁家出现了“长门不长子”现象,这也算是当地的一桩趣事了。可五兄弟没有想到,不但这时“长门不长子”,父亲袁保中作古后,没有明媒正娶的刘氏还要受到“同寝不同茔”的待遇。袁家后来沸沸扬扬的家庭风波正是伏根于此。
与袁保中的情况相反,其弟袁保庆年届不惑尚无子嗣,在袁世凯出生的当月,他的妻子牛氏也生了一个儿子,但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刘氏子女较多,奶水供应不足,相比之下,牛氏则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传宗接代续香火,这是古人沿袭下来的老思想,经家庭会议一番讨论,袁世凯在五岁这年,过继给了他的叔叔。
袁世凯的童年是在袁寨里度过的。他六岁开蒙,在家塾学习四书五经,虽然他天资聪慧,悟性很高,读书却极不用功,逃课打架的现象司空见惯。在他五岁那年,捻军突袭袁寨,袁保中指挥庄丁“年十五岁以上能执兵者,咸使登陴”,场面腥风血雨,相当惨烈。五岁的袁世凯趴在炮楼上观战,竟“略无惧色”,反而还显得异常兴奋。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袁世凯,这些年绝不是在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中度过的,他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jqbwqlj2014 2020-04-02 09:17:27
ding
-----------------------------
欢迎来喝茶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袁氏出生地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1866年,袁保庆出任济南府候补知府,袁世凯随行。
和堂弟袁保恒一样,袁保庆自小受教于叔父袁甲三。袁家有尚学之风,甲三管教严格,兄弟俩虚心向学,保恒高中进士,保庆考取了举人,算上老袁做家教时期,高家考中进士的钦中、钊中两兄弟,也可谓名师出高徒了。从这个角度说,袁甲三不仅是个称职的言官和将军,更是个优秀的老师。
家风是有传承的。到了济南,袁保庆为儿子请了一个叫王志清的老师,是个举人,八股功底尤其了得。可袁世凯叛逆不驯,对读书几乎谈不上天赋,对八股更是没兴趣,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在课堂上捉弄老师。在他的脑子里,没有“三味书屋”,只有“百草园”。王老师看他无心学习,索性带他出去游玩,见识书本外的天空。出了书房,袁世凯发现济南的风景名胜远比那些枯燥的课本有趣多了,大明湖、铁公祠、趵突泉,每一处都令他流连忘返。站在大明湖畔,他不会想到戏剧里的爱情故事,只知道脚下的大明湖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做了两年候补知府,现任知府既没有调职,身体也安然无恙,身为替补的袁保庆终于等不下去。1868年,他离开济南去了扬州,随后被调至南京,在淮军右标兵营务处干了一段时间,不久升任江宁盐法道。自古以来,沾着盐的事儿都不差钱,有这等肥得流油的空缺,哪会轮到他一个坐板凳的候补人员?
这一切,都多亏了他的好哥们儿马新贻。
马新贻,字谷山,山东菏泽人,早年曾跟随袁甲三镇压太平军,其时袁保庆也在军中,两人交往甚密。后来因庐州失陷,马新贻被清廷革去官职。1860年,身为钦差大臣的袁甲三奏请起用马新贻,次年马新贻受命候补道员,再次跟随老袁。
马新贻复出后仕途一路飙升,三年后即任浙江巡抚,此时袁甲三已经过世。1865年,河南巡抚张之万保举袁保庆为道员,留用河南;马新贻不忘旧恩,奏荐袁保庆到更为富庶的浙江候补留用,无奈吏部未准。次年,袁保庆去了济南。
看着老朋友在济南天天坐冷板凳当替补,一次举荐不成,两年后,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再次举用,这才有了袁保庆的迁升。在晚清九位封疆大吏中,两江总督一般还兼任南洋大臣,仅次于兼任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人微则言轻,官大则好说话。
马新贻没忘他当年这个兄弟,这可以理解,袁甲三于他有恩。为什么连当时的河南省长张之万也对袁保庆爱护有加呢?一句话,同样因为老袁。袁甲三死后,张之万也做过漕运总督,当年的剿捻战场上,袁、张还是配合默契的战友,老袁的人品和作风大家都看在眼里,自然不少人愿意和他做朋友。既然大家都是哥们儿,提携一下哥们儿的晚辈也在情理之中。
听起来这张之万有点耳熟,没错,后来鼎鼎大名的洋务明星张之洞就是他的堂弟,两兄弟一个状元,一个探花,南皮张家不但是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连智商都让人羡慕。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刺马案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说到关系,马新贻还是张之万和李鸿章的同榜进士。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曾国藩的同榜师兄弟,曾国藩又和早自己一届的师兄袁甲三是朋友,两人在京城时常在一起交流思想,喝茶聊天,探讨程朱理学,畅谈宋儒之道。袁甲三呢,李鸿章和他是同批“知青”,他又是马新贻的老上司,这样转了一大圈,大家也就算熟人了。此时马新贻身为财赋重地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自然要提携袁保庆。后来李鸿章对袁世凯颇为赏识,也有这些原因。
一句话,想混得开,不但要有能力,还要有点关系。身为官三代的袁世凯,一出生就已经占据了这个先天优势。而大部分人,还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那条“为了十年之后能和他一起喝咖啡”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比如说,张謇。
袁保庆来南京的第三年,马新贻遇刺身亡。这天马总督检阅完新兵下班回家,刚走到总督署门口,路边人群中冲出一人,此人正是张汶祥。马被匕首刺中,次日不治身亡。马新贻出身官宦世家,早年进士及第,初任知县,步步累升,他能走到今天,靠的是脚踏实地和政绩出众。堂堂两江总督,朝廷一等大吏,竟然在护卫森严的情况下遇刺,还发生在自己单位门口,无怪连慈禧都觉得震惊。
“刺马案”至今都是一个谜团,作案动机也莫衷一是。电影《刺马》和《投名状》里说是情杀,称马新贻是多情种子,抢了自己哥们儿的老婆,马新贻、张文祥和那位绿帽君是结拜兄弟;有说是仇杀,张文祥因为新仇旧恨,早就看老马不顺眼,也有说他是替天行道,为了国家社稷,最终手刃马新贻。其实,更有可能的是另一种说法:马新贻表面上去南京就职,实则受朝廷之命,监视一党独大的湘军集团,同时调查太平天国的财富去向。功高震主的曾氏兄弟怎么可能甘为鱼肉,到了湘军地盘,马新贻的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时的袁世凯还小,他眼里还只有蓝天白云,他的世界还很清澈,所有的阴谋阳谋、恩怨情仇他不懂,南京城历来的腥风血雨他更是领略不到。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温柔太太戮 2020-04-03 19:50:41
晚上好,来看看
-----------------------------
晚上好,欢迎光临~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王磊圭秤 2020-04-03 20:28:04
楼主写的真不错啊
-----------------------------
多谢支持,欢迎常来~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清明节停更一天。
追思英雄,哀悼同胞。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江南为宋元以来的繁华之地,南京亦是多少风流雅士的流连之所,秦淮河畔风光好,不施粉黛亦妖娆。初来乍到的袁世凯很快意识到,他来到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袁保庆在南京身居肥缺,收入可观,所谓秦淮忘返,青楼遗梦,他虽幼承家教,对金陵十三钗之类的角色不甚光顾,但也忙里偷闲娶了位小妾金氏,入乡随俗了一把。袁保庆生活质量上去了,儿子的零花钱自然也不会少。纵然如此,袁世凯每次都觉得不够花,其一生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就是这时候养成的。
身在南京的袁世凯依旧不爱学习,少年不识愁滋味。所幸的是,他在这里遇见了第一位知音——他的授业老师,用袁同学的话来说就是,他比较懂我。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也是八股,唯一与人不同的是,他的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
既然不爱读书,那我就来教你练拳吧。
据说,这位文武双全的老师名叫曲沼,除了满腹诗书,擅写文章,还会点拳脚功夫,这自然高兴了问题少年袁世凯。几套拳耍下来,一个业余水平的入门级叶问就此诞生。
学累了练练拳脚,练累了骑马游览一下当地名胜,雨花台、莫愁湖、清凉山,一个都不能少,小日子果然滋润。更让袁世凯兴奋的是,他还有了小伙伴——老家的两个哥哥世敦和世廉也被接到了南京。这下热闹了,再也不会那么孤单,不会枯燥无聊,不用一个人面对课桌椅,寂寞沙洲冷。如果时光穿越,不知道袁世凯会不会带他们去看另一个名胜,他的资深政敌的安息地——中山陵,就在不远的紫金山上。
袁同学的拳脚功夫无从可考,但他的马术据说很好。一次他刚骑上一匹烈马,马背还没坐稳硬生生被甩了下来,照一般小朋友的反应,不是哭着回去找家长就是避而远之。倔强的袁世凯却没有就此屈服,等世敦、世廉看到他策马归来,那烈马已被他驯得服服帖帖。
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具备能力之前,看这个少年有没有魄力和胆识。
这些,明显都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书呆子能做得到的。
这大概也是历史上的枭雄大多出身草莽,真正循规蹈矩的高材生却只能甘为谋士平庸一生的缘故吧。
如果说类似琐事是后人的刻意杜撰,袁世凯的气魄和志向在他的文字中已有显现。
这一年,他的另一位老师王雁臣出了道命题作文,他拿到题目奋笔疾书,不大会儿工夫,文章新鲜出炉,其中几句是:“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士,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且不说这不拘章法的文风,单讲这魄力,就不是一般走可爱路线的小孩子能写得出来的,简直是天马行空,野性十足。话题作文是课后作业,袁同学偶尔也写写对联,那句著名的“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就是他春节时候的作品。
诗词方面,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以下两首:

怀古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言志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且不说作文水准,这口气,怎一个狂字了得!
年轻人不要太气盛。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孙红雷在《征服》中的这句台词,用在十几岁的袁世凯身上倒也贴切。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春暖花开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9-03 15:50:21


楼主:翰林院編修

字数:2525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3-27 23:19:35

更新时间:2020-09-03 15:50:21

评论数:14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