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读书杂感

读书杂感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在许多领域的活动都跨出以往的范围,冲破以前认为不可逾越的界线,突出表现在可堪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诗话、花谱、宋词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伴随着焦虑,他们必须面对传统儒家对其追求美的活动的诸种成见,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摆脱教条的束缚,挣扎出一个自辩说法。事实上,他们努力的成果是辉煌夺目而影响深远的。”


艾朗诺的这本《美的焦虑》视角独特,那种对历史实例和历史人物的微妙心理的精微阐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书与一般学术著作不同,写得很有人情味。书中谈到欧阳修在一篇文章中慨叹对比前代与其所处的年代那种巨大的历史割裂感,颇引人深思,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为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呢?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五版)》较详细地考察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重要批评流派,其中主要涉及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读者导向批评、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非裔美国文学批评、酷儿理论和生态批评等。作者对每个流派的论述都比较全面,评价中肯,既梳理得清晰,也分析得透彻,可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为有助于读者学以致用并使其完善阐释方法,本书独辟蹊径,让所有流派的批评方法都围绕同一部小说霍桑的《好小伙布朗》展开,这节《问题与分析》的设定很有用,能迅速提高读者分析具体文本的能力。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布斯的《小说修辞学》是小说研究领域一本里程碑式著作,读完后顿感写小说并无铁律,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叙述的上帝视角并不比其它视角差或低级,小说中的议论并不是不好的,甚至有些小说就是靠议论取胜,由此我在读《源氏物语》时才认识到这确实是本伟大的小说。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刘若愚这本《中国文学理论》虽然各方面评价都很高,但他为适应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架,却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以诗意和艺术性的方式逼近和阐释文本的特点和优势阉割了,可谓买椟还珠。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一文写得真好,才气横溢,旁征博引,尽显一位女学者的学术大家风范。不过,她的观点虽发人深省,但也颇值得商榷,窃以为在艺术上不能把感觉和阐释对立起来,人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人的感觉也不是单纯的,本身就包含了阐释的因素,阐释不仅是理解的需要也是感觉的需要。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西方人谈论文学艺术常从概念出发,层层演绎,其得往往在清晰和深刻;东方人则常从感觉出发,围绕目标反复逼近,其得往往在精微和丰富。如果文艺评论能结合两者之长就比较理想了。曾读过法国汉学家于连的《迂回与进入》,颇有收获。“此书把中国文明作为重新思考西方古希腊传统的中介。作者要向西方人展示,与“正面”针锋相对的“迂回”——这另一种意义策略得以建立的逻辑及其特殊的有效性。一个西方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发现了一种并不意在本质普遍性的“记号”的话语。中国文化的暗含意义的丰富与智慧的价值由此而生:距离如何成为有效的源泉?或换言之:迂回凭借什么得以提供进入?”作者认为这是中国思维方式的一个优势,实际上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比西方文学批评更精微贴切,也更富美学意蕴。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究竟何谓科学,科学的界定标准是什么,科学的本质又是什么?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1996年)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家,与波普尔、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一起被欧美哲学界称为“科学哲学四巨头”。他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为当代的科学思想研究建立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讨论基础,书中强调的“范式”(paradigm)业已变成当代科学理论界极重要的词汇。库恩竭力批判传统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的划界标准,指出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拐点就在于范式的形成。库恩把科学分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和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库恩借助科学史实展示每一门学科都是从前科学时期慢慢地过渡到科学时期,这时也就意味着科学研究者获得一种共同的范式。研究者遵循共同的研究方式,在同一个体制下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有着共同的研究目标,也有着共同的信念,为一定的科学研究而努力。强调科学活动的主体性、非价值中立性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医无疑是符合科学范式的一种科学理论。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曾任美国亚洲学会首位亚裔会长的何炳棣先生,在他的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谈到了这样一件事:当他刚去美国著名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时,在一次同事家举行的聚会上,首次见到芝大校长李维,稍事寒喧后,李维校长就紧接着问他有什么特殊需要,何坦言:“Sir,如果你愿意我栽培出第一流的博士生,那么我们的中文图书还需要加强.”李维校长马上问需要多少钱,何回答,也许需要十万元.李维校长毫不迟疑,马上告诉他:“正巧,校中有一笔特别款额备我不时之需,你和同事们商讨,四星期内给我写一个备忘录.”不久款项悉数到位,让人感到美国的大学很少官僚主义的习气。迄至这个世纪初,在举世各科门类诺贝尔奖金得主超过700多人,其中芝加哥大学教授、学生及曾在芝加哥大学做高深研究者共占73人之多,总数仅次于英国剑桥(77人).自从诺贝尔增设经济奖以来,获奖总共49人之中,芝大学人已占22位.。这本回忆录颇有可读性,不过在谈到大陆的情况时却有些讳莫如深,哈哈!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何炳棣的《中国会馆史论》表现了他深厚精湛的史学功力, 一般认为: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恢复科举考试,受科举制度的吸引,各地方学子纷纷捧书苦读,以图功名。每年考试之间,成百上千的各地举子纷纷来到京城。他们大多家境一般,有的还很贫寒,又加路途遥远,人地生疏,乡音难改,在租住客店和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常受一些店家的欺凌,举子们迫切希望这些问题能有人帮助解决。随着这些问题出现得越来越多,得到了先期来京做官和做生意的一些当地人的重视。出于同乡友情,他们相互邀请,筹措资金,购置房产,供来京的举子和其他来京谋事的或旅居者住宿之用,会馆由此而生。因为主要是为接待举子来京考试而为,所以这些会馆也叫"试馆"。但何炳棣对此考证更为精详,他认为京师会馆最初是同乡仕宦公余聚会之所,逐渐才变为试馆,但始终不免同乡商人参加的痕迹。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是一本结合音乐谈论文学的精彩文论,写得妙趣横生。不过,不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读者却很难读懂,无法领悟两种艺术之间那种奇妙的对比。在著名的作家中,个人觉得谈论音乐最棒的是萧伯纳和昆德拉。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剑桥插图考古史》是一本相当不错的考古学史著作,其中对世界考古学现状的评述尤为精辟,可与丹尼尔的名著《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比照着读。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古典作曲家排行榜》虽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所著,但里面的入门必备、热门排行、经典收藏和作品档案等栏目,对初学者很有参考价值。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京剧艺术的书,尤其对京剧唱腔的艺术做了很好的梳理,个人认为它是讫今为止论述京剧艺术最好的书,让人惊奇的是这本书竟是美国人写的。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日本的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往往视角新颖独特,而且严谨细密,佐藤一郎的《中国文章论》就体现了这一特色,书中对王阳明的文章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后世影响的论述,是中国的文学史著作很少见到的,读来受益匪浅。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让人困惑的古典音乐

十几年前,我刚开始上网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当时网上古典音乐的网站和论坛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不但能与同好交流,还能分享到很多现实中很难弄到的视听资源。那时我栖身的这座南方中等城市的音乐厅和剧院里,不时就有古典音乐的演出,偶尔还有不错的国外交响乐团莅临。而在本市各大音像城里,古典音乐的音乐碟则满天飞。

不过,当时一位外国著名乐评家写了一本叫《谁杀了古典音乐》的书,看了让我出了一身冷汗。作者竟大喊大叫地嚷道:古典音乐已经被谋杀了!

书中谈到:自从演奏明星登台之日起,古典音乐的演出就开始变味了,帕格尼尼、李斯特等人的辉煌技术后面,经纪人、专业经理、秘书、理财家和音乐骗子全都冒了出来,他们渐渐地操纵了音乐市场,随着炫技时代的到来,闹剧也同时上演了。进入20世纪,音乐经纪人越来越主宰一切,哪一位音乐天才的后面没有他们在插手,不管你是卡萨尔斯、克莱斯勒,还是斯托科夫斯基、托斯卡尼尼,这些音乐大师们离开了那些幕后人谁也转不了。当经纪人贾迪森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音乐家时,悲剧变得不可避免。他俨然成了音乐界的教父,其所作所为已无异于黑手党的龙头老大。哥伦比亚是个黑窝,音乐经纪人之间互相拉客,卡拉扬排除异己还日进斗金,爱乐乐团的垮台,女高音在排练会上耍大牌,还有卡拉丝被开除、郑明勋被撵走,著名指挥家猥亵少女,不一而足。当古典音乐也靠艺术家用美女三点式来诱惑人时,它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作者莱布雷希特把古典音乐的衰落归咎为经纪人的道德沦丧、唱片业的唯利是图、音乐家的利欲熏心等等,晒出的乐坛内幕可谓惊心动魄。

不过,我读后也没把这桩“古典音乐谋杀案”太当回事,因为当时市面上古典音乐的CD、DVD似乎正卖得如火如荼,反而对书中谈到的一桩轶事特感兴趣:日本索尼公司著名的总裁大贺典雄迷恋音乐,白天竭力搞好工作,晩上则在家里苦练三小时音乐指挥。每当午夜梦回,他就会从床上爬起来,跑到书房里练习指挥交响曲,他六十岁大寿时,公司为他租下一晚东京爱乐交响乐团,让他尽情发挥。此君仍不满足,竟提出要捐助纽约爱乐乐团一百万美金,条件是由他指挥一场音乐会,遭到拒绝后,他转求大都会歌剧院,结果如愿以偿,指挥了一场音乐会。这件轶事使我对日本某些企业家良好的文化素质印象深刻,觉得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向人家学习,而不是只热衷于买别墅、开名车和玩麻将。

因为父亲喜欢拉小提琴和爱好古典音乐的缘故,耳濡目染之下,虽然其间在兴趣上反反复复忽冷忽热的,但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古典音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那场古典音乐热潮的影响下,更是成为了一枚俗话所称的“发烧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对古典音乐也越来越情有独钟。当然,各人的性格与经历不同,对音乐的认识和感悟也不一样。年轻时,尤其是在自己陷入情网的那些岁月里,我是如此喜欢肖邦,他的音乐简直就是我感受到的那种美妙的爱情最动人最完美的表达。人到中年,生活的挫折和痛苦会使你爱上莫扎特,他的钢琴协奏曲带给你深深的慰籍是无以言传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心灵积淀的丰厚,贝多芬却越来越与你亲近,他的音乐会稳稳盘踞在你灵魂深处。也许天性爱浪漫,所以我也很喜欢瓦格纳、舒曼、柏辽兹等浪漫派作曲家的音乐。他们的作品仍是我现在经常听也听得最多的曲目。瓦格纳的歌剧序曲、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都是我反复听而不厌且感常听常新的乐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古典音乐的唱片大批出现在中国,由于价格便宜,品种又丰富,每次购碟都仿佛成了爱乐者的狂欢节日。当长期以来对瓦格纳的一些音乐只闻其名不闻其声的我,初次听到索尔蒂指挥的《尼贝龙根的指环》那辉煌壮丽又优美深邃的音乐时,不由得既高兴又感慨万千!。

转眼间就十几年过去了,我仍在上网,可那些网上古典音乐网站和论坛却都渐渐消失不见了,同时消失的还有这座城市的古典音乐节目演出。今天,再想到《谁杀了古典音乐》这本书,不由对作者心存敬畏:真是乌鸦嘴!

上世纪的80年代,日本著名的音乐学家庄野进就曾预言,正式的古典音乐在进入21世纪以后将逐步地消亡,传统的音乐写作与演奏的形式也将退隐。当时都觉得这个观点耸人听闻,不过,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那种在聆赏时注意力需高度持续凝神倾注的古典音乐似乎确实与之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古典音乐将来会走向何方?谁能告诉我呢?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美国威廉•A•哈维兰教授这本《当代人类学》内容丰富,论述精湛,可读性很强。难怪王铭铭要在自己的著作《想象的异邦》里从中抄袭十万字了。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早就知道村上春树这位日本作家了。多年前曾在好奇心驱使下读过几页他的《挪威的森林》,当时感觉书里的文字既伤感又有些颓废,不喜,就没有读下去。小说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是《少年维特之烦恼》那个调调,不免使人觉得有些无病呻吟。还有一个让我打退堂鼓的原因是:不少人说他是言情小说家,而那种类似于琼瑶式的言情小说,在我眼里等同于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和不耐咀嚼的文字。

想不到近些年此君却红得发紫,有直奔诺奖而去的势头,这让我对他的文字又有了新兴趣。最近拜读了他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竟一气读完简直爱不释手。这本书写得亲切朴实,非常真诚地描述了他作为职业小说家的喜怒哀乐和经验之谈,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下面两点。

文学艺术的深刻性的表现方式与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它往往不是通过概念去表达,而是营造出生动的形象,展现出一种“意境”,靠直觉去领悟。村上春树说:“从我的经验来看,聪明简洁的的判断和逻辑缜密的结论对写小说的人起不了什么作用,反倒是拖后腿、阻碍故事发展的情形多一点。然而,如果将保管在大脑档案柜里的形形色色未经整理的细节,根据需要原汁原味地编排进小说中去,连自己都会觉得震惊,故事竟变得自然而然、栩栩如生起来。”他还说:“纵使你手里拿着的素材是‘轻量级’,而且数量有限,但只要掌握了组合方式的魔法,无论多少故事都能构建起来。假如你熟悉了这项作业的手法,并且没有丧失健全的野心,你就能由此出发,构筑出令人震惊的‘沉重而深刻的东西。’”他这些看法确实极有见地!生动而微妙的形象是小说的生命,其思想性就蕴含在它们之中。多年前我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时就有所顿悟:文学艺术的深刻性丝毫不亚于哲学,它甚至能通达逻辑思维所无法企及的微妙深邃的领域,这也是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在读着意于描绘日常琐碎事务的《追忆似水年华》时确实能够使我们对生活的意义有着非常独特的领悟,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时间的深邃感和对人生无限的喟叹中所蕴含的哲理。

村上春树非常重视对小说初稿完成后的反复修改,他修改之认真仔细和投入的精力之大令人咂舌,如果不是一位对写作非常热爱的人简直会不堪忍受的。小说写作的初稿很少是完美的,所以海明威有句名言:“第一稿是一堆狗屎。”如今网络小说往往是一次成型的作品,其实这是违反创作规律的,势必难以产生出高水平的佳作。所以,为保证质量和品质,写网络小说就必须完全定稿后才能发,不过这又失去了其特有的随意性、开放性和共创性,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林逸聪编著的这套《音乐圣经》很好很实用,为便于查阅,我买了两套。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对整个20世纪发展脉络的洞察和理解,作者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一批塑造和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人和理念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20世纪思想史。作者倾一己之力撰写的这本百万字的巨著,一经出版便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自2000年初版以来,已多次重印和修订,被誉为从当代视角解读20世纪的最为杰出的作品。伴随作者清新而又内容翔实的描述,我们恣意畅游于20世纪哲学、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并在作者编织的20世纪之网中清楚地看到诸多领域之间细腻的联系,及其与整个20世纪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愉快的阅读中完成对20世纪的 次思想游历,对于21世纪之初的思想界和广大读者而言,的确都是一件幸事。”本书作者彼得•沃森具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令人叹为观止,像这种广博精湛的著作颇怀疑国内的学者能够写得出来。





楼主:松鸣a  时间:2020-04-20 19:33:11





贡布里希有许多世界闻名的著作,其中《艺术的故事》从1950年出版以来,已经卖出400万册。很多年前我就买了贡布里希这本书,当时的中译本叫《艺术发展史》(英文原版叫《艺术的故事》)。一阅之下简直爱不释手,书中对艺术史的阐述精湛深刻,文笔优美灵动。它曾经在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里,在那些浪迹天涯的岁月中,是唯一陪伴在我身边的一本书。当伤心与痛苦涌上心头的时候,我就打开这本书,沉浸进去,在品读中设法忘却一切,有时还真的有效。贡布里希还有一本艺术理论名著《艺术与错觉》,也是美学和艺术研究的必读书,被肯尼思•克拉克描述为“我所读过的最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楼主:松鸣a

字数:851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4-02 01:29:14

更新时间:2020-04-20 19:33:11

评论数: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