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山海简史——通解被遗忘的“九丘”《山海经》

山海简史——通解被遗忘的“九丘”《山海经》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本文将系统、完整地解开《山海经》并阐明上古中华文明主干部分的问题。其中包括石峁、芦山峁、二里头、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的所属势力,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等的势力范围,以及根据《尧典》四仲中星星象记录得出的所处年代,三星堆神鸟金饰图案的真实含义。

本文除了部分数据和资料引用自网络公开可查内容外,其他均为原创。因为人们对《山海经》根深蒂固的偏见,其中一些观点可能会冲击你的现有认知。不过,在经过困惑、质疑和震惊之后,相信你也会由衷地感叹先人们的伟大。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由于许多典籍佚失以及一些相关资料获取困难,并涉及考古、地质、地理、天文、历法、气候、社会、历史、分子人类学等多个学科,本文难免疏漏,所以,欢迎质询。也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让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观看本文,立体地图、古星象图、卫星地图软件和虚拟天文软件会是好搭档。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正文开始。如觉得不错请多多顶贴/点赞/打赏,让更多人看到,这也是作者更新的动力之一。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西水坡45号墓镇楼。相信我,你会回来瞻仰他的。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背景知识: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内容主要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一书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这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的书名应当早就已经有了;而在更早之前,虽然可能还没有《山海经》的书名,但是《山海经》的文献资料应该也是早已存在。
因为《山海经》中记载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生物,被古人长期认为是“志怪古籍”,宋人胡应麟认为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亦有传闻《山海经》部分内容为大禹治水时所作,并由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人或巴蜀人成书。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很小的时候作者就好奇,猫和狗眼中的人类和世界是怎么样子的?当以这个角度来看《山海经》,里面所说的一切就有迹可循起来!
如把“国”理解为群落后,经常出现的某某生物出现后国家大乱的不就是猛兽出现在人类聚集点引起的恐慌吗?如把“大旱”、“大水”与旱季雨季联系起来,那么“见则天下大旱大水”的记录不就是指生物季节性迁徙吗?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山海经》是某个强大邦国勘察疆域或探求资源时(所以有许多关于矿产、生物、水文等的记录),遍历中华大地记录下来的各部族的共同记忆,有远有近,所以有些看起来不着调,但依然有所痕迹。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山海经》里面有七类生物:
第一类,和现实动物一样,没有改变,如牦牛,《山海经》里叫“旄牛”:“(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和现在一致,描叙得很形象;
第二类,是语言、文字符号过少互相通用造成的指代混乱,如何罗鱼:“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上古没有“触手”这个词,于是将其说成“身”。其实很可能就是章鱼一类的物种;
第三类,是已灭绝物种,或者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中国人视野的物种。这个最典型的是犰狳:“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而现在犰狳生活在美洲,在清朝时才再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假如孔雀在数千年前也灭绝了,而《山海经》又碰巧有这样的记载:“南方有鸟曰孔雀,色斑斓,尾展如屏,屏上千目”。那我们是不是得怀疑这个记载太扯淡了,怎么会有尾巴上长着上千只眼睛的鸟?
第四类,是现有物种因观察角度的神化。如九尾狐:“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注意,九尾狐是经过后人特别是日本人加工后将其神化的,在《山海经》中其只是兽而已。可以想象,在面对猛兽攻击时,目击者的慌乱。这造成了观察与描述的不当(有可能是躲在远处观察草丛中的猛兽,也有可能猛兽昼伏夜出,看不清),而这类猛兽往往都会因为目击者的恐惧被夸张描述;
第五类,是因未见过而在记录时用已见过生物来描述造成的偏差。由于《山海经》考察范围非常广阔,许多生物考察队员也是第一次见,在记录时只能用熟悉的生物来描述,所以有了《山海经》中众多融合了各种特征的怪物。如“浮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试着让一个从未见过长颈鹿的小朋友凭空描述长颈鹿的长相可以很容易明白这一点。长颈鹿在明朝被郑和引入中国时甚至被认为是上古的瑞兽麒麟;
第六类,是在探查时因各地因用词和方言不同造成的误解。即使是普通话如此普及的现在,各地依然有不同的方言,如福建人把“福州”说成“湖州”,“鞋子”说成“孩子”,那到底是“去福州”还是“去湖州”,“鞋子不见了”还是“孩子不见了”呢?如在湖南东安土话里“井水”、“水坑”分别指“泉水”和“水渠”,和普通话里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更不用说在那个文字语言还不发达的时代了;
第七类,是对人造物的描述。特别是对某些神的描述,有可能是对关于其的绘画、雕像或者象征物的描述。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因为《山海经》相当于是一部考察访谈汇编记录,来源于对当地环境的考察和对人的调查,使其糅合了现实所见和口口相传的记忆,形成了独特的记录风格。由于地域广大部落众多,记忆的时期和完整性都不一样,甚至也许还有更早之前关于迁徙途中事物的记录,并且,也还有因为转述的缘故造成的信息失真,所以才产生了诸多令人困惑的描述。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先说一下对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一章,《山经•西山经》:“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状曰【上敏下牛】。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为什么说对作者而言最重要呢?因为作者自小对神怪之类的感兴趣,当得知《山海经》是几乎所有东亚妖怪的源头时,便兴致勃勃地买了一本。可惜其并不像作者想象得那样有趣,内容毫无情节甚至相当枯燥,本想丢下,直至看到这篇——《鹦鹉》!本以为是志怪古籍,没想到竟看到了真实的记录!自这震撼了之后,作者便尝试以纪实的角度来看《山海经》,并参以自幼就好奇的猫狗角度,加以上古人类的思维,越看越有趣,才有了继续深入的念头。
写本文,最初是一时兴起,但更重要的是,不希望我们祖先雄心勃勃,不畏艰辛探察出来的资料,被我们列入“志怪古籍”的娱乐书之中。同时,也希望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能够重新复兴于世界。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由于《山海经》年代已十分久远,存在有错编错简、漏简残简的情况,所以本书更着重对整体山势的确认而非拘泥于一山一水的定位,在分析中跳过特征不明显的山,某些山(极少数)不符合描述的,会给出说明。
另外,由于本文是根据《山海经》记录顺序逐步解开《山海经》之谜的,而有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后文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顺着文序,最终都会得到答案。当然,如有疑问,也欢迎提出交流。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解完《山海经》后,我已不明白为何在有现代卫星技术的辅助下,在有如此多详实的文献、考古、基因资料的情况下,还会有人认为《山海经》不是真实的地理风物志而是“志怪古籍”的。相信你看完本书后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山海经》虽然所记山脉水流地理大多都已经改变,但是是汇编而成,总的来说是以汇编者所在地为起点来编撰的,所以,根据记录的地理指向,可以大致确定汇编者所在地;并根据记录重点,大致分析汇编者所处时期。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先看看《山海经》全本排名前三十的词频表: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从表中可以看出,《山海经》更多的是一部地理志,介绍水流、矿产和动植物,其中“多金”、“白玉”、“雄黄”说明了目的,“北流”、“东流”、“东南”、“西北”标注了所在地大致方位,“赤水”、“流沙”、“黑水”、“昆仑”、“东海”、“大泽”显示了地理性特征,“颛顼”、“黄帝”标注了亲缘关系和记载事迹的大致时代,偏重“雄黄”、“白玉”、“黄金”显示了发展时期。比较有趣的是“百里”和“三百”,之前作者看《山海经》的一个疑惑就是:那么多山,山连山,为什么只记录其中几座?这里显示了方法和标准,以X百里为基数定位,将地理分为一个个模块区域,方便定位,和现在的经纬线有异曲同工之妙。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各山经中的山首及走向表: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各山首及走向说明了汇编者是以中山经范围为起点,向四方以X百里为经纬探查,其中南山经东向,西山经西向,北山经北向,东山经南向。中山经多为东西向,且多以X十里为单位,代表了已开发地带或汇编者所处文化聚集地。以图显示如下: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各山经词频表: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简述如下:
南山经(东西向):自西向东,水南流,多金多草木,继续向东为东海,有华山,有河,应为北高南低;
西山经(东西向):自东向西,水源丰沛,各向均有流注。由所在地往西,先多北流,间杂西流,后南流,最尾东流。应为西高东低,盆地间杂其中。多雄黄、草木、白玉、黄金,有铜铁,有昆仑,有河,有赤水,有洛水,有汉水;
北山经(南北向):由南往北,水源亦丰,但较少北流,应为北高南低。先水为西流,后水为东流,最尾南流。有铜铁,多美玉多草木多松柏,有汾水,彭水,有雁门,有太行山,有王屋山;
东山经(南北向):由北往南,水先东流,后多山,尾水北流多泽,多草木多金,对比其他山经貌似比较匮乏,有泰山,有海;
中山经(东西向):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皆有,但从水流方向分析应是西高东低,物产丰富,水资源丰富,草木丰富但无草木地带也一样多,多金,黄金赤金白金种类丰富,美玉、赤铜、雄黄也多,水流多东南、南流、北流和东流,有青要山,有熊耳山,有岷山,有荆山,有洛水,有伊水,有江,有河,有汉水。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20-07-02 09:17:46
因为过了几千年,所述山河估计有的河流已改道、有的山峰也已铲平,甚至名称估计早已更改,但是中国整体地势几乎无改变,均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所以水流朝向所确定的地势高低是判断所在地的一个重要依据。另外一些特定的名称几乎没有重复,可以用作定位,如“华山”、“雁门”等,水系因为容易改道,可以辅助判断,如“汾水”、“洛水”等。

楼主:虾郎摘

字数:31477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20-02-05 03:56:07

更新时间:2020-07-02 09:17:46

评论数:7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