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耿耿星河 - 大宋词人的朋友圈

耿耿星河 - 大宋词人的朋友圈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明湖丽泽 2016-10-17 21:52:56
今日二顶 终于又见楼主更新 终于见到稼轩出场
-----------------------------
今天更新纯粹是因为你顶了。没人顶的话有什么可更的。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三个夏天2014 2016-10-21 09:56:03
来顶顶,楼主看得书真多啊
不知道这些词牌现今是否有流传。看到李清照嫌弃男人们不懂音律,总想着这些诗词真的唱出来是什么样子,跟邓丽君必有不同风情吧
鲍勃迪伦都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了,我们这个年代的歌词,能否在将来流传呢
-----------------------------
楼主好读书不求甚解而已。词牌的曲谱应该都已经失传了。有些词当代重新谱曲,觉得还不错。
学长周末快乐!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过了一阵子朱大人接到报告,在辖区水域内截获一艘客船,挂着“江西安抚使”的牌子,不肯配合例行检查,强行开仓一搜,发现装满了牛皮。朱熹一看这船手续不全,下令全部没收入官。没过几天辛弃疾就寄了信函过来,说那船牛皮是部队购买的军用物资。朱熹想了想,便把扣下的货物放还了。两人之间真正开始打上交道,就是通过这么一次不尴不尬的事件。

辛弃疾,字幼安,比朱熹小十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可用“伟大”形容的词人。他家世居济南,是李清照的同乡。靖康之变金兵攻占山东时,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为照顾族人而未能逃离,不得不担任了金国的职务,最后官至知开封府。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辛赞常常带领儿孙们攀上泰山,“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期望孩子们有一天能报家国之仇。小幼安在泰山上曾题名“六十一上人”,就是“辛”的离合字。辛赞看出辛弃疾年纪虽轻志气却高,便着意培养他的兵法、骑射。在幼安十五岁和十八岁时,祖父两次让他借着赶考的机会进入金国中都燕京,仔细观察山川形势,为将来光复中原未雨绸缪。在这样的家教下,辛弃疾被训练得胸怀大志、文武双全,时刻准备着驱逐女真侵略者、恢复大好河山。我们观察宋朝几位大词人的童年,苏轼是被母亲熏陶出来的,李清照是被父亲熏陶出来的,辛弃疾是被祖父熏陶出来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南侵,于采石矶军败身死,完颜雍在辽阳拥兵称帝,中原金国统治区陷入一片混乱,各地抗金义军风起云涌。辛弃疾感到等待已久的机会出现了,就去和睡在自己上铺的同学党怀英谋划趁乱投奔南宋朝廷。党怀英故土难离,宁愿为金国政府打工。两人久议不下,商定用占卜的方法来个决断。结果党怀英卜出一个《坎》卦,自己解释成呆着别动,所以留下来继续当金国的公务员,后来做到翰林学士。辛弃疾卜出一个《离》卦,自己解释成离为上策,所以决意南归。占卜这种玩意儿,基本上就是古人为自己所作的事情找一个神神叨叨的理由。不管幼安卜出一个什么卦,按他的价值观都是会选择归宋的。所以《左传》有名言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辛弃疾运用自己的能力和声望,迅速纠集到一支两千人的部队,投奔当时声势浩大的义军领袖耿京,并被任命为掌书记。有位武僧义端也是军事发烧友,与幼安气味相投有旧交,此时拉起了一千多人的队伍。辛弃疾为了义军的团结壮大,亲自去游说义端,劝得他带着人马来归属耿京节制。没想到有天晚上义端居然潜入耿京大帐,偷了帅印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耿京大怒斥幼安勾结间谍,要以军法杀他。辛弃疾恳求道:“请给我三日期限,若不能追上此贼夺回帅印,再杀我也不晚!”耿京点头同意。幼安心中盘算,义端既然偷了帅印,肯定会直奔金国主帅大营去报告义军的军情机密以邀功,于是牵出两匹骏马,沿着其必经之路急追下去。眼看座下马累了,就换骑另一匹。这样马歇人不歇地疾驰一日一夜,果然追上义端。义端一见武艺高强体壮如牛的辛弃疾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自己面前,吓得立刻跪地求饶放弃了抵抗。幼安毫不迟疑地斩首取印,再飞奔归报大营,果然在三日限期之内。

经过此事,耿京更加欣赏辛弃疾。幼安便劝他下定决心,南向投宋。于是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总提领贾瑞、掌书记辛弃疾为使,奉表赶至建康府,愿率手下二十五万义军归宋。正在此地巡视的宋高宗大喜,亲自接见使团,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节制附近的各路义军,并派大臣带着赐给义军将领们的官诰、节钺,同贾、辛等人一起回去。然而当辛弃疾等人刚回到山东,就听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原来就在他们离开的这段日子里,已经进入中都站稳脚跟的金世宗针对义军颁布了大赦诏书,只要下山都算大大的良民,这招对组织纪律性比较差的农民起义军来说非常有效,很多思家心切的将士纷纷放下武器回乡过太平日子去也。大将张安国贪图重赏,袭杀了耿京到金营投降,被封为济州知州。义军群龙无首,顿时土崩瓦解。

面对这样恶劣的局势,一般人能做的只有尽快赶快逃回江南脱离险境。但辛弃疾不是一般人,他立刻召集手下亲信商议:“我们奉帅命归宋,主帅却不幸遇到这种肘腋之变。若不追讨叛徒就这么灰溜溜地南渡逃命,有何面目对主帅的在天之灵?又有何面目对天子复命?”当下带了几十名精兵,趁着夜色悄悄赶至驻扎着数万人马的金军大营。金人因为耿京义军风流云散,自以为时局已定,全营上下正饮酒庆功,毫无警惕,主将与张安国喝得酩酊大醉。辛弃疾率部下突入大帐,三下五除二将醉醺醺的张安国绑了,抓上马背就走。这下金营顿时炸了锅,金将抓起武器,率兵上马来追。幼安亲自殿后,见金国骑兵追得近了,扭腰一连射出三箭,正中最前面三骑追兵的心窝,纷纷倒撞下马去。后面的金兵见状惊出一头冷汗,急忙勒马减速,酒也差不多吓醒了。就这么一迟疑间,辛弃疾率领的特种小分队已经消失在沉沉夜色中。

幼安振臂呼召那些不愿回乡臣服于金国的义军将士,又汇集了数千精骑,率领他们日夜兼程一路杀出金国占领区,南渡长江到达建康府,并将张安国献俘于宋廷。高宗下旨把这个叛徒拉出去游街示众后斩首,以告慰耿京的亡灵。这件新闻极大地鼓舞了南宋的人心,连性格懦弱的人都为之击案而起,高宗本人也一日三赞叹。辛弃疾以其超人的勇敢果断和军事才能声名大噪,被任命为江阴佥判,当时年方二十三岁。

这一年宋高宗禅位,孝宗登基,提拨主战派掌控了朝廷。辛弃疾立刻拜访时任江淮宣抚使的老帅张浚,根据对金国情况的了解而献上了“分兵杀虏”之计。金军最大的问题在于调动十分缓慢,宋朝应该利用这一点,先从关陕等四路发起佯攻,逼迫金国调淮河一线的精锐去应付。等淮河防线出现松动时,宋朝用精兵发动突袭,在金军还来不及再回防时就能收复抗金义军基础扎实的山东,则西向可以威胁中原,北向甚至可以威胁到燕京。第二年即隆兴元年,张浚被孝宗任命为枢密使,制定的北伐计划里果然是先取山东。但一贯轻敌冒进的他完全忽略了辛弃疾方案中最重要的先佯攻以分散敌人兵力这一点,而是直接用主力渡过淮河与金兵硬碰硬,结果没有受到其他战场牵制的金兵源源不断增援而来,宋军最终遭受符离之败。

雄心勃勃的宋孝宗挨了这当头一棒,只好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一时间南宋士气降至冰点,无人再敢谈论恢复中原。辛弃疾此时写下军事论文《美芹十论》献给皇帝,首先指出失败情绪的不必要:“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然后以洋洋万言,从三个层次分析金国的内部矛盾和弱点,从七个方面建议宋朝当作的准备。“今日虏人实有弊之可乘,而朝廷上策惟预备乃为无患。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故在吾目中。”然而新败之下,朝廷内外畏敌情绪弥漫,辛弃疾的主张无人响应。乾道四年,幼安升任建康府通判。在催发无数文人墨客才思的秦淮河边,他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xbb813 2016-10-25 10:13:50
请问楼主书什么时候出版?买了唐诗的,很喜欢
-----------------------------
感谢对实体书的支持!
估计今年底写完。出版的速度就看出版社那边啦。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化成大明:

您好!,您的佳作《耿耿星河——大宋词人的朋友圈》已被荐至天涯日报,天涯日报是天涯社区精华版,下载请点击http://daily.tianya.cn/
----
谢谢天涯。更新: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乾道四年,幼安升任建康府通判。在催发无数文人墨客才思的秦淮河边,他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黄昏落日时分登楼眺望北方故土,玉簪螺髻般的远山越美丽就越容易勾起人的惆怅。听着失群孤雁的哀鸣,更激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收复中原遥遥无期,我徒然把腰间宝剑抽出来看了又看,把栏杆拍了又拍,一腔悲愤欲诉无人能懂。上半阙借景抒情,下半阙则一连用三个典故。西晋人张翰(字季鹰)在长安为官时,有一年秋风初起,突然思念家乡苏州的时令美味莼菜羹、鲈鱼脍,就对身边人叹息道:“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当即辞官而归。后人多用“莼菜鲈鱼之思”作为挂冠退隐的理由。但辛弃疾纵然想效仿他,家乡却沦陷在敌人手中,又怎么回得去呢?

三国时名士许汜[sì]与刘备在荆州牧刘表处品评天下豪杰。许汜摇头晃脑说道:“陈元龙(陈登)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未除。”刘备对陈登很熟悉,却不发表意见,先问刘表:“许君所论,对还是错?”刘表犹犹豫豫:“想说他错吧,许君是个好人,谅来不会说假话;想说他对吧,陈元龙可是名重天下。”说了等于没说。刘备转头问许汜:“您说陈元龙骄狂,有什么依据?”许汜回答:“当年我逃难经过下邳时拜访陈元龙,他毫无待客之礼,半天不和我说话,自己上了大床高卧,倒让我这个客人坐在下床。”刘备点头道:“方今天下大乱,连天子都自身难保。先生素有国士之名,只盼您能忧国忘家有救世之心。然而先生只对房地产投资感兴趣,到处求田问舍打听房价,言谈毫无新意,这是元龙所鄙视的,他还能和您聊什么呢,就聊下邳内环的房价几年能翻番吗?假如当时换成是我,会睡到百尺高楼上而让您睡地板,哪会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哈哈大笑,许汜大惭而退。但辛弃疾现在无聊无事,只能像许汜一样求田问舍,想起刘备那种壮志凌云的才干志向,自己都感到羞愧哪。

东晋权臣桓温北伐时经过金城,看见自己早年在此地担任琅琊内史时所种的一批柳树如今都已经腰围三尺冠盖成荫,不由得抚摸着它的枝条泫然流泪:“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常人而言光阴的流逝尚且容易触发感慨,对那些特别渴望建功立业的人而言年华的虚度更是不可忍受之痛。辛弃疾叹息自己南渡以来数年间一事无成,既然无人能领会他的登临之意,就只能暂时住在红巾翠袖的温柔乡中打发时光了。

幼安实在出名太早,其实到此时他也才刚过而立之年,正当年富力强,前面的道路还很长,温柔乡尚非英雄冢。乾道六年,虞允文拜相当政,主战派再次占据上风。对《美芹十论》印象深刻的宋孝宗在延和殿召见辛弃疾,这是一个获得皇帝信任的大好机会。结果“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就是并非皇帝想听什么他说什么,而是尽说些皇帝不想听的。看起来辛弃疾虽然在北伐的战略方针上和孝宗保持了一致,但在具体做法上有不小的出入。《宋史.辛弃疾传》上没有提到“不为迎合”的具体内容,但通过随后幼安写给虞允文的另一篇著名军事论文《九议》,我们大致可以猜到,他对朝廷的战争和外交水平颇不以为然:“如今朝廷的弊端,在于主和者一辈子都不敢谈军事,而主战者恨不得明天就打到汴京去,这就是为什么主和、主战都有败无胜的原因。孔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当年越王勾践图谋报吴国之仇,筹备了二十多年才动手,一举成功;燕昭王图谋报齐国之仇,对大臣们说:‘请给寡人五年时间。’大臣们回答:‘愿给大王十年。’这些道理从符离之败就能清楚地看出来。”接着幼安又以陵寝之地举例:上策就是使金国骄狂,先献上重礼,用谦卑的措辞假意告知:“鄙国皇帝请上国归还陵寝之地的目的,并非真的那么在乎那块地皮,无非不想让百姓和后世议论他是个不孝子孙而已。如果上国不同意,那鄙国就有个说法给百姓和后世交代了,不影响两国照样世代友好下去。”金国听我们这么说,军事应对肯定缓慢,这就中了我们的骄兵之计。我军突然出动,传檄天下,明明挑衅:“前阵子我们已经请求过陵寝之地,如今兵马已到贵国境内,希望贵国同意。如果不从,那么以后也不会再有岁币这么轻松愉快的稳定年收入了,尽管发兵来战吧!”金国措手不及,肯定急忙招兵买马,我们却深沟高垒按兵不动,准备打旷日持久之战。金国境内民族矛盾复杂,战争费用高则赋税必然横暴,法令严峻则盗贼必然蜂起,我军乘隙而图之,这就是以逸待劳之计。彼缓则我急,彼急则我缓,此乃兵法的必胜之道。换而言之,你们上次派范成大去义正辞严地索要陵寝之地,真是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结果让人家提高警惕,用三十万兵马护送陵寝南来的说法一吓,你们又闭嘴安静了。唉,两国开战是兵凶战危的事情,只能兵不厌诈无所不用其极,哪能像你们那么中规中矩的文明搞法?

如果有人原本觉得辛弃疾只有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匹夫之勇,建议可以读读他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立刻就能看出他对敌我国情的深刻了解,对政治、军事、经济、民政、外交的通盘考虑,其资讯之广、思索之深、谋划之细令人由衷赞叹,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瞬间就会丰满起来。南宋朝廷因为刚刚与金国讲和,还是想把近期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当然也通过幼安那些建议书看出了他的实际才干,当年便调其入京,担任司农寺主簿。

在朝廷中枢锻炼了两年后,辛弃疾于乾道八年被任命为滁州知州,开始独当一面。当他抵达滁州时,着实对自己接手的这个烂摊子吃了一惊。战火余生中的滁州十分凋敝,“时滁人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物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幼安免去了民间欠官府的债五百八十多万钱,把来往行商的税负减去十分之七,借钱给百姓让他们将茅草房屋改造为陶瓦的以避免火灾,招募流散人员回来定居以增加劳动力,训练民兵顺便开垦荒地。自助者天助之,这一年风调雨顺喜获大丰收,商旅云集导致财税收入倍增。辛弃疾再用官府余钱提供建筑就业机会,修了奠枕楼供百姓登临休息。滁州被他治理得人民安居乐业,市面欣欣向荣,施政才干一展无余。
--
辛弃疾一边治理好手上这一亩三分地,同时不忘放眼观察国际形势。这一年他根据自己的分析,上书朝廷发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预言:“仇虏(金国)六十年必亡,虏亡而中国之忧方大。”六十二年后的宋理宗绍定七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金哀宗完颜守绪自缢身死,金国灭亡。但也就从此刻开始,南宋开始直面强大的怪兽蒙古,连一点喘息时间也没有,双方当年就撕破盟约开战。面对蒙古的巨大压力,宋末名臣谢枋得在景定年间担任江东转运司贡举考试官时所拟策问试题为:“犹记乾道壬辰,辛幼安告君相:‘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而中国之忧方大。’绍定验矣,惜乎斯人之不用于乱世也!诸君亦有义气如幼安者,百尺楼上,岂可不分半席乎?”这里的百尺楼上分半席,正是从“求田问舍”典故中进一步化来,意即考生中若有人如辛弃疾般的志气,刘备高卧的百尺楼上也能分到半席之地。辛弃疾这个神一般的预言当年无人理会,到了国家将亡之前方才重见天日。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你能醉我何需酒 2016-10-27 22:50:33
现在看小白文的好多,真正好文倒看的比较少,给楼主顶起来
-----------------------------
小白文看着轻松不用脑啊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醉里挑灯看胡 2016-10-28 00:26:54
唐诗为镜照汗青,已收了一本,希望楼主此贴早日集结成书,我先预定一本。
词人最喜欢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太帅充满阳刚之气!有勇有谋有才气有拳拳爱国心,这就是辛稼轩。
诗人最喜欢李商隐,最匪夷所思,最难以琢磨,最款款深情,最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大有人生最美好的东西一去不复返的伤感。
王勃的才思敏捷令人叹为观止,写文章很有煽动性,出生牛犊不怕虎。滕王阁序百......
-----------------------------
多谢对实体书的支持!
评得很好。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青梅煮酒1970 2016-10-29 16:21:46

-----------------------------
我言秋日胜春朝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双十一”到啦,各大电商网站都有促销,来为自己打个广告:

拙作《唐诗为镜照汗青》一书,内容已经您验证(不然您也看不到这条信息啦),实为居家旅行必备良品。自用则涨姿势有乐趣,送人则有品位有余香。如果送给亲戚朋友的学龄孩子,更在百年树人的大计上有所助益。

如果《唐诗为镜照汗青》有销量,出版社就有动力向楼主约宋词部分。出版社愿意出宋词部分的话,楼主就有动力码字,大家就能更快看到更新~~

总之多谢支持!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补充一句:如果需要签名版,请用天涯站内短信与楼主联系。谢谢!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前几天做了广告,效果还行,谢谢大家!更新:
--

辛弃疾一边治理好手上这一亩三分地,同时不忘放眼观察国际形势。这一年他根据自己的分析,上书朝廷发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预言:“仇虏(金国)六十年必亡,虏亡而中国之忧方大。”六十二年后的宋理宗绍定七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金哀宗完颜守绪自缢身死,金国灭亡。但也就从此刻开始,南宋开始直面强大的怪兽蒙古,连一点喘息时间也没有,双方当年就撕破盟约开战。面对蒙古的巨大压力,宋末名臣谢枋得在景定年间担任江东转运司贡举考试官时所拟策问试题为:“犹记乾道壬辰,辛幼安告君相:‘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而中国之忧方大。’绍定验矣,惜乎斯人之不用于乱世也!诸君亦有义气如幼安者,百尺楼上,岂可不分半席乎?”这里的百尺楼上分半席,正是从“求田问舍”典故中进一步化来,意即考生中若有人如辛弃疾般的志气,刘备高卧的百尺楼上也能分到半席之地。辛弃疾这个神一般的预言当年无人理会,到了国家将亡之前方才重见天日。

乾道九年,辛弃疾罹患一场大病,不得不离任回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居所修养。淳熙元年,病后初愈的幼安被授予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结识了建康留守叶衡。没过多久,拜相入朝的叶衡对皇帝着力推荐辛弃疾“慷慨有大略”,孝宗再次召见他后,调入京师担任仓部郎官,负责国家粮食管理,虽然是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岗位,却并非幼安期望的与军政相关,英雄仍然无用武之地。这一年辛弃疾最著名的词作《青玉案.元夕》问世: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字面来看描绘的是京城元宵灯节热闹的夜晚,作者寻觅心上人忙了半天不见倩影,一回头发现她正一个人站在灯火零落阑珊处。这个创意在爱情诗歌界已经是第一流。王国维先生还把它作为“顿悟”的代表,列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三层也是最高一层境界。但了解辛弃疾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位孤芳自赏的其实不是美人儿,而正是难觅知音的作者自己。这是借着爱情描写来抒发政治理想的传统诗文套路。梁启超先生论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是至评。

淳熙二年,湘、鄂、赣等地的茶商、茶农因不堪重税而发起武装暴乱,在领袖赖文政的率领下进入江西。地方政府上万官兵征讨两个月屡战屡败,各级军官被杀几十人,孝宗大为震怒。此时有人慧眼看到了在灯火阑珊处等待机会垂青的辛弃疾,正是宰相叶衡。经他举荐,三十六岁的幼安被任命为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进讨赖文政。这是辛弃疾归宋后第一次负责军事行动。他到任后发现南宋正规军的战斗力一塌糊涂,对付人数只有自己十分之一却熟悉地形的茶商军简直一筹莫展无处下手,于是以重金在当地民兵和地主武装中招募出一支同样熟悉地形的精锐小部队。果然兵贵精不贵多,茶商军在的辛弃疾的进攻下活动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辛提刑又派人前往招降,声称茶贩们只要放下武器便既往不咎。赖文政见突围无望,只得率领残兵八百余人投降,却被辛弃疾处死。平乱之后,幼安因功加封秘阁修撰。然而自古以来“杀降不祥”,白起杀降则死非其罪自刎于杜邮,项羽杀降则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李广杀降则一生难封自刎于刀笔吏前,辛弃疾虽然没有走上这条绝路,但也终身郁郁不得志,此事更成为他生平抹不去的污点。

淳熙三年,辛弃疾巡查辖下区域途经万安县造口时,想起高宗建炎三年隆祐太后一行被金兵追杀至此处,幸得当地民兵协助官军力阻敌人,太后坐在农夫们的肩舆(类似四川“滑竿”)上一路飞奔才侥幸逃出生天。隆祐太后是宋哲宗孟皇后,曾经两度被废、两度复位、两度在国事危急时垂帘听政,经历跌宕传奇,深受高宗感戴,在民众中也声望极高。她以堂堂太后之尊而遭此窘迫困厄,怎不令人扼腕?幼安即以此事起兴,留下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从上游百里之外郁孤台下一直流到造口此处的江水,其中有当年隆祐太后逃难之际的惊惶泪水,有南渡军民回眺故国时的留恋泪水,也有辛弃疾自己壮志难伸的悲愤泪水,总之是流不尽的伤心泪。西北遥望不见长安,可恨重重青山阻隔,这明显是用高山指代敌人。第三句的含义有点费解,我猜大概是青山遮得住长安,却隔不断流水东去;敌人占得了领土,却斩不断人心归宋。江边夜色初上,一怀愁绪的幼安又听见了深山中的鹧鸪声声。鹧鸪在诗歌中就是令人想家的代表,比如郑谷的“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而且它是南方特有的鸟类,辛弃疾一听此声更被提醒了自己乃是北方游子,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光复的家乡,愁怀无人能解。全词句句都在写景,句句又在通过比兴而抒情。陈廷焯评论道:“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

到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辛弃疾做事雷厉风行,只在乎达成目标,不在乎手段,也不在乎得罪人。在一个庞大的官僚组织结构中,尤其是在外部暂时和平不急着用人的环境下,幼安这种风格必不招人喜欢。所以随后几年他从江西提点刑狱迁为湖北安抚使,转江西安抚使,召进京担任大理少卿,再出任湖北转运副使,岗位变换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每个位置都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被支走。他在湖北为官任上,与张浚之子张栻成为同僚。当时有一位士子姓刘名过字改之,很想结识辛弃疾,但去拜访时吃了闭门羹。刘过刘改之这个名字自然让我们想起郭大侠为义弟的遗腹子起名为杨过字改之,原来就是借鉴这位前贤,出处则在《易经》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张栻为他出了个主意:“某日辛公在家请我宴饮,先生可趁此登门。如果门卫挡驾,你只要喧嚷一番,就必能进去。”到了那天,刘过果然按此方法闹将起来。辛弃疾听得外面吵闹,叫来门卫询问:“何人喧哗?”门卫答道:“有个人自称名叫刘过,要见大人。我们已经告知大人今日不见外客,他还硬要闯进来。”幼安大怒,正要发作,张栻在旁言道:“刘过号为天下奇男子,长于赋诗,不妨一见。”辛弃疾听张栻如此说,便命请刘过入内。改之见了两位大人,长揖施礼。幼安皱了皱眉:“你能赋诗么?”改之答:“能。”幼安环顾左右,厨房刚好送上一份羊腰羹,便伸手一指:“以此羊为题。”改之道:“天气甚寒,请大人赐一杯酒。”接过酒来仰头一饮而尽,昂然道:“请大人指定当用何韵?”幼安见有酒流在改之胸前衣襟,微微一笑:“以‘流’字为韵。”改之略一思索即吟道:
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
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

韩愈曾戏为毛笔作《毛颖传》,言其封地在管城,后人便称毛笔为“管城子”,此羊已经拔毛做笔。更始皇帝刘玄当年滥授官爵,什么烂人都能当高官,所以长安有“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的民谣,后世遂用“烂羊之谣”嘲讽官吏污滥。辛弃疾作词善于用典,刘过此诗头两句用典正是投其所好。“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更具名士风范。幼安大喜,立刻邀改之入席共尝此羹,饮酒欢宴既罢,又赠他一笔厚礼,两人从此订交。

宴席结束之后,张栻邀请刘过到了自己的官署,又摆下酒来,一声长叹之后开口相求:“先君魏公(张浚封魏国公),一生公忠体国,是国家功臣栋梁,却命运不济(指符离之败),临终之时嘱咐:‘我曾为国家执政,未能恢复中原,死后也没有面目葬入祖坟,将我葬在衡山祝融峰下足矣。’然而那么多人赠送的挽辞,竟没有一篇能体现先父心中深意。今日想求先生一篇大作,言他人所未能言,以慰先父在天之灵。”刘过点头,沉吟片刻赋得一首七绝《吊张浚》:
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
平生一段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改之将张浚比作诸葛武侯一般出师未捷身先死,胸中一段不平之气使得忠魂不散,化为祝融峰天上的白云。作为儿子的张栻听了,深感刘过替先父一吐郁结,为之堕泪泣不成声。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风萧易磨 2016-11-07 12:46:55
兄台大才,只是有些地方为了讲的顺,将作词的背景改了。这样又误导他人之嫌。东坡在黄州开垦荒地,由于自己种田的技艺不行,收成很不好。听朋友说,有一处地方的地很好,撒了种子,就能有好收成,于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地,途中遇到雨,所作。在这首词前,有段小序,有说明原有。
-----------------------------

为了故事讲得好一点,我的原则是:有明确背景的,按真实背景写;没有明确背景的,按讲故事生动写。在主观上不误导人,如果客观上由于知识所限造成的错误,都愿意随时更正。

我看到的《定风波》版本前面只有一段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因为背景不详,就为了故事讲得顺而放在这里。这里面确实有个小bug,歧亭在黄州北面,而沙湖在黄州东南,所以沙湖道中不会真是从歧亭回黄州的路上。考虑到无伤大雅,我就这样放了。如果这首定风波如兄所言有这么明确的背景,我当然乐于把它移到正确的地方去讲。能否把兄台见到的小序版本发来学习一下?多谢多谢!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宴席结束之后,张栻邀请刘过到了自己的官署,又摆下酒来,一声长叹之后开口相求:“先君魏公(张浚封魏国公),一生公忠体国,是国家功臣栋梁,却命运不济(指符离之败),临终之时嘱咐:‘我曾为国家执政,未能恢复中原,死后也没有面目葬入祖坟,将我葬在衡山祝融峰下足矣。’然而那么多人赠送的挽辞,竟没有一篇能体现先父心中深意。今日想求先生一篇大作,言他人所未能言,以慰先父在天之灵。”刘过点头,沉吟片刻赋得一首七绝《吊张浚》:
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
平生一段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改之将张浚比作诸葛武侯一般出师未捷身先死,胸中一段不平之气使得忠魂不散,化为祝融峰天上的白云。作为儿子的张栻听了,深感刘过替先父一吐郁结,为之堕泪泣不成声。

后来辛弃疾将刘过招为幕僚。改之豪爽好施,“平生以义气撼当世”,搞得常常入不敷出。有一天接到家乡来信言道母亲病重,刘过赶紧打点行装准备赶回去,才发现自己身无余财囊橐萧然。傍晚幼安携改之微服登上武昌南楼散心,正好碰上一个都吏带了歌伎在饮酒作乐,一看居然上来两个平头百姓搅了自己的雅兴,立命左右驱赶,两人大笑而去。做事高效的辛大人当夜便给该都吏派了一份号称十万火急的公务,这家伙烂醉如泥当然无法赶来,第二天一早幼安便作势要按律抄没家产、流放本人。都吏请了几十个人来道歉说情都毫无用处,不明白辛大人为何如此小题大做,急得没头苍蝇团团乱转。有聪明人给他讲了原委,都吏终于明白过来,立刻托人转告幼安,愿意拿出五千缗(每缗一千钱)为改之的母亲献礼。幼安仰天摇头:“不够,翻个倍差不多。”都吏一咬牙,赶紧如数送到。辛弃疾自己出钱买了一艘船,命人将那一万缗搬上去,连船带钱一起送给改之,叮嘱道:“你马上赶回老家,这钱给令堂救急之用,可不要像往日那样大手大脚随便乱花了。”刘过感激不尽,扬帆而去。二十年后,改之重过南楼,以一首《唐多令》思念故人: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淳熙六年,已届不惑的辛弃疾又调为湖南转运副使,同僚王正之为他摆酒送别。幼安写下一阕《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刘彻只有几岁的时候,他姑姑馆陶大长公主刘嫖(汉景帝的同母姐姐)把他抱在怀中逗着玩:“你小子想娶媳妇吗?”指着身边的侍女一个个问过去:“你看这个姐姐好不好?”刘彻都摇头说:“不用。”长公主又指着自己的女儿问: “那阿娇好不好?”刘彻拍手笑道:“好,如果能娶漂亮的阿娇姐姐当媳妇,我会造一座金屋给她住。”长公主大喜,于是苦求景帝,终于让刘彻和阿娇成婚,这个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可见从古代起丈母娘就一直对女婿能否在婚前提供一套房产很在意,此风俗一直保持到今天。当然长公主这个丈母娘可不是白要房子的,她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废掉太子刘荣,帮助刘彻成为太子。景帝驾崩,刘彻登基(即汉武帝),阿娇成了陈皇后,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双赢的政治婚姻。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武帝遇到卫子夫以后开始了他漫长见异思迁史上的第一次,当然这次可能是我们作为后人喜闻乐见的,因为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强外戚组合。阿娇当了十一年皇后,因涉嫌巫蛊被废,移居长门宫。废后历来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巫蛊则是最高效的理由,屡试不爽。幽居失宠的陈皇后听说成都才子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第一,便派人奉上黄金百斤作为他们夫妻的酒资,换来相如一篇洋洋洒洒的《长门赋》送呈武帝,希望能用文字打动他,然而终归于无效,所以“千金纵买相如赋”,还是“脉脉此情谁诉”。之所以再得幸无望,因为“娥眉曾有人妒”,辛弃疾知道自己壮志难酬,也是因为官场上同僚的嫉妒。

该年湖南农民暴动,被安抚使王佐调兵镇压下去。辛弃疾任职的转运副使负责财政赋税,兼有按察之权,这次是旁观者清了。他明查暗访,对民间疾苦了如指掌,事后上了一封《论盗贼札子》给孝宗,其中说道:那些种田的百姓,被郡一级的官员用横征暴敛来苦害,被县一级的官员用强买强卖来苦害,被基层小吏用敲诈勒索来苦害,被地主豪强用土地兼并来苦害,最后被强盗用杀人抢夺来苦害。他们求告无门,不去当盗贼还能去哪里呢?这就是官逼民反啊。“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况陛下付臣以按察之权,责臣以澄清之任,封部之内,吏有贪浊,职所当问。”“但臣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使他日任陛下远方耳目之寄者,指臣为戒,不敢按吏,以养成盗贼之祸,为可虑耳。”忠君爱国拳拳之心,溢于笔端。孝宗阅后,深为感动,先让平乱有功的王佐升职入京,然后将辛弃疾迁为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以接替,在其札子上批答“行其所知,无惮豪强之吏”,命他去治理地方一展身手。再让宰相把辛弃疾的札子和自己的批答下发给各路主官安抚使和负责按察的转运使,号召他们好好学习。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同僚们读了札子之后的惭愧和嫉恨,这就是典型的“蛾眉曾有人妒”。

但有了皇帝支持的辛弃疾,完全不在乎其他人的妒忌,立刻施展他的铁腕治理湖南。淳熙七年春天,部分地区旱灾,幼安动用政府储备粮十万石招募民工兴修水利,既帮助当地百姓度过饥荒,又加强了基础建设。这个“以工代赈”的思路,和七百多年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不谋而合。同他时弹劾不称职的官员,整顿地主豪强武装,使得湖南的状况大为好转。辛弃疾看出湖南地接两广,民风剽悍,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发生暴乱,自己作为安抚使需要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于是申请建立“飞虎军”,并得到了孝宗的批准,但是军费需要自筹。幼安的执行力极强,很快就招募到人马,到处斡旋把钱也搞来了。比如建设营寨需要大量石料,他就宣布有些罪可以用缴纳石料来顶,结果当地石矿立刻人头攒动,叮叮当当热火朝天,运送石料的车子从石矿到营地之间络绎不绝。当时秋雨连绵,手下来汇报无法烧瓦,辛弃疾问:“需要多少?”手下答:“二十万片。”辛大人点头:“不必担心。”便差人去所有的政府官衙、寺庙神祠、商铺民居每家屋顶取两片瓦,没几天就凑齐了。枢密院中有人不乐见其成,多次阻挠,并向皇帝打小报告说辛弃疾借着建造营寨中饱私囊。孝宗派人送御前金字牌至湖南,命令停止工程。幼安恭恭敬敬地收下金牌,却偷偷藏起来不告诉下属,反而命令监办者在一个月内必须完工,否则军法从事。等营寨如期落成后,辛弃疾把工程始末报告、收支帐本和营寨实物图上呈朝廷,孝宗阅后便释然无虑。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枢密院中有人不乐见其成,多次阻挠,并向皇帝打小报告说辛弃疾借着建造营寨中饱私囊。孝宗派人送御前金字牌至湖南,命令停止工程。幼安恭恭敬敬地收下金牌,却偷偷藏起来不告诉下属,反而命令监办者在一个月内必须完工,否则军法从事。等营寨如期落成后,辛弃疾把工程始末报告、收支帐本和营寨实物图上呈朝廷,孝宗阅后便释然无虑。

这件事对国家而言是大功一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但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的做事风格肯定给不喜欢他的人留下了许多小辫子。结果是他刚刚指挥这支倾注了满腔心血才建成的军队没几个月,就在年底又被调去担任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在仕途上屡屡受挫的幼安估计从此时有了退隐之心,迹象是他到江西后不久的淳熙八年春即在上饶带湖边开始兴建农庄,“高处建舍,低处辟田”,打算定居于此。这种行为正是他之前在《水龙吟》中很不屑的“求田问舍”。




第三十二章 男儿到死心如铁
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的官从来都做不长已经成为了一条定律,还没到年底,他就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在湖南安抚使任上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但这次不是调任或者贬职,而是严厉的罢官归田。正好带湖农庄落成,四十二岁的幼安回到上饶,无可奈何地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为庄园起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长期闲居。从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来看,稼轩貌似挺享受他恬淡的农家居士生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我们只要对辛弃疾有一定的了解,就不会相信他对于现状真如此淡定。能够如实反映他内心的,应该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年轻时“爱上层楼”,登临建康赏心亭所作的《水龙吟》里写到“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十五年后自己再看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幼安之前的词作中常有“江晚正愁余”、“闲愁最苦”等各种愁,此后的名篇中就不大见得到这个“愁”字了。因为一个成熟的中年人自然会发现,真正深刻的愁绪是难以言传的,能够言说的只有天气这样的大众话题。鲁迅先生发现有些人交谈时的万应灵药“今天天气哈哈哈”,原来发明者正是辛稼轩。

淳熙九年,因为那船牛皮和辛弃疾不打不相识的朱熹路经上饶,特地登门拜访。一位是饱读诗书的大儒,一位是文武双全的名将,两人一见之下居然谈得甚为投契。朱熹说自己还有一位好友陈亮字同甫(就是给唐仲友下眼药的那一位),也是当世豪杰,必能与幼安你臭味相投。稼轩哈哈大笑,说陈同甫和我已经很熟了。原来几年前的一天,辛弃疾站在楼上眺望发呆,正准备为赋新词强说愁,只见远远一骑飞驰而来。到了一座小桥前,青衣骑士策马上桥,不料胯下马儿却突然顿住了不肯上行。骑士三次扬鞭催促,那马却三次向后倒退。那人大怒,在马上“嗖”的一声拔出剑来,扬手一挥就把马头斩落,立刻纵身一跃跳在平地,伸手一推,马身轰然倒地。只见他将长剑插回鞘中,三步并作两步跨过小桥,健步如飞地朝辛弃疾这边走来。目睹这一言不合就杀马一幕的幼安吃了一惊,立刻派仆人去询问来者何人,仆人刚刚开门要出去,来者已到门前。原来此人便是陈亮,因为闻得辛弃疾大名,特地来访。同甫比幼安小三岁,两人都善写词,都是一身好武艺,政治立场上都是主战派,连刚烈的性情都很相近,自然是一见如故结为知交。

既然辛弃疾、朱熹、陈亮三人之间已是互相点赞的好友,便相约下次建个群一起聚聚。朱熹告辞之日,稼轩作了一阕《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一曲送行的《阳光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唱完,惜别的泪水还没有拭干。建立功名这种事情都不重要,多吃点饭养好身体才是正经。从汉代《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的末尾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开始,我们的先辈就明白一个道理:活着确实不是为了吃饭,但只有吃货才能更好地活着。“风波恶”出自李白的诗句“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很明显深得辛弃疾和金庸的喜爱。江头的浪急风高纵然险恶,还比不过在人间行路的艰难,正如白居易《太行路》诗所言“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经过南宋官场十几年的打磨,幼安对此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皇帝昨天还对他无比信任,今天就有可能听信谗言疏远他。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看图猜诗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天天在家闲得无聊,热烈期盼着朱熹、陈亮结伴来游的辛弃疾没有等到人,却在淳熙十一年收到了同甫第二次入狱的坏消息。原来陈亮少年早慧,饱读史书兵书,十八岁时就写了《酌古论》三篇,对韩信、马援、李靖等古代名将的军事活动进行点评,被当地婺州知州周葵阅后大为赏识,赞誉为“他日国士”。周葵当宰相以后,将年方二十的陈亮聘为幕僚,各路官员俊杰均为其引见,各种国家大事都与其谈论,同甫的见识水平当然一路飙升。随后他两次参加科举,均未考中进士,但仍以布衣身份连续上书,批评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的国策和儒生学士们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却拱手端坐空谈《大学》《中庸》儒家“性命之学”的浮夸风气,言辞恳切震动了孝宗,以至于皇帝计划将他的上疏榜帖在朝堂之上警醒大臣,并想给没有科举功名出身的陈亮一个官职。陈亮听说后笑道:“我上疏是想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业,哪里是想用它来换取一个官职呢?”加之藐视朝中权贵,遂渡江归乡,每天与好友畅饮。有一次同甫醉中嬉戏玩COSPLAY扮演丞相,为扮演皇帝的朋友祝寿,被想害他的人跑到刑部去告密。刑部侍郎何澹正是从前在进士考试中黜落陈亮的考官,同甫因为不服气而素来对他言辞多有不恭,何澹一直怀恨在心,告密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何澹抓住机会上纲上线,大理寺将陈亮抓去一顿刑讯逼供,拷打得体无完肤,诬陷他图谋不轨。孝宗知道陈亮入狱后,暗中派人调查,将原委差得清清楚楚。在刑部上交案卷给皇帝奏请批准死刑时,孝宗用御笔一抹,将卷宗掷之于地,冷冷道:“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何澹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只好将同甫开释。淳熙十一年,陈家僮仆杀人,而死者恰恰曾经侮辱过陈亮的父亲,死者家属怀疑此事为陈亮主使而告官,因为情节严重他再次被关进了大理寺。辛弃疾听说以后,动用关系大力营救。宰相王淮心知孝宗的态度,审理后得出结论此案与同甫无关,终得无罪释放。

王淮是位爱才的宰相,他在淳熙十四年也就是辛弃疾被王蔺弹劾免职闲居六年后打算向孝宗建议重新起用幼安,却遭到了另一位宰相周必大的反对,说如果起用这人的话那些他所杀的人命就都要由我们来负责了。在这里我们看到幼安不得不承担当年杀降的后果。王淮无可奈何,但还是向皇帝建议:一旦国家有危急,像辛弃疾这样的帅才必能派上用场。于是孝宗给稼轩安排了一个主管武夷山冲佑观的名号。宋朝崇奉道教,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宫观主管地位比较高,一般作为领薪水的闲职用来养着那些快要到退休年龄的以及被弹劾排挤的官员,一旦国家有事,这些人很快就能复出,陆游、朱熹、叶适都曾经主管冲佑观。不管怎么说,辛弃疾又恢复了政府高级干部的身份,却依然在家里闲居,这种只领工资不必干活的职业倒是我们今天许多人的梦想,但要记得这历来都是公务员队伍才可能拥有的福利,所以一般人就不要做梦了。

淳熙十五年的冬天,陈亮从家乡永康出发,顶风冒雪跋涉六百多里路到了上饶,来赴与辛弃疾、朱熹定下的三人之约。当时四十九岁的稼轩正在病中,四十六岁的陈亮带着一股朝气闯了进来,两人每天饮酒高歌谈论时事,满腔热血地分析宋金之间的战争策略,到了半夜说得兴起同甫还拔剑起舞,这么一嗨结果幼安的病不知不觉中就好了。在鹅湖盘桓了几天后,两人一起南下到靠近福建的紫溪去等朱熹。此地离朱熹居住的崇安只有一百多里,但他最终却爽约未来。按照朱老夫子事后写给陈亮的信中解释,他突然变得只想在山里读书隐居,不想出来讨论政事。此时朝中当红的是周必大和王蔺,一位是当年弹劾辛弃疾罢职的,一位是去年阻止辛弃疾复起的,都是幼安的政治对手,却与朱熹关系很好,被人称为“道学”一党。朱熹可能是担心和稼轩走得太近引起两位大佬的误会吧,至于他是不是真的甘于淡泊无心仕途,从他一年之后即出任知潭州可以揣摩出来。但朱熹的爽约看来对辛弃疾和陈亮的兴致影响不大,他俩都是军事地理的行家,热烈讨论的都是行军打仗的具体策略,不是朱熹那种“王霸义利”、“性命之学”之类漫无边际的话题。

两人欢聚了十天之后,陈亮告辞而回。刚走第二天,空虚寂寞冷的辛弃疾想想不对,人生难得一知己,咱俩都是闲居不用打考勤之人,你回乡又没有什么正事要做,不如再和我混几天呢,就驾起车马抄小道去追,结果被天降大雪挡路未能追上,只得失望地做了一阙《贺新郎》寄给同甫。陈亮到家后收到来信,和了一首《贺新郎》寄回。稼轩读后又和了一首,这就是著名的《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前韵》: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首句英雄坐老的慨叹,基本是绝大多数辛词的基调。接着连用两位与陈亮同姓名人的典故。第一位是我们已经熟悉的陈元龙,他看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却在期待臭味相投的好友。第二位是西汉陈遵字孟公,他豪饮好客到一个地步,总是等到宾客满堂后便关上大门,并令下人将来宾的车辖(车轴两端固定的键销)统统拔下来投入井中,这样客人即使有急事也无法中途离开酒席,辛弃疾对陈亮的热情便是如此。辛、陈两人刚直狂放,“硬语盘空”,一腔热血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当年伯乐在太行山脚下遇到一匹千里马被粗蠢的主人当作老牛的用途,鞭打着拉盐车爬山,忍不住抱着它流泪;你我这样汗血宝马般的人才现在就像在拉盐车,照样没人看上一眼。燕昭王心忧燕国偏远弱小,一心想招揽人才,但大家都怀疑他是叶公好龙,并非真的求贤若渴。老臣郭隗给燕王讲了一个段子:古代有位国君喜欢千里马,愿意用千金的代价去购买,上天入地找了三年连一根马鬃毛也没买到。他的近臣求得这个差使,出去三个月找到一匹千里马却刚刚病死,就出五百金把马头买了回来。国君大怒说我要的是活马而不是死马骨头,近臣回答:“等天下人都知道您连死马都愿意出五百金,还用担心买不到活马吗?”果然一年之内就有三匹千里马被人主动献上门。昭王听懂了段子的涵义,造了黄金台来把这行将就木的老家伙当马骨头供起来。那些自我感觉比郭隗强得太多的年轻能人们自然兴趣大涨,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可喜局面,其中包括来自魏国的军事家乐毅等人,原本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人才济济,从此迅速强盛。乐毅率领被人轻视的燕国军队,把强大的世仇齐国打得奄奄一息只剩下两座城池,齐国遭此重创几乎灭亡。但如今大宋的执政官们不过是空谈爱惜人才,咱俩这两匹宝马被晾在边上一天天老去。纵然如此,同甫你依然有夜半拔剑起舞的豪情,有“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韧,有“看试手、补天裂”的自信,真是令我叹赏!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一年之后,陈亮用此韵又和了一阕《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
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
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
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
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
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
壮士泪,肺肝裂!

去年咱俩聊了那么多话都是白说,伊尹、诸葛亮那样的大事业只有在位者才可能实施,难道是我等平民百姓或者赋闲官员能做的吗?《战国策》中说“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人生遇一知音也是如此难得,可叹如今却分散两地,各自像李白一样孤零零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好男儿豪情不必伤离别,只要情分深厚,纵使相隔千里也如终日相对,能够体察对方的本心细致入微。如今天下苟安,大家都打算耕田终老,把刀剑卖了去买来犁锄之类平民使用的铁器,看不到潜藏的内忧外患,怎能不使为国事忧心的有识壮士焦急流泪、肺肝俱裂?

辛弃疾收到此词,终于没有再用《贺新郎》来继续和下去了,而是换了一个词牌,这便是千古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大醉之后仍要挑灯看剑,叹惜这宝剑如同主人一样英雄无用武之地;当年吹角连营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只能梦回,梦醒后还在平静如水的乡村。一方面体现了幼安心心念念魂牵梦萦着疆场报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令人无可奈何。东晋大臣王恺(就是曾和石崇斗富那位)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有一头爱牛名为“八百里驳”,辛弃疾带兵之时,连这等好牛也毫不心疼地牵出来宰了,搞一顿烧烤以飨将士以养军心。秋高马肥军乐雄壮,沙场点兵意气昂扬。刘备当年在荆州被人追杀,逃跑时陷于襄阳城西檀溪中,他情急一声大呼,胯下的卢马一跃三丈跳上溪岸甩掉了追兵。幼安的战马如的卢般神骏,弓弦响时如霹雳般震耳,本想凭借这一身本领去为君王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为自己赢得生前身后的荣耀名声,可惜壮志还没有来得及伸展,就已经两鬓斑白了。前九句大气磅礴逸兴横飞,被最末一句五个字全部打翻在地,岂不哀哉!梁启超先生评论此词:“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辛弃疾和陈亮的关系这么好,正因为同病相怜。

绍熙元年宋光宗赵惇刚刚接了老爸的班走上皇帝岗位没多久,倒霉的陈亮就第三次入狱了。这次是参加同乡宴会时,有人重口味在肉里放了过多的胡椒末,另一位暴饮暴食回家就暴死,临死前怀疑是同座的陈亮下毒。看起来同甫在家乡的人缘实在是不怎么样。总之他第三次因为重罪嫌疑被抓进大理寺,又是遭受严刑拷打,古人审案基本就靠刑讯逼供,哪有那么多追查事实讲求法治的大宋提刑官?因为赏识陈亮的孝宗已经退居二线,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同甫必死无疑。但这次是大理寺少卿郑汝谐看了陈亮的辩词以后惊叹为“天下奇才”,在光宗面前力言同甫无罪,被关押年余之后终于得以释放。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绍熙四年,年已半百的陈亮第四次参加科考,没想到遭遇了极其诡异的考题。原来此时光宗已经罹患精神疾病,长时间不去重华宫给太上皇孝宗请安,父子关系十分紧张。对于这个问题,朝野舆论鲜明地一边倒,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皇帝按时朝拜太上皇,以尽孝道。愤怒中年光宗便把当年殿试考题定为皇帝该不该去朝拜重华宫。其他考生一看,这还能有什么疑义么?挽起袖子就从父慈子孝的道学角度长篇大论地证明一个字“该”啊。陈亮大概科举接连失利对此已经不抱希望,干脆破罐破摔,独辟蹊径地写:作为皇帝的本职工作是要把天下治理好,对本届天子而言就是收复失地告慰祖宗,至于是否按期朝拜已经退休的太上皇这种面子活儿根本就不重要。这倒不是同甫曲意逢迎,他一贯就是这种务实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唐太宗把自己的亲生父亲逼得退位也没妨碍其当个好皇帝,根本不是儒家的传统套路。

在我们正常人看来,皇帝每年去朝拜太上皇不过区区四次,怎么可能碍着他好好治理天下呢?但光宗出了这个精神病考题,看了陈亮那份偏执狂答卷,正是一拍即合,大悦之下钦点陈亮为今科--状元。我不是说陈亮的才学不配夺魁,但他中状元的这个路径很不科学,完全是个小概率意外事件,这种另类的成功别人可无法复制。兴奋之极的同甫回乡报喜,顺便料理家事准备赴任建康签判,却因一场急病(可能是脑溢血之类)突然逝世。这真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辛弃疾闻讯长歌当哭,在《祭陈同甫文》中写道:“今同甫发策大廷,天子亲宣之第一,是不忧其不用。以同甫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靳之年!闽浙相望,音问未绝,子胡一病,速与我诀!”他漫步在曾经与陈亮同游的鹅湖之畔,想到斯人已逝,从此后世间再无能与自己“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的知音,悲不自胜大病一场,痊愈之后写下一篇《鹧鸪天》: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东晋的殷浩名气很大,但率兵北伐一败涂地,罢职闲居后每天用手指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既抒发了郁闷之情又节省墨汁,很是环保。晚唐司空图在中条山建了一个休休亭,表达自己一意退休的意愿。稼轩觉得,与其像殷浩那样咄咄书空发泄怨气,还不如像司空图那样在美好的山林丘壑中休闲隐居。但随着朝廷政局的变化,从绍熙三年到绍熙五年之间,年过半百的辛弃疾又先后被任命为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锦上南京 2017-01-10 23:27:29
今天在出差途中,阅读了范仲淹篇,深感震撼。范公文武全才,品行高洁。真乃圣人。谢谢你诠释得如此美好。
-----------------------------
写下这些美好的人和事,也是一种享受。
楼主:路加  时间:2020-04-08 14:08:07
@amper001 2017-01-11 17:07:57
现在去岳阳楼只要能够背过此文,门票免费。
-----------------------------
那我可以免票,哈哈

楼主:路加

字数:21967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5-12-25 00:20:00

更新时间:2020-04-08 14:08:07

评论数:152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