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贾雨村正是曹雪芹

贾雨村正是曹雪芹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红楼梦》本叫《石头记》,源于作者以石头自喻,叙述自己大半生经历的写作意图。作者开篇即说要写自己生命的经历,从而明确了《红楼梦》一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1回)(本文所引原书文字皆来自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M]岳麓书社1987年。引文后标注:×回。如果叙述中提到回数,则未标注)
“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1回)
‘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故曰“贾雨村”云云。’(1回)
作者的开篇所述极为重要,对于《红楼梦》这样涉及现实的书,这些提示是分析作品的关键依据,一个字都不能忽视。从以上写作初衷的叙述,至少得出以下判断:作者要写自己从小时候到写书时的大半生人生经历;要写小时候的优越和不懂事;要写写作时一技无成穷困潦倒;要写闺阁的优秀;要用“假语村言”这种春秋笔法来写。
但是,到了书的结尾,代表作者少年形象的贾宝玉在中举之后就失踪了,并没有其成人之后的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只写了自己少年形象,并没有写到成年经历、“半生潦倒”。这和开头的叙述明显矛盾。难道是曹雪芹计划要写一生,后来精力不够了?不会。曹雪芹的创作根源、写作动力是自己一生失败,不能复兴家庭,愧疚自责不已。写自己、写家庭是主要创作动机,怎么会在写作过程中忘了主要目的?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1回)
作者的这句话又特别强调了涉及个人、家庭命运变迁的关键之处,一定要“追踪蹑迹”、不加变更地真实写清楚。这个力求写真的提示虽然在全书唯有此一处,却对于写真强调得非常确切而强烈。
“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1回)表达了作者为追求作品的极致下了很大功夫。脂砚斋《石头记》各个版本有显示传抄时间的批语:“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脂砚斋凡四评阅过”(朱书60页)(本文引用史料主要来自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 [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引用处标注:朱书×页)等,时间大约在曹雪芹病故之前九年至三年。说明在曹雪芹四十岁时已经有了《石头记》的完整书稿,同时说明作者完全有时间整理、修改作品以使之达成自己的写作目的。强调“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以认为作品在写作内容和写作目的上应该是基本达到了。所以,在十来年的反复增删过程中,曹雪芹只能逐渐增加个人的经历、深化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表达,绝不会“精心地”把自己后来的经历改没了。
曹雪芹开篇即强调“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说明隐写、间接写的方式于此书非常突出。除了涉及朝廷政治不能直接写出以外,关联曹雪芹的家庭、个人一些重要事情都不宜直接地、详细地写,只能间接地写,只能真真假假、以假示真地写。那么,曹雪芹为了达到个人、家庭的关键事情的“示真”目的,只能在写作方式、人物设计上采取时人不能轻易识别的隐写设计了。如果时人轻易识别了曹雪芹作品中的“隐”的关节,那么很快会给他带来麻烦乃至危险。这也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所设计的“大隐”至今还没有被揭开的根本原因。
为了表达自己成年以后的形象与生活变迁,曹雪芹设置了两个特殊人物来体现自己的关键而扼要形象。这两个人物是贾雨村、甄士隐。也就是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了自己成年后的经历,只是后来的形象不再叫贾宝玉,而是叫贾雨村、叫甄士隐。曹雪芹以贾宝玉、贾雨村、甄士隐三个书中人物分别代表自己的少年、中年和晚年形象,这样,曹雪芹这块“顽石”在人世间的历程也就完整了。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一、 贾宝玉没有出家
贾宝玉在中了举人后就失踪了,家人百般寻找不得,便猜测贾宝玉出家当和尚去了。但是书中并没有明确写出贾宝玉出家的情节,而且中了举人即出家不符合人的行为逻辑,也不符合社会现实逻辑。
119回里惜春说到:“这样大人了,那里有走失的。只怕他勘破世情,入了空门,这就难找着他了。”现实中一个举人失踪很不真实,“况天下哪有迷失了的举人”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对“失踪”的否定。
在第120回里,贾政停船在常州毗陵驿,贾宝玉来到船头拜别时已经是另外的样子。
“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人飘然登岸而去。”
“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哪个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吾谁与从。茫茫渺渺兮,归彼大荒。””
“问了船夫,说是“老爷上岸追赶两个和尚一个道士去了。””那么就是旁人也认为贾宝玉变成和尚了。
这里是作者虚幻与现实交错的写法,对应开头神瑛侍者下凡的来历,表示贾宝玉又回归了太虚幻境。
从“通灵”石头角度看,那块下凡历劫的石头又回到了太虚世界,表示带着自然灵性的那个宝玉结束了,而失去灵性的皮囊贾宝玉并没有结束,还在《红楼梦》描述的人世间,他还要面对不幸的家庭与生活。120回里,一僧一道说:“情缘尚未全结,倒是那蠢物已经回来了”即是对应了这个逻辑。所以当空空道人再次见到那块石头时,上面又增加了内容:“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
贾宝玉面对林黛玉和袭人说过要出家,虽然是随口而出的话,却是自己内心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取向的表露。在失去林黛玉之后精神极度痛苦,贾宝玉必然有过非常强烈的出家想法。家人猜测贾宝玉出家应该也是依据贾宝玉失去林黛玉的痛苦心理。
就像现代社会有的年轻人因为失恋产生了绝望心理,出现自杀现象一样,《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在得知贾宝玉另娶他人时绝食以求速死就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而贾宝玉得知不能娶到林黛玉时变得茶饭不思、痴傻疯癫、精神失常,是巨大精神打击的结果。这说明少年林黛玉贾宝玉失恋后的精神痛苦已经到了生命绝望的程度。
但是,每个人都生存在具体的环境态势中,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具体环境的制约。尤其是像贾宝玉这样的懵懂少年,从小在家庭的娇惯和严密控制下长大,其自主行为能力非常弱。即使有出家的想法,其家庭也不可能允许其实现。
尤其特殊的是,少年贾宝玉在家庭被抄家之后其生存背景已经发生剧变。贾府从显赫的贵族世家一下变为勉强维持生计的普通家庭,而且是戴罪家庭。外人很难理解剧变之后其家庭成员的具体感受。伴随贾宝玉无法解脱的痛苦的是遭到颠覆后的家庭生存压力。脱离困境、谋求好一点的生活就是这个家庭的强烈追求。对于贾府,指望当今皇上的开恩肯定不可能。在当时的社会机制之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科举途径了。贾宝玉是家中即将成年的男丁,其家人必然会催促甚至逼迫他去承担挽救家庭的责任。
少年贾宝玉天性自然,极为厌恶经济、官场的“学问”,称官场人为“禄蠹”,这样思想性格的人似乎和贾雨村这样追求科举扬名的人衔接不上。但是,贾宝玉从小在私塾里读的就是四书五经这些对应经济与科考的学问,走的就是科举而谋生的路径。在84回里考核贾宝玉的学习成效,贾政还是满意的:“初试笔能如此,还算不离。”在97回贾政“又切实的叫王夫人管教儿子,断不可如前娇纵。明年乡试,务必叫他下场。”
在失去林黛玉的精神痛苦逐渐减轻后,贾宝玉收起了平时喜欢的道家经典,拿起科举书。开始按照家庭的要求,努力准备追求现实功利:
“我也要作几篇熟一熟手,好去诓这个功名”,“两个谈了一回文,不觉喜动颜色。”(118回)
“宝玉便命麝月秋纹等收拾一间静室,把那些语录名稿及应制诗之类都找出来搁在静室中,自己却当真静静的用起功来。”(118回)
在没有家庭变故的特殊背景下,现实当中许许多多的少年在走向青壮年、在迈向社会时都会经历和贾宝玉一样的心理煎熬,直至心态向现实、向经济生活转变。青年人这种成熟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年轻人长大了,逐步了解、参与所在社会环境的经济生活事务,承担起家庭经济谋生方面的责任。在接受社会生产关系、人际利益关系过程中,逐渐抛开少年自然心性,参与无情的社会竞争。各类社会的每一个青年人都要经历这一复杂的、剧烈的心理变化过程,没人能脱离这一变化轨迹,处于更大家庭压力下的贾宝玉更无法摆脱环境和家庭的意愿。况且贾宝玉性格软弱,很难违背家庭。家里阻止他和林黛玉的爱情,他没有去勇敢地抗争;晴雯遭到诬陷被逐出贾府,他没有和王夫人去分辨,只能在晴雯死后以文祭奠;迎春嫁到不良人家,遭到摧残,贾宝玉非常难过,但除了哭也没做什么。性格软弱、社会行为能力缺乏使他必然接受现实,家庭变故使他有了责任、压力,贾宝玉服从家庭顺应环境是必然的走向。
结婚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很大。青年人婚后支配行为的心理背景由一个人变成两个人,由一个人变成一个家庭。以薛宝钗的心智,控制影响贾宝玉应该是很容易的事。失去林黛玉后贾宝玉长时间处于迷情失智状态,家人都没有了办法,而妻子薛宝钗却使用了反常的“妙招”治好了贾宝玉的病。
所以,虽然富贵公子贾宝玉完成这个心理转变很难受,但是时间、环境具有无形而坚韧的力量。虽然贾宝玉非常不情愿走入现实,后来还是像甄宝玉一样“懂事”了,也就像贾雨村一样出场了。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整个文章大约几万字,近日发完。
甄宝玉也属于书中的特殊人物,其名字就让人联想到“真实的宝玉”。甄宝玉和贾宝玉的家庭、性格、来历几乎一模一样。这个角色似乎有些多余,区别只是甄家在南方,被查抄早于贾家,家庭遭难后甄宝玉改变性格、参加科举,走向经济仕途以图振兴家业。作者设置甄宝玉这个人物,目的就在于暗示真正的贾宝玉小时候痴顽,家庭败落后突然懂事了,走上了追求科举振兴家业的生活路径。
甄、贾宝玉见面后,甄宝玉道:
“弟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贱。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115回)
“少时也曾深恶那些旧套陈言,只是一年,长似一年,家君致仕在家,懒于酬应委弟接待。后来见过那些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扬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负了父亲师长养育教诲之恩,所以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115回)
“如今尚欲仿师觅友,教导愚朦,……适才所言,并非虚意。”(115回)
这里说得很清楚,和贾宝玉一模一样的甄宝玉在家庭遭难后,逐渐顺应人情世道长大,准备进入社会追求功名。作者为了暗示二人实为同一人甚至安排贾宝玉和甄宝玉同时参加了乡试,同时中了举人。
“知道甄宝玉也中了,大家序了同年。”(119回)
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作者明确无误地告诉读者,贾宝玉走的是甄宝玉所提示的生活路径。
为挽救家庭的败落,贾宝玉在中了举人之后,必然会进一步参加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贾宝玉在中举后去“都中”参加全国性的“大比”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宝玉失踪只是作者结束书中人物的方式,因为成年后的作者形象是以另外的方式表达的。事实上,贾宝玉这个人物也该结束了,毕竟贾宝玉是曹雪芹为表达其思想而设计的理想化、艺术化人物形象,并不完全是曹雪芹本人少小时的形象。进入社会,功利的现实不允许这种性格的人存在了。即使曹雪芹本人少年痴顽偏颇,在长大走入社会后也会自然而然地改变行为方式。所以曹雪芹成年后的形象,也不再适合以贾宝玉的身份、形象来展示了。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二、贾雨村接续贾宝玉
成年以后的贾宝玉在书里变换成贾雨村的面貌出现了。关于这点,曹雪芹在书里反复暗示,几乎要说破了。
宝玉离家出走,家人猜测是去庙里当和尚去了,而贾雨村正是在庙里出场。贾雨村在庙里呆了两年,过着不是僧人类似僧人的生活。贾宝玉与贾雨村两个人物衔接很好,像戏剧里一样,一上一下。
“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士,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人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1回)
籍贯虽是胡诌(湖州)的,家庭背景几乎和贾宝玉一模一样。贾雨村的背景介绍里还暗示了一个身份,那就是他已经是个举人了。因为贾雨村从外地进京,并不是都城的户籍。他进京只能参加朝廷举办的贡试。按照清代科举制度,贡试乡试都是三年一次。参加全国性的贡试之前必须先在本省的乡试中获得举人身份,所以贾雨村和甄宝玉、贾宝玉一样都是举人。
中秋佳节,贾雨村独自一人寄居在外,心有感触,高吟一联,非常清楚的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和生命状态:
“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1回)
对于这一联句,许多学者各有不同的解释。这一段落是贾雨村对自己内心状态、生活态势的明确表达,所以把后面联句解释为薛宝钗有追求肯定不对。只有看清贾雨村和贾宝玉是一个人,才能正确解释这一联句所寓示的内涵。“玉”是贾雨村自称,因为自己就是贾宝玉,“钗”则是指薛宝钗。“时飞” 则是贾雨村的表字,其寓意是“实非”,类似“贾化”寓意“假话”。“时飞”在此有双重语意,既代表贾雨村,又有追求功名之意。这一联句的意思是:贾雨村就是赴京科考追求功名的贾宝玉,薛宝钗在家里期待着贾雨村的好消息。
在“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旁边,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的批语也明确无误告诉读者此处说的是贾宝玉与薛宝钗:“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表过黛玉”是指前面描述的太虚幻境中,绛珠仙子欲以还泪的方式报答神瑛侍者的情节。“二玉”自然是指宝玉黛玉,“二宝”是指此联中的宝玉和宝钗。
第三回里贾雨村赴任金陵应天府之前“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此处批语是:”因宝钗顾及之。”这是因为批书人了解作者的人物安排,知道此时的贾雨村就是以前的贾宝玉。
贾宝玉离家出走时,已经和薛宝钗结婚了一、二年。贾雨村考中进士后娶了娇杏做二房,而且娶了娇杏一年半左右,嫡妻就病故了。何时娶的正妻没有交代,但说明此时贾雨村并不是“一人一口”。“一人一口”只是在暗示贾雨村处于贾宝玉离家出走后的状态。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不能把这一联解释透彻就理解不了作者曹雪芹与《石头记》一书的内在关系。但是对于这一联,以及其他疑惑处,有猜测但是不能顺着猜测推演,还是要依据书中叙述、曹雪芹及家庭史料等可靠东西来推理,并互相印证。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学者看透这一联的本意。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人在成长过程中相貌、表情和性格都是有连续的。如果作者安排贾雨村和贾宝玉是一个人,那么在这些方面应该有一致的地方。我们不妨观察观察。写宝玉具体相貌不多,第三回较为集中。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稍;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相貌最是极好”。
从中可以概括几点:脸面丰满,白里透红,眼睛有神,眉毛很重。表情上既生动又好看,突出特征是眉目含情,语言常笑。
再看看贾雨村的面目:“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单是这些简单描写,很难把二人相貌扯到一起,但是已经说到了面部特征突出,眉毛显眼,眼睛有神。再看上下文对雨村的描写,他是长得雄壮、端正、好看的。
因为贾雨村相貌好看,也吸引了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第一回里说到,因为雨村“自前岁来此”,“士隐常与他交接”,雨村“乃常造之客”。因此,娇杏肯定早已通过主人日常言谈了解贾雨村了。
这天雨村来后,士隐“便令人送女儿进去”,那么娇杏应当知道在书房的是雨村。突然严老爷来拜,士隐去接待,雨村一人“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结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的呆了。”(1回)
此时娇杏没有看护孩子,或者帮着接待重要客人,却来到雨村窗前摘花,这已经是不寻常的行为了。最奇的是娇杏先咳嗽了,这才引起贾雨村“起身往窗外一看”,从而有了以后的姻缘。娇杏正是借花袭人,有些类似花袭人接近贾宝玉的套路。写娇杏是否暗示花袭人,这只有曹雪芹知道了。
好像扯远了,只是想说贾雨村有才有貌,娇杏才会看上。贾雨村的表情特征没有直接写,但有一点特别明显,就是爱笑,未语先笑。在贾雨村分别和甄士隐、冷子兴交接时有很多例证。
贾雨村和贾宝玉的相貌都是端正好看,,眼睛生动有神,眉毛引人注意,而且都是表情生动,言语爱笑。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囤满松果就是家 2020-03-28 08:00:25
所以中年的曹雪芹变成了一个贪图名利,向往功名的人了?
-----------------------------
请继续往后看,有贾雨村的复合组成分析。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裁判2019 2020-03-28 23:17:13
方向错就都错了,据说后40回是高鹗写的
-----------------------------
是方向错了,胡适引导的方向错了。程伟元乾隆年间印书时即说是搜集了基本完整的后40回。(请看《红楼梦》程乙本序)相信当时印书人还是二百年后的研究人?
后面我会提及别人没有提及的关于后四十回的观点,敬请留意。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贾雨村和贾宝玉都有超常才气,这点书里叙述非常清楚。对于科举考试二人都比较自信,而且都有点不放在眼里。贾雨村自称:“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1回)这几乎和贾宝玉一样的口气:“一第呢,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118回)嫂子放心,我们爷儿两个都是必中的。”(119回)
二人都擅长作诗、联对。在第23回里,贾宝玉住进了大观园,写了几首春夏秋冬即事诗。
“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风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因此,竟有人来寻诗觅字,倩画求题的。宝玉一发得了癔症,镇日家作这些外务。”
中秋夜,贾雨村酒后“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空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1回)确实显示机敏才气。拟大观园的对联匾额显示了贾宝玉的超人才气,“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18回)贾宝玉拟联时那恃才的狂傲口气,只有贾雨村有。贾政要他准备正殿“要紧处”的匾额对联,也表明贾政认可贾宝玉的才气。最后贾政还说:“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这里肯定了贾雨村的联对水平毫无争议是贾府交往范围里最高的,而且共同的联对场所又把贾宝玉和贾雨村联系在一起。
二人对女性的态度也很接近。贾宝玉是“见一个爱一个的”。15回里,对刚刚见面的性格直率的村姑二丫头:”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28回里,贾宝玉“看宝钗形容,……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被林黛玉讥为“呆雁”。贾宝玉关于“女儿”的怪诞离俗观点比如“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等等不再罗列。
贾雨村在困窘生涯中还能够“怀闺秀”,肯定是个痴情人。(他怀的闺秀不是娇杏,是一生难忘的林黛玉。娇杏也没到闺秀的档次,其“侥幸”的名字即可证明。)见到娇杏,“雨村不觉看的呆了”,而且念念不忘,“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中秋时节又对月抒怀:“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1回)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男人都会受姣好女性的吸引,包括薛蟠类。但是尊重女人、理解女人,尤其是认可女人的才情能力,却不属于那个时代。不同于一般人的是贾宝玉贾雨村两个人都能深层次尊重、理解女性,尊重她们的才学见识能力。贾宝玉就不用说了,在大观园里对待诸多女孩都是从内心里尊重的,尤其尊重如黛玉、晴雯那样有真性情和真才情的女子。贾雨村在提及江南甄家时特别强调“只可惜他家几个姐妹都是少有的。”


贾宝玉自从启蒙开始学习四书五经,由于家里具有优越的文化环境,他还杂学旁收,广泛涉猎。各家思想中他尤其喜欢读道家、释家。加上平时与庙宇道观打交道不少,逐步在道家释家引导下思想观念中产生了初步的自然观生命观。贾宝玉动不动就说出家当和尚去,当然不是随便说说,一定有平时对佛教寺庙、道教道观的理解。
贾雨村出场时已经在葫芦庙里住了二年多,好像没有身份的僧人。贾雨村闲时喜欢游“名山大刹”,且往往在不得意时亲近寺庙,寻求慰籍。给林黛玉当老师时“偶至郭外”,参观了“门巷倾颓,墙垣朽败”(2回)的智通寺。喜欢庙宇道观表示二人的兴趣、思想倾向一致。
92回贾政提及了贾雨村,说了一件难以解释的事实。“岂知雨村也奇,我家世袭起,从代字辈下来,宁荣两宅人口房舍以及起居事宜,一概都明白。”这里不能理解为贾雨村为了攀附贾家特意了解了情况。若是特意了解,应该是从来往较多的贾政这个渠道得到的信息最多,而恰恰是贾政对此奇怪不解。即使通过贾政了解,像荣宁这样大的家族,房舍和起居的事宜也是了解不过来的,而且不管家务的贾政也未必清楚。只有在府中居住较长一段时间的人才能够连“起居事宜”都明白,但是能够做到几代人“人口房舍以及起居事宜”都了解的,书中人物只有贾母了。贾母会跟谁、会因为什么回忆这些旧事呢?还有,了解人口房舍以及起居事宜对于贾雨村向上攀附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特别的暗示,也许是作者在提示贾雨村与贾府的特殊关系,从而让读者猜到贾雨村其实就是贾宝玉。
仔细对照,贾宝玉和贾雨村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不俗气,都很健谈,都爱喝酒,都容易“偶染小恙”等等。因而可以断定,贾雨村是以另外一个面貌代替失踪的贾宝玉出场的。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三、贾雨村初入官场是书生
贾雨村在书中出现大概19个回目里。
1回是寄居甄士隐家隔壁庙里的穷儒,每日卖字作文为生,甄士隐常与他交接。后经士隐赠银、衣,赴京赶考。
2回贾雨村中了进士随后便做了“本府知府”,娶了娇杏做二房。被参解职后游览东南做了林黛玉的家庭塾师。偶遇冷子兴时谈论了贾府和秉正邪两气理论。
3回贾雨村随林黛玉一行进京,在贾政的帮助下谋得金陵应天府的职位。
4回中顺应官势人情乱断了葫芦案。
16回贾雨村再次随林黛玉进京,因是王子腾累上保本,来后补京缺。但不知前面的应天府官位什么时候没的。
17回贾政带众清客和贾宝玉在大观园题对联匾额,提到贾雨村两次。“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有雨村处遣人回话。”
32回里提到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贾宝玉便知是贾雨村。很不高兴地埋怨:“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48回中通过平儿说出贾雨村设毒计帮助贾赦夺了石呆子的旧扇子。
53回就一句话: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72回林之孝说:“方才听得雨村降了,却不知因何事,只怕未必真。”贾琏:“真不真,他那官也未必保的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远着他好。”林之孝:“如今东府大爷和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时常来往,哪个不知。”
82回林黛玉梦到贾雨村替她做媒。
92回贾政等议论到贾雨村两件事。一是对贾府两宅人口房舍及起居事宜,一概都明白,一是“几年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了御史,不过几年,升了吏部侍郎,署兵部尚书。为着一件事降了三级,如今又要升了。“
95回“今日听得军机贾雨村打发人来告诉二老爷说,舅太爷升了内阁大学士”。
99回李十儿对贾政提到贾雨村:“便是本家大人是老爷最相好的,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
103回、104回贾雨村升了京兆府尹兼管税务,在知机县急流津附近的庙里遇见了失踪的甄士隐。贾政入朝谢罪时贾雨村也在内阁办公场所。
107回在贾府被抄后,路人议论贾府被抄主要因为贾大人贾雨村。贾雨村路过贾府听见了“贾”字。
117回,下人们议论到贾雨村。“看见带着锁子,说要解到三法司衙门里审问去呢。““这位雨村老爷人也能干,也会钻营,官也不小了,只是贪财,被人家参了个婪索属员的几款。“
120回回目是“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写贾雨村褫籍为民,在急流津觉迷渡口,接替甄士隐在草庵中睡去。结尾被空空道人叫醒示看《石头记》后说“这事我已亲见尽知。”
其中,在前四回涉及贾雨村的情节描述相对充分,其他处基本上是扼要提及。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的回目都是包括贾雨村还有甄士隐。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贾宝玉、贾雨村、甄士隐都已出场,最后一回,贾宝玉失踪,甄士隐祥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贾雨村和甄士隐于作品的特殊位置已很清楚。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从表面看来,贾雨村是一个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品质很差且有欺骗性的坏官。相对贾宝玉的天然善良相差甚远,由此人们无法认可贾雨村是成年贾宝玉。贾宝玉成年后为家庭的复兴去附庸官场也属正常,即使顺应环境干些原来观念不能接受的事也是可能的,但是干出贾雨村那样伤天害理、忘恩负义的行为是超出贾宝玉性格可能的。
贾雨村借助贾府、王府的关系向上爬,为了维护官场关系枉法断案,关键时刻又造成贾府被抄家,最后又因为婪索丢官,贾雨村的这部分行为和他斯文儒生、官场书生性情非常矛盾。仔细分析贾雨村的所作所为,能够发现在他身上隐藏了两类完全对立的性格、行为。从人情事理角度分析,这两类行为不可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贾雨村和甄士隐都是书中极为特殊的人物角色,包含着作者的精心设计,其言行形象必然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寓意。我们睁大眼睛仔细看,能够发现这个贾雨村却另有面貌。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怎么没有人吐槽啊?寂寞。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在第二回里,说到贾雨村中了进士后,在“本府知府”任上被参的情节。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性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接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
这段对贾雨村初次为官的描述,虽然文字不多,内中信息极多,含义非常丰富。如果了解封建官场,那么对贾雨村的解读则大有文章。
“才干优长”是肯定贾雨村有能力,已经超过一般官场之人。理解封建社会官场的人应该知道,能力超过同僚并不是个人发展的优点,工作中庸但会平衡上下关系才是优点。能力优秀只会招来嫉妒,甚至是上司的嫉妒。贾雨村刚刚进入官场,阅历短浅,意识不到这个违背人情、常规的官场逻辑,就会像许多青年人一样,傻乎乎地发挥自己的优长,努力表现,却无意中形成对原来同僚的压力,反而形成不利于自己的工作关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官场逻辑。
“有贪酷之弊”,“贪”是指贪图,“酷”是酷吏之酷,是严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作为主要领导“知府”的贾雨村对下面的人不讲情面、处罚过严乃至苛刻。“贪酷”缘于贾雨村有一定能力水平,也缘于他缺乏对官场了解,只想工作没考虑其他因素。说明他像书生一样把履职尽责、效忠皇家当做本分,还不懂得以人际关系为标准来处理工作。这样不但不讨人喜欢,对能力不足的官员还会有危机感。
“恃才侮上”是说贾雨村有才能却不尊重上级。这又从侧面说明以他的观念和工作能力来看,其上级不值得尊重。但是在当时的专制体制下,这个问题极为严重。如果这个“上”指的是皇上,那么贾雨村的缺点就是致命的。上级的权威是封建社会官场制度的根本所在,是中国人就明白这个道理,只有青年贾雨村不明白,这一点依然暴露了贾雨村年轻书生的心态。
“擅纂礼仪” 是上级指责他的第一个问题。这说明贾雨村对官场常规礼仪进行了改革。我们知道封建官场不过是相关人的利益场,大家从各自职权出发从中寻利,互相关照互相关联。封建官场的礼仪都是为了维护官员的威严而设立的,是威吓老百姓的方式之一。无能的官员、强势谋私的官员都要倚仗礼仪维护自己的官威。而贾雨村更改官场礼仪,或者是直接轻视上司,或者是因为改革工作内容和方式而忽视了为官的礼仪。改革礼仪实际是间接对官场的获利生态进行变革,自然触动了既往利益,坏了别人的财路。“擅”字说明是贾雨村发挥自己优长时不但不与上级沟通,实施的是未经上级批准同意的改革,这在封建官场也是大忌,是致命缺点。
“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正是说明贾雨村的官场礼仪改革得罪了几乎所有官员。贾雨村被革职后“本府官员无不喜悦”正是描写了一般官员压力缓解后的轻松。
“暗结虎狼之属” 这句话表述比较复杂。按说“虎狼之属”应该指非常有能力干坏事儿的一类人,但是这句话又和“沽清正之名”联系起来,说明贾雨村所结交或者使用的一些人并不是为了贪财干坏事而是为了真改革。
贾雨村做的事情“致地方多事,民命不堪”。不是因为增加税赋,而是因为“多事”。到底是哪方面的事情,没有说出来。贾雨村“使地方多事”,又不是为财,这和环境中人的为官做事目的明显不一样。上司从官场角度提出的“多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贾雨村对官场的一些不良旧习惯做了改革?
从他被上司“寻了个空隙”而参,说明上司早就不喜欢他这个不解官场常识、不按照官场常规为官的另类,千方百计要把他赶走。“不上一年”被参下台的结果很正常。所以,贾雨村初入官场不久被解职,真正问题是有能力遭嫉妒、严格管理无人情,擅自革新官场套路伤害了别人的利益,再加上不尊重上司,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足够严重。至于被上级“寻”出来的问题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都不应成为问题。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见素抱朴2020 2020-04-02 10:17:38
看到题目,就支持作者观点,因为这也是我的观点。希望作者对观点的阐述不会让人失望。
-----------------------------
谢谢支持,努力说得充分些。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那么,一个在封建官场中年轻有才干且正派不循私情不图外财的官员,得罪了大多数同僚,“不上一年”就落得这样结果,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很多、很多。
通过人物命运的变迁来揭示社会背景与自然人性的对立正是曹雪芹表达深刻思想的方式。贾雨村初次为官失败的情节写的扼要而模糊,但是曹雪芹却以隐约的春秋笔法深刻揭露了官场生态的荒唐与失常。官场是一个社会的主导力量,直接间接影响着普通人的谋生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发展逻辑和发展方向。在曹雪芹所隐喻的社会管理体系里,像贾雨村这样有才干的人在官场被排挤,像贾政那样忠于朝廷的官员根本无法履行基本职责,这说明他们所处的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的官场。这样的官场生态和自然人性是矛盾的,和儒家“仁德”核心思想是矛盾的,和群体社会必须合作才能发展、升级的方式是矛盾的。
贾雨村是一个有才干的官员,初次上任非常想有所作为。可是他并没有做好准备,他完全不了解官场中人以职牟利的普遍追求。他想当然地以为官场中人和他一样内心以维护封建体系的健康为己任。贾雨村在全不参透官场官场的生态和潜规则的情况下还要主动做事、更张陋习,其所做所为在官场利害关系中如同盲人骑瞎马,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而不自知。如此,他再有见识有能力,也只是官场中的傻子,注定要被击打、被消灭!所以,贾雨村在思想、性格、行为方面几乎全方位与封建官场格格不入甚至对立。此处曹雪芹描写的贾雨村是个好官,是个有才干想干事却干不成的好官。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四、乱断葫芦案的贾雨村不是坏人
第三回,贾雨村陪着林黛玉从南方到了京都贾府后,在贾政的帮助下,不到两个月,便第二次做官,补授了应天府。这个官和前面的知府一样很大,对于贾雨村也不真实。
贾雨村“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薛蟠打死冯渊案。贾雨村这次乱断葫芦案一般被认为他畏惧权贵、忘恩负义、徇情枉法的例证,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过程,看看贾雨村到底怎么想怎么做的。
第四回里,贾雨村听了薛蟠打死人一走了之的案情介绍第一反应就是“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第二次做高官的贾雨村的“大怒”反应显露了官场修炼和阅历极为短浅。现在的我们都能想象得到在当时“这样放屁的事”不会太少,贾雨村做为进士、高级知识分子竟然一点都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态。即使贾雨村真的对官场见识少也未必“大怒”,而“大怒”这种自然而发的情绪反应,正是来自贾雨村正直的价值观念,说明他为官的价值观念是不容这种事情的。“大怒”两个字,充分地暴露了贾雨村的“本心”。
但是,经过门子的点拨,贾雨村意识到自己遇到了大难题。犯案的一方是本省最有权势的家族,“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而且还涉及帮助自己再次做官的恩家的世交亲友。更复杂的是被薛家抢走的女孩竟是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家丢失的女儿,这很让贾雨村左右为难。
后来,经过“王老爷来拜”和“雨村低了半日头”两个没有展开叙述却极其耐人寻味的情节,贾雨村终究徇私情断了此案。
“王老爷”肯定是个特殊人物,专有所指。这一细节只有一句话,很容易被人忽视,轻易不会和贾雨村所断之案联系起来,但这正是曹雪芹的春秋笔法。“王老爷”来时是贾雨村的工作时间,而知府贾雨村需要“忙具衣冠”去迎接,说明“王老爷”是个很有身份和背景的人。“王老爷”只停了“有顿饭功夫”就离开了,并没有留下吃饭,肯定不是他的旧交故友,因而不是普通的人情来往。贾雨村断案后,“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贾雨村赴任之前,贾王二人并未托付他薛蟠事,所以,“急忙”写信的前因必是“王老爷来拜”,“王老爷”当是“贾史王薛”里面王家的人。
以贾雨村这种自恃才情、性格直率的性格,“低了半日头”这一姿态大有寓意。贾雨村无疑内心纠结、矛盾甚至痛苦的时间很长,这表明对贾雨村来说,改变自己的观念,向官场潜规则低头是极痛苦的过程。贾雨村本是斯文的儒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官位,心里想的是通过公正为官维护统治秩序来报效朝廷。
“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4回)
这是科举儒生出身的贾雨村基本的为官心理。但是贾雨村已经有了一次因为不了解官场生态而造成的人生挫折。这一次面临着更大的官场势力,贾雨村不能不仔细掂量个人命运,不能不认真对待官场生态。面对门子提示的真切现实,此时的贾雨村开始意识到人只能顺应现实来做事。所以,当门子提示后贾雨村心里还在矛盾时,“王老爷来拜”最终促使贾雨村改变了按照个人理念处事的方式。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贴,
处理葫芦案的情节揭示出了一个封建官场的做事逻辑,那就是官场的现实规则和儒家正统所提倡的理念明显矛盾对立。如果按照科举文化的教导在官场中去处理事务、处理关系根本行不通,甚至有生存危机。基层官场生存经验丰富的“门子”明确警告贾雨村:“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2回)其中的“大道”就是指封建官场上、科举中宣传的儒家正统的为官之道。
秦汉开始并逐步成熟起来的专制治理文化,本质上是以帝王及其家族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体制,官场中人依靠皇家权势欺凌百姓弱者而获利,各级官员主要依靠依附上层而生存。皇帝贵族获取利益的方式是通过武力暴力达成的“霸道”,与早期儒家所提倡的以“生民”为己任的“王道”有着根本的不同。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普遍以暴力、势力、欺诈等手段相互侵夺利益,人人伺机借助他人或者侵犯他人。社会内耗严重,社会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越来越逼仄瘠薄。这样的社会存续逻辑和人类群体共生的逻辑相矛盾,从而也和人性的要求相矛盾。到了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的不良一面已经走到了极致。
而经过历代统治者改造和挑选的儒家理论已经脱离了早期儒家的思想核心,成为封建社会制度的装饰,这也是中国二千年封建统治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曹雪芹所做的就是以生动真切的事例透彻揭露了封建文化挂羊头卖狗肉的尴尬状态。
面对眼前的大利害,看清了真实利害关系的贾雨村为了生存只能选择了顺势、折中。“低了半日头”非常强烈地暗示了贾雨村内心矛盾痛苦,也非常真切地说明了贾雨村本是正直的人正直的官员,本意是想秉公执法,不愿违背法律,放走坏人。
每个人都以生存为最大最基本最日常的追求。但是人的认知观念必须与现实相结合,顺应其规则,才能在人际群体中生存下去,否则会撞的头破血流,贾雨村也不会例外。况且门子说的很透彻:“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4回)门子行走在社会下层,对现实的了解远远超过儒生贾雨村。门子的话揭示了封建官场,也减缓贾雨村们的心理负罪感,而有负罪感说明这人的本性还是正常的、良性的。
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设身处地从贾雨村的位置来评判,只能说明贾雨村在断案时没有依照法律而是顺应了现实。冯渊已死,再把香菱判给冯家已没有意义。没有处罚罪犯薛蟠是贾雨村徇私之处,却也判给了冯家许多银两。“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4回)贾雨村没有按照法律伸张正义,但他并没有办坏事儿,只是顺着人情又徇了私情断了此案。处理葫芦案的心理过程显示贾雨村不是糊涂官,更不是坏官。他本想做好官,却畏惧强大的现实,选择了顺应势力,顺应人情。中国有句俗语“识时务者为俊杰”,贾雨村不过是在环境压力下开始像大多数人那样识时务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能理解贾雨村的选择是无奈的、唯一的选择。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我们应该清楚,现实环境像时间一样不可抗拒。决定事物发展的是各种势力的交织,而不是人的思想理念。甄宝玉在家败后面对真实而残酷的环境,彻底改变了性格和行为。儒生贾雨村面临势力交错的官场现实,也必须适应。在这个现实环境中他可以有良知少做些坏事,但他不顺应其中的人情与规则肯定无法生存。
书中还写到贾宝玉很不理解女孩成为女人后为什么就大不一样了。因为贾宝玉还是孩子,他变成男人就理解了。成年男人女人要为自己和家里的其他成员带来安全、衣食、住所、教育等等各个层次的保障。保障的多寡没有尺度,越多越好。在没有良好秩序的社会中,当合理的手段不能满足时,必然使用不合理的手段。所以还是社会生态逼迫男人失去了男孩的天然,逼迫女人失去了女孩的烂漫。
《红楼梦》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写出了残酷不良社会中真人性所面临的尴尬与不幸。如果进入官场遭受过打击的贾雨村不变得现实,反倒是曹雪芹不透彻了。我们在读《红楼梦》过程中,不能以高尚的心态、理想的标准去美化、推测那些我们认可的人,也不能简单否定那些我们认知标准上不认可的人。不能以一种尺度去衡量不同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性格接近的人完全有可能因为环境际遇做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情来;价值观念取向一致的人也完全有可能因不同环境做出有互不认可的事情。生存离不开环境,人们都要顺应现实趋利避害去做事。要谋生就不能太理想、有温情,不能以自然人的真性情对待现实谋生环境,尤其是处于黑暗、反人性的封建官场。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五、贾雨村的真坏处是指东说西
《红楼梦》中有两处涉及贾雨村的事情是坏事,而且特别坏。一是48回里,贾赦要买石呆子的古扇不得,贾雨村便使用阴险诬陷的手段替他夺了过来,二是107回里两个无名无姓的路人说出贾雨村是造成贾府被抄的元凶。这两件事确实做得非常凶恶,无论谁做的,必是书内书外的坏人。但是这两件事却和贾雨村的身份、性格、心理等不符合。仔细研究这两处,又能发现明显的矛盾之处。
我们先看看48回夺扇子一节。
“今年春天,老爷(贾赦)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四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
“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在107回里又提到:“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是实的,……虽石呆子自尽,亦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有间。”
从情节上看,贾雨村为了取悦贾赦,使用毒计抢了古扇,害得石呆子败家、自尽,确实阴毒至极。连贾琏这样在经济场上活络熟练的人都不耻于这种毒招,“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但是此事由贾雨村做出来,不但不合于贾雨村的儒生思想、性格,情节上还有根本的矛盾。
楼主:humiaomiaoABC  时间:2020-04-21 01:00:55
继续,
一是贾雨村没有官职,怎么能帮助贾赦夺扇子?
贾雨村在第一回里做了“本府知府”一年,随后被革职。第三回借贾政之力,谋了应天府的职位。到了第十六回“贾雨村亦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后补京缺。”此后就在京停了下来。至于应天府的职位做了多久,因为什么丢掉的,没有说。第十七回里又提到贾雨村时他已是清客身份。贾政带着一干清客及贾宝玉试题大观园的匾额。“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第三十二回贾雨村再次间接出现:“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
到了第四十八回,此时的贾雨村并没有官职,在贾府的地位并不高,类似清客相公或者塾师。直到五十三回才又有了官职:“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直接从清客相公当了朝廷大员。
那么四十八回里并没有任何官职的贾雨村怎么会有能力帮助贾赦夺扇子呢?显然这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隐真示假的刻意安排。

楼主:humiaomiaoABC

字数:3000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3-25 09:32:27

更新时间:2020-04-21 01:00:55

评论数: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