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抛砖引玉】您我她(他)一起建立人类共同的信念

【抛砖引玉】您我她(他)一起建立人类共同的信念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什么“独特思维方法”?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就是“和”。“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概而言之,“和”的根基,必然是精神的充实和信仰的重建。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善与恶的区别,才是最根本的区别,其它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区别。因为善(趋善、向善、心中有善、以身行善),而无我,从“个我”走向“大我”,解放心灵,让我们的心灵摆脱身体、自我的双重枷锁、消灭矛盾、超越物质的有限。到达善的终极世界,走向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世界是善、恶两极的,无论是善的终极、还是恶的终极都是世界的不同形式。世界是始于善,终于善,也可终于恶)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
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运动定律---就是道。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先进的文化,《易经》是中华文明之源头,它用简单的符号和精炼的语言,用统一辨证的方法,高度概括描述了思维与存在演化之规律,使人类能够具体认识到自然运动的整体循环模式,以及人类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之反应,《易经》所记录的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积累的知识体系,所以《易经》可归之为实践科学。

觉后观

时问易人何处来 一谜五意乾坤转
地球智世美村庄 道法自然驶向一
人间共爱我家园 万众觉醒大爱起
往复和中右惊空 回家途中险象移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没有任何创造,我只不过把己存在的用易思维方法(也可称为独特思维,理论思维等)进行了疏理。在这里非常感谢智者前辈们提供这么丰富的素材,感谢您们为人类文明所做的一切,现将疏理后的体会与感受分享给大家,在天涯这个大家庭中一起探讨和论证。有了互联网,天涯成比邻,不正之处,请多指教。
我们每个人都是个体生命的实践者,人类未来的架构师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 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东方文化发展脉络是由实践科学升华为哲学思想体系。西方文化发展脉络是由哲学思想体系分离出实证科学。要使人类文明再度提升,需将两种文化相互印证和合, 以大我为思维基点作为新的开始。让我们一起用逻辑思维来论证存在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景象。(假想一下下:假设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薄膜上面,当一个个体或一个利益集团因自我之欲无节制膨胀而刺破了薄膜。这将意味着我们人类整体的毁灭,人类的文明将就此终结)。
首先我们用逻辑思维来论证:生命同源,万物同体。这一命题, ( 同体:《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譬喻)如波之于水,四肢之于一身,谓之同体), 因为这一命题是正确信念的根基, 只有把这一命题论证的清晰明了,才能引申出下面的论证命题:????,????。(抱歉;暂不公布,以免影响第一命题论证)。
个体自身是否自由快乐健康;个体与个体间是否和谐;个体和整体之间能否达到平衡;整体与整体之间如何和平相处;整体与全体间的关系如何;人类文明如何提升,我们如何去思维去行动, 这都考验着我们人类的智慧。其实人类先贤早已给出答案,那就是大爱。改变就要从每个人开始,改变就应从当下做起,用大爱来熏陶我们那颗柔软的心,把膨胀的人塑造成和谐的人。只有人类整体觉醒,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从自我膨胀中解放出来,一起来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本人所有论点士均来自于人类共享的大脑—互联网

【抛砖引玉】量子纠缠现象在精微之处证明了万物是同体的,有相同观点的也可举出其它例证。有不同观点也可举例论证,万物不是同体的。让我们共同见证一个真实而达共识的结论,来引领人类文明向前迈进。

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Quantum Entanglement)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斯沛(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著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都一直保持著纠缠的关系,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有反应。
『量子纠缠』现象是说,一个粒子衰变成两个粒子,朝相反的两个方向飞去,同时会发生向左或向右的自旋。如果其中一个粒子发生『左旋』,则另一个必定发生『右旋』。两者保持总体守恒。也就是说,两个处於『纠缠态』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同时测量时都会『感知』对方的状态。那么,这两个粒子如何实现瞬间的沟通,这种感知是否是超光速的,这是否违背了相对论呢? 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就算是双胞胎,也无法建立某种感应,不经联系就能感觉对方发生的变化。但瞬间感应可以发生在量子世界中。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也就是说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不喜欢的「超距作用」是存在的。由于相对论无法解释这个现象,爱因斯坦将『量子纠缠』称为『遥远的鬼怪行为』(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 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体具有整体性。简单地说,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属於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物理模型中称为「粒子」),如果你把它们分开了,有一个粒子甲在这里,另一个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遥远(比如说相距几千、几万光年)的地方。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粒子甲),那么瞬间粒子乙就有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瞬时的,超越了我们的四维时空,不需要等到信号传递到那边。这边一动,那边不管有多遥远,立即就感知了,即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相距遥远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著联系。 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各类实验中,不断有人证实各种超光速现象的出现。1982年,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家证实,亚原子粒子在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依然可以彼此互通信息。2008年,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再次进行类似实验。这次,两个相互感应的粒子距离超过17千米。奥地利科学家蔡林格 (Anton Zeilinger) 甚至在两个相距144千米的岛屿之间观测到光子的量子纠缠现象。

量子纠缠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实验室证实,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表明物体之间存在现代科学还认识不到的内在联系,所显示的整体性大於组成整体的个体之和。虽然人们对其确切的含义目前还不太清楚,但是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也对哲学界、科学界和宗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象解释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再谈量子纠缠现象 看似荒谬的"超距离感应"



“量子纠缠”可以预测相隔甚远的一对量子的状态,即便二者远在天涯,其行为也相互关联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里最古怪的东西,因为它能产生“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在未来世界里,人类或许能通过量子纠缠来实现“瞬间移动”,将人体或物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
爱因斯坦生前常说,量子力学并非有误,它只是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完备,还没有找出那些可以准确预测出事物的关键要素。
尽管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波尔仍然不为所动。尽管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波尔则答复道:“别再告诉我上帝该怎么做了。”但在1935年,爱因斯坦认为他终于找到了量子力学的致命弱点。这事件诡异至极,它违反了宇宙中所有的逻辑,爱因斯坦认为这是能够证明量子力学不完备的关键——这就是“量子纠缠”。
波尔与爱氏之争
史上最怪、最不合理、最疯狂、最荒谬的量子力学预测便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一种理论性的预测,它是从量子力学的方程式中得来的。如果两个粒子的距离够近,它们可以变成纠缠状态而使某些性质连接。出乎意料的是,量子力学表明,即便你将这两个粒子分开,让它们以反方向运动,它们依旧无法摆脱纠缠态。
要了解量子纠缠有多么怪异,我们可以拿电子的“自旋”作例子。电子的自旋与陀螺不同,其状态总是游移不定的,直到你观测它的那一刻才能决定。当你观测它时,就会发现它不是顺时针转就是逆时针转。假设有两个互相纠缠的电子对,当其中一个顺时针转时,另一个就逆时针转,反之亦然。不过奇怪之处是它们并没有真正连接在一起。对量子理论坚信不疑的波尔和他的同事们相信,量子纠缠可以预测相隔甚远的电子对的状态,即便它们一个在地球,一个在月球,没有传输线相连,如果你在某个时刻观测到其中一个电子在顺时针旋转,那么另一个在同一时刻必定是在逆时针旋转。换句话说,如果你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观测,那么你不止是影响了它,你的观测也同时影响了它所纠缠的伙伴,而且这与两个粒子间的距离无关。两个粒子的这种怪异的远距离连接,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纠缠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当你对其中一个粒子测量时,也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尽管二者之间没有作用力、滑轮或电话线之类的东西相连,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彼此沟通。这真是诡异至极啊!
爱因斯坦无法相信纠缠会如此运作,于是他说服自己:出错的是数学,而不是现实。他赞同纠缠态的粒子是存在的,但他认为有更简单的方式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们彼此连接,而不必涉及神秘的超距作用。他坚信一对纠缠态的粒子更像是一双手套。想象把一双手套分开放置于两只箱子中,然后一只箱子交给你保管,另一只箱子则放置于南极洲,在你开箱以前就知道箱子里放着左手或右手的手套。然后你打开箱子,如果看见左手的手套,在这瞬间,就算没人看过南极洲的箱子,你也能够知道那里装的是右手的手套。这一点也不神秘,你打开箱子,显然不会影响到另一只箱子里的手套。你身边的这只箱子装着左手的手套,而南极洲的那只箱子则装着右手的手套,这是在当初分装时就已决定了的。爱因斯坦相信,所谓的纠缠态只不过如此而已,电子的一切状态在它们彼此分离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波尔和爱氏,到底谁对谁错呢?波尔所拥护的量子力学方程式表明,相互纠缠的粒子即使相距很远,也可以互相连接;而爱因斯坦则不相信有鬼魅般的连接,而认为在你观察以前,一切就已经决定了。爱因斯坦称,粒子在被观测前就已经决定了自旋状态。你对爱因斯坦说“那你怎么知道呢”,他会说“你测量它,就会发现那绝对的自旋态”。波尔则会说“但是那自旋的状态是由于你的观测所造成的”。当时,没人晓得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这个问题被认为是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前仍旧相信量子力学是个不完备的理论。
克劳泽的验证
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的任务由一位年轻人承接下来了。当时,约翰-克劳泽(John Clauser)正在寻找天文物理学博士论文的课题。在读了一篇鲜为人知、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John Bell)所写的论文后,克劳泽认为自己找到了验证谁对谁错的实验方法。在这篇论文中,贝尔已经发现如何验证纠缠态的粒子究竟是用鬼魅般的作用来沟通,抑或是根本就没有什么鬼魅,粒子的状态就像是成双的手套那样早就已经决定了的。贝尔甚至巧用数学运算,证明了如果这鬼魅般的作用不成立,那么量子力学就正如爱因斯坦所想的那样,是错的。贝尔是个理论物理学家,他的论文表明只要你能够建造出一种仪器,能够大量制造并比较纠缠态的粒子,这个问题就可以被解决。
按照贝尔在论文中的想象,克劳泽设计出了能够平息这场争论的仪器。“那时候我还只是个笨手笨脚的研究生,便很幸运地有了一个机会来发现能够震撼全世界的结果。”克劳泽的仪器可以测量数以千计的纠缠粒子,然后比较它们的自旋状态,但随着结果逐渐揭晓,克劳泽感到惊讶并为此不悦。“我不断地问自己:我哪里做错了吗?”克劳泽反复重复了自己的实验。不久后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进行了更明确的测试,得到了更加确定的结果,消除了一切疑问。
克劳泽与阿斯佩的结果相当惊人,他们证明了量子力学的方程是正确的,纠缠是真实的,粒子可以跨越空间连接——对其一进行测量,确实可以瞬间影响到它远方的同伴,仿佛跨越了空间限制。爱因斯坦生前认为不可能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确实存在。“我再次为自己没有推翻量子力学而感到难过,因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要我理解量子力学都是很困难的。”克劳泽说。
瞬间移动技术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里最古怪的东西。即使我们无法领会它,也不要问这是为什么,我们只能说,世界显然就是如此运作的。倘若我们能够接受世界原本就是如此古怪的事实,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来做些有用的事情呢?好吧,梦想之一就是实现“瞬间移动”,将人体或物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而不需要经过中间的空间。
美国科幻剧《星际迷航》总是在用“瞬间移动”方法,把人从一处送到另一处。不过这是科幻,量子纠缠能使梦想成真吗?事实上,瞬间移动的实验早就在非洲加那利群岛的海岸边进行了。“我们之所以选在加那利群岛做实验,是因为这里有两座天文台,这样的实验环境很棒。”维也纳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说。蔡林格的传送对象不是他自己或其他人,他试图利用量子纠缠来传送单一微小的粒子,在此例中是光的粒子,即光子。他先在拉帕尔玛的实验室中制造出一对纠缠的光子,将其一留在拉帕尔玛,另一个则用激光发送到140公里外的特内里费岛上。蔡林格再追加第三颗要被传送的光子,让它与留在拉帕尔玛的纠缠光子互相作用。研究团队再将这两个光子的量子状态作出比较,神奇的事就发生了。由于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团队能够利用这项比较来将远方岛上的纠缠态光子转变为与第三颗光子相同的东西,仿佛第三颗光子瞬间超越了海洋一样。
“这就像是取出了原本光子的信息,然后在远方重建它。”使用这种技术,蔡林格已经成功传送了几十个光子。
如果将这种技术继续发展下去会如何呢?既然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粒子所组成的,这项技术未来能否用来传送人体呢?假如你人在上海,却想去巴黎吃顿午餐,那么理论上,量子纠缠在未来可以使之实现。你只需要在上海把自己变成一群粒子,并使它们与巴黎的另一群粒子纠缠。
想象一下遥远未来的某一天,在上海,你走进一个透明的圆筒状扫描舱中,装置便开始击碎你的身体,将其分解成为基本粒子,并扫描每一个粒子;与此同时,位于巴黎的一个扫描舱也对其中的粒子进行扫描,列出上海与巴黎两组粒子的量子状态对照表,接着加入了纠缠效应。随后,操作员将量子状态对照表传送到巴黎,在那边用这张表来重建你身体粒子的确切量子状态。由于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另一个你就在巴黎成形了。这并非是你身体的粒子从上海移动到了巴黎,而是量子纠缠允许你的量子状态可以在上海被撷取,于是你的复制品到了巴黎。在巴黎成形的那位的确是你,因为在上海测量所有粒子的状态时,就已经摧毁了原来的你。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我们离人体“瞬间移动”还很遥远,但这样的展望仍然会引发我们的深思。显然,位于上海与位于巴黎两处的你是毫无差异的,因为根据量子力学,让你成为你的不是物理粒子,而是这些物理粒子中所包含的信息,而构成你身体的几百万兆个粒子中的信息都可以被传送。不过你或许仍然会问:巴黎那边的我真的是我吗?
蔡林格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到达接收站的个体究竟是不是本来的个体?我所说的‘本来’的个体,应该是含有原本个体的所有特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可以算是‘本来’”。
不过,人的情感却往往是非理性的。克劳泽就曾说过:“我可不想踏进那机器里一步。”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抛砖引玉】 相互印证_____大五模型和五行学说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经过很多人格模式探索后最后达成共识是大五模式。 M理论中统一了五种弦论, 而五种不同的弦论在本质上被证明是等价的,所有这些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相吻合,这难到是巧合吗?不,这决不是巧合,现代科学所得结论在中国易文化中得到印证, 这是必然,因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积累的知识体系, 最终古老文化与现代科学得到相互印证,这符合事实真相, 并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古老文明焕发出勃勃生机,来引领人类迈向崭新的未来。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大五模型
在人格科学研究领域,传统上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但无论研究者们采用什么研究取向,他们的一个共同目标都是构建—个可能描述、解释人格特点的人格模型,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到雷蒙德?卡特尔(R.B.Cattell)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会提出一个人格结构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
在人格科学研究领域,传统上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但无论研究者们采用什么研究取向,他们的一个共同目标都是构建—个可能描述、解释人格特点的人格模型,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到雷蒙德?卡特尔(R.B.Cattell)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会提出一个人格结构模型。但是分析研究这些众多的人格模型,发现它们所包括的因素数量和因素性质都有很大的不同,一致性很小,没有取得共识。但是,近十年来,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
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2人格特质
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得出五因素模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基于问卷研究。科斯塔(Costa)等人根据对16PF的因素分析和自己的理论构想编制了测验五因素的NEO—P1人格量表(NEO—PI Five-Factor Inventory)。该量表包括300个项目,被试在五点量表(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上指出每个句子表示他们自身特点的程度。除了五个因素上的得分,被试还有为每个维度量表设置的六个测量特质水平的层面量表得分,这些层面量表提供了有关大五因素的每个因素内的行为的更大区分性。有关人格大五特质因素和相关特征见下表。
(1)外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外倾者倾向于喜欢群居、善于社交和自我决断。内倾者倾向于封闭内向、胆小害羞和安静少语。
在管理职业中多为外倾性的人,因为管理者的角色经常需要跟别人打交道,影响属下并达到组织目标。极端的外向或内向都会影响在组织中的个体的效率;内向者在安静的环境中独自工作表现佳;外向者则在有更多感官刺激的环境中工作得很好。
(2)随和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反映了个体在合作与社会和谐性方面的差异。高随和性的人是合作的、热情的和信赖他人的;低随和性的人是冷淡的、敌对的和不受欢迎的。
(3)责任心:是对信誉的测量。高责任心的人是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持之以恒的。低责任心的人很容易精力分散,缺乏规划性,且不可信赖。
(4)情绪的稳定性:指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积极的情绪稳定者倾向于是平和的、自信的和安全的;消极的情绪稳定者倾向于是紧张的、焦虑的、失望的和缺乏安全感的。
(5)经验的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高开放性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好奇,具有艺术敏感性,兴趣广泛。封闭性的人讲求实际,偏爱常规,对熟悉的事物感到舒适和满足,比较传统和保守。开放性的人适合教授等职业,封闭性的人适合警察、销售、服务性职业等。
支持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的证据
基于问卷研究得出的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的一个重要支持证据是来自跨文化的词汇研究。研究者们假定: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几乎是无穷的,然而多数的差异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中是无关紧要的,但对于那些人类长期以来就已观察到的主要个体差异,由于人们为了表达方便都已发展出了专门的用词来描述了,也就是说,主要的人格特质都会编码到自然语言中去了。因此,研究者们就对各个不同语言中描述人的词语进行筛选、比较和匹配,使之纳入不同的范畴,并据此建立词表,然后根据因素分析的统计手段,提取负荷量最高的几个因素,结果发现在各个不同语言体系中都显现出了表示人格特质的五个相对显著且稳定的因素,而且这五个因素还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即这五个因素不但出现在英语里,也出现在别的语言里。应该说,这种基于跨文化词汇研究是不同于基于问卷调查研究的另一种研究思路,但是结果却显示这两种不同研究途径的研究结论却是可以相互佐证的,这就成为了证明五因素模型合理性的最重要证据。
另一个证据是有关自我等级评定与他人评定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研究都表明自我等级评定与同伴和配偶评定在所有五个因素上都有很大的一致性,而且也表明自我等级评定与相当熟悉的个体所作的评定间的一致性远远高于与陌生个体所作评定的一致性。这些研究都说明了这样一种事实,个体在五因素上的自我等级评定反映了实际行为,而不是被评定者虚构的自我表征。
另外的证据有来自五因素模型以及相关的五因素调查表与其他诸如动机、情感、人际机能等人格特征的关系,以及来自进化论和遗传学的依据。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论述。
6人格结构对发展性辅导的意义
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仍未得到心理学家们一致性的认同,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更接近于人格的真实维度,这对于心理辅导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也为发展性辅导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对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概述可知,在人格结构五个维度中,宜人性和认真性属人际维度,外倾性属气质维度,神经质属情绪维度,而开放则与认知有紧密相关,所以这就为人格发展和整合明确了具体内容。
发展性辅导强调辅导的发展性与教育性,但也不忽视矫治性工作。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为人格障碍的描述和诊断提供了独特应用。一些临床医师都习惯把人格障碍看成是精神病理学单独的特别的类型,与通常人格特质无关。而五因素模型认为人格障碍就是处于正常人格连续体的另一端。例如,强迫型人格可以视为在认真性因素上得分特别高的人,而反社会人格就是在宜人性因素上得分特别低的人。这种人格障碍的取向就提供了对不同人格障碍患者采取不同治疗的基础,充实了发展性辅导模式。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大五人格理论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 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 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
人格理论
?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随和性(agreea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1-2]
2大五因素
因素一
初始模型的提出者是雷蒙德(于1961年),但未能达到学术的高度。1990年,他的五因素模型得到最高水平的组织接受(歌德堡,1993)。大五类人格特征被认为是具有心理学量表基本结构的个性特征。这五种因素提供了丰富的概念架构,且整合所有的研究成果和人格心理学理论。大五类特点也被叫作“五因素模型”(或FFM科斯塔和McCrae,1992年),以及全球因素(罗素和Karol人格,1994)。
因素二
至少有四套研究人员各自独立研究这个模型的数据,现已鉴定出同样的五大因素:首先Tupes和Cristal,其次是歌德堡在俄勒冈州研究所、美国伊利诺大学的McCrae科斯塔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这四套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五个特点,不过每一组的5个因素有所不同的名字和定义。然而,所有研究的总体因素类型是一致的。
因素三
因为大五类人格模型的特点是广泛而全面,但它并不是多么强大的实际行为的预测和解释的模型。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在预测方面的实际行为特征时,MBTI模型要有效得多。
3人格特质
疑问
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或特质有多少?
它们是什么?如何解释它们?
这些特质是否是普适性的,是否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这些因素以什么方式构成个人的人格?
回答
回答疑问1:普遍认同的是5因素的人格特质:只要对人进行描述的题目足够广泛,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用他人评定法还是自我报告法,均可证实存在5个强健因素构成人格总体。
回答疑问2:被普遍认同的5个因素分别反映了人格的一般心理倾向 (内外倾向性),人际关系性倾向(社交性),对规则认同与遵循倾向(责任感),情绪反应性(情绪稳定性)和智能性倾向(开放性或智能)。
回答疑问3:众多研究认为这5个广义的人格特质是普适存在的,不以语言、文化、种族等的不同而不同。
回答疑问4:各个特质的分数组合形态众多,各种分数组合形态的意义和心理机制尚未被有效地揭示出来。

本人所有论点士均来自于人类共享的大脑—互联网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本源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认为宇宙自然是由五种要素相生相克衍生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宇宙与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属于物质的,也属于精神的。
五行学说有“元素论五行”和“德性论五行”之分。元素论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德性论五行包括仁、义、礼、智、信。
历史渊源
元素论五行学说 这是错误的理解五行,五行是五种动态平衡的运动方式,而非实在的某种物质元素,这个概念错了后面就全是错误中的错误。
蔡墨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元素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东、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史记?天官书》有对四季天象方位的观测做记录。其三,是来源于西周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五材学说”,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则导源于六府。古代有水、火、金、木、土、谷六府主管事务,周幽王之后撤销谷府,逐渐形成“五材”。《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记载,春秋时期,五行基本确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则有五行。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着物质运动;意味着万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
德性论五行学说由道家与思孟学派共同发展的。道家《五行》曾伴随古本老子出土两次,其中有明显的道家成分与子思学派气息。马王堆帛书五行和郭店简《五行》的出土即是证明。
2理论基础
创造基础
我国悠久灿烂的治水文明、青铜冶炼技术、陶瓷烧制技艺都可谓是五行的艺术。她是哲学,在人生上采取的是“顺其自然的态度”。
《出生时间与命运》指出,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既然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产生,那么五行作为一种实质性的事物形态,它产生来源也不会例外,也必然由阴阳为基本材料生成。马王堆帛书《易》说“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金、木、水、火、土每一行的本质都是阴阳(刚柔)。
阴阳又是怎样生化出五行的呢?它就是《易经》中的八卦。八卦为乾、坤、艮、兑、离、坎、巽、震八个经卦,可以构成六十四个复卦,按照出生时间与命运一书的解释,八个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质:
震为雷的性质为木,位于正东方;兑为泽的性质为金,位于正西方;离为火的性质为火,位于正南方;坎为水的性质为水,位于正北方;坤为地的性质为土,位于西南方;艮为山的性质为土,位于东北方;巽为风的性质为木,位于东南方;乾为天的性质为金,位于西北方。
从八卦中看到,离为火位于正南方,坎为水位于正北方,震为雷位于正东方,兑为泽位于正西方,在这几个方位中,同五行中的火位于南方,水位于北方,木位于东方,金位于西方的定位是一致的,虽然八卦的性质属性是以五行的性质属性为标准划分的,但这种划分在充分地说明了八卦的性质和五行的性质有了一种和谐的溶合,特点是八卦中的离火和五行中的南方火同为一物,八卦中的坎水和五行中的北方水同为一物,五行与八卦中的水与火两项基本物质元素具有的同一性,绝对不是偶然因素的巧合,而在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必然性的关系。
八卦是由阴阳产生,阴的性质为黑暗寒冷,其基础性的形象物质体现为水,阳的性质为明亮炎热,其基础性的形象物质体现为火,阴与阳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先生化出四象,再生化出八卦,应该注意到,八卦是由阴阳为原始材料生成,这就是说,八卦中金、木、水、火、土的五种性质事物,全部都由水与火两种性质为基础,再经过相互作用后的产物,在注意到这个生化来源后,可以看到,阴阳的水与火,和五行中的水与火,和八卦中的水与火,同属于一样的物质,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五行的产生来源,必定来自于阴阳,阴阳不但是生化八卦的母体,同样也是生化五行的母体。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性质属性

根据《宇宙的琴弦》、《时间简史》等现代科技的理论,五行应该是代表五种不同属性、但又相生相克的能量的属性。当然现代科学还无法直接研究什么是能量,就像《宇宙的琴弦》所说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一段振动的能量弦。那么怎么样区分各种不同的能量的属性呢?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不同量变的存在状态,从阴阳是生化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材料这个认识出发,宇宙中多姿多彩的所有事物形式,都是不同量变状态的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在不同的阴阳量变对比中,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事物形态和运动状态,由于阴阳相互作用中的变化状态只有五种,从本质上说,宇宙中一切事物必然是阴阳五种变化状态的产物,从这个认识基础上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必然性地在五行体系中有一个具体性的固定性质,而且这个性质是绝对不变的,比如人、动物、植物、矿物,它们由不同的阴阳状态所产生,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但从现象来说,任何事物都不会永远地处于静止状态,静止是暂时现象,运动是永远的本质,在不停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事物所处的状态也会不停地发生变化,因此,一件具体性事物的五行属性,可以跟随时间、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相应发生改变,比如草木的性质属于木,当它发生燃烧时,就变为火;一件物体位于东方时,其性质定为木,当它转移到南方后,其性质则定为火;一个人的性格处暴躁时,属于火,当处于柔弱时,则属于水;从运动观点上看,事物的五行性质有一个相对性变化,由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由阴阳量变产生,所以事物发生的变化状态,也必然只有五种,绝对不会多,也绝对不会少。
从不变与可变的原因中认识到,事物的五行性质有一个绝对性和一个相对性,绝对性是指事物由整体内阴阳量变对比形成的不可改变的固定状态,也是事物的基本形态,相对性是指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这个表现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性作用反映。
现实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事物在不断地发生,虽然以阴阳的运动变化原理,一切事物都必然归属于五行,但如果仅仅以简单的五种状态,就将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宇宙万事万物包容在一起,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单化?
必须看到,五行虽然只是五种状态,但每一种状态都包含着一个由无数相同或类似状态的事物组成的范畴,比如阴消阳长状态,它可以分为两种上不同形式的阴消阳长,一为在以阴大于阳状态下的阴消阳长,二为阳大于阴状态下的阴消阳长,前者为阴消阳长过程中的前一阶段,后者为阴消阳长过程中的后一阶段,再深入地看,阴消阳长有着无数个不同的力量对比,形成一条双方力量相互在不断消长的比例过程。
比如重阳极限状态,它的标准形式为火,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发现到,同是火,由于产生的基础来源不同,在温度上就有不同的表示,少量的物质燃烧可能只有几百度,大量的物质快速燃烧可能有几千度,这说明,重阳极限状态可以由不同的极限量而形成一个变化系列。
又比如阴阳平衡状态,它可以分成为量的平衡与质的平衡,在质上的平衡可以表现为量上的不平衡,在量上的平衡可以表现为质上的不平衡,而由不同等量阴阳平衡形成状态,就可以形成一个量化系列,一幅《太极图》明显体现的就是量上的平衡和质上的不平衡,另外又体现为相反性质在等量上的制约平衡。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还有一项重要的规律过程在证明五行完全能够将所有事物包藏在内,而不会被遗漏,由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服从大自然中不可抗拒的生死规律的摆布,都必然性地共同走上一条从发生到兴旺,从兴旺到衰落,再从衰落到消亡的道路,我在《阴阳的产生来源》中已经解释过,这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本质,其实就是阴阳运动变化规律在事物中的具体性体现,如果将这条自然规律进行详细分解,也必然会分解出五种不同的状态,当所有事物在沿着生与死这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发生运动变化时,其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只会出现五种状态,事物的性质变化也只能在五行的性质之中发生相应的变化。
五行中的每一种状态,都包含着一个行列化的相同性或类似性的范畴,于是简单的每一种状态都变成了一个具有集成化性质的状态,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成为了具有集成化的简洁性形象。
五行的性质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
木-曰“曲直”。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火-曰“炎上”。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曰“稼穑”。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
金-曰“从革”。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
水-曰“润下”。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

本人所有论点士均来自于人类共享的大脑—互联网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中医五行

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机制。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机制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机制,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机制,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五行属性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密切的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机制的抽象概念来应用。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属性归类
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归类意义
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本人所有论点士均来自于人类共享的大脑—互联网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概念解释: 信念

信念: 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基本特点
复合性
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或“合金”。信念中包含有一定的认识,如果没有这些认识或观念,人们就没有所相信的对象,从而也就不会有信念。但信念不是冷冰冰的认识现象,它作为人们强烈认同的认识,是与人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坚定的信念往往伴随着炽热的感情。也正因为如此,信念总是在感情的驱使下导致相应的行动。信念不是仅仅深藏于人的内心的东西,它总要向外表现出来,表现为行为和实践意志。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是坚强的,行为是坚决的,而且始终不渝。
稳定性
信念是人们在长期的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信念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一定的思想观点成为一个人的信念,除了经过理智上的反复认识和深刻认同外,还有感情上的强烈支持。
信念与人格密切相关,信念的稳定是人格可靠的表现。一个随意变自己信念的人,是没有原则的、不可信赖的人。斯大林说过,手帕都不是轻易更换的,更何况人的信念呢!这话在今天仍给人以启示。当然,信念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对现实的反映,它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信念的变化并不可怕,只要信念能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与时俱进,它就能从现实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更有活力。信念正是在现实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坚强的。僵化不变、脱离现实的信念往往是最脆弱的,它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因此,坚定自己信念的过程是一个与现实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执著性
执著性不只是指信念稳定性,而更多地指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的稳定性。我们不能脱离拥有信念的人来考察信念的特点。当一个人抱有坚定的信念时,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信念所要求的事业中去。精神上高度集中,对自己相信和追求的事业全神贯注,态度上对自己的事业充满高度的热情,而且在行为上坚定不移、始终不渝。应该说,这正是对待事业和生活的应有态度。只有投身于生活的怀抱,生活才能接纳你。只有全力以赴地为事业而奋斗,成功才会向你走来。当然,信念的执著 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排外,并不意味着信仰的狂热和失去常的理智,而应该保持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倾听现实的声音,并保持判断是非的能力。另外,信念的执著是人们对人生大本大源、对社会事业的执著,而不是对个人名利的执著。事实上,当一个人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理想时,就会超脱个人名利,成为心胸宽阔、精神自由的人。
多样性
信念与理想是紧密相联的,正像理想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信念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信念,比如在政治、经济、科学、道德、审美、事业、学业、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一些信念。面对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强求信念的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信念有相同之处,从而形成共同的信念,而且同一个人的不同信念之间也往往有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信念的体系。如果一个人的许多信念相互矛盾,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那么他在行为选择时就会进退失据、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个人所拥有的许多信念的大小和层次是不同的,有的处于最高的层次,有的处于中间层,还有的处于最低层。它们各安其位,形成有序的信念系统。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这个信念系统可以说就是这个人的信仰。同时,由于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我们又往往把它称为信仰。需要说明的是,收于用词习惯的关系,我们很多情况下所讲的信念其实不是低层次的零星的信念,而是指人的基本信念或信念体系,亦即人的信仰。

信念是一种需要,它是激励人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原则去行动、去实现目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形成正确的信念,尤其是世界观,因为它是在深入理解自然界与社会现象,构成知识系统并通过实践加以证实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高级的需要。

摘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kOVuGFCbMy7MhyfDVk7alV6r7gbqXKljnIe6QY6HvG2pRFGutds0E1BH8EsRezRTSsGT1qFiI-gcW4uQL4eDYwaqA1btWVQlYG-GvkDa1_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来源
社会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的需要决定人们从哪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实践的发展对于感性经验的增加也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内涵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摘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381.htm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本原

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 。 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 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 。

哲学意义上的“本原”

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是希腊文为arche或拉丁文principium的意译,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希腊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等。 本原一词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二元论。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本原理论,既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的两个。留基波和德谟克里认为,充实和空虚,既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差别也是事物的本原,既形状,次序和位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哲学基本问题时,也使用本原这个概念,但不是在原来意义上的使用。恩格斯指出:“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物质?”这是从“思维对存在的地位”来说的。他是指精神和物质二者关系中哪一个是本原的问题,即哪一个是第一性,哪一个是第二性的问题,不是讲构成万物的始初元素。

摘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4267.htm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顶起来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觉者:被称者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即自觉、觉他、觉而有情,缺一就不可以被称为“觉者”。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置顶 新春快乐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道: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为之名曰大。

上帝:《圣经》: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如来: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來。」「如来者,无所从來,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真主: 《古兰经》:万物非主,只有真主。万物皆朽灭,唯安拉的本体永存不灭。他是最高的实在,唯一的真宰,万物的创造主;他自有自在,无始永存。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存在: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

哲学概念: 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的存在。人的意志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属于意识的存在。人想象的、虚幻的东西也是一种存在,属于意识的存在。虚拟世界也是一种存在,是人的意识世界的外化(不是物化),本质上仍然是意识的存在。但虚拟世界的载体(互联网的硬件设备)是物质的存在。

摘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7239/7008740.htm#viewPageContent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思维: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1]?。
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1]?。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顿悟等等思维形式的存在。
摘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5vGITDniiB5P5gsTO56qEkHJDsVL_h1U6heN_UlDNEnHwB2ZO94oXWPTFyRSQP6PYEPKGR3wTNnvmVEcBEsaChqtR96d1DTGH6t30rBL3C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意识(辩证唯物主义)
意识就是思考和觉识,说的就是自主的意识。意识实际是:自我感觉+主动做出决定。(能知觉本身当成我,思考中的主动性)

基本含义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关于意识的定义和概念,一定要将其与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区分清楚。
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意,既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知,认识。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它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可以对立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进行对比。意识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认识和知道事物的存在的那个。意识本来就是精神同一种用法。理性从意识而来,真理是观念等同,跟心理无关。
意识,是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即作为具有自觉性的思维。意识的本质,是人脑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其规律即自觉性。自觉即能动地认识及指导人类的自我自由的实现。意识是随着人类诞生而诞生,是人类发现及创新活动的结果,人类实践合乎人类自由发展的方向即发展人的意识。意识是实践的结果,并随着生命遗传给后代。
新生儿继承前辈人类的实践结果,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是意识形成的基础。任何生物都有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感知能力就是吸收营养的能力。比如吃就是与生俱来的一个能力,胎儿时期就已经有吸吮的能力。
意识是一种生命的能量,生命的能量必须流动,就像电脑硬盘必须在电流作用下转动,电脑才能工作。所以,意识就是意识流,就是生命流。
意识是生物进化得来的,从简单的有机生化进程到复杂的大脑生化过程,此过程随着生命进化最终从自发的自然行为,进化为自觉的人类行为。而思想,是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的感知能力帮助我们记忆,经过记忆和分析就产生思想,动物也有思想,但是它们的思想是自发的,只有人的思想是自觉的,丰富多彩的。意识在人的实践中分为各种形式,包括记忆、思想、情绪、念头、观念等。从表象的直观到一定现象的集合念头,最终逻辑地发展为观念,通过思考最终形成思想。
意识就是海水,思想就是海水中的漂浮物,观念就是海水中的冰块,情绪就是身体对思想的反应。观念决定反应的方向,积极反应或负面情绪。念头是思想的初期,就是潜在海水里的物体,浮出水面以后就是思想。
意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们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意识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1]。现阶段,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现阶段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当前意识本质研究的困境,一方面在于自然主义认识模式无法对大脑结构和社会语境做出完全等效的模拟,另一方面在于缺少相应的哲学命题和范畴。[3]?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对意识这一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问题涉及到的学科有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这些领域在不同的角度对意识进行的研究,对于澄清意识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摘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CH9umvEr4DBBgk4eCE0JCCXcShMmZJ0iI9i8AATv8wQc1D0zNOkGsVYUP3tGVSRN85VdjFOQsqguxpMcJCMh8Y7sup0E-Bgf7IDmUA4lCC
楼主:和善同行  时间:2020-04-29 15:35:07
物质:(物理学名词)
就内涵方面而言,物质或叫物,是时空的填充内容,独具质量,用M表示,量纲为kg(公斤);就外延方面而言,物指所有的物件。“宇宙”三要素为时间、空间、物质。其中物质、空间是物件的基本属性,而物质、空间、时间都是事件的基本属性。物质是构成大千世界的主要因素。

物质:(哲学概念)
物质 意识之外的存在。

释义
物质的定义:就内涵方面而言,物质或叫物,是永不均匀满布于时、空中的填充内容,其唯一属性是质量。(简):物是时、空的填充内容,独具质量。就外延方面而言,物指所有的物件,包括“精神物件”与“现实物件”。“宇宙”三要素为时间、空间、物质。其中质量与空间是物件的基本属性,而质量与空间及时间都是事件的基本属性。

与意识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生存的“第一历史活动”,就是进行物质生产,创造自己需要的物质生活,解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这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社会发展不由人的意识决定的,而是由不以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决定的。意识是物质属性的产物。
意识是人大脑的机能和属性,依赖于人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如果人脑受到损害,意志活动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意识能力。从起源上看,意识起源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并经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逐步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的意识这朵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也就产生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以主观的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只能来自客观存在的事物。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意识。

物质:(佛教解释)
物质独具质量,质量是宇宙“时间、空间、质量(能量)”三要素之一。内涵上,物质是时间、空间的填充内容。外延上,物质指所有的物体事件。质量、空间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而质量、空间、时间都是事件的基本属性。

哲学问题
物质与精神,即存在与思维,是形成世界各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如何看待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哲学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对此,佛学也有它的解释。
精神领域的各种现象,是感觉器官与意识的具体反映。物质的形成与湮灭,是物质运动的必然规律。两者虽有联系,实质是有区别的。
物质世界是无限多样的,在自然界中,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是数不完的,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更是复杂多样。精神世界也是如此,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和思维功能,与客观事物接触,产生喜、怒、哀、乐情绪,产生你、我、他的假相,产生各种意识概念,造出各种善恶行为。
物质是运动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物质有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属性(即惯性),运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又时刻破坏着平衡,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成了物质最基本属性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推动着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多分子体系的转化,推动着物质从多分子体系到原始生命的演化,推动着物质从原始生命到动植物到人类的进化。?“万物如此,皆因其本。”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这一矛盾是其他所有的有意义事物的存在条件,是一切意义的来源,人类活动与它发生着关联,并产生着价值。

摘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5675/12170226.htm#viewPageContent

楼主:和善同行

字数:59852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5-01-01 18:11:00

更新时间:2020-04-29 15:35:07

评论数:7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