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想要混得好,权谋不可少——《资治通鉴》教你怎样成为人上人(长篇连载)

想要混得好,权谋不可少——《资治通鉴》教你怎样成为人上人(长篇连载)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今天我们来开大坑,讲资治通鉴的权谋,在讲资治通鉴的权谋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权谋,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人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差不了太多,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白手起家,一下子成为首富。有的人混了几十年,都还是郁郁不得志。这就在于脑袋瓜里面装的东西不一样,人跟人之间的区别,就是脑子里那点东西。权谋,其实就是脑袋里面的那点东西中间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一旦缺失,那么在这个社会的斗争当中,你将永远处于不利的位置。你会一次又一次,将自己本来应该得到的利益拱手让人,一次又一次的,不知道为什么就被人给算计,一次又一次,在同样的地方吃亏。



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之下,很多人把权谋给看成一种非常阴暗的东西,故而并不传授。学校里学的,尽是公平,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当然我并不否认公平和民主的价值,它们也的确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美好事物。然而它们在中国社会乃至于全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诉求,一种渴望。如果你把这种梦想当成现实,不承认这个社会是一个权谋社会,不学习权谋的话,那么就相当于赤手空拳上战场,和人的机关枪去拼,能赢是侥幸,会输是必然。



有一些人,有家学渊源,家里有人当过官,自小言传身教,学习会了权谋。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不断看书学习,以及不断摸爬滚打之后,自然而然领悟到了权谋的精髓。然而还有很多的人,连需要学习权谋的意识,都没有建立起来。看着他们不断的吃亏,不断的投入高额学费,在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上,学习一些“末”,而忽略了“本”,到最后抱怨网上的课程一个个都是在收智商税。这一点也是让我感到很痛心的,这些人不是吊儿郎当的混子,而是真正有抱负、肯努力的年轻人,然而路子却越走越偏。人生当中最大的风险,就是学错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脑子里装的东西不一样,学错了东西,你装进去的东西非但不值钱,很多时候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会阻碍真正值钱的东西进到你的脑子里头去。所以在学习权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种空杯心态,因为有很多的东西,会彻底的颠覆你的价值观,你有可能会抗拒,你有可能会厌恶,你有可能会升起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感。然而很多阴暗的、血腥的、暴力的东西,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你无论是接受还是抗拒,它就在那里。懂了也就懂了。



权谋就像围棋,基础的招式不多,规则也并不是很难。然而组合起来千变万化,“千古无同局”。《资治通鉴》就相当于一部棋谱,把各种各样出现过的,以及可能出现的变化罗列出来,给后来人进行借鉴。我也通过总结这部“棋谱”,给大家讲一讲权谋的规则。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1:礼教与名分

首先来看资治通鉴的第一章。一上来讲的是礼教与名分。“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有些朋友们就觉得很奇怪,明明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帝王之书,是教人怎么样使用权谋和算计的。什么一上来讲的,好像是和道德有关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今天先来讲讲,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写。



我们要从礼教的本质说起,所谓的礼教可不是什么道德文章,它是一种共识,是当时的社会被普遍认同的东西。你可以想象,就相当于一种宗教,或是一种企业文化。钻石其实就是碳,但它为什么值钱?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觉得它值钱,所以钻石才值钱。大家都不认为郁金香值钱的时候,郁金香可不就崩盘了吗?同样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也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也没有谁有三头六臂,凭什么他们就坐在这个高位上,而其他的人就只能够被他们统治呢,这个就需要一个理由。等大家都接受这个理由之后,认为人确实是分三六九等的,那么自然而然有的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坐在那个位置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给出的这个理由不一样。古代中国文化给出的这个理由,他就是礼教。



就跟售楼部,每天早上出操喊口号,强化他们的企业文化一样。礼教这种认同也是需要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强化的。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规定好等级制度,什么样的等级才能够用什么样的东西。



就比如说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首饰,出门用几个人抬的大轿,甚至连大门的门钉有多少颗,都是规定好的。不是说你有钱就可以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不然就是僭越。你说你是商人,很有钱?对不起,“士农工商”,你排在最末,连马车都不让你坐,哪怕你买得起100辆马车,你坐马车也是违法。只有当官的才是老爷,你们再有钱也就是个小老百姓。这样一来,等级制度就建立起来了。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而季氏仅仅是卿大夫,却用了八佾。看上去似乎仅仅是多几个人跳舞的问题。但孔子却表示忍无可忍,为什么?就是因为季氏带头破坏了礼教的共识,这么一来,其他人纷纷效仿,礼教也就不复存在了。易经上说:“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说见微知著。从“八佾舞于庭”这一点,孔子看到了等级制度的洗牌,从而看到了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前兆。



单单用礼教来控制社会,还是一种比较脆弱的手段。一旦有人带头破坏规矩,你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惩罚他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像雪崩一样的效应,很多人会争相效仿,那么礼教也就崩溃了。



既然光光是采用礼教的手段不好使,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想到了用权谋手段来思考问题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硬的不行就来阴的。于是乎,“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中国真正开始进入了以权谋诈术互相斗争的时代。



三家分晋,就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从礼教治国,转变为用权谋治国的关键点。所以说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下一讲,我们来讲讲三家分晋当中的权谋。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2:三家分晋——当领导必备的素质。

先介绍三家分晋的背景

第一阶段:继承人选择错误



一开始的时候,智宣子想要让智瑶做继承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吧,智瑶虽然有五个优点,有一个缺点是致命的,结果智宣子不听他的,于是乎智果改姓辅,自立门户,以求避祸。



第二阶段,智瑶侮辱韩康子



后来智瑶这小子终于,当政了,前面不是说他有五个优点吗?他也觉得自个很牛逼,一上台,就开始得瑟了,有一天他在蓝台,和韩康子魏桓子,在,吃饭喝酒,就在酒席上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了他的家产段规,这个时候智瑶了一个家臣,智国,看不下去了,就告诫说:“你这么做是会让咱们家招来灾祸的。”



智瑶就说:“给我招来灾祸的人还没生出来呢,都是我给别人招来灾祸。哪里轮的上别人在我头上兴风作浪?”智国说:“你呀,naïve,一个人屡次三番的犯错误,结下的仇怨,是不会明显的表现出来的,像蝼蚁、马蜂蜇人都挺疼的,更何况,他们好歹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比蝼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智瑶不听。



第三阶段,智瑶向韩康子和魏桓子要地,他们给了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不想给。韩康子的家臣段规说:“智瑶这小子,贪财好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他一定马上就会来揍咱们,咱不触这个霉头。倒不如我们先给他地,让他拿到地之后更加的狂妄,然后他肯定会再向别人去索要,这个时候他就会向别人动兵,到时候我们伺机行动。”



接着智瑶如法炮制,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不想给,魏桓子的丞相,任章说:“我们应该给他地,给他地的时候,会引起其他人物的警觉,同时也会使他骄傲,他骄傲,就会轻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不如先给他地,让他骄傲自大,并且得罪更多人,这样子我们的盟友就会越来越多,我们何必要当出头鸟呢?



第四阶段:智瑶向赵襄子要地,赵襄子坚决不给,智瑶联合韩康子、魏桓子攻击赵襄子



后来智瑶又向赵襄子要地,赵襄子坚决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着韩魏两家去攻打赵家,赵襄子准备出逃,思来想去,决定投奔到晋阳城,他苦心经营的地方,老百姓忠诚度很高,比较好守。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攻晋阳,引水灌城,水淹得连灶台里都长蛤蟆了,然而城里的人民还是没有反叛之意,晋阳还是攻不下来。智瑶看到了水势,又开始得瑟了:“我今天才知道,洪水可以让人亡国啊,魏桓子用胳膊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对啊,洪水可以让人亡国啊,你今天亡了老赵家,等下下回亡咱们韩、魏两家,那咱上哪说理去。”智瑶的谋士,絺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 智瑶说:“你怎么知道?” 絺疵说:“晋阳城已经被水淹没,快打下来了。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一点都不excited,反倒面带忧色。这不是想反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魏桓子、韩康子。魏桓子、韩康子说:“这一定是离间计。老赵他们都快被灭掉了。我们放着快到手的土地不要,为什么要干谋反这种风险这么大的事情?这不是缺心眼吗?” 絺疵看出来魏桓子、韩康子表情不对,于是就知道智瑶这个缺心眼把他的话告诉了魏桓子、韩康子了。于是絺疵请求出使齐国,溜之大吉了。



第五阶段:赵襄子派张孟谈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反水,灭掉智瑶



最后,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三家联合一起造反,赵襄子杀掉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对啊,“洪水可以让人亡国啊”,先亡你自己吧。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得以幸免。



[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当初,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有个物理学家盖尔曼,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真理就像洋葱一样,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真理”。确实,不同的层次的游戏规则,是完全不一样的。当领导所需要的素质,和当员工所需要的素质截然不同。



智瑶是这样一个人,看似很优秀,有五大特长:“美鬓长大、”射御足力“、”伎艺毕给“、”巧文辩慧“、”强毅果敢“。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五好青年“,”三好学生“。然而这些都是做员工的素质,并不是做领导的素质。而最重要的做领导的素质”仁“他没掌握。所以就遭致了后来智家的败亡。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领导最需要的是哪些素质:



一、统战能力

毛 曾经说过,”政治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多个朋友多条路,能不树敌尽量不树敌。然而一开始的时候,智瑶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这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在宴席上抖威风,并没有让他得到什么实质上的好处。相反为自己平白无故树敌。后来智瑶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无缘无故要地也是这样,表面上得到了一些好处,但自己得到的利益少,得罪的人多。总而言之不划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么你就把他们其中一家一鼓作气消灭,要不然就不要得罪他们。这么一来,最终让三家同仇敌忾,反而让对手结成了统一战线,招致了智家的灭亡。



二、纳谏能力



人的智力都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重要的是学会用众人之智,来加持自己。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对比而言,刚愎自用的项羽有什么样的下场,大家也很清楚。



在饮宴之后,智瑶的家臣智国告诉智瑶,无故结仇会招致灾祸,智瑶不听。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而智瑶不仅不听,还把这话告诉韩、魏两家。做出如此弱智可笑的行为,谁还会给他出主意呢?于是疵直接出走齐国。相反,赵简子对尹铎,韩康子对段规,魏桓子对任章,是言听计从。



说实在话,有其父必有其子,要是一开始智宣子听智果的,不立智瑶为后,哪有后来的祸端呢?



三、情报能力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而智瑶浑然不知,就体现出了智瑶在情报方面的疏忽。作为一个领导者,最怕的就是成为一个聋子、瞎子。所以为什么那么多领导喜欢重用小人,就是因为需要有眼线来告诉他情报,他的权力才能得到巩固。朱元璋有个大臣,叫钱宰。他在回家路上自言自语,用很小的声音嘀咕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样都会被锦衣卫发现并上报,情报工作之严密可见一斑。而三家分晋这个故事当中,韩、魏二人这么重要的人物,智瑶竟然没有派人盯着,所以他的败亡也是咎由自取的。



四、战略能力

所谓战略能力,就是要分清敌我态势”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以及正确认识各个势力之间的强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智瑶在这一点上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得罪过韩、魏二人,却联合他们攻赵,就是分不清敌我态势。同时又自以为是,高估了智家的实力,低估了三家的实力。一切的决策都是建立在对实力和关系的评估上的,对实力和关系有错误的评估,自然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总而言之,为什么三家分晋的故事放在第一章,就是因为他对我们权谋学习者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凡是想要学习权谋的人,必定在智力上有过人之处,否则是不会有学习权谋的意识的。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章,就是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所谓的”能力“反而会把我们带入深渊。因为某些”能力“并不是权谋家所必要的,如果沉浸在这种”我很有能力“的幻觉里面,会使我们变得膨胀,看不清楚状况,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能力的培养。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3:权谋大师商鞅的狠辣变法

公元前341年,记住这个年份。这一年,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国。魏国的将领是商鞅的老熟人公子卬。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当初我们是好朋友,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从这一年起,先秦那一点残存的道德彻底不复存在,神州大地全面进入了权术治国的时代。



我们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了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最终统一六国。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到底商鞅变的是什么样的法?具体内容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大概地来讲一讲商鞅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法。



在旧的社会观念被打破了之后,急需要一种新的观念来填补。这个时候,法家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应运而生了。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商鞅,他采取的治国方法,是一种军国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让秦国瞬间强大,最终统一六国,但也为秦国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商鞅认为,一个国家的的强大,源自于它的军事实力。这个世界是拳头说了算,谁拳头大,谁就当老大,谁拳头小就活该欠揍,那该怎么办?那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国家变成一个能打的国家。



什么样的国家能打仗?好控制的国家能打仗。控制这个国家,就像控制自己的手足一样顺当,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内耗,劲能往一处使,当然战斗力强。什么样的国家好控制?老百姓只知道耕田和打仗,其他什么也不知道,头脑简单,单纯可靠,君主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国家内耗少,也好控制。怎么样让老百姓成为这个样子的人?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商鞅是怎么做到的。



商鞅分别从三个维度控制一个国家:经济维度、组织维度和思想维度。



首先说说经济维度。经济维度,商鞅讲的是利出一孔,所谓利出一孔,就是断绝这个国家所有人从体制外谋生的渠道,只有依附于体制才能生存。这样的话,君主掌握了所有人的经济命脉,想让谁生让谁生,想让谁死让谁死。于是乎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只能乖乖听话。

断绝体制外的谋生渠道,首先从打压商人做起。商鞅对商人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苛刻的政策,比如加重酒肉等奢侈品的赋税,限制商人不得买卖粮食,各种限制投机倒把,然后加重关口、集市的税收,再盘剥商人一道,最后再根据商人家的人口摊派徭役。这么一来,商人不仅无利可图,还有可能把裤衩都赔进去,那就只能放弃经商了。



你说:“我不想做生意了,我就想做个大V或者主播。像冯提莫那样唱个歌,或者像罗胖、矮大紧讲个脱口秀赚点钱,这样总行吧?”对不起,不可以,想都不要想,统统封号。在商鞅看来,这些戏子、公知不但不好好劳动,整天无所事事,还把人民的思想给搞乱了,简直就是社会的蛀虫,实在可恶。



最后,你说:“种田是不可能种田的,这辈子也不可能种田的,做生意又不让我做,那我打打渔维持下生活总可以吧?” 对不起。湖泊是国有的,你不能打。谁知道你是想打渔,还是啸聚山林,做梁山好汉?乖乖回去种田去,不种田就去上战场当炮灰去,小心我砍你的头。



断绝了体制外的一切生存渠道的同时,在体制内,为国家打仗,报酬相当丰厚。商鞅搞了二十等爵位制。原先,爵位只有五种,公侯伯子男,每升一级难度都很大,就像上学时候的校花一样,离咱太遥远了,反正也得不到,不如不要想了。商鞅把这个爵位改造成了20种,就像网游里面打怪升级一样,你砍了敌人的一个‘甲士’的脑袋,不管你是什么地位,什么身份,你马上就可以升一级,反馈非常的及时,就像打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并且一旦升级,马上家里就能分到田地,家里人如果有罪也可以马上无罪释放,立竿见影见效快。这就是为什么秦国人争先恐后上战场的原因。





然后说说组织维度:奸民治善民。“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有的朋友就会觉得很奇怪。怎么用奸民治理国家,反而国家就变强了?不是说善良单纯的人好管,奸诈的人不好管吗?


其实道理很简单,奸诈的人比较“上道”,他们知道怎么样做对自己最有利。一个领导要想控制下面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自己的信息渠道畅通,下面有什么小动作自己都得知道,就需要有人给他打小报告。一个善良的人,肯定对打小报告这种行为感到不齿。然而打小报告的人对领导来说是一种刚需,找不到这样的人怎么办?领导也很头痛啊。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打小报告这件事有利可图,而一般人不屑去做。这个时候“奸民”,也就是所谓的小人,立刻把握住了“商机”,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打小报告这项使命了。

现在你知道了为什么拍马屁的小人容易上位了吧。领导没那么傻,不会仅仅因为有人说话让他爽,就提拔他。只不过是因为这样的人对他来说别有用途罢了。

另外,实在没有小人打小报告怎么办?商鞅用了连坐法,你不当小人,我来逼你当小人。“一人超生,全村结扎”。噢,不对,一人犯罪,株连全村。你不是不想打小报告吗?好,那有一天你的熟人犯罪了,你不揭发,那对不起,你也一块进大牢。这么一来,想独善其身都不行了。



从思想维度上,商鞅使用了愚民政策。愚民政策并不是不让老百姓受教育,而是只让老百姓只能受一种教育。毕竟不让老百姓受教育,他们也会自己悟出点东西来,“刘项原来不读书”嘛。毕竟道法自然,很多时候啥也不学,也能从自然界格物致知,或是从社会的人情练达当中学到不少东西。让他们只接受秦国官方的这套教育,不仅好好洗了洗脑子,还把探索世界的时间给占用掉了,这样就不会想七想八了,真乃一箭双雕。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番外:营销大师商鞅



所谓营销,就是要把握人心,商鞅在这一点上,是一等一的高手。



商鞅见秦孝公,第一次给他讲帝道,秦孝公听了昏昏欲睡。第二次给他讲王道,秦孝公再一次昏昏欲睡。第三次给他讲霸道,秦孝公来了兴致。第四次见面,秦孝公就彻底决定全面推行商鞅的主张。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像商鞅这么精明的人,也应该知道秦孝公需要的是霸道,像王道这种东西早就被人给讲烂了。那么他为什么故意在前两次讲秦孝公不爱听的东西呢?这其实是一种推拉术。制造一种反差,使得秦孝公对商鞅留下的印象更加的深刻。如果仅仅是一次进言,秦孝公还保持在理智的状态,虽然也会对商鞅的主张产生兴趣,然而兴趣不会那么大,推行起来可能也不会那么竭尽全力。当进行了这种推拉之后,秦孝公的情绪,一下子从谷底的厌恶状态,转变成了兴奋的状态,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情绪一上来,自然而然对商鞅的主张兴趣更大,商鞅的主张才可以被秦孝公不遗余力地推行。至于不知道“推拉”是什么的同学,可以参照一下这两句土味情话:“我不想让你做我女朋友了。 “ 然后在女方伤心欲绝的时候说:”我想让你做我老婆。”也就知道推拉的魅力何在了。



另外,从徙木立信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商鞅高明的营销技巧



商鞅的新法就绪之后,还没有公布之前,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营销就是要吸引眼球,怎么样吸引眼球?让人觉得这件事情不正常。越不正常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就越会去猎奇,越会去八卦。“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就是这么个道理。商鞅安排了搬木杆这么一件简单的工作,却给了如此丰厚的赏金,很不正常,一看就像是在诈骗。然而商鞅居然真的一个子儿不少地给钱了,居然有人这么没事烧钱玩,这一点也是挺不正常的。



另外,有人拿着一根三丈这么长的竹竿在城里走,也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一旦发生不正常的事情,必定吃瓜群众全部都来围观。一旦围观就会有议论,一旦议论又会有一轮二次传播。这件事就再一次一传十,十传百传开来了。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4、从围魏救赵说起——兵法的底层逻辑

老子说:“大道至简。”“吾道甚易知,甚易行。然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推导出来的,就像欧式几何五条定理,就推出了一个复杂的几何体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首先要掌握底层逻辑,然后进行不断的推导,最终才能够领悟出一套复杂庞大的思维体系。底层逻辑是“体”,具体招式是“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于兵法,底层逻辑有如下三条:



1、在局部的对抗上,战斗力强的肯定能战胜战斗力弱的



2、在第一条的前提下,双方的战斗力相差越悬殊,战斗力强的一方损失越少



3、军事实力分布不均匀,在整体上的强者,也有可能在局部上是弱者





从这几条逻辑,我们可以推导出兵法的重中之重就是“避实击虚”“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虚实实,用兵之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知道自己和对方的弱点在哪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毛泽东的作战法则也是这个基本思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敌人越是庞大,漏洞越多,总能找到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另外毛泽东最强调的就是情报工作,连傅作义的女儿都是共产党员,这焉有不胜之理?



孙膑的围魏救赵计谋之所以可以成功,就是准确把握了“避实击虚”的原理。当时魏国的军队正在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一开始田忌想要直接率兵救援邯郸,然而孙膑认为,魏国已经倾全国之力发兵邯郸,邯郸是实,而后方空虚,应该要避实击虚,直接攻击对方的都城大梁。自然可以不用损兵折将,直接解了邯郸之围。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凡人lc 2018-08-28 10:57:00
楼主加油
-----------------------------
谢谢,一定每天更新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多情人间x 2018-08-28 11:26:12
虽然你都是搬运的 我也要给你点赞!
-----------------------------
搬运个毛线,本人全部原创。不要血口喷人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5、息壤在彼——用盗雷法赢得领导信任

自古以来,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就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放权放得少,就会出现像“微操大师蒋中正”这样的情况,小到阵地前沿一挺机关枪要放在什么样的位置都需要自己安排,这样打仗,能打的赢就见鬼了。然而放权放太多,谁知道会不会出一个像司马懿这样的人物,偷偷把国家兵力变成他自己的了。或者出个像安禄山这样的人物,直接就反了,你也没地儿说理去。

如何赢得领导信任?这个问题很复杂。古往今来使用各种不同手段赢取领导信任的人也很多。今天我们就借甘茂,讲一讲其中的一种招数——盗雷法。我们先来看看故事。

秦武王派甘茂去攻打韩国。甘茂先去了魏国,与魏国相约一起攻打韩国。然而在魏国同意支援之后,甘茂派人和秦武王说:“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后来秦武王来到息壤迎接甘茂,问他为什么先不要攻打韩国。

甘茂就举了曾参杀人的例子。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是贤人,怎么会干出杀人的事情呢?原来是有一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犯了杀人罪。有一个人告诉曾参的母亲:“你儿子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像没事人儿一样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一个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依旧没理他,继续织布。一会又有第三个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听了之后,以为他真的杀人了。就扔下梭子翻墙逃跑了。想想看曾参这样的人物,只要有三个人说他杀人了,连最了解他的亲生母亲都会信以为真。我甘茂和曾参差远了,怀疑我的人也远远不止三个,我出兵在外,就怕哪一天朝中有人给大王进谗言,从而让大王真的怀疑我啊。

于是秦武王与甘茂在息壤定下了盟誓,互相信任,永不背叛。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不克。朝中的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在背后说甘茂的坏话。秦武王听了之后决定召回甘茂。甘茂回了一句:“息壤在彼”。于是秦武王收回成命,继续信任甘茂。最后甘茂果然打下了宜阳。

在人性上,人都是比较倾向于包容坦诚的人。所以便有了盗雷术。所谓盗雷术,就是当自己的缺点或是疑点被人指出来之前,自己先把它“引爆”,把它自我揭露出来,以降低影响,这称之为“盗雷”。如果是自己不揭露自己,到最后被别人发现,那么称之为“响雷”。那就无法弥补,越描越黑了。

我曾经看过一个社会科学实验:让一个漂亮女生去邀约男生。在正常情况下,就是这个女生很健康,什么“雷”都没有的时候,邀约的成功率是百分之六十。在“响雷”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假装不小心落下一份医院的检查报告,以及一瓶药,让别人发现自己有疱疹病,那么邀约的成功率会下降到百分之四十。如果采取盗雷法,一见面就主动透露自己是疱疹病患者,那么邀约成功率会上升为百分之七十多,比没有“雷”的时候还要高。

甘茂就是资治通鉴中用“盗雷法”的第一人。他知道将领在外统兵,是对领导的一种潜在威胁,必然会遭到领导的忌惮。与其这样,不如先用盗雷法,自己主动把这一点揭露出来,这样反而领导就会相信他。

当初我还是一个普通职员的时候,我有一次面对别人打小报告,就是这样化解的。在他打我小报告之前,我就自己先打了自己的小报告,成功度过了那次危机。当我走上领导岗位才知道,其实领导要的是一种态度。在我们还是普通职员的时候,事是工作的核心,当成为了领导,人是工作的核心。当一个人使用了“盗雷法”,便是一种把自己交出去的态度,这样才会让人放心,自然容易得到信任。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6、纵横家苏秦的说服要点

我们今天来讲一讲,战国的纵横家苏秦的说服要点。苏秦原来就是一个农民,后来,跟着鬼谷子学习。刚刚毕业的时候,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只好在家里蹲了一年当宅男,也不出去工作赚钱,被人瞧不起。然而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边蹲着边学习《阴符经》,最后琢磨出来了,合纵连横之术。后来,说服六国合纵,身披六国相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荣耀,狠狠打了以前所有瞧不起他的人的脸。



苏秦作为一个屌丝能够逆袭,靠的是那张嘴,而又不仅仅是那张嘴。



有人觉得想要说服一个人,靠的是妙语连珠、舌灿莲花,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别人也都不是傻子,不管你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如果没有说到点子上,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给人一种浮夸、华而不实的印象,起到一种相反的效果。不仅事没谈成,反而让人对你这个人有成见。



一、 拍马屁是敲门砖



拍好马屁,是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的一大法宝。这一点做得得当,对方就会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听你继续说下去。然而如果做得不得当,马屁拍到了马腿上,那么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注意平时对于马屁的修炼也是很必要的,我们看看苏秦是怎么拍马屁的。



当时的赵国,先是由奉阳君这个权臣主政。这时奉阳君刚死,国君赵肃侯刚刚掌权,急于培养自己的势力,各种招揽人才。此时苏秦刚刚说服了燕国国君,然后来赵国准备说服赵肃侯。



我们欣赏下苏秦的马屁功夫:“天下人,都仰慕您这贤明的国君施行仁义,都希望能在您面前听从教诲,陈述忠言,为时很久了。虽然如此,然而奉阳君妒嫉人才,而您又不理政事,因此宾客和游说之士没有谁敢在您面前畅所欲言。如今奉阳君已经撒手人寰,您又可以和士民百姓亲近了,所以我才敢于向您陈述愚见。“



这种说法,不仅是利用奉阳君的心胸狭隘,衬托赵肃侯的英明伟大。更是在替赵肃侯甩锅,把赵国治理不好的责任统统甩到奉阳君的头上去了。同时赵肃侯做了这么久的傀儡,心中难免有些不爽,苏秦这么说,也是为刚刚摆脱傀儡身份的赵肃侯出了口恶气。既让人听了舒服,又给人长面子,这样的话,赵肃侯能不受用?



二、 对对方的了解是基石



苏秦之所以能够游说成功,很大的一点在于他对六国的山川形势、地里人文、经济状况了如指掌。于是可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出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燕国因为赵国在南,不直接接触秦国而安全。韩、魏因没有名山大川阻挡而危险,容易被秦国拿下。赵国因地形复杂,能与秦国相持。如此种种。

另外一点,就是苏秦了解各个国家的强弱,因此了解各个国家的需求。燕国是六国当中最弱小的,求的是自保。苏秦就先描绘出了燕国的美丽与富裕,另外再阐述这种美丽与富裕的根源是没有战争,通过合纵,可以让燕国免除战争的威胁。这样一来自然说服成功。齐国和楚国强大,不甘屈居于秦国之下,然而自己单独对抗秦国,也没有很大胜算。苏秦就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强大,让他们接受合纵之法。



三、 给人带来利益是关键



不管你说得再怎么样天花乱坠,到最后还得落实到两个字上——利益。人都是趋利避害,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要让对方明白一点:这么做会得到什么,不这么做会失去什么。

对于燕国来说,接受合纵会带来长期的和平和富饶,不接受合纵会带来战乱,生灵涂炭,甚至有可能保不住自己的国家。

对于赵国来说,接受合纵会得到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盛产鱼盐的海湾、盛产桔柚的园林、汤沐的费用。不接受合纵会让秦国削弱韩国、魏国,最终唇亡齿寒,赵国自己可能被灭国。

对于韩国来说,不接受合纵会让秦国无止尽索取土地。土地有限,而暴秦无厌,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宁做鸡口,不为牛后”,不仅在经济上损失了土地,还在精神上承担了牛后的臭名,不值当啊。接受合纵才能有和平。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番外:“二百五”——苏秦是如何捉拿刺客的

苏秦合纵成功,身披六国相印,位极人臣,好不风光,开始膨胀起来。不仅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还和燕国太后嘿嘿嘿了。结果很不巧,被燕王发现了,虽然燕王没对他怎么样,反而更加厚待苏秦。但苏秦想:“这样下去不行啊,伴君如伴虎,万一哪一天燕王翻脸了,那我不是死定了。”于是就申请去齐国做间谍去了。

没成想,到了齐国之后,苏秦仍然改不掉他那招蜂引蝶的属性,又和齐国的王太后搞上了。王太后才三十多岁,独守空房,寂寞难耐。正好遇到了苏秦这样的小鲜肉,又帅又有才华,两人干柴烈火一拍即合。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还是被齐威王发现了。他给气得呀,然而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毕竟家丑不可外扬,自个老妈做这种事情要是传扬出去,会极大影响齐威王的政治地位。

齐威王是投鼠忌器,怕影响了合纵大业,不敢对苏秦怎么样。然而不知道是谁这么“上道”,派了刺客刺杀苏秦,一下子就得手了。苏秦虽然没有当场身亡,但在古代那种医疗水平之下,也蹦哒不了几天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苏秦建议齐威王粘贴告示捉拿真凶,然而贴通缉令这种方式太low了,这种搞法之下,凶手早就没影了。苏秦建议,在他死后,齐威王宣布他是燕国的奸细,把他的尸体五马分尸,头颅悬挂在城门上。然后粘贴告示:“苏秦是奸细,本王早就想杀他,然而迟迟没能动手,感谢某位义士,为本王除去了心头之患。本王非常感激他的义举,决定赏金千两。请义士于十天内到官府领取奖金”

果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告示贴出去没几天,真的有人来领奖来了,居然还是四个人。官员问这四个人:“那这一千两赏金怎么分呢?”这四个人说:“每人二百五呗”。官员呵呵一笑:“来人呀,把这四个’二百五’拖下去斩首。”

苏秦临死前的这一计谋有没有用?真凶会不会那么傻地上套,只有天知道。总之这四个冒领“功勋”的傻缺,给我们留下了“二百五”这个词。

人性的贪嗔痴,乃是人招致祸患的罪魁祸首。苏秦贪色、贪权,贪恋征服欲和高高在上的满足感,得罪了很多人,才会有刺客刺杀他。四个“二百五”因为贪婪和愚痴,没有意识到这是圈套,最后白白丧命。

人呐,即便计谋再怎么高明,最终还是不能战胜人性的缺陷。因此学习权谋,一定要警惕在忽然获得了巨大的能量之后的那种膨胀。毕竟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学习权谋之前,最重要的一点是明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愿意为自己想要的东西牺牲什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样一来,无论是处事还是做人上,自然而然就会显得得体。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7、偷窥达人卫嗣君

荀子评价说:“卫嗣君就是个斤斤计较的主儿,喜欢玩点小心机,舍不得用钱财招揽民心。”也确实如此,出钱是不可能出钱的,这辈子也不可能出钱的,打仗又打不过,只好玩点小花招这个样子。

卫嗣君最喜欢干的事情,莫过于偷窥别人的隐私。有一次,一个县令倒腾内务的时候,掀开了褥子,露出了下面的破席子。卫嗣君派的人偷窥到了之后,报告卫嗣君。卫嗣君便赏赐给这个官员一卷新的席子,官员大惊,以为国君料事如神。

卫嗣君还派人假扮商人,偷偷带了点违禁品,经过关卡,贿赂守关人员。守关人员不知是计,收受了贿赂。事后卫嗣君把守关人员抓来喝茶,守关人员被吓了个半死。

卫嗣君宠爱泄姬,器重臣子如耳,但又怕这两个人太过于受宠,于是重用另一个臣子薄疑,尊崇另一个妃子魏妃,让他们彼此斗来斗去。

当时的卫国是一个小国,没钱没兵,风雨飘摇,在大国的夹缝当中求生存,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在外部面临如此之多强敌的情况下,内部若是再生变,结果必将是万劫不复。卫嗣君喜欢偷窥,并不是他有什么奇怪的癖好,而是为了能够掌控这个国家,维护自己的权力。

控制好一个组织,需要做到三个方面:
1、控制信息
一个领导要做出正确的决策,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正确的信息。掌握的信息错误或是不足,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孙子兵法说:“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谍报工作是所有一切工作的核心。卫嗣君连官员的席子破了这样的小事都能知道,可见其情报网之严密。
2、震慑人心
领导也是人,总有控制不到的地方。在阴暗的角落里,指不定有谁在干着什么坏事。卫嗣君把席子的事告诉官员,是对官员的一种震慑:“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眼里。”故意派人贿赂守关人员,是一种警告:“不要以为你做什么坏事我不知道。”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当下面人明白了这一点,不再拥有侥幸心理,自然而然会因恐惧而忠诚。
3、分权制衡
专宠一人的结果,就是被蒙蔽、被架空。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卫嗣君深深明白这一点,为了权力的稳定,不管再怎么样宠爱自己的妃子和大臣,都必须分他们的权,找人来制衡他们。在权力的诱惑面前,古往今来不知道发生过多少父子相杀、手足相残的事,再深的感情在权力的面前,也是会被腐蚀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感情和权力一并失去。与其这样,不如一开始就用制度约束好一切。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8、赵奢收税——要么就不要闹,要闹就要闹大

赵奢这个名字可能很多朋友没听说过,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纸上谈兵”的赵括。可惜老子如此英雄,儿子如此无用。

赵奢原本只不过是一个收田租的小吏,没什么背景,底层公务员,和纯屌丝没什么太大区别。然而他有一次收税,竟收到了平原君家里去了。平原君是什么人?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国君赵胜的弟弟。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平原君的管家不吃这一套,坚决不缴纳税款。“收税收到这儿来了,你知道这是谁家吗?”赵奢不卑不亢:“知道,这是平原君的府邸。” 平原君的管家呵呵一笑:“你既然知道,那你还敢上门收税。” 赵奢回道:“难道平原君就可以不交税了吗?” 平原君的管家还是坚决不肯交税。赵奢便把他们依法治之,斩首示众,共计九人。

小的时候,我第一次看这个故事,只是觉得赵奢刚正不阿,为了正义,不惜得罪权贵。如今反复品鉴,里面的奥妙无穷。

首先来讲,赵奢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自己是代表国家的利益,代表正义,把自己标榜为忠臣。如果说平原君想对他下手,那么就难免会背负上贪赃枉法,谋害忠良的骂名。而正好平原君是以贤德闻名,所以才能招纳门客数千人。因此对这样的人进行道德绑架是最为合适的。因为如果平原君一旦失去了道义的名声,那么他的整个政治基础将会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其次一点。任何时候,出现了大事,当事人都会动用一切资源去掩盖。然而赵奢可能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杀了九个人,可不是一个两个。这使得这件事情闹得很大,众人皆知,因此断绝了平原君一切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保证了自身的安全。

再次一点。赵奢杀管家,也是一种替平原君甩锅的方式。“平原君光明磊落,只是下面人仗势欺人。所以我这是替平原君清理门户”。于是平原君只好反而在赵王面前推荐赵奢,一方面显示出自己的虚怀若谷,让自己的好名声得以维持。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出对赵奢行为的一种肯定,当他展示出这种肯定之后,杀九个人就不再是赵奢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平原君本来就想这么干,早就该清理清理这些仗势欺人的狗奴才了。这样一来,双方不再是善与恶的对抗关系,而是打击邪恶的一种合作关系。平原君的好名声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还大大增强。

权谋,不仅仅要想到应该怎么做,还要敢做。赵奢大可以不担这份风险,老老实实给平原君的手下赔笑脸,不收他们家的税。然而这样,赵奢只能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小吏,再也没有上位的机会。究竟是选择冒险一搏,还是平平稳稳混一辈子。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9:乐毅的超限战——利用一切手段解决问题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奇迹,只存在人们的智慧所不能认知的东西,一旦有所认知,结果便一目了然。

乐毅伐齐的奇迹,常常为人津津乐道。似乎除了陈庆之之外,最牛逼的将领就是他了。我们前面说过,燕国是战国七雄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乐毅把它带上了巅峰,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使得燕国作为一个最弱小的国家,把强大的齐国狠狠揍了一顿,只剩下两座城在苦苦坚守,差点就灭了国。难怪连诸葛亮都是乐毅的铁杆死忠粉。

乐毅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我们来仔细地分析。



派出间谍乱其后方

燕国派出的间谍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秦的弟弟苏代(也有说法是苏秦本人)。和他哥哥一样,苏代也是个巧舌如簧,能忽悠的主儿。苏代先是忽悠齐湣王修坟墓,厚葬父亲齐宣王。他鼓吹道:“孝道是最要紧的,大王厚葬父亲,就是带头尽到了孝道。大王尽到了孝道,那么全国人民都会以您为榜样,人人遵从孝道行事,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容易治理好了。”齐湣王毕竟还是too young,不明白中间的道道,一听就很高兴,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满朝文武也没人敢反对,毕竟反对就是不让主上好好尽孝道,这道德绑架的锅谁也背不起。这么一来,一大笔钱就花出去了。修完坟墓打算怎么办?齐湣王又像苏代虚心请教。苏代回道:“大王您刚刚继位,最需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的威严,您瞧瞧咱们这宫殿,都破旧得不成样子。全国人民一看咱们这宫殿这么破旧,就会觉得咱们这穷的一比,您还有什么威严可言呢?您要好好修一修咱们的宫殿,展示出咱们齐国的大国风范出来。”齐湣王又相信了,又是一笔巨款花出去了。国库空了,没钱咋办?增加税收,民间搞得怨声载道。后来燕国和齐国开战之时,也是这个苏代,充当了像王二小一样的角色。前后将五万齐国士兵带入了燕国的包围圈,全军覆没。可怜了这五万士兵,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画饼——联盟其他五国一块攻打

那个时候,齐国刚刚吞并了宋国。其他国家一看,齐国这回能耐了,独吞了这块肥肉,不与我们分享,各自都怀恨在心。这个时候乐毅就开始画饼了:“只要打败了齐国,齐国的土地大伙都有份。”这么一忽悠,其他五国也是也是心里痒痒,咱们这么多国家打他一个,还能打不过吗?而且齐国又是修坟墓又是修宫殿的,再加上又打了宋国,国库空虚,这正是好时机。于是乎这么一来,其他国家就愿意出兵相助。



收买人心

苏代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怨声载道。百姓无不翘首以盼王师相救。乐毅给冻饿者提供粮食和衣物,实实在在给了他们不少好处。这么一来,“齐民皆悦”,纷纷感叹燕国王师就是好,翻身农奴把歌唱。除了对百姓好,另外还有一点,乐毅也重视对于齐国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心的收买。首先先祭拜了齐桓公,软化了齐国爱国人士的态度。听说齐国太傅王蠋德高望重,他便派人用重金前去相聘请。王蠋也是轴,不仅不去,还自杀了。乐毅便厚葬了王蠋。虽然王蠋不吃这套,但还是会有别人吃这一套的。吃这一套的名流绅士,就成为了乐毅的极大助力。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10:一个组织为何会后劲不足

燕昭王死了以后,燕惠王即位。本来燕昭王活着的时候,燕惠王和乐毅的关系就不好。这下燕惠王一上台,便感觉到了一股巨大的威胁。这么厉害的一个将领,把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怎么就打不下来了?这其中肯定有问题,明明是想养寇自重。而且这个乐毅以前还和自己有过矛盾,万一哪一天他反戈一击,那自己还能有几天活头?田氏代齐的殷鉴不远,哪一天燕国也来玩这么一出,该如何是好。燕惠王便派骑劫去代替乐毅,召乐毅回国。乐毅也不傻,一听就知道这是要搞大清洗,一旦回国,立马就身首异处,于是跑路,投奔赵国去了。

当我小的时候,初读此故事,扼腕叹息,觉得如果说燕惠王信任乐毅,就能把齐国打下来了,可惜燕惠王小肚鸡肠,疑心太重,又派了一个水货将领接乐毅的班,最后导致功败垂成。然而这种认识只是肤浅和表面的。今天我就来谈谈,时隔十几年之后,我的一些认识。

首先来谈谈,为什么齐国就剩两座城,然而怎么样都打不下来。
1、人心向背
首先来讲,为什么一开始燕国对齐国的战争会进行如此顺利,主要一点就是齐湣王在位之时,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导致老百姓收到了巨大的压榨,民不聊生,自然一个个心有怨言。然而此时,齐湣王已经被扒皮抽筋,不仅死了,还以一种惨绝人寰的方式痛苦死去,这一点真是大快人心,也使得民怨得以释放。在齐湣王死了以后,齐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阶级矛盾,变成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换句话来说,此时齐国已经完成了“安内”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攘外”了。
2、盟友撤退
其他五国之所以愿意联手攻齐,无非是想要捞点好处,并且削弱齐国的力量,如今已经捞够了好处,齐国也一蹶不振了,就没有继续再打下去的必要了,剩下两座城是个硬骨头,就交给燕国自己慢慢去啃吧。让燕国和齐国打得两败俱伤是最好的,怕的就是燕国真正把齐国完全吞并,自己强大起来,成为下一个齐国,威胁到自己的安全。这么一来,盟友一撤,燕国只能孤军奋战了,胜算就大大降低。
3、疲惫情绪
燕国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能势如破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良性的循环。战斗进行越顺利,士兵的士气就会越昂扬,战斗力就会越高。战斗力越高,战斗就会越顺利,士兵的士气就会越昂扬,如此循环往复。然而围两座城围了五年不克,碰了钉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年的那种情绪也慢慢淡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思乡、反战的情绪。自然就不会有当年强大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毕竟燕国是小国,齐国是大国,就算是在战争当中获得了一定的胜利,然而从国力角度来看,燕国毕竟还是比较虚的。不要看齐国只剩下最后两座城了,此时燕国也是已经处于强弩之末,对于乐毅来说,可能还能够勉强维持住战局。然而临阵换将,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原本处于均势的战局被打破,齐国便有能力组织反杀。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11、忽悠大师田单
乐毅伐齐,齐国被打得只剩下两座城,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企盼有一位英雄,能够力挽狂澜,解救齐国于水火之中。这个时候,心理学大师田单,就横空出世了。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对于燕国,以及齐国自己实施的心理战。

首先第一步使用反间计,煽动谣言,说乐毅伐齐,只剩下两座城池,迟迟不攻,目的就是为了自立为王,恰好此时,燕昭王刚刚死,燕惠王继位,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不和睦,因此早已对乐毅有疑心。乐毅抓住了这一层的心理,所以煽动谣言,这种看上去很简单的手段,能够一下子就起到很好的效果,直接逼着乐毅出走赵国。乐毅一走,燕国就没有人能够和田单棋逢对手了,下面的计策才能够实施。

之后,他便利用了宗教的方式。人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崇拜和恐惧,所以自古以来,使用宗教方式进行洗脑,效果都是很显著的。一直到现代,中国的农村都还是有很多的邪教流传。田单对部下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天神,他告诉我说,齐国必将复国,而燕国必败。”然后随便指派了一个小兵做“天师”。这个小兵说:“我啥都不会,一不会算命,而不会风水,三不会法术的,我怎么能做天师?”田单就跟他讲:“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其实底下那些普通的小兵,没什么文化,哪里会想这么多呢?他们崇拜的是那个位置,不管这个位置上坐的是什么阿猫阿狗,他们只知道纳头便拜。田单略施小计,给“天师”准备了一个院子住,让他在院子里撒上大量的粮食。古代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多厨余,倒得满垃圾桶都是,人自个的粮食都不够吃,鸟就更饿了。这么一来,闻到粮食的味道,四面八方来的鸟就往这个天师的院里凑。看着每天都有大量飞鸟前去“天师”家里朝拜,齐国人民一看,连飞鸟都慕名前来朝拜,立马对“天师”的法术深信不疑。燕国士兵一看,对方的“天师”这么神,自然就泄了气。

其次煽动仇恨和耻辱。仇恨和耻辱,是一个人做事最大的动力,大到能够让人舍生忘死。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为什么会出现不要命的情况,就是因为仇恨和耻辱。仇恨,让人能不畏法度,宁愿一死也要与仇人同归于尽,这一点今日说法上的案例太多了。耻辱,能让人没有脸面活下去,甚至到最终自杀地步。二战时候日本士兵为什么上战场,甚至充当神风敢死队,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如果不上战场,整个家族都在村里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很多逃避兵役的人,就是忍受不了一天天的冷嘲热讽,最后自杀了。田单用了这一招,在燕国军队里煽动谣言,说:“为什么齐国人被打成这个样子,就剩两座成了,还老不投降呢?就是乐毅太仁慈了,城里人不害怕,所以不投降。要把齐国俘虏的鼻子割下来,放到阵前示众”。骑劫信以为真,真的按照这么去做了。这么一来,一下子就激起了齐国人民的怒火,对燕国的仇恨无以复加。另外一点,被割掉鼻子,是一种巨大的耻辱,一旦投降,结果不仅仅是失去鼻子的痛苦,更是别人一看到没有鼻子的人,就知道这个人曾经投降过,这样一来,就要携带着作为俘虏的耻辱,被人一辈子鄙视。这是谁都无法忍受的。这么一来,齐国人投降这条路走不通了,只能背水一战,同仇敌忾。
接下来,田单又忽悠骑劫,去刨齐国人的祖坟。这是在打全体齐国人民的脸,就使得齐国人的仇恨和耻辱进一步加深了,一个个纷纷请缨出战。

之后再使用骄兵之计,使得齐将骑劫变得骄横。骄兵必败,一个人一旦骄横,对于什么事情都将不会有防备。田单先是将城中的精锐隐藏起来,只留下老弱妇孺站在城头,让骑劫轻视齐国的战斗力。然后再派人诈降,送来黄金千两,只求能够保住全城人民的性命。这么一来,骑劫就以为齐国快不行了,灭齐的大功已经攥在手里了,便失去了防备。

最后,再用火牛阵,作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田单在牛角上插上尖刀,尾巴上点上火,身上再裹上五颜六色,乱七八糟花纹的布。让人一看就是怪物。我们之前说了,齐国这有个“天师”,会法术,早就搞得燕国士兵人心惶惶。这回好了,燕国方面一看,以为是天兵天将下凡,派了怪兽打头阵,立马心理崩溃,阵脚大乱,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12、三步法——触龙的说服术
触龙说太后的故事,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是耳熟能详的了。今天我们来说说触龙说太后的沟通技巧——三步法。这三步法是我在上学的时候,第一次看这篇文章之时,总结出来的。这么多年以来,无论是用来泡妹子,还是用来干销售,效果都很显著。

我们先来看看故事背景。当时,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刚刚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即位,年纪还小,政权暂时由赵太后执掌。这个时候秦国趁机进攻赵国,赵国岌岌可危。赵太后派人向齐国求援。齐国方面表示:“出兵可以,但是需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来做人质。”然而赵太后哪里舍得让自己的儿子做人质,坚决不答应。众人劝赵太后以大局为重,然而赵太后毕竟还是太情绪化,这么说她就更恼怒了,好像是所有人都跟她对着干的样子。于是她气愤地说:“谁再敢在我面前提这件事,我就啐他一脸唾沫。”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在这种最难说服的情况下,怎么用三步法拿下对方。

第一步——打开“窗口”

像这种情况下,对方正处于情绪之中,对来人有很大的敌意,根本不想听你说下去,说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做到说服对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化解对方的敌意,打开一扇“窗口”。这样一来,对方才有可能听你继续说下去。化解这种敌意,需要用的是一种“无需求”的态度。“我只是想跟你唠唠家常,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于是乎触龙表示:“我腿脚不方便,很久没有来问候一下太后了。”然后嘘寒问暖,问问太后的身体怎么样了?饮食怎么样?睡眠怎么样?这么一来,太后便不再绷着脸了,说服第一步“开窗口”成功。

第二步——引导投资

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去找帮助过你的人,还是你帮助过的人比较好?”答案是帮助过你的人。因为你帮助过的人,不一定会回过头来帮你。然而帮助过你的人有一种惯性,以后会继续帮助你。有很多的骗子就是采用这种招数,先向人借点小钱,然后还了,然后再向别人借数额更大的钱,也是如数还钱。到最后一次借钱的时候,借的很大,然后跑路。

触龙用的也是这一招,先让太后帮他一个小忙,跟太后说:“我的小儿子十五岁了,排行最小,我很喜欢他,您能不能帮他安排个工作,做个侍卫。”这点举手之劳,太后当然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第三步——结为利益共同体

要想说服对方,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不能与对方对抗,而是要和对方合作。通过前两步,双方的对抗关系,已经消除。接下来就要想办法进入一种合作关系当中去了。怎么样进入这种合作关系当中去,就要营造一种共鸣,以及“我这是为你好“的态度。

本质上来说,赵太后不想让自己的小儿子做人质是处于对自己儿子对疼爱。而其他的大臣只是为国家办事,是不会去考虑赵太后的小儿子的利益的。从这一点上来看,这就是赵太后和大臣们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然而触龙有考虑赵太后的小儿子的利益。这就是触龙能够说服成功的根源所在。

触龙先表示出自己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想为他谋求一个好前途的态度,引起太后的共鸣。让太后觉得:“原来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

接下来,有了共鸣,触龙再进行进一步的说服。触龙说:”做父母的,都是疼爱自己的儿子的。然而疼爱自己的儿子,就是要为他做长远的打算。您说是吧?“太后表示同意。触龙继续说:“赵国的开国功臣,现在子孙还封侯的有吗?“太后表示没有。触龙继续说:“为什么他们没人封侯了呢?是因为他们没有功劳。现在您宠爱您的小儿子,可以给他财富和地位,然而您百年以后,他没有功劳,怎么能服众呢?”赵太后想想看也是,做人质拯救赵国,是大功一件,这样他以后才好在朝堂上立足。让自己的儿子有光明的前途,才是真正对他好,而不是把他圈在自己身边。于是改变了看法,同意小儿子做人质。触龙说服成功。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13、苏代的说服术——仅靠一张嘴让秦国罢兵

我们先来看故事背景。武安君白起率军进攻赵国,赵国岌岌可危。苏代便义不容辞承担起劝说秦国退兵的重担。苏代找了秦国的宰相范雎。先给他送了重礼,问他:“白起是不是马上就要攻打邯郸了?”范雎说是。苏代劝道:“赵国亡了之后,白起将位列三公,您甘于屈居其下吗?不如就此收兵,让赵国割地赔款就好了。不能让白起建此旷世奇功啊。”范雎觉得是这么一回事,就向秦王建议:“秦兵已经疲惫不堪,是收兵的时候了。让赵国割地赔款就行了”。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收兵。

在秦国处于这么大的优势之下,快要灭掉赵国了。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它收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来分析分析苏代是怎么做到的。

1、 明确说服对象
很多时候,说服术成立的条件是,对方是可以被说服的。白起不是一个“上道”的人,军事水平有余,而权谋水平不足。如果直接去劝说他:“不要打太快了,功高震主,你以后不会有好下场的。”那么不仅不会成功,反而有可能被他绑了直接送给秦王。直接说服秦王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秦王作为整个国家的统治者,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统一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使得他做出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决策。况且作为一个外国来的说客,在秦王面前也很难建立起信任。
这个时候,苏代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说服对象——范雎。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记住一个规律,当无法说服一把手的时候,就要去说服二把手。因为一般来说,一把手的个人利益和整个组织的利益是统一的,二把手的个人利益和整个组织的利益不是统一的,既然不统一,那就有说服的机会。范雎作为宰相,秦王也比较信任他,通过范雎去说服秦王,则秦王比较容易听他说的。而且范雎是白起的政敌,白起的地位越高,对范雎的威胁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让范雎帮忙,可以说是一件顺水推舟的事。

2、 送礼——打开窗口

要想让别人听你说下去,就得打开对方的窗口。有的人,要用情感给对方以共鸣,从而打开窗口。有的人要给他现实的利益,从而打开窗口。苏代和范雎以前从未有过任何交情,而且范雎是作为一个逃犯,以底层身份一步一步爬到高位的,对这种摸爬滚打混起来的人精来说,利益是最现实的,没有见到利益,哪怕你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都没用。对于这种“上道”的人精来说,“引导投资”没有用,对方不吃这一套,这一步可以直接跳过。

3、 建立利益同盟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趋利方面,苏代送了范雎大量的金银财宝。在避害方面,苏代强调白起的崛起,会威胁到范雎的地位。这样一来,苏代对范雎就产生了忌惮,从而自愿去想办法,限制白起的权力。这样一来秦国退了兵,范雎得到好处,双赢。

其实秦王之所以同意范雎的说法,让白起退兵。也是担心白起功高震主,对自己产生威胁。只不过这种话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这种决定也不能自己下,以免给人一种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的印象。范雎只不过是说出了秦王想说但不方便说的话,正中秦王的下怀。可惜了白起,作为一个“业务精英”,只会打仗,不懂权谋,在被人算计之时,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不得善终。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14、白起之死——政治小白的下场
战神白起的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一生征战近四十年,所向披靡,经历大小七十余战均无败绩,为秦国攻占七十余座城。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四十万士兵。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名将,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让天下胆寒。可以说当时的六国,没有一个敢与秦国一战,全都是拜白起所赐。

然而毛遂说:“白起,小竖子耳”。为什么像白起这种名动天下、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会被人以“竖子”二字形容呢?归根结底,还是不懂政治惹的祸。有的人在业务上做得似乎很出色,然而对于职场上的政治一窍不通,还非常抵触学习,觉得学习这些“办公室兵法”都是小人行径,自己只要业务做得好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就在长平之战,白起立下赫赫战功的两年之后,白起先是被贬官,后来被逐出咸阳,最终被秦昭王下令自裁。为何白起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我们来分析分析,并且引以为鉴。

1、 没有博弈意识

白起从一个小军官,爬上高位,然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真理”。他的地位是提高了,然而对于权力的认知,始终还停留在一个很低的高度。

和商业不一样,权力上的博弈,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必定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此消彼长,没有双赢之说。特别越是往上爬的时候,越是会侵犯到其他人的利益。不是说你想不树敌,就能不树敌的。

白起的崛起,首当其冲影响的,就是丞相范雎的利益。另外一点,就是功高震主,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影响秦王的利益。

我们在上一篇时候说到,白起将要进攻邯郸的时候,苏代携重金说服了范雎,再通过范雎说服秦王,让白起收兵。为什么苏代的说服能起作用,除了苏代的说服技术高超之外,另外一点,白起的崛起,的的确确威胁到了范雎的权力,范雎本来就有背后给白起捅刀子的动机,苏代只是起到了提醒范雎的效果而已。

另外,范雎捅刀子能成,也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若是秦王对白起没有一点戒备心理,估计也不会让他收兵了。

而这些问题,是白起没有意识到的。

我们之前说过,甘茂息壤在彼的故事。甘茂就是提前意识到了这一点,知道朝中的公孙奭等人肯定会在背后给自个捅刀子,所以提前使用了“盗雷法”,化解了这一次的危机。

甘茂是在白起之前的人物,白起要是好好学历史,早早防着范雎在背后给自己搞小动作,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

2、 情绪化严重
一般来说,像这种业务上的精英都是目中无人的。因为他们的业务水平太强,给组织带来的利益太大,所以有什么事情,都是上司护着他,同僚让着他。在这种似乎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呆久了,他们也就被宠坏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像一个“熊孩子”一样,情绪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

范雎进了谗言,秦昭王命令白起退兵之后,白起一直闷闷不乐。这个时候,赵国也是作,看秦国不打他了,一年之后,就联合其他五国,又在搞“合纵”,来对付秦国。秦昭王一怒,决定再次攻打赵国。

这回,秦昭王找到了白起,然而白起声称自己“身患重病”,不能出征。

好吧,这一次就算你是真的病了,那就好好休息吧。秦昭王派王陵出征,结果大败亏输,损兵折将。

这个时候怎么办?白起的“病”应该好了,秦昭王命令白起披挂上阵,然而白起说:“邯郸不容易攻下,长平之战我们秦国损失也很大,况且赵国联合了其他诸侯的力量,如果一旦开战,我们必败无疑。”,以此为理由,拒绝出征。

白起说这番话,其实也是很有问题的。派王陵出征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偏偏在这个时候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秦昭王怒了,派官员传达命令,让白起出征,白起拒绝接受。又派范雎代表自己去请白起。这个时候白起已经知道了上次打邯郸,范雎从中作梗的事了。这下子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白起又一次说自己“病了”,拒绝出征。

秦昭王没办法,只好派王龁出征,结果也是被打得大败。

这个时候,白起飘了,发了句人生中最不合时宜的牢骚:“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意思就是说“谁叫你不听我的,你看看现在结果怎么样啦!”。

听到了这句话,秦昭王这回勃然大怒,你装病也就罢了,尽然还敢幸灾乐祸。秦昭王立刻逼迫白起出征,白起这个时候还不明白,还在装病,说自己病危,不能出征。

好,你既然病了,就去养病去吧。秦昭王把白起贬为士卒,赶出咸阳。在路途中把他赐死。

白起的死,正是死在闹情绪上。情绪化导致他一而再,再而三抗命不遵。也正是情绪化,让白起发了无谓的牢骚,说了无谓的风凉话,惹得秦王恼怒。在秦昭王决定赶走白起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帮白起说一句好话。想必白起的目中无人,在平时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一个人处于情绪化的时候,是不能好好沟通的,不能好好沟通,那么就只能用暴力沟通了。然而白起的地位再高,权力再大,也无法与国家机器相抗衡。结果就是先把他赶出城去,把他孤立,然后再把他赐死。

3、 战略高度不够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一定的高度上,战争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牵扯到政治、经济、外交等等军事以外的问题,错综复杂。而白起仅仅看到自己胜算不大,就决定不去。这一点,打乱了秦王的整体布局,当然使得秦王愤怒。

那个时候,秦国的战略方针是“远交近攻”。实施的是分化瓦解和蚕食策略。“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上次赵国已经决定各地赔款,而秦国还没从长平之战造成的国力空虚当中恢复过来。所以说让白起收兵,不单单是苏代的反间计起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看,这本来就可以说是符合国策的明智之举,这样可以让国内休养生息,等以后再慢慢蚕食,慢慢发展。

那为什么这回又要进攻赵国了呢?就是因为赵国联系了其他五国,又在搞“合纵”。不仅在割地方面食言了,还反过来威胁秦国的安全。所以必须得狠狠揍赵国一顿,一方面是对赵国小动作的惩罚,另一方面也是彰显秦国的国力,掩盖国力空虚的事实。

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战争的输赢,而是这场战争如何才能体面收场。

然而在白起的眼中,是看不到这些的。他只觉得秦国打不赢,就拒绝出战,抑或是觉得秦王出尔反尔,上次说要收兵,这回又说要打。因为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白起就充满情绪,又是装病,又是发牢骚。如果说他能明白更高层次的问题,他断然不会这么做。

总而言之,一个人一定要懂政治。大到国家政治,领导人的一句话,很有可能就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商机。小到办公室政治,这个搞清楚,才能不被小人陷害。才能更好地在职场立足。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时间:2020-05-02 08:23:32
美人计——李园的上位术
最近的刘强东事件闹得风风火火,是时候讲讲美人计了。美人计,确实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计谋,所谓红颜祸水,不知道有多少大人物都是栽在美色上。

很多人觉得,美人计似乎没有什么复杂的。就是找个美女勾引对方,把对方的脑子弄乱了,然后在他旁边吹枕边风,就可以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人生在世,追求的东西,说来说去也就是两样。第一样是生存价值,包括财富、权力、地位、名气等等。第二样就是繁殖价值了。繁殖价值能顶半边天,所以说它能不值得研究吗?

我们来看看李园是如何通过美人计上位的。那个时候楚国,楚考烈王纳了好几个妃子,然而一个儿子也没有生出来,估计是身体有问题,你懂的。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小人物,名叫李园,他去见了楚国的权臣春申君。他告诉春申君,他有个妹妹,长得可以说是倾国倾城,您要不要见一见。

春申君答应了,毕竟美女嘛,见一见挺好的。于是就见了李园的妹妹。俩人便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于是乎有一天,李园的妹妹怀上身孕了。这个时候,李园的妹妹就和春申君说:“楚王宠信您,待您如亲兄弟。现在楚王估计那里有问题,没有儿子,等他死了以后,就得轮到他的兄弟即位了。您平时可没少得罪他的这帮兄弟。如果是他们即位的话,您可要倒霉咯。不如就把臣妾送给楚王,反正臣妾已经怀孕了,楚王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这样的话,你的儿子当了楚王,楚国就是你的咯,想想就美滋滋。“

春申君觉得也是,就把李园的妹妹献给楚考烈王。不久李园的妹妹生下了儿子,被立为太子。原先是个小人物的李园,也因为裙带关系,成为了楚国的权臣,和春申君平起平坐。

后来,李园觉得春申君知道太多了,毕竟给国君戴绿帽子这种事情,不是开玩笑的。还有就是春申君作为这么大的权臣,又是太子的生父,以后的权力斗争当中,指不定会有什么样的优势。而自己刚刚爬上高位,肯定根基没春申君那么深。与其等春申君威胁自己的权力,不如先下手为强,把他做掉。

于是李园下了杀手。春申君,卒。

李园作为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第一个通过实施美人计上位的权臣,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首先来说,要实施美人计,一定要先物色好美女。如果美女的质量不过关,那么计谋也就不可能被实施,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几条:
1、 对方口味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萝莉,有的人喜欢御姐,有的人喜欢苗条一点的,有的人喜欢丰满一点的,不一而足。总之要搞清楚对方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就吸引不到对方,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楚考烈王的最大需求,就是需要一个能生育的女人,所以李园的妹妹就事先怀了孕再进宫。否则就算她入了宫,做了楚王的妃子,也就是众多嫔妃当中平平无奇的一个而已。

2、 魅惑能力

所谓“狐媚之术“,其实并不神秘,就是要摸清楚对方的心理,给对方以心理上的安慰,让对方舒服。身处高位的人,都很累,每天要应对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情,需要的就是一个知冷知热的女人,来排解自己心中的烦闷。新闻上有很多贪官的情妇,其实长相并不是那么出众,为什么这些贪官会喜欢她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们温柔体贴,懂得男人心理。

3、 无羁无耻

既然走上了美人计的这条路,那么对于这名女子来说,就没有所谓的“爱情“可言了,拥有的只有利益。在关键的时候,必须能下狠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李园的妹妹,面对两个油腻的糟老头子,春申君和楚考烈王,也能张得开腿,甚至怀春申君的孩子,当作楚考烈王的生。能做到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干这么龌龊的事情,这个对一般女子来说是很困难的。

另外我们来说一说,美人计能起到的作用
1、 攀附上位

将一个美人献给上位之人,本身就是一种性贿赂,能够起到讨好上位,从而升官发财的作用。当然,如果献出的美女能和上位之人产生婚姻关系,那就更不得了了,像李园,直接成为了“国舅爷“,权倾朝野。

2、 窃取情报

美人作为上位者的枕边人,自然而然知道的东西就会更多。通过这一点,可以知道对方很多的秘密。一方面,为自己的晋升或者投资提供帮助,另外一方面,也是把他的把柄握在手里头,能够更好掌控这个人。有一个贪官刘铁男,就是因为情妇知道他太多秘密,威胁他,对他索求无度,所以他忍无可忍,怒下杀手,结果没有杀掉,东窗事发进去了。

3、 贩卖私货
美女获得了上位者的宠爱之后,就可以利用她给上位者吹枕边风了。不仅能够使得自己升官发财,还可以挑拨离间,说自己对手的坏话,栽赃陷害对手。《三国演义》里面,王允就是通过貂蝉,使得吕布和董卓反目成仇。

楼主:公众号quanmou123

字数:4308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28 16:40:23

更新时间:2020-05-02 08:23:32

评论数: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