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读书侧记

读书侧记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读书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写写。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1、黎简集(上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12月1版1刷。

封面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有清一代诗歌云:“吴伟业之靡曼,王士禛之脆薄,号为开国宗匠。乾隆全盛时,所谓袁(枚)、蒋(士铨)、赵(翼)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迩。诸经师及诸古文家,集中多亦有诗,则极拙劣之砌韵文耳。嘉、道间,龚自珍、王昙、舒位,号称新体,则粗犷浅薄。咸、同后,竞宗宋诗,只益生硬,更无余味。其稍可观者,反在生长僻壤之黎简、郑珍辈,而中原更无闻焉。”

文廷式在《间尘偶记》中亦评价清诗云:“国朝诗学凡数变,然发声清越,寄兴深微,且未逮元明,不论唐宋也。固由考据家变为学究秀才,亦由沈归愚以正宗二字行其陋说,袁子才又以性灵二字便其曲谀。风雅道衰,百有余年。其间黄仲则、黎二樵尚近于诗,亦滔滔清浅。下此者,乃繁词以贡媚,隶事以逞才。品概既卑,则文章日下,采风者,不能不三叹也。”

二人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大变局中,对清诗评价如此不堪不足为奇,但我感到奇怪的是二人在对清诗整体大不以为然的前提下,却均甚推重黎简(二樵)的诗,文廷式更是以之与黄仲则并列,列为清代仅存的所作“尚近于诗”的二人之一。孤陋寡闻如我,倒是多见清人诗话笔记里评论黎简,却从来也没见过他的诗集,直到最近在当当上4折买到这书,才算了结了我一桩小小的心愿。而这书的面世似乎也有些奇怪,它列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艺术文献集成丛书里,在出版者看来,黎简的艺术家(书画家、篆刻家)身份似乎要高于他的诗人身份,但浏览书前所附的寥寥几页他的画作法书,感觉质量平平,在我看来,尚远不逮他的诗作。

绘画




书法







据此书前言介绍:
黎简(一七四七—一七九九),字简民,一字未裁,号石鼎、二樵、百花村夫子等,广东顺德人。少而慧悟,十岁即能赋诗属文。稍长,博综群书,肆力问学。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以《拟昌黎石鼎联句》诗见赏于李调元,得补弟子员。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九),选为拔贡。将赴应试,适丁外艰。服阕后,又得气虚疾,因是益淡然于仕进,辗转于广州、顺德之间以终。

关于对他诗作源流取法的分析,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说:“其诗由山谷入杜,而取鍊于大谢,取劲于昌黎,取幽于长吉,取艳于玉溪,取僻于阆仙,取瘦于东野,锤凿锻鍊,自成一家言。”在我匆匆浏览此书的感觉看来,上述分析似不如徐世昌《晚晴簃诗话》说得简明:“若溯其得力所在,于杜陵(杜甫)、昌谷(李贺)两家为多。”

学杜诗





学李诗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2、校注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中华书局据开明书店版影印,1955年10月1版2刷,平装,42开,94页。




人间词话能形成今天的面貌,作为读者的我们应当感谢的人,除了作者王国维之外,还有赵万里与徐调孚两位先生。据徐调孚在本书重印后记里所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生前发表的只有本书里的上卷,刊载在1908年的《国粹学报》上,1926年,才有俞平伯标点,朴社出版的单行本面世。1927年,赵万里辑录了王国维的论词遗著未刊稿,刊载在《小说月报》上,题为《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其他》,是为本书下卷。徐调孚又在1939年从王国维的遗著中辑录了他的其他论词文字,作为本书的补遗编入本书的开明书店版中。而徐调孚对本书的注释也要言不烦,极尽简明扼要。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3、金圣叹批本西厢记, 【元】王实甫 原著,【清】金圣叹 批改,张国光 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4月1版1刷,平装,32开,342页。







《西厢记》在金圣叹那里号称第六才子书,而金圣叹在今日作为文学理论家的名声主要建立在他对第五、第六才子书《水浒》、《西厢记》的批评之上。略微仔细看看金圣叹在此书里的批评文字,感觉除了文学内容的分析之外,能令我等拍案叫绝的往往是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分析,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之谓也。

此书里的金圣叹文字除了对西厢记的文学批评之外,还有几篇名气远大于西厢记评点的文字,即两篇序文恸哭古人与留赠后人,和三十三则不亦快哉。这些文字沾溉晚明流风,淋漓尽致、痛快直截,在金圣叹身后已成绝响。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4、燕子笺,【明】阮大铖 著,刘一禾 注,张安全 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4月1版1刷,平装,32开,344页。







拜另一部戏曲《桃花扇》所赐,阮大铖头上的姦臣而兼汉奸的双料恶名可算是板上钉钉了,然而,小人无不多才,就戏剧方面说,阮大铖不仅是编剧,更是导演的料,把家里蓄养的戏班子调教得如张岱所言:“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齣齣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而这部燕子笺正是他的代表作。清词丽句,虽出自彼伧之手,似亦不必以人废言。

贴两首剧中唱词:

【一剪梅】春来何事最关情,花护金铃,绣刺金针。小楼睡起倚云屏,眉点檀心,香爇檀林。春光九十过将零,半为花嗔,半为花疼。梁间双燕语星星,道是无情,却似多情。

【山坡羊】澹惨惨芙蓉霜悴,冷潇潇芭蕉风碎。聒刺刺疏欞纸鸣,一阵阵天外归鸿至。娇痴当年正授衣。物在人亡,叠向空箱里。月上梧桐,又砧声敲起。凄其,香闺落燕泥,伤悲,雕窗挂网丝。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5、冬青树,【清】蔣士銓 著,邵海清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6月1版1刷,平装,32开,277页。

蔣士銓名列乾隆朝诗歌三大家之一,又是出色的戏曲家。《冬青树》是他的历史剧名作,也是他的戏剧创作的绝笔之作。此剧以文天祥为主角,描写南宋灭亡的一段历史。除了梦报、神迓、勘狱几齣神道设教的戏于史无据之外,整部剧堪称是南宋灭亡的信史写照。除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它对于南宋末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诸如临安陷落、杨琏真迦发陵、厓山海战宋亡等也均有直接描写。

但其第一齣提纲却如此概括此剧的主要内容:“谢(应为全)太后晚年祝发,赵王孙新国称臣,文丞相燕台殉节,谢招讨古寺招魂。”在这里,赵孟頫(赵王孙)显然是作为文天祥的反面对照人物出现的,然而细检全剧,赵孟頫总共只出场两次,第一次是在第三齣画壁,场景是宋亡之前的湖州,赵孟頫携夫人管道升到湖州天圣寺游玩画壁,意在表现赵身为凤子龙孙却对国事漠不关心。下面一段念白加唱词表现了这一主题:

(小生(赵孟頫))此乃天数,自有当局者任之,夫人不必介意。【节节高】中原逐鹿场,递兴亡,筹边楼上谁凝望?长城将,异姓王,忧时相。叹黑白楸枰无人讲,五陵佳气看犹旺。惭无弧矢射天狼,做虚堂燕雀还随唱。

但是这一场景是完全虚构的,据赵孟頫年谱所载:赵孟頫与管道升成婚时在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而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时在1276年,厓山海战陆秀夫背负末帝蹈海时在1279年,所以,无论如何计算南宋的灭亡时间,赵孟頫成婚时宋亡已经至少10年以上了。

赵孟頫的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三十四齣野哭,赵孟頫与剧中另一反面角色降臣留梦炎一起在燕京郊外哭祭前日就义的文天祥。这一齣里赵孟頫只有一句念白:“下官赵孟頫。”但是这一场景也是不可能出现的,不要说留梦炎是文天祥被难的罪魁祸首之一,恐怕不会去哭祭文天祥;而赵孟頫此时(文天祥就义于1282年)仍然身在浙江并谢绝了元廷通过吏部郎中夹谷之奇的征聘。上面两处纰漏表明蔣士銓对于赵孟頫的生平并无真正了解。赵孟頫在剧中主要是作为一个降臣的符号象征存在的。

蔣士銓对赵孟頫的描写,在第一齣提纲里似乎来势汹汹,有要大大折辱一番的架势,但实际下笔时,却心存恕道,不为已甚。诚如本书前言所言,“更多地表现了惋惜之情。”而在赵孟頫身后,蔣士銓绝不是第一个对他如此前倨后恭的评价者。

首先是明代董其昌推倒了赵孟頫原来的绘画元四家之首的地位,将他摈除于元四家之外,但到了晚年,董其昌却说:“余年十八岁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不可及也。”又说:“余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至于用笔、用墨,文敏所谓‘千古不易者’。不如是,何以名喧宇宙!前人正自未可轻议。”

另一位评论者开始时也是从鄙薄赵孟頫的气节立论的,傅山论书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后来却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
此时,他的评价标准显然已经从“气节”转向“气运”,也就是从个人操守转向历史情境,“未可厚非、正脉、稍变”云云,他对赵孟頫及其书法终于获得了些许同情之理解。

晚年的傅山终于在年届七十岁之际承认了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这有他自己的《秉烛》诗为证:

秉烛
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
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
醉岂酒非酒,老来狂更狂
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

诗中承认赵孟頫是奇人,注意这是傅山对于书法家的至高评价(“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这也就否认了他自己以前对于赵孟頫的蔑评。而诗中的“赵厮、管婢”的称谓,我以为并不含贬义与不敬,而是一种因极其熟稔而极其喜爱的说法,类似譬如《后汉书》所谓:“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那么傅山如何能够熟稔几百年前的赵孟頫呢?这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浸淫于他的书法作品之中。

与陈寅恪将其自戕评价为“文化神州丧一身”的王国维类似,赵孟頫在宋末元初时也是同样负天下雅望的文化大家。元世祖一见之下,即誉之为“神仙中人”。我更愿意套用马克斯·韦伯的观念“社会担纲者(social carrier,trager)”,称他们为“文化担纲者”,虽然韦伯指的是群体,而文化领域因其特殊性更青睐个体。正如没有王国维,民国的学术史就需要重新书写一样,没有赵孟頫,中国的绘画史与书法史也是不堪设想的。正如王国维不忍见中华文化的沦亡而投湖自尽一样,赵孟頫为了中华文化的兴灭继絶而忍辱偷生。文化的使命感才是他们选择衡量出处、进退、穷通、乃至死生的唯一标尺。

虽然没有任何依据,我却总是想把赵孟頫的《调良图》这幅杰作视为他的精神自画像,这幅画虽然没有画出任何背景,但你完全可以想象这一人一骑置身于漫天风沙的荒野之中,这风沙就如同赵孟頫所面对的宋元鼎革的历史变局,这个牵马的人自然是赵孟頫自己,面对风沙,他惟有掩面低头躲避着狂风,双目却钟爱地看着自己的骏马,这是不会辜负他的驯良坐骑(画题调良即来自驯良之意),在我看来,这马就是他所钟情的中华文化的象征。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6、浮生六记,沈复著,俞平伯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1版1刷,平装,32开,84页。





这书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小说史料丛书里,我对此也觉得奇怪,觉得这书应该算回忆录、散文、随笔一类文体,好像和小说距离比较远,但这次翻阅一过,在清词丽句之外,可见对情节剪裁的匠心。所以强烈推荐几位对小说,特别对短篇小说上心的网友( @深秋的旷野 @吕家严 @一石三鸟2016 @草桥关 )有空可以琢磨一下这书。或许可以找到些门罗之外的中国味道。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7、孙子章句训义,钱基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1版1刷,平装,32开,简体横排,386页。

8、孙子译注 【春秋】孙武 撰,郭化若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1版1刷
,平装,32开,简体横排,213页。


9、武经七书注译,《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8月1版,1991年
5月2刷,精装,32开,简体横排,621页。

1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 【春秋】孙武 撰,【三国】曹操 等注,杨丙安校理,中华
书局,1999年3月1版1刷,32开,繁体竖排,387页。




钱基博的《孙子章句训义》让吾辈看到的是一个饱读文史、浸淫国学的老知识分子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力图以自己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的拳拳执念、耿耿赤心,虽然老先生所学与一般人认为的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所急需的经世致用之学差得有些远。据本书序与卷头语所言,本书训义部分成稿于1939年,新战史例部分成于1941年。当时钱氏一直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训义部分是传统国学的考据学问,新战史例则是这本书里我最想看的部分,钱氏以拿破仑战争以来,特别是一战以来的世界(尤其是欧洲)近现代军事史为依据,采撷相关战例,以证成孙子之军事理论,俾以有助于我国军民之抗战实践。

可是刚刚看了个开头。看完了卷头语,还没有看完序,钱氏据以建立本书框架的对一段极其重要的孙子原文的理解就出现了重大歧异,这是出自《孙子·九地篇》的一段: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孙子·九地篇》

钱氏的理解是:“世之论兵者,至战必胜,止矣;而《孙子》书乃至言可胜而不可战,知其意念深矣。“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此可胜之势也,然而不可战,战则城拔国堕者!”

我此前读过的《孙子》是上列的8、9两本书,第8本书《孙子译注》是郭化若将军所著,第9本书《武经七书注译》著者署名《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该编写组的领衔者是郭汝瑰将军。两位同为黄埔出身的郭将军对这段的理解也大致相似,以前者为例,这一段被译为以下白话文:

凡是霸、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民众和军队来不及动员集中,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就能使它不能和别国结交。因此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不必要随便培养哪一国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图,把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堡,毁灭敌人的国都。

而钱氏的理解用与上述类似的白话文来说,则是:

凡是霸、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民众和军队来不及动员集中,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就能使它不能和别国结交。因此如果不争着同天下其他国家结交,不培养自己在天下的权力,一昧伸展自己的意图,把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就会落得自己的城堡被攻取,自己的国都被毁灭。

初看起来,这里发生理解歧义的关键似乎在于此段里前两“其”字与后两“其”字所指为何,是否相同。钱氏也十分明了此点,在这一段的训义里写道:““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之两“其”字,谓“霸王之兵”,与上文“其众不得聚”,“其交不得合” 之两“其”字,谓“大国”之“敌”者不同”。

我的学识太过浅陋,不足以解决这一矛盾龃龉之处,而这样钱氏全书立论的根基就不牢靠,无法继续阅读。迫不得已,只能搬出第10本书《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看看古人的注释怎么说。这本书当年在地坛书市贪便宜买的,从来也没仔细看过,这回算是派上了用场。

校理将这一段原文拆成两句,为便于分析,我将它们连同十一家的注释列在下面。第一句共有七家注:

(一)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於敌,则其交不得合。

李筌曰:夫并兵震威,则诸侯自顾,不敢预交。

杜牧曰:权力有余也,能分散敌也。

孟氏曰:以义制人,人谁敢拒?

陈皞曰:虽有霸王之势,伐大国,则我众不得聚,要在结交外援。若不如此,但以威加於敌,逞己之强,则必败也。

梅尧臣曰:伐大国,能分其众,则权力有余也。权力有余,则威加敌;威加敌,则旁国惧;旁国惧,则敌交不得合也。

王晳曰:能知敌谋,能得地利,又能形之,使其不相救,不相恃,则虽大国,岂能聚众而拒我哉?威之所加者大,则敌交不得合。

张预曰:恃富强之势,而亟伐大国,则己之民众将怨苦而不得聚也。甲兵之威,倍胜於敌国,则诸侯惧而不敢与我合交也。或曰:侵伐大国,若大国一败,则小国离而不聚矣。若晋楚争郑,晋胜则郑附,晋败则郑叛也。小国既离,则敌国之权力分而弱矣;或我之兵威,得以增胜於彼,是则诸侯岂敢与敌人交合乎?

对第一句,二郭与钱氏的理解并无二致,但古人注释中反而有异议,除了六家半(张预有两种理解,第二种属于此类)与二郭钱氏大致类似的主流解释之外,还有譬如陈皞和张预的第一种理解。这里张预的注释最有意思,他在阐述了自己的第一种理解之后,又以或曰的方式阐述了第二种理解,而且这两种理解大相径庭乃至截然相反。

第二句共有八家注。

(二)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於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曹操曰:霸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已威得伸而自私。

李筌曰:能绝天下之交,惟得伸己之私志,威而无外交者。

杜牧曰:信,伸也。言不结邻援,不蓄养机权之计,但逞兵威加於敌国,贵伸已之私欲,若此者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齐桓公问於管仲曰:必先顿甲兵、修文德、正封疆而亲四邻,则可矣。於是复鲁卫燕所侵地,而以好成,四邻大亲。乃南伐楚,北伐山戎,东制令支,折孤竹,西服流沙,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乃率诸侯而朝天子。吴夫差破越於会稽,败齐於艾陵,阙沟於商鲁,会晋於黄池,争长而反,威加诸侯,诸侯不敢与争。句践伐之。乞师齐楚,齐楚不应。民疲兵顿,为越所灭。越王句践问战於申包胥曰:越国南则楚,西则晋,北则齐,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宾服焉,未尝敢绝,求以报吴,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蔑以加焉。遂伐吴,灭之。

贾林曰:诸侯既惧,不得附聚,不敢合从,我之智谋威力有余,诸侯自归,何用养交之也。不养一作不事。

陈皞曰:智力既全,威权在我,但自养士卒,为不可胜之谋,天下诸侯无权可事也。仁智义谋,己之私有,用以济众,故曰:伸私威振天下,德光四海,恩沾品物,信及豚鱼,百姓归心,无思不服。故攻城必拔,伐国必隳也。

梅尧臣曰:敌既不得与诸侯合交,则我亦不争其交,不养其权,用己力而已尔。威亦增胜於敌矣,故可拔其城,可隳其国。此谓霸王之兵也。

王晳曰:结交养权,则天下可从;申私损威,则国城不保。

张预曰:不争交援,则势孤而助寡;不养权力,则人离而国弱;伸一己之私忿,暴兵威於敌国,则终取败亡也。或曰:敌国众既不得聚,交又不得合,则我当绝其交,夺其权,得伸己所欲,而威倍於敌国,故人城可得而拔,人国可得而隳之。

对第二句,与钱氏所见略同的是杜牧、王皙、张预的第一种理解(张预又有两种相反的理解)。而与二郭意见大致相似的是曹操、李荃、贾林、陈皞、梅尧臣、张预的第二种理解。虽然意见辨析不是统计学,不能倚人多为胜,但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或许是读二郭的书先入为主吧,实际是赞同二郭意见的。如此这矛盾仍然不能解决,再回头去看各家的注释,发现原来没有注意的对第一句的孟氏注:以义制人,人谁敢拒?值得仔细琢磨,前面虽然把他算入主流解释之中,但实际并未明白他的意旨。细思孟氏所言,系以为王霸之军乃义之所在,因此所伐大国不能与之相抗。这就将我们引到了春秋的历史情境之中。关于春秋时的战争,众所周知的评价是孟子的说法: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尽心下》

而孟子的思想,究其根本,还是来自孔子: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这就在理论上将王、霸对立起来了。孟子是战国时人,他对以前历史的评价“春秋无义战”还是因为接受了孔子的儒家标准“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导致的。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孟子》这一章的解读是:“《春秋》每书诸侯征战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

而孙子作为春秋时代战争的当局者,“霸王之兵”显然是他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注意霸、王连署),如孟氏所言,是“义”之所在,霸者所为,至少有如朱熹所言:“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另外,以“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之“城”、“国”属之霸国自然行文通畅,但以之属之周天子(霸王之“王”)似亦不伦。

综上,钱氏对孙子这一段落的理解似乎不妥,这导致他全书的立论根基似有疑问,我也因此没再往下读他的书,等以后有兴趣再说吧。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11、二晏词笺注,【宋】晏殊、晏几道著,张草纫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1版,2017年9月8刷,精装,32开,626页。





02年9月的时候曾经在书话里跟帖欣赏过晏几道的《阮郎歸》词,当时写道(http://bbs.tianya.cn/post-books-15123-1.shtml):

天邊金掌露成霜
云隨雁字長
綠杯紅袖趁重陽
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
殷勤理舊狂
欲將沉醉換悲涼
清歌莫斷腸

不揣鄙陋,試釋此詞。頭二句謂作詞時節令為重陽。重陽為家人團聚之時,小山獨在客中,只能与歌女轟飲酒壚,“人情似故鄉”是反語,正謂人不在故鄉,客中寂寞也。下闋“殷勤理舊狂”一句千古絕調,歷來為人所激賞。細味此中詞意,乃知今日已經是欲狂而不可得,對往日之狂只能藏諸心底,時時細細加以回味而已。末兩句謂欲以沉醉掩蓋此時悲涼之心境,但美酒清歌,雖然本都是娛人之物,但在小山眼中,反會令人腸斷,因今日之美酒清歌已非復往日之美酒清歌矣﹐徒令他益發憶起昔日之狂﹐反襯今日之悲涼也。

这次翻开这本书,也是先看这首词,

天邊金掌露成霜
云隨雁字長
綠杯紅袖称重陽
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
殷勤理舊狂
欲將沉醉換悲涼
清歌莫斷腸

校改趁为称,我觉得还是趁合适。

张草纫的笺疏是这样的: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六、七年(1083—1084)重阳节叔原监颖昌许田镇时。颖昌即许州。仁宗皇祐元年(1049)秋,晏殊曾到许州担任过一年知州。虽已过去三十余年,可能在许州还留有一些旧吏。叔原虽然仕途淹蹇,陆沉下位,他们对他还很尊重,请他参加州府的重阳节宴会,所以他有“人情似故乡”之感。此词写他在重阳节参加宴会的情景和感受。谓虽居客中,而人情温暖,既有美酒可饮,又有美人相陪,则不必为闻清歌而断肠矣。

下附【辑评】:

况周颐《蕙风词话》曰:" 绿杯二句,意已厚矣,殷勤理旧狂五字三层意思.狂者,一肚皮不合时宜,发现于外者也.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欲将沉醉换悲凉,是上句注脚;清歌莫断肠,仍含不尽之意.此词厚重沉着,得此结句, 便觉竞体空灵."

我觉得张草纫的笺疏不甚恰切,姑且不论三十多年前父亲的门生故吏是否健在(考虑到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很大可能是已经亡故),即便健在,如果小晏真的觉得人情温暖,则何必要“殷勤理舊狂”要“悲凉”,岂不是不知好歹?参考蕙风词话,所谓意厚,所谓不尽之意,我以为均是说此二句为反语,人情似故乡,恰谓此地非故乡,清歌莫斷腸 ,恰谓闻清歌而肠断也。而所以如此,皆是因为小晏“殷勤理舊狂 ”之故。

楼主:青鸟12345  时间:2021-02-26 22:41:25
12、南村诗集笺注,【明】陶宗仪著,吴春荣、俞仁良笺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年4月1版1刷,精装,16开,598页。





这书是在前几天买美术书时捎带买的,一来贪便宜,二来陶宗仪的诗集没见过,结果情急之下,就忘了自己定下的规矩:古籍书非中华上古的不买。打开书,书的序是泗泾镇文化雅镇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写的,心中暗道不好,往下翻正文,果然错讹多多,不胜枚举。随便列几处供大家一哂。

题李州铭所藏毛泽民山水

竹雪子,能画山,
醉来解衣盘礴羸,
笔力甚似荆与关。
版凳桥西懵懂树,
灰堆峰前鸭嘴滩。
夕霏翳壑气晻霭,
春瀑出涧声潺湲。
远岫离离断复连,
湘娥绾结风前鬟。
若非子真谷口宅,
定有太一玄都坛。
竹雪子,玉笋班,
面带河朔气,
态度美且娴。
鸟迹印沙文错落,
蜗涎行壁势回环。
物物本然具画理,
妙处岂在镌琢间。
脱略畦町扫边幅,
八法默契乌丝阑。
寸楮片缣亦可爱,
令人咫尺思跻攀。
此图忽落李君手,
时复把看多欢颜。
老余抚景感真游,
清盥题诗卷送还。

第三句“笔力甚似荆与关”,原书注谓:“荆与关:荆,灌木名。关,闭门的横木,即门栓。这里用以比喻笔力。”略有中国美术史常识的读者当然知道荆、关是指五代画家荆浩、关仝。不知道荆关也就罢了,灌木与门栓却是如何表现绘画的笔力的呢?
又翻开一页,

读史次谢元素韵

长时读史白云西,
往事评来手自题。
亮也已亡谁相汉,
单云多智国存齐。
百川行地终归海,
五纬经天未聚奎。
堪叹洛阳宫外路,
铜驼荆棘夜乌啼。

第四句:“单云多智国存齐”,注释云:单云多智国存齐:只有赵云智勇双全使国家得以保存治理。
或许上一句提到了诸葛亮,这句联想到赵云也正常,可是赵云的名字繁体是雲,而这里的云繁体就应当是云。明眼人应该看出来了,这句说的是田单抗燕存齐的典故,意谓:因为田单足智多谋,齐国才得以保存。云是说的意思,繁体就不可能是雲。

旁边一页是下面这首:

乐静草堂为卫叔静赋

屋绕芙蓉九叠屏,
日长客去掩闲庭。
岩花暖傍疏帘落,
阶草晴分汗简青。
温火试香删旧谱,
汲泉煮茗续遗经。
江南定有征贤诏,
太史方占处士星。

一首普普通通的山水田园诗,几乎没有任何典故,就这注释也能出错?第四句:“阶草晴分汗简青。”注释云:晴分:晴朗的春分季节。汗简:书册。

可是这里晴与分不能合在一起成为“晴朗的春分季节”,晴是晴朗不错,分可不是春分,而是动词,分润、分享的意思,整句意谓:在晴天,石阶上的小草与堂中的书册分享着青青颜色。您问为什么我说的对,那是因为对仗的上句是“岩花暖傍疏帘落”,此句动词是“傍”。

楼主:青鸟12345

字数:983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3-21 02:43:38

更新时间:2021-02-26 22:41:25

评论数: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