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社科历史 胡侃闲谈

社科历史 胡侃闲谈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最近实在无聊,突然萌生自学历史的想法,于是上网搜寻课程和书籍,渐渐的有点傻眼。或许真是回不到学生时代的那种心境,久历尘世的我看到课程自然而然的就冒出了N种偷奸耍滑的念头和自我游说的说辞,驱之不散。

既然拗不过,那么正视一下自己吧,按部就班的扎牢篱笆看来不得不放弃,但是那颗想要偷窥历史的心却总是平静不下来。

于是我再发奇想,何不每周写一篇历史短文,既能通过查阅资料而满足那颗“老而弥坚”的上进之心,又可以借助写文来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认知,还能起到药中残渣倾于路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细思良久,以为得计。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易写,良师难求。所谓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望路过诸位不吝赐教,先行致谢了。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作为开篇,因为孔子著春秋,司马光不敢再写春秋,而从战国写起。所以,三家分晋就成了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同时,战国近年来也被当作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起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至于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司马光巴拉巴拉的扯了一大通,这里我就无需赘言。只是说到三家分晋,有人说是“晋无公族”所致,个人觉得也对也不对。

先说晋无公族,这是指因为晋文公流亡在外,得到了一些外姓的支持,所以得国后对外姓分封,由他们按照尊逝次补原则轮换。但是晋文公为何流亡?晋无公族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窃以为,实是“曲沃吞晋”所致。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冥冥中有些事情还真不好说,所以孔夫子才说了“子不语怪力乱神”。晋穆侯娶齐国的公主姜氏为妻,生了太子,恰好晋穆侯当时伐条归来,因为战争输了,就给老大取名为“仇”。过了三年,老二降生,恰好晋穆侯伐千亩归来,因为战争赢了,所以为次子取名为“成师”。

提出“本末论”的师服就说,“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名字取得这么搞怪!名字要有意义,意义要符合礼仪,礼仪来规范政策,政策来管理人民。这样的政策出台,人民会听从,如果不是,那么人民不会听从。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前面的内容现在还是否合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后面的好理解,最后一句做出了预言式的推测:哥哥要被替换吗?这个师服仅凭此点就能列为预言大师了吧,可这还没完。

“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注意了,这个恒叔是谁?没错,就是前面说的那个老二成师。

如果说上面师服仅凭名字就做出了推论属于摆摊算卦,有点封建迷信,那么下面绝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了。

看下面这段之前,先解释一点,曲沃吞晋之所以也被称为曲沃代翼,是因为翼是当时的晋国都城,但是曲沃比当时的晋都翼要大。

于是师服又说了,“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前面好懂,就是封建社会一直维持的阶级论,排定好每个人的阶级地位,不得僭越。这个直到三民主义,中国才在名义上实现了各阶级平等,直至如今。至于效果,考虑现在传媒上时不时在讨伐特权阶级,可谓任重而道远啊!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这个“今晋,甸侯也,而建国”可能需要单说一句。甸侯就是甸服之侯,百度百科居然给了甸服两个解释,1.500里之内;2.500-1000里之间,有没有一种风中凌乱的感觉?好在社科的童鞋都有一颗大心脏,我去查了曲沃市翼城县到曲沃县的高速距离,25.76千米,考虑到高速的曲折,个人认为500里之内是可信的。

至于建国,其实就是城,晋国版图真正的奠基人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这个国也是如此。

我们再回到主题,师服果然预测准确,从曲沃恒叔开始,历时三代六、七十年,曲沃一系杀五侯逐一侯,最后由曲沃武公上位成功。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当曲沃武公,或者说晋武公主政时,还没到“晋无公族”的程度,当时的公族即桓、庄后裔众多,多有分封土地。

一年后,武公死,那位假途灭虢的晋献公登台了。为了避免再有曲沃代翼之事的发生,与大司空士蒍计,“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因此晋无公族是因为害怕公族会对国君取而代之,所以特意制造出来的。

而“尽去公族,不续群公子”也成为了晋国之后的国策,这也是晋献公确认奚齐是继承人后,就逼死申生,逼走重耳、夷吾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了晋文公上台后,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多个外姓世族轮流坐庄的现象。

这里多说一句,其实无论中外,面对至高的权力,亲情每每显得无比卑微。父母子女尚且刀兵相见,更何况兄弟。而关于兄弟相残,最奇葩的应该算是奥斯曼土耳其了,他们有一条法律执行了二百多年,那就是“杀害兄弟习惯法”。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再回到主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君多有不明,众多氏族兼并,羊舌肸和晏婴才有了著名的末世论,可惜出身大族的他虽然看得透,却无力改变时局,只能隐忍其中,不参与大族之间的倾轧,做一个“不粘锅”。但是他的儿子没有传承到他的真谛,所以羊舌食我因为交好祁族而导致一起被族灭。

再来看看羊舌肸对晏婴是怎么说的晋国,叔向(羊舌肸的字)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卻、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可见此时王权开始没落和大族兼并的凶恶与急迫。

到了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卿之时,晋君已无力改变。虽然在三家瓜分智氏之后,晋出公奋力一搏,但也只是垂死挣扎而已。

所以,对于晋国国君,有公族,公族可以代他,无公族,“家”可以代他,而为了不被代,中国用了近2000年的时间去改进,而欧洲用了400年就从封建社会跳到了资本主义。所以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不屑虽然片面,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蕴含其中。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咱们再回过来说三家分晋,最终能出现三家,也颇为难得,本来赵氏最强,但是硬搞范与中行,导致实力大损,而且硬抗智氏联军两年,最终如非韩魏势均力敌,谁都不愿打破平衡,让赵氏缓了口气,否则就是平分晋国了。

至于智氏的功败垂成,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就曾经说过,如果智氏灭了赵,那么必然会陆续灭了韩魏,最终一统,由智代晋,如此秦国恐怕再无一统天下的可能了。

所以历史就是这么有趣,由很多的偶然去拼凑一个必然,揭开迷雾使我着迷。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子思谏卫侯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他的才能可以统帅500乘(怀疑这是卫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卫侯表示自己知道苟变的统帅才能,但是因为他在当吏时,收税期间吃了纳税人的两个鸡蛋,所以没有任用他。子思开始巴拉巴拉,最后表达,你现在身处乱世,要选能打的,因为两个鸡蛋就放弃栋梁,这个不能让邻国知道。于是卫侯表示听从并进行了感谢。

这就是很有名的子思谏卫侯的第一谏,这个卫侯就是卫慎公卫颓,这可是直接杀了他哥哥卫怀公卫亶上位的狠角色,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有些异于常理,于是发挥社科的优越性,咱去给历史这个小姑娘卸卸妆。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孟子的师父,中庸的作者,人很牛逼,关于选材的理念,虽然为带病提拔的观点做了注解,但是道理也能自圆其说。至于为何推荐苟变,司马光没有明确表达,对话含义很明显,为了苟变的才。

子思荐苟变于卫侯。一日,子思适卫,变拥彗郊迎,执弟子礼甚恭。变有少予,亦从子思,讶问何人。左右曰:“此苟弟子孩儿。”

孔伋去卫国,苟变带着人夹着笤帚去郊外以弟子礼迎接,由于最小的儿子也跟着,孔伋很惊讶,就问这是谁?傍边的人说,这是您的苟徒弟的儿子。

这是明朝谢肇淛在《五杂俎》事部第四卷中的记述,这一下子思推荐苟变的味道可就变了。

多说一句谢肇淛,第一位给金瓶梅做跋的著名藏书家,名头很多,著作等身,最有名的就是《五杂俎》,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因书中提出“建酋”为腹心之患,应以夷制夷,所以此书流传至乾隆年间遭焚毁并列为禁书。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

引一句高适的诗,是因为想起了一个关于范蠡的故事。有野史说,范蠡泛舟西湖后经商致富,被称为陶朱公,晚年有三子。老二在楚国获罪当死,范蠡命季子携款去营救,长子强要去,不得以,嘱之,至楚将金子交吾友庄生,勿待结果,速归。长子欲救弟,多携私财,至楚,遗范蠡金与庄生,未归,以私财贿楚王左右,求脱弟。

庄生受金,以天变为由,说楚王大赦获准归,未告长子,而王左右速报与长子。长子以为天意,寻庄生求所遗金。庄生负气与,寻入宫报楚王,本以大赦释天变,然百姓言楚王欲赦富翁陶朱公之子,故为之。楚王怒,命先杀陶朱子,再大赦。

长子负尸归,范蠡不怒,众不解,范蠡释之。长子随我自微末,知钱来之不易,故节俭,且其聪明,过于自信。幼子得于富贵时,不吝财,且惟命,故欲幼子往。

原文太长,所以搞成半文半白,省点空间。其实想到这个故事也是因为,子思推荐苟变让我想到了庄生游说楚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其实关于子思谏卫侯,我还查到了一点。子思在公元前400年以前就身故了,卫颓的在位时间也截止到公元前383年,而司马温公记录的子思谏卫侯发生在周安王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377年,这时候孔伋和卫颓就算能对话,恐怕也只有阎罗知道了吧。

关于这一时间的错漏,之所以大家看到也很少有人提及,主要是子思对卫侯的三谏很吸引人,尤其是第三谏,蕴含至理。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其实卫国这个国家挺有意思的,卫慎公的孙子卫成侯,因为国势不如诸侯,于是贬号为侯。再到了卫嗣君时期,卫国只剩下濮阳,而卫侯贬号为君,君就是诸侯的封臣。最终始皇帝一统海内,卫君却没受影响,只到秦二世胡亥时,卫君角才被废黜,卫也就成为周朝绝祀最晚的一个分封诸侯。

卫国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成才率奇高,出过的历史名人有吴起、商鞅、吕不韦、荆轲、李悝、乐毅和许穆夫人。估计这些人名看起来也就许穆夫人稍显陌生,这位夫人嫁与徐君,在卫侯被杀,卫国濒于灭国之时,奔回故乡,力挽狂澜,外引齐国以为援助,内抚百姓,整军迎敌,最终复国的一位女中豪杰。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就是《诗经》中收录的许穆夫人所做的《载驰》中的一段。不过百度这位许穆夫人,出身稍显凌乱。其为卫宣公的庶子卫昭伯与宣姜(卫宣公死后改嫁继子)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宣姜与卫宣公所生次子卫惠公之子)的妹妹(这是按父系论,按母系论就是姑姑)。

敲打一下皇汉,就像牵羊礼,商朝就有,为何吐槽北金呢?这个收继婚记录在卫国,也非是匈奴独有。读历史的感觉就是中原文化辐射四方,影响甚至同化了众多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国人不应以民族作为认同,而应是以文化作为认同的标准。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3.聂政刺侠累

安王五年,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其姊嫈闻而往哭之,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

烈王五年,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

这是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记载的两段,初看就是两件事。
安王五年,严仲子派人刺杀了韩相侠累,刺客是聂政。
烈王五年,严遂派人刺杀了韩相韩廆,伤及韩哀侯,刺客是谁没说。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因为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刘向的唐雎不辱使命,每每看得我血脉偾张,尤其知道《广陵散》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后,不免对白虹贯日的聂政之刺韩傀更加关注。

蔡邕在《琴操》中记载的名字则不是《聂政刺韩傀曲》,而是《聂政刺韩王曲》,而近代的《琴学丛书》直说《广陵散》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钱穆先生甚为推崇的清代马骕编撰的《绎史》对于聂政的描述基本等同于《琴操》,即聂政刺杀韩王的原因是“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在资治通鉴第一段严仲子命人杀韩相中,聂政只杀了韩相侠累,而在第二段严遂命人杀韩相中,才有了“兼及哀侯”,那么这两段记述是否记述的是一件事呢?

孔圣人当初被打倒时,蔑称是孔老二,因为字仲尼,老师说过,仲就是老二。顾名思义,严仲子就是严老二,那么他的名字是不是严遂呢?韩傀与韩廆的名都是鬼部,古人用来做通假或说误写,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只是和侠累是什么关系呢?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中记载“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相(侠累)又国君之亲”,所以韩相必不姓侠,而姓韩。又有“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可见都是韩哀侯时期的韩相。

至于自己问自己的两题,实在是搞不定了,看到N多大牛都是张嘴就说,严遂字仲子,韩傀字侠累,仿佛天经地义一般。好吧,社科的弊端暴露无遗,没有好师父给提供不传之秘,姑且认之吧。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现在,两段融合,故事变成韩国的严遂与韩傀不和,但是又惹不起人家,怕被报复,跑路到齐国,倾心结交聂政后,派聂政刺杀韩傀,聂政往刺,或有意或无意,兼中哀侯,两个全给宰了。这个情节得到了郭沫若的认同,于是在抗战的时候用这个故事写了个舞台剧,名为《棠棣之花》。当然,内涵有了升华,韩君和侠累都是谄媚与强秦的小人,以作秦国的外臣为幸,所以被忠于祖国的聂政铲除,这也符合抗日时期的政治要求。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史记•韩世家》与《资治通鉴》对照,应是韩严遂脱漏了遂字,而不是另有一个叫韩严的人。

严遂不善周君,患之。冯沮曰:“严遂相,而韩傀贵于君,不如行贼于韩傀,则君必以为严氏也”,这是《韩非子•说林》中的记载,虽与“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恰恰相反,不过这条毒辣的离间计也牵涉到了刺杀韩傀。

联系到此前不久楚声王被刺,连凶手是谁都不知道(我很怀疑是三晋谋划的),可见,那个时候刺杀还是很流行的,也可想而知,对于刺客的防备应该是比较严密的。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根据《战国策•韩策》描述,一个陌生面孔怎么可能可以轻易靠近权贵,排闼直入呢?这其中可能还有隐情,可能在韩傀身边存在着一个内奸,他为聂政安排好了“直入”的空档。

“东孟之会,聂政、阳坚刺相兼君。许异蹴哀侯而殪之,立以为郑君。韩氏之众无不听令者,则许异为之先也。是故哀侯为君,而许异终身相焉。而韩氏之尊许异也,欲其尊哀侯也。”

《战国策•韩策•谓郑王》的记述是很全面的,这里提到了聂政和阳坚一起行刺,而其他书中均写的是聂政一人行刺,所以这个阳坚应该就是安排好聂政行动路线的,韩廆身边的那个内鬼。也只有这样,才可能与聂政共同行事,而聂政死于现场,他则能够逃离。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严氏为贼,而阳竖与焉。道周,周君留之十四日,载以乘车驷马而遣之。韩使人让周,周君患之。客谓周君曰:“正语之曰:‘寡人知严氏之为贼,而阳竖与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小国不足亦以容贼,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也。’”

《战国策•东周策•严氏为贼》记载的阳竖,应该就是《战国策•韩策•谓郑王》中的阳坚。他参与了严遂组织的这次刺杀,事后跑到东周,在韩使到来前被东周用马车给送走了。这也侧面证明了阳竖参与了刺杀却逃了出来。

东周君与严遂“不善”(《韩非子•说林》),不会为了严遂的面子而放过阳竖,不落井下石就算是不错。所以已经“周君留之十四日”,为何在韩使来之前“载以乘车驷马而遣之”呢?考虑当初东周君对严遂“患之”,是因为严遂得宠于韩君,那么东周君在韩使到来之前 “遣之”,则隐隐让我们看到了月之暗面。

楼主:能胡就行

字数:1810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3-08 03:43:24

更新时间:2020-05-12 21:51:41

评论数: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