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社科历史 胡侃闲谈

社科历史 胡侃闲谈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随着齐国主持五国伐秦、迫于其声势,秦未敢应战,再次退地于三晋,以求息兵。此时,秦臣韩珉献策于齐,以齐取宋国交换秦取魏国安邑之策(齐废帝号。韩珉献书于齐曰:秦悔不听王以先事而后名。今秦王请侍王以三、四年。齐不收秦,秦焉受晋国。齐秦复合,使反,且复故事,秦昂曲尽听王。齐取宋,请令楚、梁毋敢有尺地于宋,尽以为齐。秦取梁之上党。《战国纵横家书-韩珉献书于齐章》)。

齐国于是开始了“三覆宋,宋遂举”中的第一次伐宋,但是由于宋国实力强盛,而且楚国声称救援宋国,所以第一次伐宋没有成功。(宋与楚为兄弟。齐攻宋,楚王言救宋。宋因卖楚重以求讲于齐,齐不听。苏秦为宋谓齐相曰:“不如与之,以明宋之卖楚重于齐也。楚怒,必绝于宋而事齐,齐、楚合,则攻宋易矣。”《战国策》)

转年,齐发动了第二次伐宋战役,并通知魏“闭关于宋”,魏不许,且一再向宋进攻,与齐国争夺宋的领土。由于各国对齐此时攻宋都表达了不满,五国攻秦的联军已濒于瓦解,所以齐国不得不选择退兵。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随着齐对宋接连两次进攻没有成功,外部压力的减弱,唐鞅与公族的争斗越来越表面化。荀子说“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这里的载子应该是戴子,公族的一个代表。随着宋康王的近臣和公族的矛盾加大,后期演变为宋康王(近臣的靠山)对太子(公族的代表)。而雪上加霜的是宋康王曾经仿效赵武灵王,将皇位传给了太子。

当宋康王因为收回皇位而与太子爆发了武力冲突,虽然最后宋康王驱逐了太子,但是这次内斗也严重的消耗了宋国的实力,而且造成了内部的大分裂,“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宋康王迅速认识到了内部不稳导致无法面对外部威胁,于是杀唐鞅试图平息内部的动荡,但是为时已晚。

多说一句,《吕氏春秋》给出了一个宋康王杀唐鞅的奇葩原因,宋康王杀人多而民不畏,问唐鞅原因,唐鞅以为有罪者杀,杀再多也不能让人怕,需无罪而杀,方能使人怕。宋康王谁有理,不久就把唐鞅给杀了(宋王谓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 鞅对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 不若无辨其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几何,宋君杀唐鞅。《吕氏春秋》)。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见到宋国内乱,齐国立刻准备进攻宋国,但是这次,秦国和楚国都表达了反对,齐国于是拉拢赵国,赵国也不愿意。此时,齐国行贿赵国的实际控制者李兑。而李兑也认为宋国太子在,上下齐心,打不下来。现在太子被逐,宋国内乱,正式一举覆灭宋国的好时机。(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齐因欲与赵,赵不听。齐乃令公孙衍说李兑以攻宋而定封焉。李兑乃谓齐王曰:“臣之所以坚三晋以攻秦者,非以为齐得利秦之毁也,欲以使攻宋也。而宋置太子以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臣是以欲足下之速归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复攻之,其国必有乱,而太子在外,此亦举宋之时也。《战国策》)

有了赵国的支持,齐国又派苏代去游说秦王,并最终得到了秦王的同意。(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所以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此韩聂之所褥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而楚国自楚怀王之后,已无争霸天下的实力,只能坐看秦、齐、赵争雄了。

于是齐国整兵灭宋,此次可以说是出动了齐国全国之力,甚至把北方的边防军都调了过来。(“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地 以行其兵” ,“异日也,济西不役,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役矣,封内弊矣。”《燕策》)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所谓一力降十会,宋康王可能精于计算各国间的平衡,也能分析出运用合纵连横的时机,但是没想到遇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齐闵王,奋不顾身的砸坏了宋康王的精巧平衡,谁能奈何。

最后要说的是“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这个未免过于扯蛋了,古人早早入睡,门外之人难道是说着梦话呼万岁吗?很明显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大家都在做类似守岁的活动,由于宋康王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因此才能万岁声此起彼伏。

怎么第二遍读《资治通鉴》会越读越觉得不靠谱了呢,或许第三遍又会返回来,难道历史也如阴阳互化一般。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6.唐雎不辱使命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看着这段是否眼熟,这段是选自《资治通鉴》,安陵君这件事情在《战国策》中也有记录,和《资治通鉴》的版本相比,多了一段“唐雎不辱使命”。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当年上学时读来真是荡气回肠。

这么有名的文章司马光为什么不加上呢?细细思索,或许司马光真的有他不加的理由。社科历史,自学成才,于是我就去查了一下安陵君和安陵国。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直接搞了一个大乌龙出来。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阮籍将安陵君和龙阳君并列了,再有就是“楚王好安陵君”,原来不仅魏国有安陵君,楚国也有安陵君。楚国的安陵君也被称为“安陵缠”,与龙阳君齐名,而且这个安陵君因为担心年老色衰,居然使用江乙的计策,在楚宣王打猎时,答应为楚宣王殉葬来固宠,天雷滚滚啊!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魏安陵君的鼻祖就是魏襄王的弟弟成侯,有考为公子劲。且公子劲受封后,安陵国有自己的法权、军队,自制其民,世守封地,推测这个安陵国存世约90年,传承四五代。(《魏安陵君及其历史地理分析》)。

这个安陵国和魏国的关系并非完全依附,而是感觉更像是独立或半独立的小诸侯国。

在战国策魏策中记载,在魏安厘王时,秦国占领了韩国的管城,魏兵在信陵君的率领下去攻打,当时带领秦军守卫管城的城守是安陵人缩高的儿子。

于是,信陵君通知安陵君,准备授予缩高五大夫的官职,让他去搞定他儿子,拿下管城。但是安陵君坐视不管,信陵君大怒,威胁安陵君去攻打他。安陵君色厉内荏,嘴上说着大道理,私下却将这件事告诉了缩高。缩高自然明白安陵君的意思,为了维护自己儿子的利益而自杀(典型的中国父母)。信陵君见缩高已死,不能再威胁缩高的儿子,而且也没必要和安陵君交恶,所以向安陵君表达了歉意而化解了此事。
《战国策 魏策四》魏攻管而不下。安陵人缩高,其子为管守。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缟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缟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是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也。敢再拜辞。”
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之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也,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谨解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诏而废大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
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而自用也。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为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也。”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
信陵君闻缩高死,素服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敢再拜释罪。”

可见,在此之前,信陵君还认为安陵君是自己人,所以认为此事顺理成章,但是此事之后,信陵君明显已经不再拿安陵君当做魏国的附属国,而是定义为小诸侯国。如果不是秦国的压力太大,信陵君又被魏安厘王所猜忌,安陵国的境遇可想而知。当然,安陵君若不是已经看明白了形式,也不会敢这么首鼠两端。同时,这也是作为宗主国的魏国被秦国灭掉,而安陵国却还存在的原因。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当代学者多认为楚安陵和魏安陵,地点分别在现在的漯河召陵区附近和许昌鄢陵县。其中楚安陵不仅有安陵亭为证,而且召陵区砖桥村李保产先生也在多方取证该地即为楚安陵城原址,魏安陵也有民国编写的鄢陵县志佐证安陵既是鄢陵当地。

其实最初楚安陵在哪里争议比较大,最早多有说是在河南固始县,但是随着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被整理,楚安陵位于楚国北方边界漯河召陵区附近就没有争议了。

魏安陵位于许昌的鄢陵县,这里最早是鄢国,后为郑武公所灭,入为郑邑,郑伯克段于鄢就是这里。后来韩康子用段贵之谋,在三家分智氏之地时,要了“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的成皋,最后韩国自成皋始,由韩哀侯灭郑,鄢归于韩。秦惠文王时,秦国从著名的墙头草韩宣惠王手里抢得了鄢陵(公元前319年)。

鄢陵中间一度属魏,但是在公元前283年,魏昭王劝秦国穰侯魏冉不要打大梁,原因是魏冉以前不仅从齐楚夺地扩张自己的封地,而且从魏国夺走了许(昌)和鄢陵扩充自己的封地。之所以你现在还没事,是因为魏国还在,如果魏国没了,你就完蛋。
“谓穰侯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广陶,攻齐得刚、博以广陶,得许、鄢陵以广陶,秦王不问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亡,许、鄢陵必议,议则君必穷。为君计者,勿攻便。’”《战国策 魏策四》

可见魏国很早就丢掉了鄢陵,正如清人顾观光所说“鄢陵久为秦有,而安陵至战国末尚存”。

而著名的齐、魏、韩联合伐楚的垂沙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01年,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楚安陵已落入魏国手中。

而根据封建的原则,封侯都是封在边界处新得到的土地,用来强化边境的防守力量。安陵的旁边就是原来楚国的召陵,但是在公元前311年已被秦军占领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大概率是没有什么楚安陵和魏安陵之分,就是一个安陵,即漯河东北召陵区附近。

当然,无论安陵国在哪里,最终也如宁陵国等其他魏国附属国一样,被迁为家人,国灭祀绝。

另外的佐证就是,公子劲在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魏公子劲,韩公子长为诸侯”《史记 秦本纪》,这个时间恰好也是在垂沙之战,魏得楚安陵之后。

“魏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战国策 楚策》,从中也可看出,公子劲,也就是第一位安陵君成侯与秦国关系匪浅。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0-05-12 21:51:41

那么我们再来查一查唐雎其人。

唐雎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是在魏安厘王十一年时(公元前266年),齐、楚攻打魏国,魏国百般向秦求援均不可得,唐雎自告奋勇前往游说秦国救魏,那时的唐雎被称为“丈人”“年九十余”。
“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战国策 魏策四》

“年九十余”游说秦王的唐雎,距离“唐雎不辱使命”的发生,即魏国被灭时的公元前225年还有41年,可见一个130余岁的老人想要玉碎,秦王需要懦弱成什么样子才能“色挠,长跪而谢之”。

史书中关于唐雎的记述还有多处,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是想说,即使那段时期有两个唐雎,可是两年前(公元前227年)刚被荆轲刺了的秦王,怎么会允许有六国之人带剑近身呢?别忘了高渐离是被刺瞎了双眼才能拿着筑靠近秦始皇的。

这些都是查出来的结果,我当时动疑是因为,按照正常的理解,安陵君派使者去秦明显是要贿赂权臣,而如果唐雎去威胁秦王,那么又怎么可能“不辱”使命呢?这就难怪朱东润先生直言“本文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所以这次支持司马光。

楼主:能胡就行

字数:1810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3-08 03:43:24

更新时间:2020-05-12 21:51:41

评论数: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