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阅读2018

阅读2018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1、 奔马
(日)三岛由纪夫著 许金龙译
九州出版社



清显死后十九年,已经成为法律界成功人士的本多,偶然见到当年清显的学仆饭沼茂之的儿子饭沼勋,把他认做清显的转世。
清显与阿勋的共同点很明显,都执着于对纯粹的美的追求,他们会因为对美的陶醉和追求,漠视整个世界。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清显内向、纤柔、平淡,阿勋张扬、粗犷、刚烈。清显的“纯粹与美”由“优雅与爱情”定义,而对于阿勋来说,“纯粹与美”等于“死亡与勇猛”。《春雪》中作为“性”的标识的聪子形象鲜明,而《奔马》中的槙子不仅形象苍白模糊,并担当的不是“爱情”的“性”追求对象,而是青春期性冲动性发泄的对象,竹剑与短刀代替女性形象,成为烘托主人公形象的绝配。
清显之死被动而意外。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死亡,偶然以极低几率路过的死亡,只是随意的开玩笑似的踹了他一脚而已。他的单纯导致了生命的脆弱,对于这样的生命状态来说,青春未必必然夭折然而必然也在意料之中,而最终必然的安排就是三岛个人对纤柔之美的看法了;阿勋的死是主动追求而来的必然,与清显相反,阿勋一早就把死亡与纯粹之美联系在了一起,美存在于死亡之中,如此观念与对美的追求的执着最终斩断了一切阻止死亡的力量。
作为丰饶四部曲第一部的《春雪》,可能因为着眼于对“纯粹与美”的“爱情”角度诠释,人物形象生动,对心理情感的把握也更细腻动人。这符合日本传统文学的习惯,也能够很好的给三岛的唯美倾向提供表演舞台,而这个唯美的表现角度又是为大家所习惯于接受的。这一切,形成了《春雪》的不俗表现,让人对接下去的丰饶产生了期待。
然而《奔马》阿勋的出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外,这样一个明显概念化不可理喻的人物担当了全书的建构。表面上,他背离了《春雪》所展现和暗示出的所有传统。三岛是在倡导一种病态的死亡之美吗?是在为日本传统文化中愚昧野蛮的所谓忠勇伦理粉饰吗?做此推测完全有理有据,你可以明显的看出三岛对清显多的是怜惜,却对后者充满了热爱。并且仅从技术处理的角度讲,这种热爱没有得到适度的控制,导致空虚浮泛。全书结束于阿勋之切腹,似乎三岛是想给全书一个戛然结束于高潮的震撼效果,然而,以我读之,最后那段叙述却使人陡然产生滑稽之感并对其行为进一步严重质疑为荒谬而几乎完全否定之。
不由想到刚读完的《水死》,战败之际军人针对天皇的“杀王”计划,与神风特攻队、与阿勋的行动何其相似!日本人对其传统文化中“忠勇”、对天皇制度的纠结和执念现实而深刻。
昨天刚刚读完《太阳与铁》,读不太懂,但其中对肉体的崇拜对死亡的赞美之热情令人惊诧,并且其中也与《奔马》一样以较大篇幅叙述了神风特工队的故事。如果说读《太阳与铁》之前我还对自己对《奔马》的理解有可能失之偏颇而担心的话,那么读完此书后,至少我的担心可以打消一半了。丰饶之海被认为是代表三岛美学的大成之作,最后一部《天人五衰》书稿送到出版社的下午,三岛切腹;《太阳与铁》被有人认为是三岛的文学遗言,写作于1970年三岛死前不久。两书参考阅读理解,实在必要。
但是《奔马》结束,丰饶之海也才过半,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还有另一半需要去探险。对于三岛的阅读果然是充满悬念,并时时被其天才表达欲望与现实进行碰触不同凡响的奇妙效果所感奋和吸引。或许天才所引发的期待最终给予的兑现远远优于大于我们最初对那个期待的肤浅理解吧。
《晓寺》已经摆在了我的手边。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奇怪,我写的正文发了两次删两次,上面这个广告倒一直在
那个正文是关于一本诗集的评论,无任何犯禁之处
什么情况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2、芭蕉百句
(日)松尾芭蕉著 郑清茂译
联经出版






去年读了郑清茂先生译的《平家物语》,印象甚好,郑先生在那书译者言中也提到译过松尾芭蕉作品。此次在书店一见此书,以为就是那本,大略一翻,即置入篮中购之。然而次日在另一书店见到郑译《奥之细道》,才知道自己搞错了。不过此书也堪称佳品。
俳句原为俳谐联句首句,与后面根据此句的起意和意境连缀之句,合起来为一完整作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文体,但是其原作为起句“点到为止、引起联想”的特点仍保留着。这点对于各种诗来说都是这样,但在俳句这里,我觉得更显突出。俳句字数极少,一般仅有17个字,偶有破例,也不过增加三四个字而已,实际上也更需要在这方面加强。相比之下,中国的古诗留给诗人阐发的空间就大很多,情感抒发更饱满,蕴意也更加明朗丰富。俳句虽自由随意一些,但是情感的流露却更加含蓄内敛,人情与物态之间较少明显可见的转换和呼应,需要读者仔细揣摩体会。正因此,好的俳句可以让人产生意蕴无穷、把玩无尽之感,但是不好的俳句也很容易露怯。此书中所收入虽然都是上乘之作,但是互相之间比较下来,上面所说优劣之对比还是可见一斑。十数个字当中,不能把文字之美、事物之美、性灵之感完美展现和结合起来,既属失败,对于俳人文字功底、对事物的体悟能力、审美的精深要求甚高。则从这方面说,中国的古诗倒是占便宜不少,利于藏拙。很多传送久远的警句,回看其整首原作,可能也就一般般。所以又有人说,一首诗能有一两句可称道就行了,可能也是因为看透了这个窍门。所以读俳句有一经济之处,就是不用担心被注水货忽悠或被迫接受夹私货,放心把玩精髓即可。
芭蕉提出枯淡、闲寂、轻妙的俳句美学,可谓参透了俳句之特点,如许短之篇幅,唯枯了寂了妙了,方可能撇除表面琐碎的遮蔽抵达最细微精深之处,呈现出本质来。但是这个与当下中国文坛很多人所倡导和津津于的淡而无味、轻而失体可完全不同。
芭蕉认为“人生即旅、诸行无常”,一生也游历多处,晚年病于羁旅,死前口诵一首,令弟子手录:病缠羁旅,梦中梦游荒原,到处奔走。可谓对人生大体悟之言,读之不禁令人惶惶然。
书中所收不过俳句百首,容量并不大,不过原文、译文、直译文统统收入,原文中汉字还用平假名注了音,对读者的理解和揣摩颇有帮助,对懂日语和想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更多益处。书中还附有书画家庄因先生专为此书所绘彩画共50幅,清丽喜人。全书编排合理,印装精美。如此一本书,放在易取之处,闲来阅赏一番,也是一件美事。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3、 晓寺
(日)三岛由纪夫著 陈德文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跟前两部相比,这部丰饶之海之三有了很大的变化。
前两部中的旁观者配角本多变成了主角,叙述以之为中心展开。前两部着重于对美的展示,此部大部分篇幅展示的却是恶与丑,这其中的代表就是本多,前两部中风华正茂、充满同情心并爱护和理解着美的本多,在这里已成老年,生命在走下坡路,过上了奢侈堕落的生活,结识了一些丑陋堕落的人,并变成了一个偷窥者、企图以卑鄙手段引诱少女者,甚至她的妻子也从第二部中的温良贤淑形象一转为恶俗的充满嫉妒心的肥胖大妈。故事的时空铺排也不再局限于日本,对人物的展现和主题的思考置入了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中,关于南亚的描绘炫目多彩、令人陶醉。
相同点当然也有,就是继续有一个美的象征月光公主,并且小说结尾处,月光公主同样没有逃脱青春夭亡的命运。但与清显和阿勋不同的是,美在月光公主身上的体现更多停留在外表,她的个性是随波逐流的,她的行为是世俗的,她不仅不具备清显和阿勋对美的执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美不知道美的价值。更加令人诧异的是,不仅是环境在时刻侵蚀和窥伺她的美,她自己也以扭曲的性向破坏糟蹋着自身的美。
如果说《春雪》是优雅的,《奔马》是热血沸腾的,代表着日本的文与武、菊与刀的两种古典美,代表着三岛的追求和认同,则《晓寺》中战后世界则是混乱、堕落、迷茫的,本多的丑陋和月光公主的轻薄扭曲似乎预示着一个优雅正义古典的日本和时代的消亡。三岛的怜惜之心字里行间处处可见。
关于佛教轮回说的体会和讨论贯穿三本书,在这一部里,通过本多,似乎得到了彻底的阐释,只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似乎彻悟了的本多走向了丑陋和堕落。这应该不是三岛自己的认识,他的观点应该是相反的,——人生短暂无常,但美以轮回的方式永恒,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短暂的人生中体现美感受美,而体现和感受美的极致就是死亡。本多的感悟似乎只停留在了“无常”二字,并因为认识到了生命之无常,反而觉得美不足惜、生无意义。
三岛通过轮回说所表达的关于人生、美、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似乎应该是丰饶之海的主题。但是既然美在此世已经如此不被理解(本多)和如此不堪(月光公主)了,那么轮回还有价值吗?本来就是短暂无常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岂不也就不足惜不足有了吗?如果三岛的想法就是这样,他的死亡就完全可以解释得通了。但是仅从一部小说理解三岛,不说一定不妥,起码不郑重。何况,第四部到底写的什么,还不知道呢。
月光公主之死留下了一个悬念,她死前独自快乐的笑声意味着什么?或许正如三岛意外的在《晓寺》中给了一个完全不同前两部的世界一样,三岛会在《天人五衰》中再次给出一个天才的发挥和阐释吧。这就是不同于平庸文学的优秀文学的魅力所在。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4、 太阳与铁
(日)三岛由纪夫著 邱振瑞译
大牌出版



元旦期间在香港呆了几天,专门腾出一天逛书店。一早先去弥敦道上的中华书局门店和西南书局。不料西南书局名号虽仍在,却全店改为经营文具、工艺品了。我冲着手扶电梯旁的水牌呆看一会,悻悻而去。中华书局门店倒是还在,只是一楼约一半面积也成了文具柜台,除此多是教辅书,到二楼逛了一会,觉得好像经营面积比以前小了
一些,书目也变得一般,最后挑了一本高行健的《没有主义》,家里那本《灵山》也是以前在这店买的。然后去又一城,据说那里有一家颇大的书店。商场倒是挺大,然而却找不到颇大的书店,一问,说:已经关掉了,新的书店还没开。再去太古广场找诚品书店。一出地铁,几家商场、几条街紧挨着,熙来攘往、市面骚然,我窜来窜去找,只见个个人一脸的兴奋,没一个像卖书的买书的,不由让我十分担心别再来个“已经关掉了”。然而不期然却被我找到了,三层楼面,人气颇旺,书目也佳,很是欣慰。购得《历史与思想》《芭蕉百句》《城门开》等六册。然而原计划要买的书却未见。次日又去旺角逛了几家批发书店,除一家沿街外,其余都隐在旧楼内,经营面积也不大,但书堆得满坑满谷,打八到九折,购得《墓碑》及《太阳与铁》。沿街的那家,也是大部分面积成了文具批发柜台。晚上顺弥敦道走到头,海边逛了一会,又去了星光行诚品书店,购得《守夜》。
实体书店经营之难,普天皆然,旺角那几家小书店真不知还能撑到何时。诚品几家门店倒都是在黄金地段大商场内,经营面积大,人气旺,书目佳,确实难得,其经营理念必有可取之处,其经营魄力也令人钦佩。《历史与思想》是 “诚品经典•共读计划”系列中的一本,太古广场那店专门腾出靠进出口的一整个书架及前面一个堆台展示这个系列的出品,我大略一看,还有《台北人》《奥之细道》《社会契约论》等,所涉范围广,书目也确实经典,平装朴素,书香怡人。
《太阳与铁》包括《太阳与铁》及《我青春遍历的时代》两长文,是三岛自传性质的文学回顾,要理解他的作品,此两文最好一读。然而惭愧的很,《太阳与铁》我读了两遍,还是不太懂。大致一说吧,就像肉体是自我的遮蔽一样,语言也是意识的遮蔽,在无法撇除这个遮蔽的前提下,似乎能做的就是尽量使得肉体形象能够多少展现一下真实的内心,使得语言能够尽量的忠实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追求肉体与自我的统一、语言与思想的统一,是创作者毕生追求却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创作者的痛苦就来源于此。三岛之对语言的追求、对自身肉体的锻炼,可以认为是纯粹的苛刻的狂热的艺术家对融己于艺术的追求的体现。不是那样纯粹的人,不会领略那样纯粹的痛苦。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他们担心的不是自我的不能真实表达,而是恰恰相反,他们担心自我被暴露太多,他们所提供和表现出的是一个完全不属于他她它的混世的假象。
文中提到神风特攻队,引用了一位武士的遗书,三岛说那是真正真实的表达。以我读了三岛几本小说的体会来看,其实那纸遗书上面了了几行字所表达出的美学和临近死亡内心的激荡与三岛的作品风格完全相符,《奔马》中对于特工队的叙述占据了大量篇幅。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纸遗书启蒙了三岛的创作。
三岛对高空飞行的描述是他的自我安慰和欺骗,肉体永远达不到精神的境界,语言也永远不能充分表达他自己,似乎唯有撇除了肉体和语言的死亡才能够获得纯粹的美才能够使真实的自己得到显露。不过他追求的纯粹和热烈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三岛于此文,沉浸甚深,文学与人生、虚幻与实在、精神与生活交错融合,思维跳跃、词汇多义再加上他自身思想的复杂晦暗,不对他的创作和人生有相当了解,确实难读。不过,也正因如此,此文最大程度保存了他的诚实,要了解三岛,此文又不可不读。
《我青春遍历的时代》记录了三岛文学的成长历程。川端对于三岛的成长助益甚多,亦师亦友,三岛遇上川端也是幸运。则当川端置身三岛切腹现场,内心之痛亦可想而知,若说此事是造成他日后自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属合理。三岛对于太宰治颇看不上眼,认为他刻意带着明显的进城求进取的青年心态,这有点瞧不起乡下人的意思。太宰治是忧伤颓废的代表,作品中过于沉浸自我,三岛则是阳刚猛烈的一派,处处体现出宣示的欲望,风格相差确实大,但老实说,三岛的内心是心虚的不自信的,反而太宰治的颓废显出了面对自己的勇敢。太宰治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三岛内心的虚弱,三岛之不喜太宰治,可能也出于面对太宰治的惶恐。三岛当着众人的面对太宰治说:我不喜欢你的作品。太宰治回说:你既然来了,说明你还是喜欢的。三岛对太宰治的反应颇不为然。但我以为,你既然这样说了,人家还能说什么,如此反应说不定只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呢,而且,大庭广众之下如此说一位成名作家前辈,也太没礼貌没教养。可能还是太心虚,所以故作此张狂态。川端对太宰治的态度与三岛极为相似,在重要文学奖项的评选中,说了不利于太宰治的话,据说太宰治还给川端写过信,希望他能帮助自己。
三人如此的关系颇堪玩味,而结局却都是自尽,若有人为这三人的故事写本书,倒颇值一读。
书中提到《假面的自白》的写作,自呈后半部分过于粗疏,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5、 天人五衰
(日)三岛由纪夫著 陈德文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人五衰”的意思是神仙在天寿将满之时呈现出的五种衰像。此作中写的是一个已经堕落、腐烂的人间的衰像。
与前三部相同,此作中也有一个美的象征透。清显、阿勋的美是自觉的、内外兼俱的,月光公主虽虚有其表、浅薄庸俗,但其人之本性毕竟还单纯懵懂,然而到了透这里,本质上却一落而成为扭曲、阴险、自负的恶人,利用他外在美丽、单纯的表象,向身边的人暗投毒箭。清显、阿勋的爱人还都是美丽的女子,月光公主的性爱虽变态起码对象还是普通人,然而,透的妻子却是个彻底的外表丑陋的精神病。本多则已经从第三部中的普通丑恶者,进一步堕落为企图操控、玩弄别人人生的人。
自《春雪》始,美从被欣赏的到被迫害的而最终在《天人五衰》中干脆一变为恶,世界之堕落如此。
这是三岛的痛苦的展示,和他对继续堕落着的世界的控诉。但是透的转世身份又没有最终明确下来,这似乎又是三岛所给出的有点自欺欺人的一点希望所在。结尾处,本多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再次见到清显的恋人聪子,聪子依然美貌并有出尘之态,但是却说:我不认识你,清显是谁啊?你所说的一切是不是一个幻念?她是真的忘记了吗,还是在开导本多。不管如何,对于本多来说,聪子的反应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对他的纠结的一生是个巨大的讽刺。似乎三岛想说的是:面对这个堕落丑恶并无法改变的世界,唯一能做的就是遗忘、就是抛弃、就是回避。这种无奈甚至已经对“轮回”产生了质疑。
译者说“丰饶”的意思其实是荒凉、贫瘠。果如此,这应该指的是传统诗意的荒凉、人性本纯之美的贫瘠。《天人五衰》的时代背景已经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庸俗的繁华、蛮横的物质遮蔽了毁灭了一切。《春雪》《奔马》是呈现,《晓寺》《天人五衰》是毁灭。
综观四部,独特的语言是作者美学思想的很好体现,客观世界在他的叙述中呈现出别样奇妙之美,在这其中也蕴含着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的传承。叙述时间自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中后期止,堪称近代以来日本社会变迁的历史,也是日本传统文化与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当代文化争斗、蜕变的历史,还是人类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的历史,日本传统文化之美以及这美在时代洪流面前的腐变历历可见,时代转折之中人性之扭曲变态触目惊心。全书煌煌近百万言,结构宏大,局面磅礴,自非一般人可把握,以“轮回”概念架构全篇,虽显单一,但对四个不同人物的不同凡响的展现、对本多不同人生阶段状态的刻画、对不同时空特点与内涵的深刻把握非天才之笔无能为之,而全书情感之饱满、叙述之从容自始至终未显懈怠,更是难得。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最后至少四分之一部分明显泄气,有目共睹。
三岛的充沛的精力、绝佳的创作状态、高深的创作造诣当然是能够有此成就的保证,但是其将血肉融于文学的境界却是一切之基础。以文学展现生命阐释生命的诚实,字里行间处处可见的,更为打动读者的不是语言不是结构不是故事不是伦理不是美,是三岛自身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凡有血肉不麻木之人,不能不被其感动。1970年11月26日,记住这个日子,三岛上午把《天人五衰》书稿送到出版社,随即前往策动自卫队起义,下午事败自杀。这绝非偶然,完成书稿、策动起义失败切腹,是他对自己人生的缺一不可的交代。
他的内心由昂扬而悲观,他的性情由纯粹而执着,他为之所牺牲的是被现代文明非人的一面所压抑和扭曲了的人心深处的柔情和天地交流的和谐。陈寅恪论王国维:每一时代巨变之时,受前此时代文化之浸淫者必感剧痛,浸淫愈深,感之欲痛。此论同样可用于三岛。
但是比之大江、安部、川端,三岛终其一生没有走出自我,此自我纯也美也烈也,惜格局小而。他距伟大作家的境界终有一步之遥。他的天才成就了他的杰出,他的偏执遏制了他的成长。伟大永远不属于自闭的个体,而只能是个体融入全体历史洪流的精彩绽放。川端对丰饶四部之评价明显夸张,往好处想,一则是他对三岛有师友之情,二则是痛惜其天才之凋。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7、 武士道
(日)新渡户稻造著 张俊彦译
商务印书馆



古代日本的“士农工商”跟古代中国的“士农工商”有一点不同,他们的 “士”指的是武士,我们的 “士”指的是文士。相同的是,这两个士都是当时各自所在社会的中坚阶层,是塑造并维持着时代规范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准则往往为其他阶层所效仿,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中国人向来以至如今对所谓文化人都天然有种敬仰,再粗俗卑劣的人,教育孩子时也是以文化人为榜样;日本人也同样,身带两把刀成为身份的象征,像三岛由纪夫那样言行中有武士作风并在其作品中对武士道精神津津乐道,是有其历史和环境原因的。在中国则相反,只有尚武的人向往文士风范。
当然,武士阶层起于行伍,当他们成长为掌握社会权利的阶层时,其教养和习惯也绝不仅限于武士一途了,武士道由此而生,成为比较全面的处世为人的指导原则,只是因为出身原因,有着明显的武士遗风,就像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原则有着明显的儒士遗风一样。
武士道的形成受儒学、佛学、神道三方面影响甚深,可以说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典型,是了解日本人及其文化的必需途径。其所谓忠勇仁义诚礼等,即使在当下日本文化中仍处处得到体现,由此而派生出的忍耐压抑等等也是众所周知的日本人的特性。
作者自小受武士道的教育,后又皈依基督教,本身又是位教育家思想家,其对武士道体悟至深、言说之精准十分难得,更难得是没有仅限于普通对武士道的介绍,更是针对当时19世纪末世界局势大动荡、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现实和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素养和习惯,又从此角度进入到东西方文化的比较领域,并对武士道的未来做了预测。如此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维度,让人对武士道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作者虽为基督教徒,然而不掩饰对武士道的热爱,并不时显示出对以基督教文化为特色的西方文化的鄙夷,对大大影响了明治维新的斯宾塞也时露嘲讽,则此公若早生30年,岂非西乡隆盛一走卒?
全书不过七八万字,叙述通俗精要,确是了解武士道的佳选。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上图发错,应是这张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剑郭琴符 2018-02-21 10:13:05
楼主偏爱日本文学啊。
-----------------------------
我最偏爱中国古典文学,只不过近一年恰巧对日本感兴趣,集中读了些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谢关版红脸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8、 菊与刀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
商务印书馆



本书的关键词有二,“等级”与“耻感”。
日本人所谓等级与中国不同,中国的等级是一个完整专制制度下的等级,其目的指向政治秩序,主要为统治者服务,被统治者接受这等级的被动性较强,日本的等级更是封建制度的结构化体现,各得其所的意思,并因为天皇长期虚位,专制程度远远低于中国,被统治者被压迫感较轻,则接受等级的主动性较强。他们更多的认为等级、各得其所是实现稳定安宁的手段,所以他们对天皇向来尊崇,中国则不然,等级是专制压迫的手段之一,专制压迫才是实现安宁稳定的手段,这是有很大不同的,并很自然的,中国人并不认为皇帝有多神圣,一旦有机会,个个想宰皇帝做皇帝。作者认为日本人之外侵也有这个传统理念在内,即认为动荡的世界正在形成一个新等级,则日本国必须在未来之等级中谋求一有利位置,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想法由此而来。此说亦非全无道理,只是日本人将此观念强加于他国,自然是行不通的。
耻感与罪感不同,罪感强调自我内心的反省,直接与上帝对接,指向人的自觉,与乐感也不同,乐感强调与现实环境的和谐,无关上帝无关内心,追求现世的互融,落点就是中庸。耻感立于对现实的尊重和自我认同之间,形成了个体与整体的紧张关系,即不能如罪感相对在现实面前我行我素之洒脱,也很难为了追求现世利益而完全向现实妥协,比较纠结,往好了说叫有追求,往不好了说叫想不开。则其实际上的表现,只能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忽此忽彼,这是在新环境下竭力调整个体与整体的稳定关系,其内里是有着一个明确逻辑的。当然外人看来,很可能就被认为是善变、是两面性,这样评论日本人的说法和例证倒是很多。
尊重环境,并希望得到环境的认可,这是罪感耻感乐感诸文明的共同追求,只是耻感缺乏缓冲,直接对撞上了问题的敏感点,紧张激烈之状时时闪现,此中人的表现就不得不跟着瞬息变化,这个似乎是日本人即谦恭又暴烈、即谨慎又狭隘、即精进又颓废的原因所在。日本人处理“情义”的尴尬,是此种文化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中日常体现。
此书为美国政府准备战后管制日本政策制定而做之委托咨询报告,写作时两国仍在战中,作者无法实地调研,只能根据资料及采访完成此作,主观推想较多,但见识确实不一般,耻感概念的提出,确中日本文化之核心。今日之日本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传统文化之弊端,这又不得不说到美国人对他们的再造之功。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9、 古都
(日)川端康成著 唐月梅译
译林出版社
(网络PDF下载)

很久很久以前,我应该是读过这本书的,但是具体情节一点儿概念也无,只记得一些淡淡的忧愁一点细腻的优美,还有当时所读那个版本的封面上一个和服女子撑着小伞走过漫天花叶飘零的粉红绰约背影。《古都》的情节基本上算不上情节,不仅简单而且占全书篇幅之比例也远远小于一般的小说,许多文字留给了古都风土人情的描述,好似作者的目的本不是为了写这个故事,只不过是为了怕读者阅读一篇关于京都的长篇散文可能会觉得枯燥,于是拌点佐料进去,就插了个小故事。既如此,对于少年当年的我,这样的无情节小说,记不得啥的,也实在是正常的。之前看过一个05年版的《古都》电影,索然无味,后来又看到一个16年版的《古都》电影,里面还有可爱的拍过不错的《小森林》的桥本爱,但是这片本身却基本上把小说的韵味彻底抹煞了,现在想想,这也实在是正常的,对于一部无情节小说的改编拍摄,电影只能注定是失败的。读了这本小说而想有形象化的感受的话,不如去找找比较靠谱的关于京都的纪录片来看。前两天看到一个关于京都的水的纪录片,虽然没看完整,感觉上却比那两部电影更贴近川端《古都》的味道。
这就不得不说到这本书的翻译了,可能是我现在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要求高于少年当年的我,也可能当年读到的那个版本不是唐月梅所译,这次读到的这个唐译本让我觉得在传达日本传统文化的优雅优美方面缺憾甚多。行文匆匆,总好像是在急着赶路,赶过关于风土人情的阐述去说故事,然而故事说不到几句又急急赶路,好像是极不情愿的把时间浪费在关于风土人情的叙述上似的。这样奇怪的呈现只能说是译者没有领略原著的精神,草草处理了这本书真正着力之处。我虽然没有读过日文原著,但是以一个喜欢认真读书的读者来说,如原著真是如此译本所呈现的状况,则根本不可能在文学史上有此地位,也与诸多关于此作的评论很不搭边。
前段时间读过的《假面告白》《金阁寺》也出自唐月梅之手,前者我首先对原著评价就一般,所以对翻译也不做多少关注,后者是部杰作,读时拗口之处甚多,虽对翻译有小意见,但想想多数可能还是与原作者的表达风格有关,算了,但是到这本《古都》,我基本可以确定,唐月梅至少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了解是不够的,所以像《假面告白》《金阁寺》这样以人物故事为主的小说,还可以应付过来,但是面对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日本传统文化信息、稍不留神即会因领会不了而错过的这部作品,她尬态尽出。有一观点认为:不少翻译家的问题不是出在对外文的理解上,而是出在中文造诣不高。深同此议,如若是一个中文写作浸淫较深的人,是不会有唐在此译中文字处理的表现的,或者甚至可以说,许多地方简直就是失去了文学之趣。
翻译也不是件容易事,就像居中传话也很重要一样,想到《红楼梦》中凤姐姐因为小红传了个话就相中她予以重任,则凤姐姐若做出版社翻译文学主管,出品想必不会太差。当下包括很多所谓翻译名家和翻译名作和翻译文学名社在内,不负责任的翻译偷工减料的翻译比比皆是,令人寒心。台湾日本文学翻译家赖明珠说到某些大陆日本文学的翻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美好的文字要大量删除。大陆日本文学翻译家陈德文说到:国内很多被誉为权威的译本中明显的错译误译之多令人惊诧。前段时间新闻中看到,林少华自呈:仅用88天完成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的初译。根据网上看到的上下两册书影,我估计全书文字至少当在50万字以上,而仅用88天完成初译,想想就骇人。
川端与三岛对日本传统文化之热爱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古都》中所表现出的日本传统文化美好优雅的一面却又显示出了川端与三岛的不同之处,武士道的两面性、菊与刀的对立在这二位身上恰好表现。
《雪国》创作时间早于《古都》很多,作品风格两样,前者更西化一些,但是叶渭渠的翻译还颇有味道,比他老婆强多了。幸而《古都》原著颇好,根本还在,也不算白读。倒是很想见到更佳的译本。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10、 全球通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之前读过两本世界史方面的书,一本日本人写的《世界史纲》,篇幅很短,确乎是个大纲,其叙述角度及见识都没有超出我的原有知识框架,不过带着我复习了一遍中学历史知识而已。还有一本《图说世界史》,德国人写的,大开本,精装全铜版,图片多多,整个书像个小枕头,读起来吃力,用了大概三年的时间断断续续翻完,理解上缺乏连续性,只是留下了些片段的印象,不过那书写得也确实不咋地,编排不佳,过于零散,像拼积木。总之这两本书并没有达到我了解世界历史的目的,《全球通史》做到了这点。
全书120万字,篇秩浩繁,却自始至终保持着清晰的逻辑和叙述条理,作者杰出的著作能力令人叹服,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全面深刻认识和探究人类文明精神本质的巨大热情,没有这样深刻全面的认识,是支撑不起这样的巨著的,没有这样发自内心的探求热情,是完成不了这样饱满的写作的。
史书不应该只是历史资料的汇编,应该是对历史资料的当下发问和总结,这个“当下”不是为了“当下”某部分利益服务的功利性的“当下”,而是指当下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史学也不应该只是一部分人的行为记录,至少要揭示出这部分人行为的起因,而这就又要求研究历史不能仅只是把历史政治历史化、军事历史化、经济历史化等等诸如此类的撕裂化研究,因为任一时代人的行为起因都缺不了这任一方面的影响,研究历史必须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地理合而为一的整体化研究,研究历史偷不得懒,否则研究出来的就是片面、扭曲、肤浅的历史,价值甚微。
以上看法因此书得到巩固,但看法之缘起来自于几年前读过的《剑桥插图中国史》,读那书之前我一直没有形成过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图景,我总觉得之前读过的史书缺了一块,他们过于注重大人物大事件的叙述,更多数的民众没了很重要的文化经济等等没了,好像历史跟它们无关,这怎么可能呢?我反而觉得这些没有或很少涉及到的东西才是历史当中最重要的,没有这些,根本就不会产生那些大人物大事件。我始终认为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始终认为所有大人物大事件都只不过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我一直在寻找符合我的这个要求的历史著作。《剑桥插图中国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篇幅不长,叙述也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全面展示历史的,自那书,我才建立了完整的中国历史图景,也就是说,我至少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完整的古代中国社会了,而不是片段的残缺的中国古代社会。
这绝对不仅是作者的水平问题,也不是中外史学发展的水平问题,这根本就是不同的史学观造成的,是如何认识历史、为什么研究历史的不同回答。与此两作所反应出的史学观相比,中国的史学观还是英雄造时势、还是平民如草、还是民可使为之不可使知之。这个观点与中国旧传统中的文化观、政治观、伦理观一脉相通,中国历史不过是“帝王家事”,这根本就不是完整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史学。而这样的史学观这样的历史著作仍然是中国当下历史研究的主流,则从此方面也可知当下中国文化、政治的主流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对历史的新看法新解释就是当下脚下之路的趋势和立足之地的新起点,不变的历史叙述和解释只能说明当下的滞足甚至后退,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当下认识,看他怎么说历史,就可以知道他当下所思,就可以知道他会走向何方。
中国一向被认为是史学大国,因为历代都有修史的习惯,然而我现在看来,他们所修的史首先是不完整的,其次所修的也根本不是史学意义上的史书,而更是谋略书、政治书、吹牛故事书。中国不是史学大国,是历史资料堆积大国,并这些历史资料还是片面的。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史学观还没有在中国形成主流,国人对历史的解读还只是侧重于政治性的、军事性的、英雄主导性的,很多国人所谓对历史感兴趣,其实所感到兴趣的不过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阴谋、是那些血腥狂妄的残忍。从此也可知,中国还远远没有走出那个愚昧、愚蠢的传统。
此书是我这两年来读过的学术著作中收获最大的,它让我了解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图景,作者所推演出的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极有启发,所展现出的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方面的见识也让我大开眼界,对此著作的阅读可说是酣畅淋漓、十足过瘾。作者提出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智慧如何引导技术”,令人深思,但是作者最后说人类已经完全可以征服自然,以后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后半句我同意,前半句不认同,人类永远不可能做到完全征服这个浩繁的自然。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11、 美国简史
(美)罗伯特•瑞米尼著 朱玲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新闻风的写作、快节奏的叙述,篇幅不长,粗线条概览,易读易入,基本可以使读者对美国史有个初步全面的了解。
作者的叙述沿着国家成长的脉络展开,侧重于美国政治的展现,其他诸如文化、军事、经济、民族等涉笔不多,对于一部简史来说、对于美国来说,这个点抓的颇好,因为美国之对于世界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政治文化方面,美国之强大也根本上源于其政治文化的高明。
两百多年来,美国的权利交接一向平稳,即使林肯、肯尼迪遇刺而亡,之后的政局也很快恢复正常。矛盾不是没有,却都是在谈判桌上解决,掣肘、打击不是没有,却几乎都是半透明的,很少超出法律、人性的底线。他们的所谓阴谋在我们看来简直小儿科。相比之下,中 国即使从改 革之后算起,历次换届无不地动山摇,国家随之损失惨重,上 届更为惨烈,至今余震不断,并已经延伸到了经济领域,至于要大改文章,恐怕是已经到了无法为继的地步了吧,再这样来上一两次,休矣。然而如此改法,就可以稳定了吗,错矣,稳定来自于法治基础之上的互相制衡、来自于民主基础上的各方妥协,三百年前的那种以一部分人利用威权恐吓压迫另一部分人的所谓稳定怎么可能在当下重来呢?可笑悲哀心痛啊。
有人羡慕美国的环境,两面临海,边界纠纷少,岂不知美国刚建国时,边界可没有这么清晰,现在的清晰边界是人家在近百年的努力奋斗中一点点争取来的;还有人羡慕美国建国是白纸上好画画,那么请问之前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占有这里时,为什么没有建立一个美好家园?钱满素在《美国文明散论》中道:若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国人在北美建国,则必是将其本国传统移植过来,不可能建构出这样一个美国,若是中国人殖民过去,则必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然矣。
天然优势如何利用始终还是取决于利用的人,思路不对,再好的条件也会很快糟蹋光。美国历史虽不长,但其文明传统却不短,新教源于清教,清教源于基督教,抛弃了基督教的弊端,继承了基督教的优良,收获了宗教革命的硕果,捎带上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业绩,这帮子有着高尚追求的人才主动来到这块蛮荒之地建立“山巅之城”,——这个优良的传统才是美国文明的DNA。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12、 美国文明散论
钱满素著
东方出版社



有了刚刚读过的《美国简史》做铺垫,理解这本书就方便多了,并对于前书所述印象也有加深。
理解美国文明,清教是必然的一个重要途径,清教蕴含的众生平等的天然基因是美国文化的源头,支撑着它从政教合一走向民主法治;爱默生、梭罗继承的是自宗教革命开始的解放人的事业,他们进一步从物质和贪欲之中追求人的独立,《瓦尔登湖》并不是避世,是对天然的人的喜爱;林肯的噩梦恰是身感天命的神圣责任感的体现,他的一生就是一出伟大的古希腊悲剧;罗斯福重塑了美国,也重塑了世界;实用主义是哲学吗,我看更像人生指南;源自基督教的“托管”概念是宗教世俗化的天才转化,是真正的神迹。
正如作者所说,美国学在中国是个新学科,我也是从这书才知道这个概念。但是美国学确实值得去研讨,尤其对于还在艰难转型中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但昨天文章初改成,这文风与美国学直如水火一般,还有啥好说的。
书中所收文章都并不甚长,论题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哲学及人物、事件等等,时间上自殖民时期至小布什当选总统,内容丰富,行文流畅,与一本类似《美国简史》这样的书参阅,基本可以对这个国家有个初步了解了。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14、 源氏物语
(日)紫式部著 丰子恺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去年所以读了那么多日本文学作品,全是因为想写一篇与《源氏物语》相关的散文,开始只是重读了一遍《源氏物语》,接着想,既然涉及到了日本古典文学,何不再多读两本呢,也加深和扩宽一下对题材的理解,于是又读了《万叶集》《古事记》《草枕子》,接着又发现了近古的几位作家,于是想,也没几位,一起读读吧,可以从近古中古的变化加深一下对写作题材的理解,并此次可以基本对日本古典文学全貌有个概念了,于是又读了井原西鹤和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集。读完就觉得有点跑远了,于是干脆下一狠心,既然读到了这里,索性借此机会,把日本由古至今文学名著读个遍,从此可以不用再挂念日本文学这块,坦然去读其他了,于是乎,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谷润崎一郎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村上春树,纷至沓来,不亦乐乎。这是我第一次系统阅读一国文学作品,虽然耗心耗力,而收获甚丰,也得出一方法:此后读书,盯住一国作品系统读完拉倒,撇开。
但是马上发现,大半年前读的《源氏物语》部分情节又忘得差不多了,好吧,既然我已经花了那么多心思精力,可不能因为这点意外白费了,随即打算再读一遍《源氏物语》。前两次读的的都是林文月译本,以为此译本甚佳,丰子恺译本可以不读了,此时就想,既然都是第三遍了,不如给丰子恺一个机会吧,于是购读此本。
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丰译也是佳译。
林文月从小生活在日本文化环境内,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感受相对于成人后再学习的人是有独特优势的,并且作为一名女性,也更能够体会出紫式部的创作的情感把握和心思脉络,这是我当时选择她的译本的主要原因。林译确实非常好的反映出了原作的风味,韵味悠长,叙述绵密,对于欲了解原作原文风貌的读者来说,林译绝对是首选。这点上,林译强于丰译。但缺点是过于迁就原作,行文造句上有些地方不是太合乎汉语习惯。
但是原作也有铺述冗长,叙述重复的毛病,相对于长篇小说创作技法更加完善高明的后世作品来说,会给一般读者制造阅读障碍。丰译大胆对原作做了删减,但保持了故事和人物的丰满,我虽然读前就知道丰译对原作有删减,并已经读了两遍完整的林译,但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不妥之处。不得不佩服丰老的功力。行文上,丰译更多照顾到了汉语的习惯,再加上他本身是位老练的作家,整部书的叙述更显纯熟流畅、老辣劲道,读了十分过瘾。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丰译确是首选,并不用担心会此译会破坏原作的风味。
但是我并不是说倡导译者轻率删减原作,丰译《源氏物语》只是个特例,更多的对原作的删减甚至改动行为是愚蠢的和不负责任的。
对于其中诗歌的翻译是个难点,丰译全采用中国古诗体,林译则充分考虑了和歌的音节规律,结合汉语习惯,自创成体。这点上,我倒是更偏喜林译。丰译古体诗可能更方便中国读者阅读,但老实说对原作风味却过滤太多。
丰译完成于60年代,因文革未能出版,林文月说70年代她在台湾开始译事时,并不知道已有丰译,否则不会再译,然而幸而她不知道,吾辈才能得窥两佳译风采。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16、 人类的敦煌
冯骥才著
敦煌文艺出版社






五月去敦煌跑马,在市区一书店见到此书,虽是电视纪录片的文学本,但冲着作者,还是想买了一读,但是那书破损严重、页角泛黄,就问店员还有没有存货,说是有,找了半天又找不到,便问一领导摸样女子,可打折否,她想想,35吧,便宜4.5,我说30,她摇头。若是一般读读就算的书我也就不计较了,但粗翻翻,貌似此书是值得长期拥有的,实在不甘心买本明显破损的,其实我回她30的时候,就觉得不值了。不卖最好。然而过两天,离开敦煌前,却在敦煌火车站的超市货架上见到此书,好几本呢,全新,欣然购之。
参观莫高窟的时候,不过只看了十来个洞,多数都不给看,然而人家说这已经不错了,旺季时,一般只能看到四五个洞。洞里黑乎乎的,没有灯,全靠导游手里的手电筒,她讲到哪里照哪里,我们看哪里,没有整体感,我又忘记了戴眼镜,根本谈不上欣赏壁画,无非感受一下那亘古至今的神秘氛围。对于壁画雕塑的欣赏,最好的办法还是看印刷作品和影像资料。但是又据说,敦煌的另一侧正在建设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结合数字技术,1:1全面复制莫高窟,到那时,真正的莫高窟将全面封闭,不再接受普通游客参观。这么说来,现在能黑咕隆咚的进去瞅瞅,还算是幸运的了。
此书全铜板,内附彩照若干,虽然是电视脚本,但以作者的巨笔和长期从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见识,全书视野开阔、文笔流畅、裁剪适度、解说准确,不少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和艺术的片言见解,也颇能引人深思。我读了这些文字、看了这些图片,才知道几天前我置身于其中的那几个黑咕隆咚的洞是一个什么样精彩纷呈、叹为观止的世界。那是人与神相会的世界,那些神的风姿充满了人的精彩,那个精彩的神界是凡人们对生命的赞美追求,那些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匠人们一定在落笔的那一刻窥到了连接凡间 与神界的虫洞,那一刻,他们是凡间和神界最幸福的人或神。
不同时代的作品记录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大唐的豁达自信、宋的谦逊平和、明清的死板,感受是明晰而真切的,作者说:辉煌的文化和文明来源于开放和交流。真真的不假,闭门造车、井底之蛙能有什么出息,老底吃光也只能等着倒霉了。
王道士也是可怜人,维修洞窟都要自己跑断腿去四处募捐。宝库重现人间,当局却以经费不足为由置之不管,你能叫他怎么办?并且那个时候,人间又有几个人知道莫高窟的价值呢?据说莫高窟外有一个土塔内就是王道士的真身,我本想去看看,表达一下对他的同情,然而四处一瞅,道士塔却不止一个,分布又很分散,只好冲着那个比较大而显眼的一个,走过去看了一会,也不知是也不是,总之我心意算是到了。
网上找到日本NHK电视台摄制的敦煌莫高窟纪录片,据说是至今为止唯一被允许进入洞窟高清拍摄出的作品,效果确实很棒,图像清晰,制作精良,解说也很到位,实在是了解莫高窟的首选。九十年代初,曾在一个日本电影展上看到《敦煌》,壮观的场面、迷人的大漠风光实在难忘,那可能是我看到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前几天又网上下载了此片一观,已经没有了当时震撼的感觉,可能电视屏幕到底不如大银幕的观赏效果。拍摄那片时仿造的敦煌古城已经成为敦煌西线旅游的一个景点,那规模和建造质量绝对是真实的再现,二十多年过去了,仍然面貌良好,《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朱茵诀别一场戏也是取景此地,据此也可想见那片的投资是多么的巨大、制作是多么的用心。
书架上摆了一个木刻反弹琵琶飞天圆盘,是在敦煌市中心一个闹市上买的,当时买它不过当是到此一游的意思罢了,然而看了此书和那片后,再看看这雕工材料均普通的工艺品,就觉得很有味道了。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是愚蠢开始了大’跃’ 进,直接造成三年饥荒,残忍使灾难加剧,接下去,为了遮掩悲剧、推卸责任,无耻和贪婪登场,文 革开始——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段黑暗历史,这段历史把人性的丑恶暴露的彻底无遗!
上册是对当时全国灾难的全景式描述,田地荒芜人相食,不忍卒读。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下册是对当时社会组织及政治状况的剖析,给出灾难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总结,——所谓的那些“主义”“红旗”其实就是苏 联的专 制主义和中国 王 权思想的叠加,这是害死3600万条人命的根本原因。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01-10 13:15:12
下面三首“不忍读”是我读这书时所写:
不忍读(一)
人间地狱何以成
三面红旗祭妖风
饿死三千六百万
专制最逞能


不忍读(三)
凤阳是个好地方
信阳家家不储粮
得亏有颗红太阳
老子吃儿儿吃娘

楼主:卡夫卡李

字数:5448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1-16 20:35:13

更新时间:2019-01-10 13:15:12

评论数:2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