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乾隆御批纲鉴》中的夏商周(部分原创)

《乾隆御批纲鉴》中的夏商周(部分原创)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天外有天(自序)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除《史记》之外的我国历代编年史博稽群籍、悉正抵牾、依据正义、表里六经、资料翔实、且要简明、一破群盲、至公至正、备书纪年、准式万世、集史学之大成。一旦经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她可弥补司马公在《三代世表第一》中“所次其年”,可现详细记载着的夏商周。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司马迁在作《史记》时曾写道:“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伍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意思是说,司马迁曾阅读很多《谍记》,这些《谍记》中对黄帝以来的记载“皆有年数”,但因记数不一,他以“弗(不)论”的方法“次其年月”,在五帝、夏、殷、周《本纪》《三代世表》中他只记录了帝王世系,而没有纪年。然自汉以降历朝都有“囊括古今”的编年史,早期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邵雍的《皇极经世》,宋胡宏的《皇王大纪》,金履祥的《资治通鉴前编》,三通,近有《纲鉴易知录》《乾隆御批纲鉴》等。这些史籍对夏商周的史实都作了明确记载。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成书于前清的《乾隆御批纲鉴》
《乾隆御批纲鉴》成书于1767年秋,全书共一百二十卷。“是书排辑历朝事迹,起自黄帝,讫于明代,编年记载”,居“以昭万世法戒”的权威地位。她以《通鉴纂要》为蓝本参稽各种书籍加以增订,包括《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通鉴纲目》《通鉴前编》……以及一些先秦的经、子、集部等。其书简明切要、资料翔实、取材丰富。取材必选其精,叙事必撮其要,上起伏羲、神农、下至明末。是我国一部囊括古“今”的编年纲目通体史。其“纲目相从,目所不及者,则别为分注于其下。而音切训诂,典故事实,有关考证者,亦祥列焉。文成数万,其指数千,而于系统年表,予夺进退,悉准至公、至正书年。”“凡向来怀铅握椠,聚讼不决者,一经烛照,无不得所。用以斥彼偏私,著为明训。而千古定案遂无复低昂高下于期间。”该书“依据正义,博稽群籍,悉正抵牾,一破群盲。”“集史学之大成,实足表里六经,准式万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此非一时之书,而万世之书年。”粗略阅读该书,前一、二、三卷记述了三皇五帝、夏商周至周宣王元年的史实,以下117卷记述史实到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年(1661年)的十一月初八。将该书自公元前841至公元1661年的2502年的干支纪年与《中国历史纪年表》逐一对照完全一致。书的最后(7303页)写道:该书是“据事直书”“炳若日星”“万世永为定案云。”所以人们对官修《乾隆御批纲鉴》给予高度评价。
“万世永为定案”诱惑着我们必选《乾隆御批纲鉴》,一览她所记载着的夏商周。
重温“从未间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乾隆御批纲鉴》的编撰人
关于《乾隆御批纲鉴》的撰者:该书由傅恒为总裁,参与本书编纂总校工作者群体约300余,大多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其中主要人物有:
傅恒:(约1720年-1770年),字春和,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清军攻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相当于当代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的组长或首席科学家)。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赵翼(1727年(丁未年)~1814年(甲戌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才华横溢、血气方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影视节目中他总是拿着一个大烟袋)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毕沅(1730~1797)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对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乾隆御批纲鉴》作为正史,可以信赖吗?
说《乾隆御批纲鉴》“集史学之大成,实足表里六经,准式万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此非一时之书,而是万世之书。”
其一至三卷编年记载了我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前的史实,可以信赖吗?
该书“以孔子《系易》为断,肇始庖牺。”“伏羲,都陈,葬于陈,”(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十五世;继而炎帝,都于陈,又徙鲁,葬茶陵(炎帝陵:1996年,国务院批准炎帝陵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中宣部确定炎帝陵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自黄帝(甲子)始纪年,都有熊,葬桥山,是为三皇。(《史记》没有对伏羲、神农的任何记载。)
书中五帝为少昊、颛顼、帝喾、尧、舜。自尧元年甲辰以干支纪年。黄帝甲子前2697年——前2206年,共492年。(《史记》中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为十七王,自禹丙子前2205年——桀甲午前1767年,439年。
商代是二十八王,自商汤十有八祀乙未前1766年——纣戊寅前1023年,共644年。
周自武王十三年己卯(前1122年),至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前256年,《辞海》1999年版2323页)凡三十七王,三十三世八百六十七年(计算式:1122-255=867),又东周君七年,共八百七十四年。(《乾隆御批纲鉴•卷三》76页)因前828年至前256年之积年是572年,所以《纲鉴》所载宣王元年之前历代帝王的在位年之和应是295年。(详见下文)
黄帝及五帝积年492年+夏积年439年+商积年644年+西周(前828年以前)295年=1870年。《乾隆御批纲鉴》将我国编年史上溯到公元前2697年,这一年是黄帝元载,甲子年。
在《纲鉴》所载的史实中,仲康日食发生于仲康元岁壬戌年,前2159年。佐证了夏禹元年是前2205年;
部分商王在位年与《尚书•无逸》所记一致;
商武丁在位年与宾组五次月食卜辞的唯一认证相合;
《小开解第二十三》所记的“惟三十有五祀正月丙子”为辛亥年前1150年,文王三十五祀;
西周元年周武王十三年己卯上对箕子朝鲜元年(前1122年),下合汉元封三年癸酉、卫满朝鲜末年(前108年);
《纲鉴》自尧元岁甲辰(前2357年)至周厉王五十一年癸酉(前828年)共用218个干支以纪年,这些干支岁次与《皇王大纪》的222个纪年、《纲鉴易知录》的225个干支纪年相统一;
《纲鉴》准确解读《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的伊尹生平、《河南睢县林氏家谱》中的比干生平;
体现商汤乙未十有八祀(前1766年)至明嘉靖戊申(1548年)3313年;

该书由卷三至卷十(东周君七年壬子前249年)详细记录了37次日食的发生,这在《史记•周本纪》中是之字无存的。这些日食纪录的年份按《中国历史纪年表》可查,在《夏商周时期的天象与月相》一书中可考,现将检索结果列于下:
帝王 年份 干支 公元前日食年份 与《中国五千年日食表》发生时间均一致
幽王 6年 乙丑 776年 前776年9月26日8时52分 √
平王 51年 辛酉 720年 前720年2月22日8时15分 √
恒王 11年 壬申 709年 前709年7月17日14时35分 √
惠王 元年 乙巳 676年 676年4月13日16时01分 √
惠王 8年 壬子 669年 前669年5月27日10时38分 √
惠王 9年 癸丑 668年 前668年11月10日11时17分 √
惠王 13年 丁巳 664年 前664年8月28日14时42分 √
惠王 22年 丙寅 655年 前655年8月19日14时10分 √
襄王 4年 癸酉 648年 前648年4月6日16时13分 √
襄王 26年 乙未 626年 前626年2月3日12时19分 √
其余27次日食分别发生于匡王元年,定王八年、十五年,简王十一、十二年,灵王十三、十四、十九、二十年九月、十月、二十二、二十三年七月、八月、二十六年,敬景王十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五年,敬王二年、九年、十五年、三十九年,考王六年,安王五年、二十年,烈王六年、七年。(查表所记之年均有日食发生)
其中《纲鉴》对周定王十五年己巳的日食记载为“六月癸卯”,查表为前592己巳年10月11日辛卯日,“癸卯”日与“辛卯”日不一。(查表上述结果为洛阳、西安地区可见食)
见于《乾隆御批纲鉴》的周代37次日食记录,知幽王六年的日食记录出于《诗经•祈父之什•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惠王十三年的日食出于《左传• 鲁庄公》:“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其他记载均出于《春秋》经文,经查表对照令人对《纲鉴》的天象记录深信不疑;
《纲鉴》纪年截止至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年。前841年至公元1661年的2502年的干支纪年与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相对照完全吻合;
若讨论以上观点成立与否,需具备一些历史常识或史籍资料,需时费力。关于厉王的在位年的记述最为简明,勿需任何资料,仅凭直观就可断言是非。
《史记•周本纪》记曰:“(厉王)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又)三年……厉王出奔于彘zhì”。(彘:周朝边境,在今山西霍县东北)说明周厉王三十八年共和行政。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庚申共和。”
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第一笔记载:“庚申周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
面对无异议的同样历史记载出现了不同表述:
《纲鉴》载曰:“厉王癸未元年(前878年)……己未三十有七年(前842年),王出居于彘。”“癸酉五十有一年(前828年),王崩于彘”——厉王纪年是前878年——前828年;
而1990年版《辞海》2313页则记载:“周厉王(姬胡)”在位年是“前877——841”。
两种不同记述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乾隆御批纲鉴》堪称信使,记述当立。
1990年版《辞海》2313页关于厉王纪年的记载虽注明出处,亦属传讹,其不慎之举,自当反思。
目前有时贤认为“我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先生只知有《史记》,孰知除《史记》之外“天外有天”,我国众多先秦典籍历代编年史均以干支纪年的方式翔实记录了我国的五千年文明史。仅以小文计,涉及尧元载以下至共和元年的干支有千余,除掉重复尚余386个干支纪年可考。
《乾隆御批纲鉴》对夏商周的记载可以信赖。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我们即将分享的《乾隆御批纲鉴》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原著序言


《乾隆御批纲鉴》序言第一页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乾隆御批纲鉴》序言第二页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乾隆帝为《乾隆御批纲鉴》作《序》,《序》中“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五十九年”句疑有误,“隆古”当指黄帝元载,公元前2697年,乾隆丁亥年应是公元1767年,自隆古至乾隆丁亥应是4464年。乾隆大帝除为该书作《序》外,还在书眉作御批十五万二千言。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被尘封的《乾隆御批纲鉴》,曾被辛亥革命后首次编制《中国历史纪年表》的大家所忽视,周谷城先生于解放初期编撰《中国通史》时,对其亦之字未提,当今一些学者只知有成书于嘉道年间的伪《古本竹书纪年》,而不知有《乾隆御批纲鉴》。
《乾隆御批纲鉴》尚无电子版。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黄山书社版《乾隆御批纲鉴》原文,一至三卷正文共用382个、书眉批语用31个竖曲线,均为过去的书名号。如:
《通鉴外纪》等,用以说明文字出处。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上传书影后,再打出新版横排版吧,形成电子版,以便于“复制”。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乾隆书眉批语:三皇五帝之说,辨者纷如。惟孔安国《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为《五典》。不区分黄帝之号,其说较为简当。
君民之道,莫大乎教养。伏羲氏作佃渔畜牧,皆所以为养也,而教行其中。后世视教养为二者,去古远矣。
..................................................................
伏羲氏,在位一百一十五年,传十五世(原版释文用五号楷体字)。
太昊伏羲氏
帝生于成纪,帝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华胥,古国。《寰宇记》:蓝田县有华胥氏陵。成纪故城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以木德继天而王,故风姓。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都陈。《左传》:陈太昊之墟。郑樵《通志》:伏羲都陈,宛邱城是也。宛邱,今河南省陈州府治是。
始画八卦。帝德洽上下,有龙马《说文》:龙,鳞虫之长。《玉篇》:马,武兽也。此马身而龙鳞故曰龙马。负图出于河。孔安国《书传》: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朱子《河东论》:图之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共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乃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画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而卜筮自此生焉。刘恕《通鉴外纪》: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则而象之,乃作《易》,说本《礼纬》。含《文嘉》、罗泌《路史》、郑樵《通志》皆因之。考《易大传》,河出《图》,洛出《书》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纪,“成纪”又在哪里?
“伏羲氏作佃渔畜牧”,有哪些传说?
始画八卦、《河图》《洛书》的典故,哪位帮忙说说。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伏羲生成纪,成纪在哪里?(转载)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当然,要有伟大的祖先。这位伟大的祖先,即天皇太昊伏羲氏。



典籍记载的伏羲



“古者庖羲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纲罟,以佃以渔,盍取诸离。庖牺氏殁,神农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

在西晋,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典籍要数皇甫溢的《帝王世纪》了,记载道:“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唐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可谓唐代的历史典籍了,司马贞说:“太皋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庖牺生于成纪,……”

明代大历史学家李贽的《史纲评要》为明代的历史典籍,在其《卷一·伏羲氏》说:“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享神祗,故又曰庖羲氏。”

清代大历史学家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可谓清代的历史典籍,在其《太昊伏羲氏》里记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今陕西蓝田县境)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境)以木德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曰太昊,作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伏羲生于成纪之典籍摘抄



古人把十二生肖年作为一纪,以一纪传说伏羲之育成,充分反映出先民对伏羲伟大降生的崇敬心理,这就是成纪一名的由来。并说明成纪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地名,它和伏羲的诞生密切相关。

成纪是见于史籍较早的一个古地名。新编《甘肃省志大事记》记载:“商小乙二十六年,戎人侵成纪。”将成纪见于史载的历史上推至商朝。古成纪地域范围远比后世的成纪县域大,西北师范大学的陈守忠教授在他著的《河陇史地考述》中说:“成纪这块地方,古时包括地区相当大,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从远古的传说和古地名及地下出土的文物遗址来看,上述这些地方,也就是伏羲最初兴起和活动过的地方,今秦安应当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张先堂研究员在他撰写的《论伏羲神话传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天水地区的关系》一文中说:“所谓伏羲生于成纪,其实是表明古成纪包括的广大地区都是伏羲氏最初兴起的地域。而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当属今秦安县一带。大概伏羲的传说在西汉初很流行,故西汉王朝就在传说的中心地带设置了成纪县。”
西汉成纪县县治的方位和具体位置,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成纪县,汉置,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汉文帝时黄龙见成纪,即此。后魏省,北周复置,隋徙治秦安县东。宋时移成纪之名于上邽,明省入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县治。”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西北),辖16县,成纪县属天水郡,其辖地主要在今秦安县境内。

据《旧唐书》记载:“成纪,汉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

《大清一统志》记载:“旧唐书地理志,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秦州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地理通释,城在今县北三十里,宋时移成纪于上邽,故县遂废。”秦安县北三十里之小坑川,准确地望就是现在秦安县北安伏乡的安伏川。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许多史籍把汉成纪县的治地都记载在今甘肃秦安县北,有的具体指出在今秦安县城北三十里。现在看来,这些记载都是很正确的。《辞源》从1939年版至1992年修订版7次印行,都对秦安解释曰:“本汉成纪县也。”对汉成纪县解释曰:“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并细释曰:“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五七《巩昌府》《成纪废县》”。《中文大词典》成纪条释曰:“成纪,古地名,伏羲氏生于此。汉置成纪县,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1979年出版的《辞海》释曰:“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而1999出版的新版《辞海》释曰:“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李白,自称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然谓汉至后魏之成纪在静宁西南,实臆说也。即使成纪居北,亦当距秦安治五六十里耳,何止入静宁之南境。”

在清代以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从未有过静宁成纪一说,而现在的静宁成纪之说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静宁就是最早的故成纪,如果仅因为静宁出土了一件汉代陶器,因其上有“成纪容三升”的字迹,再将一段古代城址放在一起就说静宁是古城纪城,实在实属荒谬。

容器是物体,就像钱币一样,是会流通的。按照静宁当地学者的话说,静宁成纪故成在静宁至少存在了八百年,那为什么静宁历代地方志,当时的官方史书典籍为什么没有半句记载呢?而恰恰历史天水、秦安地方志,历代官方典籍史书却明明确确说成纪在天水,或秦安县北小坑川等。因此说所谓的静宁成纪之说是不妥当的,这和当今时下的文化利益息息相关,不得不深思我们有些文化、历史学者的节操和知识观。

在此,我只想问一句:为什么有流传千年的民俗风情礼仪存在、有八千年的大地湾遗址文明存在、有历代文字史料典籍记载存在、有千年伏羲祭祀习俗存在,有些人却视而不见,只能看见自己身边的一半件陶器和残断城垣呢?

最后,网友的观点是:大地湾在哪里古城纪就在那里,古城纪在那里,伏羲就生在那里。

楼主:夷齐风清  时间:2019-01-10 19:37:11
初读《乾隆御批纲鉴》之乾隆所作《序言》:“皇祖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盖是书集三编为一部,自三皇以至元末明初,振纲挈目,谨予严夺,足以昭万世法戒。为人君者不可不日手其轶。”表明康熙帝曾为《资治通鉴纲目》作御批,是书是“自三皇以至元末明初”的编年史,且具有“以昭万世法戒”的权威。充分说明我国早有翔实的编年史。
并在序言中提出了“必公必平、惟严惟谨”的治学观点;
乾隆在首页书眉批语中写道:“三皇五帝之说,辨者纷如。惟孔安国《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为《五典》。不区分黄帝之号,其说较为简当。”面对众说纷纭的三皇五帝之说,乾隆提出应依孔安国《书序》之说,即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与《史记•三代世表》观点不一。待看下文如何记述。

楼主:夷齐风清

字数:2949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10-13 18:03:46

更新时间:2019-01-10 19:37:11

评论数:1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