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三道合一济人生(每周必更,欢迎点评指导)

三道合一济人生(每周必更,欢迎点评指导)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读:人与自然违和,人事与道相冲,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br>  序 从平凡走向卓越<br>  【人生要折腾】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人穷、有人富?差别就在于能不能折腾。特别是年轻人,太稳了是一种人生的浪费,青春的可贵,就在于有许多可以重来的机会。当不负韶华不断挑战自我,在想方设法涉过一片令你畏惧的沼泽水域之后,站在彼岸再展望,自是一派好风光,同时也有了自己的资本和下一次超越的能力。怕失败只是懒惰和逃避的借口,不要让人生只停留在平庸中去羡慕,迈开步子,做一个跃龙门的勇者,一次不成再来一次,让自己的人生无悔。<br>  【御物有道】处在一个矛盾与混乱的包围圈中,怎样化矛盾对立为和谐统一、变混乱为有序地成为自己战胜攻取的助力,是每一个奋斗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解决好了,你就是众人的偶像;解决不了或越折腾问题越大,你就是一个笑话。所以,人生也不能瞎折腾,虽然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因人而异,但无论是谁,都必须懂得和践行以下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构筑自己的人生大厦。否则,面对风浪,就会茫然四顾而心无主见,在迷乱中失去自我成功的机缘。<br>  【三道合一济人生】因为一个人时时处处都会与各种规则打交道,而这所有规则又都可以归纳到天道、世道、人道当中。一个人不知天道,他所有努力的成果终将化为乌有;不知世道,将处处失机、难以左右逢源;不知人道,将举步维艰、孤身奋战而无出头之日。只有集三道于一身,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人生才算周全。<br>  【学会三道达精诚】一提及道,有人就以为比较玄奥,并且是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的东西。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间,顺道则昌兴,逆道则败亡是不可违背的规律。只是以一个人的努力去摸索,穷其终生也只能明白其中的某些方面难以系统起来,埋头苦干不如得高人指点。但处于巅峰的高人又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生经不起太多的等待,不如自己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讲三道的书籍、特别是标榜着成功之术的浩如烟海,但能真正比较周全明确的、讲天道的是《道德经》,讲世道的是《易经》,讲人道的是《点亮心灯》。这三本书我研读了20多年,越读越觉得其中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为了帮助人们透过玄奥的文字学到这些知识,拟在此公开我的一些学习心得,与有识者共勉。不求贪多,日讲一节,融会贯通之后,精诚于事功,自成俯瞰众生新境界。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道德经》心解
咬文嚼字,断章取义,书呆子怎应纷扰?经史为鉴,通达时务,真英雄足以修平。

《道德经》又名《老子》,因其内容深邃精辟而流传至今。但也因时隔久远,致使现在有许多翻译版本离作者的思想甚远,且有的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我们知道,周朝流传下来的《诗经》用的写作手法是赋比兴,是幽文通意而非直白。来源于民间尚且如此,《道德经》、《易经》之类作为当时治国韬略的、统治者内部的参考资料是更不提倡普及的,其意思的表达会更加晦涩难懂。所以,读这类作品要懂得以心悟心,结合当时的语境去思考和理解,才能去伪存真,正确贯通作者的思想。如其中的一句话“不出户,知天下……出之弥远,知之弥少”,若从字面解释:不出门才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走的越远,知道的就越少。更有的人解释为老子修成了神仙未卜先知,如此之类的解释要么迂腐,要么荒谬,如果是这样,《道德经》绝不可以流传到今天。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为:知道了事物变化的规律(明道),就明白了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背弃这种根本性的认知,越努力就对真正的变化把握越少。
另外,老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对当时诸侯争霸天下变乱的形势写的《道德经》,所以他有一种曲高和寡的心态,他依据无为而治、防微杜渐的原则提倡小国寡民,愚民治国的策略在当时被褐怀玉,无法比当时盛行变革强国的法家和战胜攻取的兵家更受到重视,但到了汉朝,文景时期削藩,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贞观、开元时期,以及宋朝皇帝们都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达到了鼎盛之世,另一方面,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却在西方的炮火中败亡了。因此而言,《道德经》是一部在乱世中所作的治世经典。
至此我们可以说,《道德经》确实是一部智慧之作,但我们要以一种智慧的眼光才能看到它的光辉,如果以凡常思维去解读,真可以弃之如弊履。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们认识世界的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我们要对其中的观点进行演绎和发展,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智慧,这才是读懂《道德经》的真正方法,非咬文嚼字者所能及。以上提及的一些观点,包括比较有名的“上善若水”“宁静为天下正”等人事策略,都是《道德经》中“德”的部分,是根据道的特性提出来的,而《道德经》中最精华的内容,就是老子对道的探讨和论述,让我们接着看下去吧。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一 章 道常有无
道 ,可 道 , 非 常 (真实全面的)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根源)。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变化的可能性)﹔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边际,界线) 。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说,道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它的规律是不能被完全认识的,我们可以认识和掌握的所谓规律都只是暂时的和眼前的,不是真正全面的规律。当我们自认为对一件事情已经完全认识了之后,忽然发现它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领域需要去探索。正如一尺之绳,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认识是无止境的,因为道无止境。这时肯定有人提出异议,雪是白的煤是黑的,眼见为实,为什么不是真理?这只是人们认识界定中看到的一种表象,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万物存在的形态和运行变化都是相对而言的,能够被我们认知的存在都是当时现存的,不是真实全面的,正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中表达的那样,在常态下所谓的真理,如果前提条件发生改变,就可能是一种谬误(超光速状态下的尺缩钟慢现象)。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运行规律都具有着不确定性,用来命名这种规律的“道”也就具有着不确定性。既然道具有不确定性,那么,相对应的“名”,只是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发生状态所要表述清楚时给予的一个概念,也就不是真正的名了。因此,第三句进一步论述到,既然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在如何界定变化过程时就需要引入了两个词:无和有。“无”这个词,是指空间、和未萌发任何可能性的虚,是隐藏的,不可把持的存在。现在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世间不可能存在一种纯粹的无,所以老子所说的无是存在着无数可能性的万物的起点,善加利用,可以孕育新的希望和变化。相对应的,“有”这个词就是指万物存在和发生变化的依据和物质基础。老子接着阐述有和无的作用,要常常从“无”的空间去预测事物变化即将出现的可能性;常常依据着“有”的基础和状态去测量和把握事物变化所能企及的范围,只有同时从“无”“有”两方面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变化才算全面,它们是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这里说的是同一件事的不同状态,是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无,有就是一个死结;没有“有”,“无”也失去了依据。无是变化的起点,任何事物都是无中生有,有是变化的过程,当变化结束就意味着重新由有归化于无。所以说,有是事物的基础,变是事物的过程,无是事物的未来和终结,如何立足现在把握未来,讲的就是“有无”同一出发点而又互为依据产生变化的可能性,深奥得很。所有变化的发生及其更精确认识到的规律都来源于这两个词,它是所有变化的途径。我们如果能充分认识和发掘“有”的能量,就能以此为基础求发展,能够充分估算“无”的空间潜力,就能以此去探索创新出更多的走向。
不仅仅事物变化的因果是有无相生的,就是现实中存在的一切看是矛盾的东西,也都是相互依存的,请看第二章——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二 章 对立统一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常理)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你以为自我很美,站在比你更美的人群中,就成了丑角。所以,这一章中存在的许多现象去论证了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性: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东西,是因为有丑恶的东西刺激着人们,所以人人才都有了尚美爱好之心。都知道追求善为善而奋斗,是因为不善的存在妨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说,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与声,先与后等等一切矛盾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了羊,狼就会被饿死,狐兔尽,走狗烹,这是一种不变的真理。明白这些道理的聪明人就不会去消灭讨厌的一方而保留喜欢的一方,而是利用制衡之道,化这种对立为统一,不同而和,使各种存在更合道理、顺人情,使每种事物的运作与人事作为都能相得益彰,并在两种对立的事物之间寻求到一种缓冲或平衡的点(物或事),避免冲突的发生。这就是“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意义。并不是不作为,不说话,而是不逆物性、不起冲突,顺随其性加以疏引。这样不去做明显影响事物发展的举动,而为它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之后,让事物自然而然地朝着互利的方向生长。看着万物之间生克兴衰而不帮助任何一方,只给它们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纵有引导也不用强力,帮助它们成熟而不掠夺和占有他们的成果。只有留给它们足够的生存能力和空间,它们才能越发展越繁荣,才能与人长久地相处,人类才能享受更多的便利。人为的把善恶爱憎泾渭分明起来,是缺乏统御和转化之法的表现,所以,下一章里,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利用这种不干涉的道理去治国——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三章 不尚贤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不重用有才能的人,是根据上一章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观点提出的,也是《道德经》中愚民政策的开端。它的这种论点是一种如何长久保持现状的方法,不是谋求发展的方法。就连老子所处的周朝的创立,也是姬昌因得到吕尚的辅佐,通过两代人的努力完成的,也是尚贤的结果。之后,弱小的燕国,昭王筑黄金台、拥慧相迎而致人材济济,也是尚贤的结果。正因为尚贤造成了变革和强盛,在这些成果完成后,老子在如何避免后来再有崛起者争夺自己的成果、保持长治久安时,提出了三点要求:不尚贤,使人民不争取上进。即不授予特权,不提拔材能出众的人,才能使百姓各安其所,不荒废本业,不为某种利益所驱使而起纷争;不贪财,不以难得的货物为珍宝,人们就不会追逐潮流而做出非法盗窃的事情;不放纵欲望,并由己及人,民众就不会在欲望的诱惑下胡作非为而引发骚乱。由此而推之,圣明的人治国,就应该引导民众不以自己的欲望为显扬,让他们丰衣足食,以国家的意志为目标而团结一致,让他们的意志服从于国家意志之下之后,强壮他们的身体,使他们充满了建设国家的力量和能力。这样一群思想纯洁、意志坚定、身强力壮、众志成城的民众,试看天下谁是敌手?长久这样的治理,使民众以一己私欲服从于大局方向,纵然有人想煽动蛊惑人心制造混乱,也会因为不可能成功而不敢发动。为无为的意义,就在于以以上的治国理论为前提,关注细节,时时平息纠纷,使难以坐成其大,防微杜渐,刹逸止邪,不劳民伤财而为民众的吃穿住行着想,引导民众以国家的意志为目标,以此作为自己的治国韬略,就没有治不好的国家。
在此基础上,才能稳固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所以,下一章里,《道德经》更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在安抚了民众之后,作好上层建筑的方法——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闲来无事,象上课一样每天看一节,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境界。如果一直看完,会厌烦的,毕竟太抽象。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四 章 道济天下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 兮 , 似 或 存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道的力量广大无边又无所不在,每时每刻都在用它却总也用不完,深沉无限,好像万物产生的根源。再尖锐强大的东西也战胜不了它,它会挫断这种出奇的强壮;再大的困扰也挡不住它,它会化解种种纷扰;它把自己的恩惠播撒给万物,也与最底层的、最卑微的事物同在。它这种可以无比大也可以无比小的存在,好像无所不在又好像可有可无,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万物在其间竞相繁荣,但即使是最强大的上帝也不能够凌驾于其上。道的这种存在形式也可以比喻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的作用,就是大而化之,中庸之道。掐尖,捋顺,发光,托底,这样才更利于万物的和谐共处,保证资源共享,利于每种事物的休养生息,不会产生更多的差别和矛盾。
为无为是治安之本,协调和谐是治世之法,那么,用什么态度面对世间万物才能更好的治世呢?请看在这个谐和的基础上,下一章怎么说——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物以类聚显,人以群分兴,愿与天涯同志者汇成一股清流,洗去一些世间混浊。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五 章 大道无情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草编织的狗);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龠 (风箱)乎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于 中 。
天地四时变换、风雨协调,使其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繁衍生息有序,因何会有天地不仁之说呢?其实,老子想表达的是天地有大爱而无小仁,不会无端地去延长任何一种生物的寿命,让它们在各自完成使命之后任其自然生灭。这段话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守于中”,而不在“不仁”。
因为大道即所说的天地之间具备着系统的自我生成和自然平衡的恢复完善功能,从而使其间万物能够生生不息。这种系统具备的自我修复,是由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生克泄补自然调节完成的。当这种动态平衡完善之后,其中每一个环节兴衰周期的改变,都会影响到这种动态平衡的失调。《道德经》讲的是天道,天道按照它自有的规律运行着。而人道与天道不同,天长地久而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必须折腾,不折腾不足以繁荣显达。《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要为自身的生存努力创造条件,如果说有蚊子咬也不打,老鼠泛滥也不灭,野兽吃你的时候也不杀,怕破坏生态平衡,就是迂腐了。但人道最终要归于天道,受到天道的制约,走的太远,就会“亢龙有悔”。所以,挣得自己立身的方圆之地即可,不能过分和灭绝,最好的方法是“害以远隔”。紧接着,坤卦又说“君子以厚德载物”,顺天养德才能繁荣物源,保持长盛不衰。许多人只根据善恶利害去有意识的扬善抑恶,获取眼前好处,但阴阳善恶在天道中是能够自行平衡转化的,人为地去干涉反而会越帮越乱。所以,聪明的人就像天地一样,是不会故意增强或减弱任何一种事物的力量和存在的。但不干预不等于不利用,“刍狗”是什么?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形状狗,祭祀举行前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生怕变形了,祭祀后便失去了它的意义,被扔在路边任人践踏。老子以“刍狗”作比来说明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是生而养、死不惜,让它们化作春泥更护花,并不是用完之后进行珍藏和保护起来,而是让它们回归到自然轮回之道。又说干涉越多,纠纷越多,但也不是不干涉,而是要“守中”,掌握住中正之道这个根本而不偏不倚,以不变应万变,预防畸变的发生,保障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紧紧抓住生产繁荣之本,使之绵绵不绝,这种守中和根本源泉,也就是下一章要讲的“谷神不死”—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老子骑牛出函关,留此大雅在人间。高山流水传佳音,夜深常伴明月看。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六 章 谷神不死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绵 绵 若 存 , 用 之 不 堇(尽) 。
在《道德经》的所有翻译的版本中,关于“谷神”的解释是最混乱的。有的就直接翻译成是空旷的山谷之神,有的说是养生学中的谷道,并因此说后面的玄牝指的是丹田,有的说是谷物之神。我以为这一章节主要意思是说大道是万物的生存之源,而且老子在经中仿照大道的作用,也提出了为百川谷的观点。而神与魔的区别在于神主生养,魔主劫杀。所以,应解释为:大道像里面容纳着奔腾不息的百川又深不见底的山谷一样生养着万物,这是伟大的母亲,天地万物由此而产生。并且这是一种绵绵不绝的存在,它的能量永不衰竭。
为什么大道会有这种用之不尽的能量呢?道是没有形状、难以把握的,《道德经》在下一章中以可见的天地作比,回答了这个问题——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七 章 天长 地 久
天 长 地 久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故 能 成 其 私 。
能够寿命长久的,莫过于天地。而天地能长久,不是因为它们善于养生善于维护自我,恰恰相反,却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自我的生存,而去利用自己的能力生养了万物,在万物生存繁衍的演变中显示出了天地的长久。所以圣人也仿照天地的这种作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放在为百姓谋福利之后,得到了百姓的拥戴才成了他们的首领,一心为公不顾私利反而更容易成就自己,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反而成就了自己的大私吗?
借助无私得到众人的拥戴,成就自我的过程中,还必须学会怎样在和谐相处中把握对方的智慧。这就是下一章要讲的“上善若水”。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八 章 上善若水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居 善 地 ,心 善 渊 ,与 善 仁 ,言 善 信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水有九德〕从高原雪域到东海幽冥,所有生物都离不开水,生态圈内,水无处不在,水造就了生命的神奇。因为水同时具有其他东西不可比拟的九个特性:1是透彻滋润,善于沟通。只要一触及对方,就能以无形入有间,把事物的前后左右在柔顺中了解得一清二楚,对方却无法对抗和排斥;2是注重基础,宁静公允。水平面是天下最大的平面,并且不管多深的坑,它都会从最下面的基层开始做起,尽全力填平,而且整体持平,当它平静时,所在之处毫无高低之差;3是不弃细微,积柔成刚。微小时奔流不息,巨大时深沉难测,对外善处善浸润,使困阻难以坐大和隔绝,于己善于积累潜藏,使智利越多越强,最后积柔成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无以及之,小到专注一点,滴水穿石,大到排山倒海,惊天动地;4是包容虚纳。水至柔,什么东西都可以溶进去,从而是水中生物最多,景象最全,都是由于它甘于居身最低处,又不弃细流虚纳百川所致;5是志坚又以曲求胜。遭到困阻不逃避,环绕浸润找出路,弹性对抗冲击。飙风入水而削弱,山高不能阻其流,壑深难以拦其途,九曲十八弯,不到大海不罢休;6是化解调合。水不但是最常用的溶剂,而且,碎成齑粉的东西经水调合,可以重新捏和成型,顽如岩石,被水浸润也能慢慢溶解;7是可传授和载道。水性至寒,但可以加热和流动,从而使它环绕的物体由热变凉或由凉变热而同化。一股蒸汽,成就了人类的工业革命,善用这种载道和传授,成就了人类文明;8是随时转型而化育。日丽为云雾,夜寒为霜露,乘风雷为雨雪,潜归藏为汪洋,遇热蒸发无影踪,遇寒化冰坚如铁;9是澄明自省。浊以止,静之徐清;安以久,动之徐生。再混浊的水,通过冷静沉淀也会变清,之后可以重新利用。正因为水具有这九种德性,才能与万物相调和教化,却没有什么东西能与它相争相衡而终成其大,成就生命的本源。
所以,《道德经》才说,人事作为的最好方法,就是像水一样,无孔不入而又善于周全。《孙子兵法》中也说,兵形象水,水避高而趋下,兵避实而击虚。由此可见,处众人之所恶,并不仅仅是说愿意去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不与众人处于同一水平去争夺,这样很接近予而不取的大道的作为。但对于人道而言,不争夺或被争夺就可能失去生存之本。如果从谋略的角度看,当别人只看到实有的部分,而我却看到了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虚无的部分,便掌握了主动权。所以,此处的“恶”可以通“无”,还包括众人还没有关注和到达的地方而比别人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系统性,这样才能接近大道变化的真实规律而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按照这种谋略的看法,下一句的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易于与人交游的易守难攻之地,是掌握着变化的主动权的要地。心善渊也不只是心态沉静而虚纳,还包括能够汇聚众人之智,洞悉变化之理,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由此里而及外,才能对外交友显得亲和仁义,真诚友善而广结善缘,言谈举止诚信让人而深得人心,政治一方善于修身理事造福百姓,做事善于挖掘潜能成就功绩,行动善于明时用势,事半功倍。不与人争,却能拥有别人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主动权,又能明哲保身善于交游,也就没有了怨咎,所以也产生不了棘手的问题和祸患。只有这样,拥有了水一样的智慧和德性,柔而得道才能不强行争夺引火烧身,从而与人为善长治久安。为了减少过多强行的欲望引起灾难,《道德经》在下一章中继续劝诫,要求人们学会止于至善——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九 章 止于至善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功 遂 身 退 (有版本“退”为“芮”,可作秋天果子成熟后归藏于草间解,也可通此意), 天 之 道 也 。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个奇点时,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变,这个奇点能否到来,全在于当事人对过程的控制。所以,道家和儒家都有这种论点。在《大学》中“止于至善”,并不是说要人们停止发展,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程度来决定人事的努力程度。因为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和衰竭的历程,能顺应这个规律进行的人事作为才有功效,不符合兴衰规律所做的努力往往是白费功夫,甚至是适得其反。人们最常犯的就是这种知进不知退的错误,《道德经》便在这一章中告诫人们:拥有了可以足用的东西时,如果还劳神焦思想要争取更多,倒不如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可而止。通过捶打锻炼,把武器磨的锋利无比,反而更容易折断,不利于长久保存。满屋子的金玉宝贝惹得许多人眼红,往往更容易招引盗贼的光顾。如果富贵了就生出骄纵蛮横之态,那是在别人心中为自己种下祸根。只有在成功之后善于隐退归藏,才符合自然保全之道。这一点最有对比的鉴照,就是张良与韩信、范蠡与文种。
本章节的重点,功成而后身退(芮)。并不是要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努力的重点在于建功立业,不在于居功自傲,躺在功劳簿上去享受成果。成功是人事能力的对外显示,低调善守才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和人生的长久虑远之计。但,劳苦之后,成果让他人分享,而把自己置身事外,这是一个很多人都难以摆脱的诱惑陷阱,只有那些具备高深修养的人才能做到,那么,怎样加强修养、增进这种根本呢?《道德经》在下一章中说到——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十 章 抱一致柔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涤 除 玄 鉴 , 能 无 疵 乎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每天在无人时用心问一问自己:能把肉体和魂魄完美无缺的结合为一体而不分离吗?能把精气神积聚到一起并柔化如水,浸润五藏六腑百骸四肢,使自己像出生的婴儿那样通体透彻、至真至纯吗?能时时自省静思,使自己保持空虚明静的心境而不为外物所累吗?爱惜国家,治理民众,能不劳民伤财而自然无为吗?思考问题安排事情,能顺随事理而不强制逆行吗?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明白通达,还能虚心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或者假装糊涂、激流勇退以求心安理得吗?
从修身养性到治国理事,老子发出这几种扪心自问,旨在要把这种居下和守柔发挥到极处的“无我”而与万物融合。只有这样接近“无”的境界,才能不激化与外界的矛盾,才会有真正的发展。
无我可以治国,无欲可以成器,只有到了无的境界,万物才能发掘出潜力,产生新的价值。所以,《道德经》下一章里说道——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十 一 章 向无而生
三 十 辐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人生智慧,在于以舍为得。在拥有的前提下,通过对事物形态的充分了解,在可控的范畴内,不断有目的地去“舍”,春种一粒籽,才有秋收万粒粟。所以说,因有求无,对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有意向的取舍,可以挖潜创新,求取更多的利益。老子在这一章中说道:三十根条辐集中到一个空心筒上,便撑起来一个车轮,正因为中间的空心,能穿进车轴才刚好组合成一辆车;先和好一块黏土,然后把中间挖空之后晾干烧结,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当做容器用;在土原上凿出门窗,并把里面挖成窑洞,正因为里面有了空间,才可以让人居住。所以说,拥有了是一种利益,寻找其中能够产生生机的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取舍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对事物形态和运行变化规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与人事作为的高度统一。
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抛开表象去认知事理,利用深层次的规律去作为的正确方法,以及用怎样的价值观去辨别真伪、去芜存菁,《道德经》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十 一 章 向无而生
三 十 辐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人生智慧,在于以舍为得。在拥有的前提下,通过对事物形态的充分了解,在可控的范畴内,不断有目的地去“舍”,春种一粒籽,才有秋收万粒粟。所以说,因有求无,对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有意向的取舍,可以挖潜创新,求取更多的利益。老子在这一章中说道:三十根条辐集中到一个空心筒上,便撑起来一个车轮,正因为中间的空心,能穿进车轴才刚好组合成一辆车;先和好一块黏土,然后把中间挖空之后晾干烧结,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当做容器用;在土原上凿出门窗,并把里面挖成窑洞,正因为里面有了空间,才可以让人居住。所以说,拥有了是一种利益,寻找其中能够产生生机的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取舍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对事物形态和运行变化规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与人事作为的高度统一。
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抛开表象去认知事理,利用深层次的规律去作为的正确方法,以及用怎样的价值观去辨别真伪、去芜存菁,《道德经》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资本投资的是现在,智慧教育投资的是未来。我现在的冷落,不代表将来的无人问津,一如老子的被褐怀玉。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十 二 章 去华求实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玩物足以丧志,人要想干成一件大事或者获得一种更高层级的认知,非得抛弃对浮华的追求,探究这种浮华背后的根本不可。老子告诉我们,繁杂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吵杂的声音,令人听觉减退失去敏感。浓重的味道,令人舌头发麻失去感觉。纵马奔腾打猎射箭的激奋状态,容易让人失去理智而一发难以收拾。追求稀奇罕见的东西,能够使人行为失常。只有注重内在的实用的东西,而放弃对表面繁华的追求,才能不迷失方向,知道在纷扰中如何正确取舍。否则,繁华落尽将一无所有,而且,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还可能因此取祸。真正聪明的人不会人云亦云地追求一些时尚的浮华,而是不迷惑于表象,只注重根本的巩固和发展。所以,老子最后说,圣人把温饱问题放在第一位而不去迷惑于花里胡哨的东西來耗费掉精力财力,所以会杜绝浮华浪费,追求加强根本务实的事业而得到巩固。
世界上的诱惑太多,要真正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需要一个人如下一章讲的那样全力以赴——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时间:2020-06-11 16:13:16
第 十 三 章 全力以赴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面对好像有利可图的机遇,你怎么知道是台阶还是陷阱?面对奉承和侮辱,谁知道以后会转化成什么效果?所以要万分警惕,小心翼翼地去对待和处理,防微杜渐,避免事态向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在这里提倡,要把大麻烦看的和身家性命一样重要,时刻思考着如何避免冲突的形成,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契机,才不会有死结形成。
为了强调这种心态的重要性,老子又专门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详细讲解。他说宠为下,不要自认为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这样就会失去所有机会。只有把自我放在低位,别人才愿意与你交往,才能因此获得机会。并且,把自己放在弱劣位势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才能时刻关注和把握周围事物之间,以及它们与我之间的关系和变化。得失都要引起警觉和重视,才不至于双方关系失和尚不自知,久之形成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之所以有大麻烦,是因为我的存在对别人造成了妨害,也就是说,是我对问题处理的态度或方法不对才形成的大麻烦,倘若我不存在这种做法,就不会有麻烦找上门,说明这是对麻烦形成前的过程关注不够造成的。所以说,能够抱十分认真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世界,能够象对待自己的身家性命那样对待天下的人和事,好像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了,如果他也能满怀热情的对待自己的重任,就能慎重如初的治理好天下。因为只有抱着认真的态度去探究这个世界,才能了解和弄清楚这个世界变化的真正的道理。那么,在这种认真的心态下,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看透世界的真知灼见呢?请看下一章——

楼主:人生是门学问

字数:38221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20-02-04 00:18:38

更新时间:2020-06-11 16:13:16

评论数:1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