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解掉所有禅宗公案

解掉所有禅宗公案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深不可测
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
大珠禅师:“会变异!”
三藏法师:“您错了。”
大珠禅师:“你有没有真如?”
三藏法师:“当然有。”
大珠禅师:“如果你说真如不变动,那么你一定是个平凡的僧人。你难道没有听过真的修道者,可以转三毒贪瞋痴为三学戒定慧,转六识成六种神通吗?转烦恼成菩提,转无明为佛智吗?如果你说真如无变异,你就是外道!”
三藏法师语塞,认输说道:“这么说来,真如就有变动了。”
大珠禅师:“如果说真如有变动也是外道。”
三藏法师:“您刚才说真如有变动,怎么现在又说不变?”
大珠禅师:“如果您清清楚楚地见到自性,就会知道真如和万物的关系,您说变也是,不变也是。如果你没有见性的话,说变也不是,说不变也不是,如今一听人说真如会变动就做变的解释,又听说不变就做不变的解释。你怎能称为杰出的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听后非常惭愧地说:“禅,真是深不可测!”

这则公案最值钱的就是大珠禅师说的“如果您清清楚楚地见到自性,就会知道真如和万物的关系,您说变也是,不变也是。”这一句。古时候因为知识的局限性,特别是语言不像现在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各门学科的专业术语可以用来交流,只能靠参悟者自己去体会,很难通过语言逻辑传达前辈的参悟内容。但古时候能到达开悟的人却比现在多得多,主要是他们专一,肯花功夫。现代人可用的工具虽多,但要坚持几年,几十年来做一件似乎没有经济价值的事,确实就更难了。
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从来就不是深不可测,深不可测的是人自我业力的障碍。就像珠峰,对于立志登顶的人,它从来都在那里。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什么冤仇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这座达摩祖师的坟墓,唐代宗时,曾赐颁“圆觉大师空观之塔”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有一次,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来到达摩祖师的墓边,临济禅师应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塔主见面后就问道:“请问长老!您法驾光临,请问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临济禅师道:“我到此目的,既不礼佛也不拜祖!”
塔主听后非常不解地问道:“请问大德!佛陀及祖师与你有什么冤仇?”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道:“您为佛陀与祖师这么讲话,佛陀与祖师有什么恩惠给你吗?”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所答。许久,塔主请问道:“那我该如何自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道:“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本来面目。”
塔主又问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临济禅师以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中的偈语说道:“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这则公案看似平易,实则比很多启示的公案分量重很多。启示公案一半是教人怎么参悟,就像老师教学生解题各种的方法与技巧,其目的是引导你入门。至于进门后你会“看”到什么,那得等你进去了自己感受。本公案临济禅师直接将门里的东西展示出来,“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众生与佛祖本来无异,若是有异实乃众生自己因“厚此薄彼,爱恨情仇”而遮住自己。
这个过程就是去灯下黑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用手术刀剔除,而是先肯定他们客观存在,在肯定的基础弄明白他们为什么有差异,当我们发现虽有差异却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而这个原则是对一切都无差异的时候,所有的异本质都是相同的,也就明白了,佛法平等的意义。在此意义上自然肯定一切而肯定自身,否定一切也否定自身。

如此佛魔无异,佛祖与众生无异;佛以佛缘生,担佛果,魔以魔缘存,担魔果,众生倚众生缘活,担众生果。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一半--一般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艳 诗
有一位管刑法的官员陈君,年老辞职还乡,为信佛因缘,途中参访法演禅师,问道:“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法演禅师是有道高僧,但解释问题时却用艳诗回答道:“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此中事不知长官会得也吗?”
陈君应声道:“会得!”
法演禅师问道:“会得声?会得意?”
刑官陈君不能答。
一日,圆悟禅师自外返寺,问道:“听说老师用艳诗和官员陈君谈论佛法,不知他会也吗?”
法演禅师道:“他只认得声,不能会得意!”
圆悟禅师道:“诗中意思,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又要说他不能会意?”
法演禅师答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你道会也不会?”
圆悟禅师听后,心有所悟,作礼退出时,忽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鼓翅鸣叫,圆悟自语说道:“此亦不是声。”遂再回法演禅师丈室,以诗偈呈明心得道:“金鸡香锁锦绣帏,竺歌丛里辞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法演禅师听后,大喜道:“此佛祖大事,非小根器所能造诣,我为你欢喜。”//


这则公案算是一则有意思的标准公案。有些难度,但就透析佛法而言,实则是一个低阶教程。当然这并非是说法演禅师的水平,而是就本公案所演示的阶段。举个例子,如果说佛学是数学,那么这则公案研究的是整数范围。下面具体说说为什么。
先还是强调一下,佛学教学基本都有“随缘”、“当下”的特征,比如本公案是由陈君问“如何才能认识自己本来面目”而来,所以“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句就是回答本来面目的,怎么回答的呢,这就牵扯佛学参悟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任何一种现象,参悟者需问“问什么”。这句诗就是一种现象,那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呢?因为这是“檀郎”(中国诗词为了美,爱用雅字词)心里想这样呀。所以认识自己就得问“心”(现在准确说应是“脑”)。法演这句诗就是告诉陈君,你得问你得心,只是陈君不懂这层意思。通过“问心”这个路径参悟佛法,是古人一个典型的参悟范式。但指引到“问心”这个点(这则公案就这个位置)离开悟有多远呢,就类是上一段数学例子。因为接下去要弄懂“心”为何物,它的运行机制,这难度系数倍增。
至于圆悟禅师的“金鸡香锁锦绣帏,竺歌丛里辞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这首诗和法演的一句诗是一个内涵。这就像练习加法,1+2=?和3+5=? 都是加法原则,同一等级。想表达的都是一个“心”字,但唯一不同之处,圆悟由人心延伸至了“鸡心”,这点上,圆悟的悟性是值得表扬的。
顺便说一下,很多参公案的同志喜欢去钻公案里一些句子(比如这则公案里的诗句)的意思,这就容易偏了。公案中有道老师希望启示的,基本都是意在言外。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快乐与痛苦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中不时叫说:“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还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生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这则公案比较明白,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一切真实,即是佛法的直接体现。如果一个人本来痛苦,还是高喊快乐,无论他是装,还是意志强大,依然不违背佛法。这就像某种植物,正常情况春天发2个小枝,但因为环境或者其他原因,某个小枝很快又发了一小节多出的枝丫。如是而已。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快乐就是快乐的感受和表达,痛苦就是痛苦的感受和表达。如果反过来,只能说他不正常或者不普通。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因缘所成
桂琛禅师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故而指着一张竹椅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汝作么生会?”
桂琛禅师答道:“既曰唯识,又曰唯心,那就作唯识唯心会好了。”
玄沙禅师不以为然,说道:“理则是矣,无如破坏事相了,唯识唯心并不破坏宇宙万有。”
桂琛禅师指着一张桌子道:“那请问老师,您唤‘这个’作什么?”
玄沙禅师答道:“桌子!”
桂琛禅师摇头道:“老师不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不唤作桌子,桌子者,乃是假名假相。”
玄沙禅师立刻改口气道:“的确‘这个’不是桌子,‘这个’的真相乃是木柴,木柴做成桌子则唤做桌子,做成窗子则唤成窗子,实则桌子、窗子的本来面目仍是木柴。”
桂琛禅师不住地点头,但玄沙禅师指着木桌又改口道:“此‘这个’非木柴,非窗子,此乃山中大树。”
玄沙禅师见桂琛禅师正要开口,举手制止,故又再说道:“此亦非大树,此乃一粒种子为因,再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缘而成树、成木、成窗、成椅,实则树木窗椅,乃宇宙万有之因缘所成。”
桂琛禅师道:“宇宙万有,仍是唯识唯心。”
玄沙禅师道:“汝既来此参学,不如说宇宙万有一切都是‘禅心’。”//

这则公案是参悟到一定阶段(古人归类《大乘》)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宇宙实像,“我”与宇宙的本质与关系。唯识(“识”意思是“辨、别”)、唯心是两种观点,古时候是很难说清楚的。即便是现在人们依然很难理解--就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物体分辨到细致处,不同人之间就颜色,大小,材质的感知依然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的本质及原理机制。
这里我用现代的思维和 处理方式表达一下,首先将人简化成一个有几“孔”(眼、耳、鼻、舌、身)的盒子,不同的人盒子上孔的大小有着细微的差异,盒子外就是宇宙,他们通过孔与盒子内部交换。孔就是“识”的基础硬件,硬件的差异会引起交换的差异。“唯识论”就是坚持宇宙的实像取决于“孔”。“心”(意)是什么呢,就是各种孔当下输入到盒子内的“东西”与盒子之前已有的“东西”叠加之后的当下“总的结果”。“唯心论”就是坚持宇宙的实像取决于这个“总的结果”。所谓心外无物,就是这个意思。这都是后来佛教传播过程的衍生品,对透彻的禅悟者是没有这些障碍的。
至于宇宙实像究竟如何,有兴趣的可自行参悟。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今天不方便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金牛禅师看到这种情形,不悦地说道:“凡是行脚云游的学僧,在谒见寺院禅主时,无不按照一定参学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是从哪里里来的?为什么连这点基本的礼节行仪都不懂?”
临济禅师诚恳地回答道:“我不知道老禅师您在说什么?我敲打禅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礼打招呼了吗?”
金牛禅师听后,更加不悦这种回答,刚要开口,临济禅师就动手用禅杖打金牛禅师。
金牛禅师此时若有所悟,但临济禅师却又忽然道:“我今天不方便!”
金牛禅师顺手一掌打去,口中道:“我此时倒很方便!”
临济禅师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确不错!我们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后来,沩山禅师就问仰山禅师道:“这两位前辈的对话,到底哪里一个占了上风?”
仰山禅师回答道:“占上风者上风,居下风者下风!”
此话一出,旁边座主不以为然地道:“占上风者未必上风,居下风者未必下风,上风何在?下风何在?”
仰山禅师和沩山禅师不约而同地说道:“正如座主所说,无风起浪!”//

这则公案是一则真正有趣的禅宗公案。对于对禅道没有很深的认知的朋友基本参不了这则公案。
先扯远点,这就有点像周星驰的电影,无厘头!但是,是真的只为无厘头的搞笑吗?自然不是,周星驰每部电影都是将他想表达的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自己美好的愿望用无厘头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同辞、理、趣,能在趣味横生中将理隐含其中,本身就是高水平的表现。这则公案就是这样。
这则公案里,临济禅师和金牛禅师就像两个武功高手,见面自然就要切磋。只是他们切磋的内容不是武功而是禅道。可是他们一来一回的“打人”怎么就体现了禅道呢,很多人不明白的就是这里,因为人们基本认为禅道是很高深的东西,只有彻底明白的人才知道禅道就只是无处不在的“因果业力”的规律。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在上演,比如金牛老想说,临济直接就上手,这就直接体现业力的规律,当然金牛马上明白,顺道就还回来。如此双方都明白:对方是明白人。如同不做痕迹的哑剧双方都表达自己的参悟段位,所以临济哈哈哈大笑。
至于仰山禅师和沩山禅师这两位后来的武功高手也练到前面两位的水平时,当然心知肚明。说起那两位比划的过程,说“无风起浪”意思两位前辈没事找事的显示一下自己的参悟,因为比不比划,禅都在那里。
我之说以说这则公案有趣,是前两位高手见面就即兴的来那么一段,在外行看来就是无厘头,对于两位修为高深的大事来说,这个无厘头真的算得上有趣了!个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禅趣!看到很多人把“禅”弄得很高雅,又是诗,又是画,又是茶的,实际上这都只是文人附会的理解。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可能有些同志看我的解释觉得倒了胃口,破坏了心中的美的意向。但真实就是这样,没得办法呀,所以古人说修行需要承担,承担的不是外力,而是内心能抗住一切幻像破灭。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忘了说“今天不方便了”,这句虽然是公案题目,其实没有需要解释的地方。只是临济打人用的禅杖,他的意思只是我就不用手了。想起来,不说这句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完整。当然这句也是趣味的呈现。哈哈。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将正法眼藏也随着灭却!”
座中三圣惠然禅师听后说道:“身为弟子的我们,怎敢将老师的正法眼藏灭却呢?”
临济禅师问道:“那么,假如有人问起:道,是什么?你们要如何回答?”
惠然禅师马上就学着临济禅师一向教导学人的方法,高声大喝!
临济禅师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以后却在这些大喝一声的人处灭却!说来真叫人伤心!”
说完,就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时为唐咸通七年。
临济禅师入灭后,惠然禅师非常不解地说道:“老师平时对来访者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着老师也大喝一声呢?”
临济禅师忽然又活回来:“我吃饭你们不能当饱,我死你们不能代替。”
惠然禅师急忙跪叩说道:“老师!请原谅,请住世给我们多多指导。”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说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
说后,临济禅师真的就入灭了。//

这则只贴出来,没有解释的必要,就是两个字的感受“悲哀”
楼主:质言乱说001  时间:2020-08-14 10:40:48
//谁知道你
有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
龙潭:“你出家为尼已经多久了?”
比丘尼:“过去出家有多久,这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问的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
龙潭:“那你现在是什么?”
比丘尼:“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
龙潭:“你是女众,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比丘尼于言下有省。//

这则公案本身龙潭禅师有水平。“你是女众,谁看得出你是女众?”这句话直击“分别心“”,自己有分别心,就是自己活着像中;同样别人有分别心,那是别人活在像中;而修佛就最终要去“分别心”。不除分别心,就易陷于执著,比如比丘尼执著于“丈夫”像,而执著的底层原因就是分别心。修到没有分别心,男、女;过去、未来又有什么不同呢。一样因果业力流转中!

楼主:质言乱说001

字数:2787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6-23 06:43:44

更新时间:2020-08-14 10:40:48

评论数:1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