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剩閒書

剩閒書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今日节气才是小雪,小雪与小雨前天和昨天结伴儿来看我
路上推推搡搡拉拉扯扯一团风,撞落一地黄叶等我去题诗
却见路上早已湿成一片,比天上的云更浓,更重
我还能说什么呢,沉默和我的影子沉进去也不见增加多少厚度


我是不接地气的,也不接人气,唯接天气
天气已是小雪,路上滑我没有出去跑步爬山,小腿肚隐隐泛酸
山上树与云见不到我,不知是不是记起小雪下的脚印与踏歌
反正雨雪天里树的颜色跟我通感,有各种细微的变化
因为我像植物,向阳的方向旺,背阴的一面就局促
于是我常常相信花儿跟我一样拎不清,谁是花儿谁更堪怜


立冬吃饺子,小雪喝粥,到了冬至和腊八再重复一遍
此时此刻,读着远方的诗和雪,肚子热热的而心里暖暖的
方知人与人之间的惦念,比小雪来得更普遍更纯洁
明天一大早我会温暖地补跑数千级台阶,天地之间的缝隙从此不再隔得太久远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读诗的三重境界,细说《摽有梅》为例



1


《国风·召南》里有一首诗叫《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我在帖子《跑调》里说:"《摽有梅》也写得好,写出活色体香",阿狸问我:"段教授,摽有梅怎么就写出活色体香来了?"我回答,段干教授讲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你再努力想想吧,脑子要多转几个弯儿。

阿狸果然勤奋,呼啦啦想了一大堆,可是仍然没有想明白,又跑来问:『我在此中看到了凄凄惨惨戚戚,怎么段教授你们就看到美好的初恋美好的爱情了呢?甚至还“活色体香”的?』

我觉得再不说说其中的拐弯之妙,阿狸恐怕会暴起打教授咯。好吧,讲几句吧。

读诗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读诗读高兴了,诗有会于心,于是手舞足蹈。这是读诗最自然而然的反应。

第二重:不知不觉中敲自己脑壳。手舞足蹈之后,心静下来,又不免有一些犹疑,总觉得自己理解得并不自洽圆满,于是反复琢磨,不知不觉中手敲打着自己脑壳,自言自语:怎么这么笨,怎么这么笨,老是拐不过弯儿来。

第三重:敲打老师的脑壳。自己笨,自己敲打自己脑壳还没完,反过来抱怨老师没讲透,要敲打老师脑壳,这是笨到最高境界了啊。

有人说,你这读诗三境界与王国维夫子不同啊。是的,不同。王国维三境界是描述读诗天赋高的人,阅读越通,阅读越深。我这三重境界是写读诗读不通爱着急的人,好动手动脚的。



2


阿狸旁征博引读《摽有梅》,精神可嘉,用功甚赞。那么多资料里难免有些小错小误,我先指出一二:

2.1,"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就是说,周朝的正月相当于今天农历十一月,秦朝的正月相当于今天农历十月,汉朝延续秦朝历法,直到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历》颁布,恢复夏朝的惯例,"夏朝建寅",从那以后,正月才是今天所说的正月。阿狸帖子里的时间好像都是按照今天的农历说法儿,与周朝相差俩月。时间错误不重要,因为我们读诗并不需要管它在几月开花几月结果。略过。

阿狸的解释里有几处应该特别注意:

2.2,一个是『摽』,阿狸解释为『坠』,『梅子落下了,还有七成的果实在树上』。我认为太牵强,树叶茂密,梅子没有树叶子大,树叶子盖住了梅子,谁能分清树上有几成,落下来的梅子占几成?再说了,梅子成林,一棵梅子树都不容易看清楚,一个梅林更不可计数。

2.3,『庶士』:诗经里也叫『多士』,如《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 文王 以宁。”意思是人才济济,贤人志士众多。此处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阿狸在此处没有拐过弯儿来,所以诗意没有整体把握好。

2.4,『谓』,阿狸解释为『告诉』,也不是很确切。『指事而言亦曰謂。《詩·召南》謂行多露,《小雅》謂天蓋高之類,是也。』『指事而言』,指着事而说话,意思是当面说。也就是约会啊。『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意思是『但相告語而約可定矣』。

这个『迨其謂之』,是人家等待有人来约会她。



3


这整首诗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少女在众多男子里挑选一个意中人,就是在『庶士』里挑一个『吉士』,良人也。

这个挑选过程是以簸箕簸梅子干为比喻的。簸箕有一个特点,里面装上粮食,颠之簸之,好粮食与劣质的东西就分开了。『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这个姑娘一簸箕梅子干颠来簸去,一茬一茬的挑拣好梅子,把坏梅烂梅沙子树枝树叶扔出去,一簸箕梅子,『其实七兮』,大部分都是好梅子,她要在众多美男子中选一个『吉士』。『其实三兮』,她簸箕里还有三成好梅子,其他都倒进筐子里了,此时她选『吉士』的目标范围也越来越明确。『顷筐塈之』时,她心上人就已经确定了,心里盼着『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快来约会我吧,吉士。



4


《摽有梅》是从『庶士』里挑选『吉士』,诗以盼着『吉士约会』结尾。

而《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摽有梅》是《国风·召南》的一篇,《野有死麕》也是同此一地的民风,诗以『吉士诱之』起首,约会开始。正好对接《摽有梅》的结尾。



5


这个弯儿如果转过来了,初恋的体香自在其中焉。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看过美国2020年度电视剧『女王的棋局』,回想起来『阿甘正传』,觉得天才和白痴之辨几希矣,一念之偏左则天才,一念之偏右则白痴。天才和白痴的共同点是心底那一抹无边的安静。我曾写过一篇谈吃的帖子,里面说:"故知世上事难平,事事物物里往往暗隔一条难以觉知的缝隙。"而这寂静与安然便是面对那空缝隙的最好方式,平庸之辈则以喧闹充而实之。


1,叙事风格

『女王的棋局』的女主是国际象棋天才哈蒙,和『阿甘正传』的男主白痴阿甘差不多的年纪,阿甘上小学的时候哈蒙正在孤儿院。阿甘的爸爸好像与3·K·党·有关,哈蒙的妈妈在遭富豪前夫离弃后自杀。阿甘的年龄有些像红楼梦里的人,忽大忽小,哈蒙年龄有连续性与一致性。

『阿甘正传』在叙述阿甘成长过程中穿插着美国的历史背景:3·K·党,肯尼·迪·被·刺,越·战,水·门·事·件,乒·乓·球外·交,垮·掉·的·一代。

『女王的棋局』的社会环境则是:美·苏·冷·战,垮掉的一代,天主教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嬉皮士音乐,以及生·物·化学的秘密人·体·实验。

『阿甘正传』的背景偏重社会现实事件,电影着重描述阿甘的社会行为:橄榄球,当兵,乒乓球运动,跨州长跑,捕虾。

『女王的棋局』的社会背景着墨于文化,描写垮掉的一代的性,尤其是剧中音乐可以当做一个简明断代音乐史,女主的刻画则集中于内心深处。当然,哈蒙的穿著也是一部时尚史记,她的衣服都好,只是在莫斯科大师赛上穿的中方格过膝长外套有些瑕疵,右臂后侧结构有些问题,穿得不舒服不好看。衣服格子都是对称的,两只袖子对称,领子也对称,但是后臂那一半圈偏肥,与很合身的左边对比瑕疵就很扎眼。

『女王的棋局』和『阿甘正传』在雷同的叙事风格中表现出细软粗硬各异的质感。哈蒙的时代背景转换慢,跨度小,交代得比较含蓄平实不像阿甘那样迅疾而充满黑色幽默。这与整个剧情氛围匹配。阿甘正传是阿甘讲出来的故事,大嘴直着脖子讲,自然会是那种有些错位的荒诞感。哈蒙性静,她的回忆录自然也含蓄。


2,阿甘和哈蒙

阿甘和哈蒙都是遭受歧视的小孩子,内向,孤独。这是外在小环境因素同构。

在喧哗与躁动中,阿甘和哈蒙学会完全不同的守身之道:

阿甘学会了逃避,三十六计跑为上计。

哈蒙学会了迎战,内心坚强,精神上自主而不屈不挠。

在逃避中阿甘学会规避危险的心法是顺从外在的规则,所有的既定规则都是对的,要么服从,要么逃跑,但是他不打算改变规则。阿甘成功了。这是社会丛林实操。

哈蒙的心法是发现规则的漏洞然后予以利用,进攻,创出新规则,成为女王。当然,这是枰上谈兵。哈蒙成为棋王之后,步行去莫斯科国际机场,这是一步高妙的步法,既逃避了异议者,也逃避了政府,走得从容优雅。


3,白痴与天才之间的同质

阿甘逆来顺受,外来无论什么规则,不管懂或不懂,他内心总是安然接受。他心里除了安静,没有波澜,没有风声。

哈蒙则闹钟取静。安定药,酒精,冥想,帮助她发掘内心天赋的寂然。她心里有好奇,有疑惑,却都能收放自如。

阿甘和哈蒙,都有一颗寂然不动的心,静若处子。

唯其能静,所以能定。唯其能定,所以能乱世成就自我。


4,『天才』

白痴阿甘与天才哈蒙的品格完美地结合在爱因斯坦一身,这可以在『天才』剧中体验:既能发挥天赋,又能顺势济世。爱因斯坦既有哈蒙的天才思维方式,又有阿甘的坚韧不拔。


5,动人

5-1,现如今的摄影与剪辑合成技术非常强大,很多镜头是借助电脑后期制作,颇增剧情气氛,其才常能惊心动魄,其情则沁我心脾。剧中含蓄的热情与幽默也是赏心悦事。此情不可言说,略过。


5-2,有些背景不交代清楚的话剧中一些事情就难以理解。比如哈蒙为什么机场途中下车,步行去机场?为什么苏·联司机腰上别着手枪?这是冷战期间。哈蒙为什么酗酒?从她个人讲,这容易帮她冥想,从她家庭看,养母也酗酒,从时代背景看,垮掉的一代的三元素,酒,性和音乐,这三种里哈蒙沾了酒,然后戒酒。所以宏大叙事也有助于看明白剧情。这就像看文章或对话时,要补足对方的大前提一样重要。

正因为剧中主角事迹是贯穿在宏大叙事里的,所以也可以借以观察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从中可知为什么如今美国会陷入民·粹·主·义,也可以感知中国·民·心会如何动态平衡。至若俄罗斯民族,歌剧和国际象棋的普及程度相当于相声与乒乓球在中国,他们对棋王的爱戴与尊重,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的轻与重。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从有根的两个问题说一说佛的审美与认知

1,有根之问的奇异之美

时在 2020-11-25 18:06 三拳"有两个问题请教论金老师":

1,看众生的是谁?
2,发慈悲心的是谁?

论金回答说:"本来就没有那朵花是为你准备的,如果你学会放下自我,不再问是谁心怀慈悲,那满山的鲜花都为你而盛开。"

……
我不信佛。但是我曾经常常自诩解空第一,今天,我试着回答这一分为二的两个问题:

1,有根问:"看众生的是谁?"
段干教授答:"我。"

2,有根问:"发慈悲心的是谁?"
段干教授答:"我。"


我的回答"我",任何略有佛教常识的人都会说:错了,佛法讲究"无我"。是的,我好像是答错了,但是却非常适合有根的提问。

释尊说法,最后一般都会声明:凡佛说法,即非说法,是名说法。众弟子会回答说:"如是我闻。"

说法的,否定自己所说的言辞;听法的,会说他们听到了言外之意。双方都在淡化抹除文字表象,直达文字所指的实像。

有根反其道而行之,偏偏用文字提问,偏偏是在论坛上必须用文字回答,我回答为"我",这种不同寻常的问答是不是很有奇异之美?是不是以与佛法相反的方式揭示佛法的实像呢?


2,"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呢?

"我",是一个文字。
"我",是一个声音。俺,吾,予,余,阿拉,I,Moi……都略有不同,其实也都差不多,很像哑巴说话的声音"啊啊啊"。

"我"作为文字也好,作为声音也罢,它所指向的到底是什么呢?按照佛经的一般思路,此时此刻必须譬喻说法,打个比方。

比方说你现在正面对一颗树,一颗松树,一棵桂树,一棵苹果树,随便什么"树",那么你仔细看看你面前的"树",仔细看,仔细看,看得越细越好,你看到什么了呢?

看到"枝"
看到"叶"
看到"花"
看到"干"
看到"果"
看到"种子"
看到"根"
看到"蜜蜂""蚂蚁""鸟"在其中鸣跳,但是你并没有看到什么"树"。

对,我们平时天天说苹果"树",桂花"树",读诗歌读到致橡"树",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树"。明明看不到任何"树",可是我们说话写诗时忍不住用个"树"字。

"我"也跟"树"一样。面对镜子,镜子里出现一个人,你会说那就是"我"呀。请你仔细看看,像看"树"一样仔细:

看到"眼"
看到"耳"
看到"鼻"
看到"舌"
看到"手"
看到"脚"
但是,你看不到任何一个部位叫做"我"。你会发现镜子里的那个人是各种人体部位组成,没有任何一个人体部位叫"我"。

"我",与"树"一样,仅仅是个习惯的声音或者字词,并不是确实存有这么个东西。

这是从"名实论"角度辩"我"与"无我"。佛法里还有几个思路含从心理图像角度辩"我"与"无我",都差不多,略。


3,看不到"我",那会看到什么?

当我们看一颗树,一颗松树,一棵桂树,一棵苹果树,随便看什么"树",却实际上看不到任何"树",此时看到了什么呢?

按照佛经的路子,此时当有一人,"言下大悟"。此时看到的东西往往就是正在寻找的不易发现的那一个。古代的所有大德高僧,都是听了这一段或者类似的一段法而大彻大悟的。这部分人比例不高。

更多的人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思考十二处。过程基本上都是重复上面的一个思路。不赘。这一部分人比例仍然不高。

剩下的大部分人还要继续努力,继续磨炼,这一大部分人需要"磨炼",需要的是"信仰"而不是"思考"。


4,我还会继续说吗?

不会了。
佛法无边,路子基本就是上面这个路子。上面所说的虽然简单,却是一个三岔口。是小乘与大乘的分野,是中国几个宗派的分水岭,是……错综复杂关系的枢纽。此处悟了就悟了,否则就再等机缘。


5,

以上所说,出自外道,幸勿挂心,反生障碍。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根姐,


你光彩照人,遇到你我也很光彩。你的文字,行乎所当行,寂乎所当寂,笔下全无布置,行文自成蹊径,终篇自见格调。我一见倾心。后又见你的字画,乃知这份涵养功夫于你已是泽及花草与日常,感佩感佩。

六星人物气质颇佳,扑尔敏文字有摇曳之姿飞动之势,两年前在红袖天涯读过一篇岁月猪刀,受惊若宠,不敢忘怀。这次算是故人重逢。还有色妞诸人初相见,才气迫人。

然而,段干末马甲已销,我还是不再涉足六星,曾假称注册新的,戏之耳。六星的论坛模式已经完全现实生活化,遵循现实交际原则;所谓红袖情怀实质上是追求纸上烟霞,尽量避免现实纠葛。二者之间泾渭分明,互相封闭,久之,六星会以为红袖犯神经,红袖则以六星假正经。越冷越淡以至疏离。红袖内部也会多起龃龉。无能为也。我本不是红袖人,今先行一步。根姐多保重。根姐精神生态显然实现自給自足,生活愉快是自然而然的。

衷心祝福。

段干末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我教你们诈






红袖人太淳朴,淳朴到自己相信有什么红袖情怀。在我看来,所谓红袖情怀,仿佛一个五十岁的油腻大叔,为了证明自己廿二三岁时的豪酒量而大饮,然而心有余力不足,结果呢就是自己失态,醒来自己也大惊失色,却复百般狡辩。……有些事情,最好默默装在自己心里,若要昔日重现在外形上却很难,在鼻毛比脑门头发还长的时候,应该记得呼噜声与情怀一样都不要太聒噪。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琳珊2018 2020-12-05 22:33:58
读过老师的文章,仰慕,特来问个好
-----------------------------
琳珊好。幸会幸会,勿客气~

我把你这段跟帖隐藏掉哈,别误会,我只是不想不相干的人打扰你~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有期好,

我本来就不是红袖人,我没有什么放不下啊。再说我这两年去红袖添香玩儿,一直受不了其中的俗,这份俗是我在别的地方遇不到的。虽说那气氛也增我涵养,促我精进。

倒是现在新遇到几个人,使我意识到原初的红袖应该不俗。我刚去时,有人猜我是有根,说有根的文字非常生活化,细细碎碎,却总写出别人写不出的角度与味道。有缘亲眼读到其文,佩服那份涵养功夫已经沁其心脾,那份灵性在沉静中飞动。还一直听着有关桃花的传奇,我猜测桃花或许像李娟那种感觉,现在也读到亲手文字,发现桃花文字里,感情跌宕,跌下去时著力,跌得人心疼,文字宕开去时却归平淡,似无挂心,而正是这份若不关心却使得人和文俱净。色妞和了桃花一篇,此前两天我还读过色妞一篇。色妞的笔势又有独特,情和意像山上的松声与松色,沉沉地入耳,沉沉地入目,却又沉在远方,意境是淡远的,临歧路而歌。这些人的文字,趴门缝儿时我也要去看看的~如果像她们这样认真写帖的人再多上十来个,我会多回去几次趴门缝儿的。

实际情况恐怕不会太理想的~文字嘛,同气相求,没有合适的气场,她们高手写字也会慢慢少发帖出来的。其他以打架为主的主儿又必须反驳别人才能写文章,没有基础素材架也打不起来。至于我自己,写点儿零碎的东西一直都是自己跟自己打架,打到很多人趴手指缝儿里看我的帖子,想看不敢看,不愿看又忍不住看~我现在刚刚跨过一个瓶颈,突然失去打架的兴趣。谁知道呢,过些日子说不定发现一些不通的地方又想打架,只是不知论坛上还会不会有人在玩儿。

也正好家里有些事儿,我哥哥姐姐太持重谨慎,都怂恿着我侍弱取媚,撒娇取容,所以也不大上网~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冬青与青松


寻常道边,多有冬青丛生,冬夏皆绿,以为街景之美。路人熙熙攘攘,多匆匆而过,不欲另看一眼。若有细心者,却必发现其新叶崭绿崭嫩;新叶一旦浮生出来,园林工人旋即挥刀剪去,惟余老叶蜷缩在叶底铁栅里。每剪一层新叶,老叶便更添一分墨绿。长此以往,普天之下,无论山东岭南,无论西欧东亚,冬青叶子都同一墨绿。盖因本属新叶消耗的能量在新叶剪掉之后层层累积给老叶,所以冬青叶脉偾张,老叶绿意满而欲溢,可惜绿色太浓重,一时又挤不透毛细管,堵成厚厚的叶片,直欲压垮铁篱笆。

完全不同于冬青经人工整型,青松自然生长于山上,全树的能量总会优先供给树顶。所以松树干多老皮,多枯枝,多黄叶,能量优先供养新干新枝与新叶故也,青松每新生一寸,辄老去一尺。

文章之道有合于植物生机者。《答刘正夫书》里韩退之说: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
或问:“为文宜何师?”
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
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惟其是尔』,以古为是,此其何异于冬青也,惟老叶是顾。然而不然,韩退之终归是求异的人,曰: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所谓"能自树立,不因循者",其非山顶青松哉,不因循于旧,惟新是求。

文章之道,在于"求是"与"求新"之间耳。"求是"不"求新",庸也;"求新"不"求是",妄耳。"求是"与"求新"兼美,殊为不易也,虽韩退之亦不能自如也。《朱子语录》云:"韩退之于大体处见得,而于作用施为处却不晓……缘他费工夫去作文,所以读书者,只为作文用。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只是火急去弄文章;而于经纶实务不曾究心,所以作用不得。每日只是招引得几个诗酒秀才和尚度日。"韩退之惟陈言务去,作文讲得通,做事却行不通,急于求异求新则易陷于妄。

苏东坡表面上要好过韩退之,"求是"与"求新"融为一贯。《答谢民师推官书》曰: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孔孟之道用诚用正,韩退之始于"求是",终于"求异",成为不通贯的两截人。苏东坡好老庄之道,老庄本色是好奇。苏东坡从心之好奇,成文之恢诡谲怪,成于奇,失于正,亦是两截人。苏韩以文章鸣于世,而多舛于身,以是知其文章有伤于养气也。修辞立诚,文章润身,不亦难哉。

斯文之难,难在以智慧贯通自身。犹有更难者:以慈悲融汇他者。

近来有悟会处,略记之。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冬青与青松




寻常道边,多有冬青丛生,冬夏皆绿,以为街景之美。路人熙熙攘攘,多匆匆而过,不欲另看一眼。若有细心者,却必发现其新叶崭绿崭嫩;新叶一旦浮生出乎梢,园林工人旋即挥刀剪去,惟余老叶蜷缩在叶底铁栅里。每剪一层新叶,老叶便更添一分墨绿。长此以往,普天之下,无论山东岭南,无论西欧东亚,冬青叶子都同一墨绿。盖因能量本属新叶消耗者,今层层累积付于老叶焉,所以冬青叶脉偾张,老叶绿意满而欲溢,惜乎绿色太浓重,一时又挤不透毛细管,堵成厚厚的叶片,直欲压垮铁篱笆。

完全不同于冬青经人工整型者,青松自然生长于山上,全树的能量总会优先供给树顶冠也,所以多老皮蹉跎于松树干,多枯枝依违于杈节,多黄叶叠铺在地;青松每新生一寸于梢,辄老去一尺于本。新干新枝与新叶垄断营养供给,老者纷纷离落矣。

文章之道有暗合于植物生机者。《答刘正夫书》里韩退之说: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
或问:“为文宜何师?”
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
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惟其是尔』,以古为是,此其何异于冬青也,惟老叶是顾。然而不然,韩退之终归是"求异"的人,曰: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所谓"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求异也,其非山顶青松哉,不因循于旧,惟新是求。

文章之道,在于"求是"与"求新"之间耳。"求是"不"求新",庸也;"求新"不"求是",妄耳。"求是"与"求新"兼美,殊为不易也,虽韩退之亦不能自如也。《朱子语录》云:"韩退之于大体处见得,而于作用施为处却不晓……缘他费工夫去作文,所以读书者,只为作文用。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只是火急去弄文章;而于经纶实务不曾究心,所以作用不得。每日只是招引得几个诗酒秀才和尚度日。"韩退之惟陈言务去,作文讲得通,做事却行不通,急于求异求新则易陷于妄。

韩退之狂,狂者进取,时有拔苗助长之扰;苏东坡狷,狷者有所不为,无过无不及,"求是"与"求新"融为一贯。坡公《答谢民师推官书》曰: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孔孟之道用诚用正,韩退之诚意正心以为修身本,然后作文始于"求是",终于"求异",不得一以贯之,而成为两截人。苏东坡好老庄之道,老庄本色是好奇。苏东坡从心之好奇,然后见文章之恢诡谲怪,成于奇,失于正,亦是两截人。苏韩以文章鸣于世,而多舛于身,以是知其文章有伤于养气也。修辞立诚,文章润身,不亦难哉。

斯文之难,难在精进,以智慧贯通自身。犹有更难者: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于是心生慈悲,涵养所遇与相邻。虚实进化,奇正消长,近来有悟会处,略记之。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弱树开花早


这两年我逛红袖天涯论坛。这个论坛的核心圈子是从红袖添香网站迁徙来,自称红袖余孽,我称之为红袖诸孽;现在他们又迁徙到北斗六星……都还是老样子。

在红袖天涯我就认定他们俗之又俗,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俗。我用几个词来刻画他们,说他们都是故意为恶,说他们都爱往人伤口撒盐望人眼撒石灰。他们自称有什么红袖情怀,我就说他们那情怀是小时候的味儿,就算小时候吃窝窝头吃酱油白米饭,大了也会怀念那种美食;就算小时候尿床,大了还念念不忘其中的乐趣。

当我这么杠时我凭借的仅仅红袖天涯发生的事儿,前段时间我去北斗六星,翻看了几个老红袖人的热帖,参与者众,时间跨度长。红袖添香关闭后一部分人来红袖天涯,另一部分人去北斗六星,我看到的是老红袖人写在北斗六星的帖子。这北斗一部与天涯分部一样,俗不可耐。一言以蔽之,弱树早开花。

春天早开花的树必定是比较弱的,就像穷人家孩子多是同样的理儿。食,色,性也。美食和美色是天性,比较弱的树缺少营养,所以就集中优势发展其美色的天下,缺少食物的人家就花较多心思繁殖后代。

老红袖之俗也,根子就是缺少食物营养。

弱树缺营养,所以早开花炫美。红袖的男人,即便鼻毛比脑门上的头发长,也敢夸口自己帅,简直帅得大肚腩都裹不住。

穷人家孩子多,精神贫乏的风俗里红袖人天天琢磨鸡鸡蛋蛋。

是啊,缺美食,缺深思,浑身所能宣扬的有且只有上面的脸蛋与底下的鸡蛋。

他们现在已是不惑之年,业有所成,家有所养,车开迈巴赫,房住凡尔赛,但是骨子里还是缺营养的那个少年。长不大,没长大,因为他们大多数缺失长大的意愿和能力。长大的红袖人,仅见二三女子而已。

对于缺少营养的少年,成人已是奇迹,成家,成业,更是骄人。所以,晒这三大成就『蛋子,票子和房子』成了红袖人的风俗。时时忘不了小时候缺食,所以现在大嘴巴子一张就是又又双叒叕吃撑了的自豪感;小时候唯一的快乐就是手淫,所以到老也有漏阴癖,把蛋子挂在鼻子上,就像越王勾践给自己悬一个猪苦胆,驴头前挂一个胡萝卜,激励着自己朝前走下去的雄心。

王小波,据说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小说和杂文里充斥着他们熟悉的感觉:肚皮饿得贴地,鸡蛋却高悬在头顶。蛋高于顶,嘴大于脸,这就是此辈之情怀。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答高隐君


不管高隐君自我感觉如何,高隐君明显是老了,老到沉浸在二十年前的旧题里,不能自拔,不愿自醒。而新年马上又到了,此时我不知如何说,就先祝福高隐君:旧梦好,新年好,一切都好~

当我写下这几句话,回想起来高隐文中提及红袖添香的明明同学,急趋红袖大门口窥之,高隐君果然一稿多投,是欲踩段干教授而扬其名乎?高隐君怀着一篇旧稿,择机而发,是舟人刻舟有年矣。某不敏,愿回几段话,算是給高隐君搭个顺风与顺水,祝高隐君明年找到属于自己的剑。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一,几个辨析,有关事实。事实是讨论问题的基础,不可不澄清也。



1,《纬书》


《纬书》是什么?与『经』相对。『六经皆史』,『六经出自王官』,意思是说先秦的『经』书都是官方学术机构的正规作品;相对『经』而言的『纬书』,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谓的『民科』。

『纬书』是古代的民科,民科是今天的『纬书』,属于胡诌八扯不可信的东西。高隐君采信《纬书》记载“3240册先秦古籍,孔子竟烧掉3120篇”云云,吾未见其明也,夫子哂尔陋哉。

『陈胜王』,『岁在甲子,黄天当立』,『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各个时代都有这种童谣,这实际上都是谶言纬语。

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谶言纬语出自秦汉方士。秦始皇好方术,求长生,迷信得狠,所以这些东西流行起来。《易经》本来是官学,属于中央太史掌管解释的书,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易经里有一句话:"帝,出于震"。秦始皇迷信谶言纬语,一听民间流行说"皇帝,生于东方",于是驾车东巡,一直到了山东荣成成山角的"天尽头",本来是想凭着自己的皇帝之势把"帝,出于震"的谶言纬语压制掉,却意外死了。秦始皇之死,促进谶言纬语大为流行,关于"帝,出于震"的恐惧一直流行到唐宋,关于"天尽头"的传说,一直活跃到今天,省以上的官忌讳去成山头出差。

纬而成书,是西汉以后的事情,稷下邹衍讲阴阳,促进了民科的发展。董仲舒办学讲授《公羊春秋》,《春秋》好记载灾异,董仲舒发挥成"天人感应"……从那以后,纬学随着民科队伍的扩大而发达起来。民科到了汉末,都掌控了朝廷,读三国演义,说朝廷里有"十常侍",他们都是当时的太学生,这一帮人就是善于用纬学解释『经』的人,讲得头头是道,却把事情做得一塌糊涂。纬学不可信,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三国之后,纬学开始衰落,讲『经』的古典学问重新占据优势。

高隐君,我说了这么多纬学史,主要意思就是一句话:纬学不可信,把纬学编纂成『纬书』仍然不可信,从不可信的『纬书』摘一句话当作你文章的论据,使你比秦汉方术之士更不可信。秦汉方术不能帮秦皇汉武长生,纬书也不能帮你的文章有半点生命力。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2,孔子删诗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马迁记载得很明白,所谓孔子删诗分几种情况:

2.1,"去其重"。诗经是官方乐府从民间采集的,主要用以体察民情,制定合宜的政策。此外,《诗经》还有一个除了段干教授谁都不知道的作用,即,它是各国交往的通行语言。不知诗,无以言。各国语言差异很大,彼此不是很容易听懂,所以有些时候有些事情需要引用《诗经》校正一下自己说话的发音,这是各诸侯国都能理解的。《诗经》在秦始皇书同文之前,其实是一个语言标准。《诗》在各国流行,出现各种各样的方言版本,如辕固授《齐诗》,申培公教《鲁诗》,以及韩婴传《韩诗》,这三家是今文诗,同一首诗在各版本有很多不同的用字,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以此可知更古老的时候还有秦诗,郑诗,楚诗,吴师……各国的方言版的诗经,不得不依靠原版诗来校正,原版诗应该就是毛亨与毛苌传的《毛诗》,这是古文诗。孔子删《诗》,应该是删除了十来个方言版,保留了原版。也就是说孔子并没有损害诗经,而是促进了诗的千古流传。如果不是孔子保留了原版,诗经很可能像其他各个方言版一样,现在只能看到一首半首,三行两行。高隐君,你现在还能找到一首楚国版的诗经么?

2.2,“《关雎》之乱以为『风』始……"孔子删诗,其实是重新编订诗的次序,建立一个完整的目录。诗分风雅颂,流传过程中会发生混乱:秦风混进齐国之音,小雅混入颂,诸如此类都是不合礼,不合历史。孔子于是删定之。

2.3,"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诗在各个诸侯国流传,唱法有相当大的变化。同一首诗,秦腔与吴语肯定不同:人的和声是不同的,秦腔里可能多一些咳哟咳哟咳哟哟哟的和声,吴语的和声恐怕会轻拢慢捻抹复挑,以至此时无声胜有声。孔子"皆弦歌之",用原版的雅乐定准。孔子用古琴曲定准各国梆子,只是恢复古雅的音调而已。

孔子促进文化的大功大德,到了高隐君这儿,竟然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意思,什么诗经"原本共有三千首,孔子一削就是2689篇,只留下了311篇对自己胃口的……",把"删"误解成"削",把"思无邪"篡改成"对胃口",这简直就是高隐君的《诗纬》啊,用纬学解释经书。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3,说一说『诛』字


『說文解字注』里,段懋堂早就作注,小段干教授采信老段夫子的话,『诛,讨也。凡杀戮、纠责皆是。从言,朱聲。』

诛,讨也。有两层意思,一指杀戮,二指纠责。高隐君显然是把『诛』理解成『杀』。高隐君有没有想过更可能是『纠责』的意思呢?

诛少正卯的事情见于荀子: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这一段话里,起首便是『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气势骇人,必以为少正卯脑袋搬家,脖子上留下一只碗。接下来再看,『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原来不是杀头,而是更多地在诛心,惩罚其心意。所谓诛心,意思是指加罪于人,不论其事迹、行事,只寻究其动机或心意。

从荀子的文章里,若说孔子诛心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孔子也是兼顾少正卯的『行』和『言』而作出判断的。无论如何,孔子『朝七日而诛少正卯』,恐怕不能认定是杀头。

继续读荀子,『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孔子舍之。……孔子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从中可以发现,孔子不轻易『杀』人,很重视『教』人。不教而杀,孔子不为也。以此类推,『诛』,其意应该是『纠责』,指正少正卯的错误。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二,文丑


按照我的羽惯,辞达而已矣,说过上面3段话这篇文章也就算完成。然而马上想到这是在跟高隐君对话,与高隐君对话,关天很多人为了一个词而拼了二十年的命,我退而求其次,也继续拼体力吧,这是高隐君最基本的功夫吧。

看到高隐君说『朱熹为代表的传统中国儒生文人,其歪曲、掩盖历史的丑恶嘴脸,终于再次被充分曝光』,我不知高隐君是不是儒生,但是我确实知道朱熹是高隐君的杰出代表。高隐君把孔子『删定』诗经误解成『削除』他不对胃口的篇章,把不可信的『纬书』当论据,把『诛』的意思特定化片面化而成为『杀头』,从而『歪曲、掩盖历史』。这嘴脸太丑了,千万别曝光……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三,听其言,观其行



高隐君反朱晦庵,因为三两个字上遮遮掩掩,不成想反被朱子代表了,在其讨厌的队伍里也稳据高座。这是高隐君的一贯作风,他拼命反对的,同时也都深刻地浸润在自己骨髓里。

比如方孝孺一案,『文人就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翻云覆雨之笔,把因方孝孺而陪葬的873个族人门生和书友,轻描淡写说成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八百多口没有一个不跟随方孝孺从容就义』,这是儒生之丑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小姑娘。

高隐君反对。坚决反对。二十年来一直反对。还会继续反对二百年。高隐君坚持的是,『八百多人当中,难道没有一个懵懂无知的未成年人?』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性,坚持个人权利,不坚持个人权利的封建社会的臣民就绝对不是合格的。

封建臣子方孝孺及其家族应该而且仅仅应该坚持现代文明里的个人权利,而不是愚忠愚孝愚死:这是高隐君原创的意见,也是高隐君会继续宣扬200载的旗帜。

『这就很滑稽了』。高隐君反对『文人们当然不会忘记用脂粉掩去那些见不得人的斑点』,认为这是歪曲历史;那么请问高隐君,你期望方孝孺们在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里亲身实践几百年后的现代个人权利,这难道不也是在歪曲历史么?

以歪曲的手法反对别人的歪曲,难道高隐君认为如此就能负负得正么?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四,一以贯之,可持续发展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一个人会犯错误,人人都看得见;一个人改正错误,人人又看得见。一个人改正了自己原来的错误,不等于错误不曾发生,人们会一直记在心里,隔三差五就会提及旧事,某谁于某年月日犯某错,所以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隔三差五人们会提及某谁于某年月日犯某错,不是说他念旧怨,而是用他人的错误长自己的教训,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历史,也当作如此观。历史是下一步接上一步走出来的,而不是跳跃发展的,上一步即使走错误,下一步也还是不得不面对它,不得不接受它。历史需要反思,但是不必抱怨;历史可以改变,不是去改变古人,不允许古人犯错误,而是改变自我,警惕自己不重蹈覆辙。

批评旧事,同情古人,反思自己,这就是阐释历史,历史不但是发生在古代,而是也生长在当下,这就是所谓的后效历史。历史,有一部分是事后的解释。

在事后解释历史时,有时候会不知不觉地以今天的价值立场穿越到古人的时空,甚至要求古人为自己的愚昧而道歉,进而非古尊今;有时候故意过度阐释,认为古人先知先觉地必然地发展出今天的历史趋势,从而古为今用。这是不好的做法。正确的办法是实事求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也就是说,今人在事后阐释历史时,固然可以张扬言论自由性,但是也要准确理解言论可行性。不可行的言论,最终还是无法自由的。

那么回头看看孔子诛少正卯。今天事后阐释历史时,人们可以主张少正卯有言论自由。但是当其当时也,人们要更多地考虑言论的可行性,从天道与礼制以及心性三方面考虑言论的可行性。

即便孔子确实杀了少正卯的头,孔子肯定有其综合地可行性判断,言论自由在今天固然重要,做事的可行性在当时也不能忽视。

即便孔子确实杀得不对,那也有不得已处。古人临歧路而哭,遇到一个岔路口就犯选择困难症,何况孔子面临天地人三体数学,人又不是量子计算机,连电子计算机都比不上,决策失误自有失误的天生依据。

即便孔子错了,即便后人发现他的错误了,那也没有必要恶骂人家。我已经说了,批评古人,是为了自己今天不重蹈覆辙。古人的错误不能忘记,但是不能抱怨,因为归根到底我们要面对的是自己,是警惕自己可能重犯。不抱恨古人,正是理性自信。念念不忘古人错,其实是不敢承担历史责任,预先給自己将来的轻心埋伏笔。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五,


论坛上拍砖,也如待古人同。拍某人的砖而不抱怨某人,拍别人的砖而养自己的气质,挨别人拍而坦然受之,这是正道。如果丢了自己的气质去拍砖,因为抱恨某人而拍砖,因为挨砖而恶骂别人,乃落下乘。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故乡



"妈妈,快抱抱我呗。"我张臂搂妈妈的脖子。

"你还觉得你多小啊,还得我惯你啊?"妈妈笑嗔,一边把揽进怀里。

我妈妈老了。可是皮肤还好,皱纹稀稀的,细细的,像牛奶或者小米粥上结的一层膜,有些碎纹,更多的是些弹力。牛奶结膜上浮着隐隐的淡黄,小米粥薄膜上覆着沉沉的白光,我想,"肤如凝脂"应该就是如此,白而有弹性,白而微黄,这是黄种人的天然肤色。喜马拉雅山上的白雪冒着微微的蓝光,白种人的白皮肤上则流出散散的粉意,这都是需要细心的经验。我理一理妈妈的发梢,妈妈只是微微动了一下接着是极慢的安静与慈祥,不像小时候摇头躲我不知轻重的手。

我小时候愿意跑,老是从妈妈怀里坠下来。心上嘴里念个坠字诀,小小的身体突增千钧之重,妈妈的胳膊就不由地放松,我一溜儿风跑开,然后是在远远近近的某个地方跌倒。每次跌倒都是新血染湿膝盖上的旧疤。我总是愿意自己跑,总是跌倒,我还是总挣脱妈妈的怀抱,一直往前跑。现在回头看看,这或许是一个隐喻,潜意识里我要远离故乡,母亲的怀抱。

人总是要远离故乡,漂泊异乡,回归故乡。就像伊大卡岛的王奥德修斯离开故乡出征特洛伊,然后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十载,最终回归故里。这一个隐喻仅仅是荷马史诗的一条主线,另一条线则是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也要出海远航,也要寻找他的精神故乡即他的父亲。

荷马史诗是波澜壮阔的归去来兮辞,中国传统田园诗人吟咏千载的乡愁是婉约的荷马史诗。不单文学上反复颂唱这"离愁+羁绊+归思"的主题,哲学也一直在演绎着"正->反->合"的思路。远的不说柏拉图的灵魂的回忆与理念的回归,只说近来莫衷一是的拉康,读拉康学说的很多人都觉得有些核心概念难以理解难以言说,纷纷作出各种比附与猜度。我把拉康学说比作故乡三部曲:"离别->漂泊->回归",在这个模式里一切疑难杂症都迎刃而解,分别对应着拉康的三个概念:"真实界->想象界->象征界"。这三界是动的,不是静止的,所有心理因素总是流变的,不会单单停驻在某一界,而是一直在从此界去往彼界的路上,任何一个念头刚刚兴起于此处,瞬即转移到别处。想象界仿佛是一个透镜,象征界则是符号的阳光,而聚集的光斑就是真实界。如果透镜本身处于理想的状态,而光源足够遥远,那么光斑就会确定落在一倍焦距处,如果透镜表里不均匀而光源距离不定,则光斑就是散落而飘忽不定的。此之谓不可被凝视。

拉康学说里的想象界指向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有一个特点:支离破碎,轮回无已。所以透过欲望的透镜,人们找不到真实的自我,真实界的自我面目散落零落,不知所止。我的故乡,在我心里,也是这样一个透镜。当世界小的时候,我的透镜是完美的,没有残缺,没有变形,世界上的事事物物的光照进我心里名为故乡的透镜,因为我身处在故乡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我的心地总会落下明亮柔和温暖的放大的光斑,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此时,我也还小,我是用故乡的光观照故乡之外的一切事物与人民。

世界在变大,世界在大变。一切都在拆旧,一切都在布新,一切都是那么迅速,我回旧居时常常迷路,常常围着老屋不远处转来转去而找不到路和门,直到碰到一个故人问我找谁,我报出父母亲或者爷爷的名字,她或者他笑呵呵地把我领进我家的门口。我离开故乡足够遥远,却总能在一倍焦距处寻到安慰的光;但是当心里的透镜变形,光斑就不能准确聚焦在故乡。欲望的透镜支离破碎,自我也会失焦。失焦的人未必不幸,但是难免不安。欲望的透镜即拉康的现象界因为找不到真实界的焦点而不安,真实界的光斑因为不能统合支离的欲望成为完整的镜像而不安。我曾有一颗躁动的心,也曾经心在漂泊,我执著以变形的欲望之透镜看这个流变不居的世界,每逢不得其解不得其止,爸爸会说,回乡下小住些日子吧。

……然而,故乡也在迅速变化;因为世界都在变化。于是现象界的欲望之镜在变化的象征界里仍然寻伺不到对象a,所以依旧失焦。韩退之《送陈秀才彤序》云:

"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乃知韩退之"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我爸爸每劝我乡下小住,不是归来寻找老去的故乡,是让我安住一颗无吉祥止止的心耳。欲望的透镜若能明白如月淡然若水,光速变化的象征界自然会在真实界聚焦,自然会在现象界各安其安。

奥德修斯回归故乡,妻子已是陌生人。是啊,所谓回归故乡,就是用看故乡人的眼观照陌生人,温情,亲切,相爱,互敬。惟有待天下陌生人如待故乡人,奥德修斯乃不枉十年海上漂泊之历练。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唯心明白时,身常在故乡。离开故乡,我去寻找光;所谓回归故乡,其实是在我心中一倍焦距处聚起最亮的光焦;故乡,是我心中理想的透镜,无论离开多远,不失焦,不失像,不失光。

"妈妈,快抱抱我呗。"故乡,从黑发到白发,就是这腔调吧;这个光斑,人离开故乡越远而越亮。此时,我凝视,我安定。




楼主:启予者商也

字数:12532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7-01 21:09:02

更新时间:2021-02-16 01:25:28

评论数:76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