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剩閒書

剩閒書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故乡


1,


"妈妈,快抱抱我呗。"我张臂搂妈妈的脖子。

"你还觉得你多小啊,还得我惯你啊?"妈妈笑嗔,一边把我揽进怀里。

我妈妈老了。可是皮肤还好,皱纹稀稀的,细细的,像牛奶或者小米粥上结的一层膜,有些碎纹,更多的是些弹力。牛奶结膜上浮着隐隐的淡黄,小米粥薄膜上覆着沉沉的白光,我想,"肤如凝脂"应该就是如此,白而有弹性,白而微黄,这是黄种人的天然肤色。喜马拉雅山上的白雪冒着微微的蓝光,白种人的白皮肤上则流出散散的粉意,这都是需要细心的经验。我理一理妈妈的发梢,妈妈只是微微动了一下接着是极慢的安静与慈祥,不像小时候摇头躲我不知轻重的手。

我小时候愿意跑,老是从妈妈怀里坠下来。心上嘴里念个坠字诀,小小的身体突增千钧之重,妈妈的胳膊就不由地放松,我一溜儿风跑开,然后是在远远近近的某个地方跌倒。每次跌倒都是新血染湿膝盖上的旧疤。我总是愿意自己跑,总是跌倒,我还是总挣脱妈妈的怀抱,一直往前跑。现在回头看看,这或许是一个隐喻,潜意识里我要远离故乡,母亲的怀抱。

人总是要远离故乡,漂泊异乡,回归故乡。就像伊大卡岛的王奥德修斯离开故乡,特洛伊战后在茫茫大海上十载漂泊颠沛,最终回归故里。这一个隐喻仅仅是荷马史诗的一条主线,另一条线则是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也要出海远航,也要寻找他的父亲即他的精神故乡。

荷马史诗是波澜壮阔的归去来兮辞,中国传统田园诗人吟咏千载的乡愁是婉约的荷马史诗。不单文学上反复颂唱这"离愁+羁绊+归思"的主题,哲学也一直在演绎着"正->反->合"的思路。远的不说柏拉图的灵魂的回忆与理念的回归,只说近来莫衷一是的拉康,读拉康学说的很多人都觉得有些核心概念难以理解难以言说,纷纷作出各种比附与猜度。我把拉康学说比作故乡三部曲:"离别->漂泊->回归",在这个模式里一切疑难杂症都迎刃而解,分别对应着拉康的三个概念:"真实界->想象界->象征界"。这三界是动的,不是静止的,所有心理因素总是流变的,不会单单停驻在某一界,而是一直在从此界去往彼界的路上,任何一个念头刚刚兴起于此处,瞬即转移到别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想象界仿佛是一个透镜,象征界则是符号的阳光,而聚集的光斑就是真实界。如果透镜本身处于理想的状态,而光源足够遥远,那么光斑就会确定落在一倍焦距处,如果透镜表里不均匀而光源距离不定,则光斑就是散落而飘忽不定的。此之谓不可被凝视。

拉康学说里的想象界指向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有一个特点:支离破碎,轮回无已。所以透过欲望的透镜,人们找不到真实的自我,真实界的自我面目散落零落,不知所止。我的故乡,在我心里,也是这样一个透镜。当世界小的时候,我的透镜是完美的,没有残缺,没有变形,世界上的事事物物的光照进我心里名为故乡的透镜,因为我身处在故乡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我的心地总会落下明亮柔和温暖的放大的光斑,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此时,我也还小,我是用故乡的光观照故乡之内的一切事物与人民。

世界在变大,世界在大变。一切都在拆旧,一切都在布新,一切都是那么迅速,我回旧居时常常迷路,常常围着老屋不远处转来转去而找不到路和门,直到碰到一个故人问我找谁,我报出父母亲或者爷爷的名字,她或者他笑呵呵地把我领进我家的门口。我离开故乡足够遥远,却总能在一倍焦距处寻到安慰的光;但是当心里的透镜变形,光斑就不能准确聚焦在故乡。欲望的透镜支离破碎,自我也会失焦。失焦的人未必不幸,但是难免不安。欲望的透镜即拉康的现象界因为找不到真实界的焦点而不安,真实界的光斑因为不能统合支离的欲望成为完整的镜像而不安。我曾有一颗躁动的心,也曾经心在漂泊,我执著以变形的欲望之透镜看这个流变不居的世界,每逢不得其解不得其止,爸爸会说,回乡下小住些日子吧。

……然而,故乡也在迅速变化;因为世界都在变化。当我以异乡人观照异乡的眼光观看我的故乡,于是现象界的欲望之镜在变化的象征界里仍然寻伺不到对象a,所以依旧失焦。韩退之《送陈秀才彤序》云:

"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乃知韩退之"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我爸爸每劝我乡下小住,不是归来寻找老去的故乡,是让我安住一颗吉祥止止的心耳。欲望的透镜若能明白如月淡然若水,光速变化的象征界自然会在真实界聚焦,自然会在现象界各安其安。此之谓凝视。

奥德修斯回归故乡,妻子已是陌生人。是啊,所谓回归故乡,就是故乡人看故乡的眼观照陌生的人与世界,温情,亲切,相爱,互敬。惟有待天下陌生人如待故乡人,奥德修斯乃不枉十年海上漂泊之历练。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唯心明白时,身常在故乡。离开故乡,我去寻找光;所谓回归故乡,其实是在我心中一倍焦距处聚起最亮的光焦;故乡,是我心中理想的透镜,无论离开多远,不失焦,不失像,不失光。

"妈妈,快抱抱我呗。"故乡,从黑发到白发,就是这腔调吧;这个光斑,人离开故乡越远而越亮。此时,我凝视,我安定。


2,

当此时也,一切都活了。阿罗汉枯坐菩提树下,远山的树和水,一切石头和云头,人民和庄稼,贝多罗树叶与木简上的句子,时间以及时间之内外……一切众生都活泼开朗。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一,

拉康学说最基本的三个概念是,人的心理结构可以用三个概念来刻画:真实界,想象界,符号象征界。

这三个概念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一直在变化,没有固定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变量,随着人的成长一直在变。因此,这仨变量可以类比为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三个状态量:压强、体积、温度。

要想研究压强、体积和温度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首先假定其中一个为固定的常数,然后研究另外俩变量的关系,比如玻意耳定律假设温度相同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其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模仿这个思路,我们先假设符号象征界不参与人的心理活动,此时看看真实界和想象界的关系:此时,真实界和想象界就像一个车轮子,想象界是车毂与车辐条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实物,真实界就是车轮子里里外外的"空间"。

空间什么都没有,是个"无",是个"空",却称作"真实界"。这是一个容易让人犯晕的点。

想象界可以看作是各种欲望,七情六欲,从出生时吃奶的欲望,慢慢长大会有学走路的欲望,各种欲望会慢慢积累,慢慢填充进真实界这个空间。欲望是慢慢积累填充起来的,因此想象界的欲望是影射在真实界空间里的一个不完整的"像"。终其人的一生,想象界的欲望都是注定不完整的:没有什么人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因为按照弗洛伊德,"死亡"其实也是一种欲望,人活着,就实现不了"死"的欲望,人死了,那这个欲望又已经不属于人所有。

因此,人的欲望,从出生到去世,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永远不可能完全填满真实界的"空"。想象界的欲望会一直在填充真实界的"空",这个过程以真实界为立足点来看,欲望是另外一种异物,它与自身"空""无"的性质是异质的。因此,想象界是"他者",是the other。真实界的我就会说:自我是他者,自我是对他者的误认。从想象界的欲望角度看这个填充过程,则真实界是空,无。这时,想象界的自我会说,自我是无法被凝视的,什么都看不到。

一直到此地此时,符号象征界是没有参与活动的,如果邀请它参与,它会看到真实界和想象界是分裂的。前面已经说了,欲望无法填满那个空,所以必然是分裂的。此处对比一下康德的“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会发现康德"空"与"有"二者合一,完美无缺。与康德对比可知,拉康把"空"与"有"二者结合成分裂的而不是整体一个,这是拉康费解的又一个节点。拉康如此喜欢用双重否定表达前辈们的肯定陈述。

从上可知:

1,无法凝视,这是拉康学说下每个正常人的心理特点,而不是神经病特有的特点。

2,创伤:按照拉康,每个正常人的自我都是分裂的,而不仅仅是神经病才分裂

3,抹除:想象界的欲望与真实界的"空"互相结合过程中,欲望抹除了空,空控制了欲望。按照拉康,每个正常人都这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创伤""抹除""误认""无法凝视"这些心理过程是完全发生在一个人的心里,而不是发生在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之间。拉康做心理诊断,只会对一个患者作诊疗,而不是同时针对一群人作出的。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二,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这句话里有俩概念,一个"欲",一个"仁"。强将孔子的话与拉康对比,"欲"≈想象界的欲望,"仁"≈真实界的"空"。可以发现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想象界与真实界二者捆在一组,孔子重视的是真实界;拉康强调的是想象界。

或者说,"欲"和"仁"二者捆在一组,孔子看到的是"仁",认为"欲"应该舍离;拉康看到的是"欲",认为"仁"不可凝视。

由仁义行,王道也。行仁义,多欲,霸道也。拉康学说,是小人之行;仁义,君子之学也。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三,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1,我思故我在:这是存在论。比如说,我作为阿罗汉而存在。此时,这个句子可以抽象为:□作为□而存在。"我"和"阿罗汉"这两个词抽象成空虚的形式,仅仅分别占据一个存在的位置,而没有更多的内容。

2,我思故我是:这是认识论。比如说,我是阿罗汉。此时,主语"我"和谓语"阿罗汉"通过动词"是"联系在一起,表示出具体的内容,内涵丰富。

正是因为笛卡尔这句话具有这两层意思,所以拉康才可以将其改成:

I think where I am not, therefore I am where I don't think。

拉康保留了笛卡尔存在论的形式,但是否定了认识论的内容,从而把笛卡尔实在论的"我"转化为观念论的"我"。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四,能指链

拉康把笛卡尔实在论的"我"转化为观念论的"我",从而取消了所指,心理活动仅仅是能指链而已。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平庸之恶


这是阿伦特的一个概念,又有另一种翻译法儿叫:邪恶的平庸。这四五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个人理解,主要是说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理性,理性运用不得当,或者不用理性,那就是恶,邪恶扎堆,那就是平庸之恶。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欲变法,先"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这显然不是启蒙民智,而是激发人的欲望,以利诱之。人们贪图利益,于是不问变法内容是什么,不问变法程序是什么,就咧着大嘴喊:"信任。"

支持的声音大了,商鞅及其粉丝就顺利地占了C位,说话作文就掌握了法理,做人也德高望重起来。若问粉丝,法理是什么?其必曰:50金啊。若再问法律程序是什么?其必曰:商鞅嘴大啊。

韩非子也明白,道德,法,真理能不能行得通,首要看有没有人信。关键是先信,然后道理才成立。"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这也是一切宗教的秘诀,先发个愿,立个誓,我信,我信,我真信,然后教义才是果然可信的。

几千年之后,三丈之木难得,早给历代急于取信的人立完了,又给贪财的人移走了,所以现在市南门外流行摆谱取容。摆个pose,谁造型帅,谁是正义。

古今中外,平庸之恶都是如此,不明辨是非,不追求真理,却又非常轻信,为了50金之利或者别致造型之名而信任未经自己大脑审思的道德与理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不动自己的脑子,坚信别人的大嘴吐出的名与利,这是平庸之恶。

商鞅取得了一时之信任,最终却难逃车裂。如今摆造型而安利道德与摆50金而传播真理的,却浑然不觉不顾自己的内心早已错乱,为了一张大嘴,为了一身造型,为了百金之利,宁愿颠倒切实的理性,分裂独立的内心,漠视切身的感情,堪比商鞅的车裂啊。这也难怪,不动脑子的粉丝与内心错乱的摆拍造型总是互相寄生。

按照阿伦特的说法,这就是平庸之恶;按照孔子,这是硁硁之信,是小人乡愿。然而,按照这个时代的风尚,这都是美,也是快乐。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①石径斜
题记:直把雪花作红花

径旁的山树也斜着大大的脑袋,弯腰作揖
平伸出手,一两只喜鹊喜喳喳连叫几声
"请,请",快请上山里来
我却更喜欢坐下,整一整衣袖和衣襟
等黄脸的太阳羞倚山壁,等清风围上来呼呼喘
我静听树上的雪吧嗒吧嗒不耻下问,地上大雪明明白白
报以朴素的对白,间有一些斑鸠走过来写几个斜斜的句子
还有一些不明原因造作的黑色,土地裸露
明明白白地沉默,我听见无声浑厚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②荒草
题记:浅显的事物深寓浓厚的隐喻

生机蓬勃的草铺满某地,也遮蔽我内心的欲望
我说荒草苦我,苦得我心慌
我慌恐,我俯视,我看不清根由与枝脉
我一抱火起,烧此荒,更烧得心慌

抱枝则荒,抱火则慌
而这一山树却是独立的,独立在我身边
并且它们互相谦让,比较靠近的两棵树冠必会避开一些空间
哪怕因此而长歪,歪歪地独立也一定要坚持
若不幸而枝叶相交通,那树也荒,慌得枝条发疯而不发花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③给山寺送去白菜萝卜
题记:青青萝卜,皆是法身;蓬蓬白菜,无非般若


寺外山脚的菜地里,天天落上一钟朝霞,一鼓暮色
以及遮不住的经声。白菜也作莲花开
萝卜修成罗汉的法身,前生缘分注定该赴寺庙作一场日常的法事
大和尚念淡淡的经,淡淡地吃白菜萝卜
饿得快,饿得久,饿得离皮离骨
饥饿感营造满腹空阔,像觉悟了大乘佛法
念经的嘴型也更饱满,填得下一根青白萝卜
黄色齿牙上沾着白米粒,是舍利子的隐喻么
经声悠扬,从空旷的腹地穿越阿弥陀佛的山嘴
木鱼声上松松得裹几分雾,几分清冷
几分崎岖,有如萝卜那样脆,有如白菜开花
远远落在寺外山脚,寒鸦颤抖在风头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科学,哲学和无学


所谓无学,是本阿罗汉的底色。以无为学,以无为本,以无为视角,所以很容易看透而说透一切学问,比如科学和哲学。

科学有三个基本特性,可以对照哲学:

1,科学的形式化。每一种科学是从基本经验观察归纳而后有自己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逻辑化与数学化,給出普遍的形式。哲学不能数学化,而且,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逻辑化,逻辑仅仅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的形而上学部分是不能逻辑化的,哲学的审美论与道德情感论也是不能逻辑化的。

2,科学的实验与经验观察是可重复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都可以重复同一个实验。但是,哲学并不能,因为哲学的很多内容只能在事后总结,却不能返回事前重新验证,比如说历史哲学里的"原始社会"。哲学的某些部分压根儿无法实证,比如"自然法",比如"上帝"。

3,科学的体系化。比如说牛顿物理学,那是一个完整的经典物理体系,超出这个体系的就进入爱因斯坦物理学体系,这种界线是很明确的。但是,哲学没有体系,因为任何一个学派的哲学总是分成前后矛盾的两截,没有例外。

科学的可重复性,注重的是经验性;
科学的形式化解决的是理论普遍性;
科学的体系化确立的是有效性。这三个侧重点不一样。单独说一下什么是有效性,比如医学的某种技术治疗某种病有效率是100%,不等于那种病人必然能治好,说某种技术治疗某种病有效率是90%,不是说就治不好那种病。

所以,波普尔证伪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用的,到今天竟然还有人夸夸其谈这种老掉牙的学说,简直不可理喻。波普尔可证伪性,说白了就是打算用科学的可经验观察性证否科学的形式化与体系化,用一个碎片否定一个整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衣服上出了一个破洞并不能否定衣服的存在。

可证伪的,未必是科学。比如说,一条章鱼预言谁是世界杯冠军,结果证明错了,那这个预言也不会因为证伪而成为科学。

不可证伪的,未必不是科学。比如某种药对某种病的疗效,总体上是无法证伪的。但是不能说那药不科学,实际上是非常科学非常先进的科学。

可证伪的,未必是科学。不可证伪的,未必不是科学。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就是个笑话儿,谁知道竟然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读净空法师文献疑



一,考据:文字不可靠。

净空法师说:『因为他虽觉悟,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他 有贪,嗔,痴,『疑』,慢,还有是非,人我。』

献疑1:贪,嗔,痴,『疑』,慢,这是佛法所谓五毒。净空法师漏了『疑』毒。

献疑2:『还有是非,人我』这句话,与净空法师本段结尾处的说法冲突,结尾处:『佛、菩萨、阿罗汉……都是人,不是神仙,诸位千万不要把他们神格化了。』既然『阿罗汉……都是人』,自然会『有人我』。净空法师坚持『佛阿罗汉也是人』,却不允许他有人我,不解为什么。


二,义理:根本性错误

净空法师说:『阿罗汉用的心跟佛不一样,阿罗汉用的心跟我们是一样的,差的是我们有烦恼,他没有烦恼,这个心在佛法里面叫‘识心’,就是假的心,不是真心。』

净空法师说:『阿罗汉与辟支佛用的心,好像是水里的月亮,镜子里的月亮,叫镜花水月,都不是真的。』

献疑1:烦恼仿佛遮盖在人心上的沙尘雾霾,如果像净空法师所说那样『烦恼断尽』,那就是沙尘扫除干干净净,露出『本心』,露出『真心』。净空法师一边说阿罗汉『烦恼断尽』,一边说阿罗汉『是假的心,不是真心』,这就是自相矛盾。

献疑2:阿罗汉也不再是‘识心’,而是转识成智,第七识已经转化成妙观察智。




楼主:启予者商也

字数:12532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7-01 21:09:02

更新时间:2021-02-16 01:25:28

评论数:76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