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剩閒書

剩閒書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1,古人对语言有困惑


《诗经·巧言》里说: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硕言",字面意思是"大话",大得像天幕,像"昊天大幠"一样把人笼罩起来。但是此处的"硕言"大话未必是出自某一个人的口,非常可能是一群宵小之徒的流言,"乱"如此幠。无边无际的流言,大而无形,重而无迹,确实让人心碎。


《诗经·雨无正》里也说"巧言如流",与《诗经·巧言》机杼不同,写巧言者享福,不能言者受累: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
维躬是瘁,哿矣能言。
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诗经记载着历史上的民风,可知"言"带给百姓普遍的困惑,所以才层累地造成神话,说: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2,古人对语言问题的深入思考


某些知识分子深入思考了语言,《墨经》和《鬼谷子》对语言有很深地系统研究。吴公子札等等一些人通过观察音乐舞蹈或者对话语言而断定一个诸侯国的兴衰,子贡通过人的对话推定其生死,诸如此类,《左传》里屡屡记载。再罗列一些散见于各种文献的思资料,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对语言问题作出普遍而深入的思考:


《商书·说命》:「惟口起羞。」言语不慎,招来羞辱,正是祸从口出。

《虞书·大禹谟》:「惟口出好兴戎。」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易经·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诗经·板》:"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圆满的语言使人如沐春风。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这当然需要会说,也需要会听,而且要善于行动。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语言像风,又像水,会流传千里之外,润物细无声。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孟子曰:「吾知言……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庄子.天下》:「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3,言的原则性与技术性


3.1,语言要诚实表达内心,《易·乾》:「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3.2,语言要忠于叙事,《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

3.3,要慎言,《诗经·抑》: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论语》:"讷于言,敏于行。"

3.4,说话语气要安闲,《礼记》:"安定辞。"

3.5,语言要简洁,不要以辞害意,《论语》:"辞达而已矣。"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4,官场与史书的语言:直言


日常生活中要"慎言"。写文章要"俭言",陈言之务去,削繁而就简。审美观上则是"忘言",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很多事情变得"讳言",为尊者讳。

写史要秉笔直书,而直书为难,有人评论说司马迁和班固也没做好写史功夫。王通谓"陈寿有志于史,依大义而削异端。谓范宁有志于《春秋》,征圣经而诘众传。"但是他又说:“使陈寿不美于史,迁、固之罪也。使范宁不尽美于《春秋》,歆、向之罪也。”裴晞疑问曰:“为什么说司马迁,班固,刘歆与刘向他们有错误呢?”王通回答曰:“史之失,自迁、固始也,记繁而志寡。《春秋》之失,自歆、向始也,弃经而任传。”


做官要直谏。实际情况是大臣们喜欢讳言,喜欢阿谀奉承。所以皇帝们屡屡诏书大臣:

"以地震诏求直言。"
"以日食诏公卿大臣极言无讳。"
"以久旱诏求谠言。"

心性和天命是相通的,语言是沟通的阶梯。台阶要宽,要平,要顺,要明,要净。一个家庭门前的welcome mat 如果不干净平整,客人第一眼就看出主人家不利索。一个人耳根不清净,做事就没条理。说话,要善于听人直言。古人是鼓励人民实话实说直言直语的,"帝尧置谏鼓,达穷民,立谤木,使人书之。乐闻过也。"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5,西方传统的语言风格


现代西方讲民·主,讲言·论·自·由,有些人以现代人的眼光此批评中国古代人缺乏这种传统。这种批评属于田忌赛马,“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如果以历史的眼光看,西方的言论传统也跟中国古代差不多,要慎言。西方天主教辖下,修士修女们要"大静默",除非必要基本上不出声说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眼神和手势上的默契为主,有话搁在自己肚子里脉脉诉于上帝倾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讷于言"。

但是西方传统的"大静默"仅仅在表面现象上类似中国传统的"讷于言",《新约·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段话对应的英文是John 1:1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对比汉语与英语,可知"道=word"。这个等式表明两个问题,一方面说明中国和西方的语言观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言外有象,象外有意,意外是事物;而西方传统认为语言直接联系自然大道,没有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么多中间环节。另一方面则说天主教治下要求人们"听话",默听"圣言";而中国传统文化"讷于言"是为了"言行合一",内心则「修辞立其诚」,叙事则「拟之而后言」。总而言之如《毕命》所言:"辞尚体要"。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6,吹牛与言·论·自·由的心理基础是相同的


且不论言·论·自·由实质上是一种法律行为。只论心理基础,言·论·自·由与吹牛相同,都是要表达内心的欲望。

对,表达欲望,而不是表达理性。西方自霍布斯的《利维坦》起,对于什么是善的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此前认为理性是善,此后认为欲望是善。现代自由主义的言·论·自·由观实质是欲望遮蔽了理性,表现在每个人都要求能对等地行动。

古人讲究慎言,战战兢兢言不敢出,所以不存在吹牛。敢于吹牛时,也是因为欲望冲昏头脑。中国传统文化里讲"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言论自古而今都不敢吹牛,作家就怕风大吹烂了三寸舌头。"诗以言志"的诗人古时候也不吹牛,他们不过是直抒胸臆,写写国风,离骚或者十九首。到了唐宋以后,"诗以言志"的志欲与"文以载道"有所分裂,所以诗人开始吹牛了。在中国,诗人最先开始吹牛,最能吹牛的则是那些写笔记小说的人。有关的细节就不多说了。谁都能看出来,我是很烦很烦吹牛的。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7,何以解忧,唯有吹牛

上下5000年扯了一个来回咯,现在说说什么是吹牛吧,好歹給出一个定义。

一个人的言,行,意与事物四者合一时,肯定不是吹牛。

如果一个人言过其实(实包含实在的心意,实在的行动,实在的事物),那就是吹牛。一般来说,言可以划分为狂言,直言,忘言,讳言,四种言语类型里的每一种都可能給一部分人认定为吹牛。也就是说,四个因素可以组合多种搭配,互为标准,互为因果,因此什么是吹牛的决定权在倾听者那里,而不在发话者手上。发话者即使讷于言,也有可能給他人认定为太傲慢。而傲慢与偏见难道不也是一种吹牛么?为了辩证这种复杂性,再举例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单看这语言显然是吹牛,但是这个言与诗人的志趣相吻合,而且形成无违自然的美感,所以又不是吹牛而是诗。这种情况颇不陌生。《庄子·缮性》里说:"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 ,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拈出其中"文灭质 ,博溺心"来说,好像是在吹牛也。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好为梁甫吟",这是他卧处茅庐时的志向,好像有些吹牛。等孔明出仕贵为丞相,"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又嫌他写文章太啰嗦。究其因,"臣愚以为皋陶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皋陶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皋陶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由此可见世事常常不如意,人情仅仅半称心,一个人连自己吹没吹牛都不能确切知道,全凭其他人论断。唉,何以解忧,人人吹牛。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①落叶记

——题记:我本来在吹牛,未料想吹落了满叶的秋


普遍的青茫铺满天空,缀上大朵白云
一只蓝背白腹的喜鹊,摇曳枝头摇曳风于山头
发出各种惊呼,疑问突然从三春到三秋
叶子上沉淀起色彩与厚重,为什么自己羽翼越来越轻飘
越飞越天地空阔?疑惑我独坐山顶亭子为什么寂寥
我拔身轻喟,但见阳光冲过来泼出我的影子零落满地苍苔
好鸟相鸣托不住落叶,我的脚步也踩不平暮色
秋声紧密,各种事物与思想都随蜿蜒小径摇落与翻腾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②认真地回答

——题记:这个答案适用于一切提问和追问


我认真地找一种境界,循环重复一万年而不嫌单调
譬若大河的源头,简单的嘀哩嘀嗒声与谨慎的哗啦啦啦
无论河水盛行于川上,还是潜行在地下
无论水中奔腾长鲸,或者窝藏泥沙
唯有那源头简单的声音,一以贯之须臾不离



落实在心上便是透明。简单却能寄托一切事物
俭素而会生发所有思想。一个句子浮在上面变换时态和句式以及用词
它的意义不增不减不扭曲,丝丝契合于光明与温暖
当我走进去,我看见我
我看见一切生生不息,我与一切并无隔阂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③坐在台阶上

——题记:有台阶方便交通,最高境界的沟通无需任何台阶

在饿了么上点几个豆沙包,在两千级台阶的山顶上饱吃一场高尚野餐
我再想蚂蚁不明白的问题,它爬上这棵松树的台阶在哪里
秋天满天满地跑,山和云跑进我眼里跨过多少级台阶
或许这是美学顿悟,无需台阶渐悟
那么美食不美么?快递小哥会说美食不是美学
美食绝对是体育学与经济价值论,台阶决定价格与等待时间
我才知道我是饥渴一个拥抱,抱暖秋天里的凉与寥廓
宾语和主语错乱,祈使句和陈述句重合
每一个词语都不再需要台阶,抱紧台阶远处的山形与阳光就是对的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④很多鸟

——题记:青鸟殷勤为探看


天和地阔远起来,很多鸟儿沿着秋天从高空回游
春天,它们是贴着花枝从地面赶过来的
春天的大地是绚烂的,秋天的天空是素朴的
很多鸟儿穿行其中,就像鱼儿在水里深入浅出
群鸟在秋风里说着旧事,鸟鸣清脆而层林尽染
题满红叶的一件事,与段干教授有关
说她春天学着写分行,秋天还不知按回车
鸟声都老了,她还总把秋思写春思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⑤在教堂

——题记:堂堂心中坐,无关乎教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听过教堂的钟声,吃过弥 r>  申领过几个语种的旧约新约,但是没有唱过赞美诗
没有出生时受洗,新婚时受祝福
安葬时恐怕也不会求永生,但是我仍然世俗地想
教堂里的一切仪式,无非试表明神常在我身边
那么夫妻吵架时上帝到底站得离谁近?这是一个感情问题
也是一种逻辑问题:如何把矛盾律转证成排中律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⑥装在口袋里

——题记:脱颖而出


钱装在口袋里是自己的,拿出来是人家的
诗也在语言之囊中,爱情也在身体之皮囊中
爱钱,爱诗,爱情,别对此提问我任何问题
所有回答我装在肚囊里,充实谓美,惬心贵当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也谈胡适之的国故整理



孟先生写了一篇《感谢胡适》,从张中晓先生《无梦楼随笔》之《无梦楼文史杂抄》中的一段话谈起应该感谢胡适之博士的国故整理。我觉得胡适之博士的国故整理有大利,也有积弊,不能偏失。

胡适之先生"古书试翻开一看,错误舛伪,佶屈聱牙,所在皆是"。把“佶屈聱牙”当作文言文的一个致命弱点,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佶屈聱牙并不是文言文的本质特征。对于学过两三年英语的人来说,阅读英语报刊肯定也会觉得佶屈聱牙,然而英语报刊并不是文言文写就的。数学,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佶屈聱牙的,数学也不是文言文。而且,佶屈聱牙的数学却是现代科学离不开的基本手段。“佶屈聱牙”是因为不常用,手生,眼生。

“错误舛伪”,胡适之先生的这四个字我猜想应该是“错误舛譌”,譌是訛的繁体,伪是僞的简体,僞与譌形似,一不小心就走眼失手。虽然说“譌爲僞”三个字在古代可以通假,但是这四个字写作“错误舛譌”要更加好一些。只不知这是胡适之先生手误,还是手民误植。

胡适之博士与手民,不管是谁的失误,这都说明胡适之先生的国故整理的出发点是好的,“具体而微地说即需:校雠,训诂,标点,分段,介绍。”

胡适之先生提出来的这几条是读文言文最基本的基础,在古代好像是十来岁小学生的课程,所以这些基础训练也叫“小学”。胡适之先生在白话文运动时提倡国故整理小学基础,这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原来中国底书籍,都是为学者而设,非为普通人一般人底研究而做的”,经过这种国故整理,“普通人一般人”也不是没有可能阅读理解一些古籍。

胡适之先生的这一部分思路給毛润之继承并发扬光大,一是全民识字扫盲,二是简化汉字。不敢说毛润之继承了胡适之的衣钵,但是完全可以说这两件国策是继承新文化运动精神的。

胡适之先生的另一种思路则給时贤纠正过来。胡适之先生“十分相信‘烂纸堆’里有无数无数的老鬼,能吃人,能迷人,害人的厉害”,这种想法是时代特色,今置之不论。单说胡适之先生所谓“等他们用点真工夫,充分采用科学方法”。欲对中国传统古籍“用科学方法”整理,这是胡适之先生最大的败笔。

且不说胡适之先生的“科学方法”在历史研究的错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来給傅孟真先生极力纠正为“史料,史料,还是史料”,也不说“科学方法”在哲学史研究以及红楼梦研究里的笑话儿,单说古籍阅读理解,这不是什么科学,这是人文,世界那么大,谁家用“科学方法”在研读人文呢?都是有阅读体验的人,知者不赘。

所以我认为,胡适之先生的国故整理对“普通人一般人”有非常重要的普及作用,但是对于一般的学者却又起严重的错误导向。所幸他的错误有很多与他同时的大学者予以纠正,钱宾四在子部,历史研究里有傅孟真,哲学史研究有冯芝生,陈寅恪则有诗与史合论,俞伯平作为他的晚辈也幡然悔悟科学方法论的红楼梦研究是红楼梦罪人。至若老一辈的大师,梁启超先生不冷不热不咸不淡,这从他給胡适之先生回信可一目了然,而章太炎先生直接说胡适之博士不通六经,连信好像也不屑回复。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再说几句胡~



现在人们谈起胡适之博士大体有两个极端,要么推崇备至,要么就是晾在一边。仔细归纳其中异同,发现一种规律:全出在胡适之博士的“科学方法”上。

我在前一个帖子里举了不少例子谈这个问题,现在再补充一条胡适之谈禅宗,用科学方法考证神会禅师。然而铃木大拙私淑临济禅衣钵而自成一家“铃木禅”,却说胡适之博士不懂禅宗。

胡适之博士科学研究红楼梦一辈子,老来却说红楼梦艺术水准远远不及《海上花列传》,这也说明他的科学方法与艺术感受之间存在隔阂与裂痕。

邓广铭先生好像是胡适之博士的学生,著作《稼轩词编年笺注》久受欢迎,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看出对胡适之博士的科学方法论打了很大折扣,反而更接近中国传统的小学。

胡适之博士现如今是自由主义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代表,其实吧,看看他写的自由论,可知他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再看看他的文章《春秋大义》,更知博士实在是传统士大夫情怀。由此我常想这是不是一种叶公好龙的新隐喻。

总而言之,胡适之博士在文化上有社会改革功能上的影响,但是在文化的内在心理机制的阐释上则毫无新发明。胡适之先生的一生,是以西方大学生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大学生的课程,写出来不及格的中国传统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却获得很多称赞。这是我的笼统的感受。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跑调






写初恋的诗,我觉得《关雎》写得好,写出那种耿耿于怀;《蒹葭》写得好,好在写尽恋爱的远神与遥情;《摽有梅》也写得好,写出活色体香,与写心香的《蒹葭》《关雎》相得益彰。

恋情写得如此惟妙惟肖,于是能隐喻一切。"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这是直接把爱情当成兄弟之情,而兄弟之情又是朋友之谊。章太炎先生应该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最后一个文化巨擘了吧,他论友谊清楚深刻,道出传统文化里待人接物的分寸与层次。中国传统上又喜欢以爱情比喻君臣等等政治关系。中国传统讲德治,孔子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孟子论妾妇之道,离骚满是香草美人。从这些隐喻里,可以读出中国重情的传统。

西方其实也有这种传统,以爱情比喻复杂的社会关系,比方说但丁繁多的"饥渴"的隐喻。再比如《铁皮鼓》里的暧昧与侏儒,其实是隐喻当时的多边政治关系。中国传统上多以爱情的心香作隐喻,不像《铁皮鼓》里那样重笔写体香。西方的传统显然与中国有区别。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此类,恋爱偏重生理性的体验,错把恋爱当作滥爱。还有人会过分强调物质生活,比如所谓的丈母娘认为没有房子和车子的男子不值得恋爱。这两种情况不仅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流行在三流小说里。我觉得好的恋爱绝对不会出现在三流小说里。

当然,我也不认为好的恋爱会出现在一流小说里。我压根儿就不认为好的恋爱能以小说表达出来。或许有小说读者少艾时期误以为读到了爱情,大了仍假装那是爱情,其实真不是爱情。好的爱情都说好,不好的爱情都能看出不好来,这是爱情共有的东西。恋爱一般都包括三个基本面:心理的,生理的,物质的。三方面和谐就是好爱情,至于是不是和谐,至于如何和谐相处,这个倒是真的如鱼饮水,曰"思无邪"。







写爱情的心香,是中国传统诗词里的主流;柏拉图之恋也强调爱情之思,却有些过分,过犹不及也。生理性和物质性可以直观,可以攀比,而心理性却任何人都爱莫能助,唯有自觉自悟。

因为是自觉自悟,所以往往产生误会,把愿望,惘然或者遗憾当作爱情。其实爱情的心香是不可言说的,一说就离题,一说就跑调。然而爱情又不得不唧唧哝哝,你侬我侬。所以爱情诗里卿卿我我,都是巧思善喻的类比,言在爱情之外,意在类比之内。也正是因为爱情之思不可言说,所以历史上的爱情诗层出不穷却不能穷尽。

"情窦初开",用这个"开"字形容爱情之思真是巧妙。天突然高起来,地突然远起来,此身伶仃其中,不觉抬脚于何时,不知落脚于何地,恍恍惚惚,迟迟疑疑,不能承受世界之轻,却愿接受万物之细。一切都在我身前,一切都在我身后,一切都在我心上,一切又都是那么遥远。

仿佛我六七岁时跟着哥哥姐姐野外过桥,桥面很宽,能跑卡车,河面不宽,一棵大树倒在此岸,浪花溅在彼岸。就是这么一座桥,我吓得爬不过去,因为我看到了桥下,河上,河底与河岸……与桥有关的一切,一时齐涌上我心头,我两股战战,浑身惶惶。这就是世界向我开放,我向世界开放。近来看到一些人瘫软在悬空玻璃栈道上,我非常理解那种惊惧,陌生的整个世界铺面而来。

这个"开"字也可以形容智力上"开窍"。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逃课,有时候能连续逃课一两个月,每次我爸爸送回学校,我都像大病初愈的样子,需要重新融合进这个世界。直到有一次,我哇哇哭着坐进教室,我眼睛看着黑板,整个教室的所有同学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突然觉得整个世界非常安静。就像多少年以后读到海子的诗"面朝大海",却看到身后以及整个世界"春暖花开"。我怀疑这就是所谓的"开窍"。

爱情,使自己眼界开放而看见自己弱小,心胸开阔而不遗巨细。若将这种阔达与遥情落实到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就是美满的婚姻。爱情拾得起,婚姻放得下。

这么简单细微的意思,我是绕了很多路才悟出来的。维也纳学派的经济学我读到米赛斯,分析哲学我读到德国,最终我还是在《左传》里学到八个字,在美国制宪会议学了四个字,这十二个字道尽中西异同。我现在敢说:情为何物,我知之矣,奈何不可说也。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正言若反。假装已经完全明白以上说不清的东西,先回头读几句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

诸如此类的诗一读啊,眼前现出种种意象,心上生起层层意境。当此时也,或许会禁不住寻思:意象是浮在什么上的呢?托起意境的力量是什么呢?

这一股"浮力",明明感得到,偏偏看不见,生生摸不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中国传统诗话反反复复在强调这个可思可议而不可言说的东西。所有哲学都会浓墨重彩讨论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用尽洪荒之力,最后却说,这个东西是"无",是"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种"空"或者"无",唯有自知。"自知者明" ,一旦自知,天下事事物物,明明如水,明明如月。"自胜者强",一旦自知,自己与任何事情,任何人情,通通归心,通通归我。

"胜人者有力",凭得是霸道,"自知者明" 与"自胜者强"则是王道。这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泾渭分明,秀才遇到兵。爱情,也有这种分野。






半缘修道半缘君
不负如来不负卿

道家求道,佛家修佛,本来也与此"情"相关。爱情,亦道亦佛。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借与请



“西汉储宫定不倾,
可能园绮胜良平。
举朝公将无全策,
借请闲人羽翼成。”


诗中涉及到一些历史掌故,详见《史记·留侯列传》: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劫留侯张良,留侯曰:“皇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一叫做东园公,一叫做夏黄公,一叫做绮里季,一叫做甪里先生。向来蛰居商山,号为“商山四皓”。

"可能园绮胜良平":
园,绮,就是商山四皓里的东园公和绮里季。良,就是留侯张良。

"借请闲人羽翼成":

或曰『“借请”就是一种敬语词,而“请借"是粗鲁无礼。』我认为此说有误。"借"字在古文里面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借",另一种是通假字"藉"。"借请闲人羽翼成"应该写作"藉请闲人羽翼成",意思是"凭着","凭借",这跟"刘备借荆州"句里的"借用"是不同的两个义项。

或曰『借问酒家何处有=请问酒家何处有。可知借与请同义。』亦非也: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知"借问"意思是"凭借谁问一下",借≠请。

按照《史记·留侯列传》的说法,留侯张良先定下计谋,计划依靠商山四皓,凭借他们的力量,然后,然后再去"请"他们。一凭在先,二请再后,这一个正常的叙事正好是"借请",而不是仅仅从把"请借"一词调换词序。解诗,不是单玩文字游戏,而是有实情有实事的依据。

再说这个"请"字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虽说现如今都会说"请问","请教","这边请","您先请"等等,这固然是礼貌,但这也仅仅是现代人的礼貌,古人不是这样的"请"法。古人之请是要互拜互揖的,正儿八经体现在行动上的。

在古代,这个"请"是要带着礼物的。中国传统,周朝分封诸侯,春天朝拜,秋天觐拜。到了汉朝,"朝觐"改称"朝请",秋天那次拜会叫做"请",秋收了,带着各地的土特产走亲访友,联络感情,表示敬意,这叫"请"。

这"请"是行之以礼。在这个礼仪里,主问,客答,进退时互相作揖,这三个环节都是"请"。所以有"请问",很敬问一些事,有请答,敬答某事,有"您先请",揖让先后也。总之,现代人说请的情景,古代人是要互拜的。因为古人是用身体语言表现"请"字,现代汉语在口头上有时候很难翻译出"请"的真正意思。




楼主:启予者商也  时间:2021-02-16 01:25:28



《天才》,写爱因斯坦的事情。挺好看的,不过我没有看完,转而追《女王的棋局》,写一个天才的国际象棋大师。

我看得惊心动魄。后一个里的音乐特别好,她生活的时代正好是美国嬉皮士时代,那歌曲天天在换着花样唱。


楼主:启予者商也

字数:12532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7-01 21:09:02

更新时间:2021-02-16 01:25:28

评论数:76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