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从山海经往后说碣石山,地理推论

从山海经往后说碣石山,地理推论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开篇附上一首魏武帝曹操的大作,也是因为这篇诗词以及各种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三国题材的游戏,使碣石山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编辑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既然是从《山海经》往后写那首先要说《山海经》,论坛有不少人都有过各种对于山海经的巨著,各种观点也让我学习到不少,其中有些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可的,比如说当时刘向父子在编纂整理的时候有顺序混乱的可能,这个我认可,毕竟那时候不像现在网上查一下都有了,他们整理的时候花费的精力很大,但是效率和准确定比现在会差很多。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山海经》在编纂流转过程中可能会有内容丢失这也很可能,毕竟《山海图》都没了,山海经不全也很正常。还有观点《山海经》在流转过程中有可能将别人的注释抄录为正文。这个还需要辨别。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那么我们之说碣石山,这个在《山海经》北山经中出现,而且是出现在卑辞三经中的最后几个山头。
说一下我抄录的只是网上流转的一个版本,其中还有别的版本,根据我的对比,现在流转的版本也有不同之处,这个就是早期还是用手抄书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差错,个别的方向上比如,有的版本说又北多少里,有的版本说又东北多少里,我这里自认为的是抄录的时候丢失文字,采用又东北多少里这个说法,当然不能是两个版本来回拼凑,取一个文字较全的作为讨论依据,毕竟我只是个人爱好,也不保证我摘抄的这个版本就权威。
原文如下(简体字版本):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囗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军,善还,其名自詨有鸟焉,其状台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囗,是善惊,其鸣自詨。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名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尾,其颈[B142],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臽>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氵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薁,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肃。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A220],食之不灂。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具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药、芎藭。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囗、黾。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二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于大泽。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了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空桑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东々,其鸣自詨。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美玉姜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其鸟多鹠。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基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C152]。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朋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壁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根据前文摘抄的原文字,大概做了这么一个比较正的山头位置图,说比较正是因为除了90°的方向就是45°的方向,这个差距还是挺大的,毕竟实际上没有什么上能对的这么正。


这个不是专业的地图软件,凑合看吧,能力有限不是啥软件都玩得转。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发上来好像看不太清,解释一下,北次三经,开头是以太行为起点,太行好像是个山系名称,因其文中首山为归山,刚才说好像,因为我也不知道是原文错误还是本身就这个意思。具体《山海经》中的太行和现在的太行是不是一会事,这个我无法定论,不过我把前文中鼓捣的那个山头位置图和现在的太行山对比了一下,由于古代里程和现在的里程一样不一样我也没有去求证,毕竟是民间个人爱好。


比对完之后发现还不错,前边能对的上,也就是上图中见到的,后边就对不上了,而且根据中间的滹沱河流域的对比,明显感觉这个比例有点不对,因为现在的滹沱河流域和文中滹沱河流域有了偏差,图中山头位置图明显比卫星地图小,也就是卫星地图滹沱河流域,要比山头位置图靠北。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补充一下为什么拿滹沱河作为参考,因为整个北次三经中原文和现在名字还一致的不多,比如,太行,比如王屋,比如燕山,当然也包含碣石山。太行我个人认为是山系名称了,没法作为标志来对比,王屋,这个具体在哪也不一定就对,而滹沱河,现在还有,并且原文中滹沱是个比较大的河,有好几个山头流出来的水都注入到滹沱河中,虽然不准确,到是能有个大概参考。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现在把这个不准确的也给弄出来,闲着也是闲着,主要都费劲弄了,不然白费劲了。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原文: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了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空桑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东々,其鸣自詨。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对比地图,流入滹沱河,从最南边的白马山,水北流注入滹沱,到最北边的 高是山,水南流注入滹沱。
这么一千多里几个山头的水流都注入滹沱,可以判断滹沱了至少是在这几座山头之间的维度中。上图中最北边的高是山才到现在的邢台西,按图理解滹沱河在邢台南,而现在的滹沱河却在石家庄北,出入就出来了。或可能山头之间的里程在前几个山头之间就有问题。或可能之前几个山头上头方向有问题以至于改东北方向走的流转过程变成正东方向走了,以至于我在于卫星图对比的时候做的为了贴合现在的山脉走向整体比例都有偏差。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介于前边所说有关《山海经》的出入问题,第一,文字丢失,第三,循序错乱。那么我以上对比除了能够发现对不上之外也无法论证其他的了,网上有网友,或者大神专门研此类问题,并且将《山海图》所谓复原的,我找了找,个人感觉有点意思的摘了一个。


虽然不敢确定这个图就准确,我个人也对于图中个别位置有点不同看,不过大体还是比较认可的,比如从图中可看到大泽(前文北次三经中大泽或许就是)也和现在的邢台附近在远古是叫大陆泽的说法,此说法在其他古文中能找到附证。所以贴出来看看。就不去斟酌《山海经》的具体错序问题和文字出入问题了。毕竟这里不是只要说《山海经》。主要是以其为开头说说碣石山的。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这几天看网友网友关于山海经的论述,借用一下他的图片,图片右下角有其名称。

这是推演现在海平面上升60米左右的图,根据我对比卫星图的对比,不准确也差不说。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上边的借用图片有点看不清原出处了,这里附注一下,请查看版又“酒鬼醉客”大神的文章。
好了说了半天《山海经》没怎么说碣石山,主要是没啥说的,只是一句话一段文字,顺序还不一定准确,毕竟《山海经》太迷幻了。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基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从这一句中能看到有玉,有水源流出,还东注于河,所谓“青碧”是啥?有鱼。我个人理解一些是后人抄录整理过程中将注释的内容也给抄录进正文里边去了,具体哪些是正经原文不得而知。哪些是抄录的附注也不得而知。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不过我能确定碣石山在北次三经中,也大概能确定是沿着太行山-恒山-燕山-到东北这一路过来的的,因为北次三经中开头就是太行山,中间滹沱河,也出现“燕山”这个山,雁门山与现在雁门关兴许有差别但不会太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名称可能随着历史有迁移),也提到这边有风,这个和张家口北京承德唐山秦皇岛包含关外总之就是我国现在地图的鸡脖子处,处于季风区相对应。总的来说能够确定就是这一系列山脉走向。
从燕山多英石,到碣石山有玉,到帝都之山多金玉,与现在出土的红山文化中玉器出土能够对的上,而且现在的唐山秦皇岛承德这片区域内的滦河流域还能捡到玉石,玛瑙等石头。也能够佐证红文化属于自生文化,山海经记录和这一片区域有一定的吻合。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前边说了《山海经》真的有点干说,尬聊的意思,现在我们说说《禹贡》,这个就比较不太尬聊了。
相传,禹贡是春秋战国时期所写,具体真实事件应该不会晚于这个时期,这个网上有这方面的论述我这里就不说了,专说《禹贡》有关碣石山这部分。
直接来原文:
通行版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 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 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 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 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 济、漯,达于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 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 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 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 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 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 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 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 贡惟 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 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 于江、海,达于淮、泗。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 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 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 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 簵、楛,三邦底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 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 洛,至于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 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 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 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 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 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漆沮既従,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 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 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 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 叙。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 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 于碣石,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 桐柏至于陪尾。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 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 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 东,为北江,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 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 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 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 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 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 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 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 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 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以上是通行版的《禹贡》,另有史记版的,因为史记成书在汉朝,通行版的前边已经说了成书于大致时间为春秋或者战国。而我个人认为《禹贡》成书应该在秦始皇以前。因为天下九州在战国就有了。天下九州这个说法各方面的历史记载以及古代小说都有,这里不做讨论。而《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什么时候编入尚书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探究一下,不是这里主要讨论内容。
接上边,说说和这次讨论的内容关系大的,就是《禹贡》中关于碣石山的记载,摘录下来:1、“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 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2、“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 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 于碣石,入于海。”
就是这两条,先说第一条,第一条说的啥呢?先看《禹贡》前言,因为前言才有的下边的这些,再摘录一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解释一下,这是一条总括全文的概括性叙述,意思是大禹把天下分作九州,根据山脉河流,以及土地的肥沃制定其赋贡的品种和数量。大禹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这样就看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比较详细说九州之事,上边所摘录的第一条,也就是九州中的冀州,冀州的情况,我不准备自己解释了,抄百度的,解释的文字:“从壶口开始施工以后,就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岐,又说指岐山)。太原治理好了以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那里的土是白壤,那里的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那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鸟夷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黄河。”从百度解释的内容看,既看到对山川、河流、湖泊的治理,也看到赋税贡品的分级,并着重提了一句就是鸟夷的贡品以及其来进贡的路线,这里就提到了碣石山。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鸟夷是哪里?这个还得往前说,前边提到过孤竹国,提到孤竹国为商朝封国,商朝多以鸟类为图腾,例如孤竹国后期在其西北部分分裂的令支,猜测其就是纯以鸟类叫声而称,而孤竹也有人认为其也是以一种鸟类叫声而称国,更有人说令支与孤竹其实是同一种鸟,雌雄叫声不同雌鸟叫声类似“lingzhi”,雄鸟叫声类似“guzhi”(实际哪个是雄鸟哪个是雌鸟也没有人确定)。这也能解释令支与孤竹的关系。也可能是古代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过程产生分裂而成的两个分国。而孤竹国在其强大的时候东边已经到了辽宁境内,这就是我为什么在前边说孤竹边界的时候,不敢肯定其东边的疆域边界再哪的原因,为什么敢肯定到了辽宁境内,因为有出土文物为证。至于再往东说那么要说另一个人了。请各位在百度一下“箕子朝鲜”,或者简单点搜索“箕子”。
箕子,这个人和伯夷叔齐基本是同时期的人,不同的是箕子是在朝为官,伯夷叔齐是地方封国的太子以及王子。同为商人,而当时箕子的能力和名气应该是大于伯夷叔齐的。毕竟能和微子,比干齐名的“殷末三仁”。而且箕子也是纣王的叔父。在周灭商的过程中有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同样箕子作为皇族纣王叔叔,即使纣王在混账,他可以恨纣王或者恨铁不成钢,这是内部矛盾,但也不可能背叛宗族,去投降于周。而纣王之混账也是后人写的,周灭商我个人认为是西部游牧部落东进的过程,而东夷后裔(也就是商人)肯定会逐步东迁,这就可能就是箕子朝鲜的由来,箕子东迁其实也是孤竹国幕落的开始,伯夷叔齐让国,箕子东迁,可能会带走大部分的原孤竹国的子民。这也是前文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燕齐灭令支,孤竹的一个方面,因为本身燕国就是周王朝为抵御或者说与余商势力作战,而存在的周朝地方政权。
不管怎么说,孤竹国强盛时期最大范围时东边的疆域到底在哪现在还是个谜,毕竟孤竹国的历史比整个商朝还长,其强大的时候疆域范围可能难以想象,就从网上找到的对于孤竹国的论述也是不尽相同。而商起源于东夷族,孤竹国据说为商建国三月而封,当然商以前孤竹国此地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社会文明,更有人推测或者从某方面论证再或者从出土文物来看,孤竹国地区文明起始与中国人类文明基本同步,这不是危言耸听,北京猿人咱不去说,就昌黎县旧石器遗址的两次发掘就能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文明活动了,那么夏开国按照周武王封他爹西伯侯为周文王的叫法,夏启如果也封他爹的话大禹应该叫夏文王。不管《禹贡》是什么时候写的,即使是战国时期人们托大禹之名所写,也不能否认,从旧石器时代孤竹国以及碣石山这一块已经有人繁衍生息了,那么旧石器时代人类也极有可能活动在现在的东北地区,通俗了人是带腿的,正规说法人类发展也是一直迁徙的。商到周再春秋战国,商人以鸟为图腾这肯定会贯穿始末的,没有哪个朝代会中途变更自己的信仰,信仰更替相当于朝代更替,箕子朝鲜与其说算是朝鲜倒不如说是商后裔,同样会以鸟作为图腾。那么大禹时期作为后来的商人祖先,必然会以鸟为图腾。而东夷族被确认是商的祖先,这是广大历史专家认可的,那么大禹时期也好,还是到了战国时期也好,称现在山海关以外地区为鸟夷,不称东夷还是比较准确的,中原说具体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这个不在此次讨论范围内,中原说兴起,东夷,北狄,南蛮,西胡四方说随之出现。
这么看来禹贡所说:“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基本就是现在的山海关以外的商人先祖进贡的路线,而大禹时期,商人祖先只是一个夏朝统治下的部族政权。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上边说了鸟夷的事,那么说说后半句,“夹右碣石入于河”,这里还是需要提一下史记的记录的,虽然各处论证以及考证都说、《禹贡》早于史记,这是自然,不然史记也不会有此引用。但是这句话在史记所写是“夹右碣石入于海”。然而不是被大多是现在的专家认可,我这里提一下,主要是跟大家讲明,有这么一种说法!主要是能够分清先后主次。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回到《禹贡》通版的入于河,入于海之说的差别记载也可以理解了。入于河之说是通过碣石山之后再进入黄河古河道,入于海之说,估计是有一定记载差异,如果非要解释,那就是因为当初碣石山三面依然是一片海水,而碣石山正是燕山山脉突入到海里一个地标性的东西,当人们从东北沿海而来走到碣石山附近几乎就是由北往南走,所以碣石山自然是在人们的右侧,当到了碣石山南端的时候,再过了碣石山往西走由于海岸线相对靠北,人们在船上应该是看不到陆地的,所以人们眼前就是一片海水,这样人们只能根据碣石山的位置,找正方向之后一直往西,来寻找古黄河入海口,或者是找陆地的海岸线,而渤海的形式也基本不会让人们找不到海岸线,毕竟渤海是个口袋形。因为古黄河改道频繁,而且分支较多,只要找到一个分支基本可以逆流找到主河道。而在整个路程中,因为季节不同太阳落山的方向有差异,人们找的正西也会有一定差异,黄河改道也很频繁。只有碣石山不会变化,而其海拔也是可以让人们从很远的地方依然能够看得见。所以人们将此山称之为碣石山。而现在其它地方也在自称碣石的,根据我对这一区域古时候海岸线的变更考证和推论来看,基本都站不住脚。其他现今沿海的那些个石头绝大部分当时可能还都在被海水淹没。
再说回来前边说《禹贡》通版的“夹右碣石入于河”,和其它个别的地方的所写是“夹右碣石入于海”。这句话的差异来说,实际我觉得通用版的入于河更符合叙述逻辑。因为这是写鸟夷入贡的路线,写成“入于海”,太迷茫了,“入于河”更具有指向性。而禹贡中的另一处所写还真是应该写成“入于海”,我们看看原文: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 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 于碣石,入于海。”
就是这句了,这句是在《禹贡》的什么地方记述的呢?是在九州分完了,开始写导山(梳理山脉)的第一句(段)中所写。那么这里的入于海”说的是山脉入海。这一段后半段意思就是,导太行山,恒山,到碣石山,碣石山延伸到海里。我们通过地图来看。



从地图上看,碣石山的位置,正是从太行山往北到恒山,再通过燕山最终到碣石山南悬位置,而根据上边现在海平面上升60米的那个推论图,以及从古到今的海岸线变化趋势,《禹贡》所写也是很精准的描述了,当初分九州的界限。这一处写“入于海”,相当合理,而且应该明显看出来这句话就是说的山脉走势,也就是山脉入海,不可能有其他意思。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这回说说秦始皇吧,这位也是到过碣石山的。
始皇帝就厉害了,始皇帝统一全国后,或统一之中,巡游地方基本算是正常业务,开巡视之先河。历史记载先后5次巡游地方,这个也是我查的,管他查百度还是查谷歌还是查什么,都能查到。也有人说是六次,那就六次吧,我记忘了,查完之后确实是六次,始皇帝死在了最后一次巡游途中,现在来说属于工伤死亡。为啥说巡视呢?因为记载始皇帝一路走来并不是风和日丽,政通人和,有其政治目的,其死不算殉职,也是鞠躬尽瘁了。
第一次巡视:公元前220年,统一的次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我认为的五次可能没把这次算进去,毕竟这次只是就近转转)
第二次巡视:这次又开了个头,首次东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歌颂秦军和自己的功德。
第三次巡视: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至阳武搏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
第四次巡视:是在公元前215年,这是第一次北巡,“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同时,“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这次主要讨论的就是这次。
第五次巡视:公元前214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第六次巡视: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令入海者赍捕巨渔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射杀一鱼,遂并西海.““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申,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輼輬车中.“
最后一次真是没少干正事啊。鞠躬尽瘁当之。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说说始皇帝第四次出巡,因为这次出巡关系到碣石山,因为本文主要说碣石山。说第四次以前提两句前三次,第一次,也就是周边转转,算是预演,也算是先把附近的地区过一遍。第二次,厉害了,开泰山封禅盛典之先河,不愧为始皇帝。第三次,似乎比较匆忙,毕竟路上遇到刺客了,有人怀疑这就是张良干的,到了之罘山,刻石。就回来了,也有人说这次就是徐福入海成为岛国祖宗的那次。好了这回说道第四次了。
前边在例数几次巡视的时候稍微引用了一下古书原文。现在详细引用一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其辞曰: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髃臣诵烈,请刻此石,垂着仪矩。

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看完之后发现这次巡视是巡北边,时间是三十二年,地点是碣石这个地方。好了第二次,第三次巡的都是东边,泰山也好,之罘山也好,这次可以确定是北边,干了什么?“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
1、求仙人,仙人是谁呢?就是当时传说已经成仙的人“羡门﹑高誓”。
2、刻石,“刻碣石门”,这里有个点需要注意,去泰山,去之罘山,都是先立石,然后刻石,这里是直接刻,那么也就是说当地有明显的自然形成的石头突兀的在那里,而不用立,或许比人工立的那个还大还好。所以直接刻石,而且是刻碣石门,也就是是说刻到了碣石山门户上了。
3、修水利,“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个就不说了,现在来说属于基建范畴,也是造福百姓。
楼主:gezilm  时间:2020-08-24 21:33:04
分析一下上边的,第一个求仙,执行者是燕人,也就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毕竟秦始皇刚刚统一全国,还是对原来的人以前朝名称指明其人的籍贯。这个可能需要补个历史桥段,就是当初周朝建立封国的时候,各地均为周朝诸侯,这个看起来是废话,周王朝封的不是周朝诸侯是什么?然而有一地,就是碣石山这地方,包括现在的滦县,滦南,卢龙,昌黎,乐亭,抚宁,也就是唐山(或者也包括唐山毕竟我不知道那么清楚)往东,沿海往北,燕山往南,至于东边到哪不清楚。就是这么个范围并不是周朝的封地,依然是商朝的一个封国,对,依然是商朝的孤竹国,孤竹国存在的时间不短,经历整个商朝,经历周朝建国前箕子朝鲜前边说过,周朝建国初,伯夷叔齐前边也说过,然而并不是周朝建立了伯夷叔齐哥俩不食周黍就饿死了,实际上人家所在的孤竹国依然以商王朝封国身份一直存在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家吃的是商朝封国的粮食。当然也是在在走下坡路,在齐国帮助燕国的情况下孤竹国才走出历史,从此现在有个统一称呼就叫“京东大地”或“冀东地区”,成为燕国范围。到了秦始皇灭六国时候此地已经被燕国统治一段时间了,虽然时间并不长,但也属于燕国地界了。
秦始皇巡碣石山的时候这地方是曾经的孤竹国,后来为燕国,秦始皇让燕人卢生求仙,当地人知道当地事这是在正常不过了。

楼主:gezilm

字数:3038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8-01 00:10:44

更新时间:2020-08-24 21:33:04

评论数:15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