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思亲补读录部分内容

思亲补读录部分内容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当当网有售,大约是7折(原价26元)。

这也可说是广告也可说是新闻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阿Q的言行和国民性
阿Q 在《阿Q正传》里,说了许多话,做了不少事。鲁迅先生写这些,当是要反映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种性格吧。
阿Q去摸小尼姑的脸,还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一,他欺软怕硬,知道小尼姑无力反抗,就胆大妄为了。二,“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话或许成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了。“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可说就是他的翻版。别人能拿能吃,我自然拿之有理,吃之安心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阿Q的这句名言,人们或许还感到好笑,只有阿Q才说得出。而“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则似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更有甚者,是不拿不吃的人反会被认为不近人情,或者太矫情太古板了。
那么,这能不能就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或说劣根性呢?有一种见解认为无产阶级是不这样的,而小生产者(农民在内)是每时每刻产生资本主义的。如果允许一家养鸡,家家就都会援例,于是就资本主义了。这种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段时期的政策。现在是不时行了。但是他们也没认为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或说劣根性,只是认为是小生产者的本性而已。现在有多吃多占的,有行贿受贿的,有其他经济犯罪的,这些人或多认同“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名言,而且奉为圭臬,身体力行,而且不在少数。但如果没有统计资料证明其为多数,大多数,则还是不能称之为国民性的。鲁迅先生写小说,还有一个铁屋里的呐喊的比喻,铁屋里的人,多数大多数是醉生梦死的,需要有人去唤醒。《阿Q正传》便也是这样的呐喊,希望能够振聋发聩的。是不是他把国人看得太低一点了?
对小尼姑,阿Q是敢于动手的,对厉害的对手,打不过时就说,“儿子打老子”,就精神胜利了。这精神胜利法,好像是阿Q的一大特征,也好像是中国国民性的一大弱点了。但是,精神胜利也有两种,一是明明没胜而自称胜利,如阿Q。一是虽然离胜利很远,但却自信其必胜。如“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批判前一种时,不能把第二种也混在内。
“及余四十左右,乃读鲁迅之新文学,如《阿Q正传》。自念余为一教书匠,身居当时北平危城中,中日战争,如弦上箭,一触即发,而犹能潜心中国古籍,以孔老二之道为教,若尚有无限希望在后,此正一种阿Q心情也。使余迟生数十年,即沉浸在当时之新文学气氛中,又何得为今日之余。余常自笑此一种阿Q心情,乃以上念前古,下盼来者,此亦诚阿Q之至矣。”
以上引用的钱穆先生文字,自称 “此亦诚阿Q之至矣” ,这里讲到的阿Q ,应当不是那种 “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是很明显的了。 “尚有无限希望在后” 这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希望,而是确实存在的希望。我对这段引文作如此理解,是否有当,希望朋友们不吝赐教。

这是书中又一篇,请指正。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记得杨绛写过她和钱钟书和钱穆先生一起坐火车北上的经历s
-------------------------------
是杨先生上学,家长让钱先生路上照顾一点。没有钟书先生在。只有二人。好像这样。 谢谢不是摩西。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很诡异的一个回复。但是一般能猜到为什么。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我读钱穆先生,可比老先生您读得早。
----------------------------------------
佩服,谢谢。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感谢楼上关心这本书。但是“大师”之名比较刺耳,不能不致歉意,予以璧还。其他指责,照单全收。/谢谢。尤其是半夜奋笔写了这么多。

欢迎继续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钱行与父亲离多聚少,对乃父并无真正的了解。晚年补读乃父之书,但读得十分肤浅,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其父的学术。故书中所叙,对于研究钱穆其人其学并无太多参考价值。
--------------------------------------------------------------------
很支持把这个判断。只是希望,没有大价值,能有点小价值吧。谢谢这个判断。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钱先生本人,并不认为自已是新儒家”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今见网上多处,有思亲补读录选文之电子版可以阅读。其中四副对联之粗茶淡饭联,一处担任参政,应是蒋经国邀请,不是李登辉。原书错了,电子版也错了。谨请读者注意,并致歉。还有全书的电子版,我见有的地方是免费下,也有地方要收五元钱。其中也有此错。
那位买了纸本书,也请自己改正了吧。对不起。

当年在闲闲书话,先是我写错了,后来发现就纠正了。但是出书的时候,却误用了旧稿,造成此错。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在新浪微博,看到一则读后感,未经同意复制在下


继续读《思亲补读录》,随感一则作者:蠲戏书生
前晚熬夜,昨晚状态一般,只看完十来页。今晨继续,读完第三部分,篇目如下:孤桐何意凤飞来;傲骨傲心和翘尾巴;孤和群;三年之艾;蒋先生七十寿辰祝寿辞;书评一例;范文正公的名言;太平天国与洪杨之乱;关于“温情与敬意”之辩;阿Q的言行和国民性;领袖与英雄;《湖上闲思录》之思“我”;《庄子纂笺?序目》读后;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苟全性命于乱世”;修养与表现;坚定力,戒浮躁;牝牡骊黄;两位大师与直排;钱锺书代序《国学概论》;也说朱熹和陆游的诗;“个体选择国家”;学术史中的师生故事;当儿子谈到父亲。
本书勒封所附“内容简介”:本书是钱穆先生次子钱行近二十年来阅读父亲著作、理解父亲思想、思考文化人生所写下的若干短篇汇集。作者还在书中追叙了钱穆先生生平略历与一些不为人知的家庭轶事,针对他认为读书界对钱穆生平、学术思想存在误解的一些文字和观点,作出了更正或商榷。对研究钱穆其人和其思想,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阅读感受有三:其一,本书多数文章曾于论坛发布,属于网络风格,标点比较粗糙,书中多数未曾纠正,尤其引号错误较多(至于文字错误,比例还真不大)。其二,书中多处引用钱穆先生作品原文,评论之时沿用民国纪年,竟然也能顺利出版,真是出乎意料。九州出版社推出之钱穆先生文集,在纪年上已将民国纪年改成公元纪年。不知何故此书竟然未曾调整,莫非如今风向已变?出版审核已经如此宽宏大度?怪哉!其三,钱行先生对钱穆先生文章思想之解读,基本立足于“温情与敬意”这一原则,但某些细节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及古人思想之理解,如能继续深入了解,或者会有另外一种风光(很多文章写于九十年代,可能其时积累不够也有关系)。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上次敬璧了“大师”这称号,这次还要敬璧“同志”这个称号。请楼上就直呼其名好了。
谢谢。

我只是写了自己的看法,并不想说服每一个人。请谅之。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感谢洞庭先生。


这本书69页有一照片,说明词“珍贵的钱穆先生早年授课照片一”是附在“十年乡镇小学”一文里的。
近在一张文摘性报纸(未知报名,看到的是2012.9.25,第十版“史秘新读”,编辑王志)有一篇“国学大师钱穆在素书楼的最后一课”(摘自《学习时报》)也附了这张照片,说明词这样“1931年,钱穆在课堂上”。

看图片上黑板上的字,或许“1931年,钱穆在课堂上”这个比较正确。
但是不知这样照片原始出处。
望明者有以教我。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洞庭先生说到联经版《钱宾四先生全集》第五十七册《师友杂忆》,

大陆上以前见过几种不同版本的《师友杂忆》都是依据全集本出版以前的旧版本引进的。所以内容比这个全集本的要少。
去年九州出的全集新校本是和联经的基本相同,所以胜过其他简体字本。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书中一篇

关于《师友杂忆》的讨论2
贾克文孙鼎宸诸先生
和朋友讨论读书心得时,她说:

“《师友杂忆》一书中,可能对于很多学者而言,他们关注的都是民国学界学人的关系,还有钱宾四先生的学术历程。可是我更容易被另外一些文字打动,比如他写一个叫贾克文的书记,因为对钱先生很敬爱,所以就连烧菜时,都把白菜心单独做给钱先生吃,而自己就吃外层的老叶子。这些小事情,大概是入不了研究人员的眼,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却往往是那书里最不容易忘记的文字。”

我说,这贾克文先生,的确是书中写得比较生动比较可爱的一个人。贾先生是从外地到北平一位教授家来应聘书记工作的,但是到人第一天,那位教授随口说了一声请给我倒一盆洗脸水来,贾先生就生气了,说我是应聘来做书记工作的,怎么可以叫我倒洗脸水。当即表示辞职不干,要回去了。那位教授感到自己错了,挽留无果,才把他介绍到钱先生处,免得他徒劳往返,白来北平一趟。钱先生当时妻子、儿子都在,有乳娘,有佣妇,自然不会有杂事麻烦书记员。后来一次钱先生全家回南方,商请贾先生一人在北平留守。后来钱先生回北平,家人没有同来,想请一佣妇管家而找不到,只有两个人过。贾先生问两个人怎么过,钱先生说你一个人不也过了这么一段时间了吗,现在两个人也就这么过好了。贾先生说,我自己做饭做菜自己吃还可以,你先生怎么吃得惯。钱先生说,请你做饭已经很对不起你了,怎能再追求口福。于是贾先生就担任起做饭做菜的事,还有扫地抹桌的事等等。贾先生在钱先生处做了近一年,他的一亲戚是当时的高官,介绍贾去外地做警察局长,贾先生做了几个月,说不习惯,又回北平,在警察局换了一个外勤工作,这时钱先生一家人又回北平,住房也是贾先生帮忙找的。以后也时常来往。直到钱先生随学校南迁,贾先生还常来照顾钱先生家庭。以后钱先生家也搬回苏州,贾先生仍长与钱家保持联系,说钱先生回来时,还会来追随左右。到钱先生八十多岁时,钱先生的侄子伟长先生与钱先生见面,告诉钱先生说,几十年来,贾先生每年过年都去看他,包括他因右派事受难时。后来贾先生年老,就让儿子代他来。
上面说贾先生是书中写得比较生动比较可爱的一个人,除了贾先生,还有一位孙先生孙鼎宸,也写得非常生动和可爱。孙先生原是抗日军人,多年征战,升任苏州的城防司令。他驻防苏州时,钱先生正住苏州。由于孙司令在军中常读史书,也读过钱先生的史著。有一天就到钱先生家访问请教。两位谈得比较投机,二人在苏州有近一年的交往,后来钱先生去广州任教,离开了苏州;后来孙先生也离开了苏州。在后来,钱先生在香港办新亚书院,新亚书院又对社会举办学术讲座。这时孙先生也全家来港,知道了这学术讲座,也就每次都来听讲,并编成《新亚学术讲座》一书出版。以后新亚研究所成立,孙先生在所学习研究,写成《中国兵器史》一书在台北出版。钱先生说这是新亚研究所成立后的第一部出版的专著。除此以外,钱先生又写到孙先生一家在香港的生活,房子小,孙先生夫妇只能睡行军床,而且白天要拆掉,让出一家人生活起居和孙先生读书写作的空间。“余初不知其生活之清苦有如此,而勤学不辍,绝未有一言半辞吐露其艰困。乃大敬之。亦新亚艰困中所特有之一例也。”钱先生还说到“后因其女留学加拿大有成,鼎宸夫妇随去。余八十之年,鼎宸曾编有余历年著作论文一目录,搜罗极详,编次极谨。亦见其虽身在国外,勤奋犹昔,年近七十,而能不忘故旧一如往年有如此”,赞叹有加。
在我们的讨论中,她又有以下的一段话:

现代学术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人学分离,也就是学与“德”分离,这个“德”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理解的“道德”,而是做人要与治学是一致的,而现代学者,且不论当代,就从晚清到民国,私德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而钱先生为什么能拥有那么多真心的追随者,实是人学是合一的,是一致的,他所宣扬的文化真相与他的所为所行是不悖的。
读宾四先生的书,心中始终是温暖的,无论世道人心如何,总不会失去信心。
这一段话,或可说明我们为什么觉得钱先生写的这两个人可爱。原来就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做人的道德,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信心。为什么钱先生会把这两个人写得如此生动?恐怕也是因为他们那种做人的道德,深深打动了钱先生的心,几十年过去,印象仍深刻,所以才写得生动。
对于我们这样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里这样最不容易忘记的文字,至少还有关于秦仲立校长和关于朱怀天先生的两大段。这里就不详引了。这些前辈,都可以说是儒家人物。传统人物。和钱先生是同一类的人物。都说余英时先生是钱先生的嫡传弟子,但是要说和钱先生的“相似度”,余先生还是比不上他们这几位的。


《思亲补读录》中这篇在60页,字句或者稍有出入,此为前在闲闲书话发的原稿。这篇里的 “读宾四先生的书,心中始终是温暖的,无论世道人心如何,总不会失去信心。”现在印在书的封面上。

请指正。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又一篇

关于《师友杂忆》的讨论1
钱穆先生佚诗一首:《华生人立从学仅一月,于我极致爱敬,闻我去鸿模,割指破臂血书挽留我。感其真挚,而望其韬晦益进,作此报之》(民国九年旧作),原发表在1929年(民国十八年)八月五日《新无锡》报副刊《茗边一览》上,今有无锡江南大学刘桂秋先生发现,并为文介绍,刊于2009。11。20《文汇读书周报》。
“爱尔有真诚,慎重常敛收。太刚者先折,舌久以能柔。我去不可挽,女情难可酬。惟当藏苌碧,时以警我偷。在眼血常殷,我心敢倦不。前程各努力,去去复何忧。不久鹅湖月,还当同夜游。”
这诗发表在华生血书挽留之后好多年,说明此事在钱先生心中影响非浅。钱先生离开鸿模到后宅小学后发生的事,在后来的《师友杂忆》书中有不少记载,这华生的事,会不会也有记述呢?经查的确是有,不过说的不是这赠诗当时民国九年的事,而是在这以后钱先生在无锡三师时事。
“余前在果育小学投考常州府中学堂时,得识华叔勤。及在鸿模小学任教,叔勤特命其二子自城来从学。余离鸿模时,叔勤幼子抽刀割手指,血书请学校坚留。后彼兄弟转学沪上,肄业某大学。余在三师,一日,忽其幼子来,劝余进同善社。余却之。彼坚劝不已。谓得师一人入社,功德胜劝千万人入社。余无法开导,只言再说。越数日,又来,请益坚,几不容余吐一语。乃严词命之出。偕之至校门,告门房曰,他日此人来,勿许其进入。叔勤幼子聪慧英锐,有绝人之姿。不谓数年间迷信当时盛行之同善社,一变至此。亦可惜也。”
在和一朋友讨论《师友杂忆》这书时,朋友说了这样一段话:“钱穆先生在批评任何一个同时代的学者时,在回忆录里他都试图给予最大程度的理解,所以也说了许多看表面矛盾的话,这是他理解力的全面,但也透露着一种人为的努力,力图使自己公正,而掩饰自己的情绪。”现在所引这一段,则是先生在谈他的学生三人(和一位同事),除了描述外,有一段结语:“余今连带忆及此四人,则一时人心之分歧,人才之奔溢突出,无共同之趋向,而国事之艰,社会人事之乱,亦可由此推想矣。”这其中,这华生人立,当年钱先生曾有诗赠之“不久鹅湖月,还当同夜游。”而后来却发展到“告门房曰,他日此人来勿许其进入”。在这样情况下,钱先生还是把学生的变化归结到人心、国事和社会,而不把责任都算在其本人身上。可见朋友所说 “试图给予最大程度的理解“,“也透露着一种人为的努力,力图使自己公正,而掩饰自己的情绪”是不错的。而且,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那一首赠诗(即使钱先生晚年未必保留有底稿,但是不会对这件事全不记得的),也不把它写入(只写了血书的事),应当也正体现了这种人为的努力吧。
“一变至此。亦可惜也。”钱先生觉得可惜,今天我们读着也感到可惜。


关于《师友杂忆》的讨论2
贾克文孙鼎宸诸先生
(原来这两篇是一和二,书上这一则(一)没有全收,分别在十年乡镇小学和三师往事两篇里有部分内容。现在录在这里。参考)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钱穆先生的书斋室名
梁启超先生有《饮冰室文集》,冯友兰先生有《三松堂自序》。钱穆先生的书斋室名,就所见的,约有未学斋,思亲彊学室,桴楼,素书楼等四个。
未学斋,是先生早年所用的斋名。
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先生曾请假回沦陷区苏州,陪侍母亲一年.后来又回后方上班,在齐鲁大学研究所与顾颉刚先生共事.不久在苏州的老母不幸去世,钱先生未能回苏州奔丧.这时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思亲彊学室, 在当时他写的一些文章后,标有这个室名.
一九六七年钱先生移居台北,按无锡老家的素书堂把自己的住所称为素书楼.后来又创立一个素书楼文教基金会.现在这素书楼故居辟为纪念馆.素书楼文教基金会仍有一批热心人士管理,与大陆有些单位合作,开展了不少工作,如中学生国学暑期夏令营等等.
未学斋、思亲彊学室和素书楼这三个名称,在有些传记作品中多有提及.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到十二月,钱先生在台北<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三篇“桴楼闲话”(人之三品类,身生活与心生活,人学与心学),后收入<人生十论>(台湾东大本和大陆三联本均缺;台湾联经和北京九州的全集中都有收).按《师友杂忆>的记载,这时钱先生是住在香港九龙沙田西林寺上层山腰一楼房,<论语新解>在此最后完成,<朱子新学案>不少是在此撰述的.桴楼闲话也就是在此所写的了。
桴,就是孔夫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桴.也就是一个小木筏.桴楼,就是像木筏的小楼了。这或不是楼的形制像筏子,而是房主人的心情有点和孔夫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心情略同吧.那时侯,大陆已经开始了文化大革命,香港则还在英国女王委派的总督统治下.钱先生寓居于此,不正如乘桴浮于海一样吗?所以有了这样一个书斋室名。
过了不多久,这桴楼也风雨飘摇,钱先生乃真搬到台湾去了。初到时是住在临时居所,及后搬进新建的外双溪寓所(政府宾馆),钱先生就按老家无锡七坊桥老屋的素书堂将这里命名为素书楼。在保存下来的一印谱中,还有“素书堂”“素书老人”二印,另有“未学斋”一印。钱先生晚年,和夫人胡美琦女士一起所创立的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到今还活跃在两岸文化交流事业中。
一九六六年,钱先生在香港,把书斋称为桴楼。离开香港,到了台湾。从我们大陆人看,港,澳,台,都属于海外。而在钱先生眼里,或许到台北像到苏南一样,总之是到中国,到家乡了。所以这桴楼闲话,看来是不会有之四,之五的了。后来钱先生百岁周年纪念,台湾《中国时报》登过一篇《一代国学大师看台湾——钱穆先生的宝岛游踪》(唐方匀先生作),有一小标题“钱先生初来台,曾说过对台湾有重履故土之感”。这个小标题,或可为本文上面的推测作一旁证。钱先生在素书楼还写过一对联,把台北外双溪和无锡的啸傲泾作对,或也说明他对这二地方是同样的有感情(啸傲泾使他“让与傲习成性”,外双溪让他“士而安享馀年”),和香港的桴楼是很不同的。


书中第20页,改题从未学斋到素书楼,字句有出入。有两个附图。
请指教。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很奇怪,从闲闲书话进不了这个帖子。几次三番的进不了。现在是从百度进来的。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钱先生在素书楼还写过一对联,把台北外双溪和无锡的啸傲泾作对,或也说明他对这二地方是同样的有感情(啸傲泾使他“让与傲习成性”,外双溪让他“士而安享馀年”),和香港的桴楼是很不同的。
-------------------------------------
这对联在这篇文章里只引用了十二字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幼生金匮让皇山啸傲泾让与傲习成性
老住台湾士林区外双溪士而双享余年
(刚才没写完,忽然有事先发了出去,现在补足)


谢谢真希望快乐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这书我送了一册给任教过的学校,又送了一册给当地市图书馆。近日有一个苏州教师书院,征集苏州教师写的书,也想送一本过去。
不是说这书好。只是希望有人能从这书而对钱先生本人的书有兴趣去读。
这个贴子里对这书的批评,是欢迎的。再次致谢。

楼主:毕明迩

字数:1580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2-01-02 23:14:00

更新时间:2021-03-02 14:30:29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