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思亲补读录部分内容

思亲补读录部分内容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许多回复,重温一下。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苏周刊:《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书名非常有意味,饱含着感情,又有些遗憾,您对您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吗?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钱行:原本写这些文章不是为了出书,只是自己学习的心得,只是在网上写一篇一篇的文字。后来写多了,有网友来联系出书的事。当时我是以“毕明迩”的网名写的,文字里也不涉及父子关系,所以我拟定的书名是“走近钱穆先生”。而出版公司方面,提出的书名是“你所不知道的钱穆”,距离比较远。后来他们同意了我的书名,我还是担心太商业化,又退缩了,说先不出了吧。这本书的出版几经周折,这次九州出版,和父亲的全集同时出,又增加了以儿子身份写的纪念文章,用真名,并把“走近钱穆先生”改为“走近父亲钱穆”。考虑到文字以读书笔记为主,走近也是靠的读书,于是又加上“思亲补读录”的主题。我祖母去世之后,父亲把书斋名改成“思亲彊学室”。我叫“思亲补读录”,是想继承我父亲。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则是父亲逝世时所写《最后的孝心》里给自己定的任务。当时说“以三年为期,认真读一些父亲的书”,事实上一直在读,现在还在继续。
(苏州日报)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打倒姐姐(2012.04.06.)
大约是在中华民国十七年或十八年的时候,钱宾四先生在苏州教书。他认识一对姐弟,这弟弟在苏州读小学,可能是学习不够用功,姐姐就说了他几句。弟弟不高兴了,或者 就是生气了,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了几行“打倒……”“打倒……”的话 。把姐姐气哭了。
当年,钱先生劝这姐姐不要过分计较,小孩子其实也不真正知道“打倒”二字的意义,只是街头巷尾看多了写着“打倒……”的标语,因为你说了他,他不高兴,就用这来表达自己的不开心。你觉得太严重,他其实并不觉得严重。姐姐听了这番解释,释然于心,继续教育她的弟弟。后来,弟弟慢慢长大,大学毕业,到美国留学,回台湾工作。这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以上故事,见钱先生《中国史学发微》之《史学导言》,是一九七零年在台南成功大学演讲时讲给学生听的。讲这故事,用来说明历史学问义理、考据、辞章三要义之区别和联系。说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可是这打倒二字,在当时已成为学术界一口头禅,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上一番大而真的流行思想,发生了绝大影响,绝大作用。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心中丢不掉此两字,甚且在无意中每易见之于事实。”“所以我们用一个字,讲一句话,总该有分寸,有界限,称赞人,不要称赞得过了分。批评人,也不要批评的过了分。这是讲话作文的义理。有人主张文化自谴,但自谴得过了分,也成了大病,却很难救药。”
一九七零年,钱先生在台南讲这故事时,中国大陆却正是一片“打倒”甚至“砸烂狗头”“横扫一切”流行之时。同时也还流行许多称赞过分的语言,“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上一番大而真的流行思想,发生了绝大影响,绝大作用。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心中丢不掉此两字,甚且在无意中每易见之于事实。”悲夫。
《钱宾四先生全集》近在北京陆续出版。虽然先生已经去世多年,这书还是十分新鲜十分及时的啊。
这一则不是书上的,是后来写在报上的。姑附于此。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书中一篇


关于“温情与敬意”
《继承、方法和态度的万年虫》(《中华读书报》1998年8月19日第十一版),是读了《积极继承与批判继承》(同报1998年7月15日,第十一版)而写的,由于《积极》一文中讲到钱穆先生“研究本国历史者应对本国历史具有温情与敬意”,所以《继承》一文也用较多的篇幅来谈这“温情与敬意”。
《继承》认为,“温情与敬意”非但对“研究本国历史者”应有,即使研究外国历史,研究熊猫,研究袋鼠,研究地震,研究海啸,无不应有“温情与敬意”,即“西方所谓专业忠诚”。立论如此,虽然是无懈可击的,不过,《继承》一文所说的“温情与敬意”,显然并不是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以下愿试分析之。
钱先生这句名言,见于《国史大纲》一书前的“阅读此书应有的信念”,共四条,温情和敬意见其中第二条第三条,因篇幅不多,兹全文照录: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的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读以上四条,可知《积极》一文引用“温情与敬意”的概念是与原作者原意基本相近,而《继承》一文所说的“温情与敬意”,已远非钱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可以说是完全另一种事物了。由此出发来引出不能“积极继承”只能“批判继承”,似更无说服力。
“温情与敬意”,钱先生主要是针对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偏激的虚无主义等现实存在的倾向而提出来的,这样的“温情与敬意”,是否就会导致“独断(一元)化继承”,导致“必然的归趋是没落”如《继承》一文所说的这样危险呢?其实在《国史大纲?引论》和《国史大纲》的许多章节中都可以看到,存“温情与敬意”,不会因而就看不到衰象,看不到腐化,看不到没落,看不到黑暗,看不到贫穷。以上种种,书中均有详述,而“引论”中也明言“不识病象,何施刀药”,“治史者必明生力,明病态”,“生力自古以长存,病态随时而忽起”。 “温情与敬意”所反对的是“指生原为病原之妄说”(把今日一切病均归于传统,虚无、偏激等)。若存此“温情与敬意”,文化大革命当无由发生。
“积极继承”(《积极》一文提出的)也不是主张传统不能批判,反对的是“批评继承”口号下的只批评不继承。文化大革命自然是其极端形态。没有达到这样极端之前,也是批评为主(有违钱先生所说的信念),所以《积极》一文会引述钱先生的“态度”来立论。《继承》一文虽由《积极》而来,其实却似并不针锋相对,而有些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表示说的同一事理。二文可以说各具有自己的“温情与敬意”(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虽然反对温良恭俭让,而对他们心目中的神圣事物,也颇具“温情与敬意”的)。
清末以来,许多志士仁人向世界、向西方寻求真理,但是西方的老师总是要欺负中国。到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才使中国人见到了真理的曙光。直到几十年后,才有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之说。有些志士仁人先辈或许就是吃了没有对祖国历史抱有基本的温情与敬意的亏,把中国的几千年,概称为封建、专制、黑暗,概称之为“旧中国”。《国史大纲》之提出温情与敬意,是针对那种“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其心神之所向往在是,其耳目之所闻都在是。迷于彼而忘于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国史大纲?引论》),而主张“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起独特精神之所在”。所以当年《国史大纲?引论》1939年在报纸发表,即曾引起轩然大波,赞许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曾经成为当时的一个“焦点”话题。
今天,时过半个世纪,重提“温情与敬意”这个话题,有人赞许有人反对当也是极其自然的事,至于本文,恐怕只能起一点提供资料的作用而已,若要真正研究这个问题,《国史大纲》原书及作者同一时期的另一力作《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当先读一下的(无论赞成温情或反对敬意的都一样)。
原载《中华读书报》1998年9月16日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到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才使中国人见到真理曙光

写作时间较早。如果现在写,不会这样写的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发了一个帖子,见下面有推荐此帖,顺手提之。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到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才使中国人见到真理曙光

写作时间较早。如果现在写,不会这样写的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直升机战争

女儿从北京到美国去探视在纽约大学读书的儿子,借住在新泽西她妹妹家 。第一天到就发来“小镇观感”若干字。其中有一条说,有两个“烈士纪念碑”,纪念在越南和韩国打仗死亡者的(她其实并不很通英文,或许是听介绍的吧)。我回信时就问了一句,是家人纪念死者还是小镇桑梓纪念?这个问题由二女儿回答了:是镇政府为本镇出去参战殉职的人所立,不是个人的,有多少死者也没有详看(她在那里其实也住好几年了)。我上次去美国,在华盛顿,也见过全国性的这两次战争的纪念碑、塑像群等。还见到碑前人们供奉的鲜花(那碑上,有一个个死者的名字。花就放在自己的家人或者熟人名字那儿)。这两次战争,中国人或许和美国人同样有关系有记忆,只是观感会不同吧。

过了一天,我在家晚上看电视。纪录片,题目是“直升机战争”。是一个译制片,美国的(中国直升机的实战经验或许不很多)。是几名直升机驾驶员乘员叙述当年(六十年代)一次在越南的实战任务:在敌人包围的竹林中援救被困者。直升机有两架,每架次可搭乘十五人(如果超过此数,飞机重了,就不能垂直起飞,需在平地上行驶一段路才能升空)。竹林中其实也没有可以起降的空地。他们先是贴着竹木上面一点点低空飞,以免被发现。到地方后就在竹林里往下降,等于用飞机的旋翼去切削竹子,开辟空地降落。一着陆,被包围者争先登机,一下就超载了,机上人员又要推下去几个,然后抢时间就起飞回去。纪录片的画面上,看得见枪林弹雨,看得见血肉横飞,不知道是当时实录还是后来表演补拍的。回忆叙述者说,我在飞机上,也下去,帮忙把人推上来,或者又推下去,脚下踩着的往往就是尸体。这样一次一次,两架直升机,十二个架次,把所有可以救出的人都救出来了。最多一次,装了二十二人,没法垂直起飞了,需要平地上开一段,但是实际上又没有跑道,总算飞起来了。最后回来后,受到了批评也受到了表扬。批评的是没有按照命令,表扬的是救出了被包围的人。

纪录片记录了直升机一次战例。也介绍了当年机手乘员的经历。不但是经历,还有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对他们的评价在内。按照纪录片编导主创人员的意思,应当也算一曲英雄的颂歌了吧。这和小镇上的纪念碑的精神是一致的。把这个纪录片翻译成中文,在中国的电视台播放。片名设为直升机战争,好像是一部技术教育片。其实传达的信息,肯定也不会限于技术层面的。


这个不是这书的内容,附贴在此。是个旧作。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全书二百页有另,\\


这是初版的页数,现在新版,增加了文章,有344页,书名改为温情与敬意走近父亲钱穆先生

请关注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这本书新版改名温情与敬意走近父亲钱穆先生,本月已出!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2016,又有多年过去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一则更正      书中56页一处说到李登辉,是错的。应当是蒋经国。   这个错,在闲闲书话是更正过的,但是书上仍错了。   抱歉之至。--

今年《思亲补读录》再版,这过错改正了

增添了一些文章,书名改为《温情与敬意___走近父亲钱穆》

这个帖子较长,隔的时间也长,或许会有看过没看过的人还会看看?希望有!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这是一个资料帖了吧,不易进入,提提试试。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3-02 14:30:29
这第二页,居然都是我自己在说、。

楼主:毕明迩

字数:1580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2-01-02 23:14:00

更新时间:2021-03-02 14:30:29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